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培养方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2a5cf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94.png)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培养方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要求如下:1.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科学研究勇于献身的精神。
2.具有扎实、深厚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专业基础知识, 能够利用跨国家、跨文化、跨学科的知识对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等进行融会贯通式的学习,既能在高校独立承担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又能在驻外机构、政府部门和民间团体从事对外文化交流的工作。
3.精通一门外语。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比较文学主要研究异质文学的事实材料间性关系、异质文学的美学价值间性关系、不同诗学的间性关系、文学与文化理论的间性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的间性关系。
它的研究宗旨在于加深对于不同国家文学和不同学科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理解,促进它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2.世界文学以全球性的视野梳理世界文学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考察反映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本质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社团的代表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学发展的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中揭示出它们在世界文学总体格局中的特色和地位,进而阐释世界文学的发展规律。
三、学习年限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42学分。
其中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公共必修课5学分,学科通开课8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6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实践环节为2学分;学位论文为10学分。
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须补修本方案指定的本科生必修课至少2门并取得B以上成绩,该成绩不计入学分。
五、学位论文1.论文选题:选题应密切结合学科发展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需要,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与应用价值,并经导师审核同意。
2.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向教研室作开题报告。
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478626e87101f69e319526.png)
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108)所属学科门类:文学所属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所属院系部所:文学研究院方案适用对象:2015级一、培养目标(一)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领导和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培养具有高尚的社会品德和敬业精神,并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较强组织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具有宽广人文视野,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文学科高层次人才。
(三)培养具有坚实的比较文学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比较深厚中外文学、文化修养、具有良好的中外语言功底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型人才。
二、学制与修业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原则上应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习任务,一般不得延长。
如有特殊原因未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应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学习年限可酌情适当延长。
延长期一般为半年,最多不能超过一年(含休学)。
成绩优秀,并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一定数量论文的硕士研究生,在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其他必修环节和论文撰写工作,达到申请学位要求的情况下,可由本人提出提前毕业申请,经导师及主管部门同意后,由学科点提前半年或一年组织学位论文答辩,并按规定程序提前毕业和申请学位。
除学习成绩优秀、科研成果特别突出者以外,原则上不鼓励提前毕业。
三、学位与学分要求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33学分课程学习和其他必修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各类课程基本修读要求如下:学位公共课程7学分,其中政治课3学分,外国语4学分;学位基础课程4学分;学位专业课10学分;专业方向课程8学分;公共选修课程2学分;其他必修环节2学分。
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5f1b0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25.png)
⽂艺学专业硕⼠研究⽣培养⽅案⽂学院(07)专业:⽐较⽂学与世界⽂学(代码:050108)⼀、学科概况⽐较⽂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是⼀门建⽴在⽐较⽅法之上,历史地分析、阐释两种以上民族⽂学之间的类同或差异以及相互作⽤的过程,同时探究⽂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
⽐较⽂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强调事物之间的可⽐性和内在联系。
20世纪前期,这⼀学科传⼊我国,在改⾰开放以后,本学科得到迅速发展。
⽐较⽂学与世界⽂学,在对中国⽂学以及东西⽅各民族⽂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中外⽂学的⽐较研究,探讨⽂学发展的普遍规律,深化⼈们对于⽂学的总体认识,并向⽐较⽂化的⽅向拓展。
需要说明的是对少数民族⽂学的⽐较研究,打破了中国⽐较⽂学界汉语⽂学与欧美⽂学⽐较的传统思路,通过对少数民族⽂学与国外⽂学、少数民族⽂学与汉族⽂学、少数民族⽂学与少数民族⽂学之间跨语际、跨国界的⽐较研究,把握并彰显少数民族⽂学独⼀⽆⼆的价值;追本溯源,探讨少数民族⽂学发⽣发展的源与流,母题与结构的演变规律及与国外⽂学的⽂化关联,构建西北少数民族⽂学与国外⽂学在⽂化⽣态、情感模式、审美观念⽅⾯的对话平台。
进⽽建设既富有民族性,⼜有当代性,更具世界性的中国特⾊的⽐较⽂学研究体系,对进⼀步发展我国的⽂学和⽂化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在全球⼀体化的时代,本学科是⾯向未来的新学科,具有跨学科特点。
西北地区多民族⽂化的渗透与融合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极其有利于这⼀学科的未来发展。
毕业⽣在本专业相对缺少的西部地区就业前景良好,较之以其他起步早规模⼤的⽼专业来说,尚有⼀定的发展空间。
⼆、培养⽬标适应国家⽂化事业的需要,本专业培养能在⾼等学校、科研单位、新闻出版机构、政府机关和⽂艺团体从事⽐较⽂学与世界⽂学教学、科学研究等各项⼯作的⾼级专门⼈才。
具体要求如下:(⼀)能坚持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学风,积极为国家建设事业贡献⼒量;(⼆)系统掌握⽐较⽂学与世界⽂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动态,掌握本专业特有的研究⽅法,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法,并能够灵活地加以运⽤;(三)具有分析与解决具体问题的基本能⼒和独⽴承担⽐较⽂学与世界⽂学专业课题、独⽴从事⽐较⽂学与世界⽂学研究和批评的能⼒以及相应的⼯作能⼒;(四)掌握⼀门外语,达到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书籍和资料的程度,并且具有较⾼的写作和听说能⼒。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34)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34)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31cb22a5e9856a56126011.png)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34)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独立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和高校教学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讲话,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协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和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全面掌握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本学科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中某一重要课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
二、研究方向1.世界文学2.比较文学三、学习年限与学分1.学习年限三年;2.总学分36学分。
四、课程设置(二)一级学位课程(A类)(本专业各研究方向必修课,计9学分)五、教学实践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硕士生在第二学年安排教学实践一次,时间8个课时,主讲本专业课程的个别章节以及协助主讲教师辅导和答疑。
六、调查研究本专业硕士生在第四、五学期安排与硕士论文写作有关的调查研究两次,时间四周左右。
调查前,导师应指导研究生拟定调研计划,调研结束后应写出调研报告。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1、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至少应完成3篇课程论文,3篇学年论文。
其中应至少有2篇论文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
2、本专业硕士生至迟应在第3学期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应注重社会实际意义和理论学术价值,要求在学位论文写作之前拟定详细写作提纲,撰写阶段性论文或综合性学术报告。
在学术水平方面,要求硕士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本专业领域内的重要学术问题,并能科学地加以分析和从理论上加以解决。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华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华师)](https://img.taocdn.com/s3/m/8134ac23c5da50e2524d7fa5.png)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50108 授予文学硕士学位)一、学科专业简介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即原外国文学专业)自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已经形成了由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与高级访问学者培养相结合,统一、合理而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形成了世界文学史研究、经典作家作品研究、比较文学理论研究、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东方文学研究等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研究领域,产生了王忠祥、聂珍钊、胡亚敏、邹建军、李俄宪等知名学者,并形成了一支研究方向齐全,知识、学缘与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
本学科创办的《外国文学研究》有30多年的办刊历史,自2005年第1期开始,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被美国AHCI收录的期刊;本学科主办的学术丛刊《世界文学评论》,自2006年第1期开始,被“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收录。
学术杂志为本专业研究生的成长提供了学术平台。
本学科学者曾获得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研五项,经费达50万;本学科学者曾获得教育部人文科学二等奖等重要奖项十多项,成为国家社科基金评委与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单位。
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在国内各高校外语学院、人文学院任教,以及在各出版机构与学术机构任职,就业前景良好。
二、培养目标本学科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独立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和高校本科教学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具有健康的情感与心理,为人公道正直,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比较强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品质。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本学科前沿的学术动态。
3.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相关的外文文献,并与国外同行进行直接交流。
4.具有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比较视域与世界眼光,具有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d38bd75a8102d277a22f9c.png)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外招生) 一、学科方向
. 文艺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汉语言文字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中国古代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海外华人文学
海外华语及华文教案
二、学制
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年
三、课程设置
说明:)表格中最后一栏用于说明该门课适合哪一个学科方向的研究生修读;)对本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有特别要求的,可以单独列出说明。
四、必读和选读书目(控制在—条左右)
(七)方向
(八)方向
. 顺庆《比较文学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 厄尔•迈纳《比较诗学》,王宇根、宋伟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黄汉平编著《外国文学名著导读》,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 吴晓东主编《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十三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张世君《外国文学史》,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 , . ?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 . , .
、方向参照华文学院安排
学位评定委员会分委会主席、副主席(签名):
学院主管院领导(签名)。
0501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
![0501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https://img.taocdn.com/s3/m/ba444314bb4cf7ec4bfed04d.png)
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级研究生开始使用)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一级学科名称:中国语言文学(代码: 0501 )二级学科名称:文艺学(代码:050101)二级学科名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代码:050102)二级学科名称:汉语言文字学(代码:050103)二级学科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代码:050104)二级学科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代码:050105)二级学科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代码:050106)二级学科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代码:050108)学制:3年学习方式:全日制二、本学科情况介绍本学科创办于1958年,1998年开始研究生教育,2010年获一级学科硕士点。
2012年获批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
2008年以来,先后获批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学思想研究中心”、广东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广府文化研究基地”等。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61人,其中教授22人,有博士学位者57人。
教师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百优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1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省级人才4人、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3人。
本学科研究成果突出,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8篇,在《文学评论》《中国语文》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6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9项(含重大重点3项),获部省级社科成果奖15项。
本学科现有七个二级学科方向,方向带头人均为学界有影响的专家学者。
本学科既注重继承学术传统,又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尤其在俗文学研究、语言应用与语言服务研究、文学地理学研究、岭南地区文学与文化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经典作家研究等领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
三、培养目标中国语言文学是以探讨中国语言文学知识构成、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要旨的综合性学科,它与哲学、历史学、艺术学、美学、传播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精品范文】
![文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精品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10f11ef25c52cc58bd6befc.png)
文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培养目标:坚持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的原则,通过培养,使硕士研究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并达到以下要求:1、在本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的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3、身心健康。
基本学制:2.5年。
研究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在校学习时间,在校学习时间为2至4年。
培养方式:1、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相结合的方式。
2、知、能并重,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工作并重,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
注意培养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3、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报告、学术讲座及其他的各种学术活动,力争参加国内学术会议。
应修学分:总学分不少于73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 32学分(必修课不少于18学分),必修环节 8 学分,学位论文 33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名称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指导教师1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世界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研究中国文学如何在世界传播演变,研究各地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研究中国文学对世界各地华文文学的影响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张俏静张渝生熊岩2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949年以来的中国大陆文学,对其间的复杂文学创作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对了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有较大的意义。
张渝生胡辛张俏静张升阳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17年至1949年中国大陆发生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现象。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对了解中国文学革命和文学的现代化有深远的意义。
熊岩张升阳何玲华三、课程设置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课内/实验学分开课学期任课教师考核方式备注必修课公共基础课0020005英语 144 61、2必修002000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30 1 1必修002000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42 2 1必修专业核心课5021082西方文论专题★ 3621考试必修5021083现代语言学专题★ 3621考试必修5021084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专题54 3 1考试必修5021085世界华文文学研究54 3 1考试必修选修课专业方向课5022086 文学批评学 3622考查专业公选课5022087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3622考查专业公选课5022088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论 362考查专业公选课 5029089中国现当代文学前言讲座 3622考查专业公选课 5022090海派文学研究 3622考查中国现代文学方向选课 5022091中国当代散文研究36 2 2考查中国当代文学方向选修 5022092中国报告文学史36 2 2考查中国当代文学方向选修 5022093新移民文学研究362 2考查世界华文文学方向选修素质教育课公共选修课二外、数学、计算机、体育、管理、经济、法律类 2至少选修一门,不少于2学分跨学科的专业课程2至少选修一门,不少于2学分必修环节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3学术活动 2。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046b8f6529647d27285211.png)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代码:050108一、培养目标:本专业要求学生通过两年的系统学习,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全球化视野中了解中外文学的历史和现状,熟悉有关作家和作品,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和翻译文献资料,撰写有关研究论文。
本专业旨在培养能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文化管理、文化产业部门、新闻出版单位、国际文化交流机构工作,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
二、研究方向:1,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2,中外文学-诗学比较3,国际文化交流三、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全日制、2年。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必须修满28个学分,其中公共课程7学分,学位必修课程8学分,学位选修课10学分;教学和科研训练2学分,前沿讲座1学分。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课程说明第一部分专业必修课课程编号:07002201课程名称:西方文论学分: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旨在加深研究生对西方文学观念的理解,探究西方文学生发的原理,熟悉西方文学创作的特点,掌握西方文学批评的特点,为他们撰写学位论文奠定西方文学理论的知识结构,也为他们今后准确而熟练的翻译实践和提升经验的理论深造做出思想方法的理论铺垫。
这是了解西方文学何以如此的理论通道,也是翻译、借鉴西方文学思想的一条必由之路。
使用教材:张秉真、章安祺、杨慧林著:《西方文艺理论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古希腊文艺理论;2,古罗马文艺理论;3,基督教文艺理论;4,文艺复兴时代及其理论;5,17世纪古典主义文艺理论;6,启蒙主义文艺理论;7,德国古典主义美学;8,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理论;9,19世纪现实主义文艺理论;10,现代主义与非理性思潮。
参考书目:1,Pierre V. ZIMA, Critique littéraire et esthétique, L’Harmattan, Paris.2,Denis Husman, L‘esthétique, PUF, 2000, Paris.3,栾栋:《感性学发微》,商务印书馆,1999年。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f015550975f46526d3e11a.png)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年5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从事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教学、研究、编辑、外事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勤勉踏实,治学严谨,恪守学术道德;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积极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系统掌握外国文学专门知识,了解其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
具有较扎实的文学理论功底、较全面的中国文学基础和较开阔的中外文化视野。
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世界文学作总体性把握和专题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外文学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具有在科学研究中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
4.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外事机构外国文学与文化的教学、科研和外事工作。
5.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研究方向依据本学科专业特点,结合本学位点实际情况和学科发展需要,设置外国文学与文化、中外文学比较研究方向。
1.外国文学与文化:本方向主要致力于西方文学史和西方经典作家研究,系统进行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包括文学思潮与流派、经典作家作品等。
同时,在西方文学与文化、东方文学与文化等方面形成一定研究特色。
2.中外文学比较研究:本方向主要进行中外小说、诗歌、戏剧、神话、诗学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同时开展中外文学跨学科研究。
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由本人在毕业前一年的10月上旬提交学位论文延期答辩申请,经导师同意,院分管领导审核,研究生处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时间,但在校学习时间最多不超过4年。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时间按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各占一半安排,课程学习在前三学期内完成。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1.课程分类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学位课程)、选修课程(非学位课程)和补修课三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f5cf0779563c1ec5da715e.png)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新兴二级学科,一般简称为“比较文学”。
随着全球普遍联系与共同发展趋势的日益增强,一种打破传统界限、具有广阔视野的文学研究成为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比较文学就以其开放性、综合性的特质,适应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
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的文学研究界亦有必要拓展研究视野,为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繁荣贡献应有的力量。
在这种情况之下,近年来,比较文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备受学界关注。
该学科突破了国别文学以及文学学科本身的界限,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对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学、文论以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在互鉴、互证、互补、互融的过程中,探寻不同文学的独特性以及世界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诞生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在中国,比较文学的诞生还要稍晚一些,属20世纪初期的产物。
尽管起步较晚,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饱受争议,比较文学却表现出强劲的学术生机与活力,在文学研究领域日益成为不容忽视的学术力量。
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点设置于2008年,目前有导师三名、研究生11名。
相比较文学院其他专业硕士点,比较文学在师资、规模等方面均显薄弱,但与此同时,因为与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专业的学术联系较为密切,这就为比较文学吸纳其他相关专业的学术资源提供了有效保障,因此,除了积极进行本专业的学科建设之外,加强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密切联系、取长补短,亦将成为未来本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和中外文学关系,其中陈文忠教授的西方文论及文学接受史研究、方维保教授的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刘萍副教授的历史主义文艺学及欧美经典作家作品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学界享有一定的声望。
二、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学科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或研究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海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海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b2de0dbb68a98271fefa53.png)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团结协作精神及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中外文学比较研究、文化批评与研究和西方文艺思潮研究方向的教学和科研人才。
业务水平和能力要求: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了解本学科现代理论和应用的发展水平,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相关学科发展动态,具有从事对外学术文化交流的能力;具备较为开阔的视野和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本学科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中某一重要课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在各自研究方向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4.身心健康状况良好。
二、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设三个研究方向:文化批评、比较文学、西方文艺思潮研究。
1.文化批评:文化批评是文学批评的一种模式,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理性评价的活动。
文化批评就是要把对文学的言说和对社会的、文化的问题的思考进行链接,产生一种由文学考察到社会、文化的效应。
2.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研究立足于跨国家、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学科背景,目的在于促进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及不同人文学科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并培育具有跨文化与跨学科反省能力之人文研究者。
3.西方文艺思潮研究:研究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以来,西方重要文艺思潮的特点、意义及发展动因,以及对中国文艺理论与文学创作的影响。
三、学习年限和培养方式本专业采用全日制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累计在学年限不超过4年。
如成绩优良,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和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最多可以申请提前一年毕业。
四、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1.课程设置的要求大学期间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者可免修硕士研究生英语,但必须参加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与课程设置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与课程设置](https://img.taocdn.com/s3/m/c5efdae2524de518964b7d30.png)
出版社
出版日期
1
外国文学史
郑克鲁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2
外国文学史
张世君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年
3
比较文学论(修订本)
曹顺庆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年
4
比较诗学
厄尔·迈纳著,王宇根、宋伟杰等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年
5
西方文论选
伍蠡甫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年
6
西方20世纪文论史
张首映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
12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申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欧美小说研究
40
2
2
中文系
考试或考查
050108mc04
西方现代文学研究
40
2
2
中文系
考试或考查
050108mc05
文学与文化
40
2
2
中文系
考试或考查
050108mc06
中西叙事理论
40
2
2
中文系
考试或考查
050108mc07
中国电影史
40
2
1
中文系
考试或考查
050108mc08
西方电影思潮研究
40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1
2
社科部
考试或考查
105590ma03
哲学
54
2
1
社科部
考试或考查
105590ma07
通识教育Ⅰ(境外生)
40
2
1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50108)](https://img.taocdn.com/s3/m/402f92bea76e58fafbb00372.png)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50108)(对外汉语学院)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研究生建立跨国别、跨文化的学术视角,树立自觉的、积极的跨文化对话意识,从而能够为中外文明之间的互识、互证和互补作出贡献。
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除需研习外国文学外,应同时对中外文学的发展有着系统性的把握,熟悉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文艺理论。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学生还应注重提高自身的外国语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做到能够迅速阅读外文学术文献并能用外文清楚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
在学期间应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研究生毕业后,应成为身心健康、视野开阔、思路敏锐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胜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教学科研工作,能够适应当代社会中的各种文化交流工作。
二、培养方式与修读年限(一)培养方式本专业采用课堂教授、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讨论和实践(社会调研与参与科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学习年限内,要求学习者保证规定的在校学习时间。
(二)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五年。
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主要研究方向1. 欧美文学2. 中外文学关系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一)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和研究方法类等公共选修课程。
学位基础课为本专业的学位必修课程。
学位专业课包括面向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结合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
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考查成绩按等级制计分。
跨专业入学(原则上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跨一级学科可认定为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由导师根据学生本科课程成绩和现专业要求决定是否补修本专业相关课程,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不能替代规定的学分。
本专业应修总学分至少为32分,且分项学分不低于以下要求,方可进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
文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文学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d71632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b6.png)
文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简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学研究领域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培养更多有扎实文学基础和研究能力的人才,各高校纷纷制定了文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本文将对文学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二、培养目标文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学理论基础、广泛的学术视野、创造性的研究思维以及高度的学术道德素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术独立性、创新性和批判性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课程设置为了达到培养目标,文学研究生培养方案需合理设置各门课程。
具体课程设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1.文学理论与批评该课程主要通过对经典和当代文学理论的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论素养。
同时,该课程还可以引导学生批评性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深入研究文学作品,提高对文学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2.文学史与文化研究为了培养学生对文学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该课程可以围绕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和流派进行学习。
同时,该课程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与文化的交叉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
3.文学创作与写作技巧作为文学研究生,学生在课程中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和写作技巧。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和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并掌握文学写作的基本技巧。
此外,该课程还可以开设创作工作坊,提供学生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四、学术研究与实践文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学术研究方法该课程主要教授学生科学合理的学术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检索、论文写作、学术报告等。
通过实践和指导,培养学生系统的学术研究能力。
2.学术交流与演讲学术交流与演讲是培养学生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该课程可引导学生参与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活动,提供机会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3.学术论文写作指导对于文学研究生来说,学术论文写作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课程设置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课程设置](https://img.taocdn.com/s3/m/0ba72c1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2e.png)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课程设置说到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硕士课程的设置,哎呀,真的是个大话题!你一听这名字就知道,肯定是个不简单的专业。
咱们今天就来瞧瞧,看看这些课程是咋安排的,为什么它们能在学术界这么火。
首先呢,比较文学,这可不是一般的文学研究,它不像我们平时读的小说或者诗歌那么简单,它是从全球的角度去研究文学现象。
你可以理解成,比较文学就是拿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来做对比。
像是你读过的《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你觉得它们有啥相似之处?这就是比较文学的任务——去揭示文化、历史、思想背后的相似与不同。
所以啊,想要学好这个专业,得有点“眼光独到”才行,得懂得跳出本国文化的框架,去看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甚至别的语言的作品。
再说说世界文学嘛,这个就更广了。
世界文学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是围绕着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文学作品展开的。
想象一下,你一边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边又得读中国的《水浒传》,再加上法国的《悲惨世界》,这感觉是不是像在和世界各地的文学“大佬”面对面聊天?世界文学不光是读作品,更重要的是从中理解这些作品背后的思想、历史、文化背景,还有它们是怎么影响今天的世界的。
你要能把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文化背景去解读出来,才算真正走进了世界文学的门槛。
说起来,这可不容易啊,毕竟每种文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气息,了解它们不只是靠读书就能搞定的。
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学习模式。
这就像是去参加一场“全球文学大派对”,你可以从中感受到不同国家的文化碰撞,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像是在大学里,比较文学的课程可能会涉及到“跨文化研究”,讲的就是不同文化如何通过文学作品互相借鉴、碰撞,再到最后的“互相影响”。
举个例子,中国的文学传统中有很多“家国情怀”的元素,但西方文学可能更注重个体的命运。
把这两者放在一起,你会发现两种文化在对待人类情感和社会责任的方式上,别有一番风味。
世界文学硕士课程的设定,可不止是让你读书那么简单。
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培养方案
![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7bb62b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d0.png)
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人才,即不仅能胜任高校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在国内国外继续深造打好基础,而且具有国际文化交流的实际能力,能够在驻外使领馆、政府或民间对外文化部门及团体、涉外宣传与新闻出版机关、国内名胜古迹等旅游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
一方面立足于中国文化(文学)的教育,一方面积极培养对外交流能力,在这双重基础上,造就书斋课堂与外交场合通用的新型人才,使之成为精通日、英、韩、法、俄等国语言文学的、政治思想坚定且身心健康的高层次的教学科研与对外交流的精英。
二、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
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
三、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东方文学与文化;西方文学与文化四、课程设置:(见附表)五、教学实践这是研究生合格与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活动,不仅能检查其所学的知识是否功底扎实、有实际意义,而且也是检验其今后是否能胜任高校教学工作的标准。
具体要求是:研究生在导师或有关教师指导下,参与一门基础课的听课、答疑、辅导,至少完成教材一章的教学内容,然后写出教案,交实习指导教师审阅,通过后方能上课,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全部情况写出评语。
六、社会实践及学术活动本专业研究生如果有适当的机遇和条件,可在国际交流处的统一安排下进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或到国外作短期学习访问;或在国内有关单位的安排下与外国友人及专家学者进行语文文化交流。
为适应本专业学习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实际需求,研究还将适当参加一些对外文化交流的学术活动,如参加国内组织的有关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内容的国际会议或国内会议等,以拓宽学术视野,增强对外进行文化交流的能力。
凡校、院系举行的有关学术活动,研究生均须参加,亦应参加由导师要求参加的科研项目,附表:比较文学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表并按要求完成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代码:050108一、培养目标:本专业要求学生通过两年的系统学习,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全球化视野中了解中外文学的历史和现状,熟悉有关作家和作品,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和翻译文献资料,撰写有关研究论文。
本专业旨在培养能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文化管理、文化产业部门、新闻出版单位、国际文化交流机构工作,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
二、研究方向:1,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2,中外文学-诗学比较3,国际文化交流三、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全日制、2年。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必须修满28个学分,其中公共课程7学分,学位必修课程8学分,学位选修课10学分;教学和科研训练2学分,前沿讲座1学分。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课程说明第一部分专业必修课课程编号:07002201课程名称:西方文论学分: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旨在加深研究生对西方文学观念的理解,探究西方文学生发的原理,熟悉西方文学创作的特点,掌握西方文学批评的特点,为他们撰写学位论文奠定西方文学理论的知识结构,也为他们今后准确而熟练的翻译实践和提升经验的理论深造做出思想方法的理论铺垫。
这是了解西方文学何以如此的理论通道,也是翻译、借鉴西方文学思想的一条必由之路。
使用教材:张秉真、章安祺、杨慧林著:《西方文艺理论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古希腊文艺理论;2,古罗马文艺理论;3,基督教文艺理论;4,文艺复兴时代及其理论;5,17世纪古典主义文艺理论;6,启蒙主义文艺理论;7,德国古典主义美学;8,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理论;9,19世纪现实主义文艺理论;10,现代主义与非理性思潮。
参考书目:1,Pierre V. ZIMA, Critique littéraire et esthétique, L’Harmattan, Paris.2,Denis Husman, L‘esthétique, PUF, 2000, Paris.3,栾栋:《感性学发微》,商务印书馆,1999年。
4,陆扬:《欧洲中世纪诗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5,章国锋、王逢振主编:《二十世纪欧美文论名著博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6,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拉尔夫·科恩主编:《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8,让·贝西埃(法)、伊·库什纳:《诗学史》(上下)史忠义译,白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9,热拉尔·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集》,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考核方式:学期论文占学期总分的20%,平时作业、考勤和课堂口头专题发言占80%。
开课时间: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编码:07002202课程名称:比较诗学学分:2教学目的与要求:作为一门新起的学科,比较诗学是在比较文学的基础上深入进行的对东西方文明和文艺观的比较。
本课程期望通过讲授和讨论使学生把握比较的跨文化特征,了解任何一个层面的跨文化比较都将最终导致对传统之源的追溯。
使用教材1,[美]厄尔•迈纳,比较诗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2。
内容简介:1,西方诗学的概念及历史2,比较诗学的缘起及衍变脉络3,比较诗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术语4,比较诗学中的模子理论和相对主义5,比较诗学的跨文化阐释本质6,中国比较诗学的重要著作7,西方比较诗学的重要著作8,通过中西方经典文学作品比较中西方文艺观9,比较诗学和传统精神的追溯参考书目:1,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1979。
2,刘介民,中国比较诗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美]宇文所安,王柏华陶庆梅译,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
5,[法]让•贝西埃、[加]伊•库什纳、[比]罗•莫尔捷、让•韦斯格尔伯主编,史忠义译,诗学史(上下册),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考核方式:学期论文计划开课时间: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编号:07352202课程名称:比较文学学分: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旨在从本体论与方法论上培养学生跨越与汇通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
使用教材:《比较文学》,陈惇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课程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部分除加深对比较文学基础理论的把握外,还对比较文学存在的理由与意义、本体论与方法论问题、有关比较文学的前沿话题等作较深入地探讨。
实践部分主要是通过个案分析,将学习与掌握的东西方文学现象及中、西方文学理论汇通,整合为一体,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主要内容为:1,比较文学学科理论;2,跨文化研究与中国学派;3,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与研究类型;4,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5,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6,当代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研究。
参考书目:1,《比较文学概论》,杨乃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中国比较文学研究20年》,王向远,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比较文学论》,梵第根著、戴望舒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4,《比较诗学》,厄尔·迈纳著,王宇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5,《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6,《比较文学》基亚著、颜保译,北京大学出版1983年版。
7,《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干永昌等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8,《独角兽与龙――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乐黛云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比较文学与小说诠释》周英雄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比较文学形象学》,孟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考核方式:读书报告(占40%)与期末论文(占60%)。
开课时间: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编码:07352201课程名称:比较文化学学分:2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将文化人类学的基本共识为出发点,以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的方式,将中国和西方作为主要讨论对象,对于其在历史演进、文化模式、思想行为、文学类型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异同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宏观把握不同文化的关注重点和演进的内在逻辑,并对于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扮演主要信息载体的文学作品进行文化分析,从而达到对于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的文学的深入理解。
使用教材:张弛:《比较文化学提纲》(未发表的纲要)。
内容简介:1.文化与人类生活的互动关系。
2.文化演进的自身逻辑。
3.文化交流在文化演进中的作用。
4.希腊文化和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的精神。
5.儒、道、佛互补与中国文化模式的形成。
6.文艺复兴与全球文化的形成。
7.个案研究:基督教对于明清士人的影响。
8.个案研究:中国文化在十八世纪的欧洲。
9.个案研究:浪漫主义运动在欧、美、亚三洲的发展。
10.个案研究:存在主义运动在西方和日本、中国的发展。
参考书目:1.史密斯等:《文化研究精粹读本》,陶东风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晓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徐新:《西方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徐新:《西方文化史续编(从美国革命到20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安田朴:《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耿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钱承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7.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8.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10.季羡林等编:《东西文化议论集》(上、下),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考核方式:平时课堂讨论占40%, 期末学习报告占60%。
计划开课时间:开课时间: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第二部分专业选修课课程编码:07002203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论学分:2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古代文论史和系统讲述中国古代文论重要的文本,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文论史上重要的理论、主要的思潮及其代表人物。
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古代文论文本和传统审美观念传统哲学理论的关系以及文本相互间的承传影响,思考这些文本如何与当时以及后来的文学创作发生关系。
课程要求学生将同时修读的西方文论作为参照系思考中国传统文论的一般特点和主要思维方式。
使用教材: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内容简介:讲述中国古代文论的起源、发展、界说及一般特点。
阐释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文本,主要是:先秦老子、孔子、庄子;汉《诗大序》、《文赋》、《文心雕龙》);唐《二十四诗品》;宋《诗本义》、《沧浪诗话》;及明清小说评点和诗话、词话。
参考书目:1,刘勰著、詹鍈義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朱东润撰,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美]宇文所安,王柏华陶庆梅译,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钱锺书,谈艺录,中华书局,北京,1999。
6,[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下册),中华书局,1981。
7,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中下册),中华书局,1983。
8,唐圭璋编,词话叢编(全五册),中华书局,1986。
考核方式:读书报告(占40%),学期论文(占60%)。
计划开课时间: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编码:07352301课程名称: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学分:2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以专题的形式,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所出现的外在与内在根源,精神突围的轨迹与方式、叙述策略上的特征与变化等方面作出探讨评述。
同时在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观照中,探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在特征与叙述策略。
通过学习,进一步把握西方当代文学的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
使用教材:《20世纪西方文学》,聂珍钊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内容简介:1,绪论;2,后期象征主义诗歌;3,表现主义文学;4,意识流小说;5,存在主义文学;6,荒诞派戏剧;7,新小说派;8,元小说;9,魔幻现实主义;10,现代派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参考书目:1,《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研究》,吴晓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断裂的世纪》,易丹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现代派文学研究》(上、下),袁可嘉编,中国社科出版社1989年版。
4,《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吴晓东著,三联书店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