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资料
介绍地球的资料
介绍地球的资料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是太阳系中直径第五大的行星。
地球是一个复杂而神奇的地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物群落。
地球的表面被70%的海洋所覆盖,这使得地球被称为“蓝色星球”。
海洋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生物的家园,也是调节全球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洋中栖息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包括鱼类、海洋哺乳动物和无数的浮游生物。
此外,海洋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和盐等。
除了海洋,地球还有广袤的陆地。
陆地上分布着七大洲,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每个洲都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系统。
例如,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文明历史;非洲是人类起源的地方,拥有独特的动植物种类和令人惊叹的大草原和沙漠;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被冰雪覆盖,是众多动物的栖息地。
地球的气候多样,从极地到赤道都有不同的气候带。
这是由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地球自转一次约为24小时,使得地球表面形成了日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公转一次约为365.25天,形成了四季交替的气候变化。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使得地球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如热带、温带和寒带。
地球的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一个厚达2900公里的岩石层,主要由硅酸盐和镁铁硅酸盐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球的地壳不断地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这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表现。
地球上生活着丰富多样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的奇迹,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为地球上的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
动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持着生物圈的稳定。
微生物则在地球上的各个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如分解有机物、固氮和产生氧气等。
关于地球的所有知识
关于地球的所有知识一、地球的概述1、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行星,是一颗非常特别的星球。
它的表面有许多大洋、大陆和大山。
2、地球的直径大约是12756公里,是太阳系内半径最大的行星。
它的外部结构由地幔、上部地壳、海洋及陆地等构成,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星球。
3、地球由密密麻麻的岩石层组成,它的内部大体结构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层和少量的尘埃而形成的。
二、地球的形成及运动1、地球和太阳一起形成于4.6亿年前的太阳系,是一个由岩石层组成的活跃的行星。
2、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是它与太阳系中其他星球不同的一大特色。
地球每天自转一次,每周公转一次,这种运动使地球周围的环境源源不断地变化,构成地球自然环境中的复杂系统。
3、从月球来看,地球它每月从月球角度来看形成一圈,称作“十二星座”,一般来讲,每个人所带有的各种性格等特质,对应十二星座的象征,性格特点很大程度上也受这种运动的影响。
三、地球的气候1、地球的气候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温带气候、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几大类,其中温带气候包括温和湿润的暖温带气候和寒冷的凉温带气候。
2、暖温带气候总体上温度较高,降水量较多,气候潮湿,晴朗天气很少。
凉温带气候夏季温度低,冬季温度高,年平均温度较低,夏季短,冬季长,降水多。
3、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气温和湿度均比较高,夏季气温极高,冬季气温也不低,年降水量较多且不分季节,热带雨林就分布在这样的地球上。
四、地球的地形1、地球的地形有着山脉、山谷、平原、峡谷、湖泊、河流、洞穴等。
其中山脉地貌有着强烈的垂直特征,最常见的是大陆型山脉和海洋型山脉,而山谷地貌则有着河谷、峡谷等。
2、地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地势较陡峭,细沙易积,贫瘠的地形上植被生长缓慢;河流会携带营养物质,使河谷内土壤受益;而平原会存储水源,并促进植被生长。
3、洞穴是地形的一种,除了构成地下山脉的垂直的洞穴外,还有池塘、水库等。
地球的详细介绍
地球的详细介绍
地球是我们所生存的行星,是太阳系中第三颗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岩石行星。
以下是地球的详细介绍:
1.物理特征: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赤道半径为6,378
公里,极半径为6,357公里。
地球的表面主要由陆地和海洋组成,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而海洋则占71%。
地球的自转
周期约为23小时56分4秒,公转周期约为365.24天。
地球
的质量约为5.97 x 10^24千克。
2.大气层:地球拥有一个大气层,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其
他气体组成。
大气层的厚度约为100公里,可以有效地吸收来自太空的辐射和降低温度的变化。
3.生命: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行星。
生命在地球上
的演化历程十分悠久,最早的生命形式可以追溯到约38亿年
前的原始细胞。
现在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4.磁场:地球拥有一个磁场,这是由于地球的核心中存在一个液
态的外核层,不断地流动着,产生了电流,从而形成了磁场。
地球的磁场可以防止太阳风对地球的危害,并指导动物和人类的导航行为。
5.地球的环境问题:随着人类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球面临
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例如气候变化、空气和水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保护地球环境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
总之,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为我们提供了生命所需的空气、水和食物等基本生存条件。
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地球环境问题,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地球自然环境知识点
地球自然环境知识点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改善地球的自然环境,我们需要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本文将从自然资源、气候和天气、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介绍地球的自然环境知识。
一、自然资源1. 水资源:地球表面大约71%是水,但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仅占全球水资源的2.5%,其中饮用水资源更是有限。
人类需要正确使用和保护水资源,避免水污染和浪费。
2. 大气资源:地球的大气层对维持生物体生活至关重要,提供氧气等生命所需。
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等行为对大气资源产生负面影响,引发全球气候变化。
3. 土壤资源:土壤是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基础,为农业提供肥沃的农田。
过度开垦和土地退化导致土壤资源的破坏和减少,威胁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
二、气候和天气1. 气候类型:地球上的气候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各个区域对应着不同的气候类型。
气候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动植物分布和人类活动。
2. 气候变化: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和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热议的话题。
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问题,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3. 天气现象:天气是指短时间(数小时至数日)内的大气状况,如降雨、风速等。
了解天气现象可以更好地做出安排,避免灾害和人身安全问题。
三、生物多样性1. 物种多样性:地球上存在着数百万种不同的生物物种,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物种多样性维持着生态平衡,对农业、医药和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组成的,包括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等。
生态系统提供人类所需的食物、水资源和其他生态服务。
3. 物种灭绝:人类活动引发的森林砍伐、城市扩张和过度捕捞等行为严重威胁物种的生存,导致物种灭绝加剧。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任务。
总结:地球的自然环境知识点涉及自然资源、气候和天气、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关于地球环境的资料
关于地球环境的资料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但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地球环境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气候变化、水资源、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介绍地球环境的现状和问题。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地球温度不断升高,引发了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据统计,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0.8℃,而且还在不断上升。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正在采取行动,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等。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全球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有超过20亿人口缺乏安全饮用水,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同时,水污染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地区的水质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
为了解决水资源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正在采取行动,如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节水措施等。
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影响的重要方面。
随着城市化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的土地被开垦和利用,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同时,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地区的土地已经无法再次利用。
为了解决土地利用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正在采取行动,如加强土地保护、推广可持续农业等。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全球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许多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受到了威胁。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正在采取行动,如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推广生态旅游等。
地球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努力来解决。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地球环境问题,为人类的未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了解地球的不同环境
了解地球的不同环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它拥有丰富多样的环境。
了解地球的不同环境对我们保护和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不同环境,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环境,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一、陆地环境陆地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
地球上有着广袤的陆地,包括森林、山脉、沙漠、平原等各种不同的地形和自然景观。
1. 森林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
森林覆盖着大量的土地,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如吸收二氧化碳、保护土壤、维持水循环等。
然而,由于过度砍伐和非法采伐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森林面积逐年减少,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气候变化的加剧。
2. 山脉山脉是地球上最引人注目的地貌特征之一。
它们对地球的气候和水循环起着关键作用。
山脉能够影响风的形成和气候模式的分布,同时也是重要的水源地。
保护山脉生态环境对于维持地球水资源的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3. 沙漠沙漠是地球上最恶劣的陆地环境之一。
它们通常以干旱和缺乏植被为特征。
沙漠覆盖着约三分之一的陆地面积,对生物多样性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减少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和水资源管理是解决沙漠问题的重要措施。
4. 平原平原是地球上最广阔的陆地区域之一。
它们通常具有肥沃的土壤,适宜农业和人类居住。
然而,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农业活动的扩大,平原的生态系统受到了威胁,包括土地退化、水资源污染等问题。
可持续的土地管理和农业实践对于保护平原环境至关重要。
二、海洋环境海洋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海洋部分,占据了地球总面积的大部分。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资源。
1. 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它们居住着无数的海洋生物,包括鱼类、海洋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等。
然而,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对海洋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全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 海洋污染海洋污染是目前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保护地球环境的资料
保护地球环境的资料
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
温室气体排放,如二氧化碳,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这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更频繁的自然灾害以及生态系统的破坏。
2. 空气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生活燃煤等日常行为都会导致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可能导致呼吸道疾病、酸雨和臭氧层破坏。
3. 水污染:水体污染主要源于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城市污水的排放。
这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伤害,影响人类的饮用水安全,并可能引发水传播疾病。
4. 森林砍伐:森林是地球的“肺部”,它们吸收二氧化碳并提供氧气。
然而,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壤侵蚀和气候变化的加剧。
5. 垃圾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
垃圾的不当处理会导致土地和水体污染,还浪费了可回收资源。
为了保护地球环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减排温室气体: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步行或骑自行车代替汽车出行、减少用电等方式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 节约能源和资源:我们应该养成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良好习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3. 垃圾分类和回收: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将可回收物进行再利用,减少垃圾的产生。
4. 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支持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不购买非法的野生动植物制品。
5. 提高环保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保护地球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需要共同努力,采取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可持续的未来。
有关地球的详细信息:
以下是有关地球的一些详细信息:1.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比月球要大约4倍,比水星小约2倍。
地球的质量约为5.97×10²⁴千克。
2.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分为三层,由外向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表,最厚处约为70公里,由岩石组成。
地幔占地球体积的84%,主要由硅和镁等元素构成,温度和压力非常高。
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内核半径约为1200公里,温度可以达到5000摄氏度以上。
3. 地球的大气:地球的大气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成分组成,这些气体围绕地球形成了大气层。
大气层可以分成五层,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不同层次的大气组成和性质各不相同,这也导致了不同的气候和状况。
4.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3小时56分钟4秒,这也是我们认为的一个日夜周期的时间。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周需要大约365.25天,这就是一年的长度。
5. 地球的生命:地球上大量的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的繁荣可能与地球的气候、大气、地壳运动等有关,是地球独特的生命体系。
6. 地球的磁场:地球的磁场是由地球内部流动的液态铁所形成的,它可以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暴的影响,同时也是指南针能够指向北极的原因之一。
7. 地球的水循环:地球上大量的水分布在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和大气中,通过水的蒸发、降水、地下水、河流等循环流动,形成了水循环系统,也为生命提供了必要的水分。
8. 地球的能源:地球上存在许多能源资源,包括化石燃料、核能、水能、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对地球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9. 地球的环境问题:地球当前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物种灭绝、土地退化等,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自然环境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还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0. 地球的探索与保护: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和了解不断深入,如航天技术的发展、地球科学的研究等,而为了保护地球,各种环保行动和措施也在不断进行和推进。
初中一年级地理地球的自然环境
初中一年级地理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宇宙中最独特的星球之一。
地球的自然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物理、化学和生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水体、陆地和生物等要素。
初中一年级地理课程将带领同学们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本文将依次介绍地球的大气层、水圈、陆地和生物四个方面,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
一、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是围绕地球的气体包围层,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组成。
大气层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阳辐射的伤害。
它还调节地球的气温,使地球成为适合人类生存的宜居之地。
大气层还产生了风、云、雾等天气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美丽的景色。
二、水圈地球的表面有大量的水分布,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等。
这些水资源形成了地球的水圈。
水圈的变化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和生物的生存。
初中一年级的同学们可以通过学习水圈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并了解水的循环过程,例如蒸发、降水和地下水的形成等。
三、陆地地球的陆地主要由地壳、地表形态、土壤和植被等要素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地表形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等地形特征。
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等组成的地球表层。
初中一年级的同学们可以通过学习地球的陆地了解地球上的不同地形和土壤类型,并了解植被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四、生物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令人惊叹,包括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生物在地球的自然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调节大气中的氧气含量、维持生态平衡等。
初中一年级的同学们可以通过学习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了解生物的分类、分布以及它们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学习,初中一年级的同学们能够全面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
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同学们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美好的地球家园。
总结: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层、水圈、陆地和生物四个方面。
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护着地球的生态平衡。
关于地球的资料简介
关于地球的资料简介1. 地球的概述地球是太阳系中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它是一个蓝色的行星,表面被大约70%的水覆盖着,因此被称为“蓝色星球”。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质量大约为5.97×10^24千克。
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需要大约24小时,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365.24天。
2. 地球的结构地球可以分为五个主要层次:内核、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和地壳。
•内核:位于地心,由固态铁和镍组成,直径约为1,220公里。
•外核:包裹在内核外部,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厚度约为2,250公里。
•下地幔:位于外核之上,主要由硅、镁、铁和氧等元素组成,在厚度达到2,900公里时与上地幔相接。
•上地幔:从下地幔到岩石圈底部之间的区域,厚度约为650公里。
•地壳:最外层的岩石层,包围着地球,厚度约为5-70公里。
3. 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是由气体组成的薄薄的包围地球的层次结构。
它主要由以下几个层次组成:•对流层:最接近地表的部分,高度约为10-15公里。
大部分天气现象发生在这一层。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为50公里。
这一层中温度随着高度升高而增加。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为50-80公里。
臭氧分子能够吸收紫外线辐射,起到保护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的作用。
•热圈:位于臭氧层之上,高度约为500公里。
该区域中含有稀薄的大气分子。
4.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是唯一一个已知存在液态水的行星。
水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0%,其中97%是咸水,只有3%是淡水。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的71%,是最大的水资源储备。
海洋中的盐度约为3.5%。
•冰川和冰盖:包括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的巨大冰盖,以及高山上的积雪和冰川。
它们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储备。
•地下水:埋藏在地下岩层中的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灌溉用水的重要来源。
•湖泊和河流:地球表面上分布着许多湖泊和河流,提供了人类饮用水、农业灌溉和发电等方面所需的淡水资源。
地球科普知识资料大全
地球科普知识资料大全【最新版】目录1.地球的概述2.地球的形成与演化3.地球的自然环境4.地球的生态系统5.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正文【地球的概述】地球是我们人类所居住的星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位于离太阳第三近的位置。
地球呈椭圆形状,赤道周长约为 40,075 公里,两极周长约为 39,941 公里。
地球表面 70% 以上被水覆盖,因此,地球又被称为“蓝色星球”。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据科学家研究,地球形成于约 46 亿年前,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原始行星。
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地球表面温度极高,环境极端。
经过数亿年的演化,地球逐渐冷却,形成了现在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层、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大气层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对地球起着保护作用。
水圈是地球上水的总称,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
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由各种岩石组成。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称,是地球上最活跃的部分。
【地球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有多种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这些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命之网。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繁多,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平衡。
【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人类作为地球上的高级生物,对地球的影响是巨大的。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着地球的自然环境,对地球的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然而,过度开发和污染也给地球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
因此,保护地球、珍惜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面临的重要任务。
地球环境现状的资料
地球环境现状的资料
地球环境现状不容乐观。
以下是一些关于地球环境现状的资料:
森林破坏:据统计,全球每年平均损失约3600万公顷的森林面积。
这导致了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的破坏,使得物种数量减少、水土流失问题加剧,进而影响了地球的碳平衡和气候稳定。
气候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燃烧化石燃料和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进而导致全球气温不断上升。
全球海平面已经上升了约20厘米左右,而且上升速度还在加快。
这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如洪水、风暴潮等。
生物多样性丧失:由于森林破坏和气候变化等原因,许多物种的数量正在减少甚至灭绝。
据估计,全球范围内每天有约75个物种灭绝。
水资源短缺: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水资源污染和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减少,许多地区正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也威胁了农业和食品供应。
土地荒漠化:由于过度放牧、过度耕作和气候变化等原因,全球约三分之一的土地已经出现荒漠化现象。
这导致了土地生产力的丧失,进一步加剧了食品安全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空气污染:由于工业排放、交通尾气排放和农业活动等原因,
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导致呼吸道疾病、心脏病等健康问题的增多。
以上资料表明,地球环境现状十分严峻,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改善和保护我们的环境。
关于地球的介绍资料
关于地球的介绍资料[关于地球的介绍资料]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离太阳的距离为约1.5亿公里。
地球是一个宜居的星球,有着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地球的一些基本信息和特点。
一、地球的基本信息1.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5公里。
自转一圈约为24小时,公转一圈则约为365.25天。
2.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万平方公里,由陆地覆盖约为29.2%,水域则占据了约70.8%。
3. 地球的质量大约为5.97 x 10^24千克,是太阳系中质量第三大的行星,仅次于木星和土星。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个部分。
1. 外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其中地壳是最外层,均厚约为35公里,在地壳之下是地幔,其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下面则是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约有2200公里厚,内核则直径约为1220公里。
2. 内部圈层还包括岩石圈、石质圈和潮流圈。
岩石圈主要由岩石构成,是地球表面的外壳。
石质圈则由比较稳定的岩石层构成,呈现不规则形状。
潮流圈则是位于岩石圈和石质圈之间的区域,主要由熔融状态的岩石和金属组成。
三、地球的气候和环境1. 地球的气候主要受纬度、海洋和大气层等因素的影响。
由于地球是球形的,所以不同纬度的地区受到的阳光照射程度不同,从而导致气温的变化。
海洋还对调节气候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吸收和释放大量的热量,影响周围地区的温度。
2. 地球的大气层由几层组成,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跳跃层和温室层等。
对流层是最靠近地面的一层,其中包含了我们呼吸所需要的氧气。
平流层和跳跃层则对抵御太阳辐射和降雨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温室层则扮演着保持地球温度的关键角色。
四、地球的生命地球是一个生命丰富的星球,拥有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
在地球上,有些生物适应陆地环境,如树木、动物等,还有些生物适应水域环境,如鱼类、海洋生物等。
此外,地球上还存在着各种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它们在生物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于地球现状的资料
关于地球现状的资料
一、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1.1 地球的形成
•行星演化论
•天体碰撞理论
1.2 地球的结构
•地壳
•地幔
•地核
二、地球的环境问题
2.1 全球变暖
•温室效应
•化石燃料的燃烧
•温度上升的影响
2.2 大气污染
•燃烧排放物
•工业污染
•雾霾问题
2.3 水资源短缺
•水污染
•过度开采
•水资源分布不均
2.4 土壤退化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水土流失
•土地过度利用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
3.1 物种灭绝
•核心原因
•影响生态平衡
3.2 自然保护区
•作用和意义
•国际自然保护区网络
3.3 野生动植物保护
•非法猎捕和贸易
•栖息地保护
3.4 生态旅游
•促进保护意识
•可持续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与地球未来
4.1 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
•风能
•水能
4.2 节约能源
•能源管理
•节能技术
4.3 绿色交通
•公共交通
•电动汽车
4.4 环境教育
•提高环保意识
•培养环保习惯
五、结论
地球的现状面临着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等问题。
为了保护地球,我们需要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非法猎捕和贸易,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同时,可持续发展也是地球未来的关键,我们应该推广可再生能源,节约能源,发展绿色交通,并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只有共同努力,我们才能保护好地球,让它的未来更加美好。
有关地球的知识 (2)
有关地球的知识1. 地球的形态和大小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行星,是一个近乎球形的天体。
地球因其形状接近于一个椭球而略显扁平。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0,075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0平方千米,陆地占总面积的29.2%,水域占总面积的70.8%。
2. 地球的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内部的核心、地幔和外部的地壳。
地球的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温度和压力非常高。
地球的外核主要由铁和硫组成。
地球的地幔主要由硅、镁、铁和氧等元素组成。
地壳则包含了许多不同种类的岩石。
3. 地球的大气层地球有一个外部的大气层,主要由氮和氧组成,占据了大气层的大部分。
其他的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氩和氖等也存在于地球的大气层中。
大气层对于地球上的生物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能够保护地球免受太阳辐射的伤害,并保持适宜的气温。
4. 地球的水域地球表面的70.8%被水域所覆盖,其中包括海洋、海湾、湖泊和河流等。
地球上最大的海洋是太平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的约32%。
地球的水域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栖息地,并对地球上的气候和水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5. 地球的环境保护问题地球面临许多环境保护问题,其中包括气候变化、森林砍伐、水污染、土壤侵蚀和物种灭绝等。
这些问题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保护地球,许多国家和组织采取了行动,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措施。
6. 地球与宇宙的关系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行。
地球的旋转周期约为24小时,自转轴倾斜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还与其他行星、卫星和天体相互作用,例如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对潮汐产生影响。
7. 地球上的生命地球上存在着丰富的生命形式,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
人类是地球上唯一具有高度智能和文明的物种,对地球的影响非常大。
8. 地球上的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地球_精品文档
关于地球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宇宙中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行星。
作为地球的居民,我们应该了解地球的重要性和我们对地球的责任。
本文将探讨地球的起源、结构、环境问题以及保护地球的措施。
一、地球的起源和结构地球诞生于约46亿年前的太阳系形成之后。
据学者们的研究,地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个巨大的星云中。
在数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星云逐渐缩小并形成一颗恒星——太阳。
在太阳形成的同时,异质的星云降落在太阳的周围,逐渐凝聚形成了地球。
地球的发展演化历经了数十亿年,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现在的地球。
地球的结构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内部最内层,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温度较高。
地幔是地球的中层,其温度和压力高于地壳而低于地核。
地壳是大气圈、水圈和陆地的外部包裹,它是我们生活的环境。
二、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可持续性,地球正面临许多环境问题。
其中最严重的是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
气候变化是由人类对环境的过度利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所导致的。
大量释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和暴风雨。
这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群体的生存和繁荣构成严重威胁。
生物多样性丧失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包括森林砍伐、土地开垦和过度捕捞等,导致物种数量急剧减少的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生物物种的存在,还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环境污染也是地球面临的重要问题。
工业活动和农业化学物质的使用导致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这种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威胁。
三、保护地球的措施为了保护地球,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行动。
以下是一些保护地球的措施: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转向可再生能源,并提高能源效率,以减少对地球的负面影响。
2. 保护生物多样性:设立自然保护区和采取可持续的农业和渔业实践,以保护和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恢复。
3. 减少污染:采取严格的环境监管措施,减少工业和农业活动的污染物排放。
地球的环境
•
大气环流在纬度30附近的地表形成副热带高压
带,导致土地荒漠化,形成沙漠景观等。
全球沙漠分布
副热带高压带下降的干热空气造成了纬度30附近的沙漠景观
2. 气候带
天气: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短时间综合状态。
气候:一个地区多年平均天气状况的综合。
根据气象要素
(气温、降水量、风
4.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
1 /1
10 0
n次
通过食物链来实现的。
10
次级消费者 (食肉动物) 初级消费者 (食草动物) 基础生产者 (绿色植物)
10
00
0
n
• 在通量流动过程中,前一 营养级的能量转移给后一 营养级的能量效率一般为
10%左右,其它的能量通
过散热或呼吸、排泄等形 式输出生态系统。
第二十章 地球的环境
人类环境——以人为中心事物,其周围一切生物和 非生物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综合体。
自然环境(地球环境) 社会环境。 •
• 地球环境是地球科学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直接 关系到人类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地球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地质环 境和地理环境等。
一、大气环境
最大潜能。
• 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
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2、地质环境的质量 • 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 • 原生地球化学背景 • 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 • 受污染、破坏的程度 • 地质环境在人类作用力的影响下,对物质和能 量的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关系进行调整,建 立新的平衡关系。
•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 具有不同的影响方式和结果。 4、人类社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球的自然环境
火山
富士山
长白山天池
罗马古城庞贝约建于公元前7世纪,距
千年古城一夜消失 维苏威火山10公里。公元79年8月
24日,维苏威火山爆发,庞贝被湮没。 庞贝城在地下沉睡了千余年后,终于被 人发掘。
公元1748年春天,一名叫安得列的农民 在深挖自己的葡萄园,他高举锄头“哐啷” 一声,好像掘到了一块巨石,但怎么使劲也 拔不出锄头。他连忙喊弟弟、弟媳帮忙。众 人扒开泥土和石块,发现锄头穿透了一个金 属柜子,于是大家七手八脚把柜子挖出来, 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大堆熔化、半熔化的 金银首饰及古钱币。
泰山、庐山、 东非大裂谷带、渭河
华山等
平原、汾河平原
断层线附近容易形成泉;修建水库应 尽可能避开断层。
2007高考题
印度洋 海啸
太平洋
横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地核 地幔
2008年高考题
背斜 向斜 断层
丙
甲处背斜的顶部受到的张力较大,岩石易
断裂破碎,受到侵蚀。
地壳变动的原因
板块运动
世界地图
地壳变动的原因 大陆漂移学说 基础 板块构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三大类岩石的特征
名称 亚类 辨别特征 典型岩石 现实案例
岩浆岩 侵入岩 颗粒粗,结晶充分 (火成岩) 喷出岩 颗粒细,多气孔
花岗岩 玄武岩
华黄衡普 长白富士
碎屑岩
砾,砂,粉砂
⑴具有较明显
粘土岩 的层理构造,; 页岩,泥岩
沉积岩
⑵常保存有历
化学岩 史时期的动植 石灰,白云
物化石。
化学生物
煤,化石
景德镇 太湖石
平均17km
1000km
2900km 5100km 6371km
地理地球的自然环境
地理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理地球的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形成和存在的各种自然要素,包括大气、水域、陆地和生物等。
地球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学习地理地球的自然环境,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构造和演化,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
1. 地理地球的自然环境概述地球是一个由大气、水域和陆地构成的行星。
大气层围绕地球,提供氧气、调节温度和气候;水域包括海洋、湖泊和河流,是地球的水资源;陆地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场所。
这些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的自然环境。
2. 大气的地理特征及其影响大气是指地球周围的气体层,主要包括氮气、氧气、水汽和二氧化碳等。
大气的地理特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和气候等。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大气特征有着差异,例如热带地区气温高、季风影响显著,而极地地区气温低、气压高等。
大气的特征对人类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气候的变化会导致干旱或洪涝,影响作物的种植和收获。
3. 水域的地理特征及其意义水域是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
水域的地理特征包括水温、盐度、流速和海底地形等。
水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物的栖息地。
海洋里的鱼类、藻类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河流和湖泊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
同时,水域还对调节气候、供应水资源、运输贸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陆地的地理特征及其利用陆地是人类居住和生产的主要场所,包括大陆、岛屿和高山等。
陆地的地理特征包括土壤、地形、植被和动物等。
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养分含量有所差异,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成败;地形的高低和坡度决定了土地的利用价值;植被的类型和分布与气候和土壤条件有关。
了解陆地的地理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并保护生态环境。
5. 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系统生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资源之一,它们分布于地球的不同地区,并形成了各种生态系统。
生物的地理分布与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地区的生物类型和数量各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爆炸和人类活动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从多方面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系统,许多种生物已濒临灭绝。
1、环境污染加剧全球每年排放进入大气层的气体,CO2为57亿吨(t),CH4约2亿t。
排放有害金属铝200万t,砷7.8万t,汞1.1万t、镉5500t,超出自然背景值的20~300倍。
SO2的排放,诱发的酸雨的频度在增加,面积在扩大;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全球有8亿人生活在空气污染的城市中;江河湖海的污染日趋严重,淡水匮乏使12亿人口生活在缺水城市,14亿人口在没有废水处理设施下生活;水质污染引发的疾病死亡率已成为人体健康最主要的危害;城市垃圾、污水、船舶废物、石油和工业污染、放射性废物等大量涌入海洋,每年有200亿t污染物从河流进入海洋,约500万t垃圾被抛进海洋,在入海口处数万平方公里的臭氧层正在扩大。
2、森林锐减和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的世界正发生着严重的危机。
研究表明(IIED,1987),在人类活动干扰以前,全世界约有森林和林地60亿hm2。
到1954年世界森林和林地面积减少到40亿hm2,其中温带森林减少了32%~33%,热带森林减少了15%~20%。
近30年来,世界森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减少速度明显加快,平均每年减少800万hm2。
中美洲由1950年的1.15亿hm2减到1983年中0.71亿hm2。
非洲森林减少更快,从1950年的9.01亿hm2减至1983年的6.9亿hm2。
世界森林的不断减少直接导致生物品种多样化的消失和物种灭绝。
据估计,地球上曾经有5亿个物种,目前尚有500~1000万个物种,其中占压倒多数是无脊椎动物和植物(IIED,1987)。
一些专家推测,当前每年消失的物种已达数千种之多。
森林锐减和生物物种的大量减少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
特别是森林植被的大量减少,大大改变了碳、氮等微量元素的源、汇分布,使得微量元素在地球系统中的循环遭到破坏,并迫使其从原有的平衡态向新的平衡态过渡,从而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影响。
3、淡水资源短缺目前,世界上已有43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0%,约20亿人用水紧张,10亿人得不到良好的饮用水。
关于地球环境现状的资料从产业革命开始,一系列公害问题便日益严峻地摆在人类面前。
本世纪著名的七大公害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日本的四日市哮喘事件、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和米糠油事件,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直接危害到了人类的健康。
以1943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为例。
由于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中的某种化学物质,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发生了光化学反应,从而形成有毒的浅蓝色烟雾,它导致洛杉矶大部分市民患病。
1955年再度发生的此类事件,使65岁以上的老人五官中毒红肿,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的人数达400多人。
再看看日本的骨痛病。
50-60年代居住在日本富山县的村民,因长期饮用被镉等重金属污染的河水和食用含镉的食物,造成镉中毒,很多患者全身疼痛难忍,并引发了贫血、胃萎缩、骨质软化等一系列难以治愈的疾病。
恶化的环境敲响了警钟,人类开始猛醒,开始反思。
当人类骄傲地宣称,“我们可以改造自然、改造环境”的时候,对于无私奉献的地球,人类又做了些什么?人类将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或许没有什么东西,能像自然环境对人的生命和幸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那样,可以无偿地取得。
人们呼吸空气,喝水,吃动植物食品,欣赏源源不断的自然之力。
世界如此之大,它的资源似乎是无穷的。
但即便如此,农夫还是牢记着储备这一要诀,他懂得必须留下一些谷物,作为下一次收获的种子”。
在全球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大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动力。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
大会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
宣言郑重声明,人类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各国有责任确保不损害其他国家的环境;环境政策应当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
斯德哥尔摩会议期间,在一篇名为《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中曾提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用的。
”而实际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速度已大大超出了人类自己的预料,人类不光预支了许多属于子孙的资源,同时也正在因自己的行为而自食恶果。
斯德哥尔摩会议之后,尽管不少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仍然日趋严重。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和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等方面一连串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都表明了人类对这颗美丽星球的无情伤害。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但浓烟、粉尘、臭气、酸雾这些工业文明的产物却正在把大气层变为空中垃圾场。
1984年12月3日深夜的印度博帕尔市,当人们在梦中沉睡的时候,一个恶魔悄然降临。
一家由美国投资的农药厂的剧毒原料异氰酸甲酯突然泄露,数十吨毒气以每小时5000米的速度向四周扩散。
在4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波及11个居民区,20多万人受到伤害,其中2800多人死亡,5万余人终生失明。
1986年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机组按计划停机检查,由于工作人员多次违反操作规程,致使反应堆爆炸起火。
摄氏2000度的高温火球迅速烧毁了机房,高强度放射性物质四处蔓延,7000余人死于非命,受放射性伤害的人数难以统计。
这次核事故使整个欧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欧洲各国放射性尘埃强度增高,瑞典增高达100倍,欧洲各邻国的蔬菜、牛奶不能食用,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恐慌。
1991年波斯湾海域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生灵涂炭。
伊拉克打开艾哈迈迪输油管,每天将几百万桶原油倾泻入大海,在海湾内形成一片长56千米、宽16千米的油膜,几天后溢油总量就达到1100万桶(约170万吨),而以每天24千米的速度向南漂移。
所经之处有200万只海鸟丧生,许多鱼类和其他动植物也遭受了灭顶之灾,波斯湾里的一些特产鱼种将永远消失。
垃圾在现实生活中,亦已成为非同小可的社会问题。
在美国这个世界上垃圾“产量”最高的国家里,垃圾的年产量约为2亿吨,仅纽约每天就出产垃圾2万多吨。
一次性快餐盒曾是食品包装业取得突破性成功的标志之一,几年前还被赞誉为“白色革命”,而今,却已成为“白色污染”,成为全球公害。
有数据表明,一般塑料制品在自然界中很难消解,掩埋在土壤中,妨碍农作物生长;被牲畜误吃,轻者消化系统得病,重者死亡;焚烧,则释放大量有毒气体。
地球在为满身的病痛而呻吟,也在为人类贪婪的索取而愤怒。
江河洪灾的泛滥,资源的枯竭,宇宙射线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所有这些,都是大自然发出的通牒,警示人类:自然不是随意盘剥的对象,不是无止境地汲取的源泉,而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人类还必须认识到,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与周围环境之间达到一定程度的协调与平衡。
地球人现在的生活方式将吞噬曾有的碧水蓝天!人类曾为了生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创造了今天的繁荣世界。
如今,同样是为了生存,人类面对种种污染造成的恶果,再也无法泰然处之。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为所有的地球公民提出了进入21世纪的行动方式,并首次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能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
人类越来越积极地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家园而行动起来。
清洁生产、开发新能源、推广绿色产品、展开绿色行动……正如今年世界环境日所确立的主题,人类已清醒地意识到--“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未来就掌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中,我们不能让地球就这样带着伤痕和泪水进入下个世纪,我们不能让曾经的美丽成为久远的记忆。
在世纪交汇的今天,让我们再次思考人类文明与大自然永恒的话题--和谐,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绿色文明的21世纪。
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过程。
它主要表征大气各种时间长度的冷与暖或干与湿变化,冷与暖或干与湿相互交替组成了不同的变化周期。
这些变化周期并不是严格的,一个周期内前后阶段往往不具有对称性,而且,不同周期的长度也可以相差很大。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异常天气现象,如干旱、洪涝、冻害、冰雹、沙尘暴、城市暴雨沥涝灾害、雷电灾害等,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人类生态环境、人类社会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不仅如此,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影响到地球的生态系统,给人类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危害。
而人类健康状况水平是国家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物质生活水准以及公共福利水平的综合反映。
一关于全球变暖的问题近百年来全球和中国的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它对世界和我国的生态系统、社会经济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重大的影响。
2001年,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英文简称IPCC)发表了它的第三次评估报告。
报告指出:从1860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升温0. 6℃±0.2℃,最近20年是过去100年来最暖的。
而90年代是1000年来最暖的10年。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从季节分布看,我国冬季增温最明显。
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最新资料显示:2004年以来,我国气温普遍较常年同期偏高,成为暖冬已成“定局”,这意味着我国在近50年来将连续经历第19个暖冬。
(一)全球变暖带来的负面效应(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的)1.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强度增加据日本的科学家统计,近100年来,整个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而大城市的平均气温上升了2~3℃,这一期间东京市的气温竟上升了7℃。
在日本,气温不低于25℃的夜晚称为“热夜”。
50年前,东京的“热夜”每年不到5个;而1961~1970年平均有14.9个;1981~1990年,“热夜”增加到23.8个。
大阪在1991~2000年的10年中,年均“热夜”数达3 8个。
从北京1940~2002年的极端最高气温的变化来看(见表1),40年代北京夏季极端最高气温较高,为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