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精简版
简化版马原概论总汇

40年代后半期马、恩创建“共产主义同盟” 60年代中期马、恩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 90年代恩格斯晚年创立和领导“第二国际”
思想来源
三大理论来源(对应三个组成部分)P7~9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间接来源:
继承和吸取全部人类文明成果、人类优秀 文化遗产。
附录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详解提要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 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 产阶级的科学世界与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理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 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 治立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认识成果的角度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 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 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阶级属性的角度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 法论,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 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 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 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 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原演讲稿精简版

马原演讲稿精简版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
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篇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演讲稿。
作为一门重要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经济社会体系、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社会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政治、文化等方面则是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财富、权力、地位等往往差距巨大,社会公正和平等则越来越难以实现。
因此,马克思主义重视阶级分析,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
只有通过消除阶级差别,建立真正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面繁荣。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注重人的自由和解放。
在他看来,摆脱经济奴役和政治压制,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很重要。
只有在所有人都能够自由地、平等地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总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分析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和观点。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努力实现社会的公正、平等和自由。
谢谢大家!。
最新马原知识点总结

最新马原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马原”)是一门涵盖广泛、思想深刻的学科。
它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认识社会以及指导实践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为大家总结的最新马原知识点。
一、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则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这意味着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我们的意识来源于我们所接触到的物质世界,但意识又具有能动性,能够指导我们去改造物质世界。
例如,人们根据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发明了各种工具和技术,从而改变了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都是物质的表现形式或物质的产物。
从自然界来看,无论是宏观的天体还是微观的粒子,都遵循着一定的物质规律运行。
人类社会也是物质性的,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生产方式。
而思维作为人脑的机能,也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三、联系与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多样性则表现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例如,在科技领域,新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取代了旧的技术和产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很重要的理论课程,但其理论内容极为丰富,所以也是不少同学门对其有不少的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于是,本文就来一篇较为详细的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1. 辩证法的基本内容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基本范畴:矛盾、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矛盾即存在于事物中的对立面和斗争。
对立统一强调对立方面不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而且是两个方面的内在统一。
质量互变指随着内因外因的变化,一事物的质缘会发生变化。
否定之否定强调矛盾的发展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在否定中又包含着肯定,新的事物在旧的事物的基础上而发展出来。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四选一。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是世界的本原。
人们的思想反映着物质世界,但思想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人的思想是物质的反映。
否定了心灵,肯定物质,肯定物质世界的发展是合乎规律的,并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3.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所决定的,社会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经济基础的发展会促使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改变。
历史的本质是阶级斗争,这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4.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在阶级的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
历史上从来不存在过毫无阶级斗争的社会。
阶级斗争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也是抵制社会退步和反动的力量。
5.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特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6. 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已经完全社会化,按需分配已经成为分配的原则。
共产主义是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
以上就是马原主要知识点的归纳摘要,期望对大家学习该门课程时有所帮助。
当然,这些知识点并不是马原的全部内容,掌握这些知识点只是学习这门理论课程的一个开始,我们仍应钻研、探究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马原复习资料完整版

马原复习资料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1)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存在即物质,思维即意识)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2)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肯定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思维能正确认知存在。
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即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2.物质与意识的关系1.基本内容:(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基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理论符合实际,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义。
3.对“物质决定作用”的理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依赖于物质,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4.对“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解:(1)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在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②人们的意识是有差别的。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矛盾)规律(1)矛盾的含义及其意义: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马原知识点和总结

马原知识点和总结一、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第一性质。
唯物论包括自然界的唯物论和社会的唯物论两个方面。
1. 自然界的唯物论自然界的唯物论强调物质的本原性和绝对性,认为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关于物质世界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这是自然界唯物论的核心思想。
2. 社会的唯物论社会的唯物论是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以劳动为原理,实践性和社会性的认识论。
从而形成社会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社会唯物主义认为,社会运动是社会实践的唯一的转移动力,人的实践活动直接决定人的观念和认识。
这就坚定了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
它主要包括辩证法的联系性观点,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和辩证法的转化规律。
1. 辩证法的联系性观点辩证法的联系性观点认为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联系着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所以达尔政策直接引向格局、认识问题的联系性观点。
2. 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规律。
它强调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对立面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它们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而对立统一观察辩证,抓住事物发展矛盾的矛盾性,就能掌握事物的运行规律。
3. 辩证法的转化规律辩证法的转化规律是指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旧的转变为新的,由量变转变为质变,由低级阶段转变为高级阶段。
所以我们应该抓住事物转化规律的实质,从整体和全面的高度来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
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主要包括社会的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规律两个方面。
1. 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指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社会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现实的发展规律。
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社会发展是有着一定规律性的的历史发展进程,主要表现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关系形式变化规律,社会历史发展不等,不可逆。
20个马原基本原理

20个马原基本原理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原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
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的主体,他们的思想觉悟和行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关键。
2. 革命是自觉的马原认为,革命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人民群众在深刻的社会矛盾和压迫下自觉选择的推翻旧制度、实现社会变革的行动。
3. 革命斗争是持续的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马原认为,革命是一场长期的斗争,需要经历多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断的发展。
4. 革命的原动力是社会矛盾社会矛盾是推动革命发生的原动力。
马原认为,社会矛盾的激化将引发人民群众的反抗和斗争,进而推动革命的发展。
5. 共产主义是最终目标共产主义是马原的最终目标,马原认为,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彻底解决社会矛盾,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6. 社会制度是基础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马原强调,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先推翻旧的剥削制度,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7. 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是历史前进的动力。
马原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8.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原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但要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不能脱离具体国情和具体时代条件进行机械的照搬。
9. 实事求是的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是马原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马原认为,只有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道路。
10.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马原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是自己的根本宗旨。
11. 开展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马原提出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强调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不能懈怠,要继续进行革命斗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12. 重视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实现社会变革和人民幸福的基础。
马原认为,要注重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
13. 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原的重要原则,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马原知识点总结手写

马原知识点总结手写一、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它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哲学中的辩证法,认为自然界和社会世界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反映论、发展论、矛盾论和对立统一规律二、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基本原理。
它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和阶级关系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所决定的,是阶级斗争的产物3.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社会制度和社会变革的必然性三、阶级斗争和革命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2. 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改变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决定了它必然的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社会的必然发展方向2.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制度变革,是为了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过渡3. 共产主义是一个没有阶级和国家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实现社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具有历史性和规律性,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实践的结果2. 社会历史观中强调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六、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方法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自由的关键2.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以改造世界的实践为基础,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为奋斗目标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所帮助。
马原基本原理概括

马原基本原理概括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之一,也是世界上产生最为广泛和深远影响的思想体系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揭示了世界的本质是一个不断变化、矛盾存在和解决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的矛盾对抗和斗争引起的;事物的发展既是量变的连续性,也是质变的突变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基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矛盾的推动。
二、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解放人类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理论。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原理包括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主义远景。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这意味着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通过国家代表人民集体所有和管理,确保劳动者利益的最大化。
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二。
它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对剥削阶级实行专政,并逐渐实现社会主义社会。
最终的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远景和目标。
共产主义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人自由的社会制度,消除阶级差别、私有制和国家形式。
共产主义的实现将意味着人类的彻底解放和社会的最高发展阶段。
三、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国际性和科学性的思想体系。
它具有国际性,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性的原则和规律,能够指导各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性体现在其对全球革命运动的影响,以及对国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团结和联合的价值重视。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是因为它坚持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追求对社会现象的客观和科学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现象的科学理论,可以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发展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是指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唯物史观,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
以下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解释。
一、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唯物论和唯心论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立场。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是物质的二级属性;唯心论则主张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物质是意识的二级属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论的立场,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一切,意识具有依赖于物质的属性。
二、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是物质活动的产物。
意识的发展是在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决定意识,反映物质世界是意识的根本属性。
三、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方法论基础,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
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揭示了一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四、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张历史是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意识对它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的推动。
五、人的融入和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类的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又是自然界的创造者和改造者。
人的实践活动是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六、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历史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阶级斗争将消亡。
七、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实现了人民的解放和全体人民的共同繁荣。
1马原极简知识要点

导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事物的普遍联系,事物的变化发展,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实践的本质,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谬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价值的内涵及基本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资本的原始积累,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生产集中与垄断,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马原简答题整理(含答案)

第一章1.什么是物质?答: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4.为什么说社会本质上是实践的?答:劳动创造了人;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贯穿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劳动实践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源泉。
5.什么是运动?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TIP: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6.联系的定义及其特点。
答: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7.两种发展观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
(4)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
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8.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内容。
答:(1)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即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2)量变和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马原各章节知识点简化版

马原各章节知识点简化版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的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原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在后来的理论家和实践者的不断探索中不断发展。
本文将对马原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简化,帮助读者快速了解马原的核心思想。
第一章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性贡献马原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纲领,是人类自身解放的科学理论。
它包含三个基本特点:1.科学性:科学社会主义是基于对社会历史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分析和研究,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方式。
2.革命性:科学社会主义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而产生的理论,它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3.国际性:科学社会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理论,它超越国界和民族,将社会主义事业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目标。
第二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类在物质生活中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是社会形态和经济基础的总和。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存在基础上形成的对社会和自身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这意味着社会变革必然要从变革社会存在入手,改变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制度,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第三章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原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自身规律的。
这些规律包括: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生产力是指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发展水平,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会与旧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从而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2.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文化等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组织形式。
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调整和变革。
3.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社会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经历着一系列的阶段性变革。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完整版马原原理总结

(一)唯物论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2、两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辩证法★★★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适用该原理的材料:好事变坏事、缺陷变优势、物极必反、差异中谋求共识、看问题一分为二、批判的继承吸收。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适用该原理的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举一反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症下药、实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征、批判抽象人性论和普世价值。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①联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①发展:□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体,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马原演讲稿精简版

马原演讲稿精简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学们:
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我对马原精神的理解和思考。
作为马原精神的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道理,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之源。
马原精神是指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
它的核心思想是阶级斗争,以及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的规律。
其主张要求每个人要站在阶级斗争的立场上,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最重要精神是对人民和社会主义的深刻理解和全面实现。
通过我们在人民中间的学习和理解,有效的大力发扬社会主义的强大基础,对我们今后发展和前进的意义至关重要。
鉴于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将马原精神作为我们的行动准则和生命之源,站在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立场上,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迎接国家现代化的全球挑战和机遇。
事实上,当我们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时,本身就在实现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和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做
贡献。
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与人民的紧密联系和协作合作关系,把马原精神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工作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最后,马原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我们民族无限,进步和繁荣的基石。
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践行、传承和发扬马原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做出我们的努力和奉献!谢谢大家!。
马原简答题复习题必考

⻢原⼤题精简版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于物质意识是⾃然界⻓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活动具有⽬的性,创造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意识具有调控⼈的⾏为和⽣理活动的作⽤意识具有调控⼈的⾏为和⽣理活动的作⽤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也有相对独⽴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于物质主观性和客观规律的统⼀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规律,承认规律性的客观相,并不是说⼈在规律⾯前⽆能为⼒,⽆所作为,⼈能够通过⾃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去改造它世界,以满⾜⾃身的需要实践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统⼀的基础正确发挥⼈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实践是正确发挥⼈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还要依赖于⼀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段对⽴统⼀规律(⽭盾)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对⽴统⼀规律提供了⼈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法➡⽭盾分析法⽭盾的基本属性同⼀性(相对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争性(绝对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同⼀性⽃争性辩证关系关系原理⽃争性寓于同⼀性之中⽃争性是同⼀性的前提,同⼀性制约⽃争性⽃争性(⽆条件,绝对的)同⼀性(有条件,相对的)⽅法论:看问题要⼀分为⼆,求同存异,批判的继承事物之间的联系并相互转化⽭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普遍性:⽆处不在,⽆时不有,存在于⼀切事物发展始终,⽭盾是客观的,要正视⽭盾并解决特殊性:事物的⽭盾由其主要⽅⾯决定,各有其特别⽅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主要⽭盾: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次要⽭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次要作⽤⽅法论:评论物体的“好坏”、“主流⽀流”、要把主要⽭盾的主要⽅⾯和次要⽭盾的次要⽅⾯的辩证关系运营到实际⼯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所以我们既要全⾯的看待问题同时也要抓重点、关键、主流共性与个性⽭盾的普遍性➡共性(⽆条件绝对的⽭盾的特殊性➡个性(有条件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关于事物⽭盾问题的精髓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法论: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要掌握适度原则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跃性的统⼀⽅法论:⼀⽅⾯,当事物的发展处于量变阶段时,要踏踏实实做好⽇常⼯作,为未来重⼤改变做准备,另⼀⽅⾯,当质变来临时,要果断的、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促成质变,使⼯作迈上新台阶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要揭示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及本质否定是事物的⾃我否定辩证否定地实质是扬弃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法论:要求我们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客观实在性(强调实践⾼于认识)⾃觉能动性(⽬的,计划)社会历史性实践的本质:实践是⼈类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物质活动实践的三项基本要素主体(农夫)客体(⼩⻨)⼯具(镰⼑)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物质⽣产实践(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实践科学⽂化实践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实践是认识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标准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标准,是由真理本性(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和实践特点(直接现实性)决定的实践的缺点性与不确定性确定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检验⼀切认识不确定性:⼀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个过程,不是⼀次完成的,已被检验过的真理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产⽅式(决定,基础,⾸要前提)物质⽣产⽅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物质⽣产⽅式是⼈类其他⼀切活动的⾸要前提物质⽣产⽅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并反映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们进⾏社会物质交往产物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性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化是社会意识地重要组成部分⽂化对社会的作⽤主要表现为⽂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持⽂化⽽社会发展提供凝聚⼒量,⽂化地核⼼是价值观社会基本⽭盾及其运动规律⽣产⼒⽣产⼒是⼈类社会⽣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产⼒的特征: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产⼒三个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产中最活跃的因素)eg:⼈种⽥科学技术是⽣产⼒中的重要因素,是先进⽣产⼒的集中体现⽣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两者关系⽣产关系对⽣产⼒具有能动的反作⽤⽣产⼒状况决定⽣产关系的性质⽣产⼒的发展决定⽣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由社会⼀定发展阶段的⽣产⼒所决定的⽣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在⼀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变更必将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并决定其改⾰⽅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作⽤⼈⺠群众创造历史的作⽤是同社会基本⽭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致的⼈⺠群众的总体意愿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群众是社会变⾰的决定⼒量历史是⼈⺠群众创造的,但并不是随⼼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命线和根本⼯作路线价值规律及运⽤价值规律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发波动价值规律的作⽤⾃发的调节⽣产资料和劳动⼒在社会各⽣产部⻔之间的分配⽐例⾃发的刺激社会⽣产⼒得发展⾃发的调节社会收⼊的分配价值规律对经济⽣活进⾏⾃我调节时出现的问题导致社会资源浪费阻碍技术进步导致收⼊两极分化科学认识⻢克思劳动价值论⻢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价值论的创⽴奠定了基础⻢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盾⻢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产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产的直接⽬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休⽌地获取更多地剩余价值,这种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马原知识点总结全书

马原知识点总结全书第一章: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灵魂。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个根本的理论观点,它要我们看事物的发展,不是片面地观察它的表面现象,而是要观察它的本质和规律,懂得事物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善于分析问题,善于看事物的全体和全局。
这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其次,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主要内容是: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历史是在生产斗争中产生的,而生产斗争的发展是规定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道路。
只有生产斗争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才会变革。
最后,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混沌而复杂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不可抗拒的规律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宝贵理论内容。
第二章: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分析,首先要证明社会是历史过程中产生的人类创造物,是社会运动的产物。
其次,社会是一个由阶级组成的社会。
各种不同的社会阶级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进行着不断的斗争。
最后,社会科学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和认识社会运动和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一章节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首先,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在生产和分配过程中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产,而阶级斗争是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推动力。
其次,阶级斗争决定了社会的制度性质和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和阶级关系的根本动力。
最后,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可以实现各种国家制度的经济,是不稳定和不可持久的。
第四章:社会思想史基本观点第五章:国际风云演变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上就是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个总结,希望对大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狭义:马克思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
1.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历史条件:1、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2、经济危机的发生;3、工人运动的兴起。
阶级基础:无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需求。
1.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
1.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2.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2.4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2.5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3.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定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空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指导人能动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起源: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劳动的产物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世界是统一的世界。
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这种一元论哲学同主张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的本原的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都是一元论哲学。
但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根源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基本形式;规律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
总之,万物统一于物质。
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物质世界具体性质和形态无限丰富多样,但本质上是共同的,都统一于物质。
(2)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这一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由物质所引起的,都可以从物质运动中获得最终的解释和说明。
坚持这种观点,就可以有力地批判和抵制一切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歪理邪说,树立起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第二,这一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去改造世界,而决不能从主观想象或书本条文出发。
这就是在实践中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有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5.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6.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对立与统一6.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由于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所以,事物的静止状态是相对的,运动发展是绝对的。
矛盾的对立面又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6.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的始终(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是相对的。
②相互联系:个性体现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③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6.5对立统一规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促进共同发展,但不意味着矛盾绝对统一。
(2)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诸要素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7.1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意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7.2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
辩证否定观是科学的否定观(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式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则解释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其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8.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本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依赖于感性,感性是理性的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两者互相渗透,相互包含,不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8.3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9.1真理的客观性;1) 真理能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
2) 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3)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9.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9.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第二,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10.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唯心史观: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夸大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