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性建筑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音乐聆听彼此

五感建筑片段----聆听建筑(2008-05-16 12:13:07)

偶读佛经,引发感想。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开头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这个五蕴,就是眼、耳、鼻、口、舌。人的感觉。

佛经我是没很读懂,但是,作为建筑师,倒是觉得建筑作为人的生活所在,服务与人的(真实的)五官感受。眼睛的看-看见,当然如此。可是其他的感官感受呢?

建筑也是可以闻、可以尝、可以触摸的,以后细说。就说说听吧。

建筑说话呢。我们现在的建筑会说话吗?过去,听门扣的声音,有友人来访;开门关门,有门栓的吱嘎声,人的动静。夜深人静时,院子里有蝈蝈的歌唱;绵绵细雨,抑或大雨倾盆,有雨打杷蕉;或有鸟语花香,那是院子里的春天;秋天会有秋风瑟瑟,落英满地的声音。即使是冬日轻飘的雪,也是落地有声的,只是她可能是轻盈的声音。

这里,建筑,大概不光是那个实体的外壳,而是建筑的实体、空间全部,甚至包括了那些植物、花草、用具等。它们都是建筑之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一个)建筑的,也因为它们而赋予了(这样)的特定含义。

建筑是聚集。建筑带出了我们的生活世界。因此它也成为人的空间、人的场所。

建筑是生活的建筑,建筑只有针对人而存在,并被人成为建筑。

建筑的实际含义,不是那个客体,而是被人移情、人/物一体的建筑。落叶,可以是悲伤的;门扣的敲门声也许是从容的,或者是急促的,。。。。一切建筑所说的话语,都是一种生活的情状,一段生活的故事。

这些都不是能够看见的。因为它们不是视觉的。

一个失聪的人,我们称他为残疾人。他因为听不到世界的声音,他的世界是寂静的、甚至是死寂的,他因此而痛苦。他发展其他感觉,比如眼睛。他会很敏感于视觉感受。因为他依靠视觉的敏感来弥补听觉之不足。他这是没有办法。

一个不能聆听的建筑,正如失聪人的建筑。难道我们都是失聪的人吗?

去过苏州园林就知道,这是五感的建筑,当然也是聆听的建筑。流水潺潺、此院和彼院的听闻、风声、树声、琴声、走步声。。。。。甚至有往日主仆的笑声,都是这里的生活世界之一部分。

直接的声音,正如耳朵能够听出的;而间接的声音,则来自门窗的花格、钻石的砌筑、木屋架的构造、钻石的雕刻。。。。。等等。正如丹纳的艺术哲学所指出的那样,你仿佛能够听到背后工人的劳作的号子声、叮叮当当的制作声、“千万人的”歌唱。

看过的,太多,你会视而不见;听过的有时往往记忆犹新。这就是听觉之不可替代之处。当然,也有听而不闻。那也是冗余、噪声。。。令人置若罔闻。这种听觉冗余,也是需要注意的。

不过建筑里更多的问题是:视觉中心,不知有听。

看和听,并非割裂。实际是统一的,可以形成“统觉”:看时亦听,听时亦看。并有这种统觉,得到诗意的提升。恰当的看和听,才是我们设计师所要关注的。

如果没有“雨打芭蕉”,如果没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昨夜雨疏风稠”,。。。。我们缺了多少生活诗意?诗意栖居,恰恰不是什么高妙的东西,相反是基本的东西。恰恰不是高而玄的虚论,而是对自身和周遭事物的关注。

西方的现象学强调了“回到实物本身!”的口号,然而,对于国人来说,我们的优秀文化,似乎没有脱离过事物本身。

可是,我们何时又开始沦为“视觉中心主义”的俘虏,如此关心视觉呢?你听这些浮夸之词:

视觉盛宴、标志性、建筑符号、靓丽风景线。。。。。。

眼睛/看,当然是人的信息的主导来源。有一份科学数据说,人的80%的信息来自于眼睛之看。然而,还有其他的20%呢?

聆听的建筑片段2(2008-05-26 13:08:59)

建筑不会说话,如何能听?

答曰:能听,只是要倾听。

倾听,就是要虚自己的心、静自己的性、净自己的情。

倾听,就是先要无我。

自身的虚静,才能真切感受自然之声。设计师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聆听者。

大地也是需要倾听的。她说的是无声的语言。建筑所讲述的往往是无声之声。

看,也是如此。

我们的设计师,许多已经不会看了。他们的设计,往往是采光过度。

太亮的环境,只会使得眼睛瞳孔缩小,减少进光量,以确保视网膜不会受损。这是生理的自动调节。

收缩的瞳孔,对应着收缩的心灵。对外界是排斥的反应。

真正西看的,往往是不充足的光线和放大的瞳孔。夜间、月光下,才是心灵放飞的时刻。放大的瞳孔,才是深察事物的状态。人是接纳的反映、主动搜索的状态。李白诗: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很好地表达了光线、观看、瞳孔和思想之间的关系。这样深沉的思乡情,难于在“光天化日”之下作出。

眼睛和心灵是动态相关的,耳朵和心灵也是动态相关的。

细听、倾听、甚至竖起耳朵听,才是有思之听。

纷乱、噪杂,只能是置若罔闻、听而不闻。

看和听,既然如此,设计为何不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