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5建国60周年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十年沧桑磨砺 重庆走向新的辉煌
——建国60周年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六十年沧桑磨砺,六十年改天换地。1949年11月30日,随着人民解放军挺进大西南,解放重庆,这座西南重镇从此焕发青春,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亘古未有的新阶段。建国60年来,重庆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改天换地,创造了波澜壮阔的光辉诗篇。改革开放特别是直辖以来,重庆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国民经济焕然一新,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教体卫取得了卓越成就,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重庆已站上一个新的起点上,正努力实践胡锦涛总书记勾画的“314”1宏伟蓝图和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
富饶的土地 悠久的历史
重庆位于北纬28度10分-32度13分,东经105度11分-110度11分之间,地处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和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西南工商业重镇和水陆交通枢纽。
重庆地下、地表资源丰富,组合条件较好,利用价值高,开发潜力大,是我国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之一。重庆是全国大中城市中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已发现矿产75种,初步探明的矿产40多种,
1“314”总体部署具体含义参见“奋进的历程”第五部分。
探明矿藏产地353处,储量矿产潜在价值3882亿元。重庆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水能蕴藏量巨大,极具开发潜力。全市每平方公里拥有可开发水电总装机容量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水能资源开发量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此外,还有丰富的地下热能和饮用矿泉水,开发潜力巨大。
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1937年至1946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国民政府移驻重庆,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陪都,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49年11月重庆解放,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改为四川省辖市。1983年率先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代管四川省的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正式成为中国第四个、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掀开了重庆建设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2008年底,重庆市辖19个区、21个县(自治县),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39万人。
奋进的历程
建国60年来,重庆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道路上,艰苦探索,几经风雨,走过了一段段艰难历程,实现了一次次历史性的跨越。
一、恢复、发展、改造阶段(1949-1957年)
从1949-1957年为第一阶段,其间经历了1949-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段时期的前三年,党领导重庆人民肃清了土匪恶霸,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实行了土地改革,逐步地恢复和发展了生产。建国后经过三年恢复,195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7.8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66.4:21.8:11.8。
从1953年开始,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指引下,进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全市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尽可能地利用与发挥原有工业的潜在力量,对农业、私营工商业、交通运输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195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10亿元,是1952年的1.46倍,年均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3%,第二产业增长19.2%、第三产业增长8.9%;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年均增速达到19.9%。
二、“大跃进”、调整阶段(1958-1965年)
1958-1962年,由于轻率地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
泛滥,加上当时自然灾害的影响,致使重庆经济遭受严重挫折。“二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下降3.8%,其中农业受影响最严重,年均下降10.4%。
1961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裕、提高”的方针,以纠正错误、恢复经济。并把1963-1965年作为国民经济继续调整的三年。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13.0%、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7.9%、第三产业年均增长 6.6%。全市遭受破坏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好转。在这个基础上,从1965年开始,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开展了“三线建设”,一个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武器基地建设开始起步。
三、“文革动乱”曲折发展阶段(1966-1978年)
当全市经济刚刚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之际,1966年开始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再次遭到严重的挫折。由于重庆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尽管在“文革”中经济建设受到严重损失,但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一定成就,完成了大量的基本建设,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工厂,增添了一批新的技术装备。1966-197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其中:工业年均增长3.7%。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32亿元,是1976年的1.34倍。
四、改革开放阶段(1979-1996年)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地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