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访古_高中语文教案_模板

合集下载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内蒙访古》。

(2)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民族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内蒙访古》。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3)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内蒙古地区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

(2)如何把握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内蒙古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和文化特色。

(2)教师简要介绍内蒙古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内蒙访古》。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学生围绕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和段落展开讨论。

(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意见。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作者对内蒙古地区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命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或自然风光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内蒙访古》教案(合集5篇)

《内蒙访古》教案(合集5篇)

《内蒙访古》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内蒙访古》教案《内蒙访古》教案教学目的:教学设想:教学步骤:一、引言:同学们都听过腾格尔的《蒙古人》吧,那你们是否被那遒劲而苍凉的曲调所感染,想去内蒙看一看呢?那就让我们随着我国历史学家翦伯赞去游访内蒙,共同学习《内蒙访古》。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及课文的相关知识:翦伯赞是我国历史学家,《内蒙访古》是他应邀访问内蒙古之后写的一篇散文。

原文共有六小节,分用了六个小标题,本文选取了第二、三两节,“一段最古的长城”和“在大青山下”。

这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部分,“一段最古的长城”。

二、导读课文:梳理结构:给同学2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1、本文以什么为写作线索?(游踪。

按顺序说出这部分作者的游踪)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赵长城遗址)2、参考课后第二题回答,这一部分写了那些内容?1— 2段(所见)广阔而肥沃的塞外田野 2— 5段(所见)大青山两麓的自然环境6—7段(看法感受)历史上民族纷争的原因8—9段(所见)处在争夺焦点上的赵长城遗址10—12段(看法)赵武灵王无愧于英雄称号3、根据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分层并概括层义“一段”部分共12段,分三层(1)、1—2段写居庸关到呼和浩特的千里原野(2)、3—7段着重写大青山南麓的原野及其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3)、8—12段游览赵长城,赞颂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解读课文:(一)文章一开头就用简短的一段交代了作者的行踪。

一个“敞”字,形象地写出了从视野极小的山路中,走到广阔无垠的原野上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内蒙一带在古时候常常被人称作“塞外”,而一提到“塞外”人们又不免想到“胡天八月即飞雪”、“大漠孤烟直”严寒荒凉的景象,但作者看到的所谓“塞外”并不是这样:“……”,作者用我国著名的粮棉产区作比,突出了“塞外”古今变化之大,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作者本来是要“访古”的,为什么要写塞外的变化呢?这只是一般描述,还是另有它意呢?我们将在下面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内蒙古文化遗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3)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文化差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强的情感;(2)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分析:本文以作者在内蒙访古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介绍了内蒙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既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2.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知识,对于历史文化遗址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内蒙地区的历史文化,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内蒙地区的历史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内蒙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如何让学生在了解内蒙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3.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4.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文化差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运用多媒体展示内蒙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址,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主题;(2)教师简要介绍内蒙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特色。

(3)能够理解并描述课文中所描绘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关注。

(3)培养学生对旅游和探险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文《内蒙访古》,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2. 课文分析:通过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一项与课文相关的任务,如制作PPT、编写小剧本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2)课文中所描绘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3)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3)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3. 课文分析:通过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一项与课文相关的任务,如制作PPT、编写小剧本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相关的短文或作文,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蒙访古》的主题和内容。

2. 激发学生对内蒙古历史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内蒙访古》的主题和内容。

2. 内蒙古历史的重要性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教学难点:1. 内蒙古历史的深入了解。

2. 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1. 教师简要介绍《内蒙访古》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内蒙古历史和文化。

2. 学生阅读《内蒙访古》文章,了解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内蒙古历史的重要性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第二章:内蒙古的历史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蒙古的历史发展脉络。

2. 培养学生对内蒙古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1. 内蒙古历史的发展脉络。

2. 内蒙古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1. 内蒙古历史的深入了解。

2. 学生对内蒙古历史事件的关联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1. 教师简要介绍内蒙古的历史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关注内蒙古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内蒙古历史的发展过程。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内蒙古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内蒙古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对内蒙古历史的整体认识。

第三章:内蒙古的古文明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蒙古的古文明遗址和文化遗产。

2. 培养学生对古文明的研究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内蒙古古文明遗址和文化遗产的特点。

2. 古文明研究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 内蒙古古文明遗址和文化遗产的深入了解。

2. 学生对古文明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1. 教师简要介绍内蒙古的古文明遗址和文化遗产,引导学生关注古文明的研究和保护。

《内蒙访古》_模板

《内蒙访古》_模板

《内蒙访古》_模板一、教学目的:1.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法,学习引用文献资料,有叙有议的写法;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民族传统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第一节中的“赵长城”突出赵武灵王的文治武功,第二节的“昭君青冢”。

2.难点: 史料和观点的统一。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字词注音:迥jiǒng(远) 囿yòu(养动物的园子) 朐qú(临朐,地名) 邪yé(名)单于chán yú(匈奴君主的称号) 塞⑴sāi(塞子)⑵sài(边塞)⑶sè(用于某些合成词中)词语补释:*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迥乎:显然。

P95注②*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苑囿:古代帝王及贵族养禽兽、种植林木的地方。

P96注①*恩赐:原指封建统治者为笼络人心而给予赏赐,今指因怜悯而施舍。

*绵亘:接连不断。

亘:gèn空间或时间上延续不断。

*沸腾:此处是不可遏制的意思。

*镂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镂lòu雕刻。

*遮断:遮盖阻断。

款塞: 叩塞门。

款: 叩。

P100注⑾解题:本文是翦伯赞同志写的一篇史论。

1961年7月23日9月14日,民族历史研究指导委员会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组成了一个有16位委员参加的学术代表团,由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同志率领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

历时近两个月,行程15000里。

访问结束后,以流畅的语言,写下了这篇旅游记。

发表在1961年12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周立波编选的《散文特写选》。

原文共写了六节: 第一节“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第二节“一段最古的长城”,第三节“在大青山下”,第四节“游牧民族的摇篮”,第五节“历史的后院”,第六节“揭穿了一个历史的秘密”。

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三节。

这是一篇富于特色,独具风格的访古散文。

内蒙访古高中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高中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高中语文教案第一章:《内蒙访古》课文解析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内蒙访古》,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如象征、比喻、拟人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3. 深入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内蒙古大草原的历史与文化,感受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理解课文所描绘的内蒙古大草原的历史与文化。

教学难点:1. 领会作者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描绘,表达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课文《内蒙访古》文本。

2. 老舍生平介绍资料。

3. 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与课文的关系。

2. 阅读课文,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3. 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如象征、比喻、拟人等,并交流其表达效果。

4.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深入理解课文,领会作者对内蒙古大草原的热爱之情。

第二章:《内蒙访古》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教学目标:1. 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创作《内蒙访古》的动机。

2. 分析老舍的作品特点,认识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1. 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认识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难点:1. 分析老舍的作品特点。

教学准备:1. 老舍生平介绍资料。

2. 老舍的其他作品选段。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2. 阅读老舍的生平介绍资料,了解其成长经历、思想观念和创作历程。

3. 分组讨论,分析老舍的作品特点,如现实主义、幽默讽刺等。

4.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结合《内蒙访古》,理解老舍创作该作品的动机和背景。

第三章:内蒙古大草原的历史与文化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内蒙古大草原的历史与文化,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2. 结合课文《内蒙访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内蒙访古》中的经典段落。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的内蒙风光和历史。

(3)能够准确把握课文中所展现的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历史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提高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历史,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内蒙访古》中的经典段落。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的内蒙风光和历史。

3. 准确把握课文中所展现的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历史观。

2. 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并背诵经典段落。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共同进步。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内蒙访古》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内蒙古历史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并背诵经典段落。

(2)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疑惑。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课文中所展现的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内蒙访古高中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高中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高中语文教案第一章:《内蒙访古》课文解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蒙访古》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巴金以及作品背景。

2. 分析并欣赏作品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蒙访古》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分析作品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对课文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和领悟。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背景。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表对课文的看法和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巴金及作品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教师讲解课文,解答学生疑问。

4. 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领悟课文深层次意义。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内蒙访古》文学风格分析一、教学目标:1. 分析并掌握课文《内蒙访古》的文学风格。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蒙访古》的文学风格分析。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对课文文学风格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文学风格。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表对课文文学风格的看法。

五、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教师讲解课文《内蒙访古》的文学风格,分析其特点。

3.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对课文文学风格的看法。

4.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内蒙访古》艺术特色解读一、教学目标:1. 分析并掌握课文《内蒙访古》的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蒙访古》的艺术特色分析。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2)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3)培养学生珍惜和平、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运用关键词语和成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内蒙访古的话题有所了解。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了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并进行解释。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探讨。

(2)小组代表汇报: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探讨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

5. 写作练习(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内蒙访古的作文。

(2)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提出写作要求和方法。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完成课后作文:以“内蒙访古”为主题,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作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语言流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文:通过批改学生的作文,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内蒙访古高中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高中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高中语文教案第一节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学史的重要阶段和代表作品;2.了解文学史与时代背景的关系;3.掌握古代文学相关术语的基本定义和用法;4.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古代文学史的重要阶段和代表作品;2.文学史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教学难点:1.掌握古代文学相关术语的基本定义和用法;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教材课件、PPT;2.学生: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 自主学习(10分钟)1.让学生预习并提出问题。

2.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相关内容,记录重点和难点。

Step 2 导入(5分钟)1.呈现古代文学史的相关图片和文字,引起学生的兴趣。

2.发问:"你们对古代文学史有什么了解?"Step 3 讲解(30分钟)1.通过PPT讲解古代文学史的重要阶段和代表作品。

2.解释文学史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讲解古代文学相关术语的基本定义和用法。

Step 4 练习(15分钟)1.教师出示相关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

2.学生小组合作,互相讨论、答疑解惑。

3.教师巡回检查并及时给予指导。

Step 5 总结(5分钟)1.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解,强调重点和难点。

2.提醒学生记笔记,复习课堂内容。

第二节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古代文学中的传世之作及其价值;2.了解古代文学的体裁和特点;3.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赏析能力;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1.古代文学中的传世之作及其价值;2.古代文学的体裁和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文学中的传世之作及其价值;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准备:1.教师:教材课件、PPT;2.学生: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 温习(5分钟)1.与学生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检查学生的笔记,与学生讨论相关问题。

Step 2 导入(5分钟)1.通过介绍古代文学中的传世之作,引起学生的兴趣。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蒙访古》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 引导学生对内蒙古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内蒙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介绍文章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风格。

3. 阐述文章主题及写作背景。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简要介绍内蒙古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2. 介绍作者:介绍贾平凹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引导学生了解其写作特点。

3. 阐述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主题,激发学生对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的兴趣。

第二章:成吉思汗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成吉思汗陵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

2. 引导学生了解成吉思汗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教学内容:1. 成吉思汗陵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格。

2. 成吉思汗的生平和历史贡献。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关注成吉思汗陵的历史地位。

2. 介绍成吉思汗陵:介绍其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让学生对成吉思汗陵有直观的认识。

3. 讲述成吉思汗的生平和贡献: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成吉思汗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第三章:赤峰市巴林左旗的辽代古墓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辽代古墓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

2. 引导学生了解辽朝的历史和文化。

教学内容:1. 辽代古墓的发现及其墓主身份。

2. 辽朝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关注辽代古墓的历史价值。

2. 介绍辽代古墓:介绍其发现过程及墓主身份,让学生对辽代古墓有直观的认识。

3. 讲述辽朝的历史和文化: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辽朝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第四章:呼和浩特市大召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召寺的历史地位和建筑特点。

2. 引导学生了解藏传佛教的文化。

教学内容:1. 大召寺的建立和历史地位。

2. 大召寺的建筑特点和藏传佛教文化。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关注大召寺的历史地位。

2. 介绍大召寺:介绍其建立和历史地位,让学生对大召寺有直观的认识。

3. 讲述藏传佛教文化: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藏传佛教的文化特点。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内蒙古访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作为祖国的五个自治区之一,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多为高平原,四季分明,自然景观独特迷人,历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胜,给人们提供了很多文化交流和旅游探索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内蒙古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本教学设计将通过访古和旅游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内蒙古独有的文化魅力,获得一些宝贵的人生经验和知识。

一、教学目标本次访古(教师中心稿)旅游活动,旨在让学生:1. 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和历史名胜。

2. 领略内蒙古丰富的文化内涵、民族风情,理解其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3. 培养学生的旅游兴趣和文化素养,激发对内蒙古文化和环保的关注和热爱。

4. 提高学生的组织、协作和交往能力,增强责任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访古和旅游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学生和教师合作完成)2.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和历史名胜的介绍和观赏。

3. 文化活动,如民族文化展览、传统文艺表演、手工艺品体验等。

4. 环保教育,学生对内蒙古生态环境进行调研、探讨并提出环保理念。

5. 总结和讨论回顾。

三、教学过程1. 策划和组织教师和学生一起商讨和策划旅游活动内容和行程,确定路线和住宿地点,制定行程安排和活动要求。

让学生分担相应的责任,配合完成组织和安排工作。

2.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和历史名胜的介绍和观赏。

学生到达内蒙古后,首先了解内蒙古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

随后前往诸如呼和浩特、阿尔山、额尔古纳等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名胜进行观赏和参观。

如走进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 领略漫天的乌云山, 翻越五年冰封的白桦林, 走进蓝天和白雪世界; 走进著名的旅游地区尔尔古纳,看大河奔流、银河落跑、万千羊驼、神奇岩石等。

3. 文化活动学生参加文艺表演和民族文化展览,领略内蒙古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魅力。

内蒙访古高中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高中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高中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内蒙古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了解内蒙访古的主题和目的。

教学内容:介绍内蒙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解释内蒙访古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内蒙古地区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简介内蒙访古:介绍内蒙访古的主题和目的,解释其对学习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第二章:成吉思汗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成吉思汗的生平和成就。

2. 学生能够理解成吉思汗对蒙古族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教学内容:成吉思汗的生平:出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帝国等。

成吉思汗的成就:军事征服、政治制度、文化发展等。

教学活动:1. 成吉思汗的生平: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观看视频,了解成吉思汗的生平经历。

2. 成吉思汗的成就:讨论成吉思汗的军事征服和政治制度,探讨其对蒙古族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草原文化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草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 学生能够理解草原文化对蒙古族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教学内容:草原文化的生活方式:游牧、狩猎、渔业等。

草原文化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等。

教学活动:1. 草原文化的生活方式: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了解草原上的游牧生活方式。

2. 草原文化的文化传统:研究蒙古族的语言、文学、艺术和宗教,探讨其对蒙古族文化传统的影响。

第四章:蒙古包和蒙古袍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蒙古包和蒙古袍的功能和特点。

2. 学生能够理解蒙古包和蒙古袍在蒙古族文化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蒙古包的功能和特点:介绍蒙古包的结构、建造和使用方法。

蒙古袍的功能和特点:介绍蒙古袍的设计、材质和穿着习惯。

教学活动:1. 蒙古包的功能和特点:观察蒙古包的图片或视频,了解其功能和特点。

2. 蒙古袍的功能和特点:观察蒙古袍的图片或视频,了解其功能和特点。

第五章:那达慕大会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那达慕大会的起源和意义。

2. 学生能够理解那达慕大会在蒙古族文化中的重要性。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2)能够概括和描述作者在内蒙古的所见所闻。

(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对内蒙古历史和文化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内蒙古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3)通过写作、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关注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课文《内蒙访古》。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3. 教学难点:分析并评价作者对内蒙古历史和文化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内蒙古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2)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概括和描述作者在内蒙古的所见所闻。

(2)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并评价作者对内蒙古历史和文化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和评价。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情况。

2. 学生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展示:评价学生在小组分享和展示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内蒙访古》。

2. 注释和工具书:为学生提供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内蒙访古》教案讲课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讲课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讲课教案《内蒙访古》教案《内蒙访古》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所表达的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理解夹叙夹议,记叙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3.学习在把握课文文意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有关语句正确而熟练的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4.引导学生在读读议议中理解要点,把握主旨,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并了解全文是怎样按线索布局的。

2.掌握叙和议之间的关系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文献资料来为阐发自己的观点服三:教学难点:通过逻辑推理,准确理解作者本意和课文主旨。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讲析《一段最古的长城》理清这部分文章思路,把握结构层次。

3)理解夹叙夹议,继续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分析文章题目看本文标题《内蒙访古》感觉就非同寻常,什么叫访古?读了全文才会对它有所认识。

“访古”决定了本文的特点,既有难度又是独具特色的。

本文作者翦伯赞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历史学家的专长当然在研究历史,写游记必然也选择和历史有关的专题。

而作者就是在这篇游记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边记游边议论,谈天说地,引古论今,文中涉及了众多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

历史人物、事件古迹等,叙述具体,描写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就需要对文中的访古材料进行梳理,找出作者创作本文的主旨,作者始终围绕一个专题谈,那就是我国内蒙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感情。

(二)指导自学课文,梳理全文结构1)检查学生字词(注释外)的掌握情况[居庸(yóng)关] 旧称军都官,在今北京市昌平县,长城的重要关口,形势险要,一向为交通要塞[塞(sài)外] 长城以北的地区[峪(yù)口] 山谷[绵亘(gèn)] (山脉等)接连不断。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内蒙访古》中的经典段落。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的历史场景。

(3)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的思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学会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敬畏之情,培养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经典段落的背诵与理解。

2.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修辞手法。

3. 把握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思路。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的理解。

2. 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内蒙风光、历史遗迹等。

(2)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历史痕迹,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经典段落。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中的经典段落。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所提到的历史文化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经典段落的情况,以及读后感写作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长期学习效果评价:通过阶段性的语文测试,观察学生在阅读理解、写作、修辞运用等方面的进步,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内蒙访古》。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作者对内蒙古大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内蒙古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2)学会通过描绘图片、编写导游词等方式,表达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喜爱和赞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内蒙访古》。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表达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喜爱和赞美。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内蒙访古》及相关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内蒙古大草原有了一定的了解。

(2)展示内蒙古大草原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内蒙访古》,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享学习心得。

(2)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内蒙古大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知识。

(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表达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喜爱和赞美。

5. 实践活动:(1)让学生描绘一幅自己心中的内蒙古大草原画面,并配以适当的文字描述。

(2)学生编写一段导游词,向游客介绍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特色文化。

6.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谈谈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访古_高中语文教案_模板一、课文分析本单元的单元标题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因此,通过阅读本文,理解并概括文章及文段的内容,增强阅读理解及概括能,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以访古的游踪为线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或描写了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残存古迹,并融进了作者独到的看法和感受、情感,通过议论和抒情的点晴之笔,强调了要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表达了作者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感情,以及民族大团结的强烈愿望。

因此,学习本文,能提高我们对民族关系的认识水平;还能增强我们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理解,对我们进行散文创作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更是训练我们概括能力的典范的文本。

二、学习目标1、概括段意,概括文章的中心。

2、学习本文围绕文章主旨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3、把握夹叙夹议语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4、体会文中作者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情感,以及民族大团结的强烈愿望。

三、重点:1、概括文意的方法。

2、夹叙夹议的写法及叙议段间的关系。

3、民族关系的正确认识。

四、难点:1、文章的线索、思路及结构。

2、选择与组织材料的原则与方法。

五、双基导学:1、作者相关情况简介:翦伯赞,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维吾尔族,湖南省桃源县人。

著有《中国史纲》和《中国史论集》等。

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2月到重庆,此后长期在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从事一战线和理论宣传工作,并对中国历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解放后,曾任燕京大学社会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

还同郭沫若等筹建中国史学会任常务理事兼秘书长。

1968年12月18日,被林、江集团诬陷、迫害致死,成为集团冤案之一。

2、字、词:(1)迥(jiǒng)乎不同(2)苑(yuàn)囿(yòu)(3)南麓(lù)(4)沐(mù)(5)绵亘(gèn)(6)夯(hāng)筑(7)民怨沸腾(8)挨(ái)骂(9)胡服骑射(10)战略部署(11)步步为营(12)呼韩邪(yé)单(chán)于(13)款塞入朝:款,叩(14)镂(lòu)空饰片(15)青冢(zhǒng)3、本文的线索:访古的游踪。

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的)赵长城遗址→(大青山下的)汉代古堡→昭君墓六、重点、难点突破及学法指导:1、结合课文标题”访古”及《一段最古的长城》可明确写作的中心是赵长城遗址,即第八九段的内容,两段内容可分三层:①修筑原因;②史料记载及眼前的地理位置;③遗址风貌(第九段)。

其中引用史料可见其”最古”且从后文秦始皇”连接”“增补”“原有的奏燕赵”三国”的长城”,亦可见其早于秦始皇的万里长城。

此层中的间隔号,用以表示书名与篇章节之间的分界;它还有一个用法是用在外国人名或某些少数民族人名中的音界,一般用以表示姓和名的分界。

”绵亘”与”横亘”均表示空间的词,此处用”绵亘”有连绵不断且长之意,与”断续”之”续”和”二百六十余里”相呼应。

2、赵武灵王修筑长城的原因是大青山南麓的原野是胡人和汉族人争夺的焦点,亦即第八段一二句是因果关系。

为何是争夺的焦点呢?第七段”另一方面”关键词,从游牧民族和汉族两方面以战略地位的角度的议论强调了其重要性,第六段则从自然条件的角度(尤其是对游牧民族)加以议论,强调其重要作用。

3、第五段关键词”但”处可分为两层,第二层关键词”风浪最大”,与之相反的词,是第一层”安闲”“平静”等,显然第一层描写的平静的原野之景,意在表现原野之和平及作者对和平、团结的强烈愿望。

而”风浪最大”又与第八段”争夺”的”焦点”之内涵完全一致。

4、第三四段分别写大青山南北迥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由呼和浩特、包头两个地名映证大青山南麓沃野”草木茂盛,多禽兽”的自然条件。

它们为第五段(尤末句)作了含蓄的铺垫。

[小结]三四段为第五段作出铺垫,六七段与第八段(尤其是首句)又构成因果关系,第五段末句与第八段首句遥相呼应,由此看出段与段关系紧密,结构严谨。

5、由”击败”“堵住”“国境线上”“国防工程”等词可见赵武灵王修筑长城的目的是抵御侵略保卫和平,因此它成了作者赞颂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的原因,别一个原因是他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

作者通过赵武灵王与秦始皇的对比突出了赵武灵王,从四个方面加以对比:①施工单位(统一全国与”小小的赵国”);②施工条件(”全国人力物力”);③施工规模(”连接”“增补”);④修后反应(”民怨沸腾”与”没有挨骂”)。

第十段五句话中,中心句是第二句,第一句”作了一首诗”是本段引子,从具体的侧面强调心情和观点,第四句,以孟姜女特例强调、解说”民怨沸腾”。

第11段”最顽固的传统习惯”与12段”标志他们身份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保守思想”与”过了时的笨重的战车”相呼应相参证。

6、修筑长城与发布”胡服骑射”共同点是民族关系的问题,而且都是民族间团结关系的问题,这便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因为前者目的是保卫和平,团结之基础,后者是相互学习话题,属于文化交流范畴,是团结之具体表现形式之一种。

7、表现此主题的还有三处。

第一二段写塞外风光及感受。

”栽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种庄稼是汉族生产方式,显然北方游牧民族学习了汉族的生产方式,契合了民族团结之主题。

”简直要怀疑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河北平原。

”河北一带是古赵国的领土,给后文赵长城作了铺垫,”简直”“怀疑”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激动与珍视民族团结的强烈情感。

”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用一感叹句,无疑包含着强烈的情感,表达了民族间和平相处永世团结的强烈愿望。

因此,全文无一离题之语,围绕中心选择组织材料,真正做到了”形散而散不散”,是我们学习散文创作的典范之作。

8、《在大青山下》共14段,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①(1-9)写汉代古堡,强调民族关系紧张时期,汉族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往来仍未隔断;②(10-14)写昭君墓,颂扬了汉代和亲政策。

9、第2自然段写了建堡历史、古堡分布、建堡目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它与3至7自然段构成概括与具体的关系,第3段从史料记载角度、第4至7段从古堡遗址及考古发现角度具体写古堡的分布情况。

第8段与9段画龙点晴的议论段,揭示了建堡的两个目的:①军事原因;②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驿站。

然后归纳出战争时期汉族与匈奴的和平往来未完全被遮断,总结了上文,又自然引出下文昭君墓,而且第3段元帝撤军亦为下文作了铺垫。

第2至4段内容又呼应了前文”风浪最大的地方”与净夺的”焦点”。

10、第10至14段写了昭君墓的意义、位置以及建立多个昭君墓的原因,进而颂扬了汉代和亲政策。

汉代古堡与昭君墓在作者独特而颇有见地的视角中,便成了汉族与匈奴战争时期文化交流友好往来仍然不断,以及民族关系缓和时期民族间睦邻相处友好往来的见证,与全文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为民族团结这一主题服务,而且,二者选材角度不同,毫无雷同之感。

七、练习与反馈:结合课文及有关资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题目为《昭君出塞》的记叙文,要求展开合理的想象,再现昭君出塞之场景。

点击浏览该文件一、解题《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白马篇》是乐府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

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

同时寄托了作者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

二、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读诗,扫除文字障碍。

②内容和形式总理。

再次读全诗,讨论后明确:诗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先写少年的装束,再写少年的不平凡的经历,然后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

板书:装束、外在美。

后半部分先写参战之快,再写作战之勇,然后揭示其内心美。

板书:征战、内心美。

(解说:先概括,为下一步的具体品味打下基础。

)2.具体品味,把握重点难点前半部分赏析分四步:①起句奇特:“白马”“金羁”,一白一黄,色彩鲜艳。

“连翩”“驰”,马又是何等英姿。

看似写马,实则写人。

骏马配英雄,英雄驭骏马。

②“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仅此一句,写出了少年不平凡的经历。

③重点赏析:“宿昔秉良弓……勇剽若豹螭”八句。

A.内容概括: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

B.表达作用:此八句既是“扬声沙漠垂”的重要原因,又为后半部分写“游侠儿”“捐躯赴国难”的英勇行为作好了铺垫。

C.艺术手法及其作用——铺陈。

④重点句吕味:“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写少年英雄身手比“猴猿”还要“狡捷”,气势像“豹螭”那样“勇剽”。

后半部分赏析:①“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对偶句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表达效果,“蹈”“凌”写出了少年英雄长驱直入、排山倒海之势,尽现为国征战、蹈死不顾之勇。

为什么能为此左凌右蹈呢?自然过渡到原因的分析,揭示少年英雄纯美的内心世界。

②赏析“弃身锋刃端”以下八句:A.此段铺陈,淋漓尽致,极写少年英雄精忠报国的英雄肝胆。

B.连用两个反问句,把舍身为国、不顾家庭的爱国感情表现得更强烈,显示义无反顾的气概。

可试着改用陈述句,让学生比较表达效果的差别。

三、课堂训练熟读全诗,当堂成诵。

四、课堂小结本诗结构谨严,环环相扣,气势宏伟,酣畅淋漓,铺陈和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报国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值得我们学习。

五、布置作业1.通过本诗的学习,以“爱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题目自拟,700字以上。

2.①默写《迢迢牵牛星》和《饮酒》;②默写《白马篇》中描写少年装束、精湛射骑技术、赫赫战功的句子。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规律。

2.培养学生的阅读质疑和整合语义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阅读时要注意准确理解文中的个别引文的含义,并能说明有关引文在文中的作用。

2.对古代小说发展规律的准确提取是教学重点。

3.对课文中第1、3、10等自然段的准确理解和语义整合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方法:通过课前自学探究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文章内容提出疑难问题,然后组织课堂讨论与交流解决重点难点,并适当向课外拓展,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质疑能力。

教学设计:[自学与活动]课前提供一些古代小说的书目和文章篇目(可视学生读书的背景情况而定),让学生进行自学探究,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写成微型报告,在课堂上交流。

[速读与比较]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作一个简单的导引。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评论的对象是我国古代小说,与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相比,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批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