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太和殿藻井结构分析
故宫太和殿藻井结构分析

12 相传二邑会馆由广东省的南海、东莞两县同乡集资筹建。 建成之后,各自都想用自己县名命名会馆,互不相让,卒 至双方都花大牌,双方作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接 9 页)的力学和变形性能。通过分析研究,得出 如下结论:
(资料来源:邕宁县志:社会二 商业团体调查)
名称 要明书院 粤东会馆 福建会馆 顺德书院 钦灵会馆 新会书院 五属会馆
位置
建造者籍贯
城西上廓街
广东高要、高明
城西会馆街
广东
城西上廓街
福建
城西会馆街
广东顺德
城西上廓街
广东钦州、灵山
沙街
广东新会
共和路(盐埠街) 广西玉林、北流、博
白、陆川、兴业五县
11 祭江台:每年遇江水上涨时,守土官在此祭江神,故此得 名,创建年月不祥。光绪三十三年,南宁府彭銮倡捐重修, 留下碑记。
1 、长期荷载作用下藻井的强度和变形均超出了 《木结构设计手册》规定范围,藻井已超过正常使用极 限状态;
本文作者的热心指点)
参考文献 [1] 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2:309-312.
2、长期荷载作用下木材的弹性模量下降导致藻井 挠度增加,但引起藻井大幅度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井口 趴梁端部开裂;
故宫太和殿藻井结构分析
周 乾
概 述 古建筑保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太和殿作为 宫殿建筑的代表,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规模最大、建筑 形制、装饰与陈设等级最高的皇家宫殿建筑。太和殿藻 井作为太和殿主要装饰构件之一,位于太和殿明间天 花顶部,是室内天花重点装饰组成部分,是安装在帝王 宝座或佛像顶部天花的一种“穹然高起,如伞如盖”的 特殊装饰,烘托和象征封建帝王天宇般的伟大,具有非 常 强 的 装 饰 效 果 。其现状图如图 1 ( a )所示。
故宫太和殿的木构架结构讲解

故宫太和殿的木构架结构讲解说到故宫的太和殿,大家脑袋里第一反应就是那座金碧辉煌、气吞万里的大殿吧?可你知道吗,太和殿的木构架结构可是藏着不少“乾坤”的,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像是一位历经风雨、沉稳内敛的老者,给人一种“见过大世面”的气质。
你瞧那座气势磅礴的殿堂,虽然如今依然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但它最特别的地方,还是那一根根、那一块块都被巧妙连接起来的木材。
要是你去过故宫,站在太和殿前,你可能会被那种“威严”的气场给震撼住,然而细细看看,你会发现,这座殿背后的木构架结构也让人叹为观止,简直是智慧与工艺的完美结合。
大家可能觉得,木架子就是木架子,拆了重做不就行了吗?哎,别小看这木构架,里面可有大文章呢。
太和殿的木构架,简单来说,属于那种“无钉之巧”。
也就是说,这座殿的整个框架并不是靠钉子和钢筋水泥拼凑出来的,而是完全靠木材之间那种神奇的卡合力相互支撑起来的。
你想啊,几百年的风吹雨打,这些木头居然能屹立不倒,简直可以说是“木匠界的神话”了。
这些木构架的搭建方法,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钢筋水泥森林”完全不一样。
它讲究的是天工开物、人力巧妙,讲究的是如何让木材在自然的变动中保持稳固,这也是为什么它至今依然屹立在故宫,成为几代人心中的象征。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咱们今天的建筑都是靠机械化、现代化的手段来建的,太和殿这么个古老的建筑怎么能和今天的工艺比呢?嘿,你可别小看了古人,真要说起技艺,那可比咱们这些“吃了科技饭”的人强多了。
想象一下,太和殿的木构架里,光是柱子就有一百多根,每一根的材料、位置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和设计,互相之间的配合如同精密的时钟齿轮。
咱们今天可能找不到比它更能“自给自足”的建筑方式了。
你看,那些柱子和梁之间的连接,是靠什么?靠的是一种叫“榫卯”的工艺,别看它简单,实际上这个技术不光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更是全球建筑史上的瑰宝。
榫卯工艺让木头不需要钉子就能紧密结合,简直是建筑界的“无缝拼接”。
说实话,这样的设计,简直可以媲美现代的一些高科技建筑。
故宫太和殿藻井的艺术与文化

故宫太和殿藻井的艺术与文化(本文部分内容经修改后载于《科技日报》2020年5月8日第8版,原题为《故宫藻井:需要仰视的最美天花板》)我国古代重要建筑的室内上方,通常会在正中部位做出向上凸起的穹窿状的装饰,这种装饰称为藻井。
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的太和殿是明清帝王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其建筑装饰代表了我国古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华。
太和殿内宝座上方即有藻井(图1),全称为龙凤角蝉云龙随瓣枋套方八角浑金蟠龙藻井。
从分层构造上来看,太和殿藻井由三层组成:最下层为方井,中为八角井,上为圆井。
其中,四边形与八角形木骨架相交形成的三角形或菱形空间,称为“角蝉”。
从功能上讲,太和殿藻井装饰性与象征性于一体。
一方面,它展示出精美的装饰空间和造型艺术;另一方面,它象征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并寓意避火驱邪,是我国古代丰富文化的体现。
图1 太和殿内藻井太和殿藻井的平面布置呈对称之美。
从藻井的平面组成来看,其核心木骨架由四边形外骨架、圆形内骨架,以及四边形与八角形交错形成的中间骨架组成(图2)。
其中,四边形、八角形、圆形本身均为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点即为藻井顶部正中。
而被四边形与八角形分割而成的三角形、菱形骨架均匀对称地分布在藻井的四周,骨架围成的平面内交替刻有龙纹或凤纹;三角形、菱形骨架及龙、凤纹饰均为对称布置,其对称轴即为过藻井顶棚正中的十字正交线。
藻井顶部中心有蟠龙,龙头居于正中部位,口含轩辕镜。
其中,大轩辕镜位于龙头正下方,而六个小轩辕镜则以大轩辕镜中心为对称点,均匀地布置在周边。
上述对称之美,给人以圆满、匀称、平衡之感。
图2 太和殿藻井仰视太和殿藻井的空间布置呈现秩序之美。
位于宝座上方的藻井,是太和殿底部空间向上部空间的过渡,其空间范围由大变小;而藻井本身空间由下往上亦由大逐渐变小,各分层木骨架之间过渡自然,收缩均匀,到顶部形成形成“如伞如盖,穹然高起”的空间(图3)。
藻井顶部正中的轩辕镜汇则构成藻井空间的中心,以衬托出天宇之下古代帝王的核心地位。
中国古建筑之美:藻井

藻井 历史发展
藻井的历史发展
历史发展
藻井,这种中式建筑构件发端
於西汉,初时便被置於殿堂顶
部的中心位置。它的存在价值, 不仅仅可以起到保护梁枋、装
饰房屋的作用,同样是中国人
对於天人感应这一世界观的高 度认可,及在室内装潢的精神 延续。宫殿中的藻井无疑是统 御帝国的天子与上天沟通的, 得到认可的通路。
艺术价值。
藻井的历史发展
明代的藻井发展
明代之後,藻井的构造和形式有了很大 的发展,极尽精巧和富丽堂皇的能事, 除了规模增大之外,顶心用以象徵天国
的明镜开始增大,周围放置莲瓣,中心
绘云龙。後来这中心的云龙愈来愈得到 强调。到了清代就成为了一团雕刻生动
的蟠龙。蟠龙口中悬垂吊灯,不失原来
明镜的形式。由于清代的藻井流行能为 顶心,於是便把藻井改称为龙井了。
藻井的历史发展
隆福寺毗卢殿藻井 毗卢殿的藻井是典型的明代官式
盘龙藻井,在宫殿以及敕建寺观
十分常见。此藻井的奢华程度则 略高(与大觉寺藻井形似,但外 围大了两圈),将正方形、三角 形、菱形、八角形、圆形等图案 十分和谐地组合在一起。高浮雕 龙凤等图案细致逼真。
藻井的类型与分类
02
藻井的类型与分类
认知与总结
藻井,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中华木造建筑一 项繁什的装饰技术。因为匠人不必用铁钉 就能推出有深度感的藻井。 天后宫的藻 井有两种形状,一种是圆形藻井,一种是 四方形藻井。圆形藻 井的构造更是精采绝 伦。虽然它是以水泥雕的姿态出现,但与 木雕的细致手法也不遑多让。
所有长方形藻井和圆形藻井的妈祖神像, 和圆形藻并四方角落的八只祥鹤,加上中 央顶部的蟠龙。都被贴上真金箔。大长方 形藻井左右两旁,又有小长方形藻井各一 座。每座长十五尺六寸,阔七尺六寸,深
故宫太和殿藻井破坏原因分析

分 , 装在帝王宝座或佛像顶部天花 的一种“ 是安 穹然高起 , 如 如伞 盖 ” 殊装饰 , 的特 烘托和象征封建帝 王天宇般 的伟大 , 具有非 常强 的装饰效果 。其现 状如 图 1所 示 。明清 时期 的藻 井 , 体 是 由 大
上 、 下三层组成 , 下层 为方井 , 中、 最 中间层为八 角井 , 上部 为 圆井 结构 [l 1。
析 。根据木结 构材料 具有 三维各 向异 性特 点 , 虑使 用 S H6 考 od4
单元模拟[, 数输入如表 1 2 其常 l 所示。
表 1 AN Y S S模拟藻井的参数假定
输入项 E x E y E z 对应项 E L E T E R O3 . 物理意义 木材顺纹弹性模量 木材切向弹性模 量 木材径向弹性模 量 Z向泊松 比
奕. 力发 电厂烟 囱桩 支 圆板基 础 的设 计研 究 [] 华 南 火 J.
增大 , 更大 限度地发挥 钢筋 的作 用 。可见 在承 台设计 中可 以适 当
理工大学 学报 ( 自然科 学版)2 0 ,0 1 )4 —3 ,0 2 3 (2 :14 .
降低承台厚度 。3 在对于相 同的外荷 载和相 同的承 台形式 , ) 减小 [ ] 4 侯向煜 . 囱桩基 础设计 []煤炭 工程 ,0 4 1 )1 —3 烟 J. 2 0 (0 :21 .
融 会与 贯 通 [ . M]北
京: 中国水利水 电出版社 ,0 2 2 32 4 2 0 ,2 —2 .
减小承 台厚度对混凝 土的最大剪应 力和正应力 影响不大 , 且相 对 [ ] 2 宋金墀 . 烟囱设计手册[ . M]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9 9 18 .
较薄 的承 台能更高 限度地发挥底部 混凝土 的作 用 ; 钢筋轴力有 所 [ ] 3姚
故宫建筑特色

故宫建筑特色故宫的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铺陈展开的空间序列.故宫总体分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后寝两部分。
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贺、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
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须弥座式三层平台上,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
其中太和殿是故宫中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木结构殿宇.北半部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殿、皇极殿等,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与后妃、皇子和公主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 由天安门、端门、午门的前序、太和门的过渡、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潮、再经过乾清门的过度到乾清宫的高潮,最后以御花园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一气贯通。
形体,主要指建筑物的总体轮廓。
故宫的建筑气势恢弘,规模巨大。
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现存房屋8700余间。
四周环绕高约10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
城墙四周各设城门一座,南面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北面神武门,东面东华门,西面西华门.故宫整个建筑空间变化丰富,体量雄伟,外观壮丽,有主有从,显示出庄严肃穆、唯帝王独尊的宏大气势。
比例,主要是指巧妙处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筑中长宽高的比例,凹与凸的比例、虚与实的比例等,都直接影响到建筑美。
故宫整体建筑的比例和谐令人赞叹。
以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最显著的特征--屋顶形式为例,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的屋顶就各不相同。
太和殿则是重檐庑殿顶,中和殿为四角攒尖顶,保和殿则是重檐歇山顶。
不同屋顶形式的运用,除了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外,也使这三座紧密相连的宫殿,在建筑形象上通过明显的对比而显得更加鲜明。
藻井,抬头遇见的绝世美

藻井,抬头遇见的绝世美
【⼋卦藻井】藻井,⼜称绮井、天井、⽅井、复海、⽃⼋等,是中国建筑中⼀种顶部装饰⼿法,将建筑物顶棚向上凹进如井状,四壁饰有藻饰花纹,故⽽得名,其⽬的是突出主体空间。
【北海公园藻井】古代中国⼈眼中,屋顶不只有遮蔽天空的作⽤,它还是“技艺载道,道艺合⼀”的舞台。
【道⼭亭螺旋形藻井】穹然⾼起,如伞如盖。
每当遥望头顶的藻井,总有⼀种⾼远深邃的感觉。
【故宫万春亭藻井】⼀架架古代藻井,承载的是中国⼈的思维⽅式和建筑观,蕴涵了中国古⼈最深厚的宇宙观。
【故宫养⼼殿藻井】藻井通常位于室内的上⽅,呈伞盖形,由细密的⽃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藻井上⼀般都绘有彩画、浮雕。
【华严寺藻井(辽)】因为藻井由多层⽃拱组成,由下⽽上不断收缩,形成下⼤顶⼩的倒置⽃形,外层⽅形或多边型,顶⼼⼀般圆形,称为“明镜”。
【龙门⽯窟伊阙洞藻井】藻井与普通天花⼀样都是室内装修的⼀种,但藻井只能⽤于最尊贵的建筑物,像神佛或帝王宝座顶上。
唐代就有明确规定,⾮王公之居,不得施重拱藻井。
【隆福寺万善正觉殿藻井】藻井的形式有四⽅⼋⽅,圆形等,构造复杂。
藻井⼀般各层之间使⽤⽃拱,雕刻精致,华美,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也有藻井则不⽤⽃拱,⽽以⽊板层层叠落,既美观⽽⼜简洁⼤⽅。
【隆福寺万善正觉殿藻井局部】
【卢店明间藻井(明)】
【⿅港龙⼭寺⼋卦藻井】
【南京博物院藻井】
【滕王阁九重天藻井】
【天后宫⼋卦藻井】
【天⼀阁·秦⽒⽀祠藻井】
【五龙亭藻井】
【杏坛⽅形藻井】
【颐和园⼗七孔桥东侧廓如亭藻井】
【紫禁城御花园⾥的千秋亭藻井】。
浅析中国古建筑中“藻井”的文化特征

饰 ,人们
藻井表达自己的
对神 信,
分表明了古人将天地视为
万物之源。
藻井既是古人尊崇天体万物象征,也是对
传承
,
是对神
一种敬畏。藻井
中
, 更为中 古代建筑
增添了 的 。
和殿内
上方的 龙藻井, 藻井
装饰 ,
是 的 藻井。分上、中
,上为圆
井,下为方井,中为 井,这种 便体现了
国“天圆地方”的传统说法。穹隆圆心的明
三、藻井的文化内涵
1.藻井中的儒家文
在中国古代的建筑 中,每特殊的建筑
结构都是一 文 的体现,藻井 中国古建筑
内部的重要装饰构件,也深受儒家文的影响。
古人很早就有
一概念,认世间万
一
人的力
,加 建
的然 体,
,对
然 的能为力,
古人重视起了与天的关
图一天津蓟县独乐寺藻井
43 文物世界wwsj 2020.(
、、藕等藻
搭配,都是希避
N当然,以现代科技来看,藻井
,
也只能是一良好的意愿。也正是 古代劳动
人民在 建筑艺术中所体现的“井中有,
相克”,才得诞
项建筑绝学。目前,国内现
存最早的藻井是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上的木质藻
井。寺庙历最早追至贞观十年(636年),重建
公元984年,顶部有一方形抹去四角,上加八根
梁组成八棱锥顶的斗八藻井(图一)N
寺庙、道观等建筑中,仅建筑规模宏伟
庄严,如藻井之类 件也是精雕细琢,气派非
凡,带有龙 饰 藻井更是皇家建筑中的标配。
,藻井是等级 象征,规模由主人的社会
地位决定,这是藻井本身带有阶级特。
如天
,为皇家 之用,建
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藻井介绍

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藻井介绍
藻井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装饰。
它的形状类似于井,上面用砖石雕饰各种图案花纹,也有的做成方形或圆形。
藻井的中心是空的,所以藻井又叫“空井”。
藻井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文献记载,“藻井”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考工记》,但并没有提到它具体是什么样子的。
直到宋代才出现了“藻井”的正式称呼。
《营造法式》中说:“凡作宫室,必先造藻井,以界内外”。
由于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一种“天圆地方”的思想,因此它就成为宫室、大殿、佛塔、寺庙等建筑装饰的重点。
至明清两代,藻井就被列入了皇家建筑专用的装饰构件之中。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大的藻井是北京故宫太和殿上的“万岁山”藻井,高达27米,直径达1.35米。
在杭州西湖雷峰塔上也有藻井。
宋代诗人苏轼曾在《和子瞻题雷峰塔下》中写到:“欲知千古灵符事,尽在东南第一峰”。
藻井有多种类型:一种是以砖、石、瓦等为材料做成的方形和圆形;另一种是以木材为材料做成的“井筒”形;还有一种是在井筒上装饰图案纹样。
—— 1 —1 —。
中国古建筑之藻井(欣赏图)

中国古建筑之藻井(欣赏图)
中国古建筑之藻井
2015-03-03古玩
藻井是常见于汉族宫殿,坛庙建筑中的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
藻井一般由多层斗拱组成,由下而上不断收缩,形成下大顶小的倒置斗形,四壁饰有藻饰花纹,故而得名,其目的是突出主体空间。
北京故宫太和殿上的蟠龙藻井,是在八角井上设一圆井,当中为一突雕蟠龙,垂首衔珠,称为龙井,是清代建筑中最华贵的藻井。
藻井的结构形式有方形、矩形、圆形、六角、八角、斗四、斗八、螺旋,又在单个藻井中利用斗拱或不用斗拱区分出层数,每层都有自
己的特点。
圆形藻井
方形藻井
八卦藻井
斗八藻井
螺旋藻井
龙凤藻井
故宫养性殿藻井
故宫太和殿蟠龙藻井
大觉寺蟠龙藻井
莲花洞中莲花藻井
藻井欣赏。
藻井 互承结构

藻井互承结构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建筑结构形式,常见于古代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中。
藻井互承结构是指建筑顶部的藻井结构通过互相承托的方式来实现建筑的承重和稳定。
藻井结构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建筑结构形式,通常用于建筑顶部的装饰和支撑。
藻井结构由多个层次的构件组成,包括龙骨、脊条、脊饰等。
在藻井互承结构中,藻井结构之间通过互相承托的方式来实现建筑的承重和稳定。
藻井互承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稳定:藻井互承结构可以通过藻井结构之间的互相承托来实现建筑的稳定性,使建筑更加坚固和耐久。
2.空间利用率高:藻井互承结构可以将建筑空间最大化利用,使建筑内部空间更加宽敞舒适。
3.美观大方:藻井互承结构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可以为建筑增添一份古典雅致的气息。
藻井互承结构的缺点是施工难度较大,需要高超的技术和经验。
此外,藻井互承结构的维护和修缮也比较困难,需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中国古建筑中的天宇——藻井

中国古建筑中的天宇——藻井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想象力的部分大约还是藻井在中国人看来它不单单是一架天花板更像是日夜以对的天穹细密的斗拱绘满五彩的祥云拱圆的穹顶饰有不同的祥瑞人间福美莫不兼具世上色彩应有尽有以其壮美又称作覆海天在头上,海在天上可得四时景绪能纳日月星河▲故宫万春亭藻井今殿作天井。
井者,东井之象也。
菱,水中之物。
皆所以厌火也。
——《风俗通》中国的传统建筑多为木构防火为造屋之必须井中有水,水能克火富有想象力的古人便把“井”搬上了屋顶连水中的莲花、水藻都一荣俱荣长上了屋顶瑰丽绮美所以藻井还有一个极美的名字绮井▲北海公园藻井▲颐和园藻井▲南京博物院藻井藻井多见于重要建筑如宫殿、寺庙、楼阁它如一把华丽的大伞撑在建筑之上建筑越高级藻井的结构也越复杂按照形制分为:圆形、方形、八角形一架架藻井为建筑增添了气势而绘于藻井上的万千气象则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华严寺藻井(辽)▲八卦藻井于是重要且美丽的藻井就成了工匠们的舞台技以载道,道艺合一它精巧繁杂的形制要求每个制作环节都要分毫不差精益求精▲太庙大殿,九开间只有中间三间天花是贴金的,是等级最高、最精美的天花▲原隆福寺藻井,隆福寺藻井是国家一级文物,所属年代为明代,分上下共分六层,每层圆形主框架上均细雕云纹图案。
现珍藏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太岁殿内。
即便如此善作木工的能工巧匠们也只是在谈笑间轻轻巧巧只用斗拱和榫卯便能搭叠出来不用一颗钉不用一只螺丝浑然一体,宛如天成从人间直通苍穹▲滕王阁圆拱形藻井▲五龙亭藻井▲滕王阁九重天藻井木构为筋骨纹彩作璞心梁檩穿插枋间相叠藻井上有巧夺天工的匠心有欲与天知的祈愿下次再探访古迹不妨仰头看看从藻井中一窥当时的故事那里星汉灿烂是中国古建最美的天宇。
藻井——绚烂的天花

藻井——绚烂的天花站在中国的古建筑里抬头仰望,你或许能看到最绚烂的天花板——藻井,像璀璨的星空,给人无限的遐想。
故宫万春亭藻井(明代)藻井是古建筑内呈穹窿状的天花,犹如覆斗或伞状。
藻井的每一方格为一井,用花纹,雕刻或者彩画进行装饰。
应县净土寺大雄宝殿藻井(金代)一、藻井的等级制度古建筑的等级制度严格,只有皇宫、寺庙、佛坛才能使用通向苍穹的藻井,龙凤纹的藻井更是只能在最高等级的皇家建筑中使用。
藻井一般位于室内佛像、君主座位的上方,象征着天宇的崇高。
目前已有观点认为,藻井暗合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因为无论哪种结构类型的藻井,基本都是上圆下方的造型,正好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吻合,有象征“天”的意味。
《稽古定制·唐制》规定:一凡王公以下屋舍,不得施重拱、藻井。
唐代仅宫殿可建有鸱尾的庑殿顶,用重拱及藻井。
《宋·舆服志》中记载: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棋、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
《明会典·官民第宅之制》中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官员盖造房屋并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拱,绘画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
善化寺大雄宝殿的藻井(辽代)二、藻井的演变历史藻井的历史悠久,最早源于古人在穴居的顶上开洞采光,后来由木建筑中的天井转化而来。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容易失火,人们就用四根木头搭成“井”字,置于顶部。
有井就有水,借此寓意以水克火,房屋安全。
后来人们觉得有井还不够,便在木头上画上水生类植物,于是天井就变成了藻井,正所谓“交木如井,画以藻文”。
最初的藻井是指装饰成方格状的天花板,后来慢慢发展成为穹窿状的覆斗结构。
(1)汉代藻井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张衡《西京赋》中:蔕倒茄于藻井,披红葩之狎猎。
由此可见,最晚在汉代高等级建筑中已经出现藻井。
东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对藻井进行了详细描写:圆渊方井,反植河蕖。
发秀吐荣,菡萏披敷。
绿房紫,咤垂珠。
由此可知,早期的藻井形式为“圆渊方井”,即井心中央的方井以45°反复相套、依次渐小,形成了两重方井叠套的几何结构,中央雕刻或绘制垂莲花。
传统建筑中的“藻井”(下)

传统建筑中的“藻井”(下)藻井形成—交木如井画以藻文交木如井、画以藻文——张衡《西京赋》今殿作天井。
井者,东井之像也。
菱,水中之物。
皆所以厌火也。
——《风俗通》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状,古人认为可以通天,而且井里有水,同时装饰以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就是以水灭火,希望能压伏火魔的作祟,以护祐建筑物的安全。
也就是说根据五行水克火的原理,井中有水,水火相克,人们依据这个简单的道理,启发了这项建筑绝学——藻井。
故宫斋宫藻井镇远青龙洞藻井藻井发展—朝代更迭自由多变中国古代的巧手工匠们将华夏的历史文明、皇室的显赫尊贵和对自然的美好向往浑然一体,凝聚在穹顶的木质华美构件中,将中国藻井艺术发展到极致。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藻井结构,随着建筑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朴素到复杂华丽的演变过程。
匠人们极尽精巧之能事,营造出穹顶上的绝美艺术——藻井。
它往往位于古建筑天花板的正中央,或者佛坛与宝座之上。
当我们抬头仰望,人间福美、世上华彩映入眼帘,直让人连连惊叹。
一、藻井鼻祖:套斗藻井:看看以下藻井的共同特点,其基本形制是在顶部搭建方形井框,分别在四个井框中间取1/2相连,再取1/2相连,形成一层层的套叠式构造。
它与后世藻井的形态较为接近,一般称之为“套斗藻井”。
这是藻井中最早的状态,是最接近原始形态的,因此最有可能是中国的藻井鼻祖。
套斗藻井的好处:一是节省材料,能够小材大用,用尺寸较小的木材建造出较大的跨度。
二是装饰功能,精巧优良。
新疆阿克苏拜城县的千佛洞藻井集安高句丽墓葬藻井克什米尔神庙的套斗式藻井泊头清真寺后窑殿套斗藻井二、藻井的发展:斗四和斗八藻井在套斗藻井衰落之后,取而代之的是斗四藻井和斗八藻井。
“斗四藻井”最早出现的是从四方形帐子演变而来的。
在北朝和隋唐时期的石窟中都能看到,是一种四方形向上突起由四根角梁搭建起来的构造。
斗四藻井逐渐演变为了斗八藻井,举一反三,所谓的“斗八”,就是由八根阳马(角梁)支撑的藻井。
中国古建筑藻井解读

藻井的图案装饰
藻井的图案十分精美,虽然留存至今的古建筑不多,但在敦煌石窟中,历代的藻井图案得到了很好的 保存。 1、敦煌早期。敦煌早期的藻井图案均为“斗四套叠”结构,图案内容以莲花纹、忍冬纹、飞天纹、 几何纹、火焰纹、水涡纹为主。早期藻井图案造型简练朴实,用笔豪放自由,色彩以土红、土黄、石 绿、白、深赭运用为多,色彩基调热烈醇厚。 2、隋代。隋代藻井结构发生变化,由“斗四套叠”的仿木建筑结构转变为“方井——边饰——垂幔 ”三层结构。井心图案一般仍为莲花。但由敦煌早期的细长几何形日趋饱满肥大,有写实化倾向。藻
、轩棚式、叠涩式和层收式等五中形式。
不同时代的藻井分类
中国古代建筑将那种不做任何顶 棚,暴露室内梁、枋、檩、椽等建筑结构部件的做法称为
“露明”,宋《营造法式》称之为“彻上露明造”。中国古
建筑做顶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称天花为“平机” 或“承尘”,这名称似乎已经概括了天花具有调节空间高度 、防尘保温等功能。汉代有“覆斗式”和“斗四”两种藻
海墁天花
海墁天花主要由木顶隔、吊挂等构件组成,是无构件突出的 平顶棚。木顶隔是海墁天花的主要构造部分,由边框、抹头 及棂子构成。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木顶格以面 阔,进深定长短,扇数”,没有准确的尺寸,通常每扇木顶 格尺寸为宽二尺至三尺,长四尺至六尺不等。木顶格四周有 贴梁,贴梁钉附在梁和垫板的侧面,每扇木顶隔用木吊挂四 根,木顶隔下面糊纸,故称为海墁天花(图13)。普通海墁 天花表面糊麻布和白纸或暗花壁纸。宫殿寺庙建筑中,海墁 天花上有绘制精美的彩画,有的海墁天花还画出井口式天花 的图案,在天花上绘出井字方格,格内再画龙凤或其它图案。 (图14)
3、八角圆井:明清时期藻井的主要形式,由斗八藻井演变而来。同样分为三层,上层
中国传统建筑独特装饰-藻井

中国传统建筑独特装饰-藻井
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自古以来被认为是汉族木造建筑一项繁什的装饰技术,因为匠人不必用铁钉就能推出有深度感的藻井。
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
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
在古代建筑结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藻井通常位于室内的上方,呈伞盖形,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藻井上一般都绘有彩画、浮雕。
据《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
井者,东井之像也。
菱,水中之物。
皆所以厌火也。
”东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认为是主水的,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同时装饰以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以压伏火魔的作祟,以护祐建筑物的安全。
藻井是覆斗形的窟顶装饰,因和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结构藻井相似而得其名。
敦煌藻井简化了汉族传统古建层层叠木藻井的结构,中心向上凸起,四面为斜坡,成为下大顶小的倒置斗形。
主题作品在中心方井之内,周围的图案层层展开。
由于藻井处于石窟内中央顶部,使石窟窟顶显有高远深邃的感觉。
藻井的这种装饰,其含义与象征还和消防有关。
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同时装饰以荷、菱、藕等藻类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以压伏火魔的作祟。
自从人类发现火以后,同时也了解到火的危害,人们已懂得了为了生存和发展要避害,但由于当时生产力的低下,人们
还缺乏制服自然灾害的有效手段,于是只能努力从多方面表达自己的愿望。
殿堂楼阁建筑中对藻井的特殊处理就属此类,虽然是唯心的,但也反映了古人对防火的良好愿望。
(顺益兴四合院)。
中国古建筑天花板——藻井

中国古建筑天花板——藻井古时的天花板,可从人间,通向苍穹。
穹然高起,如伞如盖,犹如覆斗,悬于室内天顶,这就是——藻井。
古时建筑,大都是木质结构。
火克木,井中有水,水火相克,为了压伏火魔,古人就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以祈天祐。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防火成为头等大事。
据《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
井者,东井之像也。
菱,水中之物。
皆所以厌火也。
”东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认为是主水的,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同时装饰以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以压伏火魔的作祟。
中国古人对自然和自然现象都怀着敬畏之心加以崇拜,所以提倡“天人合一”,讲究效法自然,推崇的“天圆地方”原则,是对这种宇宙观的一种特殊注解。
同样,为了表现出对天的敬畏和崇拜,古人也给室内时的“天” 给予了特别重视,中国古代建筑中出现了“穹然高起,如伞如盖”的建筑内部装饰藻井。
藻井的造型上圆下方,正符合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因此,藻井就有了象征“天”的意味,就像西方教堂建筑中的穹窿顶代表上苍一样,中国建筑内的藻井也是就表天体的缩影。
藻井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只有在最尊贵的建筑中才能使用藻井,象征着封建社会等级尊卑。
主要分布在皇家宫殿(故宫)、敕建敕封寺庙、陵寝碑亭。
一般位于室内佛像、君主座位的上方,呈伞盖形,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藻井上一般都有彩画、浮雕。
藻井的按其型制可分为四类:①圆形藻井:色彩绚丽,造型精美,极具观赏价值。
②四方形藻井:增加了藻井纹样的多层次变化。
③八卦形藻井:八边形,且层叠层数增加。
④椭圆螺旋形藻井藻井结构相互交错,层层叠加的穹隆式结构,由下至上逐渐收缩成螺旋形藻井。
宫殿中的藻井无疑是统御帝国的天子与上天沟通、谋求认可的通路。
明清两代紫禁城奉天殿/皇极殿/太和殿藻井中悬吊的轩辕镜就很直接的警告任何乱臣贼子:不要以身违抗天意。
寺庙、道观中的藻井,则体现著天界诸神佛与其在人间的化身——造像之间的联系。
古建藻井——极致建筑美学,细节的震撼美

古建藻井——极致建筑美学,细节的震撼美1“藻井”的古今发展古文《孟子·滕文公》记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穴居是古人的主要居住方式,在穴居时,需要在穴顶中央开洞,以此用来纳光、通风和上下出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生产力、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出现了房屋,但是却仍保留了这一内容形式。
由于其外形像一个凹进的井,并在“井”上加以藻文饰样,故称之为藻井。
['藻井在中国建筑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发展、完善,随着人们审美观念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藻井从功能性逐渐转变为装饰性的建筑装饰,通过其自身的结构类型、装饰手法以及装饰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演绎着不同的美,也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等思想内涵。
现今大多数人对于藻井这一装饰构件并不了解,甚至很多设计者对藻井元素的提取应用也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再加上藻井工艺繁琐与当代崇尚“简约”的审美观念相冲突,所以在现代设计中藻井除了部分酒店和古寺庙的修复,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知与运用。
2“藻井”的美学分析藻井是古代高等级建筑内天花中心处的一种较复杂的装修,藻井下方一般设皇帝御座或神佛像。
后期随着浙东一代的经济文化发展,藻井在宗祠、戏台、会馆等大型集会场所也陆续出现,之后呈现出密集的状态。
叫但随着各方宗教的传人和不同文化的吸收综合,在敦煌壁画中时的藻井已成为一种装饰,为后世处理艺术文化统一设计提供了诸多启发。
2.1“藻井”设计的结构之美藻井是匠人利用榫卯、斗拱堆叠而形成的。
运用椽、梁的变化,采用排列方式形成不同的井心,再根据不同的造型,饰以不同的花卉组织图案,可谓匠心独具一格。
藻井空间结构上横向的两条对角线与垂直方向上两条中线交错而成“米”字形结构,而该结构各线的交点就是藻井的中心点。
剛几乎所有的藻井都采用中轴对称结构,所以无论装饰多么繁复,藻井始终保持着繁而不乱,复而不杂的独特美感。
通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八角形,菱形等简洁几何图形的组合变换,使整体造型具有极强的节奏韵律美感,错落有致,把建筑空间显示的高大宽敞,对其他艺术应用具有广泛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 述
古建筑保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太和殿作为宫殿建筑的代表,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规模最大、建筑形制、装饰与陈设等级最高的皇家宫殿建筑。
太和殿藻井作为太和殿主要装饰构件之一,位于太和殿明间天花顶部,是室内天花重点装饰组成部分,是安装在帝王宝座或佛像顶部天花的一种“穹然高起,如伞如盖”的特殊装饰,烘托和象征封建帝王天宇般的伟大,具有非常强的装饰效果。
其现状图如图1(a)所示。
故宫太和殿藻井结构分析
周 乾
明清时期的藻井,大体是由上、中、下三层组成,最下层为方井,中间层为八角井,上部为圆井结构[1]。
方井是藻井的最外层部分,四周通常安置斗拱。
方井之上,通过使用抹角梁,正、斜套方,使井口由方形变成八角形。
在八角井内侧角枋上贴有云龙图案的随瓣枋,将八角井归圆,形成圆井。
圆井之上再置周圈装饰斗拱或云龙雕饰图案。
圆井的最上方为盖板,盖板之下,雕凿蟠龙,龙头倒悬,口衔宝珠。
根据太和殿藻井的实际构造,可得出藻井的分层支撑做法有如下特点:
1、其由下至上分层为:天花梁——长趴梁、短趴梁形成方形井口——井口趴梁、抹角梁形成八角井——圆井——盖板。
2、方形井口的斗拱和其它雕饰,是单独贴上去的,斗拱仅做半面,凭银锭榫挂在里口的方木上。
3、八角井外表的雕饰、斗拱均为另外加工构件附在八角井上。
4、圆井由一层层厚木板挖拼、叠落而成。
根据故宫博物院太和殿项目组提供的资料,太和殿蟠龙藻井整体下垂约10cm,支撑藻井的趴梁产生通裂缝。
井口趴梁端部现状照片如图1(b)所示。
由该图可知,
该井口趴梁裂缝由藻井与趴梁相交处延伸至榫头,而且开裂位置已进行过加固。
该藻井底部长宽均为5.94m,由下至上高度分别为方井高0.5m、八角井高0.57m、圆井高0.725m,下端支撑藻井的井口趴梁长8.46m,截面尺寸0.30×0.36m,两端做半榫刻口搭在天花枋上。
藻井材料除中部龙口的宝珠外,均为木结构材料。
1 模型建立
本文利用ANSYS分析方法对藻井结构现状进行仿真分析。
根据木结构材料具有三维各向异性特点,考虑使用solid64单元模拟[2],其常数输入如表1所示。
表1 ANSYS模拟藻井的参数假定
输入项
对应项物理意义EXEL木材顺纹弹性模量EYET木材切向弹性模量EZ
ER木材径向弹性模量
PRXY
0.3
Z向泊松比
(b)井口趴梁裂缝图
1 太和殿藻井现状图
(a)藻井仰视图
作者: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工程师
PRYZ0.3X向泊松比
PRXZ0.3Y向泊松比
GXYGLTXY平面剪变模量
GYZGRTYZ平面剪变模量
GXZGLRXZ平面剪变模量
当缺乏试验数据时,木材的一些数据取值为[3]:
由于本文计算对象为硬木松[4],其原有弹性模量
为10000N/mm2,考虑到该藻井长期荷载以恒荷载为
主,使用年限超过100年,故考虑弹性模量折减[3],取
EL=7000N/mm2。
根据藻井结构特点,将藻井盖板周圈的斗拱用等
质量圆锥模拟。
此外,由于藻井正中的宝珠材料质量很
小,其密度类似玻璃,因此可用等质量圆柱进行模拟。
该藻井受的荷载主要为自重荷载及施工荷载(取值
3000N/m2),半榫搭接按简支考虑,建立ANSYS力学
模型如图2所示。
在ANSYS建模过程中,藻井的方井和圆井部位有
周圈斗拱,因为单元太小,ANSYS无法进行网格处理,
因此,将这些斗拱重量并入藻井中。
此外,由于ANSYS
分网建立计算模型缘故,八角井部分自动圆化处理,成
为类似于圆状有限元模型,这些并不影响分析结果。
2 结构分析
2.1 挠度分析
图3(a)为健康状态下藻井的挠度图。
由图可知,藻
井在健康状态下(太和殿结构刚完工状态)挠度最大值
发生在中部,仅为1.5cm,符合木结构设计规范中的挠
度容许值(2.4cm)。
图3(b)为考虑藻井长期使用年限
下的挠度图。
由该图可知,此时藻井的最大挠度值位置
仍然发生在中部,但达到5cm。
这主要是因为在长期使
用年限下(240年以上)木材的弹性模量下降所致。
由
于该结果并非实测的10cm,下面将结合力学分析进一
步进行研究。
2.2 强度取值
木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荷载的长期作用
下强度会降低。
所施加的荷载越大,则木材能经受的时
间越短。
根据《木结构手册》提供数据,木材在荷载的
长期作用下强度降低,10000天后,木材的强度为瞬时
强度的比例:顺纹受压0.5-0.59;顺纹受拉:0.5;静
力弯曲:0.5-0.36;顺纹受剪:0.5-0.55。
根据中
国林业科学院提供正常状态硬木松的强度数值,参考
《木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的硬木松强度值,列出木材强
度取值如表2所示[5]。
表2 木材强度取值 单位(N/mm2)
图4为藻井第一主应力现状图。
易知,藻井最大主
应力发生在榫头部位,其值为26.7MPa,小于强度折
减后的木材顺纹抗拉强度容许值。
图5为藻井第三主应
力现状图。
由该图可知,藻井最小主应力发生在藻井与
井口趴梁相交位置,其值32.5MPa,超过了考虑强度
折减后的木材顺纹抗压强度容许值。
因此,在长期荷载图2 藻井ANSYS模拟图
(b)长期使用年限下藻井挠度图
图3藻井挠度图
(a)健康状态下藻井挠度图
作用下藻井与趴梁相交部位将发生局部受压破坏导致井口趴梁产生开裂。
图6为井口趴梁按beam3进行结构力学分析的结果图。
由图6(a)可知,井口趴梁最大剪力发生在榫头位置,其值为67369N,在该相应位置剪应力为1.87N/mm2,小于考虑强度折减后的抗剪强度容许值。
由图6(b)可知,井口趴梁最大弯矩发生在跨中截面,其值为0.17e9N・mm,相应位置弯曲应力为26.2MPa,超出考虑强度折减后的静力弯曲强度容许值。
因此,在长期荷载作用下井口趴梁还会因弯曲破坏而产生裂缝。
此外,由图4至图6可知,长期荷载作用下,藻井最大及最小主应力、井口趴梁的静力弯曲强度和抗剪
强度都超过《木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值。
藻井结构已超过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属不安全体系。
3 结论
本文根据木结构材料特点,运用ANSYS仿真技
术,分析了太和殿藻井在长期荷载作用下
(下 转17页)
图4 (a) 第一主应力整体现状图
图4 (b) 第一主应力应力局部放大图
图5 (a) 第三主应力整体现状图
图5 (b) 第三主应力应力局部放大图
(a)剪力图
(b)弯矩图
图6 井口趴梁按beam3分析时的力学结果图
(资料来源:邕宁县志:建置二)
11
祭江台:每年遇江水上涨时,守土官在此祭江神,故此得名,创建年月不祥。
光绪三十三年,南宁府彭銮倡捐重修,
留下碑记。
表2 南宁市商业会馆分布
(资料来源:邕宁县志:社会二 商业团体调查)
12
相传二邑会馆由广东省的南海、东莞两县同乡集资筹建。
建成之后,各自都想用自己县名命名会馆,互不相让,卒至双方都花大笔钱向衙门打官司,使官府大收渔人之利。
结果,由官府赐赠“二邑会馆”金字匾牌,双方作罢。
(上接9页)的力学和变形性能。
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长期荷载作用下藻井的强度和变形均超出了《木结构设计手册》规定范围,藻井已超过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2、长期荷载作用下木材的弹性模量下降导致藻井挠度增加,但引起藻井大幅度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井口趴梁端部开裂;
3、井口趴梁开裂的原因是长期荷载作用下木材强度的降低,藻井局部受压强度及静力弯曲强度过大而形成。
(感谢故宫博物院太和殿项目组组长张学芹女士对
本文作者的热心指点)
参考文献
[1] 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309-312.
[2] ANSYS中国.ANSYS基本过程手册.2000:4-10.
[3] 木结构设计手册(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6-21,41-43.
[4]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故宫太和殿木结构材质状况勘察报告[R].2005,3:52-53.
[5] 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S]:13-1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