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和发展的轨迹、特点和方向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讲义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讲义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概念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等外植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使其生长、分化并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这项技术的出现,为植物的繁殖、品种改良和生物研究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它打破了传统植物繁殖的限制,能够快速、大量地繁殖优良品种,同时也为植物基因工程等前沿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历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早在 19 世纪末,德国植物学家哈伯兰特就提出了细胞全能性的理论,认为植物的每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
这一理论为后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 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的初步尝试。
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实验进展缓慢。
直到 20 世纪中叶,随着无菌操作技术的改进、培养基配方的优化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如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成为了一门成熟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园艺、林业等领域。
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核心原理是细胞全能性。
细胞全能性是指植物的每个细胞都包含着该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在适宜的条件下,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芽、根等器官,最终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此外,植物激素在植物组织培养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会影响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分化方向。
四、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操作流程1、外植体的选择与消毒外植体的选择是植物组织培养成功的关键之一。
一般来说,选择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的植物组织作为外植体,如茎尖、叶片、花药等。
在选择好外植体后,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以去除表面的微生物,防止污染。
2、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土壤”,为外植体的生长和分化提供营养和环境。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现状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研究进展摘要: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各个领域。
本文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现状,指出其在雨中和优种块繁等方面的科技支撑作用。
同时概述了有关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及应用前景展望。
植物组织培养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胚胎、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进行繁殖的方法。
由于是在试管内培养,且培养的是脱离植株母体的培养物,故也称离体培养或试管培养。
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已经取得巨大的进展,在观赏植物,如菊花、牡丹、百合等方面有诸多应用。
同时,许多观赏植物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快繁体系,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组织培养的技术过程大致分为六步:植物培养材料的采集,培养材料的消毒预处理,制备外植体,接种和培养,根的诱导,炼苗移植。
以上个步骤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现状2.1 在植物育种方面的应用2.1.1单倍体育种单倍体植株往往不能结实,难以进行繁殖。
在培养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使染色体加倍成纯合二倍体。
这种培养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多为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具有高速、高效、基因型一次纯合等优点。
因此,通过花药或花粉的培养的单倍体育种已成为一种新的育种手段。
2.1.2 胚培养采用人工的方法在无菌条件县从种子中将成熟胚和未成熟的胚分离出来,然后放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上培养,使它发育成正常的植株,从而有效的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获得杂种植物。
目前,在这一方面获得成功的自交或远缘杂交不亲和性植物有怀地黄、矮牵牛、普通小麦、黑小麦等。
2.1.3 培养细胞突变体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处于不断分生状态,易受培养条件和外界环境(如放射、化学物质)的影响而产生诱变,从中可以筛选出对人们有利的突变体,从而培育新品种。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第一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简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利用植物体外培养的方法繁殖、培育和改良植株,可以通过体细胞培养、生殖细胞培养和整个植株培养等方式进行。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植物繁殖、遗传改良、新品种选育和药物合成等方面,是一个极具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相关知识,包括培养基的配制、培养条件的控制、组织培养的应用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
一、培养基的配制培养基是植物体外培养的重要条件,其成分根据不同植物和培养方法的需要而有所差异。
通常,培养基由无机盐、有机物、维生素和激素等组成。
无机盐是培养基中最主要的成分,其种类和含量的调整对植物体外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机物则为植物提供必需的碳源和能量,维生素和激素则分别参与细胞代谢和生长调控。
二、培养条件的控制培养条件的控制包括温度、光照、湿度、氧气供应和培养容器等方面。
温度通常在20~30℃之间调节,对不同植物和组织形态有所不同。
光照较为复杂,一般来说,不同种类和不同阶段的植物对光照要求不同,应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调节。
湿度和氧气供应则是影响植物体外生长和发育的关键条件之一,应根据植物的需要而确定。
培养容器也是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因素,常用的有试管、琼脂糖和蒸馏水等。
三、组织培养的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改良传统植物栽培技术难以完成的任务,如大规模繁殖技术、植物遗传改良、病毒清除和药物合成等。
其中大规模繁殖技术主要应用于经济价值高、生长缓慢或不易育种的植物。
生长缓慢或不易育种的植物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大规模繁殖,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植物遗传改良则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改变植物性状、耐受性和适应性的方法,通过体细胞选择、诱导突变等方式实现。
此外,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用于病毒清除和药物合成等领域的研究。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注意事项。
首先,应选择适宜的组织,一般来说,嫩芽、茎尖、子叶、愈伤组织等新陈代谢活跃的组织较易进行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创新与研究发展
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创新与研究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生物学、园艺学等领域交叉应用的研究,是根据植物物质代谢、组织分化的生物学特性来利用体外条件进行培养的技术。
近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种苗繁育、药用植物培植、传统农产品改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也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历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研究者们首次在体外培养了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
60年代以后,随着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细胞培养的思路来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一步加强了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探究。
随后,人们通过组织培养技术,成功地实现了植物的体细胞遗传学研究、植物细胞与组织工程、植物生长激素与生长调节等方面的研究。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技术创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技术创新主要包括培养基组成的改进、植物体胚发生的调节与诱导、基因转化与修饰等方面。
1、培养基组成的改进组织培养的基础是培养基,目前大多数植物组织培养基都是通过改良的MS基础培养基。
除了常规的氮源、磷源、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等成分外,近年来研究者还发现了很多植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与激素,因而对培养基进行了进一步的设计和改良。
例如,新开发出的将核糖核酸混合与培养基混合的方法,使得培养基更加有机、稳定,以及对稀释的适应能力显著提高等方面,从而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植物体胚发生的调节与诱导植物体胚发生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目前植物体胚发生的主要途径有两种。
一种是通过去分化的途径,将不同种的植物分离出独立的组织,再从这些组织中重新分化出新的植物体胚;另一种是直接通过组织的诱导和分化来实现植物体胚的形成。
其中,后一种方式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3、基因转化与修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实现对植物的改良与优化已经成为植物组织培养中的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外源基因的导入,可以使植物获得新的性状、特性或抗性等方面。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马慧,张立军3,阮燕烨,崔振海 (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61)摘要 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 Q9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7)06-01602-03 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ure)是以植物生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生的生物技术学科。
植物组织培养包括了所有类型的无菌培养技术,主要有:①成熟及未成熟植物胚胎的离体培养;②离体器官包括根尖、茎尖、叶原基、花器官原基或未成熟花器官各部分以及未成熟果实的培养;③从植物各种器官的外殖体增殖而形成的愈伤组织培养;④能保持良好分散性的离体细胞或很小细胞团的液体培养;⑤除去细胞壁的植物原生质体培养。
这一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对植物科学的各个领域如细胞学、胚胎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发育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应用上开辟了令人振奋的多个新领域。
近年来发展很快,广泛应用于植物的快速繁殖、植物品种改良、基因工程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等方面,对现代农业和医药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笔者就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一讨论。
1 植物快繁技术植物快繁是利用体外培养方式快速繁殖植物的技术,主要应用于用其他方式不能繁殖,或繁殖效率低的植物的繁殖。
为了保持某一品种的基因型稳定,避免在有性繁殖过程中发生变异,也采用植物快繁技术。
快繁中利用的植物材料主要是茎尖、茎切段、叶片、胚等。
快繁技术容易掌握,繁殖率高。
但是植物组培快繁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产业化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快繁技术的推广应用还存在着技术障碍。
不同种类的植物通过组培再生植株难易程度差异很大,尽管许多植物都有组培成功的报道,但由于繁殖率低等问题,真正应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并不多。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发展现状及方向
物。 0 8 年代 以来 , 以商品为 目的组培苗生产量 以 2% 0-Βιβλιοθήκη 3 %的速度 递增 。 0
在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完善过程 中. 与之相应 的 设备 、 环境也在不断发展。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用植物 克隆工厂生产 的小麦 。 全生育期不到 2 个月 。 每年可 收获 4 5次。奥地利开始生产一种塔式植物克隆工 厂( 3 , 高 0m)现已被北欧 、 俄罗斯 、 中东国家采用。 丹 麦建成了绿叶菜植物克隆工厂 ,可快速生产独行菜 、 鸭儿芹等。 本建成一座 由电子计算机调控的花卉蔬 日 菜植物克隆工厂 , 5 2 由 栋 层的楼房 ( 0 和 2 830m ) 栋栽培温室 ( 每栋 1 0 : 0 ) 8 m 构成。 北京已建成植物克 1 植 物组织培养的发展概况 隆花卉工厂、 蔬菜克隆工厂 、 林木克隆工厂 3 多家。 0 植物组织培养是 2 世纪初开始 ,以植物生理学 0 为基础并在德 国植物学家 GH br n 提 出的“ .ae ad l 植物 浙江省农科院植物组培中心从事花卉组织培养研究 0 拥有 80m 植物组培室和 10m G P a 0 0 M 细胞具有全能性 (9 4 ” 10 年) 的设想指导下 , 经许多学 生产近 2 , 无菌操作车间 。 年产组培苗达 50 0 万株 以上 , 并在省 者努力开拓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13 94 0 万株以上的组培苗卫星生产 车 年荷 兰植物学家 F wet . W. n 发现了生长素吲哚乙酸 , 内建有 2个年产 5 0 先后建立了观叶植物 、 多肉植物 、 林木 、 中草药等 随后不 少学者 又相继发 现了吲 哚丁酸 、萘 乙酸 和 间 。 40 0 多种植物的培养技术体系。 24 D等生长素 , .一 并用于植 物组织培养 。Wh e i 首先 t 建立 了人工合成的综合培养基。 0 2 世纪 5 年代的一 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 0 大突破是一类新的植物激素——细胞分裂素的发现 。 21 良种 快繁 . 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用于新育成的、新引进 的、 它能促进细胞 团产生不定芽或直接从组织表面形成 不定芽 .并长 出越来越多的侧芽。15 年法 国的 G 92 . 些 短期 内大 量急 需生 产 的 良种快 繁 。 可在 最短 时 间 M r 等将带病毒的大丽花茎尖切离培养 。获得去病 内获得最多的植株 ,较普通营养生殖快成千上万倍 , ol e 毒植株。 0 6 年代 以后 , 植物组织培养又进入了一个新 对新优 良品种 的推广应用尤为便利。 时期 , 开始走 向大规模 的应用 阶段 , 同时研究工作也 22 大批量营养繁殖 . 些生产用苗量大的、需进行无性系繁殖的品 更加 深 入和扎 实 , 为生 产应 用服务 。 种, 尤其对一些繁殖系数低 , 特别是不能用种子进行 2 世纪 7 0 0年代初 ,我国掀起 了单倍体育种高 如杂 潮 。在作物上取得了一批有实用价值 的育种成果 , 至 繁殖或经种子繁殖后常丧失其优 良特性 的植物 , 无籽西瓜 、 佛手瓜 、 金花花 、 福禄考 、 西洋参 、 少2 4种( 包括小麦 、 水稻 、 烟草 、 玉米 、 三叶橡胶 ) 以上 种番茄 、 可通过该技术进行快速繁殖 , 并能获得 良好 的花粉植株是我 国学者首先完成的。在此这期间。 石榴等 . 国 外组培苗生产发展很快 , 欧洲许多国家纷纷建立植物 的种苗 。 使其成为快速发展的经济作物。 微繁殖公司, 重点是繁殖那些经济价值较高的观赏植 23 脱毒繁育 .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应用于少量脱毒 良种苗 的 快繁和无病毒苗大量繁殖 。 收稿 日期 :0 0 1- 6 2 1— 0 0 24 特殊育种材料快繁 . 作者简 介 : 齐春华(97 )女 , 16一 , 高级农 艺师 , 从事农 业技 术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应用于制种材料快繁 、 因 基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及其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及其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是指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将植物组织或细胞从体内环境中接种到营养基质(如琼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和再生培育,从而获得具有特定遗传性状的植物组织或幼苗。
该技术的出现为植物育种与植物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下面将介绍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及其应用。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程植物组织培养主要包括无菌子实体化、花器官培养、幼胚培养和愈伤组织培养等技术。
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早期的试验性研究(1902-1950年代)20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将植物细胞和组织外植培养在营养基质上,以探究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
1914年,Knoop 成功地将半品相鹅绒花的蘖试管化,实现了无限传代;1922年,Braun成功地将白杨的嫩愈伤组织培养在其他植物上,获得了杂交品种。
这些成功都为植物组织培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基础研究及商品化(1950-1970年代)1950年代,随着人们对植物生长发育机理认识的增加,植物组织培养逐渐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
1960年,穆勒等人首次成功地用组织培养方法将马铃薯无性系选育成功,打开了植物育种的新局面。
此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逐渐向商品化方向发展,不断出现应用实例,如玉米高粱的脱毒价值、无性繁殖植物的产生等。
3.现代植物工程及应用(1980年代至今)198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1990年代,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给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如今,植物组织培养被广泛应用于植物育种、生物合成、环境保护等领域。
二、植物组织培养在农业领域的应用1.植物育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成为植物育种的重要手段。
通过组织培养,不仅能快速选育出育种材料,还能改良植物的遗传性状,提高植物的经济和生产效益。
如用愈伤组织培养技术,可使植物的重要经济性状如产量、品质等得到改良;用花器官培养,可产生短型杂交红木的种质资源等。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培养植物的组织、细胞或器官,使其保持生长和分化能力,进而实现对植物生长过程的控制和调节。
该技术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植物繁殖、遗传改良、病毒测试、有害物质筛选和植物生长激素制备等。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在此之前,植物杂交育种只能够通过自然的杂交或小麦假体涂抹的方式来实现。
但是,这种方法要求天气条件良好、花期重合和品种特异性较强等条件。
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限制,为植物育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
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
其中,最重要的技术包括植物体外微繁殖、植物体外遗传转化、植物体外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等。
植物体外微繁殖是指将植物组织或细胞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使其快速分裂和增殖。
通过该方法,可以大量的繁殖同一品种的植株,并且不会因环境变化而受到影响,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植物育种领域。
植物体外遗传转化是指通过将目标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中,使其在培养过程中发生转化和表达,这种技术成为了植物转基因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该技术的应用中,主要的挑战是如何精准的把目标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中,以及如何使基因维持在植物体内。
植物体外生产次生代谢产物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结合,生产一些人类所需的物质,例如药物,提炼纯度更高的化学物质等。
这种技术大大加快了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过程,并且可以大幅提高产物的纯度和稳定性。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个高效且最先进的育种方法,可用于改良杂交种、育成新品种以及生产素质较高的种质资源。
通过该技术,育种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质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强等特点的植物细胞,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植物育种应用场景:1. 利用无性繁殖去除休眠期:无性繁殖可用于消除植物杂交后的休眠期,使杂交后代在不会发生困难的情况下快速生长。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在无菌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离体的植物组织、细胞或器官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使其再生为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自其诞生以来,就在生物学、农业、林业、医药等领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与挑战,以期为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回顾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历程,梳理其从早期的摸索阶段到现代的精细化、高效化发展的主要历程。
接着,我们将重点关注近年来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包括培养基的优化、外植体选择的新策略、基因编辑技术在组织培养中的应用等。
我们还将探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脱毒、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生物反应器等方面的应用,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我们将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方法优化,进一步提高植物组织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生产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我们也将关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问题中的潜在作用,以期为推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又称为植物微繁殖或植物细胞培养,是一种通过控制环境条件,利用植物细胞或组织的再生能力,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植物繁殖或遗传改良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主要基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即植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信息,并有能力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从植物体上获取所需的外植体(如叶片、茎尖、花药等)。
然后,通过表面消毒和切割处理,将外植体接入含有适当营养成分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培养基中。
这些调节剂如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对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接着,将接种后的外植体置于适宜的光照、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
植物组培的发展史和前景
植物组培的应用前景和发展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史20世纪初,•在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全能性的理论,1912年,•Haberlandt的学生Kotte 和美国的Robins在根尖培养中获得了组织培养的成功。
1934年美国的White由番茄根建立了第一个活跃生长的无性繁殖系,•并于1937年建立了第一个组织培养的综合培养基,•定名为White培养基。
Gautherer,White和Nobecourt一起被誉为组织培养学科的奠基人。
White于1943年发表了《植物组织培养手册》专著,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40年代Skoog和崔徵明确了腺嘌呤与生长素的比例是控制芽和根形成的主要条件之一。
Miller等人于1956年发现激动素可以代替腺嘌呤,效果可增加3万倍。
1952年,Morel和Martin通过茎尖分生组织的离体培养,在大丽花中首次获得无病毒植株。
1960年,Cocking等人用真菌纤维素酶分离植物原生质体获得成功。
1971年,Takebe等在烟草上首次由原生质体获得了再生植株,1962年印度Guha等人成功地在毛叶曼陀罗花药培养中,由花粉诱导得到单倍体植株,1960年,Morel提出了一个离体无性繁殖兰花的方法,建立起兰花工业。
1973年Carlson等通过两个烟草物种之间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了第一个体细胞杂种,•我国学者做出多方面的贡献,崔徵、李继侗(玉米根尖培养),罗士韦(幼胚和茎尖培养),李正理(离体胚培养)、王伏雄(幼胚培养)。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1、植物快速繁殖和无病毒种苗生产植物快速繁殖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Morel用茎尖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兰花获得成功,从此揭开了植物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序幕。
目前,通过离体培养获得小植株并且具有快速繁殖潜力的植物已有100多科1000种以上,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商品。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植物生物技术,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生物技术。
本文简要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研究进展,较全面的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以及在快繁脱毒、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物提取、基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发展趋势Research Progres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and trends(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plant biotechnology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ansulanzhou 730070)Abstract: Plant tissue culture plant cells are totipotent under the principle and developed a biotechnology.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concepts and plant tissue culture research, a more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propag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in detoxification, breeding, germplasm conservation, extrac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other aspects of gene transfer research status , Finally, the future trend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Key word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research status; trends引言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之初,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环境里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也称离体培养或植物克隆.自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 到1934 年美国White 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证实这一观点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广泛应用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 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1]。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一、本文概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自20世纪初期诞生以来,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
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在我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推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本文将系统介绍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历史沿革、应用领域、技术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现状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自上世纪70年代起步至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特别是在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突破和科研投入的加大,我国植物组织培养领域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已经在许多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体系,涵盖了从基本培养基的配制、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到植株的再生与驯化等各个环节。
同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林业、园艺等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不仅为作物育种、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手段,也在植物资源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繁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科研方面,我国植物组织培养领域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许多科研机构和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例如,在植物再生体系的建立、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组织培养苗的生理生态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某些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例如,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和应用上,以及在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培育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产业化程度也相对较低,还需要加大力度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总体来说,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需不断努力,以适应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阶段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阶段以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阶段为题,本文将从植物组织培养的起源和发展、培养技术的改进以及应用领域的拓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起源和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是指通过体外培养技术,利用植物的组织、器官或细胞进行培养和繁殖的一种方法。
其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最早由法国科学家Haberlandt于1902年提出。
起初,植物组织培养主要用于研究植物的生理和发育过程,为植物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
二、培养技术的改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
最早的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条件下使用含有植物激素的培养基,通过细胞分化和增殖实现植物繁殖。
随后,人们发现可以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植物的无性繁殖,例如通过离体茎段培养实现植株繁殖。
后来,人们又发展出了离体胚培养、愈伤组织培养等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成功率。
三、应用领域的拓展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也逐渐扩展。
在农业领域,植物组织培养可以用于育种改良,例如通过选择优良品种进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和扩大种质资源。
同时,植物组织培养还可以用于培育抗病虫害的植株,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在园艺领域,植物组织培养可以用于繁殖珍稀植物、培育新品种以及进行植物保育工作。
此外,植物组织培养还可以用于生物技术领域,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实现植物的基因改良和产业化生产。
植物组织培养经历了起源和发展、培养技术的改进以及应用领域的拓展等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植物组织培养将在农业、园艺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植物组培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发展历程
自20世纪初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诞生以来,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迅速。下面将 从实验室建设、科研机构参与、资金支持、政策鼓励等方面介绍我国植物组培技 术的发展历程。
1、实验室建设: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植物组培实验室的数量和规模 逐渐扩大。近年来,各级政府和企业纷纷加大了对实验室的投资力度,建立了众 多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植物组培实验室,为我国的植物组培技术研发提供了坚实 的硬件基础。
3、细胞工程: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诱导园艺植物细胞产生突变,筛选 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体,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基础。
4、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之一。通过组织培养技术, 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园艺植物细胞中,并获得转基因植株,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 新的途径。
目前,虽然组培技术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 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组织培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变异和基因型丢失等问题,影 响植株的遗传稳定性和品质。此外,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表达也可能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难以获得理想的转基因植株。
通过研究,我们成功优化了铁皮石斛的组培快繁和栽培技术。组培快繁技术 的结果显示,采用半木质化茎段作为外植体,以MS培养基为基础,添加6-BA 1.0 mg/L和NAA 0.5 mg/L的激素组合可以实现最佳的增殖和生根效果。栽培技术的实 验结果表明,选择适宜的山区环境,使用树皮、苔藓和珍珠岩的混合基质进行栽 培,合理的施肥、水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能够有效提高铁皮石斛的产量和品质。
植物组培污染是指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和培养环境受到各种有害 微生物和其它杂质的污染。这些污染源可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等微 生物,以及培养基中的杂质和污染物。植物组培污染对植物生长和发育产生严重 影响,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研究受阻和经济损失。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目前植物育种领域中一种极受推崇的技术,它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创造出新的植物材料,以实现高产、高效和高质的生产目的。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育种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为现代植物育种技术带来了重大的贡献。
本文将简要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在无菌环境下,以体外方式利用细胞、组织和器官的自然增殖能力进行生长和维持,以达到培育良种、增产等目的的技术。
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在无菌环境下分生、分化、再生为新植株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利用植物体内的一些生理、化学反应,如细胞分裂、分化、调节、发育、合成蛋白质等实现植物的变异和选育。
该技术提供了一个快速简便的工具,可以实现从一个细胞或组织中快速繁殖大量的植物材料。
同时,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繁殖快速等优点,能够大量生产出一类良种材料,为现代育种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场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种子无性培育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对优良品种种子进行无性繁殖,使得植株的农业性状在遗传和表现上得到更广泛的变化和发展。
该技术可以避免物种的自然交配,获取更高的育种效率和成果。
2、基因多样性保护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无菌培养,可以保护某些珍稀、濒危物种的基因多样性,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
3、栽培品种选育、改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为栽培品种的选育、优良特性改良提供多种途径和工具,如对作物优良形态品质、对环境适应力、耐受性、生物学矮化等的变异和选择。
4、药材高效繁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无土、无阳光的成熟条件下,实现药材的高效繁殖与培育,为大规模药材生产提供保障和前景。
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改进,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领域中将会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将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科学研究进展的情况而发生变化。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一、概述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使其再生为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林业、园艺等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基础理论方面,我国的科研工作者深入探讨了植物细胞全能性、细胞分化与再分化、遗传物质稳定性等关键问题,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化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应用研究方面,我国已成功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于作物脱毒、种质资源保存、遗传转化、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距,如技术普及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不完善等。
进一步加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植物组织培养的定义与重要性植物组织培养,也被称为植物细胞培养,是一种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细胞或原生质体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通过提供适当的营养物质和激素,使其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繁殖或产生次生代谢产物的技术。
这种技术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已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农业、林业、园艺、医药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是植物繁殖的一种高效手段,通过微繁殖技术可以快速繁殖稀有和优良品种,提高繁殖系数,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组织培养技术为植物遗传转化提供了受体系统,为植物基因工程和分子育种提供了可能。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利用组织和细胞分离和分化的自然趋势,通过人工控制环境和营养来源,培养出具有特定生长和发育特征的植物组织或细胞,以应用于基础研究、品种改良、疾病治疗、生产等多个领域。
自上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许多相关技术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成为现代植物科学的重要支撑。
一、发展历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最早产生于20世纪初,当时的研究员主要是通过观察植物的自然生长和发育,尝试着进行人工控制,通过调节营养盐成分、体积、温度等因素,实现人工培养。
但是由于时代和科技的限制,当时的技术还很简单,主要是体外培养离体的根、茎、叶等部位,对于控制生长规律、分化、发育等方面的了解还极为有限。
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生物学、细胞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对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逐渐深入。
当时的研究员主要是利用组织和细胞分离、分化的自然趋势,通过增加植物激素、抑素、营养物质等因素,进行人工控制,引导原始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实现组织工程和胚胎培养等方面的研究,还可以实现植物病毒的分离、纯化与鉴定,对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技术应用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在生产和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植物育种。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同一母本下多父本的杂交、基因转化、胚胎培养、愈伤组织的形成和籽粒灌浆期的离体培养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使育种速度加快和育种效果优化。
2、植物繁殖。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通过植物体细胞分裂与分化,实现对植物的繁殖。
实现花卉种苗培育、蔬菜无性育种、水果繁殖等功效,为该领域的生产提供了可持续性与成本优化的效益。
3、药物提取。
从植物中提取药物是相对于合成制药的一种天然筛选方式。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实现大批量生产特定化合物,从而降低成本,并发掘更多有效成分。
4、环境保护。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基因编辑:利 用组织培养技术, 可以对植物基因进 行编辑,提高植物 的抗病性、抗虫性 等特性。
植物生物反应器: 组织培养技术可以 用于生产生物药物 、生物燃料等,提 高生物产业的发展 水平。
植物修复技术:组 织培养技术可以用 于修复受损的植物 组织,提高植物的 生存能力和生长速 度。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生物反应器技术:利用生物反应器技术,实现植物组织培养的规模化和自动化
生物信息学技术: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和调控机制
合成生物学技术: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设计和构建新型植物组织培养体系,提高植物组织 培养的效率和成功率。
应用前景
植物新品种的培育: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 可以快速培育出新 的植物品种,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
缺点
技术要求高:需要熟练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操作难度大 成本高:培养基、培养设备、培养室等成本较高 成功率低:植物组织培养成功率较低,需要多次尝试 培养周期长:植物组织培养周期较长,需要耐心等待
05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未 来展望
技术创新方向
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提高植物组织培养的效率和成功率
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 于植物育种、生物技术、植物保护 等领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原理: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使 其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脱分化和 再分化,形成完整的植株。
特点:快速繁殖、保持品种特性、 提高生产效率等。
原理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利用植物细 胞、组织或器官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培养,使其生长、分化和再生的技 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物生 产中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物质 量控制中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及特点
根据细胞理论,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的 基本结构单位,特别是植物细胞又是在生 理上,发育上具有潜在全能性的单位。
所谓细胞全能性:是指植物的每个细 胞都具有该植物的全部遗传信息和发育成 完整植株的能力。
换句话说,细胞的全能性是一个植物 细胞产生一个完整植株的固有能力,不管 是性细胞还是体细胞,在特定环境下仍能 进行表达,而产生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
无菌短枝
切 割
2.2 丛生芽增殖型
方法:茎尖或初代培养的芽,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诱导,不 断发生腋芽,而成丛生芽,然后转入生根培养基,诱导生根 成苗,扩大繁殖。 特点:这种方法从芽到芽,遗传性状稳定,繁殖速度快, 是茎尖培养和脱毒苗初期必由之路,但过程较复杂,品种之 间的差异较大。
芽(单芽、丛芽)
管理方便,有利于实现工 厂化生产和自动化控制
4. 植物组织培养所需营养与环境条件
4.1 植物所需必需元素的生理作用
植物需要若干矿质元素、气体元素及某些生理活性物质等来维持自己的 生存,这些必需元素有四个方面的生理作用: ① 作为结构物质参与机体的建造、如C、H、O、N等。 ② 构成特殊的生理活性物质,在代谢中起调节作用, 如VB族等。 ③ 维持离子浓度的平衡,电荷平衡,胶体平衡等。 ④ 影响器官的形态发生和建成,如K、Fe等。
植物细胞实现全能性的过程
经脱分化的组织或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具有转变为 各种不同细胞类型的能力。切取的植物组织、器官和细胞, 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可促进脱分化,产生愈伤组织,然后经 过继代培养,通过人为控制又可产生分化,即再分化,产生 分生组织,继而进行形态建成,最终分化出各器官,产生完 整植株。
3.2 培养条件可以人为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和发展的轨迹、特点和方向胡安生1,郑春明2(1浙江柑橘研究所,2浙江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台州黄岩,318020)摘要:本文以“植物组织培养”为关键词,搜索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大量文献,并对其中获得再生体系的文献进行研究分柝。
研究结果认为我国植物组培发展历程经历了先导期、全面启动期和全面发展、自主创新期。
作者认识到我国植物组培事业的发展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完全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为“三农服务”的,今后应加强产、学、研结合,协同攻关加快自主刨新步伐。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先导期,全面启动期和全面发展,自主创新期。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和发展是与国际同步的,如箸名植物生理学家罗士韦、李继侗、罗宗洛、崔澂等都是公认的该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为进一步认识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和发展及其产业化的轨迹,以“植物组织培养”作“篇名”、“主题”或“关键词”,在“cnki”、“维普”、“万方”的检索结合“baidu”“google”的搜索,检出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一世纪初几个时间段或时间点的中文文献,并仅将其中己成功从外植体重建再生植株部分,也就是说可以成功转化为产业化的自主创新的部分重点列出,对检出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参考了一些研究者对我国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的认识和观点1-11,可以认识到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和发展是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过程:先导期。
二十世纪的50-60年代是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和产业化的先导期。
这个时期正是西方国家已认识到植物组织培养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经济利益,把理论成果转化为技术成果进而产业化,法国的摩瑞尔(Morel)是代表人物,以开发花卉产业为其特征。
我国科学家在此期间己经在国内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和产业化的先期工作(如表5—1):罗士韦在1955-1964年间先后在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植物组织培养”论文,引导了国内在该领域内的研究发展方向,同时发表“无菌的组织培养中橡胶的形成”和“人参组织培养”,成为植物组织培养理论成果转化的先导。
崔澂是植物组织培养基础理论——“根芽激素理论”的发现者之一,1964又报道他的新发现,提出荸荠汁中存在似细胞分裂素的生理活性物质,为创新培养基增加了一种普遍易得的重要生理活性物质。
这些箸名科学家在此期间极其活跃和极富成效的工作,为我国植物组培业的启动和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面启动期。
从二十世纪的70年代末—90年代初检出的文献分析,可以认为是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和产业化在经济作物如马铃薯、甘蔗等的带动下进入了全面启动期。
马铃薯既是产业链很长的经济作物又是粮食作物,2007年我国马铃薯总产为1 295.70万吨(己按5:1折算成纯粮),成为世界马铃薯种植第一大国。
但是马铃薯的退化现象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也是长期困扰世界马铃薯产业的难题。
马铃薯的退化现象是指:马铃薯因感染病毒病致使生长期间出现植株变矮、分枝减少、叶片皱缩、生长势衰退、块茎小、产量大幅降低,一般可降低40-60%,且一年不如一年,经一年或数年后最后失去种植价值。
从1980-1990年检出文献136篇中明确反映出,在此期间我国科学家和广大农技推广工作者协同作战,深入实际,针对生产中的重大问题,以“马铃薯脱毒和脱毒种薯繁殖”为中心,全力解决马铃薯的退化问题。
即用茎尖组织培养法,获得组培苗,经检测确证为无毒幼苗,然后通过茎段扦插繁殖,结出微型种薯(种薯重1-2g,每m2采种薯近千粒),既可用于生产,又可作为脱毒原种进行良繁,形成了约50天一周期的工厂化生产。
马铃薯经过茎尖脱毒、组织培养生产原原种、用脱毒原种进行推广至大田供生产。
脱毒马铃薯产量高,比普通马铃薯增产30—40%,薯块大小均匀,表面光洁,商品性能好,市场售价高,大大提升了马铃薯产业的经济效益。
植物组培解决了马铃薯退化,在此过程中建立起科研、推广、产业化生产相结合的系统模式,从而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成为植物组培模块式的典型示例。
甘蔗是我国最主要的糖料作物,其产糖量占全国总产糖量的90 %以上。
从检出的73篇文献中可以认识到,解决甘蔗因感病而退化,也是这个时期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和产业化的重点攻关项目。
甘蔗是无性繁殖作物,多年连作后,极易感染病害引起甘蔗品种退化。
危害甘蔗生产的主要病害有凤梨病、赤腐病、黑穗病、赤斑病、嵌纹病(又名花叶病)、宿根矮化病等,采用无病种苗是防治病害最有效的措施。
建立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生产繁殖体系,利用甘蔗茎尖培养技术结合热处理,可根除蔗株上的花叶病、宿根矮化病,生产无病、无毒的健康种苗。
据报道,脱毒健康种苗的使用使甘蔗增产达20 %~40 %,蔗糖含量提高0. 5 %以上(绝对值)。
甘蔗组织培养不仅大大加速了甘蔗无病种苗的快速繁殖,而且解决甘蔗因用种量大而消耗大量原料蔗的问题(0.5~1t /666.7m2)。
通过茎尖组织培养与愈伤组织培养获得甘蔗健康种苗,解决了甘蔗产业和甘蔗糖业的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成为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和产业化中的又一模块式的范例。
香蕉的组织培养检出27篇文献。
香蕉的主产区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组织培养香蕉试管苗都先后走向工厂化生产阶段,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香蕉茎尖组培快繁能够迅速推广优良品种、繁殖系数高、周期短、不受季节限制,用一个优良单株单繁的无性系一年内可繁殖10万株苗以上;组培苗生长迅速、整齐、收获期一致,一般产量比传统繁殖增产15 %~30 % ,有的高达50 % ,有利于集约化经营和商品化生产。
其它如葡萄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检出60篇文献,草莓组织培养脱毒、快速繁殖检出33篇文献,苹果优良品种和矮化砧的组织培养检出60篇文献,都是用组织培养解决了其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在经济作物如马铃薯、甘蔗等的带动下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和产业化进入了全面启动期(见表5-2)。
表5—2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再生植株统计(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份再生植株名录科总数1978中药、草药:三七(五加科)。
作物:红薯(旋花科)、木薯(大戟科)、花生(豆科)、黄豆(豆科)、洋芋(茄科)。
干鲜果:柑桔(芸香科)。
6 71979中药、草药:萝芙木(夹竹桃科)、地黄(玄参科)、西洋参(五加科)、延胡索(罂粟科)。
作物:甘蔗(禾本科)、烟草(茄科)、洋芋(茄科)、小麦(禾本科)。
干鲜果:椰子(棕榈科)、猕猴桃(猕猴桃科)。
林木:桉树((桃金娘科))、油橄揽(木犀科)、杨树(杨柳科)、桉树(桃金娘科)、山新杨(杨柳科)。
蔬菜、瓜:蕃茄(茄科)、海藻(海产藻类)。
15 17 中药、草药:金花茶(山茶科)、人参(五加科)、枸杞(茄科)、31 381980蛇莓(蔷薇科)、薄荷(唇形科)、青蒿(菊科)、山药(薯蓣科)、当药(龙胆科)。
园林观赏植物:金花茶(山茶科)、黑穗状醋栗(虎耳草科)、龙舌兰(龙舌兰科)、金牛掌(仙人掌科)。
花卉:麝香石竹(石竹科)、萱草(百合科)、唐菖蒲(鸢尾科)、四季桔(芸香科)。
林木:葡萄桉(桃金娘科)、杉木(杉科)、桉树(桃金娘科)、杉(杉科)、樟(樟科)、水杉((杉科))、铁杉(松科)。
干鲜果:哈密瓜(葫芦科)、草莓(蔷薇科)、樱桃(蔷薇科)、李子(蔷薇科)、桃(蔷薇科)。
作物:烟草(茄科)、甜菊(菊科)、苎麻(荨麻科)、小黑麦(禾本科)、杂交水稻(禾本科)、甘蔗(禾本科)、红薯(旋花科)、马铃薯(茄科)。
蔬菜、瓜:黄花菜(百合科)、西瓜(葫芦科)。
1981中药、草药:竹蔗(禾本科)、驳骨丹(爵床科)、薏苡(禾本科)、甜菊(菊科)、罗汉果(葫芦科)、当归(伞形科)、香旱芹(伞形科)。
园林观赏植物:糖槭(槭树科)、石刁柏(百合科)、红豆杉(豆科)。
花卉:倒挂金钟(柳叶菜科)、建兰(兰科)、秋兰(兰科)。
林木:擦树(樟科)、桉树(桃金娘科)、桑树(桑科)。
干鲜果:山楂(蔷薇科)、梨(蔷薇科)。
作物:苧麻(荨麻科)、苜蓿(豆科)、盾叶薯蓣(薯蓣科)、甘薯(旋花科)、烟草(茄科)、水稻(禾本科)、甜叶菊(菊科)。
蔬菜、瓜:黄花菜(百合科)、大蒜(百合科)、花椰菜(十字花科)、茄子(茄科)。
24 28表注:1,2种或多种植物同属一科则计为1科;同名的2种或多种植物同列名录则因它们再生植株的外植体或无菌系建立方法是不同的。
2,本表注同表5-3。
在相当长时间后,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和产业化的步伐终于加速启动,尤其在1979年以后,文献数量厚积勃发喷薄而出,1979、1980、1981年分别检出15科、17种植物、31科、38种植物、24科、28种植物再生植株的文献,总计达80种植物之多,充分证明在在经济作物马铃薯、甘蔗等的带动下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和产业化的加速启动,同样证明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相当长的特殊时间段内仍然坚持不懈努力攻关。
事实上,在1974、1975年我国学者朱至清、王伏雄、胡玉熹在学术期刊〈生命世界〉发表“植物细胞、组织与器官的培养”多篇论文,传播植物组培的信息。
1977年学者王敬驹、孙敬三、毋锡金报导杨树、浙贝母和葡萄获得再生新植株,因此在此期间成果的大量涌现决不是偶然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个促进我国组培业加速的积极因素,这就是“代加工”和“两头在外”式的花卉组培业的发展,虽然这已引发了知识产权的纠纷,但从中我们学到了先进的产业化模式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方式。
全面发展、自主创新期。
在二十世纪90年代跨入新世纪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和产业化迎来了全面发展、全面创新繁荣时期,(如表5-3)。
表5—3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再生植株统计年份再生植株名录科总数1990中药、草药:山柰(姜科)、二色补血草(白花丹科)、镰羽贯众(鳞毛蕨科)、高粱泡(蔷薇科)。
园林观赏植物:腊梅(蜡梅科)、红豆杉★(豆科)、芦荟(独尾草科)、凤尾丝兰(龙舌兰科)、小舌凤梨(凤梨科)、通花龟背竹(天南星科)。
花卉:风铃草(桔梗科)、大绣球(绣球花科)、香叶天竺葵(牻牛儿苗科)、观叶菠萝(凤梨科)、花叶艳山姜(姜科)、花叶良姜(姜科)、大岩桐(苦苣苔科)、雀舌栀子(茜草科)、白纹竹芋(竹芋科)。
作物:水稻(禾本科)、巨大沙生滨麦草(禾本科)、草木樨状黄芪(豆科)。
特种植物:硷茅(禾本科)20 232000中药、草药:半夏(天南星科)、杜衡(马兜铃科)、栀子(茜草科)、怀地黄(玄参科)、盾叶薯蓣(薯蓣科)、菊叶薯蓣(薯蓣科)、水母雪莲(菊科)、芦荟(百合科)、龙牙楤木山苍子(五加科)、阔叶缬草(败酱科)、败酱(败酱科)、杜仲(杜仲科)、罗布麻(夹竹桃科)、刺果番荔枝(番荔枝科)、莪术(姜科)。
园林观赏植物:红豆杉★(豆科)、圆叶蔓绿绒(天南星科)、白网纹草(爵床科)、圆柏(柏科)、火炬树(漆树科)、鹅掌楸(木兰科)、少花桂(樟科)、金琥(仙人掌科)、薜荔(桑科)、金叶风箱果(蔷薇科)、巴东木莲(木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