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 教案 《回乡偶书》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2016年全国“一师一课”部级优课课例——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课文中的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念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念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准备:电子白板交互式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节假日,同学们常常会走亲访友、逛街旅游。
当你乘车时,你的身份是乘客,当你去景点游览时,你是游客,去商店买东西时,你是顾客,当你去别人家做客时,你是小客人。
2.这些词都有“客”字,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里也有这个字。
听老师读这首诗,请大家来找找这个字。
二、识记生字
1.你们找到“客”字了吗?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
2.老师要考考你们,这个字是什么?古人造这个“客”字可有意思啦,在一间屋子里,有一个人正准备拿东西吃,后来又慢慢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不是很有意思?
3.现在请同学自己读这首诗,看看还有那些字也很难?想办法记住它们。
指导学生识记课文生字:鬓、偶、何。
感谢阅读,欢迎大家下载使用!。
回乡偶书教案
回乡偶书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以《回乡偶书》为文本,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案从课前导入、课文阅读、课文分析和主题探讨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并通过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第一节课前导入1.组织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引导学生复习《回乡偶书》的作者、主题等相关内容。
2.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情感,引导学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状态。
第二节课文阅读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回乡偶书》,帮助学生熟悉课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2.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注重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意思和结构。
第三节课文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2.探讨作者通过哪些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乡之情。
3.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
第四节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回乡偶书》的主题,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分组讨论,探讨回乡对人们的意义和价值,展示学生对故乡的思考和回忆。
3.通过个人或小组写作,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文章,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乡之情和情感变化。
第五节总结与拓展1.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复习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阅读,寻找和《回乡偶书》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和比较分析。
3.鼓励学生多进行写作训练,提高自己的文学写作能力。
这是一份架构完整的《回乡偶书》教案,没有了重复的标题文字。
教案设计从导入、阅读、分析、探讨等方面展开教学,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并通过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回乡偶书 教案
回乡偶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回乡偶书》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回乡偶书》的故事情节,把握主题和中心思想;3.能够分析《回乡偶书》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4.能够运用适当的词语表达和描述《回乡偶书》中的场景和情节;5.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批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回乡偶书》的主要内容和情节;2.理解人物形象及其塑造的特点;3.掌握文学欣赏的一般方法;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发展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创作能力;2.引导学生理解《回乡偶书》中的深层内涵。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回乡偶书》的作者罗兰。
介绍故事背景,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学习与讨论(40分钟)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带领学生分析《回乡偶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展开讨论。
3.文本赏析(30分钟)指导学生逐段赏析《回乡偶书》中的经典语句和描写手法,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之美。
4.写作练习(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和对《回乡偶书》的理解,写出自己的观后感或对故事的重新诠释。
5.课堂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概括重点,引导学生加深对《回乡偶书》的理解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回乡偶书》,并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展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回乡偶书》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回乡偶书》语文教案
《回乡偶书》语文教案《回乡偶书》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1、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材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学:以故事导入。
师: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不过,在听故事时,老师有个要求,请你边听边在脑海中想像故事的情节,看看你能想到哪些情景?在一个大雁南飞,秋风萧瑟的季节,一位老人面容消瘦,两鬓斑白,驾着老马车走在了阔别已久的回乡之路上,一路风尘,一路期盼,来了村边,几个孩童看见了,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他望着那些孩子,想到自已离家的时候也就那么大,而现在却已背景离乡数十年了,不禁黯然神伤,潸然泪下。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请你说说你能想象到哪些情景?师:就在这万分感慨之时,老人写了一首诗,板书《回乡偶书》那么这位老人是谁呢?生:贺知章。
二、自学:(一)整体感悟:1、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师读古诗,然后让学生评价一下老师的朗读。
2、学生划出轻重音,节奏。
再读古诗,师生互评。
(二)自学:自学古诗,看看从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自学三分钟。
三、点学:汇报自学情况。
学生A:我从“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感受到了诗人贺知章从小就离开了家,到了很老的时候才回来。
师介绍古诗背景。
是啊,在贺知章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带着他离开家乡,四处求学,在外面吃了很多苦,有时会吃不上饭,有时会没有地方住,但他很好学,后来,做了官,在他八十三岁的时候,才告老还乡回到了离开整整七十多年的故乡,请你想想他回家的路上会想些什么呢?板书:回。
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句诗。
学生B:我从“乡音无改鬓毛衰”中感受到了他的家乡口音没有变,但两鬓已经白了。
点拨:同学们,贺知章回到家乡后,头发都白了,模样发生了变化,你从哪还能了解到。
《回乡偶书》教学教案
《回乡偶书》教学教案《回乡偶书》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字,会写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热爱家乡。
重点难点:大概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PPT教学过程:一、背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会背哪些诗了呢?我们来回顾一下2、课件依次展示《村居》、《静夜思》、《杂诗》诗歌的图片。
师:同学们上面的每幅图体现了哪首诗呢?第一幅图体现的让全班来回答,后两幅请两生答。
3、师:,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的诗歌(板书)请生齐读课题。
4、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啊?(生答)那你们知道关于贺知章的资料吗?请生答。
师补充师:请小朋友们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去查查它的字音。
师:好了是吗?那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
(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生字偶、鬓、衰、客、何)师:嗯,同学们真棒,把生字词的音都读准了。
接下来呢老师要请几个勇敢的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谁来?请生来读。
(听生的生字词读对了吗)兼师点评读错的。
师:刚才那几位同学都读好了,我们其他同学也不会输给他们吧!现在让我们全班齐读一遍吧!(赞生读得响亮)二、教生字词。
师:同学们,我们把课文读完了,请看上大屏幕。
(出示要写的字)我们这节课要学会写这三个字。
这三个字你们觉得哪个字难写呢?(生答偶)师:同学们,偶字是什么结构的字呢(生答)师在黑板上写一遍叫生观察,在说笔顺,再让生数书空写。
最后请一个同学上黑板写(赞扬)最后让学生用本子写。
三、师教生朗读技巧并背诵。
师:同学们真聪明,另外两个字都会写了!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并能够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过程板块一情境导入,走近诗人1.播放歌曲《静夜思》,学生欣赏。
2.指名学生说一说这首诗的作者和表达的情感。
3.教师归纳总结并导入新课:这首《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客居他乡时写的一首思乡诗歌。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常常人在外地却心系故乡。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与家乡有关的诗歌。
他的作者是李白的好朋友——贺知章,这首诗就是《回乡偶书》。
(同步书写课题和作者名字)4.教师范读诗歌题目,学生齐读诗歌。
5.让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对诗歌题目的意思进行理解,教师点拨。
偶:偶然。
偶书:偶然间写下的诗。
6.让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贺知章的相关资料。
贺知章(约659—744),字季真,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
少时以诗文知名。
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
他的诗作以绝句见长,风格独特,清新潇洒,代表作有《咏柳》《回乡偶书》。
板块二自主朗读,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将不会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对容易读错的字进行指导,尤其注意“鬓”和“衰”的读音。
3.四人一个小组,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对诗歌的大意进行理解。
4.小组派代表反馈本组的交流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师适时指导。
注意“老大”“鬓”和“鬓毛衰”的意思。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5.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出节奏。
6.指名学生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7.学生按照诗歌的停顿和节奏进行朗读。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导入:出示柳树、白鹅图片,看到图片你能背诵出我们学习的哪首古诗?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古代的诗人就是用这种方式为我们留下了流芳百世的佳作。
刚才那首咏柳的作者是谁呀?贺知章老爷爷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家乡去外地上学了,虽然有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但他十分刻苦,最终做了大官。
在他83岁的时候,终于回到了他离开了50多年的家乡,写下了《回乡偶书》这首诗。
一、齐读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情,心里有些感想就写下来)现在咱们来看看诗人回到家乡遇到了一件什么事?首先,咱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同学们想想读古诗应该怎么读?出示成语"抑扬顿挫"解释词义.用这样的方法读,那么遇到读不懂的怎么办呢?好了,有了这些好办法,那咱们就一起学习吧,比比谁的收获多。
老师刚才也和同学们用了一样的方法学习,现在我先汇报一下。
同学们可以汇报你的朗读成果也可以是你读懂的内容。
二.刚才同学们表现的很出色,为了奖励大家,教给同学们一个新字“客”。
古诗中也有一个带有“客”字的句子,谁能读一读。
书写“何”字,解释字义。
那么“客”指的是谁呀?他真的是“客”吗?从哪里看出他不是“客”的。
原来他不是客人,也不是来,而是回到家乡呀。
三、贺知章老爷爷几十年没有回到家乡了,当他回来的时候,老朋友没有了,亲人也去世了,许多事情发生了变化,难怪家乡的小孩子都拿他当客人,笑着问他从哪里来?那咱们同学看看这幅图,想像一下,当时几个小朋友会围着诗人说些什么呢?四.一首诗就像一首好听的歌,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之后,那么这首诗究竟是一首快乐的诗还是一首忧伤的诗呢?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背一背。
五、同学们读出了诗的韵味,看来是体会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你还知道哪首诗是写思念家乡的。
六、“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现在同学们可能还体会不到离开家乡的心情,等你长大了,到外地工作了,再回到家乡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会更深了,现在就让我们带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再读一遍。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语文园地(4)
语文园地板块一交流平台1.回顾导入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语文园地》。
首先学习第一板块“交流平台”,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本单元课文的内容。
现在有请三位同学分别来说说《桥》《穷人》和《金色的鱼钩》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依次出示课文内容概要)生1:《桥》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支书冒着生命危险,沉着镇定、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的故事。
生2:《穷人》这篇课文写的是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毅然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事情。
生3:《金色的鱼钩》叙述了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自己却牺牲了的故事。
2.互动交流师:这三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是谁?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品质呢?(生思考)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生1:我觉得《桥》中的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
生2:《穷人》中的桑娜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生3:《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三篇课文都是小说,小说一般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穷人》中桑娜的质朴、善良就打动了很多人。
那么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怎样理解桑娜这一人物形象呢?3.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1)赏析第一个片段师:读读下面这段话,说说关注什么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生:我觉得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
如,这段文字对桑娜的心理活动做了细腻的描写,桑娜自作主张收养了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内心十分不安,怕丈夫责怪,怕负担不起……这些心理活动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桑娜复杂、慌乱、忧郁而又果断的情态,表现出她善良的天性和高尚的心灵。
《回乡偶书》教案设计十九篇
《回乡偶书》教案设计十九篇篇1:《回乡偶书》优秀教案设计《回乡偶书》优秀教案设计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
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看了几张生活中的实物照片,请同学们用自身知道的古诗来描述,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
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
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
然后,再读古诗,利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
在指导学生弄懂诗意时,我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身不明白的诗意的三种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身小组里的同学和老师。
学生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
再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我加入配乐诗朗诵的环节,进一步指导学生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
最后,我请同学们自身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本课的四个学会字。
认识一个会认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诵读课文。
3.体验作者重归故里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CAI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在生活中利用古诗,导入新课:1.播放课件,图片:西塞山前飞白鹭;几只游水的白鹅;一处壮观的瀑布;一棵高大的柳树。
师:大家能用学过的诗句来描绘我们看到的景象吗?(生背诵相关古诗诗句)师小结:一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用到它们。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第四单元语文园地 教案
1.回顾、交流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受小说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形象。
3.通过阅读片段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仿照示例,试着写出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4.朗读并背诵《回乡偶书》,大致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课件。
一交流平台1.回忆课文,说形象。
(1)请同学分别说一说本单元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出示课件2)《桥》:老支书指挥全村人过桥,舍己为人。
主要人物是老支书。
《穷人》:桑娜和渔夫收养了邻居的两个遗孤。
主要人物是桑娜。
《金色的鱼钩》:老班长带领三位生病的红军战士过草地。
主要人物是老班长。
(2)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老支书、桑娜、老班长的形象。
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桑娜;关心战士、勇担重任的老班长。
(3)说一说本单元中的三篇小说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2.理解形象,学方法。
(1)分组讨论: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出示课件3)①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②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③借环境描写来突显人物形象。
(2)教师指导:联系学过的课文的相关内容来理解人物形象。
(板书:多个层面理解人物形象)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然后讨论怎样理解人物形象,从而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的方法。
二词句段运用1.部分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出示课件4)(1)学生读教材中“长坂桥张飞退曹军”的一段文字。
(2)教师指导朗读并适当解释。
(3)指名说说片段讲了什么内容,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张飞。
(勇猛威风) (4)明确:小说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重要作用。
(板书:情节突出人物形象)(5)练习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讨论怎样可以读出人物的神勇之气?(提示学生关注动作、环境、节奏)(6)谁还能说出一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情节?2.试着写一写你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出示课件5、6)(1)学生自读,提示学生一定要读出桑娜此时不安、害怕、担心的心理活动,以及“我”看到邱少云被火烧时担心、难过、伤心欲绝的心理活动。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2篇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2篇《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一、激趣引入: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
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
)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
)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
“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
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
)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读诗悟诗: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
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
开始!2、检查自读:①(课件出示词语):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②解释:“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③解释“何处来”(换种说法:哪里来、什么地方来。
)④解释“鬓毛”。
3、开火车读词语。
4、分小组朗读诗。
3、紧扣“‘客’字”,启发思考: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设想: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
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师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个实心圆点,旁打一个问号。
(人教版)小学语文新课标背诵篇目 回乡偶书教案
小学语文新课标背诵篇目: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原文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②回,乡音③无改鬓毛④衰⑤。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词语注释
②老大:年纪大了。
③乡音:家乡的口音。
④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⑤衰(cuī):减少,疏落。
⑥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lù),方圆三百余里。
回乡偶书全文翻译
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
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 1 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
语文园地四1.能经过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觉人物形象。
2.经过朗诵和沟通,学会剖析小说中故事情节、环境描绘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借助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绘领会人物形象。
3.利用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认识古诗粗心,在朗读的过程中,感觉回村夫又悲又喜,感慨万千的心境,朗诵并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要点1.剖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环境描绘及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领会人物形象。
2.熟读并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难点1.剖析、沟通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2.感觉回村夫又悲又喜,感慨万千的心境。
1.回首旧知,读出感悟。
在“沟通平台”中,经过对三篇小说人物形象的回首,再次要点重申读小说时,必定要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环境的描绘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理解人物形象。
在“词句段运用”中,指引学生经过朗诵,抓住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理解小说人物形象;指引学生抓住环境描绘中的要点词语,领会小说所表现的感情及人物形象;经过朗诵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领会人物局促不安、举棋不定的复杂心里世界。
在“与日俱增”中,回想学过的对于描绘家乡的古诗,借助图画,频频朗读,读出诗意,读出诗情。
2.方法浸透,学会阅读。
本单元主要经过小说的学习,理解小说人物塑造的方法与门路。
教课时,要指引学生明确本组课文在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方法,人物形象主要从故事情节,环境描绘,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中突显出来。
掌握这一点,学生此后在阅读小说时能够从这些因素中理解人物特色。
特别对于一些比较长的小说,更能经过这些细处的描绘发现小说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经过知识的学习,指引学生学会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目标。
1.预习纲要(1)复习本单元三篇课文表现人物形象的要点语段。
(2)读《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故事,初识人物形象。
(3)整理诗人贺知章的资料,收集思乡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教课课时2 课时。
第 1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关注情节、环境,感觉人物形象。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优质(优秀5篇)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优质(优秀5篇)《回乡偶书》教案篇一一、导入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2、齐读、指名读。
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自学讨论}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
(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
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反思: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
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
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教案篇二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体验年少时离家、年老时回家的感受。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优质优秀
小学语文《回乡偶书》教案优质优秀《回乡偶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重点读准“赠”的后鼻音及平舌音,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
重点指导“舟、乘、客”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教学难点: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两课时先学要求: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做上记号。
3、查找有关诗人和古诗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1、复习导入。
同学们,咱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背诵《咏柳》。
(老师背上句,学生接下句。
)2、介绍背景。
(出示课件)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
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
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
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3、揭示题目: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
(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解释题目:通过预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指导理解“偶”“书”各是什么意思?)二、学习生字1、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2、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评价、正音。
3、检查生字:生字宝宝从古诗中走出来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呢。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新词。
交流怎样记住生字,想提醒或告诉大家什么。
三、学习古诗1、生字宝宝夸大家学得好,想请大家再来读读古诗,该怎样读?2、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男女生交换读(女生读,男生评,然后交换)――分组比赛读诗――齐读古诗3、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出每句诗的大意。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案教学目标1.回顾、交流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受小说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形象。
3.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仿照示例,写出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4.朗读、背诵《回乡偶书》,大致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交流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2.阅读名著中的经典情节,感受其中生动的人物形象,体会小说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阅读课本上的文字,明确要求。
2.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回忆小说人物。
过渡:同学们,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小说,里面有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请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吧!(学生回忆,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留给自己的印象最深刻呢?(课件出示)4.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和其他学生相机给予肯定和补充。
5.小组合作探究:这个人物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教师提出小组讨论的要求:(1)各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2)小组成员要紧扣一个人物,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
(3)小组成员的回答要争取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物也给其他成员留下深刻的印象。
6.全班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说与之相关的精彩语段,教师做好记录。
交流示例:生1: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桥》中的老汉。
他像一座山,坚不可摧,誓死保卫着村民的安全;他又那么大公无私,不准自己的儿子破坏规则。
我觉得这段话写得很精彩: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这里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教师可板书:老汉——神态、动作、语言描写。
)生2:《穷人》中的桑娜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特别是她那种从犹豫、担忧到下定决心的心理过程,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她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心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古诗词《回乡偶书》课程教案
《回乡偶书》课程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回乡偶书》。
-学生能够理解《回乡偶书》的诗意,并背诵全诗。
-学生能够认识并正确书写诗中的生字。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意,感悟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理解古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贺知章对故乡的眷恋与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惜时光的情感。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回乡偶书》的诗意。
-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把握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深层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回乡偶书》的诗文、作者介绍、背景资料、图片等。
-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关于家乡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家乡的回忆与情感。
2. 提问学生:你们离开家乡过吗?再次回到家乡时有什么感受?3. 引出课题《回乡偶书》,并简要介绍作者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1. 教师范读《回乡偶书》,学生跟读。
2.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3.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三、理解诗意1.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上下文,逐句理解诗意。
2. 提问学生:诗中哪些词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你如何理解这些词句?3. 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意的理解。
四、感悟诗情1. 教师讲解诗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2. 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回到家乡时的情景,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3. 提问学生:如果你是诗人,回到家乡看到儿时的景象,你会有什么感受?五、品味诗韵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2. 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感受古诗的韵味。
六、拓展延伸1. 提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与大家分享。
2.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离开家乡后的经历,以及再次回到家乡时的感受。
七、课堂小结1. 总结《回乡偶书》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学法辅导:
复习管理:讲方法
【想】:即回想,回忆是闭着眼睛想,在大脑中放电影。
学生课后最需要做的是回想。
此过程非常重要,几乎所以的清华北大状元都是这样做的。
学生应在每天晚上临睡前安排一定时间回想。
【查】:回想是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最有效的复习方法,也是查漏补缺的最好方法。
回想时,有些会非常清楚的想出来,有些则模糊,甚至一点也想不起来。
能想起来,说明了你已经很好的复习了一遍。
通过这样间隔性的2-3遍,几乎终生不忘。
而模糊和完全不记得就是漏缺部分,需从头再学。
【看】:即看课本,听课笔记。
既有面,更有点。
这个点,既包括课程内容上重点,也包括回忆的时候没有想起来、较模糊的“漏缺“点。
【写】:随时记下重难点、漏缺点。
一定要在笔记中把它详细整理,并做上记号,以便总复习的时候,注意复习这部分内容。
【说】:就是复述。
如:每天都复述一下自己学过的知识、每周末复述自己一周内学过的知识。
听明白不是真的明白,说明白才是真明白。
坚持2~3个月就会记忆力好,概括能力、领悟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增强,写作能力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注意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指导:分别联系学过的课文的相关内容来解释课件内容。
(板书:多个层面理解人物形象)
词句段运用
一、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1.学生读课本上关于“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一段文字。
2.教师指导朗读并适当解释。
3.指名说说你理解到的关云长是什么形象?(武功高强的大英雄)
4.明确: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作用很大。
(板书:情节突出人物形象)
5.再次朗读本段文字,说一说你的脑海中还出现了怎样的形象?(提示学生说具体,可以从穿着、武器、表情、语言等方面说一说。
)
6.谁还能说出一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情节?
二、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包含感情色彩
1.学生自读课本上的三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
2.指名说说从句子中加点词语体会到的情感。
3.教师指导:
第一个句子中“狞笑”一词使读者想到恶魔,表现出了对洪水愤恨的感情。
第二个句子中“放肆”一词,让读者感觉到人们的无助和面临的危险。
第三个句子中的“嗤笑”使读者看出了两个小姑娘的年幼无知,充满了对她们的厌烦感。
4.学生带上情感再次读句子。
5.强调:从句子的重点词语中可以看出包含的感情,因为词语有感情色彩。
(板书:词语包含感情色彩)
三、尝试写出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1.出示:【课件4】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
学生两次读“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文字,第一次读可能只理解到关云长是大英雄形象。
第二次再读,形象应该更加丰满,这样学生才真正体会到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巨大作用。
结合句子,从重点词语中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教师讲解指导是为了使学生意识到再换另外的词语好像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只有这些词语才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
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学生自读课件内容,提示学生一定要读出桑娜此时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不安、害怕、担心……
(板书:复杂的心理活动)
3.讨论: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样复杂的心理活动的?
(板书:五个省略号两个感叹号)
4.学生尝试写一段话,表现出自己在某一环境条件下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情。
5.写完后小组内交流,评价。
日积月累
一、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回乡偶书》
2.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强调读音:鬓衰
4.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出示:【课件5】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说话的口音虽未改变,但两鬓却早已斑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5.学生交流。
6.指导诵读、表演。
二、情感升华
1.“少小离家老大回”,五十年了,诗人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履回到了家乡,看着亲切的乡邻,听着熟悉的乡音,这位86岁的老人心潮澎湃,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
2.指名试读,自由读,齐读。
(板书:回乡偶书——游子思乡)
三、拓展延伸
1. 故乡,是每个人心里的一盏灯,这盏灯,亮在贺知章的心里,亮在许许多多文人墨客的心里,也亮在无数游子的心里。
从古至今,正是这盏灯,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
在学生体会出桑娜的心理活动之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心理活动的,这一环节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找出写作的方法,并尝试去写一写。
在学生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表演诗中的情景,是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更深刻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当时的内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