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3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的判断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
•
•
•
•
全等三角形的判断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的判断教学反思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特别是第一节课尤其重要,必须要以后其它判定定理的顺利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知识的讲解不能只是教师在讲,要让学生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验用操作、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使学生明白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
3、“边边边”定理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和理解定理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如何具体的应用和书写的规范,这对以后其它判定定理规范应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4、不论是例题的讲解,还是学生做练习,老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5、在提高题中,可以适当拓展,不要连接对角线BD,让学生去构
造三角形,通过三角形全等,来证明两个角相等,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6、在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时候,学生用尺规作图的方法还不是很明白,刚开始时很多学生不会画,对角的终边不知如何确定,这是老师未能充分预计的,应从确定角的开口的大小,引导学生,画好图,再通过“边边边”定理给予证明。
7、本节课总的来说是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在应用“SSS”定理时能在题目中、和图形中寻找条件,书写的规范比较好。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反思教材中将这块知识分为4个课时,每个课时解决一个判定,依次分别为SSS、SAS、ASA、AAS。
编者的安排无非是希望讲练结合,使学生能掌握扎实。
但这样将判定割裂开来之后,教师上课时会感觉每节课都是探究一种判定,然后刷题,按照这样的模式上4节课,不说学生,教师自己都会觉得枯燥无聊,并且没有一个系统性。
因此本节课笔者将其进行了整合,在第一节课就探究了判定全等的4种方法。
其实在两年前“整体教学”的培训中,就有过想将这节课上成整合课的想法,但一直没有实施。
问题1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生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生2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生3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这两种回答其实是从两个角度来诠释了全等,完全重合是从几何直观上,而形状相同、大小(面积)相等是从量的角度出发,实际上利用几何直观这样的方法仅存在与理论上,例如互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为平行线,故势必要从量上去判断。
追问两个三角形满足怎样的条件算形状相同,大小相等?预设三个角对应相等,三条边对应相等。
但学生却认为大小相等为面积相等,故会认为两个三角形要底相等,高相等。
这样的生成,一时间超出了笔者的预设。
事后想想,可以引导大小相等除了指面积相等外,也指周长相等。
故也可以使得三条边长分别相等,但这也有问题,三条边相等是三个条件,而底相等,高相等才两个条件,看似更优。
故这里的问题设计有问题。
可以改为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这两个图形反映在数量关系上是什么意思?从而使问题更加明确,若学生还是答偏了,可以追问,那边与角呢?问题2通过6个条件我们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那大家对这样的判定有什么想法吗?生太麻烦了师那我们能否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生可以,仅需要三个条件就行了师哦!你是怎么一下子就知道3个条件就行了?问题3去掉一个条件能否判定全等?生可以,去掉一个角,不影响!师那如果去掉一条边呢?生也可以,因为满足前面几个条件,这条边的长度也是确定的!师嗯!确实,少掉一个条件两个三角形形状与大小依然相同设计意图前面解决了利用数量关系来判定全等,而学生感觉繁琐,故对判定方法进行优化,将条件减少。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反思这两天刚上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本来这节课按照书上的安排至少需要三课时,分别探究它的四个判定——边边边、边角边、角角边、角边角,而由于时间关系,这周要进行期中考试,进度赶不上,所以这次我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利用一节课探究完四个判定,也就是纯粹的一节探究课,然后后面就是习题课,主要对这四个判定的灵活应用。
记得第一次上时就是按照书上的顺序上的,一节课探究一个判定,然后后段时间做相应的练习,上了三四个课时才探究完四个判定,因为当时我第一次接触初二内容不太熟悉,所以就按照书本上的上了。
还记得当时经验丰富的蒋老师他并不是按照书上的顺序上的,而是让学生通过他给定的条件动手画图,然后对所画图形的进行对比得出所有判定三角形的条件,最后就是对所有判定的综合应用。
这次上已是第二次了,原本没想那样上,但突然来的期中考试让我没按原来的思路走,为了赶上进度,我尝试了一次,最后感觉效果不是那么糟,还可以。
感觉好的地方:1、在探究课上,整节课我都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我给定条件,由于他们没学尺规作图,所以我告诉他们画图的步骤,然后让他们把所画图进行对比,如果所画图都一样,那么说明这些三角形都全等,就可以作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如果所画图有一个与其它的不一样,那么就不能作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就这样一节课把三组条件的所有情况都判断完了,最终只有边边边、边角边、角角边、角边角能作为判定三角形的条件,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的知道为什么这些能作为判定的条件,而其它的角角角、边边角不能作为判定的条件。
2、在习题课上,对于一道题的分析,我尽可能引导学生用多种判定方法做,让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去考虑,这样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之后,让他们通过比较,尽可能选择最简单的方法去做,既节省了时间又可以防止出错,还使得过程显得简单明了。
不足的地方:1、在探究课上,让学生画图时,忽略了看学生画的图,不知道他们画的对不对,只让他们前后左右对比看了一下,可能有的在里面浑水摸鱼没画,缺少了督促,他们画图时应该在教室里巡视一下,不会画的甚至画错的及时给予指导。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角边角》教学反思

本学期在学校组织的公开课中,我上的是八年级上学期第12章全等三角形判定的第三课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3)——ASA》。
本节在知识结构上,是同学们在学习了三角形有关要素、全等图形的概念及两种判定方法“SSS”和“SAS”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内容奠定了基础,这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运用“角边角”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经历探索“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两三角形全等”的过程,通过画图、比较、验证,培养学生注重观察,善于思考,不断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首先是复习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然后类比前面研究全等的判定方法,按照要求尺规作图,从实验中提炼出准确、精炼的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推想出来的结论:有两角及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能够重合。
并强调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及三种语言的转化。
在例题和习题的选择上,着实考虑了一番,选了比较适合全体学生的练习,并精编了几道变式,反复渗透思想和方法。
并且通过变式不仅扎实了本节课的知识点,有巩固了前面几种判定方法。
最后通过小结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
没有一节课是完美的,通过组内其他老师的点评以及我的自我反思,我意识到这节公开课我还是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改进,值得推敲的。
(1)当学生尺规作图后观察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时,没有让学生把画好的图形剪下来进行对比,只是通过观察说明全等,我担心动手操作时间不好把握,而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掌握运用“角边角”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担心动手操作的时间太长,那后面的例题与练习的时间就难以保证,所以动手操作的部分让我省略了,但是这样也剥夺了学生一次动手操作的机会。
(2)我发现,学生现在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把交流当成了对答案。
而对于几何的证明题来说,书写的格式非常重要,其实我也准备了难题,但在给学生做个别辅导时,我发现学生对格式的要求很随意,所以没敢把进行难题,因为我担心学生只顾去想难题,而忽略了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而这节课就是训练几何证明题的书写格式。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3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3教学反思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三
反思整个过程,我觉得做得较为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
在课题的引入方面,然学生动手做、裁剪三角形。
既提问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又很好的过度到确定一个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上来。
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体现出来,学得自然新鲜。
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2、把课堂充分地让给了学生。
我和学生做了些课前交流,临上课前我先对他们提了四个要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尝试,踊跃发言。
其实,这是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是激励彼此的过程。
在上课过程中,我尽量不做过多的讲解,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
3、在难点的突破上取得了成功。
上这堂课前,我一直担心学生在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上出现理解困难。
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两边长分别为6cm和8cm,并且这两边的夹角为45度的三角形,并要求相互之间互相比较发现制作的三角形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即三角形都全等,最后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角边公理”,即: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AS”。
教学反思.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3课时)—教学反思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实施“新课标”,就是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陈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之一.本章是在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出现证明和证明格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推理论证的方法.通过定理内容的规范化书写,并在例习题中注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判定的第三课时,主要探究利用“角边角”和“角角边”两种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以及简单应用.虽然在前面两节课中,学生已经探索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经历了探索的过程,体会了其中体现的思想方法,但学生在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感悟三角形全等的数学本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运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等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角边角和角角边两个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及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是利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方法的应用及规范化书写.这节课中主要在以下几点比较注重:一、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实践——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认知过程,学生探究参与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师生、生生相互合作交流的过程,更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过程.二、本节课例习题、思考题的设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例习题图形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本质的认识.通过思考题的解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加强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一个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可以为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服务.三、在学生推理能力培养方面,本节课首先通过几个证明线段长度相等的例习题,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通过问题的解决,体会合情推理的作用. 接着通过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让学生理解各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在遇到问题时能快速找出有效的解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最后通过开放题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本节课利用Flash、Powerpoint、《几何画板》软件制作的课件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化静为动,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利用课件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不足之处和今后努力方向:1.教师归纳、引导的语句还应精炼,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注重例题前后的分析与总结,这一部分有益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同时,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还应重点强调.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数学的思考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基.2.在利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既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还要在适当的时候培养互助的习惯,养成不依赖他人,又要互相帮助的习惯.3.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多研究教法,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引言: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几何学中的基础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本文将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等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开始之前,我明确了以下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定义。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包括SSS、SAS、ASA和AAS。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三角形全等相关的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定义: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含义和条件。
2. SSS(边边边)判定法:介绍SSS判定法的原理和应用,通过例题演示和学生练习,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SAS(边角边)判定法:讲解SAS判定法的原理和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和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 ASA(角边角)判定法:解释ASA判定法的原理和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练习,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5. AAS(角角边)判定法:介绍AAS判定法的原理和应用,通过练习题和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该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6. 应用题和拓展: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示意图和实例,直观地展示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判定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讨论法:在讲解判定方法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3.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判定方法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2)在例题处理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讨论、交流解法,巩固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应用“边边边”定理解决问题。
(2)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
三、教具准备(1)准备一些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纸片(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3)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4)剪刀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多媒体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从而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
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
) 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元素中的一部分,至少需要几个元素对应相等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先确定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培养理性思维。
)(二)操作探究出示探究一:(课前完成)多媒体已知一个条件 已知两个条件条件与图形 结论 条件与图形 结论已知:△ABC 与△DEF条件1:AB=10cm AC=12cm BC=13cm 条件2:DE=10cm DF=12cm EF=13cm让两个组学生按照条件1中所给出的条件画出三角形ABC,让另两个组学生按照条件2中所给出的条件画出三角形DEF 。
画完后将三角形剪下来,与周围同学比一比,看所画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质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反思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质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
写作是培育人的观看、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
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反思篇一通过让同学回忆基本作图,在作图过程中体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直观的操作过程中发觉问题、获得新知,使同学的学问承上启下,开拓思维,进展探究新知的力量。
讲解例题时要使同学明确: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经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
学习要擅长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提高。
应给同学搭建一个质疑、沟通和相互学习的平台,保证此环节的时间和质量,引导同学从学问、方法、学习习惯等多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
学问、方法方面的收获,老师要适时点播,点出本节课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是学习的精髓,但不能忽视孩子们其他方面的收获,如好的听课习惯,好的思维、设想,要相互学习,这些好的收获更有助于同学的全面、和谐进展。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反思篇二这一节课的讲学稿是经过了反复推敲,经过反复修改过了的学案。
为了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我在自学提要中支配了一组作图题,让他们通过自己动脑、动手按要求作图,在作图的同时推断分别只给一组条件对应相等,两组条件对应相等,三组条件对应相等时能否画出全等的三角形?也为上课提高课堂效率作铺垫,使同学们能较快,较好的探讨出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条件。
通过这样的设计很好的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的动画演示,使同学能够较快得出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条件,并且较简单的理解和把握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条件。
课堂练习的设计上:第三题目的是训练同学把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书写格式。
接着在把握了书写格式的基础上,第四,五两题就是训练同学会通过题目给的条件,找出三条对应相等得边,进而证明三角形全等。
第6题对把握得比较快的同学可以去做一做。
八年级数学上人教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等方面,积极促进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反思:
一、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和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等方面。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实例和例题的讲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证明的步骤和方法。
同时,我也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演示、探究、讨论等。
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明确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性质;通过探究和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及其证明过程。
同时,我也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效果的反馈与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性质有了较好的理解,也能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和证明过程。
但是,在应用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加强练习和实践。
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自主探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引导。
综上所述,本次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践,注重教学效果的反馈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精选15篇)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精选壹五篇)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
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1教师是在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中成长的,下面是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反思:一、教材选择“全等三角形、”是学习平面图形关系的引言课,关于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反思。
内容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
而人教版将其建立在已学内容“图形的变化”基础上,加强与前面的知识点的联系。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探索能力,求知欲强。
借助于学案的优势,能使脑、手充分动起来,学生间相互探讨,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教法和学法让学生通过折叠、作图,观察体会全等图形的定义,自学全等图形的特征,通过练习总结和强化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方法,三、教学过程设计首先,本节课我本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主,突出重点的意图,结合学案使之得到充分的诠释。
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平移、翻折和旋转的作图,为体会重合的图形全等这一定义提供了分析、思考、发现的依据,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总结出概念。
我通过具体练习让学生总结,并带领学生寻找快速寻找对应的方法,练习的设计采用由易到难的手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气呵成,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抓住课堂45分钟,突出效率教学。
在B组练习中,我让学生尝试使用数学推理的格式,使学生熟悉这种推理方法。
其次,我在结尾总结全等三角形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实例,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兴趣。
再次从教学流程来说:情境创设---自学概念与特征---练习与小结---变式练习---应用数学,我创造性调整了教学顺序:在学生掌握了全等图形定义和特征后,增添了书上没有的常见图形练习,也为全等图形的变换奠定了基础。
再通过探究实践,将想与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想与做中感受和体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复习课》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复习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复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教学中,学生们一直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实行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
在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改变的同时,学生的人格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本节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
1、设置问题,引导思维。
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既能揭示课堂的教学内容,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节设置了一个个的问题,把知识串联起来,以引导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别条件,从而完成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2、自主探究,训练思维。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不能把知识的结果强加给学生,而应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
所以,在本节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特点。
3、合作交流,激活思维。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引导学生交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两次组织学生分组学习,相互交流,使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思维更活。
但是本节课仍有不足之处,需要反思的是:在时间安排上,应再给学生留出一些时间,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另外感到课堂气氛没有预想的好,学生间互相合作的水平还有待于继续提升.
总来说之,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做到了每个学生在数学课上有不同的发展。
尤其是活动探究,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 S S)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一、简述全等三角形的“边边边”判定(SSS)大约需要一课时的学习时间,本课需要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熟记“边边边”定理的内容; 能运用“边边边”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
这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2)在例题处理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讨论、交流解法,巩固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和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应用“边边边”定理解决问题。
(2)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多媒体大屏幕环境下的课堂环境非常熟悉,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思维活跃,对自己动手的活动兴趣很高;学生已经接触过全等三角形的很多性质,学生现在处于逻辑推理论证的初步阶段,从这章开始,学生应该逐步学会逻辑推理,这类题的推理书写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同时,我们知道,以前学生学习数学都是一些简单的图形,从这章开始出现了几个图形的变换或叠加,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找全等条件是一个难度.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学习过程中,通过课件创设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各知觉器官,做到“细观察、多动手、勤思考”.通过观察、猜想、探究、推理、模仿、体验等方法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3》教学设计教...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3)》教学设计刘敏一、教材分析本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2)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条件的基础,并且也是用以说明线段相等、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
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意在通过操作、看书和阅读,将全等概念与画三角形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两种判定方法。
并了解两种判定方法自身的特征和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方面:1、在实践和验证的过程学会全等三角形的两种判定方法即角边角和角角边。
2、学生能在活动和探索中清楚为什么满足ASA、AAS后两个三角形就会全等。
3、能利用任何一种判定方法解决在现实情景中的简单问题。
情感教育方面:1、在活动学生养成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思考、积极探索的热情得到激发。
发展方面: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和已知三角形两个角和一边画三角形四、教学难点:经历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分析与画图验证的过程,能用“角边角”“角角边”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五、教学关键:(1)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观察能力,注意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2)在观察、实验、探究、猜测和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探索结论,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六、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做的图形去和其他同学的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本节课所需要的结论。
通过设置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与探究,让学生提出猜想、归纳结论,导出判定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创设情景.教师拿出三片纸片2.提出问题:一同学不小心把为班里准备的装饰手抄报用的三角形形纸片撕成了三片,他应该拿哪一片纸片回家在做一片三角形纸片和原来一模一样呢?教师利用教具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角形全等》教学反思(精选7篇)

《三角形全等》教学反思(精选7篇)《三角形全等》教学反思(精选7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角形全等》教学反思(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角形全等》教学反思1一、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身边的民族图案和作图,观察体会全等图形的定义,自学全等图形的特征,通过练习总结和强化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方法。
从而体会什么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三角形。
二、教学过程设计1、本节课我本着学生为主,突出重点的意图。
在全等图形的定义推导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平移、翻折和旋转的作图,为体会重合的图形全等这一定义提供了分析、思考、发现的依据,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
而全等图形的特征及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这一难点,我通过具体练习让学生总结,并带领学生寻找快速寻找对应元素的方法,练习的设计采用由易到难的手法,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一气呵成,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而在练习中,我创设情境,展示教材上的图案和学生身边所熟悉的民族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图中去发现存在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
然后我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并且通过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全等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起学生热爱数学。
2、我在结尾总结全等图形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实例,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美学价值。
让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然后,通过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3、从教学流程来说:情境创设——自学概念与特征——练习与小结——变式练习,应用数学,我创造性调整了教学顺序:在学生掌握了全等图形定义和特征后,增添了书上没有的民族地区常见图形练习,为全等图形的变换奠定了基础。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精选

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精选3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学生能够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和对应顶点,以后学习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根底,更是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更好的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为了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学生了解了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但不是让学生盲目的自学,而是结合自主学习单。
在完成学习单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这节课中自己有哪些知识点不理解等的情况,然后把自己遇到的问题放到小组中解决。
这也就是接下来的合作探究过程,小组内的学生共同讨论。
整个过程以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小组内交流完之后就是学生展示,通过展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一些学生注意不到的地方,这时候老师可以做一个强调,是知识更系统化。
对于练习的设计,本课内容比拟简单,但概念太多,因此在学习之后设计了大量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稳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反思本课的缺乏之处: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感觉这一过程没有到达自然化。
?全等三角形?的主要内容是以概念的形式为主,名词较多,在概念的传授上,没有做到让学生深层次的掌握。
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上学生不能很好的灵活运用,不能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运用到简单的计算和推理中,需要让学生在这一局部多加练习。
还有,本课的例题没有太多的新意,显得课堂的内容比拟平淡,没有亮点。
最后对定理局部的内容介绍太少,要加强。
另外就是在涉及本课的难点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促。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十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开篇,也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根底之一。
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根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三
反思整个过程,我觉得做得较为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
在课题的引入方面,然学生动手做、裁剪三角形。
既提问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又很好的过度到确定一个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上来。
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体现出来,学得自然新鲜。
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2、把课堂充分地让给了学生。
我和学生做了些课前交流,临上课前我先对他们提了四个要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尝试,踊跃发言。
其实,这是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是激励彼此的过程。
在上课过程中,我尽量不做过多的讲解,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
3、在难点的突破上取得了成功。
上这堂课前,我一直担心学生在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上出现理解困难。
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两边长分别为6cm和8cm,并且这两边的夹角为45度的三角形,并要求相互之间互相比较发现制作的三角形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即三角形都全等,最后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角边公理”,即: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