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1.3七律•到韶山教案1长版

合集下载

攀枝花市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1.3七律•到韶山教案1长版

攀枝花市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1.3七律•到韶山教案1长版

《七律·到韶山》教学反思《七律·到韶山》记述了作者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

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人民革命者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作者高远的思想境界。

看到课题时,感觉难以下手。

因为时间跨度比较长,毛泽东离家32年之久,回到家乡之时思绪万千,要让现在的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感受人们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卓绝的斗争精神,进而受到感染、启发,有点难度。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图片、声音进行讲解,让学生再现当时的场景,教学效果良好。

我觉得在我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一、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同学们确实通过多次阅读锻炼了自己的诵读能力,一遍比一遍感情充沛,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而且在诵读之中也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一己体悟掌握了许多朗诵技巧,如想要更好的把握诗歌所传达的感情,需要对诗人生平和诗词的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朗诵诗歌除了把握感情之外,还要学会停顿,把握语速和重音等,这样才能把诗歌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诵读出来。

通过自由读、范读、听读、齐读、分小组读等形式,在让学生自己感受诗的意境与情感之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大家共同分享总结出来的朗诵技巧,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摒弃了传统教学对内容的琐碎分析,直接从整体入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以老师解释诗意为主的教授模式,尽量通过学生自己所读所析感悟到诗歌蕴含的主要精神内涵.特别是在最后的教学环节里,我设计了学有所获,学生通过本环节对自己本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如有疑问,学生提出之后可以通过相互交流进行解答,学生自主意识由此提升。

长春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3七律·到韶山》PPT课件 (2)

长春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3七律·到韶山》PPT课件 (2)
七 律 到韶山 毛泽东 1959年

• 1911年,毛泽东第一次走出故乡韶山到长沙求学。临行时
写 他还改写了一首诗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孩儿立志出乡
作 背景 •
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这一年他只有十七岁。
1959年,毛泽东回到久违的故乡,又写了一首诗抒发情怀, 此时他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久别回乡,且有是老大还家,
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
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
诗 歌 ·艺 术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七 律
红旗卷起农奴戟,ຫໍສະໝຸດ 黑手高悬霸主鞭。到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六年级下册语文1.3 七律·到韶山

六年级下册语文1.3 七律·到韶山
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 暮色中收工归来。
七律·到韶山
思考 从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
烟”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赞颂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 革命精神和豪迈气概。
七律·到韶山
说一说:作者回到故乡,想起了当年的哪些情 景?看到了今天的哪些变化?
想到的情景是“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 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看到 的变化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七律·到韶山
诗句释义: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
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经过了三十二年。
七律·到韶山
思考
第三四句是对什么事情的回忆?
七律·到韶山
句子品析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红旗”和“黑手”从 视觉和感情色彩上形成鲜明 的对比,突出了当时斗争的 尖锐与激烈。
这两句诗是对1927年大 革命时的历史情境的回忆。
七律·到韶山
板书设计
别梦 故园
概述回忆
红旗 黑手 具体追溯 壮志 新天
喜看 遍地——现实
回忆过去 讴歌现实
七律·到韶山
拓展延伸
毛泽东的名言
1.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 太久,只争朝夕。
2.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3.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 为的。
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
思考与交流。
1.作者回到故园,想起了当年的哪些情景? 看到了今天的哪些变化?请你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 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四句诗是 对1927年大革命时的历史情境的回忆。 “遍地 英雄”是昔日农奴的后代,也是革命者的后代, 他们继承先辈的遗志,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了 韶山的丰收景象。

吉林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七律·到韶山》

吉林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七律·到韶山》
课文是毛泽东同志在阔别家乡三十年后,与1959年 重返故乡时写下的一首诗,此时他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 了。久别回乡,且又是老大还家,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 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 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而毛泽东作 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亿万中国 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这首七律诗就鲜明 地体现着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随堂练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英雄:_人__民__群__众__ 黑手:反_革__命__的_血__腥_ 魔掌 稻菽:_大__米__、_豆__类_ 依稀:_隐__约_;__不__清_ 晰
逝川:流去的水,比喻流逝的光阴。李白《古 风五十九首》其十一:“逝川与流光,飘忽 不相待。”
2020/6/22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农奴:本指封建时代隶属于农奴主、没有 人身自由的农业劳动者,此处借指旧中国 受奴役的贫苦农民。
霸主鞭:指反革命武装,即蒋介石反动 武装。
2020/6/22
2020/6/22
字词乐园
1、读下列词语
zhòu x咒ī 语
bà 恶霸
2、多音字
bié 性别

biè 别扭
sháo 韶山
牺牲
juǎn卷尺

juàn 画卷
预习检查
七律 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首联)
红旗卷起农,奴黑戟手高悬霸主鞭。
(颔联)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颈联)
喜看稻菽千,重遍浪地英雄下夕烟。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3.七律 到韶山 第1课时_长春版 (共21张PPT)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3.七律 到韶山 第1课时_长春版 (共21张PPT)
juǎn(卷尺 卷起) 卷
juàn(画卷 卷轴)
理解词语
依稀:模模糊糊。 造句:浓雾弥漫,远山依稀可见。
逝川:逝去的流水。比喻过去了的时间或事物。本文 指三十二年的岁月。
菽:豆类的总称。 造句:农民伯伯的稻菽今年获得了大丰收。
辨析词语 牺牲 捐躯
相同点:都有死去的意思。 不同点:“牺牲”主要指为了国家、集体或人民群众的
因为有了先烈的牺牲才增强了后继者的壮志,敢令天地
换一副新颜。令人欢喜的是看见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无数农 民英雄们从黄昏的烟雾中收工归来。
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字眼是哪个?这表现出 来诗人怎样的情思?
咒:哀叹。
如今的幸福生活不是一代人的英勇拼搏,而是 中华儿女代代传承的结果。作为革命的后继者,我 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历史的红色之旅结束了,但 未来的红色之旅却才刚刚开始,我们要把红色的革 命传统带回来,代代相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 复兴的永久动力。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132021/8/132021/8/132021/8/138/13/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13日星期五2021/8/132021/8/132021/8/13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132021/8/132021/8/138/13/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132021/8/13August 13,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132021/8/132021/8/132021/8/13

六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七律长征

六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七律长征

六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主席在1935年10月写的一首著名的诗篇,它以壮丽的笔触描绘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英勇斗争。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

以下是这首诗的全文: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的每句都饱含深意,表达了红军将士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直接点明了主题,即红军在长征中面对重重困难,但依然勇往直前。

第二句“万水千山只等闲”,则强调了红军将士们对困难的轻视,展现出他们的豪迈气概。

接下来的四句,分别描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四个重要场景: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桥,以及岷山的雪景。

这些场景不仅具有地理特征,也象征着红军在长征中所克服的困难和挑战。

最后一句“三军过后尽开颜”,表达了红军将士们在克服重重困难后的喜悦心情,同时也预示着长征的胜利。

这首诗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不仅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材料,也是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情感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

通过背诵这
首诗,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感受红军将士们的英勇和伟大。

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下册《七律

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下册《七律

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下册《七律·到韶山》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认识“韶、咒、牺”三个生字,会写“咒、霸、牺”三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4、培养学生学法指导下的自学能力。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古诗教学六步法,能熟练运用古诗教学六步法自学古诗,所以本课重点放在放手学生自学上。

3重点难点
1、按照古诗学习六步法每一步要求朗读古诗。

2、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豪情壮志。

3、赏析古诗,感受这首还乡诗与众不同的基调。

4、体会诗中所包含的复杂感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预习
1、古诗学习六步法的内容是什么?
2、运用学法完成下列预习任务
(1)、注意“咒、霸、牺”字的书写及“教、重、卷、为”的读音。

(2)、画出朗读这首诗时正确的节奏及韵脚的重读。

(3)、介绍诗的作者及诗的写作背景;理解重点词义;根据注释及工具书来理解诗意。

(4)、体会作者的情感
(5)、欣赏评价
(6)、熟练背诵。

2【导入】铺垫导入,引生入境。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1.3七律·到韶山》独家精品名师教案 (6)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1.3七律·到韶山》独家精品名师教案 (6)

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红色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

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

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等传统文化的新平台、新课堂。

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知识链接一、背景:韶山在湖南省湘潭,是作者的故乡。

1927年1月,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曾回到韶山。

三个月以后,蒋介石等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革命群众,当时韶山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拿着枪和梭镖,准备配合其他农民武装力量进攻长沙。

后来反动军队大举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在英勇抵抗后失败。

作者在1959年6月25日至27日重返韶山,离1927年已经32年多。

久别回乡,且又是老大还家,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

而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亿万中国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

这首七律诗就鲜明地体现着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

二、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

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3七律到韶山(长春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3七律到韶山(长春版)
—七律到韶山
累计节月日
教学目标:
、认识个生字,会写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诗意。
、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悟
、学习后两句诗。
()指名读诗。
()指生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指导朗读。
四、指导读,引起共鸣
作者在写诗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哪句诗是说诗人当时的心情的?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的感情?反复诵读一下,再齐读此诗。
五、课堂练习作业
收集一些关于革命气概的诗句。
、韶山是一块山明水秀的地方,一直到近代它都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伟人毛泽东就是出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青少主席给铜像揭幕时,红绸缓缓飘下时,奇迹出现了!天空竟出现日月共明,满山的杜鹃花也竞香开放。这表明毛主席的光辉与日月争辉。
、乘势导入:同学们,看到这幅图景你心里是何感受?假如你在这样的情景中会是什么心情?我们这节课就一起去看看毛主席的这首到韶山写了什么。
二、学生自由读诗,初步感知诗意。
()把诗读得正确、流利。
()结全自己的课前预习,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诗,品味探究
、学习题目和前两句诗。年月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周年了。
()读诗句:范读、个别自读。
()画出生字,小组研究学字的方法。
()汇报并学习生字。
()解释这两句诗的大意,并指导朗读。
板书设计:

六年级下册语文1.3 七律·到韶山

六年级下册语文1.3 七律·到韶山
4.读了这篇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美丽的韶山孕育了一代伟人,韶山也因这位
伟人而充满活力。我相信韶山会变得越来越美丽。
七律·到韶山
板书设计
别梦 故园
概述回忆
红旗 黑手 具体追溯 壮志 新天
喜看 遍地——现实
回忆过去 讴歌现实
七律·到韶山
拓展延伸
毛泽东的名言
1.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 太久,只争朝夕。
2.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3.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 为的。
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
思考与交流。
1.作者回到故园,想起了当年的哪些情景? 看到了今天的哪些变化?请你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 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四句诗是 对1927年大革命时的历史情境的回忆。 “遍地 英雄”是昔日农奴的后代,也是革命者的后代, 他们继承先辈的遗志,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了 韶山的丰收景象。
天渐渐黑了。我们游趣未尽地下了山。 韶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的山水孕育了一 代伟人。同时,这里也因为一代伟人的出生而充满 了灵气与活力。我爱韶山!
七律·到韶山
1.用“____”画出第2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2.短文是按照___参__观_____ 的顺序来写的。
3.概括第3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写自己在参观毛主席的铜像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想。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游韶山 暑假里的一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同学们一 同游览了韶山。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毛主席故居。这里风景优 美,空气宜人。故居的三面被青翠碧绿的群山环抱。
七律·到韶山
前面是一个湖,一阵微风吹来,湖面泛起层层细浪, 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满天的星斗。房 子的前面和左右两边种着各种花草树木。守屋的人 把这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就像一个美丽的花园。我 们逐一参观了故居里每一个房间。这里虽然很简陋, 但摆设非常整齐。我边看边想:这张床应该是我们 伟大领袖毛主席睡过的吧?那样东西应该是毛主席 用过的吧……

六年级下册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名师经典教学资料】

六年级下册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名师经典教学资料】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读懂诗意2、通过朗读,读出诗的画面、内容,并能够为提供的画面配诗。

3、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豪迈的气概,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4、背诵课文,默写这首诗。

5、初步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豪迈的气概,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3、背诵课文,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1、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豪迈的气概,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课前准备:1、五图幻灯片。

2、长征的资料收集与交流。

3、巧渡金沙江资料飞夺泸定桥视频朗读声音文件歌曲声音文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了解长征:1、谈话导入71年前,有一个词开始在华夏5千年的历史中绽放璀璨的光芒;71年前,有一个词,它记录了我们无数革命先烈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71年前,这个词成就了一代伟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它就是----齐读《长征》2、交流材料,了解长征1)、结合课前阅读的资料,说说你对长征的了解。

2)、出示长征地图及背景资料,老师简介。

3、情感铺设,读好课题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诗史上这首著名的《七律长征》。

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

今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带着感受读课题。

4、简介毛泽东,了解七律知识。

(屏幕出示,指名学生读)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首先我们认识诗里面的几个生词。

出示卡片逐一朗读。

逶迤磅礴岷山等闲等。

2、请同学们将生词带到诗歌里面去读。

自由的将这首诗大声朗读两遍然后停下来。

(出示朗读要求)3、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朗读。

4、我们学习要善于发现问题。

六年级语文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七律长征课堂笔记一、生字组词:磅礴(páng bó):形容气势盛大。

岷山(mín shān):中国西部的一座山脉,在四川省和甘肃省的交界处。

二、多音字:难:nán(困难) nàn(灾难)度:dù(渡过) duó(猜度)三、重点词语解释:等闲:平常,轻松。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滚。

走泥丸: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前幻化为蒸腾的云雾,使红军顿时感到身处温暖的仙境之中。

铁索寒: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给人一种寒意。

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经过千山万水之后,胜利到达抗日前线,人们为胜利而心花怒放。

四、中心思想:《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后所作。

全诗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五、写作特点:善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气势豪迈。

结构严谨,平仄对仗工整,韵脚合辙押韵。

抒发情感真挚热烈,富有感染力。

六、重点句子解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红军面对困难时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通过比喻的手法,将山岭和泥丸分别比喻成细浪和泥丸,展现了红军的豪迈气概。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描绘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面对的艰难险阻。

通过描写金沙江和大渡河的险峻和气候的寒冷,展现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下的顽强毅力和不屈精神。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两句诗表现了红军在长征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通过描写岷山的千里雪景和三军胜利后的开颜欢笑,展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胜利的自豪感。

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毛泽东诗词两首《七律·长征》

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毛泽东诗词两首《七律·长征》
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七 律 · 长 征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 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 播种机。
这首诗写于 1935年10月,当时 毛泽东率领中央红 军越过岷山,长征 即将结束。回顾长 征一年来红军所战 胜的无数艰难险阻, 他满怀喜悦的战斗 豪情,以极其轻松 的笔调写下了这首 气壮山河的伟大诗 篇。
中心思想: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 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 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 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 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 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写作特点: 一、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二、夸张手法的妙用 (目的: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 造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 难的大无畏精神。)
三军: 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
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 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 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 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 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 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 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金表。
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 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 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 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金沙水拍云崖暖”: 形象地状写出了金沙江 两岸悬崖高耸入云、江面水 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 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又 神奇的情景。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 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总 万水千山只等闲。 纲
红军不怕远征难,
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 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 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 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 挠的勇毅精神。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七律-到韶山∣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七律-到韶山∣
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具
教学
内容
板块内容
第1单元第3课
课题
七律到韶山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2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回到现实讴歌
教学后记:
1、读通古诗,做到正确流利。
2、基础知识:(1)正音字:川(chuān)戟(jǐ)菽(shū)(2)区别字:咒()皱()霸()靶()
3、多种形式朗读古诗。(范读、指名读、同桌互相读诗)
四、小组内自学古诗,理解重点词,了解古诗大意。
五、组织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诗的大意。
1、理解重点词:菽:豆类的总称。牺牲: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2、参考:【译诗】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3、想想这四句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首联是概述,写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家乡后引起了诗人无限的回忆;颈、颔两联通过具体的回忆追溯了中国人民在三十二年间通过革命斗争推到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最终换取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第四句诗人回到现实讴歌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真正英雄。
六、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朗读感悟,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2、教师进一步介绍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感受作者通过古诗所表达的情感。3、指导学生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4、背诵古诗。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1.3七律 (1)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1.3七律 (1)

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豪迈的诗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手段:硬件媒体:计算机软件媒体:文字画面声效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唱歌引入毛泽东,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毛泽东,投影出示标题。

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根据注释自由朗读(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思考:七律是一种怎样的文学体裁?2、齐读课文。

3、提问201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日子,算算毛泽东的出生时间?1893年12月26日。

写本诗是多大年纪,主席多少年没有回家乡了?32年三、文本赏析。

1、首联:表明诗人对故乡怀有一片深情,也交代自己离别故乡已经很久了。

“逝川”运用典故,指三十二年前的岁月,时间跨度大。

“咒”字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感叹,这个动词炼得极好,十分新警。

①在首联中,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字眼是哪个?②这份近似痛叹、哀伤的情感来源于什么?③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阔别家乡的这段光阴中或许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让诗人发出了无限感叹呢?如:(亲人逝去、时间一去不复返、哀伤32年前牺牲的那些人们……)2、配乐出示1927年人们贫苦的生活状况以及大革命造成的血腥历史情景的图片,感受三十二年前的韶山,营造一个悲壮的氛围。

(学生齐读、指名读“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3、尾联:故乡旧貌换新颜的景象,生动感人。

作者从历史的万千追忆中转回到现实,空间跨度大。

①在此诗中,与“咒”相对应,最能表现诗人情绪的字眼是哪个?(喜:欢喜)②他喜从何来?[诗人看到的景象,具体描绘了以稻菽(为代表的农业生产的丰收景象,傍晚收工时,他们迎着黄昏缭绕的烟雾,高高兴兴地从田野上归来了!)真是诗中有画。

这是一幅当代农村新生活的风俗画。

]③这“千重浪”的“稻菽”;这“下夕烟”的“英雄”,是眼前景,不出一望之遥;但它仅仅是属于韶山一地所有吗?(齐读、指名读“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课《三人行》拓展阅读:七律·长征(毛泽东)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课《三人行》拓展阅读:七律·长征(毛泽东)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1、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2、难:艰难险阻。

3、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4、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

5、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6、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不过像翻腾着的小浪花。

7、乌蒙:山名。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8、磅礴:气势雄伟,山很险峻,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9、走泥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10、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的河流。

11、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12、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13、暖:温暖。

14、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15、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6、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17、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18、三军:指的是红军的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

19、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译文】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 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红军战士渡江后,内心无限喜悦;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下册1.3七律•到韶山教案1长版
《七律·到韶山》记述了作者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

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人民革命者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作者高远的思想境界。

看到课题时,感觉难以下手。

因为时间跨度比较长,毛泽东离家32年之久,回到家乡之时思绪万千,要让现在的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感受人们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卓绝的斗争精神,进而受到感染、启发,有点难度。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图片、声音进行讲解,让学生再现当时的场景,教学效果良好。

我觉得在我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
一、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同学们确实通过多次阅读锻炼了自己的诵读能力,一遍比一遍感情充沛,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而且在诵读之中也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一己体悟掌握了许多朗诵技巧,如想要更好的把握诗歌所传达的感情,需要对诗人生平和诗词的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朗诵诗歌除了把握感情之外,还要学会停顿,把握语速和重音等,这样才能把诗歌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诵读出来。

通过自由读、范读、听读、齐读、分小组读等形式,在让学生自己感受诗的意境与情感之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大家共同分享总结出来的朗诵技巧,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摒弃了传统教学对内容的琐碎分析,直接从整体入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以老师解释诗意为主的教授模式,尽量通过学生自己所读所析感悟到诗歌蕴含的主要精神内涵。

特别是在最后的教学环节里,我设计了学有所获,学生通过本环节对自己本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如有疑问,学生提出之后可以通过相互交流进行解答,学生自主意识由此提升。

我对自己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经过了反复的考虑,但在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对课件的操作比较生疏,在教学中对文本挖掘不够深,感觉自己在进行点评时候还不够机智,不够灵活,启发性还不够,这方面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强加锻炼!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根据诗人情感的变化设计“咒”、“喜”二字,但细微处情感线索抓不到位,始终
拿不出一个满意的板书。

在其它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很多缺陷,恳请大家指正。

“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语文教学的天地是没有止境的,只有“好学上进,博采众长,刻苦钻研”才能真正达向理想的境界,为此,我将在今后多听课,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努力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