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三章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习题库(现代文学部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习题库(现代文学部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习题库(现代文学部分)说明:本习题库分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四类,按所使用教材章节顺序编排。

与本课程考试试卷题型一致。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填空题1.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以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为标志。

3.胡适在《论文学革命的建设》中提出了“国语文学,国语文学”的口号。

4.胡适创作的最早的现代白话剧是人生的大事。

5.陈独秀在《论文学革命》中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原则。

6.《平民文学》的作者是周作人。

7、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他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

8.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是文学革命后的第一个新文学协会。

9、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有《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

10、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1.创世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五四时期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12.五四时期,两大新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和创作会13、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陈西滢等,都他们是欧洲和美国的学生。

14、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了“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5、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其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

16.余思社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7、成立于1925年的莽原社和未名社,都是鲁迅发起和领导的。

18、台静农的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19、沉钟社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其前身是浅草社。

20、湖畔诗社成立于1922年,其成员主要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他们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

21.中国最早的戏剧团体是成立于1907年的春柳社。

22.戏剧在五四运动之前被称为新戏剧或文明戏剧。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第三章考点手册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第三章考点手册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第三章精读篇目诗歌考点21 望星空(★三级考点,一般为单选)作者:郭小川,著有诗集《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等。

1、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分析本诗的主题意蕴《望星空》是为1959年人民大会堂的落成而作。

全诗共有23考点多行,分为四章,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叙写作为革命战士的“我”,面对浩瀚星空时所引发的有关人生、宇宙的超越时空的思绪,显示了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凭借这一独特的角度展开抒情。

全诗吟咏生活和个人的情感世界的复杂性,努力思考现实的严峻性、斗争的坚定性与广博的人性情感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对人类的生命想象作了诗意的、隐含了某种忧郁和痛苦的自我反省。

2、分析本诗在结构及手法上的艺术特点全诗运用艺术上的抑与扬、虚与实的辩证关系,有意造成诗情的波峰浪谷,取得了出人意料、别开生面的抒情效果;全诗以“望”为核心,以星空和天安门广场为广阔的背景,展开神奇的想象,从不同的视角去对比天上人间,去透视宇宙与人生,构成了一个属于诗的复合空间,从而有效地书写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情思。

考点22 有赠(★★★一级考点,一般为单选,论述)作者:曾卓,原名曾庆冠,七月诗派成员之一。

著有诗集《门》、《悬崖边的树》、《曾卓抒情诗选》等。

1、简述本诗的主题意蕴《有赠》是赠给一位女性的诗。

诗歌以饱含激情的语调,借对一位女性的深情倾诉,形象地抒写了对历尽苦难之后的人间温情的真切感受,赞美了给受难者带来巨大精神慰藉和生活勇气的宽容的理解、善良的同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劫难中真挚爱情的由衷的感激和歌颂。

诗篇表达了一种既是爱情又超乎爱情的崇高情感,一种基于深切了解、信任的博大的爱,一种人间至情;同时也折射出对历史冤屈和现实不公的控诉。

2、简析本诗所表达情感的复杂内涵及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意义这首诗作表达的是一种复合的情感,既有重获自由的庆幸,又有无法消除的创伤;既有光明的预示,又有难解的隐忧,它们交织着,一时难以理清,但作者却以一种沉静的态度出之,于平缓中有跃动,委婉中有激切,因而给予读者的美感也是多重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重点绪论一、当代文学的性质、分期和特点1. 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延续,指的是1949年之后的文学(该概念并不科学,可是已经约定俗成了)。

社会主义文学的性质,也应该涵盖港台文学,这只是个外延。

2. 当代文学的分期:1949年—1966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 年;1966年—1976年的十年文革;1977年—1989 年的改革开放时期,也叫新时期文学。

,1990 年—上世纪末或者至今,市场经济中的文学。

3. 当代文学的源流和特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是一个开放的整体,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文学历程,虽然几经曲折几经摧残,依然顽强而逼真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冲破几千年传统的精神桎梏,追求人性的自由解放、国家的民主富强、社会的进步正义以及种种人类永恒梦想而生发的丰富复杂的审美心理,同时也顽强而逼真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由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感应着时代变迁而生发的对国家命运、个人命运以及广大人民大众的命运三者关系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二、关于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定位,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这就是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个性解放与思想解放,也就是人的自觉的现代意识的树立,比如尊严、人格、独立等等;社会的现代化,主要指现代公民社会既民主社会的建立,实现一系列与人的现代化要求相联系的社会制约,比如法制、民主、平等、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文学的现代化,是指脱离了“文以载道” 的工具论的束缚,实现文学的自觉,创造出以人性与人道主义为本的“人的文学” 。

所有这些,都是“五四”启蒙主义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所有这些,也是世界上各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几百年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的价值体系。

以这样的价值判断来估量“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关键问题就在于,看它是继承、发展了“五四”传统,还是背离和消解了这一传统。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四章—第六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四章—第六章

1949——1976年的文学第一章1949——1976年的文学思潮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文艺新方向的确定1、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2、确立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的文艺方向的总指针二、建国初期的文艺风波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评(俞平伯《红楼梦辨》)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评(胡风反革命集团)三、在“左”与“右”之间的沉浮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出现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红豆》(宗璞)、《小巷深处》陆文夫、《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秦兆阳、《论人情》巴人、《论文学是人学》钱谷融、《电影的锣鼓》钟惦棐2、“反右”斗争扩大化作家、艺术家陷入罗网,被当做“毒草”。

3、文艺政策的调整1958年,文艺界“全名写诗歌运动”(新民歌运动)1960年,纠正左倾错误,文艺界“新侨会议”4、左倾思潮的泛滥1962年冬,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一些作品受到批评第二节文革十年文革十年1966.5——1976.101、1965年,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评历史剧《海瑞罢官》2、1966年2月,江青、林彪炮制了《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三突出”“三结合”3、八部“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龙江颂》二、两类文学1、不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万山红遍》(黎汝清)、《李自成》(姚雪垠)、《山呼海啸》(曲波)、《闪闪的红星》(李心田)、《机电局长的一天》(蒋子龙)2、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张扬)、诗歌《秋歌》、《团泊洼的秋天》(郭小川)、《船》《春夜》(舒婷)、“天安门诗歌”第二章1950、60年代的小说第一节概述道路曲折、成绩显著、题材较为广泛、长篇小说大面积丰收。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50年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1949.7)1、1917—1927:五四新文学运动产生和向革命文学发展的时期2、1927—1937: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3、1937—1949:抗战的民族的文学运动兴起和繁荣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7—至今)1、十七年文学(1949—1976)创作两个阶段一确立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狂欢时代1序曲诗歌何其芳长篇抒情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胡风组诗《时间开始了》小说赵树理《登记》话剧老舍《龙须沟》2主旋律诗集郭小川《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邵燕《到远方去》《给同志们》梁上泉《喧腾的草原》散文靳以《到佛子岭去》《佛子岭的曙光》李若冰《柴达木手记.小说赵树理《三里湾》康濯《春种秋收》马烽《结婚》谷峪《新事新办》萧军《五月的矿山》周立波《铁水奔流》3变奏小说杜鹏程《保卫延安》—解放战争孙犁《风云初记》---抗日战争峻青《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王愿坚《党费》《粮食的故事》话剧胡可《战斗里成长》陈其通《万水千山》二高涨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丰收时代1 成熟文学作品长篇小说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胡正《汾水长流》陈残云《香飘四季》陈登科《风雷》浩然《艳阳天》梁斌《红旗谱》吴强《红日》罗广斌杨溢言《红岩》杨沫《青春之歌》曲波《林海雪原》欧阳山《三家巷》《苦斗》冯德英《苦菜花》短篇小说马烽《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李准《李双双小传》《耕耘记》刘澎德《桥》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周立波《山那面人家》《禾场上》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罗宾基《山区收购站》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生活小赋吴伯箫曹靖华人生漫忆,碧野山水游记诗歌贺敬之郭小川《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闻捷《复仇的火焰》李季《杨高传》李瑛的军旅诗2新的开拓(反应古代生活作品)历史剧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田汉《关汉卿》曹禺《胆剑篇》小说李劼人《大波》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耕《杜子美还家》《顾母绝食》冯至《白发生黑丝》徐懋庸《鸡肋》3多样化文学局面A山西“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韩文洲---人民内部矛盾,中间人物,语言大众化B河北“荷花淀派”孙犁,刘绍棠,从维熙,房树民—普通人,充满人情味,散文随意洒脱,诗意浪漫气息C湖南“茶子花派”周立波,谢璞,孙建忠,周建明,叶慰林,古华---农民高尚情操和心灵美,方言土语,幽默第三节文艺思想斗争对现实主义的冲击十七年中三轮冲击一电影《武训传》---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批判运动导演—孙瑜清末武训“行乞兴学”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海河边上》《锻炼》二 1954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5对胡风集团的批判------文字狱,教条主义1956整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造.刘绍棠《田野落霞》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丰村《美丽》李威伦《爱情》陆文夫《小巷深处》阿章《深夜的别离》1957整风转变为反击右派三 1957—1959三年困难时期1961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2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强化1957左倾错误长篇小说《刘志丹》昆曲《李慧娘》电影《林家铺子》《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北国江南》《不夜城》第四节“文革”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厄运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文化大革命序幕文革期间三种文学一“阴谋文学”长篇小说《鸿南作战史》—张春桥授意而作《牛田洋》----吹捧林彪短篇小说《初春的早晨》-----描绘“一月革命”风暴,歌颂“文化大革命”,夺权为最高主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萌芽与初创(1840-1919)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与国家改革的呼声,中国现代文学逐渐萌芽并开启了新的历程。

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社会逐渐意识到必须更新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甲午战争的失败更加深了民众对国家危局的认识,文人纷纷呼吁文学要为国家振兴谋发展。

第二章: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与多样化发展(1919-1949)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新文学运动的全面兴起,思想启蒙与现代文学的探索成为主题。

鲁迅、郁达夫等文人以言辞犀利的文章控诉时局,唤起全国人民的觉醒。

声嘶力竭的呼吁引导了近现代文学的多样化发展,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文学思潮相继兴起,形成多层次的文学声音。

第三章:新中国文学的诞生与成长(1949-1976)新中国成立后,文学为人民服务的口号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作家。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文学的主旋律,文学作品大多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精神风貌和人民生活。

《红楼梦》、《茶馆》等标志性作品悉数问世,文学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蓬勃发展。

第四章:改革开放与文学多元化(1978-至今)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文学走向多元化,自由度提升。

民间文学、实验文学、网络文学等多种形式大放异彩,作品内容更贴近民生,风格更加富有活力。

王蒙、毕飞宇等多位作家涌现,文学作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呈现出更多元的表现形式。

结语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交流,中国现当代文学继续推陈出新,为中国文化的蓬勃发展贡献着力量。

不管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还是自由与责任的辩证,中国现当代文学始终承载着时代的变迁与人民的期盼,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愿今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能够蓬勃发展,继续书写中华民族的文学辉煌!。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章节测试参考答案(一)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章节测试参考答案(一)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章节测试参考答案(一)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章节测试参考答案国家开放大学开设的《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课程,旨在探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作品,作为考核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章节测试成为了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复习的必要环节。

以下是《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章节测试的参考答案。

第一章中国当代文学概述1.中国当代文学的典型特征为__________(主题广泛,风格多样)2.以下哪位作家被誉为“全民作家”?_________(鲁迅)3.中国当代文学的崛起与什么历史背景有关?________(改革开放)第二章 1915-1949年的中国文学1.什么文学运动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__________(五四运动)2.五四运动后出现的新文学思潮称为__________(新文学)3.以下哪位作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__________(胡适)第三章 1949年以后的文学发展1.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文学开始走出毛泽东执政时期的“创新与冷清”状态?__________(1978年)2.哪位诗人被誉为“新诗六十年代”的代表人物?___________(北岛)3.以下哪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__________(莫言)第四章现代诗歌的创新1.以下哪个诗派被称为“第三代诗歌”?__________(新境界诗派)2.以下哪位诗人的诗歌被誉为“白话诗运动”的代表作之一?_____________(舒婷)3. 以下哪件事件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之一?_________(花甲大人转型记事件)第五章写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1.以下哪位作家的作品被称为“中国文学中的黑色幽默之父”?_________(王小波)2.以下哪位作家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版《百年孤独》”?_________(莫言)3.哪位作家被誉为“第一个后现代主义作家”?_________(巴金)以上就是《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章节测试的参考答案,希望能够对学习和复习有所帮助。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第一章绪论一、现代化的方向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当代文学的现代化的文化特征。

从革命现实主义一家独尊到走向多元的发展过程。

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性。

二、中国当代文学50年的基本轮廓建国后27年的文学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

80年代是文学发生全面变革的阶段。

文学的回归与人的回归。

90年代文学的转型。

文学的商品化。

三、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文学观念的变革不会一蹴而就。

双百方针的贯彻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保证条件。

艺术创新是当代文学发展的生命线。

第二章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现实主义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原因。

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文学的狂欢时代、文学的丰收时代。

二、文艺思想斗争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冲击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经受了三轮大的冲击。

1950到1955年开展的半官方性质的文艺批评;50年代末开展的新一轮批判;60年代中前期的第三次挫折。

三、文革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厄运文革中的“不破不立”原则。

文革中的三类文学。

“阴谋文学”;“跟派文学”;“逆端文学”。

四、台湾现代派文学与乡土文学的论争台湾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派诗歌与小说。

台湾乡土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唐文标事件”。

乡土文学与现代派的论战。

第三章解放区文学传统的新发展一、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解放后的创作概说。

长篇小说《三里湾》的思想艺术特点。

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孙犁的小说孙犁生平简介。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美学个性:不同一般的真实美;关注人的分合;浓郁的抒情美。

第四章革命历史斗争小说一、《红旗谱》与《红岩》梁斌与《红旗谱》的创作。

农民革命斗争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进程。

朱老忠作为新旧两个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和阶级英雄的主要性格特征。

《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红岩》的作者与独特成书过程。

《红岩》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特殊性。

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英雄群像。

二、《青春之歌》与《三家巷》杨沫的生平与《青春之歌》的创作。

当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三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上)

当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三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上)

当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三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上)小说永远是现当代文学中每一个时期中最重点、最亮眼的内容。

五六十年代,虽然在规制下,一大批老作家大失水准,很多作家也并未展现出应有的水平,但仍有一些优秀的作品(比如《百合花》《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突破了时代的影响,具有超越岁月的艺术魅力;有的作品虽然艺术价值有限,但却反映了时代的烙印,记录了历史车轮的辙印。

上篇主要是五六十年代的中短篇小说,重头戏还在下篇。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上)第一节题材与风格的时代选择总体来说,“十七年”小说的认识价值大于审美价值,根本原因在于政治对小说创作的“规范”。

首先,小说题材具有社会政治要求的规定性特征。

其次,题材上有特定的类型尺度和价值等级。

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现实题材成为主要的两大类,工业题材也受重视,但并不成功。

长篇《铁水奔流》(周立波)、《五月的矿山》(萧军)、《潜力》三部曲(雷加)、《风雨的黎明》(罗丹)、《百炼成钢》(艾芜)、《火车头》《乘风破浪》(草明)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围绕“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家的塑造很成功。

短篇: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另有陆文夫、胡万春、唐克新的一部分作品。

十七年的短篇小说,总体上,将现实生活、革命历史通过伦理道德对比实现统一,是二元对立式的简单道德化政治意义设置。

结构上的审美呈现单纯、明朗形态,美学修辞具有强烈、鲜明的效果。

英雄人物及其相关话语叙述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化标志之一。

“描写新的人物、新的思想”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根本任务。

英雄明显呈现出人为泛化的特点,英雄首先是“党的儿女”。

第二节赵树理及其追随者山药蛋派,又名“火花派”、“山西作家群”,50年代到60年代初,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创作思想和美学风格类似的山西作家群体。

除赵树理还包括马烽、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

火花派:1956年10月山西刊物《火花》创刊,故有火花派。

山药蛋派创作分两个时期:1.50年代前中期。

当代文学史重点复习资料(已整理排版)

当代文学史重点复习资料(已整理排版)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第一次文代会1、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体制,第一次文代会建立起来的由各种团体所组成的文艺体制一直延续至今。

2、它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开端,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为代表的延安文学方向被确立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局限性:(1)第一次文代会“团结的局面”虽然很“宽广”,但也有突出的排异性。

(2)即使是在文学体制的内部,也有着相当明显的等级关系。

●《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开展批判,新中国成立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艺术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危害:1、将思想问题、学术问题、文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进行上纲上线的群众性政治批判,给当代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2、对文艺的主题简单化、绝对化理解,忽视了文艺作为精神产品的复杂性。

●《红楼梦》事件(1954年)人物:俞平伯、李希凡和蓝翎特点:1、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2、具有扩大化、无限化的特点,远远超出了学术范畴。

3、“彻底清算胡适流毒”,才是这场批判事件的真正目的。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风突出的理论是“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创伤说”,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属于主观型现实主义。

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危害:1.败坏了学术风气,扼杀了文学精神。

2.在这些批判中,低下的人身攻击、粗鄙的信口谩骂开始大量出现,其批判文章直如泼妇骂街。

此种话语方式此后形成风气,在“文革”中则严重影响了“红卫兵”一代。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写于1949年秋,短篇小说,发表于1950年的《人民文学》上。

小说共分5节,每节都有一句话的开篇语。

丈夫李克,妻子张英。

小说中“张同志”也就是“我的妻”,是一个崭新的形象,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

“我们是来改造城市的;还是让城市来改造我们”作者不仅写了“根正苗红”、“苦大仇深”、负有改造城市重任的“革命者”被城市微妙地改造,而且还是以赞赏的语调写了被改造。

0116_YrLw

0116_YrLw

0116《中国当代文学史》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阶段与主要特点**大概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十七年文学、“文革”时期的文学、新时期的文学、最近十年的文学。

**大致掌握中国当代文学较为突出的三个特色:当代文学与时代联系密切、已经形成了由一元到多元的格局、在发展的道路上探索与困惑并存。

第二章: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大致掌握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了解《红日》、《红岩》、《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三家巷》等长篇小说的内容梗概和主要特点。

了解《红岩》中的人物形象刘思扬。

**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大概了解《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艳阳天》的内容题材特点。

**掌握《山乡巨变》的成就。

《山乡巨变》完整地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山乡巨变》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又增添了邓秀妹、刘雨生、李月辉、“亭面糊”、王菊生、张桂秋等一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特别是“亭面糊”这位老农,简直就是《暴风骤雨》中那个逗人发笑的老孙头的亲兄弟,显得十分丰满并富有立体感。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山乡巨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每一章集中刻画一个人物,描写一件事情。

作者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富有个性的行动,突现人物性格。

学习古典小说刻画人物的技法明显可见。

《山乡巨变》具有浓郁的南国的地方特色,湖南山村清秀俊美的乡风水色和当地特有的风情民俗,赋予小说一种特殊的文化蕴涵,并创造出令读者心驰神往的优美意境。

周立波是驾驭语言的巨匠,《山乡巨变》中语言洗练流畅,清丽自然;人物对话幽默风趣,含蓄传神。

特别是对湖南方言土语的运用,更见语言大家的功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3版PPT第三章 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3版PPT第三章 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作家小传: 5
1924年至1927年,随着社会斗争的深入,新文化阵营的分化,封建 复古派伺机 反扑,鲁迅在充满激情地坚决向旧思想旧势力作斗争的同时, 也深感斗争的复杂和艰巨。 这一时期,鲁迅创作出版的作品如小说集 《彷徨》,抒情散文集 《野草》,叙事散文集 《朝花夕拾》,杂文集 《坟》、 《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不同程度 地流露出当时内心的孤 独、苦闷与彷徨,但更主要的还是一种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1 927年后, 鲁迅定居上海,直至去世。在此期间,他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社会局面和斗 争形式。在斗争中,他不断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 理和方法,更加深刻、 冷静地思考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对社会的黑暗、 当局的反动统治以及国民的劣根性给 予了更加彻底与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年,他燃烧自己的生命之火,高 密度地创作了 《而已 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 《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等十部杂 文集, 还创作了借古喻今的历史题材小说集 《故事新编》等。鲁迅的全部文学 创作和文 学活动都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即改造国民的精神、拯救民 族的命运,鲁迅作品及其 思想的伟大和深刻亦源于此。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他的灵柩上 覆盖着绣有 “民 族魂”三个大字的旗帜。
13
鲁迅的 “立人”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早期他曾以浪漫主义的情怀热 烈讴 歌个性主义,而新文化运动以后,他开始从社会历史的角度重新认识个性主义, 认为 个性解放必须与社会解放相结合。他在小说中深刻地揭示了追求个性解放的一代 知识 分子 “梦醒了无路可以走”的悲剧,在散文诗集 《野草》中,他更以艺术的方式 思考 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命运和思想矛盾。1925年,北京发生了女师大风潮, 面对北洋军阀政府对学生的镇压,鲁迅以鲜明的立场站在学生一边,以杂文为武器, 进行坚决的斗争,这标志着鲁迅由文化批评、社会批评向社会斗争的转变,他开始在 社会斗争中融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将文化思想启蒙和社会政治斗争结合起来。19 27 年鲁迅定居上海以后,虽然身处国民党政治统治的白色恐怖之中,但他仍以韧性 的战 斗精神,不屈地向专制主义、官僚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同 时仍 然揭露国民性的弱点,进行文化批判和思想启蒙,直到1936年逝世。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整理笔记第一章迎接新的时代带来a.50年代诗歌创作的普遍范式——“颂歌”b.目的:为满足表现“新的人民时代”的题材与主题的要求。

c.内容:一是对于时代工农兵群众的歌颂;二是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歌颂。

d.“颂歌”样式成为50—60年代政治抒情诗创作的主流。

e.代表:胡风长诗《时间开始了》,1)由五个乐章组成:《欢乐颂》《光荣颂》《青春曲》《安魂曲》《又一个欢乐颂》。

2)胡风诗歌理论的核心:诗人的声音是时代精神的发酵;诗人的情绪的花是人民的情绪的花;诗人的巨大的感情因素必须与时代的精神特质紧紧地结合起来。

f.巴金散文《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记录了作家参观集中营的过程,刻画了一个波兰人阿莱克斯的形象。

g.沈从文散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记录了知识分子在一个大转型的时代里呈现出来的另一种精神状态。

其文体是鲜明的沈从文文字特点:文字松弛,内涵丰富,语言有节奏感。

插入了三段不同时间的叙述文字:历史的回忆(丁玲),现实的抒情(张兆和),对未来的幻想(翠翠)。

第二章来自民间的土地之歌a.民间文化形态:1)“民间”是一个有着丰富涵盖面的文化概念,在乡土文学传统里,它是与自然形态的中国农村社会及其文化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较真实地表达了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2)它既包含了来自生活底层(民间社会)的劳苦大众自在状态的感情,理想和立场,也包含了民间文化艺术的特有审美功能。

民间文化形态的因素往往成为决定作品是否具有艺术价值的关键。

b.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1)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个性,即从自然,明净,朴素的民间日常生活中,开拓出一个与严峻急切的政治空间完全不同的艺术审美空间。

2)缺乏柳青《创业史》思想的深刻性和人物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3)人情美,乡情美和自然美,是这部小说所展示的主要画面。

c.赵树理《锻炼锻炼》:曲折地反映出作家的民间立场。

d.李凖《李双双》:1)由其小说《李双双小传》改编而来的电影剧本。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及设置目的本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讲述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至目前的文学发展状况。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轮廓,了解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的基本情况。

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和评论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并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及审美观的教育。

二、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等形式。

三、教学参考书目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陈思和、李平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当代文学100篇》,学林出版社出版。

四、学分与学时分配学分:4学时:64五、训练设计方案在每次课的讲述过程中,根据师生的互动,发现学生兴趣与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的结合点,随机布置一定量的小题目,以个人发言的方式,在下一次课时融入,力求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旧模式。

六、自学指导方案(一)引导学生坚持作阅读笔记,在积累中提高对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阅读笔记所要记录的内容有:作品内容提要、艺术特色、社会历史背景、写作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及个人看法等。

)(二)自选一篇作品,写出一篇较完整的鉴赏评论性文章,为将来的论文写作打基础。

七、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以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于该门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成绩的计算方法为:(一)期未闭卷考试(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主),占总成绩的60%;(二)课堂表现、出勤占总成绩的20%;(三)作业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10%。

(四)实训练习占10%八、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中国当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两种传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产生、分期与发展概况。

第一节中国当代文学的产生一、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开放性的整体二、中国当代文学的产生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及阶段性特征一、第一阶段:战争心态下的文学(1949~1978年)二、第二阶段:和平建设时期的文学(1978~1989年)三、第三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90年代以来)第三节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特征一、文学与时代的密切联系二、由一元到多元的文学格局三、探索与困惑并存的发展态势思考题:1、中国当代文学主要经历了哪些阶段性发展?各阶段有何特征?2、中国当代文学有何重要特征?第一编 1949~1978的文学第一章1949~1978文学思潮(4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介绍三次文代会的召开;了解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反右”斗争及文艺政策的调整;“左”倾思潮的升级及对文学事业造成的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国民精神,推动社会的革新进化。
︽ 呐 《狂人日记》:揭露旧家庭制度和礼教“吃人” 喊 问题。 ︾ ︽ 一方面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凶残性; 彷 徨 一方面揭穿了‚仁义道德‛的极端虚伪性。 ︾
①、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长明灯》:揭露封建礼教的顽固,表现反封 ︽ 呐 建的勇气。 喊 ︾ ︽ 《孔乙已》《白光》:写旧教育制度——科 彷 徨 举制度对人性的残杀。 ︾ 《祝福》:写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害 。
︽ 《伤逝》: 抒情独白体。 呐 喊 ︾ 《在酒楼上》与《孤独者》: ︽ 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是“自我” 彷 徨 的两个不同侧面的外化。 ︾
︽ 呐 喊 ︾ ︽ 彷 徨 ︾
2、艺术特色: ①、“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 法。 的方法。 ③、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形 成寓热于冷的艺术风格。
第二节 《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一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
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1918年5月,《新青年》4卷5号发表《狂人
日记》,成为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 1918年—1922年 14篇 1923年8月《呐喊》 1924年—1925年 11篇 1926年8月《彷徨》
︽ 呐 喊 ︾ ︽ 彷 徨 ︾
《采薇》、《出关》、《起死》,通过历史 人物的再创造,对当时社会思想消极方面进 行了批判。
《 故 事 新 编 》
《采薇》:写武王伐纣,伯夷叔齐“义不食
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故事。 《出关》:写的是孔老相争,老子失败后西 出函谷关的故事。 《起死》:以《庄子· 至乐》篇中一个寓言为 主,用独幕剧似的形式加以演化。
③、是辛亥革命时期到五四时期的知识分 ︽ 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涓生等。 呐 喊 《在酒楼上》:吕纬甫 ︾ ︽ 《孤独者》: 魏连殳 彷 《伤逝》: 子君、涓生 徨 ︾ 《幸福的家庭》 : “文学青年”
︽ 呐 喊 ︾ ︽ 彷 徨 ︾
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描写,既包含着同情和哀
痛,对他们的迂腐软弱、不觉悟以及盲目性 表示不满、悲哀,同时也深刻地批判了造成 这种悲剧的本质原因,分析探索了知识分子 的出路问题。
来组织小说。小说“日记本文”采用了白 话文体,却又精心设计了一个文言体的 “小序”,从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 两重叙述,两重视点,构成一个反讽的结
构。
《孔乙己》: 读者、隐含作者、叙述者与人物 ︽ 呐 置身于复杂的小说叙述网络之中。 喊 ︾ ︽ 《祝福》: 采用倒叙的结构方式。 彷 徨 ︾ 《示众》: 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用鸟瞰 式的结构方式。
︽ 呐 喊 ︾ ︽ 彷 徨 ︾
80年代,再一次成为国民性弱点的典型; 近年来主要侧重对阿Q人类学角度的探讨, 侧重他基本生存的不能满足,无家可归的惶 惑、死亡的恐惧等。
说 不 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尽 ‚《阿Q正传》虽只登到第四章,但以 的 我看来,实是一部杰作。……阿Q这人, 阿 要在现社会中去实指出来,是办不到的; Q 但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
迅在上海去世。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 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 家……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 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 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 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 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 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二、鲁迅的立人思想 人是鲁迅思想的核心,立人是鲁迅思想 的逻辑起点和最终、阿Q的革命: 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据我的 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 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 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 阿Q的革命是典型的农民自发革命。 阿Q的被杀,是作者对辛亥革命的一种批 评,也是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精辟揭示。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之父 ——鲁迅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
第一节 鲁迅出现的意义
一、鲁迅(1881.9.25──1936.10.19): 原名周彰寿,南京求学时 改名树人,字豫才。 18岁以前,在本宅家塾和 本城“三味书屋”读书。
1898年, “走异路,逃异地,寻求 别样的人们”,到南京进江南水师
《 故 事 新 编 》
(二)、主要的写法:“速写居多” 无论是人物塑造或是情节铺叙,基本上采 取勾勒的方法,并且加以漫画化。 现代生活被当作细节和一种夸张的手段。 既不违背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又从中照见 “五四”以后特别是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 现代人的灵魂。
二、《故事新编》:
(一)、简介: 《补天》、《奔月》、《铸剑》: 1922-1926 《理水》、《采薇》、《出关》、《非 攻》、《起死》: 1934-1935 “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 却不过信口开河”
《 故 事 新 编 》
《补天》 :原名《不周山》
“抟黄造人”“炼五色石补天” “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 《奔月》 : 夷羿和嫦娥的传说 《铸剑》:原名《眉间尺》
︽ 呐 喊 ︾ ︽ 彷 徨 ︾
②、“离去——归来——再离去”,也称
为“归乡”模式。
《祝福》、《故乡》、《在酒楼上》、 《孤独者》
︽ 呐 喊 ︾ ︽ 彷 徨 ︾
表现的是一种更深沉的无家可归的悬浮感, 无可附着的漂泊感。它既表明了中国知识 分子与“乡土中国”“在”而“不属于” 的关系,更揭示了人在“飞向远方、高空”
︽ 呐 喊 ︾ ︽ 彷 徨 ︾
《孔乙己》:孔乙己 《白 光》: 陈士成 通过孔乙己和陈士成这两个知识分子的悲 剧,一方面揭露了封建科举考试制度的弊 害及旧社会的冷漠;另一方面批判了他们 的不觉悟,指出了他们走向悲剧道路的主
观原因。
︽ 呐 喊 ︾ ︽ 彷 徨 ︾
②、是四铭、高尔础等伪道学家。 《肥皂》:四铭 《高老夫子》:高尔础 这些形象属于完全否定的形象,鲁迅给予 他们的是揭露、批判、讽刺和鞭挞。
与“落脚于大地”之间选择的困惑。
︽ 呐 喊 ︾ ︽ 彷 徨 ︾
(三)、“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
的先锋” 1、完全自觉地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自
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
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 摆脱中国传统小说惯用的单线纵向结构 方式的束缚。
︽ 呐 喊 ︾ ︽ 彷 徨 ︾
《狂人日记》 :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
学堂,第二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
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1902年到日本留学,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 之志。 “幻灯片事件”后弃 医从文,开始致力于
启蒙文学的倡导
与周作人合译有《域外 小说集》(1、2) 著有《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重要的 政治、文艺论文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1年创作 文言小说《怀 旧》 1912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 部工作,后迁至北京。
︽ 呐 喊 ︾ ︽ 彷 徨 ︾
2、情节模式:
①、“看/被看” :《示众》 A.发生在群众与群众之间。 《祝福》《孔乙已》《阿Q正传》
︽ 呐 者/被启蒙者之间。 喊 《药》《孤独者》《狂人日记》 ︾ ︽ 彷 “看 / 被看”构成一种冷漠的社会心理氛围, 徨 一种缺乏人性关怀的集体无意识。 ︾
B.发生在先驱者与群众之间,也就是启蒙
在个人情感上的失落、寂寞、孤独、怀疑, 是他绝望心态与情感的基本起点。
理性的选择,带来更深层次的理性的绝望 。 “五四”落潮,统一战线分化,再度陷 入绝望。
在自我理想与人格理想受到绝望 的挤压时,“否定” 成了鲁迅唯 一的选择。 他的否定,吸收了二十世纪西方 怀疑主义、否定主义的精神。
鲁迅式的否定由感性而理性,由个人心 境而不断“膨胀”与扩展为一个包容着 社会历史主题在内的大文化命题。 以无所不在的否定来进击,来完成对 “悬置” 的解脱。
北京七年,一直埋头抄古碑,校古籍,
同时也在沉默中考察思索着中国社会
和历史的各方面问题,总结辛亥革命
的失败教训。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
1918年到1927年 , “从进化论到阶级论” 1926年离开北京,先去厦门,后到广州。 1928年10月,鲁迅定居上海 。 1936年10月19日鲁
通过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变化,写 《故乡》: ︽ 出了在多子、饥荒、苛捐杂税以 呐 及兵、匪、官、绅的压榨下,农 喊 ︾ 民的苦痛与麻木。 ︽ 彷 《社戏》: 是鲁迅小说中唯一描写农民善良、 徨 淳朴、豪爽、真挚的美好性格的小 ︾ 说。
《祝福》《离婚》: 写农村妇女的命运。
2、知识分子题材 ︽ 呐 ——塑造了三类知识分子的形象: 喊 ①、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 ︽ 的文人,如孔乙己、陈士 彷 徨 成等。 ︾
(一)、两大题材 1、农民题材 从《呐喊》中的《明天》、《风波》、 《故乡》、《阿Q正传》、《社戏》到 《彷徨》中的《祝福》、《离婚》,鲁迅 从正反面,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揭示了 中国农民的思想、性格、命运。
︽ 《明天》:单四嫂在浓重的黑暗里盼望着 呐 “明天”,其实是没有明天的。 喊 ︾ ︽ 《风波》: 通过七斤 “辫子”风波,展示了 彷 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面貌。 徨 ︾
四、鲁迅的文学史意义
• 1、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 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 • 2、鲁迅创建了一种开放型的现实主义创 作方法。
• 3、自现代文学诞生的第一天起,在文坛 上就论争不断,而几乎每次重要的论争 几乎都与鲁迅有关。在这个意义上,我 们可以说,掌握了鲁迅,也就基本上掌
握了半部现代文学史。
︽ 呐 喊 ︾ ︽ 彷 徨 ︾
(二)、“表现的深切” 指鲁迅小说的深刻的思想发现及推动其写 作情感心理的“忧愤深广”。
︽ 呐 喊 ︾ ︽ 彷 徨 ︾
1、主题: 在意识形态尤其是价值观领域彻底反对封 建的伦理思想,打破以“三纲五常”为核 心的专制主义文化的束缚,击退辛亥革命 后愈加嚣张的尊孔复古逆流,唤醒民众,
人很面熟。是啊,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 晶呀!……而且,阿Q所代表的中国人 的品性,又是中国上中社会阶级的品 性‛ ——茅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