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简史第二章复习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重点
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教育的起源——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原始时期教育特点•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均等•以生活经验为主要教育内容•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学习•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教育尚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第二章春秋时期的教育二、私学兴起1.士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新需要(什么是“士”?颜回能“闻一知十”)•士食田(原来占有数量有限的土地)•统治者争相养士•养士之风促进了新的教育形式——私学的兴起。
2.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1)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2)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在民间(3)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三、私学的特点•经济基础:个体经济•阶级基础:士、农、工、商的联盟•办学机构:已脱离政治机构而独立•教育对象:自由受教、惠及平民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孔丘的教育思想二、教育作用论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2.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1.“有教无类”的含义不分贵贱贫富和种类,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四、教育目的——培养志道、弘道的德才兼备的君子1.志道、弘道的德才兼备的君子2.君子品格——三达德•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评价:•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目的观。
•这一口号与“任人唯贤”的选士路线相配合,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
•中国教育从发展伊始就与政治捆绑在一起,对于教育、科学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内容: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特点:•重人事,轻鬼神•重文事,轻武事•重政事,轻科技六、教学方法• 1.学、思、行结合•(1)学习是求知的途径和唯一手段,并且,学习知识须不断深化。
(2)学思结合(3)学以致用,学思行结合,行是学的目的2.启发诱导•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教材名称单价作者版本出版社中国教育史35 黄仁贤2003年3月第1版福建人民出版社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西周诸侯所设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
参考答案:泮宫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的文教政策是。
参考答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答案:闻、见、知、行4、《中庸》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参考答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5.韩愈《》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从恢复与捍卫儒家道统的高度,对教师问题进行系统论述。
参考答案:师说6.夏代“为政尚武”,故在国都设“”以培养武士。
参考答案:序7.稷下学宫采取“”的办学方针,保证了稷下先生学术自由。
参考答案:不治而议论8.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而又实际推行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之洞等人拟定的《》。
参考答案:壬寅学制9.1927年5月,国民政府正式实施“”的教育方针。
参考答案:党化教育10.洋务运动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京师同文馆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秦始皇采纳法家的建议推行的文教政策是……………………()A无为而治 B儒道释三教合一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参考答案:B2.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A学、思、行 B闻、见、知、行C学、问、思、辨、行 D见闻为与开心意参考答案:A3.唐代科举考试设题指事,由被试者做文章的方法是………………()A帖经 B墨义 C诗赋 D策问参考答案:D4.朱熹认为大学教育的重点是…………………………………………()A学习四书五经B“明其理” C应科举D“学其事”参考答案:B5.王安石在太学的教学管理上实行了…………………………………()A苏湖教法 B三舍法 C监生历事制度D“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
中国教育简史相关复习资料
一、填空(每题1分)1、原始社会末期学校教育的萌芽是成均,虞庠。
2、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是学在官府。
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4、《学记》中著名的教学原则是教学相长,藏息相辅。
5、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学生守则是《弟子职》6、孔子进行六艺教育所采用的教材是诗、《书》《礼》《易》《乐》《春秋》7、孔子招收学生的原则是有教无类,孔子最著名的两个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8、“反求诸己”是由孟子提出来的。
9、我国中央官学太学的设立是在汉武帝时期,10、汉代私学学生求学,分及门弟子、著录弟子两种11、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了的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和重选举以尽天下之材三大文教政策建议。
12、汉代官学的主要形式有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13、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秀才14、东汉末年镌刻的熹平石经,是太学的标准教科书。
唐代为统一思想,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
15、培养鸿儒是王充提出的教育目标。
16、国子学是西晋创立的,是门阀世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
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17、“重振儒术,兼容佛道”是唐代的文教政策。
18、我国古代首次设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国子寺。
19、唐六学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
二馆中的二馆是指弘文馆、崇文馆。
20、宋代范仲淹领导了庆历兴学,王安石领导了熙宁兴学,蔡京领导了崇宁兴学,他们的改革都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21、科举制创设于 606 年,废止于 1905 年。
袁世凯在废止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
22、明朝晚期最著名的书院是顾宪成创办的东林书院。
23、清代著名的文字狱有庄廷鑨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查嗣庭案 24、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5、太平天国的文教政策是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儒家教育26、教会在我国境内创办的第一所学校是马礼逊学堂,一所女子学校是宁波女塾,我国自行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是经正女学 27、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
中国教育简史考试大纲
中外教育简史中国教育简史大纲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中国原始教育的内容:1、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
2、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
3、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学校教育的萌芽:1、成均:五帝时代的“大学”,以乐教为主。
2、虞庠之学:教育内容侧重于敬老慈幼。
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1、夏代的学校有学、校、序等。
夏尚武,军事教育是序、校的重要教育内容。
2、商代的学校瞽宗是新见于商代的一种学校。
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习礼、习武及进行读、写、算的教学。
其中习礼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祭祀和乐歌;习武的内容主要是习射。
二、西周的教育1、“学在官府”的教育行政体制“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意指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师不分。
2、西周的官学系统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专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又分设大学与小学。
天子所设大学,有“五学”之称,即中“辟雍”,南“成均”,北“上庠”,东“东序”,西“瞽宗”。
诸侯所设的大学称“泮宫”。
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
三、以“六艺”为纲的教育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书、数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是“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礼”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是政治伦理道德教育课。
“乐”和“礼”紧密相联、互为表里。
乐修内,礼修外。
乐和礼共同构成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
乐是综合艺术课。
“射”、“御”之教是军事训练课。
“书”、“数”之教是基础文化课。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学术下移与士阶层崛起学术文化开始挣脱官守的藩篱,向民间扩散。
而士阶层在这次学术扩散中起到了桥梁和急先锋的作用。
中教史复习提纲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1. 古代宫廷教育中,太师、太保、太傅,统称()。
2. 中国古代儿童诗歌中,历史知识性的蒙书是唐人李瀚写的()。
3. 中国古代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童蒙读物是宋末王应麟所撰写的()。
4. 在古代宫廷,挑选符合条件的女子承担保育和教导太子、王子的职责的制度是()。
5. 古代儿童进行生活常规教育的核心是()。
6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实行社会。
7中国古代幼儿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志向、教以,并教育幼儿勤俭耐劳、诚实无欺、行善积德、礼貌谦让等8古代宫廷教育中,子师、慈母、保母合称“”。
9古代最为流行的三部儿童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和《》,简称三、百、千10中国古代儿童诗歌主要有三类,即识字类、类和知识掌故类。
11、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原则?12中国古代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
13中国古代儿童初步的道德教育。
14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内容?15请简要概述古代幼儿诗歌的类型?16、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17、胎教的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1. 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制度实行“蒙养家教合一”;用以训练儿童的执教者母亲或保姆的,主要是()。
2. 南宋理学家()重视《须知》、《学则》等教育形式的作用,认为这种方法有利于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3.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编著的《小学》和()中。
4. 提出“自然教育论”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是()。
5. ()的内容指广习经史百家等书本知识外,还要熟习士大夫职司、交往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杂艺,即师赋、文章、书法、算术、绘画、卜筮、医方、琴瑟、投壶、游戏等各种技艺。
6. ()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也是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它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7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断言“太子之善,在于早喻教与选左右”,强调要行胎教,要施学前教育。
8《颜氏家训》的作者是。
9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编著的《小学》和《_》中。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学校的名称第二章、夏商周的教育六艺、乡三物、简述六艺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稷下学宫、三纲领八条目、百家争鸣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教学相长论述题:1、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2、儒、墨、法、道教育的特点3、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比较4、《学记》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第四章、简答题1、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2、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3、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论述题1、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影响。
2、从“人性论”入手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
3、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秦汉思考名词解释:鸿都门学;设科射策1、评述汉代的文教政策。
2、评述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3、简述王充的教育思想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九品中正制,五经课试法,国子学,玄学,颜氏家训。
玄学、唯才是举简答:九品中正制的优点和不足,其影响如何?简述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隋唐思考题一思考:为什么科举制度能在中国维持1300多年?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中国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要在1905年废除?对我们今天的考试改革有什么启示?隋唐思考题二名词解释题六学二馆;束脩制;科举制论述题1、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2、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3、比较韩愈和柳宗元教育思想的异同。
宋元时期1、何谓“苏湖教法”?何谓“三舍法”?2、简析北宋的三次教育改革。
3、试述两宋地方官学的特点。
4、试析两宋科举制度的特点。
5、简述,朱熹的教育思想。
6、中国古代书院与西方大学的不同。
明代教育名词解释历事制度;东林书院简答题简述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明代书院的发展清代教育名词解释“六等黜陟法”、诂经精舍、学海堂清代的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其具体表现黄宗羲的教育思想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颜元的真学、实学以及习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名词解释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简述题洋务派教育方面有何作为简述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列举洋务运动时期著名学堂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教育名词解释万木草堂,时务学堂,京师大学堂简单题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民国前期思考题名词解释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学制1922年学制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试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国民政府时期教育名词解释戊辰学制,黄炎培,中华教育改进社;生活教育理论“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方针简述抗战前期的高校西迁简述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简述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论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简述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乡村教育运动的情况和影响教育史的几条线索一、学校教育制度官学:稷下学宫—太学—国子监—京师同文馆私学:精舍——书院(私塾)—私立学堂近代学制发展二、人才选拔制度贡举—察举—九品中正制——科举——考试三、教育思想的发展,特别是儒家教育思想和近代教育思想人性论。
教育学的第二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附答案)
教育学的第二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附答案)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填空题1.广义的学校包括、、学校教育等部分。
2.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3.教育的基本要素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
4.按照教育的目的是否正确,指导思想是否明确来看,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正向功能和。
5.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来划分,教育可分为显性功能和。
6.教育的“生产力说”是是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其代表人物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7.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由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首倡,认为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
8.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由美国学者首倡,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
9.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由前苏联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认为教育产生于社会的。
10.从教育的演进过程看,教育大致经历了原始形态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四个阶段。
11.在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是指。
12.学校教育的产生是古代社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学校教育是形式化教育与非形式化教育的分水岭,它产生于社会时期。
1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我国近代教育总的指导思想,提出这一思想的清末湖广总督。
14.1904年颁布的“葵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学制,它为我国后来学制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5.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于年,颁布了《乡村学校规程》,规定5至13岁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16.终身教育的思想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人提出。
二、单项选择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
A.1993年B.1995年C.1998年D.1996年2.学校教育产生于()。
A.奴隶社会初期B.奴隶社会末期C.封建社会初期D.原始社会末期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了古代教育的()特点。
A.严格的等级性B.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C.教育目标明确D.鲜明的阶级性4.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第1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1.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天子所设大学,诸侯所设的大学,书上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1)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2)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礼:“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
“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
”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2.(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
“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
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
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以礼乐。
“御”是指驾车。
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
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第2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什么是稷下学宫?)(P20)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中国教育简史》考前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简史》考前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秦朝时期主要教育政策为( C )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2.王充把教学过程概括为( D ) D.见闻为与开心意3.察举制度人才选拔的特点是首先凭士人在当地的声名及,即( A )A.社会舆论4.韩愈“弟子不必不如师”之说,是强调( C )C.能者为师5.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创立( D ) D.“三舍法”6.明太祖定都南京,重建国学于鸡鸣山下。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国子学为( B ) B.国子监7.外国传教士在中国领土上开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 B ) B.马礼逊学堂8.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教育变革标志为( B ) B.官学衰落,私学兴起9.荀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 B ) B.闻、见、知、行10.科举考试的特点是录取标准专凭( D ) D.试卷成绩11.韩愈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 B ) B.传递儒家道统12.北宋的庆历兴学的主持人是( A )A.范仲淹13.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 B ) B.“致良知”说14.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A )A.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1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的文教政策是( D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6.《中庸》把教学过程概括为( C )C.学、问、思、辨、行17.科举考试的特点是录取标准专凭( D ) D.试卷成绩18.朱熹认为小学的学习重点是( D ) D.“学其事”19.元代国子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了( D ) D.“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20.洋务运动时期创立的最早的电报学堂是( B ) B.福州电气学塾21.中国最早的一所教会女学是( C ) C.宁波女塾二、填空题1.西周“国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德、行、艺、仪等四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内容。
2.“不治而议论”的办学方针,使稷下学宫真正体现了办学自主、学术自由,管理民主的特色。
3.王充以为教学过程包括“见闻为”的感性认识和“开心意”的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中国教育简史 任务二
中国教育简史任务二、名词解释1京师大学堂:1898年百日维新时,京师大学堂正式建立,梁启超参照日本学规起草学堂章程,规定除大学外,兼有中学堂、小学堂,同时附设师范斋。
课程分为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是最高学府与教育管理机关合一的机构2.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举办的学校。
该校兼习中西学术,这是中国有师范教育的开始。
它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教育机构。
外院生学满三年可经挑选升入中院,中、上院学制各四年。
民国时改建为上海交通大学。
3.民国元年教育方针1912年7月10日,在蔡元培的主持下讨论通过,于9月2日由教育部颁布实行。
其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
4.庚子赔款,是中国清朝政府在1901年9月7日与西方十一国签订的《辛丑条约》中所规定的赔款,因系针对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而起,因此被称为庚子赔款。
赔款数额。
庚子赔款总额为关平银四亿五千万两,约合当时的3.33亿美元、或7161万英镑、或6.3亿日元、或9.7亿卢布。
赔款年息为四厘(4%),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共计九亿八千二百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五十两(982,238,150两)。
5.设计教学法: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于1918年创立的。
它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围绕实际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相关知识的同时也习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特点是:一是改造硬件教学环境,如将传统的教室改造成音乐室、谈话室、工作室、读书室、游戏室等。
二是不上课,学校只规定任务,没有规定学什么科目。
时间、学习计划等都由学生自己掌握。
6.中国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以平民教育作为救国和改良社会措施的团体,简称平教会,成立于1923年二、简答题1.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打破了传统儒学教育一统天下的格局,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人文学科的教学,培养出了中国自己的第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新型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
00464中外教育简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复习资料
00464中外教育简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复习资料中外教育简史复习秘籍高分宝典知识桥系列良心出品上卷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P12(单选、简答)(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2.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P15(单选)时期学校名称内容五帝时期“大学”成均乐教虞舜庠敬老慈幼夏校军体性质商瞽宗--3.萌芽时期的学校类型主要有“庠”、“成均”。
(多选)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1.“学在官府”P19(单选、名词解释)(1)地位:是西周教育的核心;(2)意义:第一,学术由官府掌握,学校由官府举办;第二,教师由国家的官吏担任,即官师合一。
(3)特点: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官师不分,政教不分。
2.西周的官学系统P19(单选)西周学校分为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
(1)天子所设大学,有“五学”之称: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
(2)诸侯所设的大学,称“泮宫”。
3.以“六艺”为纲的教育内容P19(单选、多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六艺内容及涵义--大艺大学课程礼六艺教育的中心乐射(射箭)军事训练课程御(驾车)小艺小学课程书(书写文字)基础文化课程数(计算、算法)4.《史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
(单选)7.春秋末期学术扩散到民间的主要原因是士阶层的崛起。
P25(单选)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官学的衰落P29(简答)(1)“乱世则学校不修”,即官学的崩溃是随着经济、政治的没落而逐渐衰落的。
(2)造成官学衰落的直接原因:①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②贵族统治力量衰落;③动乱阶段,战争频繁。
2.私学兴起最为直接的因素: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
(单选)3.私学的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后期。
(单选)4.孔子是最早创办私学的群体中的杰出代表。
中国教育史复习题
中国教育史复习题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 巫师 )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 仓颉 )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 “成均” )和( “庠” )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
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 序 ),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第一章 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第一节远古社会的教育一、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 教育的平等性2. 教育的社会性3. 教育的现实性4. 教育的非独立性二、 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1. 生产劳动教育(工具制造、取火、制陶、渔猎、种植、手工业)2. 社会生活教育(集体生活观念、公共事务、婚姻、成人礼)3. 艺术和宗教教育(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巫师、歌舞、绘画、雕刻等)第二节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教育一、 学校的产生1•夏以前的学校一一成均(与音乐有关)、庠2. 夏代的学校一一庠、序(国都)、校(地方)3. 商代的学校(1) 地方:庠(赡养)、序(骑射)(2) 国都① 学:右学(大学)、左学(小学)② 瞽宗(礼乐)二、 西周的教育制度1. 学校体系r 校(设立于乡)乡関序(设立于州)I 庠(设立于党)I 塾(设立于闾)2. 学校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三、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
r 天子所设人学 (大学国学" (上庠(北)瞽宗(西)辟雍(中)序(东)、成均(南)i 诸侯所设人学一一泮宫1. 政教合一(教育职能)2. 官师合一(教师来源)3. 学术官守(知识保存)4. 学为政用(教育目的)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官学的衰废与私人讲学的兴起一、官学的衰废与私学的兴起1.官学衰败的原因影响官学衰废的除经济原因外,还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1)奴隶主贵族不重视教育(2)王权衰退,学校荒废(3)文化垄断的打破2.私学兴起的原因(1)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掌握一定知识文化的人员流落到社会下层,成为私学的教师(3)社会上不少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发展,迫切需要掌握知识文化(4)私学的创办人乂都以各式的“治国治民”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二、稷下学宫1.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最新资料).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题上卷《中国教育史》第一篇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成均)是我国传说中的学校。
2、(虞庠)是虞舜时期的教育机构。
二、简答1、简答我国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特点:(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西周的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是(学在官府)。
2、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六艺)为纲。
3、西周的学校分为两类:即(国学)和(乡学);国学又分为两级:即(大学)、(小学)。
二、选择题1、在西周负责国之学政的是(C)A、天子B、大司徒C、大司乐D、太宰三、名词解释1、“六艺”:是我国西周时间的教育内容。
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
四、简答题1、简答“六艺”教育内容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六艺”是我国“三代”时期形成的教育内容。
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
“六艺”教育兼顾了当时的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知识,兼顾了人的道德与知识才能两方面的发展要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很好的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六艺”教育提高了人的发展水平,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六艺”形成后对后世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成为了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
(2)为后世学校设置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3)成为后世教育中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目标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西周“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局面被打破的主要表现是(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2、战国时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私学是(儒)、(墨)、(道)、(法)四家。
3、“启发诱导”是(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宽严结合是(孔子)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5、孟子提出的教学原则方法有深造自得、盈科而进、(专心有恒)6、在人性观是孟子与荀子的观点完全不同,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7、荀子将教学过程分为了(闻)、(见)、(知)、(行)四个阶段。
教育综合考研笔记—中国教育史高分笔记
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第一章
1、“学在官府”√ (含义,原因,特点) 2、家庭教育 (未考过,简单复习) 3、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 (未考过,简单复习) 4、六艺√ ①内容
②特征 5、补充超纲内容,时间紧张可以不看:六艺教育的当代诠释,对现代教育启示√
1、“学在官府”(名词解释):10河南,10江苏,13、15浙江、15山东 ①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奴隶主贵族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纪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 专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②原因: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制约,表现:其一,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其二,唯官 有器,而民无器。其三,唯官有学,而民无学。这就是“学在官府”。 ③特点:“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2、家庭教育(未考过,了解) 西周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是先经家庭教育后再进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 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确立初级的数的观念、方位观念和时间观念。在男尊女卑思想支配 下,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从7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男女儿童的教育开始分途。女子受女德的 教育,为将来成为贤妻良母作准备。特点是明显的计划性和重男轻女。 3、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未考过,了解) 国学是指设立在天子或诸侯国都城内的学校,主要为贵族子弟设立,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教育首先 强调的是德行教育,内容是德、行、艺、仪等关于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大 学教育强调学大艺、履大节,以礼乐为重,教学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天子所设大 学称为辟雍,诸侯所设大学称为泮宫。乡学是指设立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学校,主要为下级奴隶主 和平民设立。乡学只有小学一级,经考核选拔的优秀学生可进入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4、六艺(内容+特征=名词解释) 11天津,12华东,12南京,12中山简,13云南,15中央民族 (1)内容: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是西周时期主要的教育内容。礼,即道德规 范和礼仪;乐,艺术教育包括诗歌,音乐等;射,即射箭的技术训练;御,即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文字书写;数,算法。 (2)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 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 5、补充超纲,可以不看:六艺教育的当代诠释(对当今教育改革启示)11南京简
教育学史02章
三、西周的教育
以礼造士 1、学校设置。 2、学校的教育内容--“六艺”。 3、六艺教育的特点。
1、学校设置
(1)按行政级别分为 国学:设在王都(中央学校) 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乡(地方学校 ) (2)按入学年龄分为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2、“六艺”教育
(1)“礼”和“乐”:礼是指礼仪,包括各种 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乐包括诗歌、 音乐、舞蹈。凡是行礼的地方,也都需要有乐。 (2)“射”和“御”:是指射箭和驾驭马拉战 车的技能,属于军事体育。 (3)“书”和“数”:书是指识字、写字和文 化知识,数是指计算、天文、历法 。
第二章 夏、,周曰庠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 伦也。”
一、夏代的教育
以射造士 《礼记•王制》曰:“夏后氏养国老于 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史记•儒林传》记载:“乡里有教, 夏曰校”。
二、商代的教育
以乐造士 《礼记 • 王制》曰: “殷人养国老于 王制》 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郑玄注: “右学,大学,在西郊;左学,小学, 在国中王宫之东。” 商代地方学校曰“序 ” 朱熹注:“序 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
射御
数
3、六艺教育的特点
(1)文武兼备。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 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 成。” (2)求知兼求能 。 (3)前期和后期教育的侧重点不同。
四、奴隶社会教育的 特点——学在官府
1、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政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2、客观原因: (1)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2)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3)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3、说明:只有贵族子弟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庶 人和平民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章复习题
学在官府 六艺教育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幻灯片1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幻灯片2第一节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大变革的时期,是奴隶主向封建制度转变的过度时期,其在文化教育上的主要标志是“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一、私学兴起的原因●1、官学的衰落●⑴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
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没落,丧失了进取精神,迷恋于腐朽奢侈的生活,失掉了学习的兴趣●⑵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⑶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
由于王室、诸侯都在忙于战争,社会动乱,无暇顾及学校。
“乱世则学校不修”、“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幻灯片3●2、私学兴起的原因●⑴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学在官府”被冲破,秘藏与官府的典籍文物逐渐扩散于民间。
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员流落到下层,成为私学的教师,同时也有了可供学习的材料。
●⑵社会上不少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掌握知识的庶民便有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私学的创办人又都以各式的“治国治民”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注:私学的出现时历史的必然。
至于谁首创私学,根据现有的史料,很难考查。
现有的史料说明,私学出现在孔丘开办孔家私学之前。
幻灯片4●二、私人讲学的特点●⑴私学是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的●⑵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阶级联盟。
●⑶学术下移,学在四方●⑷政教分设,有独立的组织机构●⑸教育对象扩大,入学以自由受教为原则。
●⑹官师分离,有专职的教师。
●⑺学术繁荣,百家争鸣。
●⑻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有较密切的联系。
●⑼不一定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⑽多种目标,培养各类人才。
幻灯片5●三、私学产生的意义●⑴私学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
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⑵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⑶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⑷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
他提出这样的思想有什么意义,你能简单地分析一下吗?
学生A:
嵇康对“名教”钳制思想、压抑人性的批判是正中封建传统教育要害的。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教育的问题,这对于促进教育领域中的百家争鸣,全面认识教育的属性,是有积极意义的。
学生A:
文翁兴学不仅开始了蜀郡教育事业,而且促进了全国地方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他创造了委托培养教师的经验,为发展地方教育创造了条件。
教师:
你补充得很好,你们俩概括的再综合一下,就很完整了。
学生B:
老师,还有一道题是要求解释“次相授受”,不知道说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整?
教师:
你的问题涉及到名词解释该如何回答的问题。就拿“次相授受”来说吧,首先要明确它的产生时期和性质,即它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接着就是阐述它的基本内容或含义,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最后再点评一下,这种“滚雪球”方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转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这样的回答就比较完整了。谁知道现存的汉代蒙学识字课本是什么吗?
学生A:
是《苍颉篇》。
学生B:
你记混了。应该是《急就篇》。
老师:
是《急就篇》。这类题目属于教育史基本知识问答,是需要同学们记忆准确的。
学生B:
老师,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罢黜”怎么理解呢?
学生A:
我理解是“废除”的意思,就是要废除其它各家学说,只尊崇儒家思想。
教师:
那么,“罢黜”百家与禁止私学、焚书坑儒这种对待异端学说的作法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
你概括得比较准确,也谈了它对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选士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确实很密切,谈选士制度不讲它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全面的。九品中正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确实无积极意义可言。不过,这里要提醒同学们注意,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的萧条,不能仅仅归咎于选士制度的影响。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世人不思进取,也是重要的原因,甚至可以说是根本原因。另外,从选士制度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九品中正制的实施,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该制度创设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克服东汉以来的浮华朋党之风,立意是好的。但是,实践证明,此路不通。这就促使人们重新去思考怎样才能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于是,汉代察举制曾实行的考试的方法重被提起,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才有后来科举制的创立。因此,可以说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教师:
你的理解基本正确。
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就是董仲舒提出的,他的建议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和采纳,被确定为封建国家的文教政策。为了确保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实施,汉武帝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则不能都记到董仲舒名下,例如设五经博士,太学的实际建立,是按照丞相公孙弘等人提出的方案。察举选士,更是汉武帝直接下诏书举行的。
学生A:
老师,有一道论述题是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书上好象没讲这部分内容。
教师:
这部分内容书上的确没有集中概括,但是,在相关节和目中有所点拨或有所体现,只要认真阅读教材,注意各部分内容间纵横的联系和比较,是可以概括出来的,同时也应该有一些自己的领会,不能每一句话都要从教科书里找。独尊儒术的作用和影响可以从社会政治和教育方面分别概括。在政治上,独尊儒术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主体文化成为联系各地各民族的重要纽带,有利于巩固统一,但也强化了封建专制制度,和毒害人们思想的封建礼教。在教育上,独尊儒术也确立了教育作为治国之本的崇高地位,奠定了古代各类学校教育发达的局面,但也使主体教育单一化,不利于学术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和规格的人才培养。 下面谁能说一说鸿都门学的情况?
老师,这一章涉及到的朝代比较多,时间跨度也比较大,内容也多,要全面掌握好象有点难度,不知道该怎么入手。
教师: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几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一般来说,秦汉是一个阶段,是中国封建教育初创、确立和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阶段,是封建教育继续发展的时期;隋唐是一个阶段,是封建教育达到完备的时期。我们教科书的节次,就是根据这个思路安排的。
学生A:
哦,是不同,可究竟怎么不同呢?
教师:
教材中关于董仲舒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这段论述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认真体会一下这段话,看看哪句是具体讲“罢黜”的呢?
学生B:
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吧?
教师:
对了,那么这句话又该怎么理解呢?
学生B: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对士人的品第还比较全面、慎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品第也由家世、德才等因素共同决定演变成家世的代名词。也就是说,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这就使寒门子弟失去了读书的热情,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学生B:
四学是南北朝时的南朝宋创办,包括玄学、儒学、文学、史学。
教师:
注意把握重点,这很好,不过应该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而且,是否重点,主要不是看篇幅,而是看它是否有特色,在教育史上是否有地位和影响。像四学,可以说是最早的多科综合学校。下面谁能说说嵇康教育思想中最有特色的观点是什么?
学生A:
教师:
总之,在这一章的学习过程中,要首先把握住教科书的总体框架和脉络,抓住三个阶段、四个方面内容的四条线索,同时要注意纵横的联系和比较,这样,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在具体内容的理解和掌源自上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A:
老师,秦代设三老以掌教化,“教化”是什么意思?
教师:
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在中国古代,教化就等于“大教育”,包括一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还包括一切有教育作用和影响的政治制度措施及社会文化习俗,等等,它的实施范围也是全社会性的。教化有明确的目的性,“化”就是感化民众,树立起适合统治阶级利益的社会良好风尚、习俗,就是董仲舒提出的“教化行而习俗美”。所以推广教化,被儒家认为是立国之本。狭义的教化,是指在地方上进行的社会宣传教育活动,如提倡、表彰、奖励德行善举,也包括惩戒恶行,改良陋习等。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既有培养人才的任务,更有推行教化的责任。
学生B:
鸿都门学创立于东汉, 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与以儒学为主的官学不同,它讲求辞赋、小说、绘画、书法等,是中国,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
教师:
很好。下面谁来概括一下文翁兴学?
学生B:
文翁兴学是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兴学的事迹。他为了移风易俗,推行教化,选派10余名聪颖的郡吏到长安就学于博士。几年以后,他们学成归来,他便在成都立学,以他们为师,招收下县子弟入学,学有所成者,即予以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从此蜀郡学风大盛。汉武帝推广文翁兴学的经验,下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
学生A:
老师,您能说得具体一些吗?
教师:
比如董仲舒,他的教育思想中最有影响的、也是最有特色的,就是关于文教政策的建议。关于“强勉”、“圣化”等思想,都是为其文教政策的施行服务的。王充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论、无神论基础之上的,是在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神学化的儒学教育的斗争中形成的,这是他教育思想的特色。颜之推能在教育史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他的家庭教育著作和思想。嵇康则完全反对儒家的教育,提出“越名教任自然”的主张,这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社会激烈变革时期,旧的秩序被破坏,人们在思想上要寻求解放,打破秦汉以来几百年封建专制的束缚,自然要反对灌输统治思想的教育。由于这种思想的蔓延,加上九品中正制的影响,社会上就形成了不屑为学、耻于为师的风气。韩愈高扬“卫道”的旗帜,倡导师道,就是对这种风气的批评和反正。柳宗元和韩愈都在“师道”观上有所建树,但是他们的观点又有所不同。以上只是例举,要比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思想,还是要认真读书。
下面谁说一下西晋时在太学之外又设立了什么学校?它是什么性质的?
学生B:
是国子学,是贵胄性质的学校,专门招收贵族子弟。
教师:
对。
学生A:
老师,名词解释中有一个“四学”,指的是什么呢?
教师:
这在教材上讲得比较简明,你没有印象吗?
学生A:
教材上有关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内容很少,好象一带而过,我以为不是重点,就没认看。
学生B:
您这么一说,我清楚了。教材上第一节到第三节讲的是秦汉时期的教育;第四节讲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五节到第七节讲的是隋唐时期的教育。
教师:
你说得对。这几个阶段在头脑中清晰起来以后,我们再来看内容。尽管每一个阶段在节次的安排上不完全一一照应,但在内容的安排上,不外乎文教政策、选士制度、学校教育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这样四个方面。注意这四个方面内容的发展、演变,就形成了文教政策、选士制度、学校教育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这样四条线索。文教政策是国家发展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或策略。要了解某一时期的教育体制,文教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从秦到汉,封建统治者经过近百年的探索,最终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从而奠定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而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实施,又是促进中国封建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汉以后的文教政策,则都是在这一前提下的具体化,或采取某些调整措施,如隋唐是在政治上重振儒术,同时兼容佛、道。选士制度就是选拔人才补充官员队伍的制度,它属于政治制度,但对教育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历代的选士制度,也是我们学习古代教育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内容。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由汉代的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的科举制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正好都包含在本章之中。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官学和私学。从秦汉到隋唐,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非常丰富,在简史中我们只能讲述一些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影响较大的或有特色的内容。如汉代官学和私学并举的格局以及采取的教育教学制度。对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则侧重有特色的内容,也就是“学校设置上的新举措”。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教育发展到比较完备的阶段,而以官学教育表现最为突出,所以侧重讲官学的教育行政、官学的设置以及各项制度。此外,中外教育交流是隋唐教育中的一个特色,我们也作了简要的介绍。以上三条线索,可以说是从宏观到微观,讲的都属于教育制度范畴的内容。关于这个时期的教育思想,我们对汉代的董仲舒、王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嵇康、颜之推,唐代韩愈、柳宗元的主要教育思想进行了讲解。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每位教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去理解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把握其有特色的或有深刻影响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