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精简版

1.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狭义:马克思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

1.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历史条件:1、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2、经济危机的发生;3、工人运动的兴起。阶级基础:无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需求。

1.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

1.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4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

2.5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3.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定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空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指导人能动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起源: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劳动的产物

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一、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这种一元论哲学同主张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的本原的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世界统一于物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都是一元论哲学。但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根源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基本形式;规律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总之,万物统一于物质。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物质世界具体性质和形态无限丰富多样,但本质上是共同的,都统一于物质。

(2)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这一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由物质所引起的,都可以从物质运动中获得最终的解释和说明。坚持这种观点,就可以有力地批判和抵制一切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歪理邪说,树立起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二,这一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去改造世界,而决不能从主观想象或书本条文出发。这就是在实践中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有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5.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6.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对立与统一

6.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由于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所以,事物的静止状态是相对的,运动发展是绝对的。矛盾的对立面又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6.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的始终(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是相对的。②相互联系:个性体现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③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6.5对立统一规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促进共同发展,但不意味着矛盾绝对统一。(2)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诸要素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7.1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意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7.2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

辩证否定观是科学的否定观(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式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则解释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其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8.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本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依赖于感性,感性是理性的基础。(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两者互相渗透,相互包含,不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8.3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9.1真理的客观性;1) 真理能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2) 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3)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9.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9.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0.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唯心史观: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夸大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10.2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0.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意义:(1)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2)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0.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义:(1)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2)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意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11.1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再次,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1.2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的历史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1.3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人们的劳动形式、社会经济结构;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c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正确的战略决策

11.4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面性;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1)科学技术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2)犹豫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有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制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是正确选择

12.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人的现实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2.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与党的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起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一切向人

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3.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3.2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的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13.3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4.1商品价值量的确定,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②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4.2价值规律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石。(2)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企业经营管理:(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15.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15.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15.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6.1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本质是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6.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意义: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6.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6.4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7.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发展趋势:随着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17.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实质和根源。

表现:社会化的表现;私人占有的表现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和销售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

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种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8.1垄断与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

18.2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表现、实质和动因。

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实质: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18.3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19.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

19.2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20.1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20.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0.3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①生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②资本主义的灭

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0.4正确理解“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是根本的方面,后者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20.5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分析题精简背诵笔记马原部分

分析题精简背诵笔记马原部分 第一套 34、【材料概述】 材料一:“蛙声扰民”引申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材料二:防沙治沙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可肆意妄为。 材料三:我国沙漠治理成效显著 【问题1】针对“蛙声扰民”,为什么要“给这些动物点宽容和理解”? 答:(1)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实在性的白然基础。人类创造了社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2)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同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将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3)“蛙声”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问题2】如何理解“治沙不是要消灭沙”? 答:(1)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在改造自然时,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3)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4)治理沙漠化时要采取科学的态度,不能盲目“向沙漠进军” 【问题3】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塞罕坝和库布其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有什么启示? 答:(1)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注:这两句是十九大报告原文) (2)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键 (3)提高生态文明意识,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两者的物质变换 (4)治理环境问题时,要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的方法,并付诸实践 第二套 34.【材料概述】 材料一:1965毛泽东中南海谈话,强调总结经验的重要性 材料二:宇宙中有粒子必有其反粒子。随着科学家研究发现,还存在另一类粒子 【问题1】指出“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以及“靠经验吃饭”所体现的哲学原理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从认识发展过程来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因此必须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把在战争中的理性认识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去指导新的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发展【问题2】为什么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答:(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的知识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主体也可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2)但是间接经验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就知识的总体说来,人们学到的理论知识也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问题3】材料2中人们对基本粒子的两次预言和被证实,以及张首晟团队准确预测找到“天使粒子”的途径和验证方法,体现了哪些认识论原理? 答:(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对粒子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要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证明是否正确。(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个过程。”正反同体”粒子在当时实践条件下无法检验,但最终会被新的实践检验。(3)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理论。(4)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精简版

思修第一章重点总结 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作用 (1)理想的含义: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的类型:从性质和层次上划分,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3)信念的含义: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4)理想和信念的关系:理想和信念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5)理想信念的作用与意义: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二、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1)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 (2)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 2、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1)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的确立要以社会理想为引导,个人理想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理想的实现。 (2)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社会理想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并体现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具体实践中。 思修第二章重点总结 一、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1)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2)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1、爱国主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3、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大学生马克思题库精简版

1.哲学的基本问题(P28)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1.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和这是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2.意识的起源(P30)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P31)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他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与运动的关系(P32)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5.新生事物(P41)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 新事物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2.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限难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不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但是,不管经历怎样的限难和曲折,新事物必然会战胜并取代旧事物。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P4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包括三种情形: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矛盾群)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比如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

23版马原原理

23版马原原理 2023版马原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原理》的2023年最新版,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教材之一。以下是该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章节结构: 第一章:绪论 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和特征,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介绍物质及其存在方式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阐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介绍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阐述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介绍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阐述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强调学习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 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介绍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阐述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以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介绍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阐述真理的检验标准和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介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的重要性,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及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介绍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阐述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以及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介绍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阐述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原演讲稿精简版

诚信—至高无上的行为准则 姓名:许晓彤班级:交工1202班学号:0121202110236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诚信——至高无上的行为准则”。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诚信是什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活泼好动的孩子说诚信是两根纤小的手指,拉过钩儿就永不反悔;风华正茂的小伙子说诚信是一张精致的信用卡,是不能透支的诺言;耄耋之年的老人说诚信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是一张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约。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受到人们的自觉信奉和推崇。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无不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我们每个人都应遵守的生活准则,因为只有以诚待人,别人才会同样以诚相待。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孟信的人,家里很穷,无米下锅,只有一头病牛。一天他外出,他的侄子将牛牵到集市上卖了。孟信回来后非常生气,责备他的侄子不该把病牛卖给人家,并亲自找到买主将钱如数退还,牵回了自家的病牛。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清楚地看到孟信手中紧紧牵住的绝不是一头生病的黄牛,而是一条健康与高尚的道德纤绳,它将一个人的人品、修养引入了纯洁的圣地。这就是诚信的力量。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耳,广为流传。还有魏文候罢酒会友、曾子以信教子等故事都是教育人要诚实守信。 诚信对于一个人很重要,对于一个国家则更为重要。一个不讲诚信的个人是社会的危险品,而一个不讲诚信的民族是莫大的悲哀。历史上有一个“烽火戏诸候”的典故,周幽王因不诚实守信造成国破家亡的历史悲剧。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为何又重提诚信?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商业化道路越来越宽阔,我们周围的诚信意识却逐渐地淡化,无声无息中离我们而去。无数的人一口吞掉了美德,为了利益而不惜一切,将诚信抛之九霄云外,取而代之的是学术界的弄虚作假,商家的尔虞我诈,小贩们的投机取巧,缺斤少两,或以次充

马原考研复习资料推荐

马原考研复习资料推荐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考研的重要科目之一,备受各大高校以及学生的关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了解,不仅是考研的必修要求,也是我们作为一名合格的研究人员必备的能力。 作为考研备考的首要任务,选择合适的复习资料至关重要。对于马原考研复习资料,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和市场调查所推荐的几款优秀的资料。 1.《马克思主义哲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这本书是考研必备的教材之一,全书十分系统性和严谨性,非常适合初学者。本书每章节均分为理论解析、思想渊源、批判讨论三个部分,使得理论知识结构更加清晰。此外,本书还附带了充分的练习题,以及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流派介绍,能够给考研学子提供全面的知识支持。 2.《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一本精简版的马原教材,共分为四个部分:唯物论、唯心论、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对于了解哲学历史及其流派和理论体系,以及分析具体哲学问题和现象等方面有较大的帮助。书中精简了许多内容,使得初学者更容易掌握哲学的核心知识。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与以上两本资料相比,这本书更加注重讲解哲学思想的渊源和历史演变,更具有阅读性和趣味性。该书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流派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哲学思想的发展。此外,该书载有大量的例子和名言警句,能够帮助读者更加生动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 以上三本资料均是马原考研中不可或缺的资料,为考生们的复习提供了广泛的知识支持。对于初学者来说,重点在于建立正确的哲学阅读习惯,加强理论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考生在学习哲学理论的同时,应该特别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拓展哲学思维,把助力考研的问题从语言文字层面深入三维空间,最终实现通过成绩的提高来体现出自我的考试应变能力。

西安交通大学马理论考研参考书

西安交通大学马理论考研参考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理论)》是考研政治学专业的必修科目,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西安交通大学马理论考研参考书是考生备考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接下来,将按照以下列表介绍该参考书的相关内容: 一、书籍概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理论)》是政治学专业研究生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必修科目。西安交通大学马理论考研参考书是对该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和讲解的专业著作。 二、内容概述 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讲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剩余价值理论等。 2. 中国革命与建设理论:主要讲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及其理论,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

3.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讲述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想、原则和经验,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 4.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概况:主要讲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包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等。 三、书籍特点 1. 全面、系统、深入:该参考书在描述马理论相关知识点时,具有全面、系统、深入的特点,能够满足考生对知识点的全面深入了解。 2. 知识点精简、清晰:该参考书将马理论相关的复杂知识点进行精简和梳理,使得考生可以更加清晰地掌握知识点。 3. 章节划分合理:该参考书将书籍内容按照章节划分,每个章节都切合考试大纲要求,并且包含了大量相关题目和答案,能够更好地辅助考生备考。 综上所述,西安交通大学马理论考研参考书是考生在备考马理论学科时得到的有力支持,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和可靠性。考生应该认真阅读该参考书,并结合模拟试题进行复习。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2021版(全)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2021版(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21修订版课后答案 1 马原(2021版修订版)课后题 目录 马原(2021版)课后题 (1)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3) 二、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3) 三、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 中体现? (4) 四、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的重要意义。 (4) 五、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 法。 (5)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5)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 (5) 二、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5) 三、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 的认识并论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6) 四、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7)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7)

一、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7) 二、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 方面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7) 三、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差 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 (7) 四、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8) 六、请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谈一谈你对坚持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 (8)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9) 一、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9) 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 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9) 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11) 四、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11) 五、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11)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2023马原电子版课本pdf

2023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电子版课本PDF 引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重要的理论基础课程,旨在教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应用。为了满足学生学习与使用的需求,2023年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本推出了电子版PDF,方便广大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本文将会介绍2023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电子版课本PDF的特点、用途和使用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电子版课本进行学习。 特点 1. 电子化形式 2023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本以电子化形式呈现,即PDF格式。PDF格式具有普适性和易保存性的特点,几乎全部的电子设备都可以打开和阅读PDF文件,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等设备进行学习。 2. 可搜索与标注 PDF格式的电子版课本支持文本搜索的功能,这意味着学生可以方便地查找和定位到所需的知识点。此外,课本还支持标注功能,学生可以在PDF文件上进行划线、笔记等操作,提高学习效率和便捷性。 3. 节省空间 相比纸质版课本,电子版课本不占据实体空间,不需要额外的书架或包裹。学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轻松携带课本,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节省了很多空间和重量。 用途 1. 在线学习 学生可以利用电子版课本进行在线学习,无需携带纸质书籍,也避免了书本丢失、损坏等问题。学生只需打开课本PDF文件,就可以在电子设备上进行学习,节约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2. 复习备考 电子版课本便于学生进行复习备考。学生可以通过PDF文件的搜索功能快速查找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此外,学生可以通过标注功能进行笔记和重点标注,方便回顾和记忆。 3. 资源共享 电子版课本可以方便地进行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将PDF文件发送给同学,共同学习与探讨。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电子版课本进行知识分享和交流,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深度。 使用方法 使用2023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电子版课本PDF非常简单,只需按照以下 步骤操作即可: 1.在电子设备上下载和保存课本的PDF文件,确保设备已安装PDF阅 读器。 2.打开PDF阅读器,并打开课本PDF文件。 3.在阅读器中可以使用搜索功能查找所需的知识点,也可以使用标注功 能进行划线和笔记。 4.根据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如直接阅读、复习备考等。 结论 2023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电子版课本PDF的推出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方便、高效的学习方式。通过电子版课本,学生可以利用各种电子设备进行在线学习、复习备考,并方便地进行资源共享和知识交流。希望学生们能够充分利用电子版课本,提高学习效果,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意:本文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未包含关键词。

23马原电子版

23马原电子版 简介 《23马原电子版》是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电子版。这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是中国大陆较为常见的教材之一。《23马原电子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全面阐述,对于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的本质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通过对现实社会和思维活动的深刻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生成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3马原电子版》内容概述 《23马原电子版》是一本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这部分主要介绍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质量的互变规律、否定的否定规律等。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阐述,使读者能够了解世界的辩证法和发展规律。 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这部分主要介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革命的规律等。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阐述,使读者能够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的演进。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这部分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融合和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和创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的阐述,使读者能够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色和历史地位。

马原最终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产生条件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本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③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④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 一是自由竞争阶段,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传播阶段; 二是垄断(帝国主义)阶段,社会主义变成现实开辟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包括1956年前的毛泽东思想)阶段. 三是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与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时代.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5.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1) 内容: 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2)重大意义: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②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反应形式),而且是社会历史 的产物。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

绪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015年修订版p10) 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正因为无产阶级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2015年修订版p13) ①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其中彻底的科学性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历久不衰,永葆青春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彻底的革命性。 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遵循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违背了这个原则,认识就会脱离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丧失真理性。 ③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时间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文明成果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是什么?(2015年修订版p24)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它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理解运动与物质的关系?(2015年修订版p25)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

马原经典书目

绪论 (一)篇名: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460页。 经典选段: 1、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页。) 2、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460页。) 思考问题: 结合马克思的职业观。谈谈我们可以从马克思身上学到那些优秀品质? (二)篇名: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经典选段: 1.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8页。) 2.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就不可能消灭自身。(《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思考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主旨是什么? (三)篇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经典选段: 1.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157页。) 2.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性中:以及对象即工人的产品在对象化中的异化、丧失。(《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158页。) 3.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 思考问题: 思考马克思揭示的工人异化的表现及其本质。 (四)篇名: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经典选段: 1.工人们!……正是你们国家当权的资产阶级极端自私自利的政策和全部行为的必然后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2-383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