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5建国60周年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合集下载

重庆市09年各区GDP

重庆市09年各区GDP

大渡口区
区域 业态 大渡口区 工业 商贸 物流 主导产业 工业 重钢 十八冶
2009年GDP 150亿元(主城区第八)
发展趋势 提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开发建设,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大力发展现代服 务业,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强民生保障,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强政府自身建 设。
巴南区
区域 巴南区 工业 业态 旅游
南岸区
区域 南岸区 工业
旅 游
金 融 商 业
业态
旅游 商贸 金融
工 业
主导产业 2009年GDP
商贸
万达广场
300.2亿元(主城区第六)
发展趋势
南岸区区位优势突出,是重庆市的会展中心,未来重要的金融、商贸口岸。 42个各类消费品市场具备了大流通的集散和辐射功能,第三产业发达,打造 推出的"吃在南岸、住在南岸、旅游在南岸"三张品牌作为全区经济与社会发 展战略。
教 育 工 业
主导产业
工业
富士康 普

2009年GDP
347.7亿元(主城区第四)
发展趋势 随着西永微电子产业园、西永软件园的加快建设以及台资信息产业园的启动, 一批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入驻沙区,使沙区正在成为西部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的高地,还带动其他传统产业升级换代,进而推动了沙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完善。
区域 渝北区 工业 业态 商贸 旅游 主导产业 工业 空港工业园
2009年GDP 459亿元(主城区第三)
发展趋势 渝北区工业发展较好,但整个工业结构偏重,我们要由重偏轻,要大力发 展现代服务业,抢抓外环时代机遇,加快开放平台建设。面对“外环时代”、 两江新区和开放高地建设机遇,迅速实现思想观念、发展思路、工作方法的 大对接大转变。

2009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扩内需、促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1],着力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内陆开放高地和“五个重庆”[2]建设,同心同德,奋起应对,国民经济加快回升、持续向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2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06.8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47.48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74.44亿元,增长13.3%。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3%,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8%,与上年持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9%,上升0.6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916元,比上年增长14.1%。

图1 直辖以来全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分区域看,一小时经济圈[3]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76.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8%;渝东北翼完成1096.07亿元,增长18.8%,占全市的16.8%;渝东南翼完成356.17亿元,增长14.7%,占全市的5.4%;“两翼”所占比重较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4]比上年下降1.6%,其中食品价格持平。

主要食品价格中,猪肉下降23.6%、油脂下降19.1%、大米上涨8.4%、蛋类下降1.2%。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4.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5.0%。

图2 直辖以来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单位:%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668.83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就业733.68万人,比上年减少1.8%;第二产业就业355.69万人,增长5.0%;第三产业就业579.46万人,增长3.4%。

重庆市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重庆市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重庆市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2009-5-27 ]一、2008年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一)系列政策集中出台助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针对我市县域经济总量小、结构欠优、开放度低、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今年召开的市委三届三次、四次全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区县发展的专项政策,旨在推动区县扩大开放,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主要包括:一是帮助渝东北、渝东南区县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二是本届政府每年为主城外31个区县安排上檔升级专项资金2500万,用于完善县域经济中心功能;三是争取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解决区县发展融资难题;四是采取多种措施搭建区县招商平台,推动区县招商引资工作;五是帮助区县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六是加大对库区、渝东南地区以及贫困区县的政策支持力度;七是从“给钱、设厂、交流人才”三大方面加大“一圈”对“两翼”的对口帮扶力度。

“一圈”帮扶区县每年按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的实物量支持受助区县发展,重点用于工业园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八是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采取适应性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08〕132 号),对“两翼”5 个区县(自治县)继续执行地方税收全留和增值税增量返还政策,其余12 个区县每年实现的税收增量市级留成部分全额定向补助当地;“一圈”中14 个郊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实现的税收增量市级部分全额补助区县。

上述补助,专项用于特色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2008年底,市委三届三次全会出台的部分扶持政策和措施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市国资委牵头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订了总额50亿元的贷款协议,用于支持“两翼”16个区县建设“出口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二是安排下达区县发展上档升级专项资金7.5亿元,共扶持区县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61个,带动投资32.68亿元,有力地推进了区县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

三是市政府发文明确了区县工业园区主导产业,为区县招商引资明确了重点和方向,促进了优势招商、错位招商和联合招商。

2009年重庆经济持续向好

2009年重庆经济持续向好
评 查 制 度 、统 计 执 法 情 况 通 报 制 度 、 统 计 违 法 案 依 法 统 计 水 平 。
件 报 告 备 案 制 度 和 执 法 人 员 管 理 制 度 。 国 家 统 计

表1 0 9 :2 0 年全市分产业增加值情况
单 亿 % 位: 元.
总 累 增 构 量 计 速 成
地区生 值 产总
第一产 业
第 业 二产 第三产 业
贡率 拉 力 献 动
l. 00 0
3 _ 2
6. 1 8 3. 5 0
3 全 国 第6 西 部 第4 — 季 度 G P 速 为1 4 , - 0 , ;1 3 DN 3. g
破6 0 亿 大 关 , 达 到6 2 7 亿 元 。 O0 5 8。 2

加 值 为2 7 4 f, , 增 长 l 3 , 拉 动 经 济 增 长 4 4. 4 元 3. %
5 2 百分点 。 .个

全 市 宏 观 经 济 向 好 态 势 明 显
( )G P 速 断 走 高 一 D增
(区 、 市 ) 要 对 市 、 县 两 级 的 执 法 人 员 进 行 轮 法 、 普 法 和 执 法 出 现 的 新 情 况 、新 问 题 , 国 家 统
训 。 要 通 过 大 规 模 的 培 训 , 努 力 培 养 和 造 就 一 支 计 局 将 适 时 组 织 经 验 交 流 、 座 谈 讨 论 、课 题 研 究 适 应 新 时 期 需 要 的 , 忠 诚 法 律 、作 风 过 硬 、业 务 等 活 动 , 各 级 统 计 机 构 要 结 合 实 际 需 要 , 认 真 谋 划,积极配合。 精 湛 、敢 于 执 法 、善 于 执 法 的统 计 执 法 队伍 。 ( )加 大 对 统 计 法 制 工 作 的 投 入 , 为 开 展 四 ( ) 各 省 ( 、 市 )统 计 局 、 各 调 查 总 队 七 区 统 计 立 法 、普 法 和 执 法 检 查 提 供 必 要 的保 障 。 积 要 结 合 本 地 实 际 , 进 一 步 细 化 统 计 法 制 工 作 任

2009年南岸区统计公报

2009年南岸区统计公报

2009年重庆市南岸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对我区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为有效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稳定经济发展,积极消除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早谋划、早部署、早安排,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强化调控,不断创新举措,积极应对面临的复杂环境,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有效遏制了经济下滑的势头,全区经济运行逐步实现企稳回升。

一、综合2009年我区的生产总值(GDP)总量300.2亿,增速达到15.3%。

其中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4亿,增长2.5%,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4.2亿,增长15.8%,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2.6亿,增长15.1%。

经济结构从2008年的1.3:61.8:36.9调整为1.1:61.4:37.5。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307元。

[注:按市局要求,测算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的基数,全市均采用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8.4%,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持平,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1.6%,衣着类价格下降5.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2.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0.6%,交通和通信下降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1.5%,居住类价格下降4.1%。

二、农业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99亿元,下降3.5%;林业产值0.05亿元,增长66.7%;牧业产值1.40亿元,下降8.5%;渔业产值0.83亿元,增长102.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02亿元,与去年持平。

全区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如下表:2009年南岸区主要农产品产量产品名称 单位 2008年 2009年 比上年±% 粮食作物 吨 15210 12619 -17.03 蔬菜产量 吨 79936 70068 -12.3 生猪出栏头数 头 34898 35829 2.7 鲜奶产量 吨 5855 3554 -39.3 鲜鱼产量 吨 2938 3812 29.7 水果 吨 3905 533836.7 花木万株141014200.7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区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01.5亿元,同比增长25.3%;实现工业增加值156.5亿元,同比增长16.8%,对全区GDP的贡献率达49.0%,拉动全区经济增长7.5个百分点。

2009年重庆市北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重庆市北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重庆市北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北碚区统计局二0一0年二月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困难最多、挑战最大的一年,也是全区发展成就最显著的一年。

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314”总体部署和“一极两区”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国发3号文件精神,万众一心,克难奋进,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成效明显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综合初步核算,200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36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0%,增幅居主城九区第二。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0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17.06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66.89亿元,增长15.4%。

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比例为4.4:60.8:34.8。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63.7%、35.2%,分别拉动全区经济增长0.2、10.8、6.0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2009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26525元,比上年增长14.5%。

二、农业2009年,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影响下,全区农民生产极性提高,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经济实现平稳增长。

全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29亿元,比上年增长4.2%。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408公顷,粮食产量达94288吨,其中稻谷43027吨。

主要肉类总产量11947吨,增长2.7%,其中猪肉产量9631吨,增长2.6%。

水产品产量4287吨,增长12.3%。

蔬菜产量165863吨,增长4.9%。

全年完成1.31万亩农业综合土地治理和3727户农户“一建三改”,农村土地集中经营度达23%。

三、工业2009年,全区认真执行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止滑促增,工业经济实现逆势发展。

2009民营经济发展报告最新

2009民营经济发展报告最新

2009年重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2009年,重庆以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3号文件的要求,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全面建设“五个重庆”,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重庆广大非公有制企业,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克服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稳步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加大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力度,在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保持了非公有制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势头,为重庆经济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非公有制经济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重庆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了“56789”的发展目标。

到2009年12月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产业活动单位达到86.5万个,比上年末增加9.7万个。

其中非公企业达到14.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6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72.0万户,比上年末增加8.1万户。

从业人员达到67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5万人。

实现增加值39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7%,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6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实交税金444.4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润605.2亿元,同比增长17.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779.5亿元,同比增长27.0%;出口产品交货值282.4亿元,同比下降10.3%;提供劳动报酬1110.4亿元,同比增长17.9%;利用外资总额40.44亿美元,同比增长47.7%。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特点(一)扩大内需政策拉动作用明显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重庆依据中央应对危机的一揽子政策,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适应性政策,非公有制经济在政策的拉动下取得较快发展,除出口下降,从业人员小幅增加外,其余10项经济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利用外资、固定资产投资、资本金、营业收入、上交税金、总产值、劳动者报酬、总利润、增加值、产业单位数同比分别增长47.7%、27.0%、24.9%、20.5%、20.0%、19.7%、17.9%、17.5%、14.9%、12.7%。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09年度重庆市发展开放型经济先进单位的通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09年度重庆市发展开放型经济先进单位的通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09年度重庆市发展开放型经济先
进单位的通报
【法规类别】奖惩
【发文字号】渝府发[2010]18号
【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0.02.02
【实施日期】2010.02.0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09年度重庆市发展开放型经济先进单位的通报
(渝府发〔2010〕18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2009年,我市开放型经济取得了突破进展,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4亿美元,居中西部省(区、市)首位,增速全国第一位。

为鼓励先进,进一步推动我市对外开放工作,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渝委发〔2008〕22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和2009年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考核结果,市政府决定对万州区等85个全市发展开放型经济先进单位予以通报表彰。

希望受到表彰的单位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再立新功;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要以受到表彰的单位为榜样,在2010年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
的措施,全面发力,努力引进外资、扩大出口、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确保实现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力争60亿美元和确保实现进出口总额120亿美元的目标。

附件:2009年度重庆市发展开放型经济先进单位名单
二○一○年二月二日附件:
2009年度重庆市发展开放型经济
先进单位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一、先进区县(开发区)(15个)
万州区
渝中区
江北区
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
南岸区
渝北区
巴南区
长寿区
江津区。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区县(自治县)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通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区县(自治县)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通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区县(自治县)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5.05•【字号】渝府发[2010]54号•【施行日期】2010.05.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区县(自治县)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通报(渝府发[2010]54号2010年5月5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2009年,各区县(自治县)按照市政府《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分解的通知》(渝府发[2009]23号)要求,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经综合考评,获得优秀的为江北区、合川区、綦江县、忠县、云阳县、巫溪县、丰都县、石柱县,现予以通报表扬。

并对以上区县(自治县)增拨工作经费各10万元,其他区县(自治县)增拨工作经费各5万元,以资鼓励。

2010年是加快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完成“十一五”规划、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之年,希望各区县(自治县)再接再厉,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各区县(自治县)综合考评得分表附件:各区县(自治县)综合考评得分表┌─────┬─────┬───────┬─────┬─────┬─────┬─────┬─────┐│单位│得分│单位│得分│单位│得分│单位│得分│├─────┼─────┼───────┼─────┼─────┼─────┼─────┼─────┤│渝中区│80.0│万盛区│83.33│万州区│83.33│黔江区│77.78│├─────┼─────┼───────┼─────┼─────┼─────┼─────┼─────┤│大渡口区│63.16│双桥区│61.11│梁平县│83.33│涪陵区│77.78│├─────┼─────┼───────┼─────┼─────┼─────┼─────┼─────┤│江北区│84.21│江津区│83.33│城口县│61.11│长寿区│77.78│├─────┼─────┼───────┼─────┼─────┼─────┼─────┼─────┤│沙坪坝区│78.95│合川区│88.89│垫江县│72.22│丰都县│83.33│├─────┼─────┼───────┼─────┼─────┼─────┼─────┼─────┤│九龙坡区│73.68│永川区│77.78│忠县│88.89│武隆县│77.78│├─────┼─────┼───────┼─────┼─────┼─────┼─────┼─────┤│南岸区│78.95│南川区│83.33│开县│72.22│石柱县│83.33│├─────┼─────┼───────┼─────┼─────┼─────┼─────┼─────┤│北碚区│80.0│綦江县│88.89│云阳县│88.89│秀山县│66.67│├─────┼─────┼───────┼─────┼─────┼─────┼─────┼─────┤│渝北区│80.0│潼南县│77.78│奉节县│83.33│酉阳县│72.22│├─────┼─────┼───────┼─────┼─────┼─────┼─────┼─────┤│巴南区│70.0│铜梁县│77.78│巫山县│66.67│彭水县│66.67│├─────┼─────┼───────┼─────┼─────┼─────┼─────┼─────┤│││大足县│72.22│巫溪县│88.89│││├─────┼─────┼───────┼─────┼─────┼─────┼─────┼─────┤│││荣昌县│77.78│││││├─────┼─────┼───────┼─────┼─────┼─────┼─────┼─────┤│││璧山县│72.22│││││└─────┴─────┴───────┴─────┴─────┴─────┴─────┴─────┘。

最新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汇总

最新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汇总

2009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扩内需、促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1],着力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内陆开放高地和“五个重庆”[2]建设,同心同德,奋起应对,国民经济加快回升、持续向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2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06.8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47.48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74.44亿元,增长13.3%。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3%,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8%,与上年持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9%,上升0.6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916元,比上年增长14.1%。

图1 直辖以来全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分区域看,一小时经济圈[3]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76.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8%;渝东北翼完成1096.07亿元,增长18.8%,占全市的16.8%;渝东南翼完成356.17亿元,增长14.7%,占全市的5.4%;“两翼”所占比重较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4]比上年下降1.6%,其中食品价格持平。

主要食品价格中,猪肉下降23.6%、油脂下降19.1%、大米上涨8.4%、蛋类下降1.2%。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4.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5.0%。

图2 直辖以来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单位:%表12009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指标比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1.6食品持平烟酒及用品 1.6衣着-5.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2.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0.6交通和通信-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5居住-4.1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668.83万人。

重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发展成就

重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发展成就

重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发展成就
重庆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了重要的的发展成就。

上世纪60年代,随着“三线建设”的启动,重庆成为了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

这一时期,大批企业迁入重庆,促使重庆成为了全国重要的兵器、民用机械、医药、化工等生产基地,形成了重型工业结构特征明显的工业体系。

进入新时代,重庆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条腿”走路,做优做强智能产业、汽车、摩托车等支柱产业,培育壮大装备、材料、生物医药、消费品、能源、技术服务、农副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

在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了20690.04亿元,是1949年工业总产值6.04亿元的3425.5倍。

此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也从1949年的无一家增加到了6536家。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重庆的发展成就,建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咨询专业人士。

2009-2010年重庆对外经济

2009-2010年重庆对外经济

重庆市对外经济运行企稳,向好迹象显现——2009年运行综述及2010年展望2009年以来,随着国际经济恢复性增长态势日益明朗,重庆对外经济逐步走出低谷,降幅逐月收窄,好转迹象渐趋明显,对外贸易触底回稳,利用外资增长提速。

2009年,全市实现进出口77.0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9.0%,其中实现出口42.8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5.2%。

2009年,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2%。

一、2009年重庆对外经济运行情况(一)对外贸易降幅波动收窄,12月正增长收关2009年,全市实现进出口77.0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9.0%。

其中,实现出口42.8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5.2%;实现进口34.2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9.8%。

2009年重庆贸易顺差8.5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0.72亿美元。

2009年重庆市实现进出口、出口和进口总值分别列全国第24位、21位和25位,列西部地区第6 位、5位和6位。

从总值位次上看,进出口总值被陕西超过,比上年下降1位;出口总值被云南超过,比上年下降1位。

2009年重庆市进出口、出口、进口总值的增长幅度分别列全国第17位、16位和18位,列西部地区第6位、4位和6位。

全市进出口、出口、进口总值的增长幅度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9.2和1.4个百分点。

从单月增幅看,重庆进出口、出口、进口单月同比增速呈曲折上升走势,分别从最低点2009年2月-37.7%、4月-40.2%、1月-42.9%波动回升,进出口、出口、进口12月均以正增长收关,当月分别为39.8%、49.7%和28.6%的速度增长,且进出口、出口12月实现2009年以来最好水平,进口6月增长34.9%则为2009年以来最好水平(见图1)。

图1 重庆2009年各月进出口情况1、一般贸易出口跌幅放缓,加工贸易出口快速回升一般贸易是我市主要贸易方式。

2009年以来,一般贸易出口单月增速持续下滑,8月至最低点-42.6%,9月起降幅逐步收窄,12月转降为升,增长48.3%。

六十年沧桑巨变,书写重庆工业史诗篇章

六十年沧桑巨变,书写重庆工业史诗篇章

数据统计口径 1996 年以前为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1996-2006 年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即年产品销售 收入在 500 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2007 年及以后为规模以上(即年产品销售收入在 500 万元以上) 工业企业
-2-
及标准件为主体的大工业格局,生产能力大大增强,是西南最大的汽 车、机床、仪表机械工业基地和门类齐全、全国最大的兵工基地,兵 工规模占全国的 1/4 左右。1979 年工业实现总产值达 124.97 亿元, 为 1964 年的 3.5 倍,1949 年的 20.7 倍。 第二个十五年奠定了重庆工业基本格局。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 是:规模总量增长迅猛,产业结构向重型化发展,工业生产体系整体 水平迈上新台阶。 (三)1980-1994:乘改革开放之势深度变革 改革开放后,重工业为主体、国有企业众多的重庆工业发展步伐 较东部沿海地区相对滞后, 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与经济过 热、紧缩周期的较大影响,在阵痛中不断变革。以所有制为龙头的结 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彻底被打破,形成 了国营、集体联营、外资独资与合资以及股份制等多元化经济齐头并 进的局面;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通过实施“关、停、并、转”,汽车、 摩托车、化工、医药、冶金等重化工业不断壮大发展;技术研发结构 方面, 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 同时加大技改投入、 加速技术改造, 产品研发和制造水平进一步提升;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加,1994 年 汽车、摩托车、铝材、水泥产量分别是 1978 年的 44 倍、2837 倍、 3.4 倍和 6.7 倍。 第三个十五年,重庆工业所有制、行业、产品、投资、研发等结 构得到大幅度调整,为增长提供了结构性动力。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 是: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行业和企业发展获得巨大 生机与活力,工业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产业结构持续调整。 (四)1995-2009:以直辖利好促跨越发展 1997 年直辖市正式建制,重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发展迈 上新的平台。同时,改革开放继续向纵深推进,国有企业改制、脱困

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六十年重要经济数据

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六十年重要经济数据

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六十年重要经济数据
佚名
【期刊名称】《重庆经济》
【年(卷),期】2009(000)005
【总页数】3页(P156-15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
【相关文献】
1.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六十年大事记 [J],
2.六十年沧桑磨砺重庆迈向新辉煌——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概述 [J], 陆昕
3.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六十年重要文献选编 [J],
4.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成就辉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大变化 [J], 周耀亭;张晶
5.沧桑巨变六十年——建国六十年来宁德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J], 黄丽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60 年质的飞跃重庆市人口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60 年质的飞跃重庆市人口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60年质的飞跃——重庆市人口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六十载风雨,弹指一挥间。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市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并逐步实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跨越性发展,开始向腾飞之路大步迈进。

与此同时,重庆市人口发展态势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口总量增速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人口素质全面提升,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人口形势不断向好,实现了人口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户籍人口总量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重庆市户籍人口总量达到3257.05万人,与建国初期的1951年相比增加了1531.71万人,增长88.8%,年均增加26.87万人。

重庆市1951-2008年户籍人口单位:万人随着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及调整,重庆市户籍人口总量的增长经历了由无计划自发的高生育、高增长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有效计划控制阶段,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

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不同情况,可以将建国60年以来重庆市户籍人口总量的增长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人口迅速增长阶段(1951-1958年)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加之人口生育未加控制,人口出生率开始回升,死亡率迅速下降,形成高出生和高自然增长的局面。

在这一阶段的8年时间内,重庆市共增加233.28万人,年均增加29.16万人。

1958年的户籍人口总量为1958.62万人,较1951年增长13.5%,年均增幅为1.8%。

这期时间,出生率最高时达到了34.6‰,自然增长率最高时达到了22.2‰,年均出生率达到28.4‰,形成了重庆市人口增长的第一次高峰。

(二)人口负增长阶段(1959-1961年)这一时期,国家经济政策的失误和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处于瘫痪的状态,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编辑出版《重庆发展六十年》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编辑出版《重庆发展六十年》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编辑出版《重庆发展六十年》的通知【法规类别】出版与出版物市场管理【发文字号】渝办发[2009]82号【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发布日期】2009.04.02【实施日期】2009.04.02【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失效依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决定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编辑出版《重庆发展六十年》的通知(渝办发〔2009〕82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为了隆重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全面回顾建国以来重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光辉历程,全面展示我市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直辖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努力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加快推进富民兴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蓬勃生机和伟大成就,教育和激励3200万重庆人民充分认识和了解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更好地认识新重庆、热爱新重庆、建设新重庆,凝万众之心、聚全市之力,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建设“五大重庆”,经市政府同意,编辑出版《重庆发展六十年》。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作出的“314”总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系统总结重庆60年发展的光辉历程,热情讴歌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建设祖国的英雄壮举,全面展示我市建国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新变化、取得的新成就、积累的新经验,为加快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城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十年沧桑磨砺 重庆走向新的辉煌——建国60周年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报告六十年沧桑磨砺,六十年改天换地。

1949年11月30日,随着人民解放军挺进大西南,解放重庆,这座西南重镇从此焕发青春,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亘古未有的新阶段。

建国60年来,重庆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改天换地,创造了波澜壮阔的光辉诗篇。

改革开放特别是直辖以来,重庆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国民经济焕然一新,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教体卫取得了卓越成就,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

重庆已站上一个新的起点上,正努力实践胡锦涛总书记勾画的“314”1宏伟蓝图和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

富饶的土地 悠久的历史重庆位于北纬28度10分-32度13分,东经105度11分-110度11分之间,地处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和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西南工商业重镇和水陆交通枢纽。

重庆地下、地表资源丰富,组合条件较好,利用价值高,开发潜力大,是我国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之一。

重庆是全国大中城市中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

已发现矿产75种,初步探明的矿产40多种,1“314”总体部署具体含义参见“奋进的历程”第五部分。

探明矿藏产地353处,储量矿产潜在价值3882亿元。

重庆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水能蕴藏量巨大,极具开发潜力。

全市每平方公里拥有可开发水电总装机容量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水能资源开发量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

此外,还有丰富的地下热能和饮用矿泉水,开发潜力巨大。

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

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

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

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

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

1937年至1946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国民政府移驻重庆,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陪都,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

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改为四川省辖市。

1983年率先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1992年辟为沿江开放城市。

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代管四川省的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

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正式成为中国第四个、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掀开了重庆建设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2008年底,重庆市辖19个区、21个县(自治县),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39万人。

奋进的历程建国60年来,重庆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道路上,艰苦探索,几经风雨,走过了一段段艰难历程,实现了一次次历史性的跨越。

一、恢复、发展、改造阶段(1949-1957年)从1949-1957年为第一阶段,其间经历了1949-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这段时期的前三年,党领导重庆人民肃清了土匪恶霸,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实行了土地改革,逐步地恢复和发展了生产。

建国后经过三年恢复,195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7.8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66.4:21.8:11.8。

从1953年开始,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指引下,进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全市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尽可能地利用与发挥原有工业的潜在力量,对农业、私营工商业、交通运输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195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10亿元,是1952年的1.46倍,年均增长7.7%。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3%,第二产业增长19.2%、第三产业增长8.9%;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年均增速达到19.9%。

二、“大跃进”、调整阶段(1958-1965年)1958-1962年,由于轻率地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加上当时自然灾害的影响,致使重庆经济遭受严重挫折。

“二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下降3.8%,其中农业受影响最严重,年均下降10.4%。

1961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裕、提高”的方针,以纠正错误、恢复经济。

并把1963-1965年作为国民经济继续调整的三年。

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13.0%、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7.9%、第三产业年均增长 6.6%。

全市遭受破坏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好转。

在这个基础上,从1965年开始,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开展了“三线建设”,一个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武器基地建设开始起步。

三、“文革动乱”曲折发展阶段(1966-1978年)当全市经济刚刚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之际,1966年开始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再次遭到严重的挫折。

由于重庆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尽管在“文革”中经济建设受到严重损失,但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一定成就,完成了大量的基本建设,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工厂,增添了一批新的技术装备。

1966-197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其中:工业年均增长3.7%。

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32亿元,是1976年的1.34倍。

四、改革开放阶段(1979-1996年)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正反面经验,全面拨乱反正,纠正了过去的左倾错误,对经济工作进行了第二次大调整,同时对经济管理体制开始进行改革。

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将重庆作为全国第一个城市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将原四川省永川地区并入重庆市,实行国家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庆在转变体制、转换机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市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实力明显提高。

1979-199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1%。

五、直辖大发展阶段(1997年至今)1997年3月14日,根据党中央的决定,经第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重庆正式成为我国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的第四个直辖市,由此揭开了重庆历史发展崭新的一页。

1997-2006年的十年间,全市紧紧抓住“重庆直辖、三峡工程库区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性机遇,攻坚克难,基本完成直辖之初中央交办的历史任务。

三峡工程百万移民、老工业基地改造、农村扶贫与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四大难题逐步破解。

经过十年的“打基础、建平台”,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2007年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市未来发展提出了“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四大任务”的总体部署,简称“314”总体部署。

三大定位是指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一大目标是指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四大任务是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同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重庆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6月25日国务院批准重庆新一轮的城乡总体规划。

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重庆问题”为重庆量身订作的一个综合性政策文件,是推动重庆早日实现“314”总体部署,更好地完成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任务,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五个重庆”(即“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3号文件的颁布标志着重庆改革和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1997-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0%,2008年GDP 突破5000亿大关,人均GDP达到1.80万元。

经过直辖十余年的“打基础、建平台”,全市经济已进入“求突破、大发展”的历史时期,重庆已站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新的姿态昂首阔步迈向新的辉煌。

辉煌的成就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国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一)经济总量迅速扩大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96.66亿元,是1949年的366.9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7.6%。

相较于建国初期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改革开放以后全市经济进入较为平稳快速增长时期,尤其是1999年以后经济增长速度呈现逐年稳步上升态势(见图1)。

2008年人均GDP达到18025元,是1949年的207.2倍,由人均十几美元增长到2594美元。

图1:1950-2008年重庆市GDP单位:亿元,%(二)农业稳步发展从封建土地所有制到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制度再到1978年全面推行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60年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涉农政策、法规,有效地推动重庆土地制度变迁和土地政策创新,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农民彻底解除了几千年农业生产的税负。

与此同时,重庆连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实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增长的多项惠农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激发了农业发展活力。

2008年,全市粮食产量和肉产量分别达到1153.20万吨和177.58万吨,分别是1949年的2.86倍和16.1倍。

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75.40亿元,是1949年的59.1倍。

(三)工业蓬勃发展经过60年的发展,工业已经成为重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194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仅为2.50亿元,产业基础极为薄弱;1965年开始的“三线建设”为重庆工业带来了第一次快速发展的机遇,期间200多个项目西迁重庆,机械制造业投资总额达3.9亿元,197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7.92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