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答谢中书书》文本解读
《答谢中中书》文本解读二
从书字解读《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只有68个字的超短文章,却是一则相对完整的书信(可能略去了称呼语落款等内容)。
过去基本上是将它和《短文两篇》的另一篇《记承天寺夜游》一起来组织教学。
这次尝试着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处理。
无庸质疑,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点是作者写景抒情的内容及笔法。
但如果仅限于此,或者只是后面加上诸如“孤高傲世”之类的主题揭示,一节课的时间就太平淡空疏了。
后来认真参悟了一下课文,觉得还是要另辟蹊径,从文体内容入手,解读上就会更上一个台阶。
第一层次,先是讲文章的内容。
从“山川之美”入手。
关键在于这个“美”字。
美在何处?可以逐一让学生研讨。
譬如,开头两句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不仅写山高水清,同时也是符合人们视觉上观赏习惯的开头之“总写”,暗合总起句的“山川”二字。
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则可以让人生出无穷联想。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夸张手法”“山花烂漫”“五彩矿物”“水光激映”等多种假说,最后,还是认为与“岸”字暗合的“水光激映”说更加合理也更有意蕴。
再往下,“青林翠竹”四字实际上是“互文”,且青翠之色,贯穿四季,如此山野,当不寂寞。
“晓雾夕日”四句,则由早到晚,从一年之四季到一日之朝暮,在初中语文的《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中,都有类似的描写顺序。
一个“乱”字,现此起彼伏的热闹之态,一个“竟”字,呈锦鳞游泳的无限生机。
说完了景,随即就是点明题旨的最后两句话:“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的“仙都”与“奇”,点出山景之瑰丽,而“未复”二字,其实指的是“康乐以来”的时间节点,却不包含“当下”的“我”,如此的“夫子自道”,让我们看见一个沉醉其中独得其乐的隐士形象。
人教版语文八上三单元《答谢中书书》课文详解
人教版语文八上三单元《答谢中书书》课文详解一、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梁时思想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2.背景链接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就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3.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歇(xiē)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2.理解词语。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四季)(3)晓雾将歇(消散)(4)夕日欲颓(坠落)(5)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3.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4.一词多义(1)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2)自自康乐以来(从)自非亭午夜分(如果)5.词类活用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三、重点句子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整体感知1.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下注释【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下注释【部编版八上第10课】《答谢中书书》1、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2、【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四时】四季。
4、【歇】消散。
5、【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6、【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7、【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8、【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9、【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10、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11、【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1078-1085)。
12、【念】考虑,想到。
13、【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14、【相与】共同,一起。
15、【中庭】院子里。
16、【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17、【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18、【盖】大概是。
19、【但】只是。
20、【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大全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大全第一篇:《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答谢中书书》是浅易文言文,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作品原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课《短文两篇》、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6课《答谢中书书》)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枢鸿胪(掌管朝廷机密文件)。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译文译文一: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译文二: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
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
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
但从谢灵运后,就没人能欣赏到这般美丽的景色中了。
译文三: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知识讲解
《短文两篇》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答谢中书书》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后隐居茅山(又叫“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为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将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出身于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又同属于“唐宋八大家”之列,合称为“三苏”。
幼年时,受封建文化教育与熏陶。
少年时代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苏轼一生处于激烈的政治斗争中。
21岁考中进士,他的思想比较保守,又因写讽刺新法的诗句,被捕入狱。
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
在宋哲宗元祐年(1088年)旧党当权,他被召回任翰林学士等官。
新党再度执政后,他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县)。
苏轼一贬再贬,从惠州至遥远偏僻的儋州(今海南岛)。
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救北归,第二年就死在常州。
苏轼是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
在散文方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欧阳修死后,苏轼成为文坛的领袖。
他的散文有《前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在词方面,苏轼在文学史上有特殊地位,与辛弃疾齐名,如《水调歌头》为千古传诵。
在诗方面,苏轼也是北宋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保存下来的有四千多首。
此外,苏轼在书法绘画方面也都有很高的造诣。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的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
次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在此期间,写下了《赤壁赋》《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知识梳理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字音】与(yù)【注释】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散。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高耸入云,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拂晓的薄雾即将消散的时候,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康乐公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作家、作品简介】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有《陶隐居集》。
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后隐居茅山华阳洞,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梁武帝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部编版语文八上答谢中书书 注释译文赏析
部编版语文八上答谢中书书注释译文赏析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散。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奇:指山水之奇异。
文言现象一词多义与参与,这里指欣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和,念无与为乐者。
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谢答中书书。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答谢中书书》别解
从“古来共谈”到“独与其奇”——《答谢中书书》别解历来都认为,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最主要的特点是描写“山川之美”,语言清丽而简洁。
但我以为这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它既写出了“古来共谈”的“山川之美”,又写出了“独与其奇”的特别感受,使短短一篇写景小品文具有了特别的内涵。
先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这“古今共谈”的“山川之美”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区区四十字,写尽山川的盎然生意。
有俯仰生姿的视角:仰望山峰高耸入云,俯视河流清澈见底,平视石壁五彩辉映,林青竹翠。
俯仰之间,自然景物不再是单一的平面,而是立体呈现出了空间感。
有冷暖色调的映衬:高峰和清流,极高与极深,都透着寒意;石壁的五色,其中既有石壁的本色,又使人联想到石壁反射着太阳的光芒,青黄黑白赤,人间五种正色,顿生暖融融之感。
竹林的青翠,本是冷色调,又因是四季常青,就透着一股生机的热情。
晓雾的清寒即将散去,升起猿鸟的热闹;夕阳的温暖将要落下,激起潜游的寒鱼。
冷与暖,交错呈现,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就增强了景物的层次性与丰富性。
有动静得宜的配合:高峰、清流、石壁本是静景,着一“入”一“见”一“交辉”,便赋予了景物以主观能动性。
(笔者认为此处的“见”读音为“xiàn”,取“主动呈现”之意。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大自然的晨昏交替之时,最是苍茫静穆;“猿鸟乱鸣”“沉鳞竞跃”,这些隐藏在山林河流深处的小动物自由地舒展着性灵。
山川之静谧给了最微小的动物以活动的安全感,而小动物的热闹活动更显山川之静谧。
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宏大的广角刚刚展开,却偏偏紧跟着两幅生动细节的聚焦。
视角的收放,静中藏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
有参差未至的和谐: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选取的时间节点:“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不可忽视这一“将”一“欲”。
如果换成“晓雾已歇”“夕日未颓”,画面是否会更加清爽呢?不会。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知识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知识点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知识点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短文两篇》 知识点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短文两篇》知识点1.文学常识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
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文章思想内容《答谢中书书》: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3.重点字词字音: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 )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g)竹柏(bǎi)猿(yuán)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主要指人家)一词多义: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特殊句式: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4.重点问题探究(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答谢中书书》课下注释【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课下注释【部编版八上第10课】
1、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2、【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四时】四季。
4、【歇】消散。
5、【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6、【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7、【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8、【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9、【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知识点(优秀10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知识点(优秀10篇)教学目标篇一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篇二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1 、文学常识积累《答谢中书书》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号,丹阳秣陵人。
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 、解释加点的词语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三、合作学习(一)题文探奇,整体感知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1 、听读。
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 、跟读。
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 、集体朗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含答案)
《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本文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
中书,古代掌朝廷机密文书的官。
书,即书信。
陶弘景,字,号,人称“”,时,著有等。
二、字音字形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猿()与其奇者()三、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四时俱备四时:俱:。
2、晓雾将歇歇: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
颓:。
沉鳞:。
竞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
5、五色交辉交辉:。
(二)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古义:;今义:。
(2)晓雾将歇.古义:;今义:。
(3)夕日欲颓.古义:;今义:。
(4)古来共谈.古义:;今义:。
(三)词类活用(1)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
(四)一词多义(1)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
(2)书:①谢答中书书:。
;②谢答中书书:。
③乃丹书帛曰:。
四、重点句子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五、课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六、文章主旨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的观点,表达了作者。
七、理解性默写:1、总领全文的句子:2、俯视的句子:仰视的句子:平视的句子: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4、描写晨景的句子: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6、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八、课文赏析。
《答谢中书书》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部编版八上《短文二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短文二篇》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答谢中书书》:本文是陶弘景回复谢征的一封回信。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绘山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此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其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陶弘景(456 — 536),宇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苏轼( 1037 - 1 101 ),字子噫,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
其文纵横迭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也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
两篇短文均需熟读背诵。
知识重点答谢中书书一、全文展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主题概述本文以清新典雅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三、文言知识积累(-)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颓废,萎靡。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古义:参与,这里有“放赏” “领悟”的意思;今义:和。
(二)一词多义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三)词类活用1.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2.夕日欲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四)重要虚词1.实是欲界之仙都(助词,的)2.未复有能与其者(代词,这种)四、鉴赏品读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答谢中书书
《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文章一、序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古诗文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智慧和历史的结晶,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
在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中,有一篇古文叫做《答谢中书书》。
这篇文章自古传承至今,一直被人们传颂。
接下来,我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这篇古文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让您能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这篇古文。
二、古诗文言文答谢中书书评析1. 文章分析《答谢中书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辞赋体散文。
全文以代人致书的形式,表达了韩愈对朋友送书的感谢之情。
文章开头即为题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通过用意蕴悠远的诗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接下来文章逐渐展开,描绘出送书人心系着他,忧他忧,乐他乐的深情友谊,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的深刻意义。
最后以“信是以厚私,亲是以劝义”,表现了对友情和义理的理解和坚守。
整篇文章以其感情真挚、蕴含深厚的情感和哲理,成为当之无愧的文言名篇之一。
2. 主题解析本文主题乃是友情与知识追求。
论述了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以及对知识的向往和追求。
在文章的深度解析中,我们能够从韩愈的笔下丰富多彩的情感和对于人生的思考,感受到友情的真挚和知识的珍贵。
从广度来看,文章涵盖了友情、知识、情感交流、人生哲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使得读者在阅读本文时,能够得到全面而深入的体验。
3. 个人观点对于《答谢中书书》这篇古文,我深有感触。
在这篇文章中,韩愈通过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以及对知识的珍视和追求。
这也让我深切体会到,友情和知识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更让我明白了推崇友情和追求知识的深刻意义。
在当今社会,友情和知识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学子的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这一点。
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会更加珍惜友情,更加努力地去追求知识。
三、总结通过对《答谢中书书》这篇古文的深度和广度评析,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和对知识的珍视和追求的重要性。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2.中间部分作者具体描画秀美的山川风景,请仔细阅读,看看作者是 从哪些角度写景的,分别写出了景物的哪些特点。 (1)作者笔下的风景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艳相互映衬。水的动势给山 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大自然的各种色彩相互配合,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 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 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 鱼跃水为动(声响)。
教学难点
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奇妙,并发挥学生的 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 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为了更好 地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我采用借助多媒体教学,引导学 生朗读,自主翻译、合作探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本节课 的学法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小组探究。
板块六、作业布置 ①进一步熟读课文,力争会背。 ②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 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与想象,70字左右佳句运用。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总领全文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答
山高水净
谢 描绘景色 石绚林青
一、说教材
《答谢中书书》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短文 二篇》中的其中一篇。这是一篇山水小,全文仅四句话,共用了六十八 个字,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用语 凝练,构思精致,意境幽美,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 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给我们展现出一幅 消丽脱俗的山水画卷。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课程教 学皆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培 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句式分析:学会分析古文中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文化背景了解:了解作者陈寿及其时代背景,认识到古代文化的价值。
举例:
-在文本解读方面,重点讲解文章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等句子,强调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友人的答谢之情。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分析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表达感激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仿写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修辞手法来写一封感谢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答谢中书书》主要内容包括:文本解读、词语积累、句式分析、主旨概括、文化背景了解。具体涉及以下方面:
1.文本解读:通过对《答谢中书书》的阅读,理解作者陈寿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答谢中书书》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能够迅速把握文章的情感和修辞手法,而有的学生则在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上遇到了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尝试通过提问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进来,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思考。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古文的学习,仅仅依靠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古文的魅力。因此,我设计了仿写练习和小组讨论环节,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2.文题诠释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3.主旨
文章通过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象,表达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
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以及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内容解读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接着写高山、流云、溪流、石壁、青林、翠竹等景物,“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5.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部分,从“高峰人云”到“沉鳞竞跃”,写景。
第三部分,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6.写作特色
结构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
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
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
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语言精炼。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
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
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
“夕日欲颓”,势在必然。
“沉鳞竞跃”,变化突然。
多角度写景。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7.精彩语段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
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
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
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