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对电影创作的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技术对电影创作的影响分析

[摘要] 从电影发展的纵向维度来看,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电影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因素从一开始就渗透到了电影的表现内容与表现方式上,甚至像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上升到了技术意识形态。但技术对电影艺术表现力的贡献恐怕不应该简单地上升到技术意识形态和颠覆性的高度。制作技术是电影创作的手段,要受到创作观念的影响,电影的创作观念不但影响采用什么样的制作技术和手法,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制作技术是要服从于艺术表现的,也就是说,电影好不好看,光追求制作技术是不行的。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创作观念; 电影主要从事高校宣传工作及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明显技术特征的艺术,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属于一种特殊的艺术门类。在电影创作中,艺术和技术是不应该被分裂开来考虑的。它与其他艺术门类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它所虚构的每一个叙事元素都必须通过一个个技术过程转化为具象性的电影影像,其创作过程渗透了一整套复杂的工艺技术。

纵观电影百年的发展历程,新技术的每一次出现,都会通过对电影制作方式的改变引起电影思维、电影语言乃至整个电影观念的变化。默片时期蒙太奇理论的提出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就是基于电影技术的,有声电影的出现更是一场由种种技术因素引起的电影美学的巨大变革;彩色电影的出现,同样是一个技术与美学唇齿相依、息息共存的发展过程;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全面应用是继电影史上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第三次革命,而且这次革命对电影业的冲击是天翻地覆、前所未有过的,其影响的广度与深度较之前两次技术变革过之而无不及。

早期运用长镜头反映一个连续的场面或事件过程,能给观众展示一个连续完整的时空。这是通过连续的镜头在物理技术层面上的不间断录制而实现的,但是在数字技术盛行于影视创作领域的今天,长镜头视觉效果却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而完全不用摄像机连续拍摄就可以得到。电影《云水谣》中开头的6分钟长镜头是为了完整地勾勒出上世纪40年代台湾的民俗民情,导演尹力拍摄了8个镜头,这些镜头最大限度地容纳了当时台湾特有的景象:传统闽南戏、台湾布袋戏、当地的婚嫁、街头的小商贩、国民党士兵等,几个镜头上天入地、穿堂入室,要把它们组接成一个连贯的长镜头,这在传统实拍镜头的电影中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云水谣》巧妙地运用数字特效技术将它们不留痕迹地连接在了一起。[1]

因此,从电影发展的纵向维度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电影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因素从一开始就渗透到了电影的表现内容与表现方式上,甚至像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上升到了技术意识形态。这从近年来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大片就能够看出来,比如《指环王》、《无极》、《英雄》等,观众能够明确感受到技术的魅力。电影艺术的发展需要以强大的技术为依托,技术的发展也会带来艺术表现的更大可能。三维动画、虚拟技术、数字特效、非线性编辑系统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丰富了电影制作的技术手段,使得电影制片的整个工艺流程焕然一新,而且大大拓展了电影的艺术手段与表现领域,向电影本性、电影功能、电影的美学意义等经典电影理论命题和美学基点提出了历史性的挑战。不仅使得电影中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被消解,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改变着整个世界。从未来的发展看,这种变革还将是全方位和颠覆性的。

这些认识是被业界所认同的,更为大众所接受,一部《狮子王》不知迷倒了多少观众,人与恐龙共舞更是让观众深受视觉和心灵的震撼。但是,能不能简单地认为技术就一定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有足够强的制作技术就一定代表着高水平?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从电影发展的横向维度来看,如果选取一个时间段,对电影做个案的分析,技术对电影艺术表现力的贡献恐怕不应该简单地上升到技术意识形态和颠覆性的高度。制作技术是电影创作的手段,决定着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属于技术的范畴,受到技术发展的制约,但制作技术更受到创作观念的影响,电影的创作观念不但影响采用什么样的制作技术和手法,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制作技术是要服从于艺术表现的。也就是说,电影好不好看,光追求制作技术不行。张艺谋执导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制作技术上是运用大手笔的代表作,无论在富丽堂皇的场面的创设上,还是拍摄手法上,在国内都可谓首屈一指。张艺谋更是盯着奥斯卡,志在必得,除了在票房上表现不俗之外,观众却是骂声一片。出人意料的是,在差不多同期上映的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则凭借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和厚实的内容在国内叫好声一片,并获得了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的最高荣誉——最佳影片金狮大奖。同样,张艺谋早期的电影作品《红高梁》,一个朴实的故事,却至今为人乐道,被称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熊奖。2006年还有一部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同属于商业片的作品值得关注,那就是宁浩执导的《疯狂的石头》,这部影片以小成本制作,却赢得了不菲的票房收入,更重要的是在观众中好评如潮。

这些个案与今天很多人捧为至上的技术意识形态论形成了明显的反差,究竟原因何在?归根到底,就在于制作手法的不同。本文下面以《疯狂的石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例作进一步的分析。

二、研究方法

对《疯狂的石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个案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以网民对两部作品的评价作为基点,对制作技术进行要素细分,制作调查表,调查制作技术对影片个案的影响,从而理性地分析技术与艺术、技术与观众的认同度之间的关系。

三、数据统计及分析

1. 观众的认同度

两部影片的基础数据见表1。

新浪影音娱乐世界做的关于《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调查(摘于2007年6月6日):[2](1)网民为影片打分,投32661票,得4.4分(满分5分)。(2)影片哪个部分最打动你?共有22682票,结果如表2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