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MRI)解剖演示教学
合集下载
膝关节MRI与解剖PPT课件
信号处理与图像重建
经过信号处理和图像重建算法,将共振信号转化为可视的MRI图像 。
膝关节MRI扫描方法
01
02
03
线圈选择
选用膝关节专用表面线圈 ,以提高成像质量和信号 强度。
扫描序列
常用T1、T2加权序列,以 及脂肪抑制序列等,以全 面评估膝关节病变。
扫描方位
包括矢状位、冠状位和轴 位,以便从不同角度观察 膝关节结构。
总结词
MRI在膝关节肿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清晰显示肿瘤形态、大小及侵犯范围。
详细描述
膝关节肿瘤的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MRI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膝关节肿瘤的形态、大 小以及侵犯范围,有助于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MRI还可以通过观察肿瘤内部结构及强化方式,对肿 瘤的良恶性进行鉴别诊断。
膝关节韧带损伤诊断
总结词
MRI是诊断膝关节韧带损伤的金标准 ,能够清晰显示韧带损伤程度及位置 。
详细描述
膝关节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 MRI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膝关节韧带损伤的程 度和位置,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通过MRI,医生可以判断韧带的撕裂、断 裂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合并损伤,有助于 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较少见但严重
后交叉韧带连接股骨和胫骨,主要负责防止胫骨在股骨上的后移。后交叉韧带损伤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导致膝关 节不稳定,严重影响行走和运动功能。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位置和程度。
病例三:半月板损伤
多见于扭转或撞击
半月板是膝关节内的两块半月形软骨,主要起到减震和稳定的作用。半月板损伤多见于膝关节的扭转 或撞击,如摔倒或被撞。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半月板损伤的位置和程度,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
经过信号处理和图像重建算法,将共振信号转化为可视的MRI图像 。
膝关节MRI扫描方法
01
02
03
线圈选择
选用膝关节专用表面线圈 ,以提高成像质量和信号 强度。
扫描序列
常用T1、T2加权序列,以 及脂肪抑制序列等,以全 面评估膝关节病变。
扫描方位
包括矢状位、冠状位和轴 位,以便从不同角度观察 膝关节结构。
总结词
MRI在膝关节肿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清晰显示肿瘤形态、大小及侵犯范围。
详细描述
膝关节肿瘤的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MRI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膝关节肿瘤的形态、大 小以及侵犯范围,有助于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MRI还可以通过观察肿瘤内部结构及强化方式,对肿 瘤的良恶性进行鉴别诊断。
膝关节韧带损伤诊断
总结词
MRI是诊断膝关节韧带损伤的金标准 ,能够清晰显示韧带损伤程度及位置 。
详细描述
膝关节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 MRI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膝关节韧带损伤的程 度和位置,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通过MRI,医生可以判断韧带的撕裂、断 裂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合并损伤,有助于 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较少见但严重
后交叉韧带连接股骨和胫骨,主要负责防止胫骨在股骨上的后移。后交叉韧带损伤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导致膝关 节不稳定,严重影响行走和运动功能。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位置和程度。
病例三:半月板损伤
多见于扭转或撞击
半月板是膝关节内的两块半月形软骨,主要起到减震和稳定的作用。半月板损伤多见于膝关节的扭转 或撞击,如摔倒或被撞。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半月板损伤的位置和程度,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
(医学课件)MRI磁共振扫描技术PPT幻灯片
15
出血:影像表现很复杂,与出血的部位、 时间有关
① 《24h仅见周围水肿征象; ② 1~3天急性期,脱氧血红蛋白可使T2缩
短且水肿更明显; ③ 3~14天亚急性期,红血球溶解破坏,脱
氧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T1弛 豫明显缩短T2弛豫延长,周围水肿存在; ④ 》14天慢性期,高铁血红蛋白氧化为半 色素,含铁血红蛋白沉积血肿周边部。
7
TR为重复时间, 越长图像对比度越高 TE 为回波时间 在自旋回波和梯度回波中二者共同决定图像
对比度。
T1、T2 是组织固有属性,在相同磁场不同 组织表现不同T1、T2 ,在磁共振图像上出 现不同的像素亮度。
8
根据弛豫值T1、T2定义,90˚射频脉冲停止后, 纵向磁化矢量增长到原值的63%所需时间为T1 值; 长T1组织,磁化矢量恢复慢,在短TR序列 中,有效TE时间点采集的磁化矢量没有恢复到 足够大,处于低值水平,所以长T1组织为低信 号,短T1组织为高信号。
13
病变在MRI上通常有四种信号强度的改变:
①等信号强度:指病变与周围组织呈相同灰度,平 扫MRI上无法识别病灶,有时需借助MRI对比剂的 顺磁性效应以增加病变信号强度,使之与周围组 织产生对比差别;
②低信号强度:MRI片上病灶信号强度不及周围组 织亮;
③高信号强度:MRI片上病变组织的信号强度高于 周围组织;
流动血液:信号强度与流速有关,射 频脉冲和采集信号的时间差,出现流 空信号,涡流、层流可出现信号差别。
气体:质子密度最小,信号趋向零。 水:质子密度极高,具有长T1和长T2
弛豫特点。
12
一、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二、磁共振常见物质的信号特点 三、病理组织的信号特点 四、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常用序列 五、磁共振图片展示
出血:影像表现很复杂,与出血的部位、 时间有关
① 《24h仅见周围水肿征象; ② 1~3天急性期,脱氧血红蛋白可使T2缩
短且水肿更明显; ③ 3~14天亚急性期,红血球溶解破坏,脱
氧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T1弛 豫明显缩短T2弛豫延长,周围水肿存在; ④ 》14天慢性期,高铁血红蛋白氧化为半 色素,含铁血红蛋白沉积血肿周边部。
7
TR为重复时间, 越长图像对比度越高 TE 为回波时间 在自旋回波和梯度回波中二者共同决定图像
对比度。
T1、T2 是组织固有属性,在相同磁场不同 组织表现不同T1、T2 ,在磁共振图像上出 现不同的像素亮度。
8
根据弛豫值T1、T2定义,90˚射频脉冲停止后, 纵向磁化矢量增长到原值的63%所需时间为T1 值; 长T1组织,磁化矢量恢复慢,在短TR序列 中,有效TE时间点采集的磁化矢量没有恢复到 足够大,处于低值水平,所以长T1组织为低信 号,短T1组织为高信号。
13
病变在MRI上通常有四种信号强度的改变:
①等信号强度:指病变与周围组织呈相同灰度,平 扫MRI上无法识别病灶,有时需借助MRI对比剂的 顺磁性效应以增加病变信号强度,使之与周围组 织产生对比差别;
②低信号强度:MRI片上病灶信号强度不及周围组 织亮;
③高信号强度:MRI片上病变组织的信号强度高于 周围组织;
流动血液:信号强度与流速有关,射 频脉冲和采集信号的时间差,出现流 空信号,涡流、层流可出现信号差别。
气体:质子密度最小,信号趋向零。 水:质子密度极高,具有长T1和长T2
弛豫特点。
12
一、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二、磁共振常见物质的信号特点 三、病理组织的信号特点 四、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常用序列 五、磁共振图片展示
脑MRI常用解剖(局部)课件
大部分传入和传出的投射纤维呈辐射状投射的 大脑皮层,此部分纤维称为放射冠。
-
21
基底节区横断位图示
-
22
基底节区MRI
-
23
基底节区冠状位图示
-
24
基底节区冠状位MRI
-
25
半卵圆中心MRI
-
26
脑部主要结构横断位 1
大脑纵裂
大脑上静脉
上矢状窦 -
大脑镰 额叶 中央前回 中央沟 中央后回 顶叶
顶叶由中央后沟、顶内沟分为中央后回、顶上 小叶、顶下小叶,顶下小叶分为缘上回(包绕 外侧沟末端)、角回(包绕颞上沟末端)、顶 后回。
颞叶以颞上沟、颞下沟分为颞上回、颞中回、 颞下回,颞叶的前端称为颞极。
-
17
1.3.2 大脑半球内侧面的脑回
额叶以中央沟分为额内侧回、中央旁小叶前部。 顶叶以中央沟、扣带沟缘支分为中央旁小叶后
27
脑部主要结构横断位 2
大脑纵裂
额叶 扣带沟缘支
顶叶
上矢状窦 -
大脑镰 中央前沟 中央前回 中央沟 中央后回 中央后沟
28
脑部主要结构横断位 3
大脑纵裂
大脑镰
额上回 额上沟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扣带沟缘支 顶上小叶
额中回 中央前沟 中央沟
中央后沟 顶下小叶
上矢状窦 -
顶上小叶 顶内沟 29
脑部主要结构横断位 4
双侧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内有数个灰质核,且位于脑底, 故称基底神经节(核),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壳核、 苍白球)、屏状核、杏仁核,还包括位于中脑–间脑区 域的红核、黑质、未定带、丘脑底核(Luys氏体)。
-
20
1.4.1 大脑半球的主要结构
-
21
基底节区横断位图示
-
22
基底节区MRI
-
23
基底节区冠状位图示
-
24
基底节区冠状位MRI
-
25
半卵圆中心MRI
-
26
脑部主要结构横断位 1
大脑纵裂
大脑上静脉
上矢状窦 -
大脑镰 额叶 中央前回 中央沟 中央后回 顶叶
顶叶由中央后沟、顶内沟分为中央后回、顶上 小叶、顶下小叶,顶下小叶分为缘上回(包绕 外侧沟末端)、角回(包绕颞上沟末端)、顶 后回。
颞叶以颞上沟、颞下沟分为颞上回、颞中回、 颞下回,颞叶的前端称为颞极。
-
17
1.3.2 大脑半球内侧面的脑回
额叶以中央沟分为额内侧回、中央旁小叶前部。 顶叶以中央沟、扣带沟缘支分为中央旁小叶后
27
脑部主要结构横断位 2
大脑纵裂
额叶 扣带沟缘支
顶叶
上矢状窦 -
大脑镰 中央前沟 中央前回 中央沟 中央后回 中央后沟
28
脑部主要结构横断位 3
大脑纵裂
大脑镰
额上回 额上沟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扣带沟缘支 顶上小叶
额中回 中央前沟 中央沟
中央后沟 顶下小叶
上矢状窦 -
顶上小叶 顶内沟 29
脑部主要结构横断位 4
双侧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内有数个灰质核,且位于脑底, 故称基底神经节(核),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壳核、 苍白球)、屏状核、杏仁核,还包括位于中脑–间脑区 域的红核、黑质、未定带、丘脑底核(Luys氏体)。
-
20
1.4.1 大脑半球的主要结构
膝关节高清MRI解剖ppt课件
趾长伸肌 胫骨前肌
37
补充 : 同一层面骨解剖
股骨内侧髁
关节软骨面 胫骨内侧髁
髁间窝 股骨外侧髁
胫骨外侧髁
髁间隆起
.
38
腘动脉
Cor-15
股内侧肌 腘静脉
缝匠肌 后交叉韧带 内侧副韧带
内侧半月板 前交叉韧带 胫骨
.
股骨外侧肌
股骨 外侧副韧带
外侧半 月板
趾长伸肌
39
Cor-16
股内侧肌 腘动静脉
膝关节正常MRI解刨
.
1
内容
1.膝关节MRI正常解剖 2.膝关节常见疾病MRI
.
2
膝关节正常MRI表现
正常膝关节的骨、肌腱、半月板和韧带的 通常呈无信号表现。 关节软骨在各种序列中的信号各不相同
.
3
膝关节MRI
矢状位 冠状位 横断位
.
4
膝关节矢状面正常解剖MRI表现
特点:
1.可整段显像髌韧带、前后交叉、外侧韧副
胫骨 腘肌 比目鱼肌
.
半膜肌
腓肠肌 内侧头
14
Sag-10
股内侧肌
股骨 前交叉韧带
胫骨 腘肌 比目鱼肌
.
半膜肌
腓肠肌 内侧头
后交叉韧带 腓肠肌 内侧头
15
Sag-11
股内侧肌
髌骨
前交叉韧带 后交叉韧带 髌下脂肪垫
血管搏动伪影
胫骨
比目鱼肌
.
半膜肌 股骨远端
腘斜韧带及 后关节囊 板股韧带
胫骨近端 腘肌
43
膝关节横断面MRI解剖
1.是三维影像首选的方位,也
是为了便于MRI与CT比较。
2.可准确地展现髌骨内外侧关
37
补充 : 同一层面骨解剖
股骨内侧髁
关节软骨面 胫骨内侧髁
髁间窝 股骨外侧髁
胫骨外侧髁
髁间隆起
.
38
腘动脉
Cor-15
股内侧肌 腘静脉
缝匠肌 后交叉韧带 内侧副韧带
内侧半月板 前交叉韧带 胫骨
.
股骨外侧肌
股骨 外侧副韧带
外侧半 月板
趾长伸肌
39
Cor-16
股内侧肌 腘动静脉
膝关节正常MRI解刨
.
1
内容
1.膝关节MRI正常解剖 2.膝关节常见疾病MRI
.
2
膝关节正常MRI表现
正常膝关节的骨、肌腱、半月板和韧带的 通常呈无信号表现。 关节软骨在各种序列中的信号各不相同
.
3
膝关节MRI
矢状位 冠状位 横断位
.
4
膝关节矢状面正常解剖MRI表现
特点:
1.可整段显像髌韧带、前后交叉、外侧韧副
胫骨 腘肌 比目鱼肌
.
半膜肌
腓肠肌 内侧头
14
Sag-10
股内侧肌
股骨 前交叉韧带
胫骨 腘肌 比目鱼肌
.
半膜肌
腓肠肌 内侧头
后交叉韧带 腓肠肌 内侧头
15
Sag-11
股内侧肌
髌骨
前交叉韧带 后交叉韧带 髌下脂肪垫
血管搏动伪影
胫骨
比目鱼肌
.
半膜肌 股骨远端
腘斜韧带及 后关节囊 板股韧带
胫骨近端 腘肌
43
膝关节横断面MRI解剖
1.是三维影像首选的方位,也
是为了便于MRI与CT比较。
2.可准确地展现髌骨内外侧关
头颅MRI断层解剖PPT课件
精选ppt
23
1
23
45
6
11
12
7
13
16
8
14
9
10
15
1.额叶 2.顶叶 3.胼胝体 4.枕叶 5.上矢状窦 6.三脑室 7.乳头体 8.中脑 9.桥脑 10.延髓 11.中脑导水管 12.四脑室 13.正中孔 14.小脑 15.脊髓中央管 16.垂体
精选ppt
24
精选ppt
25
16
10
精选ppt
15
7
3
8
9
1
4
10
2
5
11
2 6
5
1.灰结节 2.黑质 3.视束 4.乳头体 5.红核 6.大脑大静脉池 7.嗅球 8.嗅束 9.嗅三角 10.视交叉 11.颈内动脉
精选ppt
16
2
1
3
4
1.环池 2.桥前池 3.桥脑 4.四脑室
精选ppt
17
Wernicke脑病
精选ppt
18
1
精选ppt
胼胝体梗塞
28脑静脉窦Leabharlann 2 913 4
6
1
4 5
7
8
1.上矢状窦 2.下矢状窦 3.大脑内静脉 4.直窦 5.窦汇 6.横窦 7.乙状窦 8.颈内静脉 9.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
精选ppt
29
珠网膜颗粒
精选ppt
30
脑脊液循环
侧脑室(脉络丛分泌CSF)室间孔 三脑室(脉络丛分泌CSF)
头颅MRI断层解剖
精选ppt
1
MRI常用的序列
T1像 DWI
T2像
磁共振成像(MRI)解剖PPT课件
局限性
检查费用较高、检查时间长、对 金属植入物敏感、部分患者不适 宜进行检查等。
02 MRI解剖学基础
头部MRI解剖
脑干与小脑
脑室与脑池
展示脑干和小脑的MRI图像,解释其 结构与功能。
介绍脑室和脑池的MRI表现,阐述其 临床意义。
脑皮质与髓质
通过MRI图像展示脑皮质和髓质的解 剖特点,解释其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信号产生与接收
通过施加射频脉冲,使原子核发生 能级跃迁并释放出能量,被探测器 接收并转化为电信号,再经过计算 机处理形成图像。
成像原理
利用不同组织对射频脉冲的吸收和 散射程度不同,通过测量磁场中原 子核的共振频率和相位信息,重建 出人体内部结构的图像。
MRI技术发展历程
1971年
第一台医用核磁共振成像仪问 世。
腹部MRI解剖
腰椎与肾脏
展示腰椎和肾脏的MRI图像,解释其在腹部结构中的功能。
肝脏与脾脏
通过MRI图像展示肝脏和脾脏的解剖特点,阐述其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
03 正常MRI解剖图像展示
正常头部MRI解剖图像
总结词
展示大脑、脑干、小脑等结构
详细描述
正常头部MRI解剖图像可以清晰地展示大脑、脑干和小脑等重要结构,以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结构包括灰质、白质、脑室和脑池等,对于诊断神经系统 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疗效评估
手术后或放化疗后,MRI 可用于评估肿瘤缩小或消 退的情况,监测疗效。
血管疾病的诊断与评估
动脉粥样硬化
MRI能够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对预防 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血管狭窄与阻塞
MRI能够评估血管狭窄和阻塞程度,为治疗方案 的选择提供依据。
检查费用较高、检查时间长、对 金属植入物敏感、部分患者不适 宜进行检查等。
02 MRI解剖学基础
头部MRI解剖
脑干与小脑
脑室与脑池
展示脑干和小脑的MRI图像,解释其 结构与功能。
介绍脑室和脑池的MRI表现,阐述其 临床意义。
脑皮质与髓质
通过MRI图像展示脑皮质和髓质的解 剖特点,解释其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信号产生与接收
通过施加射频脉冲,使原子核发生 能级跃迁并释放出能量,被探测器 接收并转化为电信号,再经过计算 机处理形成图像。
成像原理
利用不同组织对射频脉冲的吸收和 散射程度不同,通过测量磁场中原 子核的共振频率和相位信息,重建 出人体内部结构的图像。
MRI技术发展历程
1971年
第一台医用核磁共振成像仪问 世。
腹部MRI解剖
腰椎与肾脏
展示腰椎和肾脏的MRI图像,解释其在腹部结构中的功能。
肝脏与脾脏
通过MRI图像展示肝脏和脾脏的解剖特点,阐述其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
03 正常MRI解剖图像展示
正常头部MRI解剖图像
总结词
展示大脑、脑干、小脑等结构
详细描述
正常头部MRI解剖图像可以清晰地展示大脑、脑干和小脑等重要结构,以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结构包括灰质、白质、脑室和脑池等,对于诊断神经系统 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疗效评估
手术后或放化疗后,MRI 可用于评估肿瘤缩小或消 退的情况,监测疗效。
血管疾病的诊断与评估
动脉粥样硬化
MRI能够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对预防 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血管狭窄与阻塞
MRI能够评估血管狭窄和阻塞程度,为治疗方案 的选择提供依据。
磁共振成像(MRI)的基本原理PPT演示课件
磁共振成像(MRI)的基本原理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MR室 刘定西
1
磁共振现象的发现及发展
1924年pauli在进行电在子波谱 试验中发现了许多原子核象带电的 自旋粒子一样具有角动量和磁动量。
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Block和 Purcell分别测出了在均匀物质中磁 共振的能量吸收,进一步证实了核 自旋的存在,并为此获得了1952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 影响M的因素:静磁场强度、温度、自 旋密度(单位体积的自旋数)。
• 纵向磁化:平行于磁场方向的磁化矢量 • 横向磁化:垂直于磁场方向的磁化矢量
30
31
磁共振成像中的坐标系统
Z
Y X
32
第四节 核磁共振现象
• 单摆共振 • 核磁共振
33
单摆共振的条件
• 系统与激发源的固有频率相同 • 系统吸收能量内能增加
10
3
11
净自旋
• 原子核的运动:自旋 • 净自旋:具有自旋磁动量的自旋。 • 零自旋/非零自旋:净自旋为零/净自旋不
为零 • 净自旋产生的条件:奇数质子和/或奇数中
子 • 净自旋的意义:是磁共振信号来源的基
础。 • 自旋系统:磁场中所有自旋的集合。
12
1H的原子核结构及特性
1H原子核仅有一个质子,无中子。 其磁化敏感度高,在人体的自然 丰 富度很高,是很好的磁共振靶核。
21
M1
M2
22
Z
M0 B1 X
Y
23
24
自旋在磁场中的运动
• 进动(旋进):自旋轴绕磁场方 向的圆周运动。遵循 lamor 定理, w=rB0
• 影响进动频率的因素:磁场强度。 • 进动的方向:上旋态与下旋态。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MR室 刘定西
1
磁共振现象的发现及发展
1924年pauli在进行电在子波谱 试验中发现了许多原子核象带电的 自旋粒子一样具有角动量和磁动量。
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Block和 Purcell分别测出了在均匀物质中磁 共振的能量吸收,进一步证实了核 自旋的存在,并为此获得了1952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 影响M的因素:静磁场强度、温度、自 旋密度(单位体积的自旋数)。
• 纵向磁化:平行于磁场方向的磁化矢量 • 横向磁化:垂直于磁场方向的磁化矢量
30
31
磁共振成像中的坐标系统
Z
Y X
32
第四节 核磁共振现象
• 单摆共振 • 核磁共振
33
单摆共振的条件
• 系统与激发源的固有频率相同 • 系统吸收能量内能增加
10
3
11
净自旋
• 原子核的运动:自旋 • 净自旋:具有自旋磁动量的自旋。 • 零自旋/非零自旋:净自旋为零/净自旋不
为零 • 净自旋产生的条件:奇数质子和/或奇数中
子 • 净自旋的意义:是磁共振信号来源的基
础。 • 自旋系统:磁场中所有自旋的集合。
12
1H的原子核结构及特性
1H原子核仅有一个质子,无中子。 其磁化敏感度高,在人体的自然 丰 富度很高,是很好的磁共振靶核。
21
M1
M2
22
Z
M0 B1 X
Y
23
24
自旋在磁场中的运动
• 进动(旋进):自旋轴绕磁场方 向的圆周运动。遵循 lamor 定理, w=rB0
• 影响进动频率的因素:磁场强度。 • 进动的方向:上旋态与下旋态。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共振成像(MRI)解剖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成像条件:
人体内原子核—氢质子(H)RF) 中心空制系统—计算机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决定成像因素 1 组织内质子密度 2 T1值 3 T2值
第一章 总 论
流动血液 SE
低(无)
GRE(MRA)高
新鲜出血
等或低
陈旧出血
高
T2WI
高信号 高信号 等偏低 低信号 等偏低 低(无) 高 高 高
第一章 总 论
第五节 临床应用
一:适应征
1 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病变(炎症肿瘤 奇形变性血管性病变),优于CT
2 五官及颈部软组织病变 3 纵隔及心脏大血管病变 4 腹内实质器官及腹膜后血管病变 5 脊柱及四肢骨关节病变
第四章 消化系统MRI诊断
第一节 概 述
三 正常腹部MRI表现
1 肝实质:T1WI均匀等信号,略高于脾脏; T2WI均匀低信号,明显低于脾脏
2 肝内血管:条状或点状无信号,分布均匀,走行 规则
3 胆管:不显示 4 胆囊:T2WI呈均匀高信号;T1WI信号强度与内
部成分有关,可为低.等.高信号 5 胰腺: T1WI均匀中等信号,与肝脏相近
第二节 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
颈椎横扫 T2WI所见
第二节 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
1 限度: 2 适应征: 3 禁忌征:
第四章 消化系统MRI诊断
第一节 概 述
二 检查方法
1 检查前准备:屏气成像,训练呼吸 2 线圈选择:体部表面线圈 3 扫描方法:多层连续扫描,层厚
5~8mm,间隔1~2mm; 横断面/冠状面 4 序列选择:TSE/FISP/T1WI/T2WI 脂肪抑制 5 增强扫描:
反转恢复序列 Inversion Recovery Sequence, IR
第一章 总 论
磁共振成像参数
TR值—重复时间 Repetition Time, TR
TE值—回波时间 Echo Time, TE
第一章 总 论
磁共振成像参数
T1值:纵向弛豫时间 T1WI: 重点显示组织T1值
的图像称为T1WI T1 Weighted Imaging 短TR(TR<500ms) 短TE(TE<30ms)
假牙、发夹等),并更换检查服。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MR诊断
第一节 MRI检查方法
1 患者准备:去除一切金属异物 2 体位;仰卧 3 扫描方法: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 4 扫描序列:T1WI / T2WI / MRA 5 增强扫描;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MR诊断
第二节 正常MR表现
正常颅脑MR表现
第一节;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信号强度与成像因素的关系 与组织内质子密度成正比 与T1值成反比 与T2值成正比
第一章 总 论
第二节 磁共振成像技术 —扫描序列
自旋回波序列(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Spin Echo Sequence, SE(TSE,FSE)
梯度回波序列 Gradient Echo Sequence, GRE
第三章 胸部病变MR诊断
第一节 胸部MRI检查基本情况
一;检查方法
4 成像序列:FSE/IR/ 5 扫描层面:横断/冠状/矢状
层厚=5~8mm,间隔2~3mm 6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7 磁共振成像电影回放(Cine-MRI)
第三章 胸部病变MR诊断
第一节 胸部MRI检查基本情况
二;胸部MR检查适应症
T2WI均匀低信号,等于或略高于肝脏
正常肝脏MRI--T1WI
正常肝脏MRI--T2WI(FISP序列)
正常肝脏MRI--T2WI(FISP序列)
正常肝脏增强动态MRA
正常腹部脂肪抑制MRI
第五章 脊柱和脊髓病变MRI诊断
第一节 概 述
一; 适应证
1 椎管内各种病变 2 椎体病变 3 椎间盘病变
第五章 脊柱和脊髓病变MRI诊断
第一节 概 述
二; 检查方法
1 线圈选择:脊椎表面线圈;阵列线 圈可全脊椎成像
2 扫描层面:矢状. 横扫. 冠状 3 扫描参数:层厚/层距=5-8mm
T1WI/ T2WI 4 增强扫描:
第二节 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
第二节 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
第二节 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
第二节 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
1 脊椎序列 2 生理曲度 3 椎体信号
T1WI 等信号 T2WI 低信号
第二节 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
4 椎间盘 T1WI 等信号 T2WI 高信号
5 脊髓 T1WI 等信号 T2WI 低信号
第二节 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
6 脑脊液 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
7 硬膜外脂肪 T1WI高信号 T2WI高信号
1 纵隔病变: 2 大血管病变:动脉瘤;夹层动脉瘤 3 心脏病变:先天性畸形;心肌病;缺血
性心脏病 4 胸壁病变: 5 部分肺内病变:CT定性有困难者
第三章 胸部病变MR诊断
第一节 胸部MRI检查基本情况
三;正常胸部MR表现
第四章 消化系统MRI诊断
第一节 概 述
一 消化系统病变MRI 应用价值
正常颅脑MR表现
正常颅脑MR表现
正常颅脑MR表现
正常颅脑MR表现
第三章 胸部病变MR诊断
第一节 胸部MRI检查基本情况
一;检查方法
1 患者准备及体位: 2 体部线圈: 3 心电图门控技术:
ECG中R波触发RF,确保信号才采集与心 脏运动同步,同时控制R波后的延迟时间,获 得心脏不同运动时相的MRI图象,以便判断 心脏功能
第一章 总 论
第五节 临床应用
二: 禁忌征
1 带有心脏起搏器者 2 危重患者需要抢救者 3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 4 体内有磁性金属异物者 5 怀孕三个月以内之孕妇 6 幽闭恐怖症者
第一章 总 论
第六节 MR检查前准备
1,详细询问病史,检查目的和要求,必要 时参考相关检查资料。
2,严格掌握MR检查的禁忌症和适应症。 3,根据检查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线圈。 4,祛除体上一切金属物品(耳环、项链、
第一章 总 论
磁共振成像参数
T2值:横向弛豫时间 T2WI: 重点显示组织T2值
的图像称为TWI
T2 Weighted Imaging 长TR(TR>2000ms) 长TE(TE>90ms )
第一章 总 论
第四节 组织信号特点
T1WI
水
低信号
脂肪
高信号
软组织(脑肌肉)
等信号
骨皮质
低信号
骨松质
等偏高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成像条件:
人体内原子核—氢质子(H)RF) 中心空制系统—计算机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决定成像因素 1 组织内质子密度 2 T1值 3 T2值
第一章 总 论
流动血液 SE
低(无)
GRE(MRA)高
新鲜出血
等或低
陈旧出血
高
T2WI
高信号 高信号 等偏低 低信号 等偏低 低(无) 高 高 高
第一章 总 论
第五节 临床应用
一:适应征
1 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病变(炎症肿瘤 奇形变性血管性病变),优于CT
2 五官及颈部软组织病变 3 纵隔及心脏大血管病变 4 腹内实质器官及腹膜后血管病变 5 脊柱及四肢骨关节病变
第四章 消化系统MRI诊断
第一节 概 述
三 正常腹部MRI表现
1 肝实质:T1WI均匀等信号,略高于脾脏; T2WI均匀低信号,明显低于脾脏
2 肝内血管:条状或点状无信号,分布均匀,走行 规则
3 胆管:不显示 4 胆囊:T2WI呈均匀高信号;T1WI信号强度与内
部成分有关,可为低.等.高信号 5 胰腺: T1WI均匀中等信号,与肝脏相近
第二节 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
颈椎横扫 T2WI所见
第二节 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
1 限度: 2 适应征: 3 禁忌征:
第四章 消化系统MRI诊断
第一节 概 述
二 检查方法
1 检查前准备:屏气成像,训练呼吸 2 线圈选择:体部表面线圈 3 扫描方法:多层连续扫描,层厚
5~8mm,间隔1~2mm; 横断面/冠状面 4 序列选择:TSE/FISP/T1WI/T2WI 脂肪抑制 5 增强扫描:
反转恢复序列 Inversion Recovery Sequence, IR
第一章 总 论
磁共振成像参数
TR值—重复时间 Repetition Time, TR
TE值—回波时间 Echo Time, TE
第一章 总 论
磁共振成像参数
T1值:纵向弛豫时间 T1WI: 重点显示组织T1值
的图像称为T1WI T1 Weighted Imaging 短TR(TR<500ms) 短TE(TE<30ms)
假牙、发夹等),并更换检查服。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MR诊断
第一节 MRI检查方法
1 患者准备:去除一切金属异物 2 体位;仰卧 3 扫描方法: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 4 扫描序列:T1WI / T2WI / MRA 5 增强扫描;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MR诊断
第二节 正常MR表现
正常颅脑MR表现
第一节;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信号强度与成像因素的关系 与组织内质子密度成正比 与T1值成反比 与T2值成正比
第一章 总 论
第二节 磁共振成像技术 —扫描序列
自旋回波序列(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Spin Echo Sequence, SE(TSE,FSE)
梯度回波序列 Gradient Echo Sequence, GRE
第三章 胸部病变MR诊断
第一节 胸部MRI检查基本情况
一;检查方法
4 成像序列:FSE/IR/ 5 扫描层面:横断/冠状/矢状
层厚=5~8mm,间隔2~3mm 6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7 磁共振成像电影回放(Cine-MRI)
第三章 胸部病变MR诊断
第一节 胸部MRI检查基本情况
二;胸部MR检查适应症
T2WI均匀低信号,等于或略高于肝脏
正常肝脏MRI--T1WI
正常肝脏MRI--T2WI(FISP序列)
正常肝脏MRI--T2WI(FISP序列)
正常肝脏增强动态MRA
正常腹部脂肪抑制MRI
第五章 脊柱和脊髓病变MRI诊断
第一节 概 述
一; 适应证
1 椎管内各种病变 2 椎体病变 3 椎间盘病变
第五章 脊柱和脊髓病变MRI诊断
第一节 概 述
二; 检查方法
1 线圈选择:脊椎表面线圈;阵列线 圈可全脊椎成像
2 扫描层面:矢状. 横扫. 冠状 3 扫描参数:层厚/层距=5-8mm
T1WI/ T2WI 4 增强扫描:
第二节 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
第二节 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
第二节 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
第二节 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
1 脊椎序列 2 生理曲度 3 椎体信号
T1WI 等信号 T2WI 低信号
第二节 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
4 椎间盘 T1WI 等信号 T2WI 高信号
5 脊髓 T1WI 等信号 T2WI 低信号
第二节 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
6 脑脊液 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
7 硬膜外脂肪 T1WI高信号 T2WI高信号
1 纵隔病变: 2 大血管病变:动脉瘤;夹层动脉瘤 3 心脏病变:先天性畸形;心肌病;缺血
性心脏病 4 胸壁病变: 5 部分肺内病变:CT定性有困难者
第三章 胸部病变MR诊断
第一节 胸部MRI检查基本情况
三;正常胸部MR表现
第四章 消化系统MRI诊断
第一节 概 述
一 消化系统病变MRI 应用价值
正常颅脑MR表现
正常颅脑MR表现
正常颅脑MR表现
正常颅脑MR表现
第三章 胸部病变MR诊断
第一节 胸部MRI检查基本情况
一;检查方法
1 患者准备及体位: 2 体部线圈: 3 心电图门控技术:
ECG中R波触发RF,确保信号才采集与心 脏运动同步,同时控制R波后的延迟时间,获 得心脏不同运动时相的MRI图象,以便判断 心脏功能
第一章 总 论
第五节 临床应用
二: 禁忌征
1 带有心脏起搏器者 2 危重患者需要抢救者 3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 4 体内有磁性金属异物者 5 怀孕三个月以内之孕妇 6 幽闭恐怖症者
第一章 总 论
第六节 MR检查前准备
1,详细询问病史,检查目的和要求,必要 时参考相关检查资料。
2,严格掌握MR检查的禁忌症和适应症。 3,根据检查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线圈。 4,祛除体上一切金属物品(耳环、项链、
第一章 总 论
磁共振成像参数
T2值:横向弛豫时间 T2WI: 重点显示组织T2值
的图像称为TWI
T2 Weighted Imaging 长TR(TR>2000ms) 长TE(TE>90ms )
第一章 总 论
第四节 组织信号特点
T1WI
水
低信号
脂肪
高信号
软组织(脑肌肉)
等信号
骨皮质
低信号
骨松质
等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