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2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2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2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免疫系统的的概念: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其主要作用是执行免疫功能。
2.淋巴组织的分布:在人体广泛分布,其中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下含有大量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
3.免疫器官又称为淋巴器官,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
4.中枢免疫器官或称初级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胸腺。
5.人体内的造血功能首现于2-3周胚龄的卵黄囊,肝脾是胚胎第3-7个月的主要造血器官,骨髓是胚胎末期直到出生后的造血器官。
6.骨髓的功能: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7.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8.胸腺由胸腺细胞和胸腺基质细胞组成。
9.胸腺基质细胞包括胸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
10.胸腺的功能: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免疫调节作用、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11.外周免疫器官或称次级淋巴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12.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位于胃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13.淋巴结实质分为皮质区和髓质区两个部分。
14.淋巴结皮质分为皮质区和深皮质区,靠近被膜下为浅皮质区,是B细胞定居的场所,称为非胸腺依赖区。
15.初级淋巴滤泡(初始B细胞)→抗原刺激→生发中心→次级淋巴滤泡→B淋巴母细胞→髓索→浆细胞→抗体。
16.副皮质区是T细胞定居的场所,称为胸腺依赖区。
17.淋巴结髓质的组成:髄索、髓窦。
18.淋巴结的功能: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场所、过滤作用、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19.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脾。
20.脾实质分为白髓和红髓。
21.白髓由动脉周围淋巴鞘、脾小结、边缘区组成。
22.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由密集的T细胞、少量DC及巨噬细胞构成,为T细胞区。
《医学免疫学 》教学课件:第二章 抗原

二、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 性免疫应答及其与免疫应答产物(即相应 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相互作用的高度专一 性。
某一特定抗原只引起某种特定的免疫应答, 即产生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或效应T细胞。
破伤风类毒素(Ag) 机体 破伤风抗毒素(Ab)
白喉类毒素(Ag) 机体 白喉抗毒素(Ab)
国际命名机构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鉴定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是一类主要由细菌外毒素和某些病毒蛋白产物组成的抗原性物质此类抗原作用不受mhc限制无抗原特异性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淋巴细胞克隆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抗原性物质
第二章 抗原
重点提示
基本概念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抗原的特异性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用右旋、左旋、消旋酒石酸三种异构体半抗原所做的实验证实,特殊 化学基团(表位)的立体构象出现微小差异也可使其免疫原性和抗原 性发生改变。
抗原表位的分类
按结构分为: 顺序表位(线性表位):是一段序列相连续 的氨基酸片段,多位于抗原分子内部,少 数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构象表位: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 由空间构象形成,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能够刺激机体 产生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 相应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又 称免疫反应性。
抗原一般具备免疫原性与抗原性两种特性。免疫 原性指能刺激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抗 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抗 原性是一个化学概念,免疫原性是一个生物学概 念。
遗传因素 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
免疫方法
抗原剂量:剂量应适中,过低和过高均易诱导机 体产生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2)

第一章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与稳定得功能.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得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她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随时发现与清除体内出现得“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与衰老、凋亡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immune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两种主要得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得稳定.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就是指免疫系统识别与清除抗原得整个过程。
第二章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得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SCF、GM—CSF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得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得环境。
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得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内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得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与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unit—culture,CFU—C)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得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不同谱系得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
初始淋巴细胞(naïve lymphocyte)尚未接触过抗原得成熟B、T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得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与组织间反复循环得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第三章抗原(antigen,Ag)就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得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得物质。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2)

1.免疫( Immune):是机体免疫系统辨别“自己”与“非己”,对自己成分形整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性异物产生清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响。
2.免疫防守( immunologic defense):是机体抗御病原体侵袭和对已侵入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消除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即抗感染免疫作用。
3.免疫自稳 (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经过自己免疫耐受和免疫调理体制,对自己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对体内衰老损害细胞实时消除,对非己抗原性异物刺激产生适当免疫应答的一种生理功能。
4.免疫监督( 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实时辨别、消除体内基因突变产生的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性保护作用。
第二章抗原1.抗原( Antigen):广义抗原泛指可以被固有和适应性免疫细胞辨别联合,使上述免疫细胞活化发生免疫应答的物质;狭义抗原往常是指能与TCR/BCR特异性联合,使其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和(或)效应T 细胞;同时又能在体内、外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联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响的物质。
2.免疫原性( immunogenicity ):指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引诱 B 细胞产生抗体,引诱 T 细胞分化为效应 T 细胞的能力。
3.抗原性( antigenicity):指抗原可以与免疫应答产物(相应抗体和 / 或效应 T 细胞)特异性联合,产生免疫效应的能力。
4.抗原表位( 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别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即Ag 与Ab、 TCR、 BCR特异联合的部位。
抗原联合价( Antigenic valence)是能与抗体分子联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
5.异嗜性抗原( heterophil antigen):是指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不一样种属之间的拥有相同抗原表位的共同抗原。
6.胸腺依靠抗原( 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指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需要 Th 细胞辅助的抗原。
医学免疫学-第二章 免疫器官与组织 共59页

食道粘膜下层中散在的淋巴组织
结肠粘膜下层中的淋巴小结(淋巴滤泡)
1.肠相关淋巴组织
M细胞及其介导的粘膜免疫模式图
(1)派氏集合淋巴结—
小肠粘膜淋巴滤泡组织,发生 肠粘膜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
M细胞(microfold cell): 膜上皮细胞或 微皱褶细胞--- 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
M细胞及其介导的粘膜免疫模式图
一 淋巴结(lymph node) 广泛分布于全身非粘膜部位的淋巴通道汇集处。
局部淋巴结肿大提示局部组织和器官的炎症或其他病变
(一) 淋巴结的结构
皮质区:
浅皮质区: 淋巴滤泡
(非胸腺依赖区) (淋巴小结)
B细胞
初级淋巴滤泡:静止B细胞 次级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增殖分化B细胞
深皮质区:
(胸腺依赖区) 副皮质区
Morphology of the Spleen
(二)脾的功能
1.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 B 60%,T 40%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血源性抗原) 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 3.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如补体,ck 等 4.过滤作用 90%循环血液
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 –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又称粘膜免疫系统
(mucosal immune system, MIS)
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等的非膜包化淋 巴组织
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扁桃体, 小肠的派氏淋巴结和阑尾。
人体粘膜面积400m2 ,50%的淋巴组织存在于粘 膜系统--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MALT的组成
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和 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医学免疫学练习题2

D激活成熟的B2细胞
E主要应答细胞是B1细胞
正确答案: D学生答案:未作答
题型:A1
19.下列哪种补体固有成分的活化是在感染的后期,并依赖于抗体的产生
AC1
BC2
CC3
DC4
EC5
正确答案: A学生答案:未作答
题型:A1
20.下列哪种细胞高表达CD40L
A巨噬细胞
BB细胞
C树突状细胞
A自身MHCⅠ类分子
B自身MHCⅡ类分子
CKAR
D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
E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
正确答案: A学生答案:未作答
题型:A1
29.IL-2抗肿瘤作用的正确叙述是
A恶性肿瘤患者产生IL-2增多
BIL-2可直接抑制患者体内T细胞增殖
CIL-2可抑制LAK细胞功能
DIL-2可增强NK细胞功能
A树突状细胞
B巨噬细胞
CB细胞
D上皮细胞
E内皮细胞
正确答案: C学生答案:未作答
题型:A1
54.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VID)属于
A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BB细胞缺陷病
CT细胞缺陷病
D补体缺陷病
E吞噬细胞缺陷病
正确答案: B学生答案:未作答
题型:A1
55.发生机制主要与隐蔽抗原释放有关的疾病是
A风湿性心脏病
D促进抗原特异性抗体的大量产生
E补体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正确答案: C学生答案:未作答
题型:A1
17.下列白细胞中有免疫记忆功能的是
A中性粒细胞
B单核细胞
C淋巴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正确答案: C学生答案:未作答
医学免疫学:实验2 凝集反应(ABO血型测定)

实验目的:
检测血清标本中有无HBsAb
材料:
48孔ELISA板
阳性对照血清(HBsAb) 阴性对照血清 酶标二抗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诊断试剂盒
洗涤液
底物A和B
微量加样器,待测血清标本等
实验方法
微孔板已包被HBsAg
HBsA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 — — ① ① ① ① ② ② ② ②A + + — — ③ ③ ③ ③ ④ ④ ④ ④B + + — — ⑤ ⑤ ⑤ ⑤ ⑥ ⑥ ⑥ ⑥C + + — — ⑦ ⑦ ⑦ ⑦ ⑧ ⑧ ⑧ ⑧D
实验结果
颜色变化或OD(吸光度)值
酶标板
酶标仪Βιβλιοθήκη 样+-1 2 3456
每孔加 50μl 不同的血清样本 Positive control (HBsAb) :1 滴 Negative control (NS): 1 滴
加样
+
- sample
加酶结合物
enzyme
每孔加酶结合物1滴 混匀, 37 ℃ 30 min.
放射物标记技术 酶标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酶免疫组化技术
双抗体夹心法
竞争法
双抗原夹心法
间接法
直接法
原理:间接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不显色
洗涤
洗涤
1.包被已知抗原 2.加入待测标本 (未知抗体?) 3.加入酶标二抗 (即抗抗体 :抗人Ig的抗体) 4.加入底物
颜色改变 = 待测标本中存在抗体
实验结果
呈红色片状凝集颗粒为阳性 实验结束后,洗涤试管;
《医学免疫学》习题集 (2)

免疫学习题集和参考答案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一、选择题【A型题】1.免疫是指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C.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D.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E.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2. 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A.法国B.中国C.英国D.美国E.印度3. 免疫对机体是A.有害的B.有利的C.有害无利D.有利无害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4.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A.肿瘤B.超敏反应C.移植排斥反应D.免疫耐受E.自身免疫病5. 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过强易导致A.肿瘤B.超敏反应C.移植排斥反应D.反复感染E.免疫缺陷病6.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A.免疫监视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调节7.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A.免疫监视B.免疫缺陷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调节8. 首次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是A.破伤风抗毒素B.破伤风类素素C.肉毒类毒素D.白喉类素素E.白喉抗毒素9. 首次应用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的科学家是A.PasteurB.BehringC.JennerD.BorderE.Burner10.最早发明减毒活疫苗的科学家是A.JennerB.KochC.PorterD.BurnetE.Pasteur11.英国科学家Jenner发明了A. 白喉抗毒素B.狂犬疫苗C.人痘苗D.牛痘苗E.卡介苗12.创建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学者是A. .Koch和PasteurB. Miller和GoodC. Milstein和KhlerD. Tislius和KabatE. Porter和Edelman13.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A. BurnetB. BorderC.PorterD. JennerE.Pasteur14.免疫系统的组成是A、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B、免疫细胞、粘附免疫系统、中枢免疫器官C、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D、免疫分子、粘附免疫系统、皮肤免疫系统E、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X型题】1.免疫细胞包括A.淋巴细胞B.单核-巨噬细胞C.抗原提呈细胞D.粒细胞E.红细胞2.下列哪些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A.巨噬细胞B.T细胞C.B细胞D.NK细胞E.树突状细胞3.下列哪些细胞属于固有免疫应答细胞A.单核-巨噬细胞B.NK细胞C.B细胞D.T细胞E.多形核中性粒细胞4.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是A.T细胞B.B细胞C.NK细胞D.单核-巨噬细胞E.肥大细胞5.免疫学的研究内容包括A.免疫系统的组成与结构B.免疫系统的功能C.免疫应答的发生机制和过程D.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免疫学措施E.某些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二、名词解释1. 免疫2. 免疫防御3. 免疫监视4. 免疫自稳三、问答题1. 简述免疫系统具有双重功能(防御、致病)的理论基础。
医学免疫学 第2章 抗原

3.根据来源的不同 a.天然抗原 细菌、病毒、粉尘、异种动物血清 等 b.人工抗原 人工制备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4.根据抗原性质 a.完全抗原 b.半抗原
(二) 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
1.抗原本身的理化性质 2.抗原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免疫方式)
(1)异物性:
异种物质: 病原微生物、异种蛋白、药物 种系关系相差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同种异体: 血型抗原、血清蛋白 自身物质: 精子、晶状体蛋白等
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特异性抗体或淋巴细
胞结合并相互作用
结构基础:抗原决定簇
一、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又称 表位(epitope)。 1. 概念 (1)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存在的能 TCR/BCR或抗体Fab片段特异性结合的特殊化学 基团,是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2)抗原结合价: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是指能够与抗体分子结合的决定簇数目。
构象决定簇与线性决定簇
抗原的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
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决定簇数目。 半抗原:一价 天然抗原:多价抗原
二、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1.共同表位:共同表位(common epitope) 指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2.交叉反应: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指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 同抗原均具有的反应(交叉结合)。
T
T
致敏T细胞
Ag
B 浆细胞 抗体
指抗原分子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 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抗原性
T T 致敏T细胞
2.抗原性(antigenicity,又称免疫反应性)
口腔执业医师-医学免疫学(二)_真题-无答案

口腔执业医师-医学免疫学(二)(总分118,考试时间90分钟)A1型题1. 可产生和分泌抗体的细胞是A. 浆细胞B. 中性粒细胞C. 巨噬细胞D. NK细胞E. CTL2. 用以下哪种标记最适合鉴别或分离成熟的T细胞A. CD3B. CD4C. CD8D. CD14E. CD193. 无抗原特异识别受体的细胞是A. 免疫动物的B细胞B. 非免疫动物的B细胞C. 免疫动物的T细胞D. 非免疫动物的T细胞E. 免疫应答中的Mφ4. Th细胞特有的分子是A. CD2B. CD3C. CD4D. CD8E.CD385. 只有T细胞才具有的表面标记为A. 识别抗原受体B. C3受体C. 细胞因子受体D. CD3分子E. 有丝分裂原受体6. 有特异性抗原受体的细胞是A. B淋巴细胞B. 浆细胞C. 巨噬细胞D. NK细胞E. 单核细胞7. 外周血中T细胞绝对数达成人水平的年龄期是A. 新生儿期B. 婴儿期C. 幼儿期D. 学龄前期E. 学龄期8. 未成熟B细胞A. 只产生μ链B. 是T、B细胞的前体C. 表面同时表达IgM和IgDD. 表面只表达IgME. 必须经过胸腺才能成熟9. 巨噬细胞不具备的一项功能是A. 吞噬作用B. 胞饮作用C. 抗原特异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D. Fc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E. 补体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10. 与树突状细胞无关的一项是A. 可与单核、粒细胞有共同的祖细胞B. 可与T细胞、NK细胞有共同的祖细胞C. 广泛分布于全身各脏器D. 外周血、脾含量很少E. 膜表面表达特异的抗原识别受体11. B细胞区别于其他抗原提呈细胞的特点是A. 具有吞噬作用B. 具有胞饮作用C. 表达MHCⅡ类分子D. 表达抗原特异识别受体E. 表达FcR12. 参与外源性抗原加工提呈过程的分子有A. TAPB. LMPC. MHCⅡ类分子D. MHC工类分子E. 蛋白酶体13. 最有效地激活初始T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是A. 巨噬细胞B. 树突状细胞C. B细胞D. T细胞E. 上皮细胞14.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巨噬细胞A. 产生抗体B. 表达TCRC. 产生细胞因子D. 表达CD3分子E. 发生基因重排15. 免疫应答细胞包括A. B细胞B. 巨噬细胞C. 抗原提呈细胞D. 粒细胞E. 红细胞16. 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有A. B细胞B. NK细胞C. 上皮细胞D. 肌肉细胞E. 红细胞17. 不在NK细胞表面表达的分子有A. CD16B. CD56C. FcRD. KIRE. CD1418. NK细胞的功能是A. 吞噬可溶性异物B. 非特异性细胞毒作用C. 产生抗体D. 吞噬病毒E. 释放组胺等活性物质19. 调节性T细胞的标志性分子是A. CD2B. CD4C. FcRD. KIRE. Foxp320. 能与TCR组成抗原识别受体复合物的分子是A. CD1B. CD2C. CD3D. CD4E. CD821. 能与IgE高亲和力结合的细胞是A. 巨噬细胞B. 肺泡上皮细胞C. 中性粒细胞D. 嗜碱性粒细胞E. B细胞22. B细胞表达的共刺激分子有A. CD14B. CD19C. CD20D. CD40LE. CD8023. 能与MHCⅡ类分子结合的分子有A. CD1B. CD2C. CD3D. CD4E. CD824. 对寄生虫具有吞噬杀伤作用的免疫细胞是A. 中性粒细胞B. 单核细胞C. 嗜酸性粒细胞D. 嗜碱性粒细胞E. 淋巴细胞25. 固有免疫系统细胞不包括A. T细胞B. 巨噬细胞C. NK T细胞D. 中性粒细胞E. 肥大细胞26. 抗体分子的CDR位于哪个结构域A. CH和CLB. VH和VLC. VH和CHD. VH和CLE. CH27. 用马血清制备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来说是A. 抗原B. 半抗原C. 超抗原D. 异嗜抗原E. 抗体28. 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A. 轻链的V区B. 重链的C区C. Fc片段D. 重链和轻链的V区E. 重链的V区29. 与肥大细胞结合的高亲和性Ig是A. IgGB. IgDC. IgED. IgME. IgA30. 决定Ig类别的是A. 可变区B. 二硫键C. J链D. H链E. L链31. 抗体激活补体的部位是A. VH和VL区B. CH区C. VL区D. VH区E. CL区32. Ig的类别特异性抗原决定基与哪个有关A. L链B. J链C. 二硫键D. H链E. 可变区33. AB血型人的红细胞膜上和血清中分别含A. A凝集原和抗A、抗B凝集素B. B凝集原和抗B凝集素C. A凝集原和抗B凝集素D. B凝集原和抗A凝集素E. A、B凝集原,不含抗A抗B凝集素34. 在血浆蛋白电泳中,泳动最慢的蛋白质是A. 清蛋白B. α1-球蛋白C. α2-球蛋白D. β-球蛋白E. γ-球蛋白35. 决定Ig型别的是A. 可变区B. 二硫键C. J链D. H链E. L链36. 体内含量最多的免疫球蛋白是A. IgGB. IgDC. IgED. IgME. IgA37. 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是A. IgGB. IgDC. IgED. IgME. IgA38. 单克隆抗体的特点是A. 能识别多个抗原表位B. 为多种抗体的混合C. 为多个克隆的B细胞所产生D. 具有均一性E. 通常是IgG39. 血清中含量最少的免疫球蛋白是A. IgGB. IgDC. IgED. IgME. IgA40. 能介导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的免疫球蛋白有A. IgGB. IgDC. IgED. IgAE. IgM41. 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间是通过哪种形式连接的A. 链内二硫键B. 链间二硫键C. 离子键D. 范德华力E. 氢键42. 免疫球蛋白单体分子一般是由几条多肽链组成的A. 1B. 2C. 3D. 4E. 643. IgM在B细胞膜上一般以什么形式存在A. 单体B. 二聚体C. 四聚体D. 五聚体E. 八聚体44. 免疫球蛋白C区不具备的功能是A. 激活补体B. 调理作用C. 介导ADCC效应D. 结合抗原分子E. 具有同种型的抗原45. 免疫球蛋白轻链由几个功能区组成A. 1B. 2C. 3D. 4E. 646. 通常以只有膜型形式存在的免疫球蛋白有A. IgGB. IgDC. IgED. IgME. IgA47. 抗体的活性主要存在于血清蛋白的哪个区域中A. .α1B. .α2C. .βD. .γE. 白蛋白48. 免疫球蛋白分子中变异度最高的区域是A. FR1B. FR2C. FR3D. CDR1E. CDR349. 下列哪个分子中无铰链区A. IgG1-3B. IgG4C. IgDD. IgME. IgAB1型题**细胞**细胞C.肥大细胞D.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E.浆细胞1. 具有特异性细胞毒作用2. 能分泌抗体3. 能提呈外源性抗原信号4. 能与IgE高亲和力结合5. 能参与ADCC效应**********6. 一般不以游离状态存在的是7. 多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于外分泌液中的是8. 具有分泌片段的是9. ABO血型天然抗体主要是10. 提示新近感染的抗体是。
医学免疫学试题库2

第一章免疫学简介一、单项选择题1.免疫的概念是:A.机体的抗微生物感染功能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C.机体排除非自身物质的功能D.机体识别、杀灭与清除外来微生物的功能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2.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首先激起机体的免疫应答类型是:A.固有性免疫应答B.适应性免疫应答C.两者同时被激起 D. 以上都不是E.以上都是3.免疫应答对机体是:A.有利的反应B.不利的反应C.有时有利,有时不利D.适当时有利,不适当时不利E.以上都不是4.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A.胸腺和粘膜伴随的淋巴组织B.骨髓和粘膜伴随的淋巴组织C.淋巴结和脾脏D.淋巴结和骨髓E.骨髓和胸腺5.人类免疫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淋巴结和胸腺B.淋巴结和骨髓C.骨髓和脾脏D.骨髓和胸腺E.淋巴结和脾脏6.周围免疫器官包括:A.骨髓、淋巴结、脾脏B.胸腺、脾脏、粘膜组织C.腔上囊、脾脏、扁桃体D.脾脏、淋巴结、粘膜伴随的淋巴组织E.扁桃体、骨髓、淋巴结7.人类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骨髓B.法氏囊C.脾脏D.胸腺E.淋巴结8.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是:A.骨髓B.法氏囊C.脾脏D.胸腺E.淋巴结9.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定居的部位是:A.中枢免疫器官B.周围免疫器官C.胸腺D.骨髓E.腔上囊10.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免疫场所是:A.骨髓B.周围免疫器官C.中枢免疫器官D.胸腺E.以上都不是11.免疫系统的组成是:A.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粘膜免疫系统B.免疫细胞、、中枢免疫器官、免疫分子C.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D.免疫分子、粘膜免疫系统、免疫细胞E.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12.免疫活性细胞是指: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粒细胞系B.淋巴细胞系、红细胞C.粒细胞系、红细胞D.淋巴细胞系、单核吞噬细胞系统E.T、B淋巴细胞二、多项选择1.执行固有免疫应答功能的细胞有:A.NK细胞B.B细胞C.T细胞D.单核巨噬细胞E.中性粒细胞2.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功能的细胞有:A.NK细胞B.B细胞C.T细胞D.单核巨噬细胞E.中性粒细胞3.免疫系统包括:A.免疫细胞B.免疫分子C.免疫原D.免疫器官E.中枢免疫器官4.免疫细胞包括:A.淋巴细胞系B.单核-巨噬细胞系C.神经细胞D.粒细胞系E.抗原递呈细胞5.固有性免疫的特点包括:A.先天性B.非特异性C.无记忆性D.相对稳定E.感染晚期起作用6.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包括:A.后天性B.特异性C.记忆性D.不稳定性E.感染早期起作用7.关于NK细胞,以下正确的叙述是:★★A.由淋巴系祖细胞分化而来;B.能介导ADCC作用;C.识别靶细胞具有特异性;D.执行固有免疫应答;E.体积较大8.关于中枢免疫器官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B.人类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C.骨髓是诱导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D.胸腺是诱导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E.是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9.周围免疫器官包括:A.淋巴结B.脾脏C.胸腺D.骨髓E.粘膜伴随的淋巴组织10.关于适应性免疫应答,下列叙述哪些是正确的?A.能识别异己B.有记忆性C.有特异性D.有MHC限制性E.由多种细胞系参与完成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1.E2.A3.D4.E5.D6.D7.A8.C9.B 10.B 11.E 12.E二、多项选择1.A D E2.B C D3.A B D4. A B D E5. A B C D6.A B C D7.A B D E8.A B C D9.A B E 10.A B C D E第三章免疫球蛋白一、单项选择题1.IgG的铰链区位于:A. VL与CH1之间B. CH1与VH之间C. CH1与CH2之间D. CH3与CH2之间E. CL与CH2之间2.免疫球蛋白同种型的分类依据是:★A. VH 抗原性的不同B. CL 抗原性的不同C. CH 抗原性的不同D. VL 抗原性的不同E. CH3的抗原性不同3.免疫球蛋白的HVR 即:A. CDR B . Fc 段 C. V区 D. C区 E. 绞链区4.新生儿脐血中哪类Ig 水平增高表示有宫内感染?A. IgMB. IgGC. IgAD. IgDE. IgE 5.有四个重链恒定区的Ig是:A. IgM 和IgGB. IgG 和IgAC. IgA 和IgED. IgD 和IgGE. IgE 和IgM6.无铰链区的Ig是:★A. IgM 和IgGB. IgG 和IgAC..IgA 和IgED. IgD 和IgGE. IgE 和IgM7.与肥大细胞上FcR 结合的Ig 是:A. IgMB. IgGC. IgAD. IgDE. IgE 8.感染和个体发育过程中出现最早的Ig 是:A. IgMB. IgGC. IgAD. IgDE. IgE 9.主要在粘膜局部抗感染的Ig 是:A. IgMB. IgGC. sIgAD. IgDE. IgE 10.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的是:A. Fab 段B. Fc 段C. F(ab')2 段D..pFc’E. 以上都不是11.免疫接种后首先产生的抗体是:A.IgA B. IgG C. IgM D. IgE E. IgD 12.新生儿通过自然被动免疫从母体获得的主要Ig 是:A. IgG 和IgMB. IgM 和IgEC. IgG 和IgDD. gD 和IgAE. SIgA 和IgG13.人Ig 中固定补体的能力最强的是:A. IgAB. IgGC. IgMD. IgEE. IgD 14.IgG被胃蛋白酶水解后抗原性减弱是因为:A. F(ab')2具有双价抗体活性B. pFc’被继续降解为小分子肽段C. pFc' 不能活化补体D. pFc' 不能结合FcRE. pFc' 不能通过胎盘15.Ig 与抗原结合的部位由:A. L 链V区和H链V区组成B. L链的3个CDR 组成C. H 链的3个CDR组成D. L链和H链的C区组成E. L链和H链的骨架区组成16.介导ADCC 的主要细胞是:A. APCB. NK 细胞C. B 淋巴细胞D. T 淋巴细胞E. 嗜酸性粒细胞17.关于IgE 抗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是未成熟B细胞的表面标志B. 在胚胎晚期开始合成C. 可介导I型超敏反应D. 天然的血型抗体E. 能通过胎盘18.IgM 的抗原结合价理论和实际上分别是:A. 8价4价B. 4价2价C. 2价1价D. 10价10价E. 10价5价19.IgG分子与C1q结合的部位是:A. VHB. CH1C. CH2D. CLE. CH320.在个体发育中,Ig的产生顺序是:★★A. IgA→IgG→IgMB. IgG→IgM→IgAC. IgM→IgA→IgGD. IgM→IgG→IgAE. IgG→IgA→IgM21.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A. IgMB. IgGC. IgAD. IgDE. IgE 22.IgG 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至少需要:A. 1个IgG分子B. 2个IgG分子C. 3个IgG分子D. 4个IgG分子E. 5个IgG分子23.VL的高变区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E. 5个24.关于Ig分子J链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存在于IgM和SIgA中B. 能抵抗外分泌液中蛋白酶对Ig的降解C. 粘膜上皮细胞合成D. 参与SIgA 分泌到外分泌液的过程E.参与Ig 分子的变构25.通过旁路途径活化补体的Ig 是:A.IgG1、IgG2、IgG3B. IgMC. IgA、IgG4、IgED. IgA、IgDE. 凝聚的IgA、IgG426.在机体早期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Ig 是:A. IgMB. IgGC. IgAD. IgDE. IgE二、多项选择题1.关于IgG的分子特性,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CH有3个功能区B. 能激活补体C. 是唯一通过胎盘的抗体D. 是未成熟B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E. 是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2.关于IgM的分子特性,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CH有4个功能区 B. 激活补体能力比IgG强C. 是天然的血型抗体D. 是未成熟B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E. 是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3.关于Ig可变区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是Ig分子与抗原结合的部位B. V区由FR和CDR组成C. Ig分子通过此区与抗原表位互补D. 由完整的轻链和1/2 条重链组成E. 以上都是4.关于Ig高变区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位于可变区内B. 即HVRC. 即CDRD. VL和VH各有4个E. 以上都是5.成熟B淋巴细胞的表面Ig是:A. SmIgGB. SmIgMC. SmIgDD. SmIgEE. SmIgA6.下列哪项需抗体参与:A. ADCCB. 调理作用C. 中和外毒素的毒性作用D. 经典途径激活补体E. T 淋巴细胞的活化7.关于Ig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 Ig单体由2条相同的H链和2条相同的L链组成B. L链有κ、 两型C. H链因C区抗原性不同分为γ、δ、μ、ε、α五种D. 铰链区对蛋白酶敏感E. 有膜型和分泌型8.ADCC具有下列哪些特点?A. 靶细胞与特异性抗体结合B. MΦ、NK细胞、中性粒细胞在特异性抗体介导下杀伤靶细胞C. 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是特异的D. 需要补体参加E. 靶细胞上MHC分子参与ADCC9.关于IgG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 血清中含量最高B. 大多数抗菌、抗毒素抗体属于IgGC. 能激活补体D. 能与SPA结合E. 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10.Ig 的生物学功能包括:A. 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B. IgG1、IgG2、IgG3、IgM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C. IgG、IgA、IgE能与细胞上FcR结合D. IgE介导I型超敏反应E. 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Ig可溶解靶细胞11.IgG不能与下列哪些分子结合?A. MHCB. CKsC. SPAD. FcRE. CR12.关于Ig的功能区,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 Ig功能区是H 链与L链折叠形成的球形结构B. L链有2个功能区,H链有4个功能区C. Ig的多肽链折叠后形成β一筒状结构D. 各个功能区氨基酸序列有高度同源性E. 各功能区具有不同的功能13.关于Ig高变区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 氨基酸组成与排列顺序具有更高的变化程度B. 在结构上与抗原决定簇互补C. 由HVR和CDR组成D. 是Ig分子独特型决定簇主要存在部位E.H链与L链各有3个高变区14.用胃蛋白酶水解IgG所获得的裂解片段具有下列哪些特性?A. F(ab’)2 仍具有结合抗原的能力B. F(ab')2具有双价抗体活性C. Fc可继续被水解成更小的片段pFc',失去其生物学活性D. 不能产生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E. 可降低Ig分子的免疫原性15.免疫球蛋白的抗原性包括:★★A. 同种型B. 独特型C. 抗独特型D. 同种异型E. 亚型16.抗体参与的免疫作用包括:A. I 型超敏反应B. 新生儿溶血症C. 激活补体D. 免疫粘附作用E. 输血反应17.抗体的调理机制是:★★A. 抗体在抗原颗粒和吞噬细胞间" 搭桥"B. 改变抗原表面电荷,降低抗原与吞噬细胞间静电斥力C. 抗体中和抗原表面的抗吞噬物质D. 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与FcR 结合活化吞噬细胞E. 抗体刺激吞噬细胞产生粘附分子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C3.A4.A5.E6.E7.E8.A 9.C 10.B 11.C 12.E 13.C 14.B15.A 16.B 17.C 18.E 19.C 20.D 21.B22.B 23.C 24.A 25.E 26.A二、多项选择题1.ABCE2.ABCDE3.ABC4.ABC5.BC6.ABCD7.ABCDE8.AB9.ABCDE10.ABCD 11.ABE 12.ACDE 13.ABDE14.ABCE 15.ABDE 16.ABCDE 17.ABCD第四章补体系统一、单项选择题1.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免疫球蛋白是:A. IgGB. IgEC. IgAD. SIgAE. IgM2.既有趋化作用又可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A. C3a、C2aB. C3b、C4bC. C423、C567D. C3a、C5aE. C2a、C5a3.下列哪种成分是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A. C4b2bB. C567C.C3bBbD. C3bBb3bE. IC4.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与旁路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A. 参与的补体成分相同B. C5转化酶相同C. C3 转化酶的组成相同D. 激活物质相同E. 膜攻复合体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相同5.补体激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成分是:A. C1B. C2C. C3D. C5E. C96.在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的识别单位是:A. C1B. C2C. C3D. C4E. C57.补体系统的可溶性调节因子是:★A. B 因子B. D 因子C. I 因子D. MCP因子E. DAF8.参与细胞毒作用和溶菌作用的补体成分是:A. C3b、C5bB. C42C. C5b ~9D. C567E. C4239.关于补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是血清中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脂蛋白B. 具有细胞毒作用、促进吞噬作用,但无炎症介质作用C. 在免疫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 对热稳定E. 只在特异性免疫效应阶段发挥作用10.抑制C1酶活性的补体调节因子是:A. H 因子B. I 因子C. C1INHD. S 蛋白E. C4bp11.参与经典途径作用的补体成分是:A. C5~C9B. C3C. C1~C9D. C1~C4E. C1、C2 、C412.灭活C3b的补体调节因子是:A. I 因子B. C4bpC. B因子D. S 蛋白E. DAF13.能使细胞膜发生轻微损伤的补体成分是:A. C5bB. C5b6789C. C5b67D. C5b678E. C78914. 能够激活补体替代途径的免疫球蛋白是:A. IgG2B. IgMC. IgG3D. 凝集的IgAE. IgG115.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不包括:A. C3B. I 因子C. D 因子D. B 因子E. C516.对旁路途径激活起正性调节作用的是:A.H 因子 B.I 因子 C. P因子D. DAFE. MCP17.MBL途径和经典途径不同的是:A. 激活物B. C3转化酶C. C5转化酶D. MACE. 效应18.多数补体分子属于:★★A. α球蛋白B. 球蛋白C.γ球蛋白D. 白蛋白E. 脂蛋白19.补体裂解产物中具有激肽样作用的是:A. C2aB. C4aC. C3aD.C3bE.C5b20.补体含量增高多见于:★★A. 某些恶性肿瘤B. 系统性红斑狼疮C. 血清病D.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E. 类风湿性关节炎21.阻止在宿主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的成分是:A. 膜辅因子蛋白(MCP)B. 促衰变因子(DAF)C. 同种限制因子(HRF)D. C3a、C4a、C5aE. C3b、C4b22.通过自行衰变从而阻断补体级联反应的补体片段是:A. C2aB. C4bC. C3aD. C3cE. C5a23.灭活C3b的补体调节因子是:A. I 因子B. C4bpC. C8bpD. S蛋白E. DAF24.C19能与哪些Ig的补体结合点结合?A.gG1 IgG2 IgG4、IgM B.IgG1 IgG3 IgG4、IgAC. IgG1 IgG2、IgA、IgMD. IgG1 IgG2 IgG3 IgME. IgG IgA、IgM25.构成攻膜复合体(MAC)的补体成分是:A. C6~C9B. C4b2bC. C3bnBbD. C3bBbE. C5b~C926.关于旁路途径的激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激活物质不是抗原抗体复合物B. 越过C1、C4、C2,直接激活C3C. B 因子、D因子、P因子参与作用D. 可通过C3b的正反馈途径产生更多的C3bE. C3 转化酶是C3bnBb27.补体系统是:A. 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可被抗原与抗体形成的复合物所活化B. 存在正常血清中,是一组对热稳定的组分C. 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随抗原剌激增强而升高D. 由20多种血清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具有酶的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E. 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其含量很不稳定28.补体系统各成分中,分子量最大的是:A. ClB. C2C.C3D. C4bpE. D 因子二、多项选择题1.关于补体的叙述,下列哪些是不正确的?A. 血清中大多数补体成分均以无活性的酶前体状态存在B. 补体固有成分对热稳定C. 补体是非单一分子D. 补体各成分均由肝细胞合成E. 补体的含量因抗原剌激而增加2.能够激活补体经典途径的免疫球蛋白是:A. IgG2B. IgMC. IgG3D. 凝集的IgAE. IgG13.能够激活补体替代途径的物质是:A. IgG4B. IgMC. 细菌的内毒素D. 凝集的IgAE. IgG14.合成补体的主要细胞是:A. 巨噬细胞B. 肝脏C. 脾脏D. 神经细胞E. 血小板5.关于补体激活过程的调节,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 补体成分裂解产物的自行衰变,是一种自控机制B. 调节因子的缺失是某些疾病发生的原因C. 膜结合性调节因子存在于机体所有细胞上D. 可溶性补体调节因子可分别灭活其特定的补体成分E. DAF、CD59等膜结合性调节因子具有保护宿主自身细胞的作用6.关于补体两条激活途径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经典途径从激活Cl开始B. 旁路途径从C3激活开始C. 两条激活途径都是补体各成分的连锁反应D. 两条途径的攻膜复合体相同E. 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7.补体的生物学作用包括:A. 细胞毒及溶菌、杀菌作用B. 调理作用C. 中和毒素作用D. 免疫粘附作用E.过敏毒素作用和趋化作用8.关于补体系统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 由30多种血清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B. 具有酶的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C. 补体系统各成分在血清中含量差异甚大D. 补体系统激活的三条途径均是酶的级联反应E. 补体对热不稳定9.能抑制经典途径C3转化酶形成的是:A. C1 INHB. C4bpC. I因子D. MCPE. DAF10.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作用的是:A. H因子B. I因子C. CR1D. DAFE. HRF11.下列哪种补体成分参与C3 转化酶形成?A. C3B. C2C. C4D. C5E. B 因子12.补体系统的组成包括:A. 补体的固有成分Cl~C9B. 加旁路活化途径的B因子、D因子、P因子C. 补体受体D. 可溶性的补体活化调节因子E. 膜结合形式存在的补体活化调节因子13.下列哪些成份属于补体系统的调节因子:A. I 因子B. H 因子C. D 因子D. B 因子E. 促衰变因子(DAF)14.抑制MAC 形成的调节因子包括:★A. C4bpB. CD59C. S 蛋白D. C8bpE. H 因子15.C5~9 的生物学活性包括:A. 细胞毒作用B. 调理作用C. 免疫粘附作用D. 溶菌作用E. 杀菌作用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E2.D3.A4.E5.C6.A7.C8.C 9.C 10.C 11.C 12.A 13.D 14.D15.B 16.C 17.A 18.B 19.A 20.A 21.C22.B 23.A 24.D 25.E 26.E 27.D 28.A二、多项选择题1.BDE2.ABCE3.ACD4.AB5.ABDE6.ABCDE7.ABDE8.ABCDE9.BCDE 10.ABCD11.ABCE 12.ABCDE 13.ABE 14.BCD 15.ADE第五章细胞因子一、单项选择题1.在Ig类别转换中,能促进IgM转换为IgE的细胞因子是:★A.IL-4B.IL-2C.TNFD.IFNE..IL-62.下列可形成三聚体的细胞因子是:★A.IL-4B.IL-2C.TNFD.IFNE..IL-63.以下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 是一组小分子的蛋白质B. 需其他物质刺激才能产生C. 其作用具有特异性D. 可以作用于自身细胞E. 微量即起作用4.下列哪种免疫分子的作用具有特异性?A. AbB. IL-1C. 补体D.IFN E.TNF5.关于干扰素的作用,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由活化的T 细胞产生B.以三聚体存在C. 由感染机体的病毒合成D. 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E..以上都不是6.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是:A.IL B.TNF C.IFND.TGF E.CSF7.主要作用于单核细胞的趋化因子属于:★★A.CC 亚族B.CXC 亚族C.C 亚族D.CX3C 亚族 E. 以上都不是8.下列哪类细胞不能分泌细胞因子?A. T 淋巴细胞B. B 淋巴细胞C. 浆细胞D. 单核细胞E. 成纤维细胞9.细胞因子不包括:A.淋巴毒素 B. 过敏毒素 C. IL-2D. 集落刺激因子E. 干扰素10.关于细胞因子的效应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B.无MHC 限制性C.生物学效应极强 D. 在体内持续时间很长E. 作用具有多向性11.关于IFN的生物学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增强细胞表达MHC-I、II类分子B. 激活巨噬细胞C. 促进Tho细胞分化为Th1细胞D. 抑制CTL成熟及活性E. 抑制Th2细胞增殖12.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由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B. 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C. 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D.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机体都是有利的E.细胞因子包括IL 、IFN 、CSF 、TNF 和趋化因子13.下列哪种细胞因子可用于治疗红细胞减少症?★★A. IL-11B. EPOC. GM-CSFD. TNFE. IFN14.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属于:A. CC 亚族B. CXC 亚族C. C 亚族D. CX3C 亚族E. 以上都不是二、多项选择题1.I型干扰素是由哪些细胞分泌的?A. 粒细胞B. 成纤维细胞C. 感染的组织细胞D. T淋巴细胞E. 白细胞2.Ⅱ型干扰素的产生细胞是:A. 粒细胞B. 成纤维细胞C. NK细胞D. T淋巴细胞E. 白细胞3.以下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A. 是一组低分子量的蛋白质B. 需其他物质刺激才能产生C.可以单体、二聚体、三聚体存在D.既可以作用于自身细胞,也可作用于其它细胞E.不同的细胞可产生一种细胞因子4.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细胞是:★A. 粒细胞B. 单核-巨噬细胞C. 肥大细胞D. T淋巴细胞E. 活化的NK5.趋化性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是:A. 粒细胞B. 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C. 肥大细胞D. T淋巴细胞E. 白细胞6.可被趋化性细胞因子作用的细胞是:A. 中性粒细胞B. 嗜酸性粒细胞C. 嗜碱性粒细胞D. 单核细胞E. 淋巴细胞7.免疫分子包括:A. TCR 、BCRB. Ig 分子、补体分子C. CD 分子、MHC 分子D. AM 、CKE. APC8.关于趋化因子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一多肽都含有4个半胱氨酸 B. 是一个蛋白质家族C. 可分为3个亚族D. 对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有趋化作用E. 对T 淋巴细胞有趋化作用9.细胞因子受体的结构包括:★A. 膜外区B. 跨膜区C. 稳定区D. 膜浆区E. 可变区10.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是:A. 产生和作用具有多向性B. 以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发挥作用C. 与CKR 结合后才发挥作用D. 具有高效性E. 以网络形式发挥作用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C3.C4.A5.D6.E7.A8.C9.B 10.D 11.D12.D 13.B 14.B二、多项选择题1.BCE2.CD3.ABCDE4.BCDE5.BE6.ABCDE7.ABCD8.BCDE9.ABD 10.ABCDE第六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一、选择题1.与MHC Ⅱ类分子结合的是:A. CD2B. CD4C. CD3D. CD5E. CD82.APC 呈递外源性抗原的关键性分子是:A. MHC I 类分子B. CDl 分子C. MHCⅡ类分子D. 粘附分子E. MHCⅢ类分子3.与MHCI类分子结合的是:A. CD2B. CD3C. CD4D. CD5E. CD84.决定MHC分子多态性的因素是:★A. MHC 基因连锁不平衡B. MHC 分子可以分裂C. MHC 分子有相关性D. MHC分子间有交叉反应E. MHC 基因是复等位基因,均为共显性5.关于MHCⅠ类分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主要存在于APC 表面B. HLAⅠ类分子由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HLA复合体编码C. 2 条多肽链均为MHC 编码D. 主要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检测E. 参与B 淋巴细胞的发育6.下列哪些细胞间相互作用受MHC Ⅱ类分子限制?A. NK 细胞杀伤肿瘤细胞B. APC呈递抗原给Th细胞C. Mφ吞噬靶细胞D. Tc 细胞杀伤靶细胞E. B 淋巴细胞识别外来抗原7.最常用于检测淋巴细胞HLA 抗原的血清学方法是:★A. 补体结合试验B. 双向琼脂扩散试验C. 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D.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E. 凝集反应8.免疫应答基因的功能是:★A. 控制Ia 抗原的表达B. 控制TCR 的表达C. 控制BCR 的表达D. 控制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E. 控制细胞因子的表达9.移植抗原是:A.CD 分子B.AM 分子C.CKsD.HLA 分子E.Ig 分子10.MHC 的基因是:A.控制免疫应答的基因B.编码TCR 肽链的基因C.编码Ig 高变区的基因D.编码IL-1 分子的基因E.编码C3 分子的基因11.按产物的结构、表达方式、组织分布与功能可将HLA复合体基因座分为:A.一类B.二类C.三类D.四类E.五类12.小鼠H-2复合体I区编码的抗原属于:A.MHC I类分子B.MHC Ⅱ类分子C.MHC Ⅲ类分子D.MHC样分子E. 以上都不是13.根据单元型遗传方式,同胞之间有一个单倍型相同的概率为:★★A.10%B.25%C.50%D.75%E.100%14.根据HLA复合体遗传特征,同胞之间两个单倍型完全不同的概率为:★★A.10%B.25%C.50%D.75%E.100%15.HLA 的基因型是指:★A.HLA 基因在体细胞一条染色体上的组合B.HLA 基因在体细胞两条染色体上的组合C.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组合D. 两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组之组合E. 某一个体HLA 分子的特异性型别16.HLA 的单元型是指:A. 同一条染色体上HLA等位基因的组合B. 在两条染色体上的HLA等位基因的组合C. 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组合D. 两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组合E. 某一个体HLA 分子的特异性型别17.HLA 的表型是指:A.HLA 基因在体细胞一条染色体上的组合B.HLA 基因在体细胞两条染色体上的组合C.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组合D.两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组合E.某一个体HLA 分子的特异性型别18.HLA Ⅰ类分子肽结合槽可容纳:★★A.6~8 个氨基酸残基B.8~10 个氨基酸残基C.10~12 个氨基酸残基D.12~14 个氨基酸残基E.14~16 个氨基酸残基19.HLAⅡ类分子肽结合槽可容纳:★★A.6~8 个氨基酸残基B.8~10 个氨基酸残基C.10~13 个氨基酸残基D.13~17 个氨基酸残基E.25~37 个氨基酸残基20.HLA 分子多态性部位是:★A.肽结合区B.Ig 样区C. 跨膜区D. 胞浆区E. 以上都不是21.HLA Ⅲ类分子是:★A. 抗体B.粘附分子C.补体成分D.移植抗原E.抗原受体22.表达HLA I 类分子密度最高的细胞是:A.肝细胞B.血管内皮细胞C.皮肤细胞D.淋巴细胞E.肌肉细胞23.一般认为,人的Ir 基因位于:★A.HLA I 类基因区B.HLA Ⅱ类基因区C.HLA Ⅲ类基因区D.IgH 基因区E.以上都不是24.MHC 分子参与下列哪种细胞的分化过程?★A. 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淋巴干细胞B. 淋巴干细胞分化为原T淋巴细胞C. 前T 淋巴细胞分化为成熟T 淋巴细胞D. 成熟T 淋巴细胞分化为记忆T 淋巴细胞E. 淋巴干细胞分化为原B淋巴细胞25.在AMLR 中被自身T淋巴细胞识别的分子是:★★A.MHC I 类分子B.AMC.MHC Ⅱ类分子D.SmIgE.CKs26.肾移植中各HLA 基因座配合的重要性依次为:★★A.HLA-DR HLA-B HLA-AB.HLA-B HLA-A HLA-DRC.HLA-A HLA-DR HLA-BD.HLA-A HLA-B HLA-DRE.HLA-B HLA-DR HLA-A27.HLA 检测用于法医上的个体识别是因为:★★A.HLA 检测需要的材料HLA-DR少B.HLA 检测方法简单C.HLA 检测不需要昂贵的仪器D.HLA 复合体的高度多态性,因而能反映出个体特异性E.HLA 复合体很少发生变异28.HLA 细胞学分型技术用于检测:★★A.HLA-A 抗原B.HLA-DR 抗原C.HLA-DP 抗原D.HLA-B 抗原E.HLA-C 抗原29.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又称为:★★A. 沉淀反应B. 凝集反应C. 补体结合试验D.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E.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30.Ia 抗原是由:★A.MHC I 类基因编码B.MHCⅡ类基因编码C.MHC Ⅲ类基因编码D.MHC 伪基因编码E. 非MHC 基因编码31. 人单核细胞的成熟标记是:★★A.HLA-A 分子B. HLA-C 分子C. HLA-DP 分子D.HLA-DQ 分子E.HLA-DR 分子32.亲代与子代间必然有一个HLA 单倍型相同是因为:★A. 单倍型遗传方式B.高度多态性现象C.HLA 基因连锁不平衡D.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间的交换E. 性连锁遗传33.能呈递外源性蛋白质抗原的细胞是:★A.CD4+ 细胞B.CD8+ 细胞C. 表达MHC I 类分子的细胞D. 表达MHCⅡ类分子的细胞E.TCR+ 细胞34.AMLR 中的反应细胞是:★★A.B 淋巴细胞B. 巨噬细胞C.T 淋巴细胞D.NK 细胞E. 中性粒细胞35.在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非T 淋巴细胞表面的刺激决定簇是:★★A.HLA-A B C 分子B.HLA-DR 分子C.HLA-DP 分子D.HLA-DQ 分子E.HLA-DM 分子36.体内的同种移植物排斥反应,反应性T淋巴细胞对非己MHC 分子的识别:★★A. 只受自身MHC I 类分子限制B. 只受自身MHC Ⅱ类分子限制C. 同时受自身MHC I Ⅱ类分子限制D. 不受自身MHC 分子限制E. 以上都不是37.CD8 分子识别的部位是:★A.MHC I 类分子α1 α2区多态性决定簇B.MHC I 类分子α3 区非多态性决定簇C.MHC Ⅱ类分子α1 、β1区多态性决定簇D.MHC Ⅱ类分子α2 、β2区非多态性决定簇E.MHC I 类分子的β2m38.CD4 分子识别的部位是:★A.MHC I 类分子α1 、α2区多态性决定簇B.MHC I 类分子α3 区非多态性决定簇C.MHC Ⅱ类分子α1 、β1区多态性决定簇D.MHC Ⅱ类分子α2 、β2区非多态性决定簇E.MHC I 类分子的β2m39.HLA Ⅱ类分子表达在:A.T 淋巴细胞表面B.血管内皮细胞表面C.APC 表面D.胰岛β细胞表面E.上皮细胞表面40.HLA 不相容所导致的疾病是:A. ABO 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B. 习惯性流产C.血清过敏性休克D.急性肾小球肾炎E.以上都不是41.为病人做器官移植HLA配型时,请从下列供者中选择最佳者:A. 病人父母B. 病人同胞兄弟姐妹C. 病人妻子D. 病人单卵孪生同胞兄弟姐妹E. 病人子女42.静止T淋巴细胞表达哪类MHC分子? ★A.只表达MHC I 类分子B.只表达MHCⅡ类分子C.同时表达MHCⅠⅢ类分子D.同时表达MHCⅠⅡ类分子。
医学免疫学问答题部分2

1.简述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答:(1)溶菌、溶病毒和溶细胞:补体激活的MAC,形成穿膜的亲水性通道,破坏局部磷脂双层,最终导致细胞崩解(2)调理和免疫粘附;补体裂解产物C3b/C4b/iC3b的一端与细菌或其它颗粒表面结合,另一端端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CRl、3、4)的吞噬细胞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即调理作用,抵御全身性细菌和真菌感染的机制;若与表面具有CRI的红细胞、血小板结合,形成较大聚合物,IC转运至肝脾,被吞噬细胞吞噬,此即免疫粘附作用帮助机体清楚循环免疫复合物。
(3)炎症介质作用①过敏毒素作用 :C3a、C5a 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等。
②趋化作用:C5a又称为趋化因子。
它们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发挥吞噬作用,增强炎症反应。
2.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1)特异性结合抗原,发挥中和毒素和病毒的作用,介导体液免疫效应。
(2)激活补体:IgM、IgG1、IgG2、IgG3 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IgA、IgE和lgG4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3)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介导吞噬调理作用、ADCC作用和Ⅰ型超敏反应(4)lgG可通过胎盘,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slgA可穿过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介导局部黏膜免疫(5)对免疫应答有正负调节作用3.试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 异物性:异物性是抗原的核心,亲缘关系或种属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二)抗原的理化性质分子大小:抗原的分子量一般为≥10kDa ,且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特殊的化学基团分子易接近性物理性质:颗粒状抗原>可溶性抗原;多聚体抗原>单体抗原;㈢进入途径:由强及弱的规律为:皮内>皮下>肌肉>腹腔(仅限于动物)>静脉㈣机体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健康状态等㈤免疫佐剂的使用4.试述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递呈过程(1)外源性抗原:来源于APC外的抗原;常由MHC-II类分子递呈给CD4+T细胞(溶酶体途径)外源性抗原↓吞噬小体新合成的MHC-II类分子(内质网中)与li链结合为复合物,l链占据抗原结合槽,↓溶酶体再经高尔基体进入MHC II类分子腔室(M II C)吞噬溶酶体,与M II C融合↙↓外源性抗原降解成13 18AA小肽 + 当MHCII小泡与内体融合, 酸性环境下,蛋白酶将li降解, 仅留CLIP↓HLA-DM可促进CLIP从抗原槽内解离, 并促进抗原肽结合进去↓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转运至APC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2)内源性抗原:APC内合成的抗原;常由MHC-I类分子递呈给CD8+T细胞(胞质溶胶途径)内源性抗原(如病毒抗原、肿瘤抗原)胞质↓被蛋白酶体酶解抗原肽(含8-13个AA)↓经TAP转运至内质网形成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转运至APC表面递呈给CD8+T细胞识别5. 试举一例说明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医学免疫学 第二章?免疫系统的组成

Positive and negetive selectioon
Why? How does the selection do? What is the result?
趋利避害
自身免疫疾病 移植排斥 过敏症 感染性疾病 肿瘤
T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
双阳性CD4+CD8+(DP )细胞的TCRαβ 能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MHC-I和MHCII类分子高亲和力结合,被选择继续发育, 否则凋亡
T细胞的亚群及其功能
TCR表达 TCRαβT细胞和TCRγδT细胞 CD分子 CD4+T细胞和CD8+T细胞 功能 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 细胞 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s) 抑制性T细 胞(suppressor T cells) 接触抗原 初始T细胞 活化T细胞 记忆T细 胞
T细胞的表面标志
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是指存在于细 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是淋巴细胞 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 用以及接受微环境刺激的分子基础, 也是鉴别和分离淋巴细胞的重要依 据。
T细胞表面标志
T Cell Receptor(TCR) 为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 原的受体。是T细胞识别抗原的主要单位。 TCR可分为TCRαβ和TCRγδ两种类型 CD3 由四条不同的肽链组成的异二聚体或同二 聚体,参与T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 CD4和CD8 增强TCR对抗原的识别 CD28和CTLA-4 提供T细胞活化信号或抑制信 号 CD40L
干细胞的分类
胚胎干细胞 全能性 成体干细胞 多能性
二 免疫细胞 1 特异性免疫系统
T淋巴细胞
T细胞是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的简称 在骨髓中,多能造血干细胞转变为淋巴 样前体细胞,然后进入胸腺皮质向髓质 移动,最后到达髓质而成为成熟的T淋巴 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章免疫学防治
结合《医学微生物学》学习资料第8章、第25章学习.
一、A1型题(最佳肯定型选择题):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
1.隐性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属于 C
A.人工被动免疫B.人工主动免疫
C.自然主动免疫D.自然被动免
疫E.过继免疫
2.下列哪项属于人工主动免疫? A
A.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B.注射免疫核糖核酸治疗恶性肿瘤
C.静脉注射LAK细胞治疗肿瘤D.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麻疹
E.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
3.胎儿从母体获得IgG属于 D
A.人工被动免疫B.人工自动免
疫C.自然自动免疫
D.自然被动免疫E.过继免疫
4.注射丙种球蛋白属于 D
A. 自然主动免疫
B. 人工主动免疫
C. 自然被动免疫
D. 人工被动免疫
E.自然免疫
5.下列哪项是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E
A.抗毒素B.丙种球蛋白C.转移因子 D.胸腺素E.类毒素
6.可用抗毒素进行紧急预防和治疗的一组疾病是 E
A.破伤风、乙型脑炎、白喉B.肉毒中毒、霍乱、破伤风
C.结核、气性坏疽、肉毒中毒D.白喉、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气性坏疽、肉毒中毒、破伤风、白喉
7. 某护士在给一位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注射时,不慎被病人用过的针头刺伤手指。
为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D
A.注射抗生素
B.注射丙种球蛋
白 C.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D.注射HBIg
E.注射a-干扰素
8.下列哪项属于免疫增强剂? E
A. 环孢霉素A B.环磷酰
氨C.皮质激素
D.硫唑嘌呤E.左旋咪唑
9.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
A.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的物质为抗原
B.人工被动免疫不能用于治疗
C.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的物质为丙种球蛋白
D.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治疗
E.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紧急预防
二、A2型题(最佳选择题否定型):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
1.对灭活疫苗叙述有误的是 E
A.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灭活制成
B.需多次接种
C.注射的局部和全身反应较重
D.保存比活疫苗方便
E.能诱导细胞免疫形成和特异性抗体产生
2.下列减毒活疫苗中除外 E
A.麻疹疫苗B.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C.腮腺炎疫苗
D.卡介苗E.乙肝疫苗
3.抗毒素使用不正确的做法是 A
A.作为免疫增强剂给儿童反复注射B.用前应做过敏皮
试
C.对抗毒素过敏者可脱敏注射D.治疗时要早期足量
E.既可用于治疗也可紧急预防
4.免疫增强疗法不宜用于 D
A. 感染
B. 低Ig血症
C. 肿瘤
D. 炎
症E.艾滋病
5.免疫抑制疗法不宜用于 C
A. 超敏反应病
B. 自身免疫病
C. 感染
D. 炎
症 E. 移植排斥反应
6.有关人工主动免疫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A. 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
B. 免疫
接种后1-4周出现免疫力
C. 免疫力出现时间短
D.
使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E. 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三、X型题(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
错选、多选、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下列哪些是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ADE
A.疫苗B.抗毒素C.丙种球蛋白D.瘤
苗E.类毒素
2.人工被动免疫有哪些特点? ABDE
A.接种物为抗体或免疫效应物质 B.接种后立即生效C.免疫力维持时间长D.用于紧急预防 E.可用于治疗
3.目前使用或研制的疫苗有哪些? ABCDE
A.死疫苗B.活疫
苗C.转基因植物疫苗
D.亚单位疫苗E.基因工程疫苗
四、名词解释
1.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人工主动免疫,是指用人工制备的疫苗和类毒素等抗原物质接种机体,诱导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2. 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使宿主迅速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
3.vaccines疫苗,人工主动免疫使用的生物制品,具有与病原微生物相同或相似的免疫原性,输入机体之后,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可预防或治疗感染。
4.核酸疫苗包括DNA疫苗和RNA疫苗。
是将编码有效免疫原的基因插入细菌表达质粒,直接接种该重组质粒,后者在体内转染宿主细胞并表达目的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保护应答而发挥作用。
5. subunit vaccines亚单位疫苗,是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而制作的疫
苗。
6.计划免疫根据某些特定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人群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以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而采用的重要措施。
全球性计划免疫为提高儿童及人群健康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7.免疫治疗借助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手段,针对疾病发生的机制,人为增强或抑制机体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填空题
1.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有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两种。
人工免疫是人为地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包括_人工主动免疫__和__人工被动免
疫_两种。
2.类毒素是将外毒素处理后,使其失去毒性,但仍保持免疫原
性性制成的生物制品。
3.治疗性抗体主要包括免疫血清、__单克隆抗体___和__基因工程抗体__。
4.免疫治疗方法中,给予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效应物质发挥作用的称
为特异性治疗;给予免疫增强剂或免疫抑制剂,增强或抑制免疫功能的治疗称为非特异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