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

THANKS
诸子散文中的现实主义倾向
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等,虽以议论为主, 但也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以实际事例阐述道理,体现 了现实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精神的彰显与实践
《楚辞》中的浪漫主义诗篇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 、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反抗。
神话传说中的浪漫主义元素
先秦文学中的神话传说,如《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充满了奇幻、夸张的色彩, 体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烂漫和浪漫情怀。
寓言故事中的浪漫主义表现
先秦寓言故事如《庄子》、《列子》等,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寄寓了作者 的哲学思考和人生理想,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魅力。
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 学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1-24
目录
• 先秦文学概述 • 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 • 《诗经》与《楚辞》 • 散文的兴起与发展 • 先秦文学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影响 • 先秦文学的艺术特色与成就
01
先秦文学概述
定义与背景
定义
先秦文学是指中国历史上从远古时期到秦朝统一六国之前的文学,也称为“前秦文学”或“古文学” 。
背景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在这 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先秦文学作为这个时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发展历程
远古时期
口头文学和神话传说为主,如《山海经》、《穆天子传》等。
夏商周时期
06
先秦文学的艺术特色与成 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先秦文学,是指殷、周到秦统一这一历史时期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例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沈约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
——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宋书·符瑞志》原始歌舞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
上古歌谣与初民生活密切相关:源于生活、展现生活、祈愿向上例如: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己巳卜,贞。
(今)岁商受(年),王占日吉。
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殷契粹编》第九O七片)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匪寇,婚媾。
(《易·贲》六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易·离》九四)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易·归妹》上六)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易·中孚》九二)初民歌谣的语言特点:风调简朴、语句平实、声韵协调例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相信语言可以控制自然力,相信自然世界可以随主观意志而改变,正是初民的精神状态。
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神话释义:神话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古代文学史(先秦-唐)

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的概述: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同时在诗歌和散文方面,还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孕育于这一时期。
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也已经在上古期形成。
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些观念,如“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
二、先秦文学的形态:1.文史哲不分2.成熟的文学作品出现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三、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原始社会时期:1.民间的口头创作,即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中国文学的萌芽。
2.神话传说:(《山海经》)夏商文学(巫文化):(早期为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1.诗歌2.散文(礼乐文化):诗歌——《诗经》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战国文学(百家争鸣):1.散文2.诗歌《楚辞》——《诗经》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峰,战国文学突破了春秋时温文尔雅的风尚,时常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激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孟子》和《庄子》。
第二章上古文学主要文学样式:原始诗歌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神话传说一、神话的内容: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
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
3.洪水神话:鲧禹父子。
4.战争神话:炎黄大战。
5.发明创造神话:燧人氏、有巢氏、二、上古神话的艺术特征:超现实主义特征上古神话的演化:1.神话历史化2.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
上古神话的影响:1.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思维方式的启迪《诗经》《诗经》的篇数和名称:原称《诗》或“诗三百”,因后来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
现存《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六笙诗”有目无辞,实305篇。
《诗经》作品的作者、产生年代:《诗经》中作品的作者大多不可确定。
《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不好确定。
先秦文学史-概说

概说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 朝统—中国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先 秦文学阐述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 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文学的起源 和口头文学上溯到史前史。 先秦文学主要是指周代文学,尤其是春 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期由天下统一的 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归于中央集权的 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 中华民族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2、先秦文学状况
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学的萌芽。 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是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尚书》和《周易》是中国早期的书面文学。 《诗经》中国诗歌积极现实主义流派的源头。 史传散文《左传》 《国语》 《战国策》或长于记事, 或长于记言,是叙事文学成熟的标志。 诸子散文《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 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由简单的语 录体,经论辩文体,发展为成熟的专题论文。 屈原和楚辞:中国诗歌由集体创作走向个人创作, 成为中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源头。
1、先秦社会与文化
先秦即秦代以前,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前16世纪到前11世纪殷商王朝是奴隶社会重要阶段。 前11世纪到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前770年到前221年东周封建宗法制度遭受破坏。东周 分为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霸主叠起。战国时期周王 室名存实亡,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为秦所灭。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广泛使用铁器和牛耕,促进了 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向封建制转 化。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思想十分活跃。
3、先秦文学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

六、《诗经》的社会作用
《诗经》在周代作为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广泛地应用于祭祀、朝聘、婚礼、宾宴 等各种典礼仪式,又是贵族学校中的一项 教学内容。春秋时盛行赋诗言志,诗是重 要的交际工具。孔子创立私人教育,仍然 把《诗》作为主要传习对象。
孔子对弟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 兽草木之名。”(《论语· 阳货》) “兴”、“观”、“群”、“怨”,比 较全面地概括了《诗》的社会作用,是 儒家对《诗》的基本要求。
“风”——乐调
“大雅”《崧高》篇说:“吉甫作诵,其 诗孔硕,其风肆好。”“风”即是指乐 调。《左传》成公九年说:“钟仪…… 操南音。……范文子曰:‘……乐操土 风……’”。“土风”就是指钟仪演奏的地 方乐调。“十五国风”,就是用十五个 地区的地方乐调演奏的乐歌。这些乐歌 既代表了各国的音乐面貌,在内容上又 一定程度地反映了该国的风土和风俗。
“雅”——正
同时又与“夏”古字相通。“小雅”、 “大雅”就是“小夏”、“大夏”。 《墨子· 天志下》引《诗经》“大雅”即作 “大夏”。作为夏、商二朝统治的中心 地区“夏”,当然就是正统,所产生的 音乐就是正声。因此,“雅”就是代表 王朝正统的西周京畿地区的乐歌。《雅》 又分《小雅》、《大雅》。
“颂”——“容”
古代还有献诗的传说
《国语· 周语上》记载了西周厉王时召公的话: 天子听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 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宫谏,庶人传语,近 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 后王斟酌焉。 《国语· 晋语六》记载了晋国范文子的话: 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 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风听胪言 于市,辨妖祥于谣,考百事于朝,问谤誉于路, 在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
先秦文学史复习题

1.简述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情况。
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师。
商周之际鬼神地位下降,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文化的代表。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力,文化为华为贵族所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的瓦解,导致了上层贵族地位下降和下层庶民地位的上升。
所以先秦文学的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
三、论述1. 谈谈先秦文化对先秦文学发展演变的促进作用。
先秦文学大致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夏商之时,文化以宗教为主,所以夏商文化往往与宗教相关。
同时,巫史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散文的发展。
周初分封制的推行,礼乐文化成为主流,所以周代文化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
春秋战国的文学家还关注政治,构想理想社会,史学和说理散文长足发展。
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思想界活跃,各派人物纷纷著书立说,阐述政见,百家争鸣。
产生了不同前代的、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2.神话的历史化:把深化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就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其发展谱系。
四、简答1.《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体现在什么方面?(1)保存神话最多而且相当古老,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2)有丰富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形象;(3)《山海经》神话看似零散,却有某种“系统性”。
书中的神话形象按其神权的大小,表现出一定的尊卑次序。
2.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1)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慎重的忧患意识、(2)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3)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3.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或隐喻的思维(2)神话思维具有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3)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4)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感情体验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中国文学史 3先秦文学概况

弘扬传统文化了解文学知识大家好我是体印君,随着部编版教材改版,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很多家长想让孩子了解一下中国文学史,无奈找不到一本适合孩子阅读的这方面的书籍。
故此我梳理一条脉络,与尔共学习。
三、先秦文学史(上)咱们先解释下什么叫“先秦文学”。
先秦是个时间概念,一般情况啊,指的是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之前的这段时间。
这段时间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和战国时期),长度大概有1600年以上。
总的来说就是秦朝以前。
那时候的文学以口头文学形式为主。
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
可谓是一段乱世。
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大部分也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上节课我们讲了,是第一部诗集,也开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shāng])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也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
丰富多彩,斑驳灿烂的先秦文学的特色。
总的分类是歌谣神话、诗经、历史散文、诸子散文、楚辞歌谣神话、诗经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我们都讲了,今天主要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古代中国是散文大国,也是出现这种文体最早的国家。
后代散文源于先秦散文,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什么是历史散文哪?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
在咱们古代,文史不分家,历史也是文学的一部分。
比如说汉代的司马迁,他写了《史记》,这是本历史书,但他也被称为文学家的。
在先秦时期,咱们的文学主要还是体现在各种历史书上。
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古代文学史(先秦)

古代文学(先秦)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
先秦文学史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述一、先秦文学的创作形式与代表作品1、散文:历史散文:《尚书》、《周易》、《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于p8)诸子散文:《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列子》、《孙子》、《韩非子》等等。
(于p9)2、诗歌(于p7)宗教赞颂祝祷诗:甲骨卜辞中的韵文、《周易》卦爻辞、钟鼎铭文中的韵语;政治叙事诗:《诗经》中的《大雅》、《小雅》的一部分以及《颂》;言志抒情诗:《小雅》的大部分和《国风》的全部;南方的《楚辞》。
二、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巫,史,贵族,士三、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1、夏商时期:(素朴、简短)诗歌与散文(于p13)2、西周春秋时期:(和谐典雅)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尚书》中的一部分、《春秋》、《左传》、《国语》诗歌:《诗经》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散文:《孟子》、《庄子》、《荀子》、《列子》、《孙子》、《公孙龙子》、《韩非子》等等;诗歌:《楚辞》第二章英雄与崇高---上古神话(于p23)一、夸父、后羿、共工与颛顼(袁p50):男子的力量之歌1、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它是一个象征,是父系社会男性力量崇拜和神话的结晶。
(2)夸父的形象体现了原始人想了解太阳奥秘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他们征服自然的宏伟理想,整个神话充满积极乐观的浪漫主义精神。
2、羿射十日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视。
猰貐(yăyŭ,古代传说中一种吃人的猛兽)、凿齿、九婴、大风、封豨(xī,封豨,又为封豕,一种大猪)、修蛇皆为民害。
尧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
二、女娲——伟大的女性(袁p46)1、《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2、《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
先秦两汉文学史课件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未来研究可以更加注重国际化的视野,将 先秦两汉文学置于世界文学的背景下进行比较和探究。
THANKS
感谢观看
04
先秦两汉文学与其他文学的关系
与后世文学的关系
01
影响深远
先秦两汉文学奠定了中国文学的 基本格局和审美标准,对后世文 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典传承
02
03
文论发展
许多古代文学经典,如《诗经》、 《楚辞》等,在后世被广泛传颂 和演绎,丰富了文学的内涵。
先秦两汉文论的发展为后世文论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 想。
《诗经》
01
02
03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 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 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 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
《诗经》分为风、雅、 颂三部分,反映了那一 时期社会的真实面貌, 情感真挚,语言优美。
《诗经》对于后世的诗 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
重要里程碑。
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是先秦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 体,主要记录了历史事件、人物传记 等。
02
汉代文学
概述
01
汉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标志着文学从先秦的简略向成熟的 转变。
02
汉代文学在形式、风格、技巧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03
汉代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
汉赋
01
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之一,是一种以描写、抒情为主要表 现手法的文体。
汉代散文
01
汉代散文在先秦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注重文采和
修辞。
02
汉代散文在内容上涉及历史、哲学、政论等多个领域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述从先秦到清代的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述从先秦到清代的文学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学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瑰宝,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传统。
本文将从先秦到清代,按时间顺序概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先秦文学:诗经与楚辞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代表作为《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由古人民歌曲整理而成,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楚辞》则是楚国的山水田园诗歌,以其独特的抒情风格而闻名。
二、唐宋文学:盛世鼎盛的黄金时代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文学作品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唐代的杜甫、李白、白居易等人以其豪放激昂的作品成为代表。
而宋代则以苏轼、黄庭坚、欧阳修等文人为主,他们以其细腻婉约的作品赢得了万千读者的赞美。
三、元明清文学:文人笔墨的继承与创新元、明、清时期,受到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影响,文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创新。
元代的话本小说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广泛流传。
明代以李时中为代表的文人墨客,以纯熟的艺术表达展示了独特的个人风采。
清代则以曹雪芹的《红楼梦》为代表,这部作品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虚伪。
四、古代戏曲:舞台上的艺术瑰宝古代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
京剧、豫剧、越剧等都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作品,通过这些戏曲形式,人们能够领略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五、特色文学作品:红楼梦、西游记等中国古代文学中还涌现出一些脍炙人口的特色作品,例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享誉世界。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从先秦到清代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传统。
我们应当珍视这些文学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以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1.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其中有些诗篇描述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 《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其中收录了孔子的许多重要言论。
这些言论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道德观念、教育思想等。
3. 《左传》
《左传》是《春秋》的一个传记,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其中记载了许多春秋时期的史实,包括战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4. 《春秋》
《春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
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先秦时期的重要史料。
5. 《国语》
《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了周、鲁、晋、齐、楚、吴、越等八个国家的史实。
其中包括了许多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先秦文学史

3.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春,秦师过周北门, … …及滑,郑商人弦 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4.各诸侯国的改革
齐国管仲改制、楚令尹子木使“庀赋”,郑 子产作“丘赋”等
5、阶级关系的变化
(二)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 会变革二)思想解放与文化繁荣
1.士阶层的崛起 2.思想界的活跃 3.文化的繁荣
二、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和主要特征
(一)发展轨迹 1.文字产生以前 原始歌谣 上古神话 2.文字的产生和书面文学的萌芽 8000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遗址 A.甲骨卜辞 B.钟鼎彝器铭文 C.《易经》中的
卦、爻辞
3.从《诗经》到“楚辞”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候人歌》
候人猗兮!
《周易·归妹·上六》
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3.上古诗歌的艺术特征
(1)面向生活的直接性 (2)语言表现的简朴性 (3)以赋为主的艺术表现方法
第二章 上古神话
❖ 盘古开天辟地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
《淮南子·道应训》: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 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
第二节 上古歌谣
❖ 一、上古诗歌的形态和内容 1.形态:诗、乐、舞三者结合的综合艺
术形态 《吕氏春秋·古乐篇》:“昔天葛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 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 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 ,七曰 “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1)赋体的产生
(2)骈文的滥觞 (3)小说、戏剧的萌芽 四、先秦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思考题:一、什么是“先秦”?先秦文学包含哪些主 要内容?
先秦文学史

先秦文学史先秦文学史是历史文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分支。
它涉及到诸多历史文学作品,追溯先秦时期的文学发展史,涉及理论、实践和评论等,既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现状,又折射了后世的文学发展趋势。
在中国远古的传统文学中,先秦时期的文学称为“古文学”,是中国最初的文学表现形式,大概从公元前1700年左右开始,历经春秋、战国三国、汉代、晋代到五代十国,一直延续到宋代晚期,整个时期称为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也是历史文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先秦时期的文学,既有宗教文学,也有哲学文学,还有传统文学、辞藻文学和艺术文学。
其中,宗教文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后,它是先秦儒家文学的前身。
其主要代表作有《易经》、《礼记》等。
从公元前800年左右开始,哲学文学也得到了发展,它的代表作品是《论语》、《孟子》等。
传统文学在先秦时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例如屈原的《离骚》、《楚辞》、《诗经》等,以及荀子的《荀子书》、《劝学》、《中庸》等。
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大大提升了先秦时期的文学审美,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基础。
辞藻文学是先秦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分支,它的主要内容是把要表达的内容用正式的文字表达出来,比如《楚辞》、《楚辞补》、《汉赋》、《论衡》等,这些作品创造性地发展并完善了先秦时期传统文学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基础。
此外,还有艺术文学,它包括了医学护理、军事策略、赋诗、诗词歌赋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孟子》、《诗经》、《礼记》、《易经》等作品,它们表达了先秦时期文学艺术的审美情态,也极大地激发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的文学发展虽比较有限,但它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也是历史文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但折射出当时历史文化的背景,也表现出对美的追求和对智慧的赞美,成为后世文学发展的基础和指导。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文学

《诗经》和儒家、墨家、法家的散文,产生于北 方,表现了北方人民重实际而轻冥想的特点。屈 原和宋玉的作品,想象丰富,文辞华丽,则是南 方楚文化的产物。《庄子》的奇思遐想,除了受 楚文化的影响,又与齐地有关海洋的传说有关。 同是北方的文学,也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 差异而面貌不同,《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就表 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的差别。
《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短短的四句八字,写出了人们砍削竹子, 制造弹弓,射出弹丸,投击野兽的整个劳 动过程,是一种质朴简略的原始猎歌。
《吕氏春秋· 古乐篇》的“葛天 氏之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 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 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 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第二节 原始歌谣与神话
一、原始歌谣
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是诗歌。最初的诗 歌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活实践。原始人 在生活实践中,产生了交往和抒发感情 的需要,除了借助语言之外,他们还会 发出一些抑扬顿挫的呼声。这种呼声就 是歌唱的前身。当人们在有声无义的呼 声中加入简单的语言,就形成了最简单 的诗歌。
1、应用性与现实性 先秦文学尚处在文学的初起阶段,这一时 期,文学还没有同学术及其它艺术形式完 全分离,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是带有 很强的应用性。先秦文学具有很强的现实 性,作品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关,其中 总是大胆地表现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 看法与感受,从来学史
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各个时代文学发展的概况、文 学创作的主要成就、特点及其形成 原因;历史上各种文学体裁发生、 发展及变化的过程和原因;各个时 期代表作家的创作成就、特点、地 位及影响;各种文学流派的形成及 其文学主张、创作成就、特点及影 响。
02先秦文学史第一章原始文学原始歌谣 神话传说 甲骨卜辞 钟鼎铭文 《尚书》《周易》《春秋》

2013-8-7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6
第三节 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
西周铭文众多,最长近500字。 内容为赐命、记功、祭祀、征伐、 奴隶买卖、刑法诉讼等。
《周易 • 屯 》卦六二: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 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贲》卦六四: 贲如,皤(po)如,白马翰如。 匪寇,婚媾。
2013-8-7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7
第一节 文学起源与原始歌谣
《睽》卦上九: 睽孤,见豚负涂,载鬼一车, 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 这几则卦爻辞反映弓箭的产生、 农业祭祀和原始婚俗,是可信的原 始歌谣。
三、自然神话: 源于原始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将 自然界的事物人格化、神异化,通 过想象认识和征服自然。如天地日 月、山川河流、风云雷电、土木水 火、鸟兽虫鱼之精灵等,与英雄神 话同样具有悲剧精神的有精卫填海。
2013-8-7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2
第二节 古代神话
传奇神话: 异国异域异人异物的故事,反 映了原始人类提高劳动效率、减轻 劳动强度的愿望和超越自然条件的 要求。具有悲剧精神的有《夸父逐 日》。
关于《三坟》《五典》《八索》 《九丘》。这是传说中国最早的书籍。 《左传 • 昭公十二年》说楚左史 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 《九丘》。
2013-8-7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9
第四节《周易》《尚书》《春秋》
《周易》《尚书》和《春秋》 才是现存中国最早的书籍,且都是 儒家的原始经典。
《先秦文学史》课件

主题多表现作者对楚国政治黑暗、楚王昏庸无能的愤懑,对爱国志士被陷害的痛 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04 先秦散文
历史散文
历史散标文题概述
先•秦时文期字的内历容史散文 • 文字内容
主•要包文括字《内左容传》、 《•国语文》字和内《容战国策 》等,这些作品以记 述历史事件、人物为 主,具有很高的文学 价值和历史意义。
法家文学思想
总结词
法家文学思想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认为文学作品 应该服务于政治和社会治理。
详细描述
法家文学思想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为政治和社会治理服务 ,强调作品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主张以文学作品来宣扬 法治精神和国家意识。
总结词
法家文学思想注重作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认为好 的作品应该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
神话的艺术特色
1 2
3
想象丰富
神话故事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现出人类对未知 世界的探索和解释。
形象鲜明
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具有独特的性格和特点,使得故事 更加生动有趣。
寓意深远
神话故事通常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反映了人类对生命 、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认识。
03
《诗经》与《楚辞》
《诗经》简介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先秦文学中的思想观念,如儒家思想中 的“仁爱”、“义理”,道家思想中的 “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对现 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有着重要的启
示作用。
先秦文学中的叙事方式和人物塑造方式 ,对现代社会的影视剧、小说等文艺创
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先秦文学中的作品,如《诗经》中的诗 歌、诸子百家的散文等,对现代社会的
散文的艺术特色
语言简练明快
先秦散文的语言简练明 快,言简意赅,表达力 强,能够准确地表达作
先秦文学史

先秦文学史
秦文学史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脱颖而出地影响了后代历史。
远
古之前,秦人有着一套完整的文学体系,包括歌赋文学、历史小说类文学、文言诗词文学等。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强大大国,秦文学的繁荣也是其完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文学的发展始于釐安学派,这一时期发展出“壶中文”诗歌,并创造出“残
酷文学”这一新概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形式,也促进了这一时期文学思潮的发展。
釐安学派中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是陈果,他和史思明、赵仲文等人改革了以往的文学形式,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的秦朝出现了一系列文化改革,引发文学思潮的大变革。
屈原、居廉、项
士约、徐渭等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乐府诗歌、抒情诗歌等文体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在当时占据了极大优势。
秦文学不断引入更广泛的观念并赋予它们更新的含义,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字体
文字、儒学、道家学说、法律思想等文学思潮。
从这些思潮中,读者得以领略到秦朝的重大成就,以及文学发展的重要性。
几千年来,秦文学的贡献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影响了后代的语言文字、文学传统以及社会思想。
从丰富多彩的秦文学史,我们可以看到:用文学言语贴近生活、触及社会心灵,是让文学在永久流传和发挥价值中发挥应有作用的基础。
因此,作为大学和高等教育研究者,必须不断研究和探讨传统文学背后的文化历史,并以此为基础发掘更丰富的文学发展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文学史
先秦文学是指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文学。
周代以前的文学主要是神话和歌谣
记载神话比较多的书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我国远古神话的特点:
1、记载零散,多有异说
2、多被历史化,与传说难分
3、从思想上说,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的精神
4、赞美劳动与创造发明
远古歌谣
最早出现的诗歌,目前没有准确的说法。
今人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载周代的歌谣15首。
“歌”的第一首是《弹歌》
远古歌谣比较多保留在《周易》之中。
《周易》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著作,是占噬的参考书。
二、诗经
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
全集305篇,此外还有小雅6篇有目无辞。
关于《诗经》的集结历代说法众多。
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1,王官采诗说
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
《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
另外在《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
”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闲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当时的采诗官被称
为“行人”(见于《左传》)。
刘歆《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
2,公卿献诗说
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
《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
3,孔子删诗说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
”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
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5篇,整理出了《诗经》。
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清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
《论语·子罕》孔子曾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可见也许孔子只是为《诗》正过乐而已。
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
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诗经》的思想内容
1、反映了周民族的发展史
《生民》、《公刘》
2、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东山》、《六月》
3、揭露和批判当时社会黑暗
《伐檀》《硕鼠》
4、反映了当时的婚姻恋爱
《静女》《氓》
5、农业诗
《诗经》的艺术成就
(1)开创了文学中“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写实精神
(2)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
宋朝朱熹《诗集传》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3)重章叠句的歌唱形式
《相鼠》《采葛》
(4)篇章句式既有定式,又灵活变化以四言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