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与方剂修订稿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第一条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以下简称经典名方制剂)的质量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对来源于国家公布目录中的古代经典名方且无上市品种(已按本规定简化注册审批上市的品种除外)的中药复方制剂申请上市,符合本规定要求的,实施简化审批。
第三条实施简化注册审批的经典名方制剂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处方中不含配伍禁忌或药品标准中标识有“剧毒”“大毒”及经现代毒理学证明有毒性的药味;(二)处方中药味及所涉及的药材均有国家药品标准;(三)制备方法与古代医籍记载基本一致;(四)除汤剂可制成颗粒剂外,剂型应当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五)给药途径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日用饮片量与古代医籍记载相当;(六)功能主治应当采用中医术语表述,与古代医籍记载基本一致;(七)适用范围不包括传染病,不涉及孕妇、婴幼儿等特殊用药人群。
第四条经典名方制剂的注册申请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为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能够独立承担药品质量安全等责任的药品生产企业,并应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关要求。
生产企业应当具有中药饮片炮制、提取、浓缩、干燥、制剂等完整的生产能力,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第五条符合第三条要求的经典名方制剂申请上市,可仅提供药学及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免报药效学研究及临床试验资料。
申请人应当确保申报资料的数据真实、完整、可追溯。
第六条经典名方制剂的研制分“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研制与制剂研制两个阶段。
申请人应当按照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公布的处方、制法研制“经典名方物质基准”,并根据“经典名方物质基准”开展经典名方制剂的研究,证明经典名方制剂的关键质量属性与“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确定的关键质量属性一致。
“经典名方物质基准”,是指以古代医籍中记载的古代经典名方制备方法为依据制备而得的中药药用物质的标准,除成型工艺外,其余制备方法应当与古代医籍记载基本一致。
已上市中药说明书安全信息项内容修订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已上市中药说明书安全信息项内容修订技术指导原则(试行)随着中药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中药使用的普及,已上市中药说明书安全信息项内容修订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出台,其目的是为了规范中药说明书的内容,保证中药使用的安全有效性。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此指导原则。
一、原则概述本指导原则是国家药监局在中药注册管理、中药说明书审评等方面经过多年实践和总结提出的,主要涵盖原则制定的依据、原则的适用对象和范围、原则的修订周期和程序、原则的实施要求等方面。
二、适用对象和范围原则适用于已上市中药说明书的内容修订,适用于国内已批准上市使用的中药,包括中药方剂、中药制剂、中药注射剂、中成药等范畴。
指导原则明确了说明书修订的要求和程序。
三、修订周期和程序修订周期:说明书的修订周期有三种情况,分别是定期修订、需要修订、突发情况修订。
修订程序:原则中规定了中药说明书的修订程序,从药品研发、申报入库、通过审批、直至上市销售,每一步的过程都有不同的审批流程,原则中明确指出了药品生产企业在药品上市后如何根据需要对中药说明书进行修订。
四、实施要求和注意事项原则明确了中药说明书修订需具备的条件和实施要求,同时还指出了修订过程中需注重的注意事项,主要涵盖以下方面:1.修订前应充分了解研究材料,包括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等方面。
2.修订材料应进行审查、审核、审核和批准等步骤,且应慎重处理。
3.修订完成后,药品生产企业应及时报告到国家药监局。
综上所述,已上市中药说明书安全信息项内容修订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作为中药市场的重要依据,对于规范药品生产企业修订说明书、加强中药市场管理、保障人民健康、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的使用中药过程中,遵照中药说明书,保证中药用药的安全有效。
中药处方的组成、变化及正确用法
中药处方的组成、变化及正确用法(一)处方的组成意义中药处方是在运用单味药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由两味以上药物相互配伍组合而成的。
处方不是药物的任意堆砌,它必须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结构组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物学知识的积累,治疗经验的总结,人们逐渐懂得了两味药或多味药配合成处方的优势,并研究出了一套优化组合药物的处方方法,这是药物治疗的重大发展与提高。
临床处方多为中医师为患者“量体裁衣”的复方,其处方组成具有以下意义。
1.增强疗效数味药有选择的配伍组方,可以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提高原有的疗效。
这种药物疗效的增进,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仅是单纯在有效价的量上的积累,另一种则由于协同作用而大大地超过单味药的量与质的总和。
所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即是此意。
余在临床需要凉血止血,治疗便血、痔血和脓血便时,常将地榆炭与槐花同用;在治疗气虚病症时,常将炙黄芪、党参、山药、白术同用,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强疗效。
2.减低烈性和毒性大多数中药是可以安全服用的,但部分中药有一定的毒性,单味大剂量运用时尤为明显,余在临床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中的风寒痹痛喜用《金匮要略》乌头汤加减,经验方中川乌、草乌、细辛具有麻醉止痛作用,虽经炮制后毒性有所减少,但仍有小毒,而且有性热燥烈、伤阴动火之弊病,余与当归、白芍、白芷、生甘草等药配伍运用后,既不影响蠲痹止痛之功效,又防止了小毒和偏性伤人。
此经验曾在20世纪70年代初总结成论文,发表在《云南中医杂志》上。
3.减少弊病和不良反应部分中药服用后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产生一些弊病,处方时可通过合理的配伍得到纠正,如滋阴补血时,余喜用大剂量的熟地黄,效果颇佳,但熟地黄味甘质腻,单味运用有碍胃助湿之弊,对“虚不受补”者更是如此。
余在处方时,必定要配以砂仁、陈皮之类健脾益胃药物,发现不仅增加了熟地黄的功效,又可避免其弊病和不良反应。
4.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单味药虽亦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但难以适应复杂而多变的病情变化。
中药配伍,中药方剂的变化规律
中药配伍,中药方剂的变化规律中药配伍,中药方剂的变化规律中药方剂的变化规律组织药方既有一定的原则性,又要有随证加减变化的灵活性,所谓“病有千变,方亦有千变”,但方剂的组成,又是极为严密的。
同一方剂,如果有一味药的加减或者剂量有所变更,整个方剂的作用也就不同。
01▶药味增减的变化指增减方中次要的药物,使该方作用更切合病情。
至于主药,只可增不可减,否则属另组新方了。
例如:桂枝汤主治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等,若兼喘咳,则加厚朴、杏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降逆平喘。
02▶药量轻重的变化方剂中的药量与治疗有着密切关系。
同一方剂,药量不同,效果迥异。
如病证急重,如不相应重用方药,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证情较缓,剂量倘不减少,则又药过病所反而为害。
03▶剂型更换的变化药味药量相同,剂型不同,功效各异。
中医常用的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等。
一般说,急性病、重病,以汤剂为宜,取其吸收迅速,药力峻利,见效快;丸剂较汤剂缓慢,作用缓和。
04▶药物配伍的变化指方中主要药物配伍的改变而改变其作用。
例如:麻黄配桂枝、杏仁、甘草,功能辛温发汗,散寒平喘,治外感风寒无汗表实证;若配石膏、杏仁、甘草,方名改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则有辛凉解表,清宣肺热之功,宜于风热壅肺之喘咳证。
药物配伍的变化,还包括气味化合的变化。
辛药与甘药合用,则辛甘化阳。
寒凉药中,味苦者则清热泻火,味甘者则滋阴降火。
综上所述,方剂的运用,既有严格性,又有灵活性,但加减贵在变通,古人所谓“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医生只有知常达变,才能适应盘根错节的病情。
中药方剂的变化规律摘要: 组织药方既有一定的原则性,又要有随证加减变化的灵活性,所谓病有千变,方亦有千变,但方剂的组成,又是极为严密的1。
药味增减的变化即指增减方中次要的药物,使该方作用更切合病情。
药量轻重的变化方剂中的药量与治疗有着密切关系。
对第9版人卫版《中医学》若干方剂问题的商榷
对第 9版人卫版《中医学》若干方剂问题的商榷摘要:第9版人卫版《中医学》教材中若干方剂存在着少量药物味数缺少,药物组成错乱,方剂组成内容设置前后不一致等情形,影响了教材的权威性,动摇教材的工具地位。
弱化了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师生的教学活动带来负面影响。
期盼教材再版修订时,一线教师当从自己的教学入手,改变这一现状:教材解读不可偏安一隅、当参考原蓍,内容分析需细致入微。
关键词:教材分析;修订建议;教学启示在2018年8月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的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医学》[1](下称《中医学》)中,对教材编写做了详细的规划教材修订说明,并广泛调查了一线医生对教材的使用和编写意见,现行教材中已经做到了前后呼应,及时更新了学科的新进展。
然而,在近期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中医学》教材中若干方剂仍存在着少量药物味数缺少,药物组成错乱,方剂组成内容设置前后不一致、方剂药物用量设置前后不一致、方剂出处欠准确等情形,并提出修订建议和教学启示。
现分述如下。
一、方剂组成问题的商榷(一) 方剂药物味数缺少。
《中医学》第189页中,柴葛解肌汤[2]《伤寒六书》药物组成仅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等10味中药组成,实为11味中药组成,缺石膏。
《中医学》第194页中,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药物组成仅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和生甘草共9味中药组成,实为10味中药组成,缺车前子。
《中医学》第200页中,清气化痰丸[3]《医方考》药物组成仅胆南星、瓜蒌仁、陈皮、黄芩、杏仁、枳实、茯芩、制半夏共8味中药组成,实为9味中药组成,缺姜汁。
《中医学》第205页中,归脾汤[4]《济生方》药物组成仅黄芪、龙眼肉、白术、茯神、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等组成,缺生姜、大枣。
(二)方剂药物组成错乱。
《中医学》第202页中,瓜薮薤白白酒汤[5]《金匮要略》药物组成写成枳实、厚朴、薤白、桂枝、瓜蒌实组成,实由瓜蒌、薤白、白酒组成。
刚刚!药典委公布黄芪、远志、薄荷、黄芩等44个中药材及饮片的修订标准草案!
刚刚!药典委公布黄芪、远志、薄荷、黄芩等44个中药材及
饮片的修订标准草案!
展开全文
9月2日,药典委官方网站发布了44个中药材及饮片的修订标准草案,其中包括青葙子、女贞子、莲子心、连翘、广陈皮、蟾酥、薏苡仁、延胡索、巴戟天、重楼、远志、天麻、升麻、清半夏、黄芪、炙黄芪、苦参、半夏、白及、地黄、熟地黄、红参、干漆、苏木、地枫皮、野马追、翻白草、瓦松、小驳骨、五加皮、白屈菜、木芙蓉叶、茵陈、布渣叶、鱼腥草、广金钱草、红花龙胆、鹅不食草、艾叶、薄荷、穿心莲、淫羊藿、蒲公英等常见品种,请各位同仁及时修订标准,内容如下:
内容来源:药典委。
中药处方评价制度
中药处方评价制度介绍中药处方评价制度是指对中药处方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的一套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可以确保中药处方的质量和疗效,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评价指标中药处方评价制度应包括以下指标:1. 中药单味药材用量合理性评价:评估中药处方中每个单味药材的用量是否合理,避免过量或不足导致不良反应或疗效不佳。
2. 中药配伍合理性评价:评估中药处方中各种药材的配伍是否合理,避免中药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疗效降低。
3. 中药与西药的药物相互作用评价:评估中药与同时使用的西药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并提出合理的调整意见,避免不良反应或疗效降低。
4. 中药处方治疗方案的个体化评价: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评估中药处方是否符合个体化治疗原则,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5. 中药质量评价:对中药处方中所使用的药材进行质量评估,确保中药的质量符合要求,保证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评价流程中药处方评价制度的流程应包括以下步骤:1. 提供中药处方材料:将中药处方递交给评价机构或专业人员,提供中药处方的详细信息和所使用的药材材料。
2. 评价分析:评价机构或专业人员对中药处方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根据评价指标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和调整的建议。
3. 反馈和改进: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处方医生或中药师,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处方调整和改进,确保中药处方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监督和改进中药处方评价制度应设立监督机构,负责对评价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同时,应加强对中药处方医生和中药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评价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结论中药处方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提高中药处方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评价流程和监督机制,可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提高中药治疗的疗效。
同时,应注重持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医疗发展和患者需求的变化。
施今墨验方选修订稿
施今墨验方选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施今墨验方选施今墨先生是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强调把健脾助运和滋肾养阴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出了着名的“降糖对药”(即黄芪、山药、苍术、玄参),在当今医学界影响深远。
验方一:元参90g,苍术30g,麦冬60g,杜仲60g,茯苓60g,生黄芪120g,枸杞子90g,五味子30g,葛根30g,二仙胶60g,熟地 60g,怀山药120g,山萸肉60g,丹皮30g,人参60g,玉竹90g,冬青子30g。
研为细末,另用黑大豆1000g,煎成浓汁去渣,共和为小丸。
每次6g,每日3次。
适用于成年人糖尿病,血糖尿糖控制不理想者。
验方二:葛根30g,花粉90g,石斛60g,元参90g,生地90g,天冬30g,麦冬30g,莲须30g,人参30g,银杏60g,五味子 30g,桑螵蛸60g,菟丝子60g,破故纸60g,山萸肉60g,西洋参30g,何首乌60g,生黄芪120g,怀山药90g,女贞子60g。
研为细末,金樱子膏 1000g合为小丸。
每服6g,每日3次。
适用于糖尿病中医辨证为上消、下消者。
验方三:莲子肉60g,芡实米60g,党参60g,熟地、红参、天竺子、桑葚子、淡苁蓉、阿胶、黄精各60g,西洋参30g,杭白芍60g,黄柏 30g,生黄芪90g。
共研细末,雄猪肚一个,煮烂如泥,和为小丸。
每服6g,每日3次。
主要适用于糖尿病中医辨证为中消者。
赵锡武验方选赵锡武先生长期供职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治疗糖尿病具有丰富经验。
认为上中下三消“其始虽异,其终则同”,主张分期治疗,早期以养阴清热泻火为主,肺胃兼治;中期当养阴益气;晚期应针对阴阳俱虚证相应施治。
验方:生熟地各30g,天麦冬各12g,党参30g,当归9g,山萸肉12g,菟丝子30g,元参12g,黄芪30g,泽泻15g。
第15册中药成方制剂卫生部颁药品标准
第15册中药成方制剂卫生部颁药品标准1卫生部颁中药标准卫生部颁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五册)(201种){黎}峒丸拼音名:Litong Wan英文名:书页号:Z15-220 标准编号:WS3-B-3019-98【处方】三七100g血竭100g阿魏50g乳香(制)100g没药(制)100g藤黄(制)100g天竺黄100g大黄100g儿茶100g冰片12.5g雄黄50g 牛黄12.5g麝香12.5g山羊血25g【制法】以上四味,除阿魏.麝香.冰片.牛黄外,雄黄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其余三七等九味粉碎成细粉。
将麝香.牛黄.冰片研细,混匀, 与上述粉末及炒糯米粉150g配研,过筛,混匀。
将阿魏加水微热焙化,滤过,加入糯米粉25g调成稀糊,与上述粉末制成约740 丸,低温干燥,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色的糊丸;具蒜样气,味微凉。
【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I A)。
【功能与主治】第1页共21页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闪腰岔气,外治痈肿疮毒。
【用法与用量】嚼碎后温开水或黄酒送服,一日1丸,外用酒磨涂患处。
【规格】本品有毒,服用不可过量。
孕妇忌服。
【贮藏】密封。
安康颗粒拼音名:Ankang Keli英文名:书页号:z15- 77 标准编号:WS3-B-2888-98【处方】红参44g银耳112g当归112g山药112g猪脊髓112g鹿茸5.6g2 山楂 56g【制法】以上七味,鹿茸加水煎煮3小时后,加入红参.当归.山药.山楂,继续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猪脊髓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取银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4小时,第二. 三次各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上述两种滤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6〜1.18(90℃),加入适量蔗糖粉及奶粉,制成颗粒,干燥,制成22000g,即得。
第2页共21页【性状】本品为类白色或微黄色的颗粒;味甜。
中药方剂的组成原则
中药方剂的组成原则
一、方药质量的选择
二、方剂的药物比例
方剂的药物比例是指各个药物在方剂中的比例关系。
不同的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剂,而同一方剂在不同疾病中,比例关系也可能不同。
中药方剂中的药物比例应该合理,保证各个药物的作用互相协同,增强整个方剂的疗效。
三、方剂的用药规律
方剂的用药规律是指在方剂组成中,药物的选用应该符合中医药学的理论,具备一定的用药规律。
例如,根据中医的理论,病的本质不同,治疗的方法也不同。
因此,在方剂组成中,药物的选择应该配合病情选择,确保方剂的疗效。
四、方剂的疗效
方剂的组成应该具备一定的疗效,即能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方剂的疗效可以通过药物的选择和比例来实现。
合理的药物选择和比例可以使方剂具备明确的药理作用和疗效。
五、方剂的方便性和可行性
方剂的组成应该考虑到方便性和可行性。
方剂应该具备制剂方便、用药简单、易于储存和使用等特点,方便患者使用。
同时,方剂的组成应该考虑到药物之间的药物相容性,以及方剂的稳定性,确保方剂能够长期储存和使用。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中药方剂的组成原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治疗目标来确定。
此外,方剂的组成原则还需要结合临床实际和个体化的治疗需求来考虑。
方剂的组成应该是一个综合考量的结果,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进行。
《中国药典》版(一部)成方制剂拟新增品种中医标准修文档
用法用量
口服。l~8岁,一次0.15~0.3g;8岁以上,一次0.6g,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规范后
注意
孕妇忌服。
年 月 日
2010版中国药典修订意见
品名
保济口服液
来源
新药转正第17册?
处方
略
原功能主治
解表,祛温,和中。用于腹痛吐泻,噎食嗳酸,恶心呕吐,肠胃不适,消化不良,
舟车晕浪,四时感冒,发热头痛。
原用法用量
口服,l~8岁,一次0.15~0.3g;8岁以上,一次0.6g,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原注意
孕妇忌服。
原不良反应
原禁忌
规范后
功能主治
清利湿热,活血解毒,去黄止痛。适用于湿热蕴结所致发热,黄疸,小便黄赤,恶心呕吐,纳呆,胁痛腹胀,舌苔黄腻或厚腻干白,或湿热下注所致尿道灼热刺痛、小腹胀痛,以及传染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泌尿系感染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2010版中国药典修订意见
品名
安眠补脑糖浆
来源
部颁第10册
处方
略
原功能主治
益气滋肾,养心安神。用于神经官能症或其他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失眠,头昏,头痛,心慌等症。
原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5ml,一日3次,或临睡前服30~50ml。
原注意
原不良反应
原禁忌
规范后
功能主治
益气滋肾,养心安神。用于心肾两虚,神失所养所致的失眠,头昏,头痛,心慌。
开水冲服,一次10~20g ,一日 2~3 次;小儿酌减。
原注意
原不良反应
原禁忌
规范后
功能主治
清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粘稠,顿咳。
规范后
用法用量
2023年中药二教材变动
第一部分常用单味中药
第二章清热药
第四节清热解毒药
金荞麦
【性能特点】
2022年原文:本品苦能泄散,平凉能清,主入肺经,兼入脾、肝经。
善清解热毒、祛痰排脓,为治肺痈、肺热咳痰之要药;兼散瘀止痛、健脾除湿,治咽痛、痢疾、疮肿、瘰疬、蛇虫咬伤、跌打损伤、痛经、痹痛可用。
内痈、外痈均治,最善治肺痈,兼脾虚者尤佳。
2023年修改:本品辛散,凉清,主入肺经。
既善清解热毒,又善排脓,为治肺痈、肺热咳痰之要药;又祛瘀、消痈排脓,治瘰疬痰核、疮痈疖肿及乳娥肿痛。
【功效】
2022年原文:清热解毒,祛痰排脓,散瘀止痛,健脾除湿。
2023年删除:清热解毒,排脓祛瘀。
【用法用量】
2022年原文:内服:煎汤,15~3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绞汁涂。
2023年修改:内服:15~45g,用水或黄酒隔水密闭炖服。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绞汁涂。
第十七章补虚药
石斛来源新增:霍山石斛
第二十章杀虫燥湿止痒药
露蜂房新增一个字“毒”
【性能特点】本品味甘解毒性平。
中药方剂组成与剂量调整
科学实验
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通 过数据分析、药效学实验 等方法确定最佳的药物剂 量。
剂量调整的注意事项
安全第一
药物剂量调整应以安全为首要考 虑因素,避免因剂量过大或过小
而引起不良反应或疗效不佳。
科学合理
剂量调整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 ,避免随意调整剂量。
个体化原则
剂量调整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 异,如年龄、性别、生理状况等, 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含量测定
建立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确保中药质量的稳定性和可 控性。
指纹图谱
通过建立中药的化学指纹图谱,对中药的内在质量和真实性进行评估 。
中药药理作用研究
药效学研究
通过实验研究,阐明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为临床应 用提供科学依据。
毒理学研究
对中药方剂进行毒理学评估,了解其潜在的毒副作用和安全用药范 围。
通过科学合理的药物配伍,可以增强中药方剂的疗效。
精准用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精准用药,调整剂量和用药方式,以提高 疗效。
联合治疗
将中药方剂与其他治疗方法(如西药、针灸、推拿等)联合使用 ,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疗效。
05
CHAPTER
中药方剂的现代研究
中药成分分析
成分鉴定
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如色谱和质谱方法,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 鉴定和定性。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研究中药方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为临床用药 提供指导。
中药制剂现代化研究
新型制剂的研究
开发新型中药制剂,如 纳米制剂、微囊制剂等 ,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 度和稳定性。
制剂工艺的改进
优化中药制剂的制备工 艺,提高产品质量和降 低生产成本。
第11册中药成方制剂 卫生部颁药品标准
第11册中药成方制剂卫生部颁药品标准1卫生部颁中药标准卫生部颁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一册)(200 种)安阳膏药拼音名:Anyang Gaoyao英文名:书页号:Z11-68 标准编号:WS3-B-2133-96【处方】生川乌48g 生草乌48g 木瓜48g白芷48g 阿魏20g 木鳖子48g乳香12g 没药12g 三棱48g莪术48g 血竭20g 大黄96g乌药48g 关木通48g 当归48g肉桂48g 白蔹48g 连翘96g赤芍48g 白及48g 儿茶12g【制法】以上二一味,阿魏.乳香.没药.儿茶研成细粉,过筛,混匀;其余生川乌等七味,酌予碎断,与食用植物油2304g 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
另取红丹816g,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
取膏用文火熔化,加入乳香等细粉,搅匀,分摊于羊皮上,即得。
【性状】本品为摊于羊皮上的黑膏药。
【鉴别】取本品1 张,除去羊皮,将膏剪碎,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10 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氯仿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阿魏对照药材 0.1g,加乙醇10ml,振摇,滤过,滤液作为对照药材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 (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 G 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醋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应符合膏药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P)。
【功能与主治】消积化块,逐瘀止痛,舒筋活血,追风散寒。
用于徵瘕积聚,风寒湿痹,腰.腿.膀.背.筋骨.关节.骨寒诸痛及手足麻木等症。
【用法与用量】外用,加温软化,贴于患处。
【注意】徵瘕积聚者使用时,忌食南瓜.黄花菜.荞麦麸.榆皮麸.驴.马肉及一切不易消化的食物。
孕妇忌用。
2【规格】每张净重 (1)9g (2)12g (3)18g (4)24g (5)37g【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方剂药效与剂量的关系中药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中药配伍规律百味中药功效相似与差异介绍
方剂药效与剂量的关系中药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中药配伍规律百味中药功效相似与差异介绍方剂药效与剂量的关系中医临床治疗要依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遣药组方,确立药味多少,定其用量大小。
因病有轻重之分,表里之别,虚实不同,亦有上、中、下三焦之属,只有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确定药量大小,才能把握治疗效果。
方中药必适量,过大过小对治疗都有影响,如果病重药轻则杯水车薪,不足以胜病,病轻药重更会耗伤正气或造成中毒,甚至置人于死地,所以正确掌握中药的用量至关重要。
1:方剂中主药剂量改变致使功用改变《伤寒论》中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都由大黄、厚朴、枳实三味药组成。
小承气汤中大黄用量倍于厚朴,其功能泻热通便、消痞除满;厚朴三物汤中厚朴倍于大黄,治腹满痛而大便秘结。
厚朴大黄汤,则治支饮胸满,兼有腑实便秘者。
其药量在三方中各不相同,功效侧重点亦不同。
《金匮要略》枳术汤方、《内外伤辨》枳术丸,两方同为枳实、白术二药组成,但枳实汤中的枳实用量(70克),倍于白术(30g),故以消积导滞为主;枳实丸中的白术用量(60g)倍于枳实(30g),故以健脾和中为主。
补阳还五汤中用不同剂量的黄芪治疗脑梗塞恢复期对比观察,黄芪剂量为其余各药量总和的5倍以上,用黄芪每剂为120g者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最明显,而60g者次之,30g者最不明显。
药理研究证实,甘草与甘遂配伍应用,用量相等时无相反作用,且能解除甘遂的毒性,若甘草用量大于甘遂时,则有明显的毒性反应,甘草用量越大毒性也越大。
按中药理论,甘草反甘遂,药理研究又证实其解毒作用,这进一步又说明药物在配伍时,剂量的大小、药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对疗效的影响很大,一旦比例发生改变,则导致药理作用改变。
以上说明,临证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辨证正确、针对主症重用主药,组方合理,配伍严谨,药量比例合适,中药质量货真道地,调剂和煎制认真,疗效方可突出。
2:方剂中主药剂量变化导致疗效下降徐灵胎曰:“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金银花用药规律分析
S u p p o r t S y s t e m ( T CMI S S ) ,a n d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or f i t s c l i n i c l a a p p l i c a t i o n nd a d e v e l o p me n t .
A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T o a na l y z e t h e c o mp o s i t i o n p i r n c i p l e s o f C h i n e s e p a t e n t d r u g s c o n t a i n i n g
药部颁标 准》) 含金银花 方剂组方规律 , 为临床应 用及新 药研 发提供 参考。 方法
组合规 则、核心组合 。 结果
软件, 构建数据库, 使 用软件的关联规则、 改进 的互信 息法等数 据挖掘方 法, 分析含 有金 银花方剂 中常 用的药物 、 通过对 2 0 1 首 方剂的分析, 总结金银花 常用药物组合 2 1 个, 主治疾病 l 9种 。 基 于
Me t h o d s B a s e d o n T C MI S S ( V 2 . 0 ) ,w i t h me t h o d s o f a s s o c i a t i o n r u l e s nd a i mp r o v e d mu t ua l
e nac t e d b y Mi ni s t r y of Publ i c He lt a h o f Chi na by us i ng Tr adi t i ona l Chi ne s e Me di ci ne I nhe r i t n c a e
徐州市中医院协定处方第六次修改稿
徐州市中医院协定处方第六次修改稿王如侠第二次修改大药房一方(冠心方)丹参30 降香10 三七片9 红花10 瓜蒌皮15大药房二方(调压方)天麻15 罗布麻20 双钩藤20(后下)桑寄生20 怀牛膝20大药房三方(养心复律方)炙甘草10 党参10 阿胶10 (烊化)桂枝9 生龙骨30(先煎)天麦冬(各)15 石菖蒲15大药房四方(安神方)酸枣仁30 炙远志10 茯神30 合欢皮15 珍珠母40(先煎)龙齿30 夜交藤30 大药房五方(调胃方)木香6 砂仁6 (后下)黄芪20 茯苓20 陈皮10 清半夏10大药房六方(头痛晕方)明天麻15 枸杞子20 熟地12 山萸肉15 土元10 生白术15 泽泻15 全蝎10 葛根20 清半夏10 生龙牡(各)30(先煎)酸枣仁20 白芷15 川芎15大药房七方(舒胸宣痹汤)全瓜蒌20 法半夏10 枳实15 薤白头15 制香附15 广郁金10 石菖蒲15 丹参30 白檀香9 砂仁(后下)6 生蒲黄(包)15五灵脂15 炒元胡15梁田王忠良第二次修改冠心合剂(冠心病心绞痛)葛根25 红花25 银花15 川芎1 5 当归15 泽泻25 黄芪20 枳壳10 降香1 0 全蝎1 0 酸枣仁1 5 仙鹤草25 地龙1 5 制首乌20 茜草1 5瓜蒌30心悸合剂(冠心病心律失常)葛根30 甘松20 玄参25 当归1 5 珍珠母50 桂枝6 阿胶(烊化)30 五味子1 5 丹参1 5 薄荷1 5(后下)栀子1 5 黄连6 黄精25 山麦冬25 甘草1 5 酸枣仁25 茯神1 5强心合剂(冠心病心衰)黄芪30 桂枝1 0 制附子(先煎)6 益母草30 泽兰30泽泻30 茯苓25 白芍25 大枣25 党参25地龙1 5 当归1 5 红花1 5 瓜蒌25 郁金1 0仙鹤草30 枳壳1 0 山楂25 淫羊藿20 车前子1 5高血压合剂菊花1 5 夏枯草1 5 生地1 5 怀牛膝12 钩藤(后下)1 5栀子l O 酸枣仁20 石决明(先煎)30 炒白芍1 5龟板(先煎)1 5 丹皮1 5 天麻l 5 杜仲1 5 川贝母1 0 桑寄生l 0 麦冬20 天门冬20 葛根25 川芎25 决明子1 5心肌炎合剂莲子芯30 玄参40 黄连1 2 陈皮30 苦参30 茯苓50 连翘30 丹参60 三七粉(冲)l O 琥珀粉(冲)1 0酸枣仁40柏子仁25 太子参50 甘草1 5 玉竹1 5 黄芪50 山麦冬25五味子1 5调脂合剂(降血脂方)山楂25 丹参25 泽泻50 决明子25 制首乌30 神曲40 大黄4 郁金25 三七粉(冲)25 姜半夏25 砂仁(后下)1 5 鸡内金25 浙贝25 薏苡仁50 茵陈25 莱菔子25 全虫25 杜仲25 怀山药50梅发光第二次修改冠心病I号桃仁10 红花10 当归15 赤芍15 川芎1 2 郁金12 甘松10 沉香3 柴胡12 枳壳15 桂枝10 炙甘草6冠心病II号太子参20 麦冬15 五味子15 丹参2 0 川芎12郁金12 酸枣仁20 炙远志15 茯神15安脉汤当归15 茯苓15 桂枝10 炒白术15 炙甘草6泽泻15 浮小麦30 丹参20 葛根15 酸枣仁20盗汗方炙黄芪40 炒白术15 防风15 桂枝10 浮小麦30柴胡12 生龙骨(先煎)20 生牡蛎(先煎)20 秦艽15银柴胡12 五味子15心衰方大腹皮15 桂枝10 炙甘草6 党参15 炒白术15炙甘草10 茯神15 炙远志15 浮小麦30 莲子芯6鹿含草15 黄连10 苦参lO 卮黄芪40 车前子15泽泻15 制附片10邱勇第二次修改高血压I号:平肝潜阳1号天麻20 勾藤(后下)20 石决明(先煎)30 生龙牡各30 (先煎)杜仲10 川断10 当归10 丹皮10 珍珠母(先煎)30 甘草6 生地10 菊花10 高血压II号:平肝潜阳2号半夏10 白术10 天麻10 陈皮10 代赭石(先煎)15竹茹10 砂仁(后下)6 郁金10 菖蒲10 泽泻10 泽兰10 车前子(包)15养心I号:补心1号当归10 党参20 生黄芪30 陈皮10 茯苓15 酸枣仁20 远志10 桂枝10 炙甘草10冠心病I号:舒心1号丹参30 红花10 丹皮10 桃仁10 川芎10 赤芍10 枳壳10 郁金10 陈皮10 川朴10 甘草6冠心病2号:舒心2号瓜萎皮30 陈皮10 姜夏10 薤白20 桂枝10 枳壳10 丹参30 炒白术10 茯苓10 菖蒲10 郁金10 甘草10赵德光:第二次修改治肾1方:麻黄10 连翘20 赤小豆15 赤芍30 炙桑白皮10 白茅根60 板兰根12 甘草6 生姜6 红枣10肾2方银花20克连翘20克防风10克蝉衣15克赤芍30克玉米须30克大黄6克雷公藤12克(先煎)白花蛇舌草30克石韦30克肾3方熟附子12 克桂枝10克猪茯苓各15克白术10克白芍15克黄芪30克生姜10克泽泻15克益母草30克肾4方黄芪3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泽泻15克灵芝15克怀牛膝20克生薏仁40克菟丝子15克益母草30克僵蚕15克治肾5方生地20克山药15克丹皮10克丹参30克山萸肉15克泽泻15克枸杞12克女贞子15克治肾6方太子参20克黄芪30克麦冬12克五味子10克熟地20克山药15克山萸肉15克丹皮10克丹参30克泽泻15克治肾7方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20克地龙15克赤芍30克川芎12 川牛膝10克柴胡10克枳壳12克葛根20克治尿感1方瞿麦15克萹蓄15克车前草30克大黄6克灯芯2克蒲公英30克苦参15克海金砂包15克通草6克甘草6克治尿感2方生地20克丹皮10克泽泻12克茯苓15克山萸肉12克山药15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蒲公英30克白头(-)30克治尿感3方生地20克竹叶10克通草10克甘草6克五味子10克麦冬10克灯芯2克丹皮10克茯神15克海金砂包15克消石方:金钱草60 海金沙15(包)石韦15 鸡内金15 王不留行15枳壳15 制三棱10 地龙15 瞿麦 15 甘草6孙凤霞第二次修改胃病1号:砂仁3 陈皮6 茯苓12 法半夏12 党参12 炒白术12 甘草3 广木香3胃病2号:广木香3 甘草3 党参12 法半夏12 黄芩10黄柏7 枳实10 厚朴10胃病3号:白豆蔻4 川贝母6 茯苓12 丹参12 黄芩10 浙贝母30 蒲公英10 郁金12 南沙参3养颜祛斑一号:(250ml)茯苓y16 炒白芍y14 当归y14 炒白术y14 赤芍y16牡丹皮y16 柴胡y14 泽泻y16 茵陈y20 生薏苡仁y35丹参y14 白癣皮y16 炒栀子y6 黄牛尾y20 白蒺藜y20 白芨y15 炙桑白皮y20 桑叶y16养颜祛痘二号:(250ml)炒白芍y17 当归y18 炒白术y18 赤芍y14 牡丹皮y14 柴胡y15 泽泻y22 浙贝母y18 蒲公英y16 金银花y20 茵陈y32 生薏苡仁y32 丹参y18 白癣皮y18 炒栀子y7 白蔹y12 黄牛尾y32 白蒺藜y18 紫花地丁y14 美容祛斑1号:当归12 炒白芍10 炒白术10 甘草3 赤芍10 牡丹皮10 柴胡10 炒栀子6 薄荷7 丹参10生薏仁20 茯苓10美容祛斑2号:茯苓15 生薏苡仁30 泽泻30 丹参12 炒栀子6 柴胡12 牡丹皮12 赤芍12 炒白术12 白芨6 白蒺藜12 炒白芍12 当归12刘永奇第二次修改金不换胃药温和汤藿香10 姜半夏10 苍术15 川朴15 陈皮10 茯苓15 苏梗10 佛手15 炒麦芽曲各15 荜澄茄6 乌贼骨30 黄连6 吴萸1 大贝母25 乌药12 沉香6 大腹皮15 白蔻6后下石菖蒲12 炒莱菔子30 生姜15金不换胃药温和方1号:藿香10 法半夏10 苍术15 川朴15 陈皮10 茯苓15 苏梗10 佛手15 炒麦芽曲15 荜澄茄6 海螵蛸30 黄连6 吴萸1 大贝母30 乌药12 沉香6 大腹皮15 生姜10金不换胃药养和方2号:黄芪25 桂枝10 炒白芍30 炙甘草6 乌药12香附10 当归10 白芨15 白蒺藜30 海螵蛸30 瓦楞子30 黄连6 吴萸1 生姜10 红枣10金不换胃药疏和方3号:柴胡10 炒枳壳12 苏梗10 佛手10 茯苓15 姜半夏10 白芨15 白蒺藜15 黄连6 吴茱萸1 大贝母30 乌药12 沉香6 大腹皮15 金不换胃药安和方4号法半夏10 茯苓神各25 陈皮10 炒枳实12 黄连6 丹参20 枣仁30 夜交藤30 大贝母30 谷麦芽各20金不换胃药补和方5号:党参10 黄芪15 炒白术10 茯苓15 陈皮6 半夏6 木香4 砂仁4后下炙甘草5 谷麦芽各15 佛手15 生姜10 大枣10金不换胃药调和方6号:党参12 炒枳壳12 茯苓15 法半夏10 苏梗10佛手15 黄连6 吴萸4 苏叶6 煨木香10炒麦芽曲各15 大贝母30 乌药12 沉香6 大腹皮15生姜10 大枣10 黄芩8 干姜5金不换胃药清和方7号:藿香12 防风12 炒山栀6 丹皮6 薄荷6后下生甘草3 石菖蒲12 石膏25先煎白蔻6后下杏仁10 生薏仁30 黄连6 蒲公英30 大贝母25 谷麦芽各15 芦根45 茵陈25 茯苓15 半夏10 竹叶4金不换胃药消和方8号:半夏10 茯苓15 焦三仙各15 炒莱菔子30 连翘15木瓜15 炙鸡内金10 陈皮10 荷叶15金不换开胃进食方:南北沙参各12生山药30 芦根30 石斛15 谷麦芽各15佛手15 百合30 乌药12 大贝母30 鸡内金6白蒺藜15 木瓜15 熟大黄3金不换腹泻1号方:党参12 炒白术12 干姜10 炙甘草6 防风15 诃子25 车前子(包)30 苏叶6 煨木香10 六曲15 桔梗10 仙鹤草45 吴萸6 木瓜15 石榴皮15 山药30 莲子肉30 炒薏仁30 生姜10 大枣10金不换腹泻2号方:苏叶6 煨木香10 六曲15 苦参5 炙甘草6 地锦草30 藿香10 黄芩8 焦山楂12 车前子(包)30金不换脂肪肝1号;半夏10 茯苓25 陈皮10 炒枳实10 石菖蒲10 苍术30 丹参20 郁金10 生山楂15 泽泻25 车前子30(煎)柴胡10 荷叶30 桑叶15 制首乌12 枸杞子15 炮山甲4 大贝世15金不换行气导滞方:柴胡10 炒枳实15 炒白芍15 炙甘草6 焦三仙各15 炒莱菔子30 鸡内金10 熟大黄6 乌药12 沉香6 大腹皮15金不换新疏肝散方:柴胡10 炒枳壳12 炒白芍15 炙甘草6 香附12川芎10 陈皮10 郁金10 丹参20 川楝子10 玄胡12 白蒺藜25 炙旋复花10 茜草12 炮山甲10金不换舒秘方:生白术60 火麻仁30 炒枳实15 川朴15 大黄6后下生白芍15 杏仁10 桃仁12 当归10 柏子仁30决明子30 炒莱菔子30 肉苁蓉30 锁阳30 桑椹子30金不换咳喘1号:桑叶10 菊花10 桔梗10 连翘30 苦杏仁10 甘草3 淡豆豉10 白前10 前胡10 金银花30 冬瓜子15 川象贝各12 石苇20 炒牛子10 马兜铃12金不换咳喘2号:苏叶10 苦杏仁10 法半夏10 橘红10 茯苓15前胡10 白前10 枳壳10 桔梗10 川象贝各12 石苇20 马兜铃12 炙百部12 生姜10金不换咳喘3号:苏子10 化橘红10 法半夏10 茯苓15 当归10 前胡10 白前10 苦杏仁10 川朴12 川贝母12 车前子(包)30 党参15 桂枝10 沉香6 补骨脂12 生姜10 大枣10金不换咳喘4号南北沙参各15 生山药30 炒牛子10 炙兜铃12桔梗10 杏仁10 炒枳壳10 炙杷叶12利湿清热方:生薏仁30 土茯苓15 车前子15 红藤30 败酱草20 蛇舌草15 蚤休20 公英20 萆解15 丹参15 当归10 荔橘核各15 柴胡10 生地15 栀子10 泽泻10 茯苓10 猪苓10补气增精方:党参20 黄芪20 制黄精10 茯苓10 山药20 紫河车10 仙灵脾15 仙茅15 续断10 车前子(包)15复盆子10 菟丝子15 五味子10 枸杞子10 丹参15牡蛎30 制首乌15活血通化方:柴胡10 炮山甲10 路路通15 皂刺10 王不留10 桃仁10 红花8 丹参15 川牛膝10 露蜂房10 车前子15 枸杞子15 女贞子10 三棱10 莪术10 荔橘核各15 牡蛎30 赤芍10 当归10益阴强精方:生地15 熟地15 元参10 麦冬10 紫河车10山药30 锁阳10 肉苁蓉15 丹皮10 丹参15 菟丝子15 女贞子10 车前子(包)15 枸杞子10 桑椹子15牡蛎30 陈皮10 茯苓10温阳助力方:仙茅15 仙灵脾15 白芍20 当归10 蜈蚣3 枳实20 党参20 黄芪20 巴戟天10 肉苁蓉10 锁阳10 葛根30 续断10 阳起石20 蛇床子15五味子10 枸杞子10 生地15收涩固精方:煅龙骨30先煎煅牡蛎30先煎金樱子10 芡实30 党参20黄芪20 茯苓10 山萸肉10 乌药10 桑螵蛸10炒白果15 复盆子10 五味子10 韭菜子10 白芍20 知母10 山药30 钩藤15助射通腺方:炮山甲10 路路通15 王不留15 丹参15 仙茅15 仙灵脾15 生麻黄12 干地龙15 柴胡10 急性子20石菖蒲10 车前子15包川芎6 川牛膝10 炙黄芪20全蝎6 甘草10疏肝理气方:柴胡10 白芍10 当归10 茯苓10 白术10香附10 枳壳10 青皮10 陈皮10 川芎6薄荷(后下)10 丹参10 生甘草10止咳一号方麻黄6 杏仁10 苏子10 茯苓15 桑白皮10 生甘草6 桔红6止咳二号方桑叶10 菊花10 杏仁10 芦根10 连翘10 薄荷10 桔梗10 生甘草6 止咳三号方清半夏10 橘红10 茯苓10 厚朴10 苍术10 瓜蒌10 五味子10 大枣10 乌梅10补肺汤黄芪30 党参15 五味子10 熟地黄10 紫苑10 桑白皮10 清半夏10 陈皮10 云苓10 生甘草6止喘方炙麻黄10 杏桃仁10 白果10 百部15 冬花10 地龙10 苍耳子15 辛夷10 车前子15 (包)生甘草10刘启松第二次修改新降I号:枸杞子15 制首乌15 桑寄生30 炒杜仲15 炒白芍15夏枯草15 白蒺藜10 白菊花10 楮实子15新降II号:天麻10 钩藤30(后下) 野菊花10 炒栀子10 夏枯草15黄芩10 生龙牡(各先煎)30 怀牛膝10 益母草30新降III号:天麻10 姜半夏15 炒白术15 泽泻30 钩藤15(后下)决明子30 车前子30(包)茯苓30 陈皮10舒心I号:生黄芪60 生白术30 桂枝(后下)15 茯苓30 丹参30 川芎10 陈皮15 枳实15 生龙牡(各先煎)30舒心II号:生黄芪60 丹参30 苦参20 桂枝(后下)15 生地20 炙甘草15 陈皮10 生晒参(另煎)10 麦冬10冠心1号:生黄芪60 丹参30 当归10 川芎10 降香10 红花10 炙首乌15 仙灵脾10 陈皮10冠心2号瓜蒌皮20 薤白10 枳实10 清半夏10 红花10川芎10 降香10 当归10罗玉国第二次修改益肝灵1号方太子参30 茵陈40 黄芩10 郁金15 蒲公英20 化橘红10 川楝10 赤芍30 黄牛尾30 泽兰泻40 土茯苓15 生栀子15 生大黄5 板蓝根40 虎杖20 山豆根20益肝灵2号方炙黄芪30 党参30 炒白芍15 炒白术20 柴胡10 郁金10 鸡内金10 炙鳖甲15 川楝子10 泽兰30 赤芍30 大贝母20 佛手15益肝灵3号炙黄芪30 党参30 炒白芍15 仙灵脾20 锁阳10 云苓20 黄精30 炒杜仲20 巴戟天10 菟丝子15 鹿角胶15 ( 烊化)干姜5 炒白术30益肝灵4号熟地黄20 山药20 山茱萸15 龟板(炙)15 阿胶10(烊化)枸杞子15 南沙参20 天冬20 赤白芍15 天花粉15鹿角胶15 (烊化)藕节20 川楝10益肝灵5号党参30 当归15 鸡内金(炒)25 炮山甲10 炙鳖甲20 莪术15 三棱15 郁金10 泽兰泻各30 姜黄10 朱茯苓20 黑蚂蚁20 水蛭粉2(另冲)抗病毒1号炙黄芪30 牡丹皮15 柴胡15 鳖甲15 紫草15 山豆根15 连翘15 蒲公英30 苦参30 马鞭草30 佛手15 黑蚂蚁30 明矾3 青黛3抗病毒2号党参30 柴胡10 丹参15 鳖甲10 蜂房15 仙灵脾20 土茯苓15 生贯众15 五味子15 制大黄10 半边莲20 白花蛇舌草20 苏败酱20 蜈蚣2克当归15金贝排石方:郁金10 金钱草40 炙内金15 赤芍30 柴胡15川楝子15 元胡10 佛手10 枳实15 鱼脑石15 冬葵子10 川贝10 海金砂(包)15 生军6(后下)吴琦第二次修改祛斑一号:知母12 生地12 牡丹皮12 丹参15 玫瑰花15珍珠母30 天冬12甜梦一号:法半夏10 厚朴10 陈皮6 酸枣仁15 远志6茯神10 党参15 黄芪15 炒白术10 当归10 炒白芍10 龙眼肉10 五味子6王雷第二次修改活血通脉饮:天麻20 桃仁20 川牛膝20 胆南星12 法半夏12 丹参30 红花10 石菖蒲12 葛根12 枳壳12制大黄12益气复元饮:生黄芪10 0 丹参30 葛根15 三七粉10(冲服) 玄参20枸杞10 地龙10 怀牛膝12 当归12 白芍20 陈皮10 桂枝6 赵颖第二次修改通脑活络汤合剂:桃仁15 红花12 赤芍15 川芎15 水蛭10地龙15 僵蚕12 炮甲12 丹参30醒脑益智汤(合剂):人参3 熟地15 龟板15 杞果15 益智仁15远志12 石菖蒲15 丹参30 红花10清热消脂合剂(汤):胡黄连10 番泻叶10 生大黄10 生地10 夏枯草12草决明15健脾消脂合剂(汤):黄芪30 防己15 白术12 云苓15 苡仁15泽泻10 砂仁8(后下) 桂枝5(后下) 法半夏10车前子15(包)消脂化痰合剂:陈皮10 法半夏10 云苓15 胆南星12 鸡内金10山楂15 姜黄10 决明子20通络降脂合剂:丹参30 红花10 葛根20 水蛭10 山楂10炮甲10 首乌12 当归15 莪术15 仙茅15周长山第二次修改牵正I号方:全虫6 僵蚕6 白附子9 川貝母9 羌活9银花10 板蓝根15 炙甘草6减肥I号方:大黄10 连翘10 黄连6 枳实9 厚朴9山楂20 神曲20 莱菔子15 陈皮12 茯苓12减肥II号方:姜半夏9 制南星9 橘红10 枳实9 冬瓜皮12 泽泻12 决明子10 莱菔子15 白术9 茯苓12减肥III号方:党参15 黄芪15 茯苓15 白术10 大枣5枚苡仁20 扁豆12 陈皮12 砂仁6(后下) 防己15 猪苓12 车前子(包)1卜渊第二次修改1.舒心安眠合剂天麻1 5 钩藤1 5 白芍30 当归20 黄芩l O 黄连6 牛膝20 丹皮15 山栀1 O 丹参30 郁金1 5 夏枯草1 5 合欢花30 肉桂6 半夏1 5 山芋肉l 5 茯苓1 5 党参1 5 焦白术l 5 桃仁1 5 红花1 5 枳壳1 5 五味子1 O 麦冬1 5 炙甘草1 O 陈皮1 5 香附1 52.舒心散痛合剂柴胡1 5 香附1 5 白芍30 川芎20 白芷1 5 黄芩1 5 蔓荆子15 藁本15 当归20 野菊花15地龙1 O 桑叶1 5 玄胡20 防风l 5 羌活1 O 独活1 O 细辛1 2 天麻1 5 钩藤1 53.舒心胶囊柴胡1 5 香附1 5 合欢花30 陈皮1 O 当归1 5 川芎1 5 生地1 5 熟地1 5 白芍15 党参1 5 茯苓1 5 焦白术1 5 炙甘草l 5 丹参20 田三七1 O 怀山药30 仙灵脾204.舒心清肝胶囊天麻1 5 钩藤1 5 白芍30 当归20 黄芩1 O 黄连6 黄柏1 O 牛膝30 丹皮l 5 山栀1 O 丹参30 郁金1 5 夏枯草1 5 知母1 O 生龙骨30 柴胡1 O 薄荷1 O 香附1 O5.解郁止痛方:醋柴胡15 白芍30 当归20 川芎10 白芷10 细辛3 全虫3 地龙5 丹参30 黄芩10 羌独活(各)10 防风106.解郁安眠方:醋柴胡15 香附15 合欢皮20 合欢花20 广郁金15清半夏15 当归20 白芍20 丹参30 川芎20 焦白术15 茯苓15 党参15 明天麻10 嫩钩藤15(后下)五味子3 生龙牡20 (各先煎)沙参15 麦冬15刘裕民第二次修改1.中风康复基本方:当归10 川芎10 丹参10 石菖蒲20 云苓102.养心安神方:炒酸枣仁10 炙远志10 夜交藤30 茯神10李利斌第二次修改1.头痛康复一号:当归15 川芎10 熟地15 白芍15 元胡62.头痛康复二号:白芍30 钩藤30(后下) 川芎30 生石决明60(先煎)3.头痛康复三号:羌活10 防风12 独活10 川芎9 黄芩10 蔓荆子12 天麻10 菊花124、眩晕平衡一号:川芎15 白芍12 生大黄12 郁金12 石菖蒲12甘草10 天麻15 半夏8 桂枝10 白术15 当归15 茯苓15 龙骨30(先煎) 牡蛎30(先煎) 钩藤30(后下) 黄芪305、眩晕平衡二号:天麻10 半夏10 陈皮6 丹参6 蔓荆子15 葛根12 玄参106、眩晕平衡三号:白术15 泽泻20 茯苓20 半夏8 钩藤(后下)15 菊花12 石菖蒲15 桑枝10 天麻127、失眠回春一号:北沙参20 太子参16 远志12 石菖蒲12 珍珠母(先煎)30 丹皮12 麦冬10 炒枣仁30 生熟地(各)12 黄柏12 夜交藤15 合欢皮12 竹茹68、失眠回春二号:太子参30 朱茯神15 柏子仁12 枣仁20 龙骨(先煎)16 枳实15 竹茹6 陈皮10 丹参12 川芎10 夜交藤159、失眠回春三号:珍珠母(先煎)20 夜交藤10 丹参10 生地15 柴胡6当归9 白芍5 龙齿(先煎)910、焦虑一号:百合30 女贞子2 0 旱莲草10 炒枣仁26 夜交藤24 珍珠母24 五味子4 生龙齿(先煎)3011、焦虑二号:百合30 柴胡10 郁金10 当归10 炒白芍10 丹参12 柏子仁10 朱茯苓10 磁石(先煎)20 大枣5克浮小麦30 甘草612、焦虑三号:炒白芍20 丹参20 大枣10克浮小麦60 柴胡6 合欢皮10 甘草2013、抑郁消解一号:柴胡15 当归12 川芎12 赤芍10 青皮15 炒枣仁15 菊花10 郁金10 丹参10 龙骨(先煎)20 龙胆草20 合欢皮20孙菊光第二次修改1.失眠I号方(虚证):黄芪15 党参15 白术10 白芍10 当归10 远志6 酸枣仁15 茯神10 五味子6 龙眼肉10 法半夏10 陈皮6 厚朴10 甘草42.失眠II号方(实证):黄芩10 黄连3 栀子10 半夏10 陈皮6 柴胡8 朱茯苓10 生龙骨20 生牡蛎20 当归10生地15 郁金10 香附6 甘草43.偏头痛方川芎6 牛膝10 琥珀3 僵蚕10 蔓荆子10石决明10 当归10 细辛2 吳茱萸3 甘草44.头痛I号(虚证):当归10 党参12 川芎6 黄芪15 白芍10 首乌10 熟地20 桑椹lO 白术10 藁本10 茯苓12 甘草45.头痛II号(实证)天麻10 钩藤(后下)10石决明lO 蔓荆子10 菊花10柴胡10 川芎6 半夏10 细辛2 白芷10 夜交藤lO 川牛膝lO 桑寄生10 杜仲10 龙骨20(先煎)。
第16册中药成方制剂 卫生部颁药品标准
第16册中药成方制剂卫生部颁药品标准1卫生部颁中药标准卫生部颁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六册)(100 种)尪痹颗粒拼音名: Wangbi Keli英文名:书页号:Z16-63 标准编号:WS3-B-3055-98【处方】地黄熟地黄续断附子(制)独活骨碎补桂枝淫羊藿防风威灵仙皂刺羊骨白芍狗脊(制)知母伸筋草红花【性状】本品为棕黄色或棕色的颗粒;味微苦。
【鉴别】(l)取本品9g,加乙醚50ml,冷浸3 小时,同时不断振摇,滤过,蒸去乙醚,加醋酸乙酯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独活对照药材 0.1g,加乙醚2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 G 薄层板上,以苯-乙醚(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2)取本品10g,加水20ml 使溶解,置分液漏斗中,用乙醚提取2 次(20.20ml),合并乙醚液,用2%碳酸钠溶液提取2 次(15.15ml),弃去乙醚液,碱液用盐酸调 pH 值至2~3,继续用乙醚提取2 次(20 .20ml),合并乙醚液,加无水硫酸钠1g 脱水,挥尽乙醚,残渣加无水乙醇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桂皮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25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 GF2s4 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醚- 醋酸乙酯(10:1.5:0.2:1.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8.0%(附录Ⅸ H)。
其他应符合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C)。
【功能与主治】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与方剂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五味(一)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二)确定依据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如治表证的荆芥、薄荷,治气滞的香附,治血瘀的川芎等,都具有辛味。
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如治虚证的黄芪、熟地、核桃仁、枸杞子,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均具甘味。
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
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如治自汗盗汗、遗精滑精的五味子,治久泻久痢的五倍子,治久咳的乌梅,治大汗虚脱、崩漏经多的山茱萸等,均具酸味。
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木瓜、乌梅等。
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
其中,能泄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如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便,治热结便秘每用。
二指苦能降泄,如苦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
三指苦能清泄,如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宜择。
能燥即指苦能燥湿,如治寒湿的苍术、厚朴,治湿热的黄柏、苦参等,均为苦味。
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意即泻火存阴,如黄柏、知母即是;二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连有厚肠止泻作用等。
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5.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症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素问·五脏生成》云:“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故食盐类咸味药不宜多食,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尤当如此。
有的咸味药如芒硝,能泻下通肠,脾虚便溏者慎用。
6.涩能收、能敛,同酸味一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治滑脱诸证的龙骨,治久痢脱肛的赤石脂,治崩漏带下的海螵蛸等,均具涩味。
习惯将涩附于酸。
涩味药大多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
7.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如治水肿、小便不利的猪苓、茯苓,均具淡味。
常将淡附于甘。
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此外,还有芳香味,其能散、能行、能开,有化湿、辟秽、开窍、醒脾等作用,如功能化湿的藿香、辟秽的苏合香、开窍的麝香、醒脾的佩兰等,均具芳香味。
习惯将芳香归为五臭之列,有的也标上辛味,称为辛香之气。
芳香味与辛味一样,亦能耗气伤津,故气虚津亏者慎用。
升降浮沉(一)含义升降浮沉,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这种趋向与所治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治疗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二)确定依据1.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
2.药物的气味厚薄一般认为,味薄(辛、甘、微苦等)者升,气薄(寒、凉、微寒、平等)者降,气厚(热、温)者浮,味厚(酸、苦、咸等)者沉。
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
如苏叶味辛性温属气厚味薄,故升浮;黄连、黄柏味苦性寒属味厚气薄,故沉降;浮萍味辛性寒属气味俱薄,故可升(发汗)可降(利水);等等。
3.药物的性味从四气讲,温升、凉降、热浮、寒沉。
从五味讲,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降。
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多主升浮,如紫苏、荆芥等;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4.药物的效用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
如白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喘、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桔梗能开提肺气、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哑,故性属升浮。
又有不少药表现为升浮与沉降皆具的二向性,如胖大海,既能清宣肺气、利咽而具升浮之性,又能清热解毒、通便而具沉降之性;前胡,既能降气祛痰而显沉降性,又能宣散风热而显升浮性。
(三)所示效用升和浮、沉和降,都是相对的。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四)临床应用1.顺其病位选择用药一般说,病位在上表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
2.逆其病势选择用药一般说,病势下陷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
3.据气机运行特点选择用药有时也根据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周而复始之特点,在组方遣药时,常将升浮性药与沉降性药同用。
(五)阴阳属性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六)影响因素每一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①炮制: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等。
②配伍:在复方配伍中,少量性属升浮的药,在同较多的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制约;反之,少量性属沉降的药,在同较多的升浮药配伍时,其沉降之性可受一定制约。
第三节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既是组方遣药的依据和防治疾病的基础,又是临床中药学的核心内容和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功效(一)含义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
又称功能、功用、效能、效用。
其有高级与初级之别。
(二)认定中医对中药功效的认识、概括和确定,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机体的用药反应,即用药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及归纳分析的方法反推而得。
(三)表述中药功效的用语大多采用动宾短语结构构成的词组。
其中,对初级功效的表述,常常与病证或症状等相对应,所用语句多为动词加疾病名称构成的词组,如“已心痛”,“已疥”,“截疟”,“治瘘”,“治皮胀”,“主寒热、疝瘕、头风、目黄、耳聋”,“延年”等。
对高级功效的表述,常常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相对应,所用语句多为动词加病邪(如风、寒、暑、湿、燥、火等)、脏器(如心、肺、脾、肾、肝、胃、小肠、胆、皮肤等)、生理功能或分泌排泄物(如阴、阳、气、血、津、液、精、尿、便)及病理产物或反应(如痰浊、瘀血、疼痛、结石)等名称构成的词组。
如清热、燥湿、散风寒、祛风湿,平肝、补肝、补肾、清肺,补气、生津、行气、活血、通便、利尿、化痰、祛痰、泻火、化瘀、排石等。
(四)分类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八纲辨证的各纲辨证相对应。
如对应表里辨证的有解表、发表、温里、攻里等;对应寒热辨证的有散表热、清里热、散表寒、散里寒等;对应虚实辨证的有补虚、泻实等;对应阴阳辨证的有补阴、滋阴、敛阴、补阳、助阳、温阳、回阳等。
(2)针对病因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病因辨证的六淫与疫疠、七情、饮食劳伤、外伤等辨证相对应。
如对应六淫与疫疠的有散风、祛寒、清暑、渗湿、燥湿、化湿、润燥、清热、泻火、解毒等;对应七情的有镇惊、定惊、解郁、安神、醒神等;对应饮食劳伤的有消食、消积、补虚、强身等;对应外伤的有生肌、敛疮、续筋接骨、解蛇虫毒等。
(3)针对气血津液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气血津液辨证的气、血、津液病证辨证相对应。
如对应气病辨证的有补气、行气、降气、敛气等;对应血病辨证的有养血、活血、止血、和血、摄血等;对应津液辨证的有生津、保津、化痰、涤痰、化饮、逐饮、利水、逐水等。
(4)针对脏腑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脏腑辨证的各脏腑病证辨证相对应。
如对应心脏的有养心、清心、泻心火、补心血、通心脉等;对应肺脏的有宣肺、温肺、清肺、润肺、敛肺、降肺气等;对应大肠的有通肠(便)、润肠、滑肠、涩肠等;对应脾脏的有补脾、健脾、温脾、运脾、清脾热、补脾气、升脾阳等;对应胃腑的有温胃、健胃、养胃、开胃、泻胃火、降逆止呕等;对应肝脏的有疏肝、清肝、养肝、暖肝、泻肝火、平肝、潜阳、养肝阴(血)、息肝风等;对应胆腑的有利胆、清胆、温胆、利胆排石等;对应肾脏的有温肾、补肾、益肾、固肾、滋肾阴、补心气、助肾阳、暖肾气、补肾纳气、益肾填精等;对应膀胱腑的有清利膀胱湿热、散膀胱冷气等;对应三焦、脑腑、女子胞的有通利三焦、健脑、醒脑、暖宫等。
(5)针对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经络辨证或六经辨证的各经病证辨证相对应。
如和解少阳、散太阳经风寒、散少阴经风寒、降厥阴经上逆之寒气等。
(6)针对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病辨证相对应。
如疏散风热、清气分热、清营分热、透营转气、清营凉血、凉血解毒、散血解毒等。
(7)针对三焦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三焦辨证相对应。
如宣化上焦湿浊、芳化中焦湿浊、清中焦湿热、清利下焦湿热、补中气、温中散寒等。
2.按中医治疗学分类(1)对因功效:是指某些中药能针对病因起治疗作用。
其中,属于祛邪的功效有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泻下、涌吐、解毒、杀虫等;属于扶正的功效有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属于调理脏腑或气血的功效有疏肝、柔肝、宣肺、和中、理气、活血、安神、开窍、潜阳、息风等;属于消除病理产物的功效有消食、利水、祛痰、化瘀、排石、排脓等。
(2)对症功效:是指某些中药能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或某种症状,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防止病情恶化,如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
(3)对病证功效:是指某些中药对疟疾、赘疣、痹证、鼻渊、黄疸、肺痈、绦虫证等病证,具有明显优于他药的疗效,如截疟、蚀疣、祛风湿、通鼻窍、利胆退黄、消痈排脓、驱杀绦虫等。
(4)对现代病症功效:是指某些中药对西医学所描述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肿瘤等病症有明显的疗效,而使用传统功效术语又难于表达清楚,权借现代药理学术语来表达,如夏枯草降血压,决明子降血脂,天花粉降血糖,半枝莲抗肿瘤等。
二、主治病证(一)含义所谓主治病证,是指药物在临床的主要适应病证,也称主要适应范围,简称主治。
(二)表述1.病名类主治病证是指以疾病的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疟疾、肺痈、肠痈、水火烫伤、毒蛇咬伤等。
2.证名类主治病证是指以疾病的证名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热淋、血淋、热咳、冷哮、湿热黄疸、风热表证、风寒表证、风寒挟湿表证等。
3.症状名类主治病证是指以病或证的某一症状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惊悸、耳鸣、耳聋、口臭等。
三、功效与主治的相互关系(一)初级功效与高级功效初级功效是高级功效的基础,而高级功效是初级功效的升华与提高。
(二)功效与主治病证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