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山大学61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中山大学西方哲学史历年考试题
简析(50):启蒙运动,唯理论,经院哲学,“存在即被感知”,《精神现象学》论述(60):1,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2,康德说,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
结合你对康德思想的了解,谈谈你对此句话的理解与评价。
原著分析(40)具体要求:1,论述作者论证要点2,评论作者的思想3,简要说明作者思想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影响。
简析(60):启蒙运动的精神,唯名论,唯理论,绝对精神(黑格尔),苏格拉底辩证法,实体(亚里士多德)分析(90):以下文字出自现代德国哲人之手,试结合欧洲哲学史的演化过程,单单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与评价。
简述(70):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安瑟伦本体论证明与康德的批判,洛克两种性质学说,休谟的怀疑哲学,黑格尔:“理性的狡计”说,胡塞尔意向理论论述(80):1,以笛卡尔为例,阐发哲学运思的基本特征。
2,试论述康德的实践理性论。
简答(60):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曲,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中世纪信仰与理性关系说举要,启蒙运动的主题。
论述(90):1,试评述经验论与唯理论在知识论问题上的分歧2,试评述康德的宗教哲学3,试评述西方哲学中的个人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理论一、简答题(80分,每小题16分)1、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观2、列举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几个主题3、洛克两种性质说4、列举西方哲学史中的几种身心观5、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二、论述题(70分,每小题35分)1、比较休谟与康德对因果性问题处理的不同进路及各自理据。
2、针对康德的“定言令式”(categorical imperative)观,席勒(schi11er)曾撰诗嘲讽:“我愿意为朋友效劳,可惜我凭爱好而为之,因此我经常感到懊恼,因为我并非是有德者;现在没有别的办法,你得试着轻视他们,然后怀着厌恶去做义务命你做的事。
”试结合康德相关思想,就席勒的嘲讽作一回应。
[全]中山大学《外国哲学史基础》考研真题详解
中山大学《外国哲学史基础》考研真题详解1希腊神话世界观的特征(1)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希腊神话表达的是自然神的多神崇拜观念,把自然的运行和人的命运全部归之于神的主宰。
(2)神人同性同性①奥林匹斯诸神与凡人有着相同的体态相貌、七情六欲。
②神以及神与人共同生下的英雄具有人的一切恶行,行为受灼热而不可遏制的感情与意志的支配。
③神随心所欲地支配着自然,诸神争斗的结局决定了社会进程和人的命运;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都没有自身的秩序和规则,在世界中起决定作用的只是神的情欲和意志。
(3)迷狂的宗教精神希腊神话对神和英雄的激情和意志的无度的推崇,激发出迷狂亢进的宗教追求。
代表:崇拜酒神的奥尔弗斯教派。
(4)生成演化的世界图式希腊神话的世界生成图式对后来的希腊哲学的宇宙生成论发生直接的影响;但是,这种图式以神人同形同性观念为基础,用人类的生殖力比拟自然的生成,它只是安排了自然物的时间次序,并没有表达自然界的内在联系、活动秩序和变化原因。
2希腊哲学的背景和环境(1)外来文化和自身积累的经验技术相结合,孕育出新思想的萌芽。
(2)在从事海外殖民和贸易的航海活动中,人们开始发现自然现象的规律性。
人们开始有了变化的观念,有了秩序和原因的观念,并且认识到,秩序和原因就在运动变化的事物之中。
3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1)“自然”意义接近于现代西文中的“本性”(nature),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
亚里士多德明确把自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原”。
(2)“本原”本义是“太初”。
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即“基质”或“原则”。
(3)“宇宙”①含义一是指天地之间一切事物的总和,更重要的是指这些事物的秩序。
②“本原”和“宇宙”的联系宇宙是本原(最初状态)分化演变的产物,本原(基质或原则)是在宇宙内部起作用、并赋予宇宙万物特定的秩序的原因。
(4)神认为自然是非人格的本原。
虽然有时自然被等同为神,但这不是神话里与人同形同性的神,而是统摄世界的最高抽象原则。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5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早期希腊自然哲学一、填空题1.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是______,他提出______是万物的本原。
【答案】泰勒斯;水2.阿那克西曼德称万物的本原为______。
【答案】无定3.______是第一个使用哲学的人,他认为哲学的首要对象是______。
【答案】毕达哥拉斯;数4.巴门尼德的两条道路指______和______。
【答案】真理之路;意见之路5.“元素”这一概念的原意是______。
【答案】字母6.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他还提出______和______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答案】土;气;火;水;爱;恨7.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元素是______,除此之外,他还设定了一个能动性的本原:______。
【答案】种子;心灵8.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原子;虚空二、名词解释1.本原答:本原是自然哲学家关注的焦点,它的本意是“原初”“本原”。
这一概念由阿那克西曼德最先使用,他使“本原”概念具有了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意味。
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原因。
本原有两层意思:构成事物的基质;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则。
2.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答: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认为由于冷、热相互消长,气随着凝聚和稀散的运动而分别转化为火、水、土以及宇宙万物。
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气综合了水和“无定形”的特点,气具有冷、热两种对立性质及与之相应的凝聚与稀散两种相反运动,因而可转化为具有其他性质的物质。
当气稀散时,便生成火;当气凝聚时,便产生风,风再凝聚成云,再凝聚变成水,更高程度的凝聚生成大地,最密集程度时变成石头。
可见,冷和热的对立是生成的最有力因素。
3.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答: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其关于万物运动的变化法则的哲学观点。
西方哲学史考研章节题库(填空题)【圣才出品】
一、填空题1.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是______,他提出______是万物的本原。
【答案】泰利斯;水2.阿那克西曼德称万物的本原为______。
【答案】无定者3.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世界的本原是______,它们通过______和______转化成万物。
【答案】气;凝聚;稀释4.______提出了“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和“战争是万物之父”的说法。
【答案】赫拉克利特5.______是第一个使用哲学的人,他认为哲学的首要对象是______。
【答案】毕达哥拉斯;数6.巴门尼德的两条道路指______和______。
【答案】真理之路;意见之路7.“元素”这一概念的原意是______。
【答案】字母8.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他还提出______和______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答案】土;气;火;水;爱;恨9.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元素是______,除此之外,他还设定了一个能动性的本原:______。
【答案】种子;心灵10.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原子;虚空11.______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答案】普罗泰戈拉12.高尔吉亚提出的三个相对主义的命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被认识;即使被认识,也不可把它说出来13.德尔菲神庙的铭句是______。
【答案】认识你自己14.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即______。
【答案】知识15.苏格拉底把自己使用的方法比作他母亲的______。
【答案】助产术16.柏拉图认为在可感事物组成的可感领域之外,还存在一个由真实的理念组成的______。
【答案】可知领域17.柏拉图认为一事物之所以是一事物,是因为它分有了它的______。
【答案】理念18.柏拉图把知识划分为四种形式,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蜡块说答:蜡块说是亚里士多德认识论的重要观点。
他认为感觉是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
他把灵魂比喻成蜡块,而外界事物是金或铜的印章,蜡块接受的是印章的印记而不是印章的质料,因此他认为可感事物的质料作用于感官的质料,可感事物的形式作用于感官的形式。
可感事物的质料是不可知的,它对感官质料的作用也是不可感的,可感的只是作用于感官形式的外来形式,即压在灵魂上的印象。
他还认为植物没有感觉的原因是因为它缺乏与可感事物形式相应的形式,因而不能接受外来形式。
2.中道答:中道是亚里士多德对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所作的概括。
伦理上的“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由实践智慧规定。
他把“中道”作为德性的标准,德性的对立面是“过分”和“不足”两个极端,过分是“主动的恶”,不足是“被动的恶”。
中道则表示德性的特质和独一无二的品格。
他引用“人们行善只有一途,作恶的道路却有多条”形象地说明了“中道”标准的唯一性和邪恶程度的多样性。
3.原罪说答:原罪说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即任何人天生就是有罪的,他们的罪来自人类共同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受到诱惑而偷食智慧之果而犯下的原罪。
“原罪”被认为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难的根源,它注定了人的先验罪行、邪恶本质和必死的命运,除了上帝的救赎,任何人都没有能力解除这一罪恶。
基督教原罪的观点还引发了神正论等神学问题。
原罪说带有决定论和神秘主义的色彩,它一方面奠定了基督教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基督教教义的出发点与核心;另一方面被认为塑造了西方的人性论,是西方罪感文化的根源。
4.笛卡尔的松果腺答:笛卡尔的松果腺是指假设的身体和灵魂的交接点。
笛卡尔认为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的相互作用,那么“灵魂怎么能同整个身体有一种统一的关系呢?它们是怎样互相影响的呢?”为了解释人的身体的有意识的活动,笛卡尔假设身体和心灵有一个位于脑部的松果腺作为交接点,灵魂通过松果腺作用于身体,并且认为松果腺是灵魂的所在地。
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2008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09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0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1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2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3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4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4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2015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6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7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8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9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中山大学科目代码:科目名称:考试时间:二00八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人手;考试并题811!考生须知;全部答案一神与在答愚(E上,中国哲学史专业试题:誓在试炒舐上的不得分!清用:苣、剧色显水董嵯偎珠链炸答. 1月20日下午:答由写请岛号,不她息.一、释词(每题S分,共50分)1、无为2、尚同3、中和4、谶纬5、得意忘象6、阿赖耶识7、太虚即气8、慎独9、三世说】队俱分进化论二、辨析(分析下面各段话的思想内容及其学派归属"每题I。
分.共40分)】、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力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至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么世或谓罔两持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请问:夫造物者有聪?无耶?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故造物无主,而物各自造。
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3、城墓兴哀宗插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税至沧溟•水,筝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太,支离事业竟浮沆■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R今.4、理也者.情之不走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凡有所施于人,反躬而静思之.人以此施于我.能受之乎?凡宥所责于人,反躬而附思之,人以此说于我,能尽之乎?以我紫之人,则理明.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餐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三、枪述〈每题3。
中山大学哲学史考研试题分析
哲学大问题首要是:哲学家一、康德1.先先天综合判断【2003、2004、2007】2.请对下列叙述做出自己的分析评述:康德哲学中所谓以理性为基础的绝对命令不能作为中国人的道德原则,因为中国文化与康德所代表的德国文化不同,中国的道德观念主要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
【2003】3.康德说,有两件事物……。
结合你对康德思想的了解,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与评价。
【2005】4.试论述康德实践理性观。
【2008】5.安瑟伦本体论证明与康德批判。
【2008】6.康德宗教哲学。
【2009】7.比较休谟与康德对因果性问题处理的不同进路及各自理据。
【2010】8.针对康德“定言令式”观,席勒曾撰诗嘲讽:“我愿意为朋友效劳,可惜我凭爱好为之,因此我常常感到懊恼,因为我并非是有德者;现在没有别的办法,你得试着轻视他们,然后怀着厌恶去做义务命令你做的事。
”试结合康德相关思想,就席勒的嘲讽作一回应。
【2010】二、笛卡尔1.我思故我在。
【2003、2004】2.“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那完全是错误的,人在娘胎里就存在了,但胎儿不会思维,就算会思维,思维能力也是微不足道的,这说明,存在先于思维。
”【2007】3.以笛卡尔为例,阐发哲学运思的基本特征。
【2008】三、休谟1.黑格尔《哲学演讲录》中说“休谟接受了洛克的经验原则,而把它进一步贯彻到底,休谟抛弃了各种思想规定的客观性,抛弃了它们自在自为的存在。
”结合你对洛克与休谟哲学的了解,试对黑格尔的这一看法加以评述。
【2004】2.休谟的怀疑哲学。
【2005、2008】3.比较休谟与康德对因果性问题的处理的不同进路及各自理据。
【2010】四、亚里士多德1.范畴【2003】2.四因说。
【2004、2007】3.是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
【2005】4.实体。
【2006】5.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
【2008】6.亚里士多德四因说。
【2009】7.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观。
【2010】8.亚里士多德是如何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的。
中山大学哲学史历年考题版
中山大学哲学史历年考题版Last updated at 10:00 am on 25th December 2020一、先秦【名解】孔子:正名、狂狷老子:反者道之动、无为墨子:三表法、尚同、《小取》(2)孟子:尽心、四端庄子:卮言、心斋(3)、齐物论荀子:解蔽、虚一而静韩非子:喻老五德始终中庸:中和、慎独公羊学三世说(2)【简答】1)中庸与乡原有何区别?请结合“四书”予以说明。
2)荀子是如何批判百家之学的?【原典解读】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论语·雍也》)2)仁,爱也。
义,利也。
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
爱利不相为内外。
所爱利亦不相为外内。
其为仁内也,义外也,举爱与所利也,是狂举也。
(《墨子》)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4)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焉,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4)5)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中山大学西方哲学专业考研(博学考研网复习精编)第一章 苏格拉底的前辈
《西方哲学史》第一部分古希腊哲学第一章苏格拉底的前辈一、希腊哲学的特点(1)朴素直观性只能用感性表现去表达抽象。
(2)经验主义只能由经验出发通过经验去说明经验。
(3)宇宙论自然哲学希腊人把宇宙、自然、城邦、国家和人看作是同制同构的。
二、本原(1)万物生灭变化,它从那里来毁灭后再回到那里去,是永恒不变的。
(2)从泰勒斯开始指万物的根源或基础常被翻译成为“始基”,既是根源又是基础。
(3)在希腊人看来真正原始古老的开端就是万物的主宰,这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1、泰勒斯与水本原(1)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米利都学派奠基人。
(2)第一次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的哲学问题,并持水本原说,强调万物之本来面目和运动变化的原因与力量就是水。
其之所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于泰勒斯观察到万物都是以湿的东西为养料,而水是湿本性的来源。
另外,泰勒斯得出这一结论,还可能受古代埃及人关于深造宇宙的神话影响。
(3)泰勒斯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试图从千变万化的自然万物概括它们统一的本原,摆脱了传统宗教的束缚,表现了哲学思想最本质的特质。
在此意义上,泰勒斯也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
2、阿那克西曼德与“不确定的无限制者”(1)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米利都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阿那克西曼德在其老师泰勒斯的观点之上,为了保证万物性质转化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提出“不确定的无限制者(the indeterminate boundless)”本原说,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不确定的无限制者”(无限的、不确定的)。
(3)“不确定的无限制者”没有任何规定性,是调和各种规定性的中性状态,其中包含了无尽的彼此对立的属性,经过分化才形成各自的特性,而万物之灭亡也就划归于“不确定的无限制者”。
(4)认为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万物按时间的秩序,为他们彼此间的不正义而受到惩罚并相互补偿,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
这也意味着他第一次明确的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
西方哲学史考研试题答案汇总
西方哲学史考研试题答案汇总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一、名词解释1.始基“始基”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自然和宇宙时所引用的个体概念。
“始基”即万物的本原,亦即万物之所从来,毁灭之后之所复归,它是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2.无限(阿那克西曼德)“无限”是阿那克西曼德规定原初物质时所引用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如果我们要从本身永恒、超越变化的某物获得经验世界中的种种变化,就必须假定万物始基的现实性,这万物始基具有一切必须的特征——即使这样的始基在经验中也是不可能的。
在此,他假定了“无限”这个概念作为真实的来解释经验,并且赋予“无限”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这些规定性。
“无限”包罗一切,决定一切,另外还赋予这个概念以“神性”。
3.数“数”是毕达哥拉斯解释物质时所用的一个本体概念。
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被规定为众多的、不变的特征。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4.逻各斯(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即指内在的本原,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
逻各斯是就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可以理解为“理性”、“理由”,就其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而言,可以理解为“原则”、“规律”。
逻各斯就是“世界秩序”,它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
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而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
认识“逻各斯”,思想要求在变化着的多样的事物中找到不变的同一原则。
5.存在(巴曼尼德)“存在”被巴曼尼德看作真理对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思辨性。
巴门尼德把“存在”与“非存在”对立,“存在者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必定不存在”,通过这样赋予“存在”普遍性。
在存在与思想的关系中,他把存在与思想等同,认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即思想内容需要由“存在”来表述,思想对象即“存在者”,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通过思辨,巴门尼德规定了“存在”的性质:不生不灭、连续性、完满性。
[全]中山大学《外国哲学史基础》考研真题详解
中山大学《外国哲学史基础》考研真题详解1希腊神话世界观的特征(1)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希腊神话表达的是自然神的多神崇拜观念,把自然的运行和人的命运全部归之于神的主宰。
(2)神人同性同性①奥林匹斯诸神与凡人有着相同的体态相貌、七情六欲。
②神以及神与人共同生下的英雄具有人的一切恶行,行为受灼热而不可遏制的感情与意志的支配。
③神随心所欲地支配着自然,诸神争斗的结局决定了社会进程和人的命运;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都没有自身的秩序和规则,在世界中起决定作用的只是神的情欲和意志。
(3)迷狂的宗教精神希腊神话对神和英雄的激情和意志的无度的推崇,激发出迷狂亢进的宗教追求。
代表:崇拜酒神的奥尔弗斯教派。
(4)生成演化的世界图式希腊神话的世界生成图式对后来的希腊哲学的宇宙生成论发生直接的影响;但是,这种图式以神人同形同性观念为基础,用人类的生殖力比拟自然的生成,它只是安排了自然物的时间次序,并没有表达自然界的内在联系、活动秩序和变化原因。
2希腊哲学的背景和环境(1)外来文化和自身积累的经验技术相结合,孕育出新思想的萌芽。
(2)在从事海外殖民和贸易的航海活动中,人们开始发现自然现象的规律性。
人们开始有了变化的观念,有了秩序和原因的观念,并且认识到,秩序和原因就在运动变化的事物之中。
3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1)“自然”意义接近于现代西文中的“本性”(nature),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
亚里士多德明确把自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原”。
(2)“本原”本义是“太初”。
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即“基质”或“原则”。
(3)“宇宙”①含义一是指天地之间一切事物的总和,更重要的是指这些事物的秩序。
②“本原”和“宇宙”的联系宇宙是本原(最初状态)分化演变的产物,本原(基质或原则)是在宇宙内部起作用、并赋予宇宙万物特定的秩序的原因。
(4)神认为自然是非人格的本原。
虽然有时自然被等同为神,但这不是神话里与人同形同性的神,而是统摄世界的最高抽象原则。
2012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含马哲原理和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2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含马哲原理和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简析“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命题。
答:这一命题需要从人的本质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人的本质①人与动物的区别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劳动创造了人,把人与动物相区别。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
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的重点,也是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程和历史创造者的关键。
人们创造历史的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
②人与人的区别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
社会关系把人与人区别开来。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
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中。
不同社会关系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这是人的本质的根本内容。
因此,人的本质不是抽象、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变化、发展的。
(2)社会关系对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为人的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等,因而对人的本质的把握应该考虑到多方面的社会关系,但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起着支配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
因此,在探讨现实的人的本质时,既要看到社会关系的总和,又要注意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
(3)总述对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是其具体性、历史性。
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必然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发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推动的,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发展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中山大学61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一、简答题(每题10分,计50分)1.简述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基本内容。
答:“四因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存在的原因的著名学说。
(1)前提亚里士多德认为从客观事物中为实体概念找到它的具体根据是必要的。
不仅要说明实体是什么,而且要说明实体为什么是实体。
因此他提出“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以说明实体产生的原因。
(2)内容①质料作为实体的“载体”是最基本的实体,但作为最基本的实体必然具有其独特的形式,即质料和形式都是实体。
形式相比于质料更是实体,因为是形式把没有确定形状的质料聚集在一起,构成一个有定形的实体,所以真正的实体是形式。
②形式与质料是相对的。
对于低一级的事物是形式的东西,对于高一级的事物则是质料。
整个宇宙形成一个从质料到形式交替上升的统一序列,高一级事物不仅构成低一级事物的形式,而且也是推动或吸引低一级事物向自己发展和上升的动力和目的。
这个序列的最下端就是没有任何形式的“纯质料”,它相当于“非存在”;序列的最顶端是不再构成质料的“纯形式”或“形式的形式”。
这个“纯形式”是一切事物追求的终极目的,也是推动一切事物向其发展运动的“第一推动者”,它自身不动而推动万物,因此是“不动的推动者”,又称为“神”。
③形式和质料的结合方式,亚里士多德诉之于目的论。
自然本身同人工物一样,也含有目的因。
在由自然产生的事物中,这目的就表现为质料对形式的追求、趋向,但不是质料主动追求,而是形式给质料赋形,使自己在质料中实现出来。
因此对于自然产生的东西,形式就是目的,质料是被动的可能性,形式是主动的现实性。
形式不是抽象僵化的形式,而是能动的活动。
(3)关系①在人造物中,“四因”彼此区别。
②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都是形式因,三者合一。
“四因”就只有形式因与质料因这两个最基本的原因。
形式因规定事物的本质,包含着事物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决定性的因素;质料因是消极的、被动的和被决定的因素。
2.什么是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答:“先天综合判断”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的重要命题。
(1)判断的分类①先天分析判断这种判断的谓词已经包含在主词中,具有必然性,但它却不能扩展我们的知识。
②后天综合判断这种判断的谓词并不包含在主词中,是在判断中被加到主词上去的。
虽然能扩展我们的知识,但不能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③先天综合判断谓词并没有包含在主词中,但这一判断却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先天的必然性。
既能扩展我们的知识,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它才是最终使我们能够不断地获得新的可靠的科学知识的根据。
数学和自然科学以这种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基础。
(2)先天综合判断的具体分析康德认为科学知识分为质料与形式两种形式。
质料是通过后天的经验所获得的知识内容,使这些经验质料构成知识是主体认识能力的工作,因而主体的认识能力就构成知识的形式。
如果科学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那其来源就是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康德专注于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研究,并形成“先验哲学”。
先验哲学的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它具体分为“纯粹数等知识是如何可能的”、“纯粹自然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和“一般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三个问题。
(3)意义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是对休谟“归纳问题”的尝试性解答。
休谟的“归纳问题”严重威胁到自然科学的哲学根基,整个科学体系受到怀疑。
先天综合判断的提出既扩展知识的内容,又使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保证科学知识的可靠性。
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康德哲学重要的理论根基。
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谁的作品?请简述该书的基本思想。
答:《作为表象和意志的世界》是叔本华的哲学代表作。
本书的基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认为由充足理由律支配的世界、作为经验和科学的对象的世界,都属于表象的世界。
反省和抽象意识只是哲学的思考,这使人们明白围绕着他的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的,“世界是我的表象”。
他认为这条真理比任何其他真理都要普遍和绝对,它是一切认识的真理的前提。
因为任何认识和真理都必然要预设主客分立这个共同而基本的原则,而主客分立则意味着客体必须以主体为转移而存在。
(2)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是指我们先天意识到的、构成整个现象世界的表象的四种联系形式。
叔本华认为任何一个客体都不是以完全孤立和分散的形式呈现于人的表象中,我们关于对象的表象都以一定的形式与其他表象相联系。
科学知识总是表象之间的联系的知识,它表示一个已知对象的系统,而不只是表象的集合。
这意味着必然存在着作为这种联系的充足理由。
充足理由律是支配关于现象世界的知识的基本原则。
叔本华把人的表象能力分为直观表象能力、思维表象能力、感性想象表象能力、独立表象能力。
充足理由律有四种表现形式:①直观的、经验的表象,即主体按照时间、空间及因果性等先天的感知形式所构成的关于物理世界的对象。
②由抽象概念构成的表象,其相应的联系形式为判断,即概念的综合。
③时空的纯直观的表象,它们是数学的对象。
④对象只有一个,即作为意愿的源泉和主体的自我。
它们分别由生成的、认识的、定律的、动机律的充足理由律所支配,分别是物理的、逻辑的、数学的和伦理的理由。
这些充足理由律是主体先天具有的,它不依赖客体,任何客体都是主体运用其固有的表象能力、按照同样为主体所固有的充足理由构成的。
(3)意志的世界①人的真正存在是意志。
现象世界作为主体的表象而存在。
主体本身又是表象世界中的个体,它必须有身体作为其凭借。
人最根本的东西是情感和欲望,即意志。
因此,人的理性、知识就其起源和实质而言,都是服从于意志的。
理性的目的不是其本身,而是作为满足欲望的手段。
人的记忆、性格、智慧等一切心理意识现象,甚至连人的肉体活动,都由意志所决定。
②人是宇宙的一部分。
既然人是有意志和欲望并由意志和欲望来支配其一切的,那整个宇宙也必然是这样的。
意志是无所不在的,它既是每一特殊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核心,也是全部事物的实质和核心,它既表现于盲目的自然力中,也表现于人的自觉的行为中。
因此,世界只是这个意志的一面镜子。
(4)生命意志意志的基本特点是求生存,即“生命意志”。
万物最珍贵的就是生存,利己主义是人类的天性。
叔本华用生命意志来说明具体事物何以存在和自在之物的世界如何通向现象世界。
①具体事物的存在a.生命意志即宇宙意志,它表现为世界上名色各样的不同等级的事物通过不同等级的理念来实现。
理念是意志的“恰当的客观化”,是真实的存在。
b.意志的客观化有许多确定的等级,通过它们意志的本质逐渐清晰而完备地表现于表象。
②意志世界与现象世界a.两者的关系是原型与摹本的关系。
在空间和时间中的事物,即对应于个人的实在世界,只是虚幻的存在。
处于最高等级的理念是人的理念。
人与其他事物不同,知道自己既是意志又是表象,也知道世界同样如此。
人与世界是同一的,但只有天才在其直观中才能认识到这一点。
天才作为认识的主体是纯粹的主体,是意志本身,而作为他的认识对象的事物也不再是现实事物,而是事物的理念,即意志本身。
作为认识主体的意志与客观的意志是同一个意志。
意志世界等于主体的、“我的”意志世界,世界就是我的意志。
b.对意志世界只能通过非理性的、非科学的方式去认识,而科学所运用的理性的、概念的或逻辑的认识,其对象是现象世界。
理性认识永远不能透过外部达到事物的实在本质。
理性的主要作用是实践性的,是生命意志维持生存的工具。
如果要达到主体本身,必须借助非理性的直观。
直观的认识超出经验和思维的认识,这就使自己完全沉浸在直观中,并让自己的整个意识充满着对于当下自然客体的静观。
这种静观的结果是物我两忘、物我合一,主体成为理念、永恒的形式、意志在这个阶段上的直接的客观化。
4.什么是“唯名论”?其主要代表有谁?答:(1)唯名论的内涵唯名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派别之一。
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只是概念,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
唯名论否定共相的独立实在性的观点必然会从根本上威胁到基督教的正统神学和教会权威,但唯名论坚持把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相分离的做法,在客观上推动着近代经验哲学与实验科学的兴起。
(2)主要代表①洛色林洛色林是唯名论的真正创始人。
他认为只有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的,共相并无客观实在性,它们充其量只是代表个别事物的空洞的“记号、词语、名称”。
在洛色林看来,只有个别的部分才是真实的存在,作为部分之集合的整体也与共相一样,并无实在性,也不过只是一个词语或声音。
把这种极端唯名论观点运用到“三位一体”的神学信条上,必然会导致“三神论”异端,即把作为圣父、圣子、圣灵的共同实体或共相的“上帝”看作一种缺乏实在性的名称或符号,从而得出有三个个别的、具体的神的结论。
②邓斯·司各脱a.强调上帝的本质是自由意志,上帝的意志要高于上帝的理性。
他认为上帝作为无限的存在,其理智和意志都是无限的。
在认识论上,司各脱表现出经验论的倾向,他认为个别事物是最真实的实在,自然会把个别事物当作科学认识的唯一对象和出发点,由个别上升到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