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
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前言为了更好地支持国家重点专项和科技项目的研究,促进科技创新,国家科技部发布了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本文将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介绍和解析。
重点专项项目申报重点专项是针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通过集中投入、集成创新、重点突破,推进关键技术、前沿领域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一项重要举措。
根据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重点专项项目分为青年科学家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三部分。
青年科学家计划青年科学家计划是国家为鼓励青年学术和科技创新而设立的一项项目,旨在提高我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2018年的青年科学家计划申报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建议书阶段。
截止时间为3月31日,申请人可以通过科技部门的官网在线提交建议书,重点内容包括项目简介、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
2.第二阶段:正式申报阶段。
根据建议书的评审结果,科技部门将筛选出获得批准的项目并通知申请人提交正式申请书。
申请人需在规定时间内准备好正式申请书,提交相关材料。
正式申报的截止时间为6月30日。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新型继承,旨在促进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前沿学科等方面的发展,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地位。
2018年的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申报也同样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建议书阶段。
截止时间为5月15日,申请人需要提交建议书以及相关的申报材料。
2.第二阶段:正式申报阶段。
根据建议书的评审结果,科技部门会通知获得批准的项目负责人,要求提交正式申请。
正式申请的截止时间为10月15日。
重点研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是为更好地支持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国家级科技计划。
重点研发计划将在全国范围内计划性地推进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技创新。
2018年的重点研发计划包括预先研究、面上项目和重点专项三种类型。
1. 2018年智能制造领域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专项重点示范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2018年智能制造领域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专项重点示范项目申报指南一、典型行业智能车间应用示范项目1、面向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智能制造车间应用示范研究内容:研究制造工艺参数、质量数据的实时感知与分析技术、车间层控制网络/制造装备/物流装备互联互通技术、车间制造过程关键要素的数字孪生技术,加工精度建模与补偿技术、关键制造环节的工艺参数智能优化、数值模拟与虚拟加工/装配的可视化仿真技术、多目标/多任务协同的智能车间实时调控与运行优化方法,以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为核心,高度集成先进传感、控制、检测、装配、物流及智能化工艺装备与生产管理软件,实现车间加工全要素互联、全数字集成、全过程智能监控和优化运行,在汽车零部件行业进行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以汽车零部件行业为背景,建立智能车间应用示范,具备信息-物理系统交互能力,支持20种以上工艺参数和质量数据的实时感知,支持10种以上的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物流装备、智能检测设备互联互通和状态监控,关键装备的数控化率90%以上且均具有智能化决策功能、联网率100%、制造过程的自动采集率8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产品不良率降低20%。
完成时限:3年2、面向装备制造行业的智能制造车间应用示范研究内容:针对装备制造行业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重点开展产品制造过程加工工艺参数、质量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数据融合技术、关键制造工艺的数值模拟与虚拟加工/装配的可视化仿真技术、加工设备的互联互通技术、面向制造过程关键要素的数字孪生技术、加工精度建模与补偿技术、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制造过程数据分析与优化决策技术研究,支持制造过程中工艺参数、设备状态、业务流程、质量信息等数据的集成与交互;高度集成先进传感、控制、检测、装配、物流及智能化工艺装备以及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等生产管理软件,实现制造车间的智能化管控;以装备制造行业为背景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以装备制造行业为背景,建立智能车间应用示范,具备信息-物理系统交互能力,开发面向设备互联互通和制造大数据汇聚的智能车间生产管控平台,支持10种以上工艺参数和质量数据的实时感知,支持10种以上的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物流装备、智能检测设备互联互通和状态监控,关键装备的数控化率达到90%以上且均具有智能化决策功能、联网率达到100%、制造过程的自动采集率达到8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产品不良率降低20%。
重大专项申报指引
附件12018~2019年“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重大专项申报指南根据省委和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结合国家和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点领域,以国家战略和广东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推进思路和专项实施方案的要求,瞄准国际最前沿,集中力量联合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制定行业标准,取得若干标志性成果,特制定2018~2019年度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2018~2019年度指南共设置7个专题,每个申报项目需要覆盖专题全部内容,均需产学研联合申报,采用竞争性评审、无偿资助方式。
专题一:6-8英寸4H-SiC衬底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编号:0126)研究内容:面向SiC电力电子器件和微波器件的需求,研制出高质量6-8英寸n型和半绝缘SiC衬底,突破制约SiC衬底成品率的关键技术,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8英寸低缺陷高品质SiC衬底产业化制备成套关键技术。
开展6-8英寸SiC温场精确控制技术和扩径生长技术研究;突破位错、微管、夹杂物等缺陷降低技术;开展6-8英寸SiC单晶材料杂质控制技术、电阻率控制技术及电阻率均匀性控制技术研究;开发6-8英寸SiC单晶生长工艺及晶体批量切、磨、抛加工技术。
考核指标: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形成高质量n型6-8英寸SiC 衬底年产能达到5万片;形成半绝缘6-8英寸SiC衬底年产能达到4万片;6-8英寸SiC材料品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6件技术标准,申请发明专利20项,发表有国际影响力高水平论文10篇,引进3个以上高精尖团队。
具体指标如下:①6英寸SiC材料:SiC单晶材料直径≥6英寸;衬底微管密度≤0.5个/cm2;n型衬底电阻率≤30 mΩꞏcm,半绝缘衬底电阻率≥1×107Ωꞏcm;衬底总腐蚀坑密度≤5000个/cm2;衬底翘曲度(Warp)≤45μm;衬底弯曲度(|bow|)≤25 μm;衬底总厚度变化(TTV)≤15 μm;衬底局部厚度变化(LTV)≤5 μm;衬底表面粗糙度≤0.2nm (测量面积:10μm×10μm);X射线半峰宽≤60"。
“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国科发资〔2017〕294号附件9Đݢ೯ፐ߈ਈଆၣᎧᑽ߁ຳგđᒮ࢛ᓜሲ2018ฤࣞሲۨᒎฉ为落实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围绕新材料“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一半”的战略目标,融合高通量计算(理论)/高通量实验(制备和表征)/专用数据库等关键技术,变革材料研发理念和模式,实现新材料研发由“经验指导实验”的传统模式向“理论预测、实验验证”的新模式转变,显著提高新材料的研发效率,增强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储备,提升应对高性能新材料需求的快速反应和生产能力;培养一批具有材料研发新思想和新理念,掌握新模式和新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和协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做出贡献。
本重点专项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构建高通量计算设计、高通量制备与表征和专用数据库等三大协同创新平台;研发多尺度集— 1 —成化高通量计算方法与计算软件、高通量材料制备技术、高通量表征与服役行为评价技术,以及面向材料基因工程的材料大数据技术等四大关键技术;在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催化材料和特种合金等支撑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典型材料上开展验证性示范应用。
共部署40个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年)。
2016年本重点专项在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和验证性示范应用方向已启动13个研究任务的14个项目。
2017年本重点专项在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和验证性示范应用方向已启动16个研究任务的19个项目。
2018年,在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验证性示范应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探索,以及协同创新示范平台建设等方向启动11个研究任务,拟支持11-22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2.20亿元。
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模板】
附件2“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持续推动智能电网技术创新、支撑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和能源消费革命。
从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到典型应用示范全链条布局,实现智能电网关键装备国产化。
到2020年,实现我国在智能电网技术领域整体处于国际引领地位。
本重点专项按照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大电网柔性互联、多元用户供需互动用电、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与微网、智能电网基础支撑技术5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23个重点研究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年)。
1.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1.1 大容量风电机组电网友好型控制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大规模风电接入后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需求,研究大容量风电机组的电网友好型发电控制技术。
具体包括:典型双馈和直驱风机宽频动态特性及量化分析方法;风力发电机组对电网惯量和一次调频支撑的优化控制技术;风力发电在电网次/超同步频率的动态特性优化控制技术;电网故障暂态过程中风力发电设备支撑电网电压和频率的优化控制技术;不同电网运行条件下风力发电机组的载荷分析及稳定优化控制。
考核指标: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不低于2MW,惯量支撑响应速度≤200ms,一次调频支撑持续时间≥5min,有功支撑能力不低于10%Pn;耐受1.3pu持续500ms的暂态过电压;主动阻尼控制同时覆盖低频段、次/超同步频率段,完成风电机组的并网性能验证和示范应用。
1.2 分布式光伏多端口接入直流配电系统关键技术和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为提高规模化、高渗透率分布式光伏并网消纳能力,研究分布式光伏多端口接入直流配电系统的集成优化技术及装备,建立分布式光伏直流并网实证系统。
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和《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形成自主可控的云计算和大数据系统解决方案、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在云计算与大数据的重大设备、核心软件、支撑平台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基本形成以自主云计算与大数据骨干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生态体系和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集群;提升资源汇聚、数据收集、存储管理、分析挖掘、安全保障、按需服务等能力,实现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本重点专项按照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设施、基于云模式和数据驱动的新型软件、大数据分析应用与类人智能、云端融合的感知认知与人机交互等4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20个重点研究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
1. 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设施1.1 数据科学的若干基础理论(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研究大数据的数据建模理论,包括大数据的统一表示和有效度量等;研究大数据的新型计算复杂性理论,包括多项式可计算问题类的细分等;研究高通量计算理论与算法、高效并行计算算法、分布式计算算法、近似计算算法等;研究大规模分布式可扩展的数据存储与组织,能效优化的分布存储和处理的系统架构,以及数据副本一致性、数据压缩、数据划分与迁移等问题;研究大数据的数据治理理论与方法,包括数据质量管理、数据权属、数据隐私保护等。
考核指标:形成有国际性影响的数据科学理论体系,发表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和若干专著。
在关键技术上申请系列专利,形成专利群。
1.2 基于NVM的TB级持久性内存存储系统及应用(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持久性内存存储I/O栈与存储管理;分布式持久性内存文件系统;基于RDMA的分布式持久性共享内存新型编程模型;构建分布式持久性内存存储系统;研制基于TB级内存系统的典型大数据应用系统及示范。
2018年度东莞市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项目申报指南
开户银行账号 年(申报上两年度)
年(申报上一年度)
如申报年度为 2017 年,则申报上一年度指 2016 年,申报上两年度指 2015 年。
一 10 一
二、装备基本信息
装备名称
装备型号及规格
装备投放市场时间
装备销售价格(万元)
当年预计销售数量
对应 〇国家 〇省 〇市 指导目录
编号
申报产品基本情况描述及申请首台(套)的主要理由:
金责任承诺书
一8一
附件 1:
2018 年度东莞市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 认定申请表
申 报 单 位:(加盖公章)
;
设 备 名 称:
;
装备所属行业领域:
;
企业所属镇街(园区):
;
企业详细地址:
;
法定代表人姓名:
;电话:
;
手机:
;电子邮箱:
;
企业联系人姓名:
;电话:
;
手机:
;电子邮箱:
。
一9一
一、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营业执照地址 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号 组织机构代码 主营业务
一7一
业应积极配合,如未能按要求进行现场核实,市经信局可取消其 东莞市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产品的认定资格;
(五)对同一家企业多个产品符合同一年度申报指南中明确 的国家、省和市《指导目录》范围的,只能于同一年度集中申报;
(六)申报产品的销售如涉及关联交易,申报企业需提供第 三方机构出具的产品价格评估报告等相关说明材料;
附件:1.2018 年度东莞市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认定申 请表
2.2018 年度东莞市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推广奖 励申请表
3.2018 年度东莞市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保险补 贴申请表
“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附件6“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国制造2025》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专项。
根据本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突破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的基础理论,取得原创性技术成果,超前部署研发下一代技术;攻克增材制造的核心元器件和关键工艺技术,研制相关重点工艺装备;突破激光制造中的关键技术,研发高可靠长寿命激光器核心功能部件、国产先进激光器,研制高端激光制造工艺装备;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示范;到2020年,基本形成我国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的技术创新体系与产业体系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撑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
本重点专项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从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的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关键工艺与装备、创新应用与示范三个层次,围绕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两个方向,共部署10个重点研究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年)。
1.增材制造1.1基于增材制造的智能仿生结构设计技术(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探索形状记忆材料增材制造新原理和新工艺,形成与制造工艺匹配的改性技术和专用材料;研究形状记忆材料增材制造结构的智能变形行为,揭示从成形材料组织、性能、功能到制品行为的映射规律;发展基于形状记忆材料增材制造的智能仿生结构设计技术,在满足系统轻量化、功能融合等要求下,实现包括精确智能变形在内的功能和效能提升;以生物医疗、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的复杂结构及传感器或作动器等为目标开展功能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形状记忆材料在增材制造工艺中功能参数损失不超过5%,非金属成形结构可调变形量不小于40%,金属结构可调变形量不小于8%;系统体积降低50%以上,智能形变效能提升15%以上。
1.2大功率高精度数字式扫描电子枪系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面向金属粉末床增材制造工艺需求,提升电子枪的使用寿命,研发电子加速与束流强度的精确控制技术,提高电源的可靠性和加速电压的稳定性;研究适于选区熔化的电子光学设计及高精度数字式扫描系统,提高束斑质量和扫描精度;研发阵列式电子枪系统,扩大电子束精确扫描的范围;研发电子枪运行状态的监控和自诊断、自恢复技术,提高其运行的可靠性。
“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附件7“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等规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以高速精密重载智能轴承、高端液压与密封件、高性能齿轮传动及系统、先进传感器、高端仪器仪表以及先进铸造、清洁热处理、表面工程、清洁切削等基础工艺为重点,着力开展基础前沿技术研究,突破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基础保障能力。
加强基础数据库、工业性验证平台、核心技术标准研究,为提升关键部件和基础工艺的技术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本专项的实施,进一步夯实制造技术基础,掌握关键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先进传感器和高端仪器仪表的核心技术,提高基础制造技术和关键部件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交通、航空航天、数控机床、大型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重型矿—1—山设备、新能源装备等重点领域和重大成套装备自主配套能力,强有力地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
本重点专项按照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从基础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示范三个层面,围绕关键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先进传感器、高端仪器仪表和基础保障技术五个方向部署实施。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8-2022年)。
2018年,在五个方向按照基础前沿技术类、共性关键技术类和应用示范类,拟启动不少于43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6亿元。
为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投入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的技术创新,在配套经费方面,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应用示范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2:1。
鼓励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已在考核指标后明确。
项目申报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
关键技术项目指南及申报要求
关键技术项⽬指南及申报要求2018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项⽬指南及申报要求(征求意见稿)2018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将围绕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实施,进⼀步强化⽬标导向和产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着⼒加强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和重⼤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具有⾃主知识产权的核⼼技术,抢占产业技术竞争制⾼点,引领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和⽀撑优势产业整体提升。
⼀、⽀持重点1.加强战略⾼技术前瞻部署。
跟踪世界⾼技术发展趋势,⾯向江苏未来发展,聚焦⼈⼯智能、智能机器⼈、未来⽹络与通信等产业技术前沿领域,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获取⾃主知识产权,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点。
围绕电⼦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优势产业领域,瞄准⾼端环节和关键节点,⽀持核⼼技术和重要技术标准研发,提升产业⾼端发展⽔平。
⽀持节能减排、军民融合、制造业信息化、⽂化科技创新等共性技术研发,提⾼产业整体竞争⼒。
2.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
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动计划,⿎励创新型领军企业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联合多个研发单位开展基于交叉学科的前沿技术研究,形成原创性技术成果。
⽀持科—1 —技型拟上市企业开展⾯向应⽤的重⼤技术研发,为加快上市步伐提供科技⽀撑。
引导⾼新技术企业加强关键核⼼技术研发,提升⾃主创新能⼒。
优先⽀持创新型企业、⾼新技术企业、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建有企业以及近年有发明专利授权的企业申报项⽬。
3.优化区域产业创新布局。
实施创新型园区建设⾏动计划,⽀持苏南国家⾃主创新⽰范区建设,引导⾼新区以及科技产业园等科技园区,加强前瞻性技术部署,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区⼀战略产业”布局。
引导创新型试点县(市、区)围绕主导产业,突破产业核⼼技术,形成“⼀县⼀主导产业”布局。
引导创新型试点乡镇围绕特⾊产业,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形成“⼀镇⼀特⾊产业”布局。
4.强化产学研联合和⼈才导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年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9“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
在2017年任务部署的基础上,2018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26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6.3亿元,实施周期为2018—2021年。
1. 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1.1食品典型污染物及潜在风险物质危害识别与毒性作用模式研究1.1.1保健食品风险评估及功能评价基础研究研究内容:重点研究保健食品常用重点原料以及糖类、蛋白质、功能性油脂、功能肽等的基本特性,分析保健食品原料中的高风险物质并建立相关监测、识别关键技术;研发保健食品原料重要制备工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不同制备工艺产生的安全风险及其防控策略,重点开发基于膜分离等现代科学技术的保健食品原料制备、高效分离、纯化、精制及其过程中农兽药残留、重金属、致敏原等风险物质的去除方法;完善现行保健食品功能评价的生物模型、人体试食试验评价规范,对缓解体力疲劳、改善睡眠等7种欠缺人体试食评价方法的保健功能进行重点研究并提出适宜的评价体系;开发保健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风险评价、管控与预警技术,研究生产加工过程中风险因子识别及控制关键技术,并利用互联网技术等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开展基于微流控芯片及计算毒理学的保健食品原料典型风险物质毒性预测、安全评价及功能评价模型的基础研究;重点研究利用人源性细胞及器官芯片等技术,开展保健食品原料中重要污染物毒理及功能评价的体外评价模型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研究建立存在风险隐患的保健食品原料内源性风险物质的基础毒理数据库。
“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附件6“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国制造2025》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专项。
根据本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突破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的基础理论,取得原创性技术成果,超前部署研发下一代技术;攻克增材制造的核心元器件和关键工艺技术,研制相关重点工艺装备;突破激光制造中的关键技术,研发高可靠长寿命激光器核心功能部件、国产先进激光器,研制高端激光制造工艺装备;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示范;到2020年,基本形成我国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的技术创新体系与产业体系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撑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
本重点专项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从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的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关键工艺与装备、创新应用与示范三个层次,围绕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两个方向,共部署10个重点研究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年)。
1.增材制造基于增材制造的智能仿生结构设计技术(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探索形状记忆材料增材制造新原理和新工艺,形成与制造工艺匹配的改性技术和专用材料;研究形状记忆材料增材制造结构的智能变形行为,揭示从成形材料组织、性能、功能到制品行为的映射规律;发展基于形状记忆材料增材制造的智能仿生结构设计技术,在满足系统轻量化、功能融合等要求下,实现包括精确智能变形在内的功能和效能提升;以生物医疗、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的复杂结构及传感器或作动器等为目标开展功能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形状记忆材料在增材制造工艺中功能参数损失不超过5%,非金属成形结构可调变形量不小于40%,金属结构可调变形量不小于8%;系统体积降低50%以上,智能形变效能提升15%以上。
重点专项2018项目申报指南-国家科技部
重点专项2018项目申报指南-国家科技部附件11“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健康是人类最普遍最根本的需求,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我国国民对健康的需求快速增长,人们在希望“好看病、看好病”的同时,更加关注疾病的预防、个体功能的完善、健康状态的良好,以及健康寿命的延长。
本专项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要求,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国科发社〔2017〕147号)、《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60号)、《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国办发〔2016〕66号)、《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75号)及《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等战略部署,突出“战—1—略前移、关口前移”,聚焦健康风险因素控制、老龄健康服务等关键问题,融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可穿戴、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健康失衡状态的动态辨识,健康风险评估与健康自主管理为主攻方向,重点突破人体健康状态量化分层、健康信息的连续动态采集、健康大数据融合分析、个性化健身技术等难点和瓶颈问题,构建以主动健康科技为引领的一体化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健康保障能力和自主性;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养老服务标准及评价体系,推进养老、康复、护理、医疗一体化的老龄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连续性服务的生命全过程危险因素控制、行为干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的技术产品支撑体系,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科技支撑。
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针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创新不足、科技创新支撑不足、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创新、开放、分享、协同、融合”为发展理念,以提升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与水平为主题,以推进互联网与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主线,创新现代服务科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打造现代服务支撑平台,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的跨学科、综合交叉科研团队和联盟建设,重塑现代服务业技术体系、产业形态和价值链,提高科技在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中的贡献度,创新发展跨界融合的现代服务新生态,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本重点专项按照现代服务科学理论、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新兴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科技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文化科技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等5个方向,共部署35项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7-2021年)。
2018年,拟在上述5个方向,按基础理论类、共性关键技术类、应用示范类,启动不少于23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3.75亿元。
应用示范类项目须有经费配套,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
鼓励充分发挥地方、企业与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项目申报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拟支持项目数均为1-2项。
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涵盖二级标题下所列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
2018年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8年市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一、工业领域(一)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1.柔性传感材料与传感器研发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柔性/可拉伸器件和导电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设计和研发柔性/可拉伸器件、导线、电极。
设计和研发适于可穿戴设备使用的新型柔性/可拉伸传感器件。
研究适合于柔性传感器应用于医疗和健康监测的算法,实现可穿戴复杂环境下的精准健康数据获取和分析。
2.柔性混合集成电路研发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柔性和刚性器件混合集成、柔性互联、柔性混合封装工艺,研究超薄硅集成电路及传感器的加工工艺。
研究柔性混合集成电路性能测试技术,开发柔性混合集成电路在疲劳载荷下的性能稳定性、可靠性的测试工具。
研究柔性混合集成电路的失效机制及相应的结构优化方案。
3.柔性显示器件研发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柔性显示的薄膜封装技术,揭示材料特性和器件性能之间动态响应的影响规律,突破功能层薄膜本身在卷曲、折叠等力学作用下的稳定性关键技术。
4.柔性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研发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高性能非富勒烯类受体材料,高效界面调控材料,柔性薄膜的微观形态调控技术,基于40 μm以下厚度柔性超薄晶硅的非掺杂异质结技术,构建新型高效材料体系。
5.柔性照明器件关键基础材料研发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柔性耐高温透明聚合物基板、柔性金属基薄膜透明电极、高效柔性发光材料、可穿戴柔性液晶显示材料和印刷电子辅助材料等相关材料制备研究,阐明光学特性、电荷输运和耐久性调控规律,研究对上述材料老化特性的实验室加速测试与评估的相关方法,突破高耐久性多功能柔性封装关键技术。
6.柔性储能器件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针对柔性储能的高性能正负极活性材料新体系,以及电解质和集流体等匹配性材料,重点探索基于石墨烯等二维纳米材料的新型储能材料的可控制备、储能机制及其在柔性储能器件中的应用技术。
发展创新的柔性电极结构设计方案与材料集成技术,研发柔性储能器件全流程制作工艺,评测柔性储能器件在反复受力与形变时的充放电性能、电极中各组成部分的界面结构和正负极材料微观结构的演化规律,研究器件的失效机制及相应的材料与器件结构优化方案。
2018年度市科技重大专项申报指南.doc
附件32018年度市科技重大专项申报指南一、生物医药优先主题1:创新药物研发针对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大疾病,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创新、重大产业化前景和重大市场效应的化学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
优先主题2:仿制药物研发依据技术进步和政策法规要求,开展临床急需或短缺的仿制药物的研发;进行已上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相关技术研究,提高药品的质量与标准;开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出口潜力大及有利于提升药品质量和疗效的关键医药中间体和新型药用辅料的研发。
优先主题3:中药材品质提升围绕亳州道地、特色、大宗中药材,开展良种选育繁育研究和基地建设,开展中药材野生抚育、野生变种植研究,建立符合规范化标准种植要求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展中药材产地加工、炮制、提取、仓储、运输等关键技术和商品规格研究,制定相关规范和标准。
优先主题4:中药新品种和新剂型研发围绕名老中医验方,研究开发中药新品种和新剂型;对确有疗效的中药传统制剂和中药大品种进行再次研究开发;利用我市道地、特色中药资源,开展符合保健食品管理要求的技术研究和相关产品开发。
针对中药大品种,选择常用剂型,开展中药剂型改进、设计和适应性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以改善中药固体制剂防潮、提高缓控释制剂的载药量、片剂的可压性和注射剂的增溶性等辅料筛选与评价技术研究。
优先主题5:中医“治未病”辨识方法与干预技术研究开展以“养生保健”为主的“治未病”相关的人体健康状态辨识方法研究,完善“治未病”的理论体系,研究“治未病”的自我调理与干预的有效方法和中医技术,建立干预效果评估方法;研究“治未病”的服务模式。
优先主题6:中药饮片标准化炮制技术及质量标准研究炮制技术研究基于“亳法”饮片炮制经验,研究常用中药饮片的炮制机理,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炮制工艺,统一亳州市饮片炮制规范,并联合省内主管部门,共同研究建立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7“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等规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以高速精密重载智能轴承、高端液压与密封件、高性能齿轮传动及系统、先进传感器、高端仪器仪表以及先进铸造、清洁热处理、表面工程、清洁切削等基础工艺为重点,着力开展基础前沿技术研究,突破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基础保障能力。
加强基础数据库、工业性验证平台、核心技术标准研究,为提升关键部件和基础工艺的技术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本专项的实施,进一步夯实制造技术基础,掌握关键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先进传感器和高端仪器仪表的核心技术,提高基础制造技术和关键部件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交通、航空航天、数控机床、大型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重型矿—1—山设备、新能源装备等重点领域和重大成套装备自主配套能力,强有力地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
本重点专项按照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从基础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示范三个层面,围绕关键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先进传感器、高端仪器仪表和基础保障技术五个方向部署实施。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8-2022年)。
2018年,在五个方向按照基础前沿技术类、共性关键技术类和应用示范类,拟启动不少于43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6亿元。
为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投入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的技术创新,在配套经费方面,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应用示范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2:1。
鼓励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已在考核指标后明确。
项目申报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
除特殊说明外,拟支持项目数均为1~2项。
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须涵盖该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参研单位不超过5个。
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
指南中“每个项目拟支持数为1~2项”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当出现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2—同的情况时,可同时支持这2个项目。
2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持的方式。
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2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1.关键基础件1.1高速精密悬浮轴承(基础前沿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过临界磁悬浮转子动力学行为及控制理论;研究磁悬浮轴承测控模块的优化设计方法及保护轴承的失效与寿命演变机理;研究磁悬浮轴承与支承部件的耦合作用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新型气体动压轴承设计方法及其支承转子动力学特性,研究高承载、大阻尼新型轴承结构;研究新型气体动压轴承关键制造技术及性能测试技术。
考核指标:高速电主轴验证用磁悬浮柔性转子原理样机1套,跨临界工作转速≥6×104r/min,回转精度优于0.003mm;无油润滑保护轴承在立式转子质量>1000kg,跌落转速≥3000rpm条件下,无转子损伤抗跌落次数≥10次;能源动力装备用气体动压轴承原理样机1套,径向承载能力≥0.6MPa,轴向承载能力≥0.4MPa,DN值≥4.5×106mm·r/min,最高工作温度≥650℃。
1.2轴承服役性能演变机理与数字化设计方法(基础前沿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高速精密轴承服役性能演变规律与轴承动静—3—刚度特性、热特性、精度特性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轴承在变载、变速、非正常润滑、乏信息等复杂工况下早期失效机理与轴承服役寿命预测方法;开发包含轴承性能试验数据资源的工程数据库。
考核指标:开发具备轴承数字化结构设计、轴系仿真、寿命预测功能的设计工具,设计结果与试验偏差≤20%;工程数据库涵盖3类以上精密轴承系列产品试验数据;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轴承设计团体标准或行业标准3~5项。
1.3轴承超精密制造及检测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工艺参数对磨削精度与表面质量影响机理,研究批量生产条件下轴承套圈、滚子精密磨削工艺;研究抛光过程中磨粒与滚道表面的滚轧与微量刻划耦合作用机制,研究批量生产条件下滚道曲面高表面质量抛光技术;研究针对轴承几何精度及能耗测试的快速精密测量技术及装置。
考核指标:批产圆锥滚子精度不低于国标Ⅰ级;轴承部件曲面表面粗糙度Ra≤0.1μm;大型轴承圆柱度测量仪样机1套,最大测量直径≥2000mm,回转精度±0.05μm,导轨精度0.2μm/100mm;轴承能耗系数检测仪测量样机1套,能耗系数检测精度≤1%。
有关说明:由企业牵头申报。
1.4精密机床主轴轴承示范应用及工业试验平台(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研究精密机床主轴轴承高精度保持性设计技术;—4—研究P2级精密主轴轴承批产制造及精密装配技术;研究机床主轴轴承运行维护技术;研究精密机床主轴轴承试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及性能评价技术,开发相关试验装备;建立主轴轴承系列产品工业性验证平台,相关研究成果在高速精密机床上实现应用。
考核指标:精密机床主轴轴承精度达到P2级,工作寿命≥6×103h;试验d m n值≥3.5×106mm·r/min,在10家以上机床企业批产示范应用;精密机床主轴轴承工业性验证平台满足8~240mm内径轴承测试要求,可实现寿命、刚度、密封、抗冲击等性能试验验证;研究制定精密机床主轴轴承试验技术规范。
有关说明:由企业牵头申报。
1.5高速精密轴承新型润滑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润滑介质润滑性能、噪音特性等与微观结构间的构性关系,研发适应于极端工况的低噪音长寿命轴承润滑介质;研究高速轴承多场耦合摩擦润滑机理,开发轴承润滑分析/设计方法与工具软件;研究低噪声、长寿命含油保持架材料组分、制造及应用技术;研究新型润滑结构单元及微量润滑技术。
考核指标:润滑介质噪音等级优于GN3级;含油保持架润滑复合材料拉伸强度≥50MPa,含油率≥12%,微孔直径9×10-4mm~12.5×10-4mm,保持架批产应用;微量润滑条件下轴承d m n值试验≥3.5×106mm·r/min;润滑特性计算结果与试验偏差≤20%。
—5—1.6液压元件与系统轻量化设计制造新方法(基础前沿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非金属材料液压元件尺寸精度保持稳定性、服役蠕变等性能演变的规律;探索气体分离、污染物沉淀的新原理、新方法,研制小型化液压单元及原理样机;研究一体化电液执行器设计制造关键技术与液压元件轻量化制造新工艺。
考核指标:形成轻量化液压元件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研制轻量化液压元件样机2种以上,重量降低30%以上;研制小型化液压单元和一体化电液执行器样机2种以上,体积减小20%以上。
1.7机械密封服役性能演化机理与可靠性评估方法(基础前沿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机械密封服役过程表界面微观形貌和综合性能演化机理,基于多场耦合原理研究机械密封智能化基础理论及高压、多介质复杂工况下机械密封数字化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机械密封在典型工作条件下的故障与失效模式,研究机械密封的可靠性模拟测试技术、机械密封的可靠性与寿命评估方法。
考核指标:开发复杂工况(压力25MPa、线速度250m/s、温度500℃)机械密封数字化设计软件1套,模型与实验对比误差<15%;建立机械密封故障与失效基础数据库1套。
1.8液压元件可靠性评估方法与寿命测试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6—研究内容:研究液压元件可靠性设计与实验评估的通用规范;研究典型液压元件(液压阀、液压泵、液压缸等)的可靠性与寿命实验评估方法,建立典型液压元件的故障模式、失效案例数据库;研制典型液压元件的耐久性与寿命测试装置。
考核指标:液压元件可靠性评估的通用技术规范1项,液压阀、液压泵、液压缸可靠性评估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报批稿)3项;建立液压阀、液压泵、液压缸元件失效模式、失效案例数据库3个,覆盖失效模式10种以上;研制可靠性试验装备并完成液压阀、液压泵和液压缸3种典型产品的可靠性评估。
有关说明:由企业牵头申报。
1.9橡塑密封数字化设计及制造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复杂工况和极端条件下橡塑动密封性能演变机制;研究密封系统宏观参数、微观特征与服役性能之间的影响规律;研究新型旋转密封和往复密封的设计方法;研究橡塑密封工艺数字化、智能化控制方法及实现技术,实现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开发橡塑密封性能分析及数字化设计软件,完成旋转和往复典型密封形式的设计应用,通过台架试验验证关键密封性能指标误差≤10%;建立橡塑密封元件数字化、智能化工艺管控系统,主要工艺数字化率达到85%以上,关键工序能力指数C pk≥1.33。
—7—有关说明:由企业牵头申报。
1.10大型压力成型机械轴向柱塞液压泵(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研究高压大排量轴向柱塞泵摩擦副分布式测量技术及优化设计方法;研究适合高交变载荷的液压泵变量控制机构,研制高可靠的电液比例阀;研究轴向柱塞泵的材料与热处理、精密制造与装配工艺;在大型高端陶瓷成型机、压铸成型机等大型压力成型机械上实现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不少于5种规格的高压大流量轴向柱塞泵,排量为125~500ml/r,额定压力≥35MPa,寿命≥8000h,在大型压力成型机械上实现配套1000台以上。
有关说明:由企业牵头申报。
1.11工程机械用高压多路阀(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研究阀内复杂流道与油路优化设计方法,高压片式结构的密封控制方法;研究整体式多路阀复杂阀体的精密铸造工艺;研究多路阀的负载敏感、比例分流等电液控制方式;在挖掘机、起重机等工程机械上实现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不少于5种规格的高压多路阀,额定压力≥32MPa,额定流量为50~200L/min等,液压/电液/复合控制方式,寿命≥1000万次,为工程机械配套不少于3000台。
有关说明:由企业牵头申报。
—8—1.12高性能齿轮动态服役特性及基础试验(基础前沿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齿轮传动宏微观几何特征—润滑多场耦合动态接触特性和摩擦学—动力学耦合分析技术;研究齿轮表面完整性、制造全流程的组织与性能调控技术;研究齿轮疲劳试验和评价新技术,开发高性能齿轮材料接触疲劳强度和弯曲疲劳强度基础数据库。
考核指标:建立齿轮动态服役性能与失效分析数字化仿真平台;高性能齿轮在特殊环境下的服役寿命提高15%;基础数据库中典型齿轮材料种类>3种。
1.13齿轮测量新方法与基准级齿轮渐开线样板(基础前沿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齿轮非接触测量原理,建立拓扑齿面三维表征和齿面全信息数据点云处理方法,开发相应测量软件;研制非接触式齿轮快速测量装置;研究新型基准级齿轮渐开线样板的精密加工与测量技术,研制新型基准级齿轮渐开线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