[红头文件,依法治国,作用]浅析正确发挥“红头文件”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如何看待“红头文件”在执法和司法中的功能和地位
如何看待“红头文件”在执法和司法中的功能和地位09级国际法学院4班余乐20090740407在说到“红头文件”在执法和司法中的功能和地位这一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红头文件”这一行政行为的具体含义。
“红头文件”,顾名思义,是老百姓对“各级政府机关(多指中央一级)下发的带有大红字标题和红色印章的文件”的俗称。
而官称抽象性行政法律文件,从制定机关的权限来看,行政法规的制定机关是国务院,规章的制定机关是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49个较大的市人民政府,以及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责的直属事业单位。
而一般“红头文件”,有行政管理权的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工作需要时就可以制定。
由此可见,它与社会公众的生活密切相关。
“红头文件”的产生,具有行政和立法和双重属性,一方面在本质上,它依旧是一种行政行为,一种抽象行政行为;而另一方面,它在形式上市具有立法性的,但是它在实质上毕竟不同于权力机关的立法,因而其在司法实践中处于从属地位。
在执法中,“红头文件”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手段与依据之一,它与社会公众的生活密切相关。
国家的管理、政府的运作、百姓的生活都离不开这些“红头文件”。
“红头文件”是当下政府行政手段管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除国家相应部门制定行政法规规章之外的针对社会管理相对人发生法律效力的重要文件。
鉴于针对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上级政府机构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行为准则,用来具体规范各级各地的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
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上级机关制定的法规法律体现的更多是上级机关的意志,在相应具体的问题规定的比较抽象,没有具体化行政行为措施以使下级机关严格执行,这样很容易使下级行政单位出现理解偏差而造成行政行为失当或者行政不作为,不利于下级机关正确行使行政职能。
在现实的行政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不带有普遍意义的,仅为某地区某部门独有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依据往往是难以在法律中找出,在行政法规和规章中也往往缺乏具体的内容,红头文件正好起到填补空白的作用。
九年级政治2023年上半期课时练习网上考试练习
选择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善治之前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应确立良法之治。
下列对良法认识正确的是()①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②良法应当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所有权利③良法应当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④良法应当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良法的理解。
依据教材知识,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①③④说法正确。
②说法错误,良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利,不是所有权利。
故选C。
选择题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法治是_______的有效方式。
()①解决社会矛盾②维护社会稳定③实现强国富民④实现社会正义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法治的重要性。
根据课本知识可知: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正义的有效方式,所以①②④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③实现强国富民说法是错误的,实现强国富民要靠经济发展。
所以正确答案是B。
选择题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的是()A.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B. 党的十五大C. 党的十七大D.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绘制中国法治新蓝图。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
本次四中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A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选择题山东省潍坊市12345市长公开电话系统遍及潍坊的63个政府机关部门,形成了统一的便民电话网。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讲课稿范文
全面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战略。
那么,如何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如何看待中国法治现存的问题?新起点、新高度——法治重要性的再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法治的重视程度达到了一个全新高度,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将“法治”作为一次中央全会的主题来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包括2017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围绕法治人才培养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
对此,您有何看法?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选择在五四青年节前夕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就我个人理解,一定是和中国政法大学的法治意义有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确实,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法治的重视前所未有。
我想,这种对法治的高度重视,既是对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更是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世界各国走向治理方式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从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看,“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
所以,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大成就,就是在我们党把法治始终“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考虑、来谋划、来推进”的保障下取得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把握好几个重要关系
学习园地LiLun 理论责任编辑/崔雅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把握好几个重要关系■文/薛红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依法治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并在“四个全面”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方向。
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全面推进法治建设,要把握好几个重要关系。
主要是四个方面的辩证关系:一、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趋势所在。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保证。
因此,全面推进法治建设,首先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主要体现在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
依法执政,是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宪法和法律得到实施,党的领导也就得以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我国实践发展反复证明,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辩证统一的,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
为保证法律得到正确实施、公民各项权利得到充分实现,党的领导体现为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权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立健全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司法的登记备案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各级党委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这一指示,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进一步得到了体现。
《决定》要求,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法律和道德,是紧密相关、互为条件的一对范畴,即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因此,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这一表述强调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理解如下:
1.法治的全面依托:全面依法治国意味着国家治理的各个方
面都要以法治为基础和保障。
法治成为国家治理的总基调,决策、管理、运行等各个环节都要通过法律制度、法治思
维和法治机制来约束和规范。
2.制度变革和创新: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对现有制度进行革命
性的变革和创新。
这意味着要从根本上转变过去依靠行政
手段和个人意志来解决问题的治理方式,转向依法治理,
确保权力行使合法、规范、公正,增强国家治理的透明度
和可预期性。
3.彻底改变治理观念和方式: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彻底改变治
理观念和方式,将法治理念融入到国家治理的所有层面和
方面。
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也是对传统治理方式的颠覆
和突破,要求各级政府、公务员和社会成员都要树立法治
意识,依法行政,严格执行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尊
严。
4.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
重要标志。
通过与法治相结合,国家治理将更加规范、有
序、公正,进一步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这也有助于增加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强调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从制度、观念和行为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刻的变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
只有通过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提高国家治理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推动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学习心得体会)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
全会绘就了建设“法治中国”的路线图,提出了依法治国“升级版”方案。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意味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首先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要求高度重视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所谓国家治理体系主要是指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法律安排。
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以法治为基础建构的,更加强调对公共权力的合理配置和依法制约,把治理纳入法治轨道,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进行治理。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要求在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始终坚持“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逻辑和理念,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简政放权,关键是要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克服将改革与法治对立起来的错误观念,树立“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依法改革观念,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推进改革。
这就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切实加强立法工作,确保改革事业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用立法及时巩固改革的成果。
浅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浅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者:邵爱华来源:《中文信息》2020年第09期摘;要:依法治国是保持社会稳定、保障民生福祉、维系社会进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我党一直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不断探索,形成了法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断。
当前,必须要坚守五大原则,严把四大环节,加强两大保障,切实推进依法治国。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建设中图分类号:D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9-0-01依法治国是保持社会稳定、保障民生福祉、维系社会进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全面依法治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回顾我国法治建设发展历程我国的法治建设历经曲折,不断探索,不断发展。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这是我党领导下较早的一部法律。
之后我们围绕劳动、土地、婚姻等方面在苏区、陕甘宁边区等地制定实施了相应法律。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正式颁布,1950年又颁布了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相关的《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法律。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即“五四宪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从而奠定了我国整个法治建设的大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
1982年通过了八二《宪法》,此后又审议通过、修改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規。
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十六大将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全面贯彻落实确定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思想,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出台了一大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基础性的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趋完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涵随着中国国力的逐渐增强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成为了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依法治国是指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一种治理方式。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中国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能的基本要求。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各项行政行为时,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程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依法行政的核心是公正和公平,要求政府公正行使权力,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个公民和组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加强法治思维和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思维是一种以法律为依据、以法治为导向的思维方式,是推动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
法治思维强调依法行事,讲究以法律为准绳,以法治为导向,使法律成为人们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同时,法治文化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培育公民的法治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制素养,使法治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建立健全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是指政府依法行使权力,遵守法律法规,接受法律的制约和监督,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政府。
建立健全法治政府,需要加强政府自身的法治建设,提高政府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加强政府职能的法制化管理,推动政府决策的法制化和程序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加强司法体制改革。
司法体制改革是推动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司法权力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提高司法公信力和效率。
同时,还要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法官和检察官,提高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确保司法工作依法公正、高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涵不仅仅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成果,更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考研真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涵目标及路径探析
考研真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涵目标及路径探析近年来,我国的考研真题中涉及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话题,这反映了我国在法治建设方面的重视和发展。
本文将从内涵、目标和路径三个方面对考研真题中的这一话题进行探析。
一、内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指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宪法为核心,通过加强立法、推动法律实施和维护法律权威,使法治在社会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的过程。
它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总目标。
二、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通过加强宪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确保宪法的实施和监督机制的完善,使宪法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
2. 建设法治政府:依法治国要求政府行使权力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和范围进行,政府要充分发挥法律在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完善法治政府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
3. 推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法治的手段,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构建社会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4. 强化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通过教育和宣传工作,加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提高全社会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能力。
三、路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路径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1. 完善法律体系: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使法律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更强。
2. 推动法治实施:为了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机关的法治化建设,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监督和执行机制。
3. 加强法治教育:通过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质,增加全民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能力。
4. 建立法治文化:通过加强法治文化的建设,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精神,形成全社会尊崇法治的良好氛围。
总结起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加强法律意识和法治教育,完善法律体系和加强法治实施,我们有信心能够实现更加公正、有序、稳定的社会发展。
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以下重大意义:
1. 维护社会稳定。
依法治国将法律纳入国家治理的核心,有助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提供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法律渠道,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2. 推动治理能力提升。
依法治国能够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强化政府的执法规范性,提高政府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增加政府的公信力和培育良好的政府与民众关系。
3. 保障人权和尊严。
依法治国能够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维护人的尊严和自由。
法律作为社会行为的规范和人权保障的工具,有助于维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和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
4. 提升国际形象和竞争力。
依法治国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现代化治理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和竞争力,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同和信任,为国际交往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稳定的法律保障。
5. 促进经济发展。
依法治国有利于建立健全的市场经济秩序,为经济活动提供规则和保障,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打击经济犯罪和侵权行为,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我国的社会稳定、治理能力、
人权保障、国际形象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依法治国是指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以法律为基础,通过法治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进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法律的存在和实施,能够给人民提供一种有序的生活环境。
只有在法治框架下,社会成员才能享受到公平正义、安全稳定的生活。
法律的约束和制约,可以有效地遏制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保障人民权利。
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使每个公民都能够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
法律作为一种规范行为的工具,能够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如人身权、财产权、自由权等。
只有在法治环境下,人民才能平等参与社会事务,享有公平正义。
再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法治不仅能够维护社会秩序,还能够对社会种种问题进行有效治理。
法律规范了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行为在法律框架中进行,既能够避免冲突,也能够促进共同进步。
同时,法治也实现了对政府行为的约束和规范,使政府更加依法履行职责,实现公正执法,提高行政效能。
最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建设法治社会。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依法治国要求法律得到普遍遵守和信仰。
通过推进依法治国,可以进一步加强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使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
在法治社会中,公民自觉遵守法律,法律成为一种信仰和行为准则,有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
总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意义。
它不仅能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权利,提高社会治理效能,还有助于建设法治社会。
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使国家和社会建设朝着更加稳定、公正和繁荣的方向发展。
因此,应该深入理解和贯彻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共识,共同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申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申论近年来,中国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向,不断加强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首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助于保障公民的权益。
中国的法治建设注重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使人民的权益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比如,法律明确规定了公民的人身自由、财产权和言论自由等权利,有力地维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通过法律的实施,可以保障各个社会阶层的公平权益,减少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例如,实施法律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加大对欠薪、违法用工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推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再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框架和法治体系,能够规范政府行为,增强政府的行政效能,提升国家治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例如,通过依法设立和调整行政许可事项,提升行政审批的便利度和效率,为企业和民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最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助于增强社会文明程度。
法治建设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支撑,通过法律的实施,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提高社会文明的程度。
比如,制定和执行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法律法规,加强对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管,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民的生活品质。
总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加强法治建设,保障公民的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增强社会文明程度,可以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
同时,也需要深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加强法律教育,培养公民的法律素养,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者:欣平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5年第3期欣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决定,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义重大而深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度出发,总结历史经验、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发展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提高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
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面临的一个永恒课题,也是一项重大的现实课题。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执政能力建设,从掌握全国政权的那一天起,就为掌好权、执好政进行了不懈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也走过不少弯路,甚至出现了严重失误。
总结新中国成立65 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们党执政的历程,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法治更具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摒弃人治、厉行法治,着力解决好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问题,推进党执政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依法执政促进和保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仅谈不上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甚至有失去执政地位的危险。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
当前,我们党所处的执政方位和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我们党要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实现长期执政,就必须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党执政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水平,巩固党执政的法治基础。
具体来讲,就是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革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革命
本刊编辑部
【期刊名称】《上海人大月刊》
【年(卷),期】2014(0)11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从顶层设计的高度规划了新形势下我国法治建设的蓝图,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全会的另一个重大成果是集中系统阐发了我们党的法治理论,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其中十分耀眼之处是决定首次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定位为"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既振聋发聩,又令人振奋。
【总页数】1页(P1-1)
【作者】本刊编辑部
【作者单位】本刊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研究
2.全面依法治国: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3.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
4.习近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
5.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面依法治国毛概
全面依法治国毛概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
“法者,天下之公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
依法治国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从立法、稽查、司法、守法等各个方面,对以法治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做出了全方位部署。
一个关键方面,就是必须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中,同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法治守护者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科学立法是引领。
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才能筑牢人们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坚实平台。
法律的生命力是实行,法律的权威也是实行。
以法治保护公平正义,严格执法就是关键。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非政府和个人都必须认同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严禁存有打破宪法法律的特权。
“法立,有犯而必施;而令出来,唯行而不抵”,化解不好稽查不规范、不严苛、不透明化、不文明等问题,惩处稽查腐败现象,就可以保证法律公正、有效率实行,牢牢践行起至法治权威。
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保障。
“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无论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还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更好服务于民,或是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都是为了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人民权益必须依靠法律确保,法律权威必须依靠人民保护。
以法治保护公平正义,全民守法就是基础。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身之国,无不化之民”。
依法治国就是一个系统工程。
各级领导干部首先必须对法律怀着敬畏之心,无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而应当率先垂范依法办事、率先垂范严格遵守法律,担负起起至法治建设的责任。
全面依法治国核心内容
全面依法治国核心内容
全面依法治国核心内容是指在国家治理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被充分体现和落实的重要内容。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法律是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最高权威。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理念下,法律必须成为全社会行为的准绳,不论是国家机关还是个人行为,都必须遵守和尊重法律。
其次,法律平等适用于所有公民。
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要求是保障人民的平等权利和机会,法律的适用不分贵贱、富贫、种族或社会地位。
法律的平等适用可以有效预防和消除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再次,法治主导决策和管理。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中,政府行为和社会管理都应当依法进行。
这意味着政府必须遵循法律程序和法定权限,做出公正合理的决策,并接受法律的监督。
社会管理也应当在法律框架下进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
此外,法律的实施要具有严密的法律保障机制。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包括完善的法律体系、法律规范的普及教育和宣传,以及有效的法律监督和司法保障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和公正司法的实现。
总的来说,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社会治理模式。
它要求法律的权威和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和落实,法律适用平等公正,政府行为和社会管理以法治为基础,并建立健全的法治保障机制。
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一种机制和管理方式,更是保障公民权益和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与保障路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与保障路径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构建和谐社会。
依法治国可以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有效防范和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提高治理能力。
依法治国可以规范政府行为,促进政府依规行事,加强政府的职能衔接和协调配合,提高政府各部门的协调联动能力,推进政府治理效能的提升。
三、打造公平竞争环境。
依法治国可以消除不正当竞争和不公平竞争的现象,保护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环境和公正监管机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四、加强国家治理能力。
依法治国可以加强国家治理压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适应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新情况,推进各领域制度的完备、有效、科学和规范建设。
保障依法治国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法治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不断深化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让公民充分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思想和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和规定,构建全社会的法治文化。
二、加强依法治国的法律制度建设。
加强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完善和修订,建立和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重视权利保障,加强管理机制建设,完善法律实施体系,保障法律实施的公正、公平、公正、公正。
三、加强依法治国的司法保障。
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有效性,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司法程序和司法制度,强化司法监督和审计机制,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司法作用,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依法治国的行政保障。
加强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规范行政机关行为规则,建立健全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管机制,强化行政法律责任和监督机制,保障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
总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时代进步和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和完善依法治国的各项工作,注重法律宣传、制度建设、司法保障和行政保障等多个方面的统筹协调,积极推进各项法制建设,实现全民法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解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解析作者:常家妍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年第08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内容作了科学阐释。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目标内涵非常丰富,是贯穿《决定》的一条主线,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功实践证明,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一核心要义指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
首先,要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提供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能够保证法治国家的建设最大程度地反映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能够形成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核心的、坚强的领导力量。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建设法治体系、法治国家提供制度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法治体系是依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为保证。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若干方面构成,其中法治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建设法治国家需要理论指导,需要对“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么样建设法治国家”,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和判断,所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指导。
依法治国从管住红头文件开始
依法治国从管住红头文件开始作者:戴志勇来源:《领导文萃》2015年第15期民告官有了2.0版本。
2015年5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施行。
针对新修的行政诉讼法的具体适用,从立案、审理到执行,出台了二十多条颇具法治精神的解释。
法院可认定“红头文件”是否合法,这一被诸多媒体不约而同用来抓眼球的解释来自第21条:“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人民法院不作为认定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并在裁判理由中予以阐明……”尽管还只能就着具体行政行为对规范性文件“一并审查”,并不意味着对抽象行政行为“提起直接诉讼”,但作为公民与政府之间争议的最终裁决体系,法院在事实上取得了对政府红头文件的裁决权。
告别“文件治国”,这是必走的一步。
曾经,在不少人眼中,“红头文件”就是政府,天然地具有合法性。
但有些地方用“红头文件”来规定机关干部的喝酒任务、统一更换彩铃等等,甚至1949年的“红头文件”依然拿来就用,种种荒唐的做法,逐步消解了笼罩在行政权力上的一层光晕,唤醒着公民的法治意识。
原来,政府发的“红头文件”也要遵循更高的法律,政府也可能违法!其实,早在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就要求:制定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产生直接影响的规范性文件,要公开征求意见,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并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部门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未经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的,不得发布施行。
但这毕竟是政府内部的合法性审查。
自己查自己,效力难免打折扣。
对于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事前合法性审查的机构,国务院颁布的《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18条规定:“规章送审稿由法制机构负责统一审查。
”但究竟是政府法制机构还是政府工作部门法制机构来审查?如果是后者,部门领导就可以直接进行干预,在部门利益法制化的现实语境下,更难以保障合法性审查程序上与实体上的有效性。
法院的合法性审查,相对而言,具有更大的独立性。
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中的地位和作用稿子一亲人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里那超级重要的地位和大作用。
你想啊,这“四个全面”就像一辆车的四个轮子,每个都不能少,而全面依法治国就是那个能让车稳稳跑起来的关键轮儿。
它就像是定海神针一样,让咱社会有个规矩,有个方圆。
要是没有法律这个硬杠杠,那不是乱套了?人人都想干啥就干啥,那多可怕!所以说,依法治国给咱们定了个底线,告诉大家啥能做,啥不能做,这样大家心里都有谱,日子才能过得安稳。
而且啊,它还是公平正义的大保障。
不管你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在法律面前都得一视同仁。
有了这,咱老百姓心里踏实,遇到事儿不怕没处说理。
还有呢,依法治国能让经济发展得更顺溜。
企业都依法经营,市场有规则,竞争有秩序,那经济能不好吗?大家都能在一个公平的环境里赚钱,多棒!啊,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里那可是顶梁柱,少了它,其他几个全面都难跑得稳、跑得好!稿子二嘿,朋友们!今天咱们好好唠唠“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你瞧,这“四个全面”就像一个团队在作战,那全面依法治国就是那个保驾护航的角色。
它能让咱们国家变得有秩序,就像一个班级有了严格的纪律,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做,不会乱哄哄的。
要是没了法律的约束,那不就成了菜市场啦?而且哦,全面依法治国能保障咱们老百姓的权利。
比如说,要是有人欺负咱,法律就能站出来帮咱说话,给咱撑腰,让那些坏蛋受到惩罚。
这多让人安心呐!还有啊,对于社会的发展,它也功不可没。
法律健全了,企业才能放心大胆地搞创新,搞发展。
不然,今天担心这个规定,明天害怕那个政策,哪还有心思好好做事?再说啦,依法治国能让政府的工作更透明、更规范。
政府依法办事,咱们老百姓就更信任他们,这样大家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所以说,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里那是相当重要的,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社会发展、公平正义、人民幸福的大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正确发挥“红头文件”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4年10月23日,在首都北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简称十八届四中全会)。
本次会议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加快社会主义国家法治进程。
会议通过的决定包括七部分内容,概括了依法治国的各个方面,从行政、司法到法律意识和党的领导,让公众看到了党依法治国的决心和实施方略,也为依法治国提出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中国梦的实现铺平了道路。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并提出的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开启了中国依法治国的篇章。
但是我们的现状却是:一方面国家大力提倡、贯彻依法治国;另一方面红头文件大肆盛行,使依法治国未得到深入实施。
红头文件是指我们除了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法律性的文件以外的规范性文件,是针对特定的组织给出相应的通知或者规范性的要求,大部分是出于组织、部门的利益或者便于行使职权而制定。
但在现实生活中,红头文件与法律相冲突现象却层出不穷,这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降低了法律的执行效用,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同时阻碍了国家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进程。
2014年4月16日,有人在湖南红网上发帖称,湖南省双峰县县委、县政府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请求将涉嫌收购25根象牙的犯罪嫌疑人李定胜取保候审。
双峰县领导制作了名为《中共双峰县县委双峰县人民政府关于请求李定胜涉嫌非法经营刑事拘留取保候审的请示》的红头文件,称涉嫌非法经营罪已属玩弄文字游戏,希望大事化小。
双峰县就是这样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向娄底市委政法委求情,希望政法委法外施恩,将依法不能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犯人给放出来。
这不仅仅干扰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更严重的是违法的红头文件披上合法性的外衣,有损国家法律的权威,同时对公共权力的约束、公民权利的保护大大减低,而且对社会稳定形成了隐患,不利于我们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
因此,分析为何会频频出现红头文件违法的现象以及解决在依法治国前提下如何发挥红头文件的积极作用是必要而且急迫的。
红头文件为何总是杜绝不了违法乱纪呢?
(一)从历史角度看,不少地方依旧人治重于法治权大于法,这是出于中国三千年左右的封建社会残留下来大量的封建思想,阶级等级、专制与人治是其典型特征,延续到近现代,其体现就是红头文件。
(二)从红头文件制定的目的来看,出台这些文件要么是为自己谋利,要么是为单位管理开辟绿色通道,然而不管怎样说都离不开利字的推动,这都不符合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三)从制定角度看,红头文件在制定过程中十分混乱:一是制定主体乱,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及下属的职能部门,都可以成为制定红头文件的主体。
二是对事项的规范混乱,红头文件所规定的问题包括了工作的方方面面,繁冗杂乱。
三是制定程序乱,对各类主体需要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制定红头文件没有作出统一规范。
(四)从法律体系角度来讲,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有待完善。
如何发挥红头文件在依法治国中的积极作用的呢?通过对种种现象的剖析以及对原因的阐释,主要方法包括:(一)进一步细化法律法规的内容,同时建立健全对红头文件的各项备案审查制度;(二)制定相应
的制度,对红头文件制定者进行法律责任追究,从而使红头文件的制定者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权力、承担责任;(三)加强对宪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政府部门在办文办事时不损害法律的权威,公民有监督政府部门执政的意识并有据可依。
由于红头文件在地方上效率高、涉及范围广,如果制定的合法、合理会产生积极影响,加快我国依法治国的步伐,但是如果在制定过程中只考虑个体或者小团体的利益,就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
所以在制定、执行红头文件时要严格以法律为依据、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立足点,充分发挥其在依法治国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