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人际关系模式与现代

合集下载

探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变迁

探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变迁

探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变迁
一、传统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对比
在传统社会,人际关系主要建立在家庭、宗族和地域之间。

人们与亲戚朋友之间的联系紧密,社会关系更加稳定和亲密。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
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人们之间的联系不再局限于家庭和亲戚,更多地是通过工作、学校、社交网络等渠道建立起来。

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虚拟化,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自我表达。

三、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挑战
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变迁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挑战。

人们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和冲突,需要更加灵活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同时,人们也更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缺乏真正的亲密关系和支持。

四、应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变迁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人们需要注重建立真实的、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可以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加强沟通、培养共情能力等方式来改善人际关系。

同时,也要学会保持适当的
距离,避免过度依赖他人。

五、结语
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变迁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需要适应这种变化,学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积极的社交网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中国传统文化深受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重视。

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中,人际关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资本,能够帮助个人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资源。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亲戚关系:中国人崇尚家族观念,亲戚关系被认为是一种血脉相连的关系,亲戚之间享有特殊的情谊。

中国人常常将自己的亲戚称为“家人”,并把亲戚间的交往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

2. 社区关系:中国传统社会中,社区是人们相互帮助和支持的重要场所。

在社区中,人们可以相互借用工具、互相照顾孩子、分享资源等。

社区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对于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师徒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师徒制度,师徒之间的关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

师徒之间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还有互相尊敬、关心、帮助的情感联系。

以上这些人际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形式,更是互相帮助和支持的一种方式。

这些关系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运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尊卑有序: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明确的等级观念,人们对待不同关系的人时会有所区别。

例如,对长辈和上级,人们会表现出尊敬和谦逊;对晚辈和下级,人们会给予照顾和关爱。

2. 互惠互利:中国人注重互相帮助和回报。

在人际关系中,人们经常通过互相提供帮助来保持和深化彼此之间的关系。

这种互惠互利的原则被认为是维持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3. 社交面子:中国人非常重视面子,社会交往中面子的问题常常成为一种重要考量因素。

人们常常通过将自己的面子挂在嘴边或者通过送礼来维持和巩固人际关系。

以上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也为人们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准则和指引。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仍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与现代人际交往

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与现代人际交往

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与现代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一直都是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互动和交往方式。

传统文化对于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与现代人际交往的不同之处,并就此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在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通常是以家庭和社会为主要背景展开的。

家庭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单位,其内部的人际关系被认为是最为紧密和重要的。

在传统文化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友情和婚姻关系被视为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纽带。

孝道、亲情、忠诚和尊重等价值观成为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的基石。

此外,在社会层面上,传统文化强调的尊老爱幼、宗族关系和师徒传承等也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方面。

二、现代人际交往的特点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可以方便地与他人进行跨时空的交流。

这种便利性使得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并产生了新的交往模式。

例如,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平台结识新朋友,通过网络聊天和视频通话来保持联系,并分享和获取各种信息。

这种无限制的交际方式为人际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然而,与传统文化相比,现代人际交往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让人们更加注重自我,个人主义的倾向也逐渐加强。

这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使得人们更加注重自身需求的满足,而忽视了与他人的深入互动。

另外,由于信息的爆炸和沉浸式技术的普及,人们往往更倾向于使用文字、表情符号和表情来表达情感,而不是面对面的沟通。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人际交往的比较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注重亲情、友情和师徒关系等,强调的是情感交流和传统价值观的继承。

而现代人际交往则更多地强调个人的需求和利益,追求更多的自由和独立。

这两种模式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人际交往方式的改变。

另外,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是以面对面的互动为核心,注重交流过程中的非语言表达和情感交流。

“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

“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

“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卜长莉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极为重要的概念,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特点。

但是,这一概念是在一种类似于散文风格的文章中提出来的,基本上没有理论的概括和说明;对其进行的分析,基本融化在一种叙事式的描述之中。

在费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之后,无论是他自己,还是社会学界的其他人,都缺乏对这个概念做进一步的研究,更少有将这一分析与对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变迁的研究联系起来。

本文试图对“差序格局”这个蕴涵着极大解释潜力的概念进行理论上的诠释,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揭示其现代内涵。

一、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模式的理论诠释中国传统社会是指“从秦汉到清末这一段两千年的中国而言的”。

“属于工业革命之前的,传统性的农耕社会”(金耀基,1999:7)。

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是:1.以农业为基础产业;全国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

2.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家庭组织和血缘关系。

3.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和封闭性。

4.社会管理以传统权威为基础,家长制管理是其主要管理方式。

5.社会分工和分化程度很低,社会的同质程度较高(刘祖云,2000:42-43)。

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相适应,与西方社会“团体格局”(独立的个体之间的交往)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相区别,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形象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特点:“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费孝通,1998:26)。

“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己为中心、逐渐向外推移的,表明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亲疏远近。

那么,能够造成和推动这种波纹的“石头”是什么呢?费孝通先生明确地讲到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关系,而“血缘关系的投影”又形成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是不可分离的(费孝通,1998:70)。

封建时期社会文化与现代人的人际关系解析

封建时期社会文化与现代人的人际关系解析

封建时期社会文化与现代人的人际关系解析中国封建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也是最为深刻的一个历史时期,这段历史包括了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封建文化和制度对于中国社会、文化、经济、教育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封建社会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以儒家理念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这种观念强调以父母、师长、君主为重,讲究忠孝、尊卑、礼让、赏罚、仁爱、忌讳等道德观念,这些理念对于封建时期的人际关系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家庭关系:在封建时代,家族是一个重要的组织形式,中心是家长和老年人,包括他们的妻子、子女、儿媳、孙子辈等人。

家族制度和家族伦理尤其强调家庭责任、孝顺和传统的父权制度。

家长和老年人有着不容挑战的地位,其他人必须服从其管理和控制,这种家族制度对于传统的中国家庭文化影响深远。

如今,现代社会家庭文化虽然参考了封建文化的一些成分,但已经不再局限于以父权制度为核心,而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尊重、支持和责任。

师徒关系:中国封建时代,师徒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形式,它是一种积累了数千年的传统制度,旨在传达知识与技能,传承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塑造师徒之间的关系,并灌入儒家道德观念。

在这种传统制度中,师傅担负着更多的责任,如传授技艺、传承知识、提携门徒、批判错误和负有监护责任等,门徒则有义务尊重师长、静心学习、正确实践所学等。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师徒关系的重要意义依然存在,但已不再是封建时代的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共赢的合作关系。

友情关系:在封建社会中,男女间的恋爱、婚姻往往有颇为严格的规矩和禁忌,友情成为了人们的一种主要情感。

封建时代的友情是以交换、帮助、支持、扶持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建立于双方有着共同利益和目标的基础之上,强化了封建文化中的仁、义、礼、智等核心观念。

今天,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友情关系不再顶礼膜拜,在很多方面一定程度上已超越了封建文化的限制,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平等、自由和包容。

浅谈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交礼仪中的传承和发展

浅谈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交礼仪中的传承和发展

浅谈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交礼仪中的传承和发展社交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并得到共同认可的各种行为规范,是社会人际关系中用于溝通思想、交流感情、表达心意、促进了解的一种形式,它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道德风尚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礼仪的特征包括社会性、规范性、多样差异性和传承发展性。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从礼仪的多样性和传承性入手,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和透彻地理解礼仪的起源和发展,实际操作起来,也会愈发得心应手。

我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著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如果能够将现代社交礼仪中蕴含的传统文化重新解读,结合现代国际通行的准则,以全新的视角呈现在学生眼前,定能带给学生既熟悉又新鲜的学习感受,效果事半功倍。

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用礼仪教程》为例,礼仪概说、仪容礼仪、服饰礼仪、称谓礼仪、握手礼仪、宴饮礼仪等多个课题的内容均与我国传统文化有承袭的关系。

本文将分别阐述在社交礼仪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把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现代礼仪规程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地为自身的言行举止打上礼仪的烙印,将中国礼仪文化发扬光大。

一、礼仪概说礼仪的本质是通过某些规范化的行为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尊重、友好、体谅等,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但这样的解释并不足以让我们窥见礼仪的本源,只能粗浅地解释它的本义。

因此我们可以另辟蹊径,从字形本身出发,讲解礼仪起源。

从礼的甲骨文、金文以及篆书的字形和繁体字禮的字形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时礼的含义,是跟祭祀、祈福相关。

《说文解字》中有禮,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示从豊,豊亦聲。

古文禮,靈啓切。

对礼的两部分字形示和豊分别释义,就会发现礼的本质就是将心底对神灵或者祖先的尊敬以美食、美酒或者歌舞等拜祭的形式呈现出来,展示给对方看,延续了几千年至今,就演变成对他人的敬意,因此,无论社交礼仪怎样变化,有各种各样的差异性,究其根本,都是表示出尊敬和友善。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也发现,从这个角度切入,学生都很感兴趣,在对字形拆分和释义的过程中,稍微为学生引申一点训诂学的内容,借助汉字强大的表意功能,学生理解起来不会过于困难,相反很容易就领会了礼仪的本质和传承发展。

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特点比较

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特点比较

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特点比较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特点比较前言:当代中国人际关系是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转型期人际关系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人际关系的变迁,对于把握社会转型期的特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作为个人我们有必要对自身的人际关系重新进行判断和选择,以建立和发展适应转型社会需要的新型人际关系。

关键词:社会转型;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特点以农业文明为基石的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中华文化表现出鲜明的特征,即以群体为本位,以家庭为中心,人际关系重伦理,心理风习重情谊。

与这一文化特征相适合的社会结构,则是以家庭为中心,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延伸拓展成社会人际关系网络。

这个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背景是以亲缘、地缘、业缘、趣缘、神缘、物缘为基础的。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它起到了协调内部和整合社会的功能。

进入现代社会后,现代人不十分重视以“六缘”为纽带而限制自己的交际圈,而是采取其它各种方法去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由此形成了当代人际关系的特点。

下面笔者对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进行比较,总体说来有以下几点:第一:现代社会相对传统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个性化、平民化。

相对于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相当强调尊重他人的隐私,即便是在最亲密的关系之间亦是如此。

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都有保留个人秘密的权利。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强化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并且是具有选择性的价值观念,他们希望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在同事面前保留自己的尊严和隐私,保持自己生活、工作的计划性、条理性,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方式的愿望。

第二:现代社会相对传统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表面化、淡漠化传统社会人们在生产上互济、生活上守望相助,对晚辈的社会化等多方面价值观念”。

第四:现代社会相对传统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世俗化、功利化。

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冲突

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冲突

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冲突【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冲突】在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潮流下,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

当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这场冲突并非突如其来,而是由种种原因逐步积累而成。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阐述这种冲突,并探讨其可能的解决之道。

首先,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突源于不同的时间背景。

文化传统是历史的产物,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千百年的沉淀。

而现代社会价值观则在近代才开始兴起,强调个人权利、自由、平等和多元化。

这种时间上的背离导致了两者在价值观念上的矛盾。

例如,在某些文化传统中,婚姻被视作家族间的联姻,强调的是传承血脉和维护家族声望;而在现代社会中,婚姻被理解为两个个体之间的自由选择,并鼓励个人追求个人幸福。

这两种观念的冲突形成了婚姻观念的分歧,导致了许多家庭破裂和个人痛苦。

其次,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突还有赖于不同的思考方式。

文化传统往往偏向于集体主义和传统观念,讲究的是族群间的和谐和个体的奉献。

而现代社会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体权利,倾向于个人主义和直接的思考方式。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儒家思想认为个人应该服从家族和社会利益,强调个人的责任和奉献;而现代社会强调个人的自由与追求,这种价值观差异导致了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冲突。

在工作场所,传统文化强调的忍让和服从在现代社会中被认为是缺乏创新力和自主精神,因而会造成代沟和矛盾。

另外,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突还体现在人际关系和家庭观念上。

文化传统的人际关系强调亲情、长辈尊重和家族和谐,重视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的个人追求,人际关系被视为交易关系和利益关系,家庭观念逐渐弱化。

这种冲突在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尤为明显。

老年人秉持传统观念,希望年轻一代能够承担起家庭责任,并且重视家族的传承;而年轻人则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和平等的伴侣关系。

这样的冲突导致了代沟的加深和家庭关系的疏离。

解决这种冲突的方式主要有两个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朋友有信”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朋友有信”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朋友有信”的现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朋友有信的现代意义一、古代人际关系中朋友的地位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开篇就为我们昭示了三种自我完满、内涵丰富的人生幸福。

其中第二种讲的就是交友的快乐。

孔子在论述人生几大乐事时,将与朋友促膝晤谈作为对人有益的、最高层次的、精神上的快乐。

孔子说: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古人把人际关系分为五种,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称为五伦;朋友被列为一伦,成为人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

《中庸》说: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朋友一伦的吸引力,首先在于它吸收了其他四伦的益处而避免了其他四伦的局限。

君臣之间,不可能平等;父子之间,很难有共同语言;兄弟之间,多半亲和力不够;夫妇之间,则常常独立性太少,相互间的尊重不足,占有太多。

而朋友则不同,比之君臣、父子,它有充分的平等;比之夫妇,它有更多的自由与独立;比之兄弟,则有更多的亲和力。

所以,有人说五伦中于人生最无弊而有益,无纤毫之苦,有淡水之乐,其惟朋友乎?人们发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慨叹,也为失去一个朋友扼腕叹息。

二、古人论交友经验首先,交友要端正态度。

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平常之心去对待朋友,就自然会收获相同的友情。

而为了排遣自己的孤独寂寞,或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权势,甚至是为了某种目的、某些利益,去刻意与人相交,或是别人这样与你相交,双方是不可能成为朋友的。

正像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弟所说:交友之道,酒食游戏征逐者无论矣。

以势利交者,势去则乖;以声华交者,声销则败;以文字交者,文胜则多伪;以气血交者,气衰则寡终。

平常心不是无心,而是真心。

无论是对自己偶然相聚相知的朋友,还是对那些与自己相交已久之人,都要用心去与之交往,用心去尊重他们,用心去理解他们。

这样与人相交,才能跨越阶层、年龄、性别等种种障碍,结交到真正的朋友。

“和而不同”:中西文化下人际互动和谐相容模型比较

“和而不同”:中西文化下人际互动和谐相容模型比较

和谐 作 为一 个 多学 科 研 究 的概 念 , 本 质 体 现 其 了关系中多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人际关系领 域 , 际互 动 和 谐 逐 渐 成 为 学 者 研 究 的 重 要 方 向 。 人 人 际互 动和 谐是 指在 关 系互动 中人 们感 知 到的关 系 对 方 的积极 回应行 为 , 及 体验 到 的关 系 的和 乐 状 以 态 。人 际互 动 和谐 与人 际 吸引 是处 于关 系 的两种 不 同 阶段 。人 际吸 引是个 体 与他人 之 间情感 上 相互 亲 密 的状态 , 人 际关 系 中的一种 肯定 形式 , 是 它是 个 体 或团体进行人 际交往 、 际沟通的第 一步。人际互 人 动和 谐则 发生 在人 际关 系 建 立 之后 , 体 之 间直 接 个 进 行 交往互 动 过程 中所 感知 到 的关 系对方 的积 极 回 应 行 为 以及感 受到 的 积极情 感 和状态 。和谐 的定 义 综 合 了西 方考 察关 系质 量 时 的两 个 指标 : 系 活力 关 和关 系满 意感 。 因此 和 谐 既 指 出 了关 系过 程 , 时 同 也 代 表 了关 系结果 。 和谐 的产 生过 程涉 及两个 重 要假 设 : 一 , 第 相似

要 : 子 提 出“ 子 和 而 不 同 , 孔 君 小人 同 而 不 和 ” 和 谐 伦 理 观 。 “ ” 中 国传 心 概 念 , 中 国古 代 哲 学 思 想 中 , 同” “ ” 一 对 相 互 联 系 又相 互 区别 的概 念 。 现 代 心 理 在 “ 与 和 是
学从人 际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都 阐述 了同与和的关 系。人 际理论 家分别从特 质、 境和行 为互动 情 层 面提 出互补 匹配与和谐 的关 系, 而社 会认知 理论 家 以 自我 和他人 相似特 质 为起 点 , 建构 了以感 知水平和情 感为中介 的相似性 和谐模 式。本 文结合 以往 实证研 究结果 , 出了中 国传统 文化 下, 提 “ 而不同” 和 的思想贯 穿于整个人 际互动 的过程 中, 同时 关系层 面是影响互动双 方评 价互动和谐 的

社交新契机: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改变我们的人际关系

社交新契机: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改变我们的人际关系

社交新契机: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改变我们的人际关系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社交方式和人际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过去,人们更多地依靠面对面的交流和传统的社交圈子来建立人际关系,而现在,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我们的社交网络变得更加广阔和多样化。

然而,这种变化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呢?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

过去,人们需要通过传统的社交圈子来扩展人脉和寻找机会。

现如今,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我们可以轻松地认识新朋友、加入不同的社交群体,并与全球范围内的人们进行交流。

这为我们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我们更好地获取信息,提升自我的同时,也扩展了我们的人际关系。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改变了我们的社交方式和习惯。

在过去,人们更多地依赖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参加社交活动、聚会等方式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我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保持联系,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这种虚拟社交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传统社交模式,使得社交更加便捷和高效。

但同时也有人担心,这种虚拟社交可能会导致面对面沟通的减少,进而影响我们真实的人际关系。

另外,中国式现代化也带来了一些社交问题和挑战。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常常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过度修饰自己的生活和形象。

这种“虚假的现实”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他人的不真实期望,增加社交压力和焦虑感。

此外,社交媒体也成为了谣言和虚假信息传播的温床,对我们的社交信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和批判的思维,不盲目追随社交媒体的潮流,保持真实和诚实的人际交往。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社交选择和样式。

社交媒体平台上充斥着各种社交群组,如兴趣爱好、职业、地域等。

这使得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交圈子,并与志同道合的人们进行交流和分享。

这种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也让我们的社交关系更加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际关系 传统价值观与人际交往的关系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际关系 传统价值观与人际交往的关系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际关系传统价值观与人际交往的关系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际关系:传统价值观与人际交往的关系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人际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国人传统上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尊重长辈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

一、封建思想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封建思想贯穿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对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以家庭为单位的。

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极为严苛,子女则要顺从并尊重父母的决策。

社会上的人际交往也以尊重长辈和上级为基础,围绕着等级和权威建立。

二、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和普及改变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式。

共产主义的理念强调平等、互助和团结,这种价值观渗透到人际关系中,尤其在工作和社区环境中更为明显。

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平等对待他人,关心弱势群体并相互扶持。

三、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中国人际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工作生活节奏快,人们的人际交往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随着城市化的加剧,人们的社交圈子扩大,社交媒体也成为人际互动的重要平台之一。

这些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

四、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人际关系模式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人际关系的模式渐渐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

尊重长辈和重视家庭的观念仍然存在,但不再像过去那样强调等级和权威。

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和自主,同时也更加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和权利。

在工作环境中,团队合作变得更加重要,人们更加注重平等和相互尊重。

五、传统价值观对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中国传统价值观在人际交往中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尊重长辈和传统道德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稳定。

在家庭中,尊重父母和长辈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这种尊敬和传统道德的积淀有助于培养孝顺和友善的品德。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人际关系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人际关系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人际关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以及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

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人民的人格特质和人际关系模式深受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教等多元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本文将结合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变迁,系统分析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如集体主义精神、谦虚谨慎、忍耐坚韧等,并进一步研究这些特点如何在他们的人际交往中发挥作用。

文章还将关注中国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变革过程,探讨其中的规则、策略以及影响因素。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和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模式,为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中国人的人格特点深受其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格风貌。

在理解中国人的人格特点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集体主义精神: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个人的价值往往通过其对集体的贡献来衡量。

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人通常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和归属感,愿意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人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他们倾向于避免直接冲突,而是通过沟通、妥协和协商来解决问题。

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工作、家庭和社会各个层面都有体现。

面子观念:面子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涉及到个人的尊严和荣誉。

中国人通常会尽力维护自己的面子,避免在公共场合丢脸。

这种面子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交策略。

忍耐和坚韧: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和坚韧。

他们相信通过努力和坚持,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这种忍耐和坚韧的精神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尊重权威和传统:中国文化强调尊重权威和传统,认为这些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础。

因此,中国人在对待长辈、领导或传统习俗时,通常会表现出高度的尊重和顺从。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体现了其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底蕴。

古代交友之道与现代人际交往

古代交友之道与现代人际交往

该要 团结起 来 ,共 同解决所面临 的问题 ,创 造我们 幸
福的未来。
下面讲讲现代人 际关系 中交友 的五项准则 。
你举 棋不定的时候 没有人 为你参谋 ,你身临险境的时
候没 有人 为你 棒 喝,这 样 的人生 该是 多么孤 寂 的人 生 ,而孤独 和寂 寞是人 生 最严酷 的刑 法。如 果有 朋 第 一 ,交友 以诚 ,诚 笃真 挚。 “ ”就是 真 , 诚 真诚 、 诚实 、 诚挚 、 忠诚 、 坦诚 。 诚是交友的一个基础 , 是交友的核心。如果把友谊 比作花朵 ,那么真诚就是 友谊 的花朵赖以生 长的土壤 。诚也是儒家思想的一 个 重要方面 ,孟 子说 “ 天道思诚 ”,天道就是大 自然 的 运营之道 , 只有真诚 、 诚实才能化 生外物 , 只有真诚 、 团结 一致 才能 够成就 事业 。所 以这 个诚 是非 常重 要 的。儒家认 为一个人要想成就一个事业 ,需要经过 什
★本文 系根据作者在浙江人文大讲堂上的演讲 录音整理 。 作者程郁缀 ,男 ,北京 大学 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 北京
圜 22 期 O 1
古 代 交 友 之 道 与现 代人 际交 往
类发展总的趋势。所 以,我们人类所面临的是越来越
不分地区 ,不分种族 的共 同问题 ,比如像 自然环境破 坏 、温室效应 、海水上涨 、气侯变暖等等 ,全人类应 有真诚的敞开心扉 ,倾盖如故是真诚的敞开了心扉。 “ 内存 知 己,天涯若 比邻 ”,真正的朋友交往远不 海 在于地域的远近 ,再远 的分离也分不开真正的朋友 , 所谓 “ 但愿 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所 以,我们都 是 在社 会 中生活 ,人是需 要友 谊 的 ,如果 你得 意 的时 候没有人为你喝彩 ,你失意 的时候没有人与你谈 心 ,

古代社会心理与人际交往

古代社会心理与人际交往

古代社会心理与人际交往在古代社会,人们的心理与人际交往方式与现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古代社会的种种限制与约束,塑造了人们心理的特点,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人际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古代社会心理与人际交往的特点。

1. 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古代社会常常被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所统治。

无论是农民、士族还是皇室贵族,每个人的社会地位都是明确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心理状态。

贵族阶层常常具有自豪感和优越感,而农民则有着低人一等的感觉。

这种心理差异在人际交往中会导致不同阶层之间的隔阂与冲突。

2. 重视面子与尊严古代社会,个人的面子与尊严常常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

人们会为了面子不惜代价,维护自己的荣誉与自尊。

因此,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与矛盾常常被隐藏起来,不愿公开展示。

相互间的关系依赖于尊敬与礼貌,以维持一种表面上的和谐状态。

3. 传统与家族观念古代社会的传统与家族观念对人际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

家族地位与血统纷争是家族维系的核心,因此个人的选择和独立度较低。

此外,孝道与家族荣誉也是古代人们心理中重要的考量因素,而个人情感与追求常常被抑制在某种程度上。

4. 忍辱负重的心态古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是忍辱负重的心态。

人们在面对不公与困难的时候,常常选择忍气吞声而不是表达自己的不满。

此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体现为谦虚、恭敬、低声下气,并且不愿特别显露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5. 多元交流方式的限制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与通信方式的限制,人际交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大部分的交流方式受限于面对面的沟通,书信与信使的传递等。

因此,与现代社会相比,人们的交际面相对较小,信息流通相对较为有限。

总结:古代社会的社会结构、价值观、传统观念以及交际方式的限制,对人们的心理与人际交往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重视面子与尊严、传统与家族观念、忍辱负重的心态以及多元交流方式的限制等因素,塑造了古代社会心理与人际交往的特点。

了解古代社会心理与人际交往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并对比现代社会,寻求人际交往的改进和发展。

中华古代哲学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问题的启示

中华古代哲学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问题的启示

中华古代哲学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问题的启示中国古代哲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出了多种思想流派,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具特色,而这些思想流派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和命题,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度思考和启示。

在这篇文章中,将会以儒家的“仁”的思想为切入点,探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启示。

一、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仁”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仁”。

《荀子》中说,“人能虑天下之至尊,无甚过于仁。

”从儒家的角度来讲,“仁”就是恻隐之心,既是情感的体现,也是一种行为准则。

人们应该有一颗善良的心,关心他人,并且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言语帮助他人,以此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也就是说,人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且达成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

二、人际关系问题的现实表现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问题,比如工作中的同事关系、家庭中的亲戚关系、社交中的友谊关系等等。

在这些关系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问题,就会对个人和整个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1、工作场所的人际关系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往往会存在着同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比如,工作分配不公、工作流程的不协调、互相攀比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员工不满和团队士气的下降。

处理好工作场所的人际关系对于企业的发展以及个人职场生涯都非常重要。

2、家庭中的亲戚关系在家庭中,亲戚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比如,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代沟、兄弟姐妹之间的嫉妒等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会导致家庭中的不和谐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如果不能及时地处理好这些问题,就可能会破坏家庭的和谐。

3、社交中的友谊关系在社交中,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关系也非常重要。

比如,朋友之间的信任、好恶以及互相帮助等等问题,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友谊关系,就会导致朋友之间的矛盾和友谊的破裂。

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启示1、互利共赢儒家思想中的“仁”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人际互动中的“互利共赢”。

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引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观念及其背景中国是一个注重人际关系的社会,人们认为人际关系对个人的发展和幸福至关重要。

这种观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亲情关系:家庭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亲情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在中国,人们注重维护家庭和睦、尊重长辈,并将家人的意见和需求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2. 社会等级观念:中国传统社会存在明显的社会等级观念,人们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会考虑对方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虽有所减弱,但仍然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影响着他们与他人的交往方式和态度。

3. 人情关怀:中国文化强调人情关怀,倡导互帮互助、关心他人的精神。

这种关怀表现在人们对朋友、邻里间的互助和支持上,同时也会对陌生人表现出一定的友好与尊重。

第二节: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面子文化:在中国,面子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

人们追求面子,注重保持面子、给予面子和尊重他人的面子。

这种文化观念使得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注重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避免尴尬和冲突。

2. 礼尚往来:中国人重视礼仪,注重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礼节。

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注重恭敬、客套和礼貌,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3. 关系网络:中国人非常重视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网络。

中国人通过建立广泛的人脉和社交圈子来获取资源和机会,同时也会积极维护已有的关系,以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第三节: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与挑战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变化。

传统人际关系和谐之因缘与现代交往省思

传统人际关系和谐之因缘与现代交往省思

传统人际关系和谐之因缘与现代交往省思
传统的人际关系,关注的是彼此的协助与互助,尊重彼此的心血,共同建立和
谐的气氛。

在传统的社会中,人们努力与他们的家人朋友相处的和谐,而不是只从个人利益出发,以利害得失来算计彼此。

一方面,传统社会强调拴着强烈的感情,并拒绝自私自利,使人们努力寻求和谐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秩序规定在另一方面,人们之间尊敬、尊重和尊重的承诺的互相遵守,也是和谐的基本原则之一。

而现代的交往,主要以利益关系为前提,以郑重合作关系为基础,交流时常常
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通过交运和宣传来宣扬自己的理念和思想,以自身的利益为重。

现代人际关系,关键是务实利己,合作和相互谅解,可以具体表现为探讨问题、请教方案和加强沟通等。

相比传统关系,现代的交往中,我们更强调通过利益牵制相互之间的影响,以及通过补偿的合作关系以及定期的沟通来保持和谐。

通过对传统人际关系和现代交往的简单认知,我们可以看出,这两者在和谐目
标上有着相同之处,但本质上又有着显著差别。

这在交往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尊重他人,也有责任投射文明的影响。

所以:我们应多献出一些同情心,多去赞美彼此;多关心彼此,多保护彼此;多探寻对方的好处,多探究自己与他人的共苦共患,以达到交往的和谐。

古代交友之道与现代人际交往[1]

古代交友之道与现代人际交往[1]

古代交友之道与现代人际交往程郁缀人际交往是从事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朋友,是人际关系中甚为重要的交际对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华民族自古有崇尚友道、珍惜友谊的优良传统。

欢乐抑或悲伤、鼓舞抑或消沉等等,这是与人交往过程中带给我们的多种情感体验。

交友有道,古今皆然。

那么古人如何结交朋友?如何区分损友益友?如何处理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引古推今,古人交友之道对于今天我们如何处理好现代人际关系有怎样的启迪意义?让我们一起聆听程郁缀教授为我们讲解古代交友之道与现代人际交往……演讲实录:好,咱们就开始上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有很多灿烂的珍宝,友道毫无疑问是其中之一,璀璨的一串珍珠。

如果朋友们能够从我今天的演讲中,得到一点教益,啊,我们今天上午两小时一刻钟左右,如果程老师有三句话,能够使你终身受益,或者还能教给你的孩子朋友,那你就没有浪费生命的二三小时。

程老师很自信,至少有三句话,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下面我们先说几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啊,2007年1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的第七次讲话中指出:“要慎重地对待朋友的交往,要坚持择善而交,多同普通群众交朋友,多同基层干部交朋友,多同专家学者交朋友,多同先进模范交朋友,要注意净化自己的社交圈。

”我们胡锦涛同志的讲话,讲得是非常好。

这个我们今天,朋友们,我们讲的是中国古代友道,实际上我们也是涉及到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是科学发展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咱们先说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啊,下面我的演讲是程老师已经做到了,有一些虽然我没有做到,但是我认为是很美好的东西,人生应该追求的东西。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专门给孔子写了一篇《孔子世家》,在《孔子世家》中,孔子那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我们赶不上孔子,但是司马迁的一句话,最后有一句话,他说:“虽不能至”,我们虽然达不到孔子的那么高的境地,“然心向往之”,然而是我们心中向往和追求的美好的境地。

传统与现代社交

传统与现代社交

传统与现代社交社交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用于交流信息和建立人际关系,还有助于促进社会发展。

传统社交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而现代社交则借助科技的发展,包括网络社交和移动社交应用。

本文将探讨传统社交和现代社交的特点、优劣以及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传统社交是指人们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进行社交活动。

例如,在家庭聚会、婚礼、宴会等场合,人们可以亲自见面交谈,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情感连结。

传统社交强调的是直接的沟通和互动,可以更真实地感受到对方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然而,传统社交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传统社交的范围有限,仅限于那些能够亲身参与的场合。

这使得人们的社交圈子相对狭窄,无法与更广泛的群体进行交流。

此外,传统社交也受制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必须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才能进行。

与传统社交相比,现代社交凭借科技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样化的交流方式。

网络社交和移动社交应用的兴起,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其他人进行交流。

无论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还是即时通讯应用,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

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社交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大大拓展了社交的范围。

然而,现代社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虚拟社交无法真实地传递情感和表达方式。

文字和表情符号的使用有时会导致信息的误解和理解不准确。

此外,现代社交也容易让人感到孤独和虚假。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上的虚拟世界与他人互动,但缺乏真实的面对面交流和身体接触。

传统社交和现代社交各有其优劣之处。

传统社交强调的是真实和直接的沟通,能够加深人际关系和情感连结。

而现代社交则提供了更广泛的交流渠道和更便捷的方式,可以与不同背景和地域的人进行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发展。

最佳的社交方式应该是综合传统社交和现代社交的优点。

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培养真实的人际关系,加深情感连结。

而现代社交则可以用于扩大社交圈子和接触更广阔的社会资源。

我们可以通过传统社交来建立和维系亲密关系,而通过现代社交来探索新的机会和连接更多不同领域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将个人行为的标准分为两类:“面子”代表因达到社会是认可的成就而获得的声望,是属于社会地位的拥有;“脸”则代表一个人在履行道德规范方面是获得的名誉。一个人有“面子”不能保证一定有“脸”,反之亦然。
(四)”摆平“:人情网中的和谐与冲突。
中国人讲“人情”,必然会讲出一个“人情网”或“关系网”。“关系网”在中国一般指因亲属、老乡、同事、同学、战友、熟人等更多关系的组合和叠加,这形成除天然的亲情外,一般都由“报”发展出来。
注:人际关系角度谈更多从第三层含义去理解。
2、中国的“人情”是一种社会交换行为,可归结为报大于施。如“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尚往来”“礼薄情义重”等。因此,中国的汉字“礼”不但表示规范而且兼有馈赠的含义,故“送人情”等于“送礼”,中国人交换行为上“情”与“礼”合一或可以归结为一个字“报”,它是中国社会关系的基础。
3、中国人的交换资源是什么?
西方人的交换资源是――爱、地位、服务、货物、信息和金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方人重视自我价值的肯定,不看重别人的名利。
中国人的交换资源是:
1、先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源――血缘、地缘、性别、辈分、家世等
2、后天资源――婚姻、财产、身份、地位、权力、名望、金钱、关系、信息、人品等。
交换行为就是充分利用其中的一种或数种资源来实现人际的互惠,而个人拥有这些资源的多寡将决定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方便程度,中国社会中人的方便性决定于你的“人情”分量或者面子。中国社会的“人情”“面子”关系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中国人际关系网的建立原则是“摆平”或叫“一碗水端平”,从这意义上说“报”不但不促成关系网的建立,反而破坏“关系网”的建立,这不自相矛盾?中国人的智慧大多用在人事上,这些难以理解的事却很巧妙地使用。“中国人际关系网”的平衡原则“或称”摆平“原则,就是说当两个人以上的个体同时为另一个个体发生交换行为时,这两个个体之间会形成一种比照关系,看看谁慷慨大方及同另一个体的关系亲近,这样就会在这两个人之间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最好的结局只能是送一样多,才会不使另一方难堪。如果一方不遵守这一原则,就会发生冲突,或者意味着人际关系网络的重新定义。人情关系网不使用平衡性原则是不行的,否则你不是进不了这个网,就是表明你的”关系“不如别人近。面子是一条水平线,水平线上就有”面子“,水平线下就是没“面子”。
中国传统人际关系模式与现代
———————————————————————————————— 作者:
———————————————————————————————— 日期:
第二讲中国传统人际关系模式与现代
人际关系的变迁(p269)
〔教学目的〕:
1、了解传统人际关系的特征以及辩证地对待传统人际处事原则;
(三)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维护人际间的等级关系,父子夫妻等家庭人际关系也表现为等级关系;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以利己主义为核心,自由、平等、博爱等人际原则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而广大工人则少有自由。
二、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
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是“人缘”;“人情”、“人伦”构成的三位一体,它们彼此包含并各有自身的功能。“人情”是核心“,彼此包含了传统中国人以”亲亲“(家)为基本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人伦”是这一模式的制度化,家为这一样式提供了一套模式原则和规范,使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遵守一定的秩序;“人缘”是人们观念中对这一模式的总体设定(天命)
从中国人际关系模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它的前提公设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是可以相通的。
(一)人缘是构成传统人际关系的纽带
人缘中的“缘”包括:地缘、血缘、
(二)人伦是调节传统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三)人情是传统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
1、“人情”是什么?
其一,是指人的喜、怒、哀、乐;其二是指人的亲情,如家庭,亲属,朋友,邻里等之间的关心和爱好;其三,是指社会交换。或是“送人情”、或是“人情债”
2、了解现代人际关系的变迁,学会适应现代人际交往环境
〔课时安排〕:4学时课堂授课、2学时讨论
一、人际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的人际关系――平等自由是其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人际交往范围极其狭小,团结互助是原始氏族内部人际关系的主要表现,习俗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主要社会规范;
(二)奴隶社会的人际关系――极端不平等,虚伪、狡诈、欺骗、背信等不良风气出现;
情――人际行为的“是什么”(价值)
伦――人际行为的“怎么样”(规范)
缘――人际行为的“为什么”(心理)
三者构成了一个包含价值、心理和规范的系统。它们彼此的合一来源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天命观、;家族制度和以儒家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的合一。中国人际关系偏重于情已不同于西方,而在这情中再加进伦理的成分则更显示出自己的特色。人伦是传统伦理思想对人情的规定,其外在形式是礼,其内在心理是仁。另外,缘在人际关系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归因来达到为人处世过程中的心理平衡。它对于人情操作中遇到的种种现象十分有利,使人不致于因祸福恩怨而大喜大悲,从而心甘情愿地适应人际关系上的各种可能,并以一种中和的态度来对待人生。
(五)“报“与”摆平“的关系
“报“是一种双方之间的交换关系,它的原则是要求对方欠自己的人情,也就是要受惠的一方加重分量来还这个人情;关系网是一种一方同两个人以上的人之间的交换关系,他只有层层加码才能保持三者的平衡。
“报“与”摆平“原则是相矛盾的,前者的核心问题是分别对待;而后者的核心问题是要一视同仁。若有一方不顾第三者,只与第二方出现”报“的行为,这样就会潜伏关系的紧张与冲突,问题就复杂化了。
西方人的人际交换具有等值的倾向,故其社会交换具有理性、短暂性和间断性的特点(“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源于它们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引起的自我利益及家庭生活的小型和短时性。;中国人的人情交换却不同,安土重迁和血缘关系导致了人际交往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因此算账“AA”制在中国还不能大行其道就是这个缘故。(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有二:其一,其中两个人坚持用“报“的关系,让大家跟上标准,但这不符合施报者的意图,大家都加深等于没有加深;其二是施照者因此成为最先打破平衡的人易引起”公愤“。第二种方法是中国人普遍采取的办法,它体现了中国人圆滑的一面,即暗地里用”报“的行为,表面上用平衡原则,这是一种既能报答又能保持平衡的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