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和他激流三部曲
巴金激流三部曲介绍
(1)觉慧有没有责任? 不能不说觉慧对于鸣凤的悲剧负有重要的责任。 觉慧起初认为“这简直说不上爱,不过是好玩罢了。” 作为热血青年,急于创造一番不寻常的事业,单纯幼 稚的他,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他 知道这个家庭是“无可挽救的了”,他并不想对“家” 寄托什么希望,而是热心于交接新朋友,讨论社会问 题,编辑刊物,创办阅报社等等社会活动。这样一来, 即使在他与鸣凤热恋的时期,他在外面也是“确实忘 了鸣凤”,而只有在回到那和沙漠一样寂寞的家里, 才“不能不因思念而苦恼”。虽然后来曾说出过“我 要接你做三少奶”的话,徒添了鸣凤的幻想。
人物形象赏析
1、鸣凤是怎样一个人:
社会地位:高家长房的婢女,十六岁,在高家却 已有七年了。七年以前,被“一个面貌凶恶的中 年妇人从死了妻子的她父亲那里领走了她”,送 到了高公馆,从此“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 吃打骂”便成了她的家常便饭。 性格特点:纯洁、朴素、善良、能干,对爱真挚, 相信命运。
2、如何看待鸣凤的自杀:
• 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同时还加 入了进步组织,参与反封建的宣传活动,在《时事新报 · 文学旬刊》发表过《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 1923年,巴金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毕业后赴上海,不 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在此期 间,巴金积极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 • 1927年初去了法国,在那里广泛地涉猎了西方资产阶 级思想家、革命家及无政府主义活动家的著述,开始从 事翻译和创作活动。
鸣凤
鸣凤
• 鸣凤作为高家大宅中一个 不具人权没有自由的小丫 鬟,与三少爷觉慧擦出爱 的火花,并因觉慧的积极 回应而对未来燃起希望。 然而好景不长,正值妙龄 的她被高老太爷逼着嫁给 年纪可以作她爷爷的怪老 头冯乐山。出嫁前一晚绝 望的她去找觉慧,可不知 情的觉慧忙于赶稿,没有 在意鸣凤的不寻常的表现 便将她遣走。
1巴金《激流三部曲》
巴金《激流三部曲》巴金的写作生涯,我独胆用下面两句话来概括:作文《家》《春》《秋》,做人《随想录》!《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它的第一部《家》,更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巴金在《〈激流〉总序》中声称,“在这里我所欲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底一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激流三部曲》主要从“五四”新文化思潮与封建家族制度剧烈冲突的角度,描写青年反抗家庭的革命,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小说多侧面地暴露了宗法家庭统治者的顽固和专制,以及“长子继承制”的内在矛盾,揭示了封建家庭父辈人物伦理道德的虚伪和沦丧;歌颂了受新文化思想激荡的子辈人物的叛逆行动,表现了青年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们的觉醒与抗争。
小说写了高老太爷、克明、克安、克定、周伯涛、觉新、觉民、琴、梅、瑞珏、鸣凤、淑英、淑华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其中,觉慧是封建宗法伦理文化的幼稚而大胆的叛徒,是“五四”文化思潮培育的大家庭逆子的新典型。
觉新是三部曲中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他是宗法制大家庭溃败过程中的“长子”典型,性格复杂,徘徊挣扎于多重人事矛盾和精神冲突的漩涡之中,负载着极为深刻的时代的和历史的文化内涵。
高老太爷是大家庭衰败过程中的封建专制家长。
他的威权受到来自“败家子”和“叛逆者”两方面的挑战。
他在内心矛盾痛苦中死去,象征着一种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
三部曲的第一部《家》,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庭制度的典型形态。
在高老太爷统治下,这个家庭内部充满着虚伪和罪恶,各种矛盾在潜滋暗长,逐步激化。
就在这一背景下,作品描写了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事。
《家》的巨大成功,有力地实现了巴金原初的写作意图。
“我要反抗这个命运”,“我所憎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制度”。
三部曲的第二部《春》主要描写的是淑英抗婚的故事以及与之相对的惠表妹的悲剧事件。
同样写的是爱情,但和《家》中所描写的内容已有显著不同。
从“激流三部曲”看巴金的矛盾心理
是怎样磨洗,也会留下一点痕迹。我想忘掉他们,
我觉得应该忘掉他们,事实上却又不能够。到现在
我才知道我不能说没有一点留恋。” ⑥ 这是巴金对家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4
南方文坛
他并非老顽固。在觉慧的眼里祖父是一个相貌庄严
的人,有祖父在场他感到压抑,觉得“祖父似乎是
一个完全不亲切的人”。祖父责怪他也仅是担心他
“把你这条小命闹掉”而劝阻。这对“年纪轻,性子
急”的觉慧未始不是一种提醒。但在作家的笔下,
觉慧与祖父的距离感被他内心不自觉地强化。不单
对长辈如此,就是对同辈人觉慧也有不合群之感,
后房子卖掉了,人也散了,死的死,走的走。” ⑦ 语
句间的言外之意需要读者再体察。即便 1984 年作家
都还在倔强地坚持:“枯树必须连根挖掉。可是我对
封建制度的控诉,我对封建主义流毒的揭露,决不
会跟着旧时代的被埋葬以及老家的被拆毁而消
亡。” ⑧ 写完老家的遭遇后,作家还是不能忘记一贯
的升华手法,这几乎成为一种无意识时时“发作”
当代前沿
23
从“激流三部曲”看巴金的矛盾心理
朱厚刚
曾有人指出:“巴金对自己的小说常作意犹未尽
的解说,那些序、跋、后记、创作谈往往自行解构
了小说本身。” ① 笔者对此深表认同,同时认为小说
文本同样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是一个时代的表
征,直面它可以对作品有更深的了解。本文从小说
内容出发,结合巴金在不同时期写就的序跋文字,
觉慧的脚步去丈量高公馆的花园,有月洞门,有大
假山,有整片梅林,有湖心亭。花园特别留给了年
激流三部曲
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巴金是四川成都人,原名李芾甘,1922涉足文学,1923年走出封建家庭。
《家》于1930年开始创作1931年在上海《时报》连载,题名为《激流》。
此后又于1938年写了《春》、1940年写了《秋》,与《家》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表现了一个封建家族的悲剧与青年艰难的新生。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以作者自己生活过十九年的封建大家庭为素材,以成都为背景,描写了1919年至1924年中国历史处在转折时期这一风起云起的时代。
这是一部控诉旧家庭的罪恶,展现自己的社会理想的系列小说。
“激流三部曲”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败、倾轧和迫害,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激流三部曲”里的高氏家族式“五四”时期的一个封建家族,而当时高家所处的时代已面临分崩离析。
家族中的三代人面对江河日下的情况,有的仍是醉生梦死,有地希冀苟延残喘,有的追求冲破樊篱的个性解放。
小说整体以觉新不幸的爱情和婚姻,以及对封建体制的屈服,觉慧等人的抗争与醒悟为线索,预示着封建主义扛不过土崩瓦解的历史厄运。
作者还塑造了生活在高家众多被欺凌、被吞噬、被侮辱、被迫害的女性艺术群形象,通过这些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深刻抨击了封建势力的残忍和虚伪。
最终随着觉新的醒悟,巴金先生所期盼的秋天过去了,春天总会来的“民主”主义亮出了曙光。
一、以觉新为代表的“作揖主义”者,成为封建社会下男性的悲哀在“激流三部曲”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觉新,他贯穿作品的始终。
作者在他的身上花了大量的笔墨,作者为他塑造的人物形象表明在封建社会以他为代表的男性的悲哀。
觉新,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的体内存在着两个不同的“觉新”,一个是渴望向往民主革命,希望自己能够从封建大家庭中解放出来,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一个是碍于自己是长房长孙,不得不奉承听从长辈的言语,不得不用“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去拥护自己不喜欢的封建制度,尽管内心很痛苦。
巴金和他激流三部曲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fèi,取自“蔽芾甘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
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
巴金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散文集《随想录》。
现代文学家,现代翻译家,现代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巴金被人们称为“世纪老人”。
一位诗人王火在《敬寿巴老百岁》中写道:时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爱,深意深情。
大志大悟,举重若轻。
大作大家,淡泊名利。
曲奏南薰,霞焕椿庭。
人歌上寿,仁者遐龄。
立言立德,益世益民。
如鹤如松,长寿常青。
百岁翩临,华夏集庆。
海上人瑞,天际有星。
他于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中篇小说《寒夜》。
短篇小说以《神·鬼·人》为著名。
巴金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名誉主席、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他一生勤奋写作,著作颇丰,即使进入耄耋之年仍能写出《随想录》这样的惊世之作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淌过崇山,流过峻岭,穿过峡谷,在这一刻停留了。
巴金青春三部曲的题材
巴金青春三部曲的题材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巴金的《人间》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巴金的《抗战》三部曲:《火》《冯文淑》《田惠世》《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
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
《爱情三部曲》是1988年6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本书是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系列之一,主要包括《雾》《雨》《电》,主要内容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
《人间》三部曲,这三部小说,被后人称为“人间三部曲”,是中国现代文学泰斗巴金后期小说的扛鼎之作,长篇绝唱。
本套书可以说是巴金创作艺术的高峰,整体创作风格陡然一变,由早期的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冷静深刻的人生世相的揭示,其艺术水准远在成名作《家》之上。
《抗战》三部曲,是巴金耗时六年完成的长篇系列小说。
它是巴金用笔迅速反映抗战现实的佳作。
巴金结合当时的历史现状,从三个角度展现了抗战期间波澜壮阔的社会现实,以现实主义精神在文本中表达了对日寇血腥暴行的沉重控诉,赞扬了我国军民奋勇抗战、共度难关的精神品质。
扩展资料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
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
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
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著。
《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
巴金的中长篇小说的题材也具有多样性,《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海的梦》等作品是反映青年革命者生活的,《激流》三部曲、《憩园》等则是表现封建大家庭生活的作品。
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
作品简介《激流三部曲》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代表作。
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巴金:《激流》的第四部《群》,所述的不再是高家的故事了),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
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激流三部曲漫画在现代文学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许多作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
但是,像巴金这样旷日持久地坚持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像《激流三部曲》这样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
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激流三部曲》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配、倾轧和迫害,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激流三部曲》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社会变动的一份珍贵的艺术记录。
作为向封建势力讨还血债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运的号角,它对于三、四十年代许多知识青年冲出旧家庭的藩篱,走向革命,起到启蒙的作用。
直到今天,它仍激动着许多中国的和外国的青年的心。
凝聚着巴金的经历和感情的《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在坚实的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
题材的熟悉,感受的深切,爱憎的鲜明,为巴金得心应手地发挥自己卓越的艺术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在三部曲中,真挚浓烈的爱憎感情,随着流畅而充满抒情气质的文字跳荡,以生活中熟悉的人物作根据塑造的那些艺术典型,鲜明生动,对客观现实的细致描绘,构成一幅幅真实感人的生活画面。
简述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内容和意义
简述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内容和意义《激流三部曲》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是巴金众多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
(1)“激流三部曲”的内容《激流三部曲》以成都为背景,描写了1919年至1924年中国历史处在转折时期这一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中,封建大家庭高家四代人的生活。
记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分化与衰落,以及青年一代冲破封建宗法束缚,走向新生活的过程,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巨大力量。
①《家》以爱情故事为主干情节《家》描写了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等几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所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比“五四”以后许多同类题材作品思想上显得深刻。
其中高觉慧与婢女鸣凤构成了第一个悲剧事件;高觉新与钱梅芬及瑞珏构成了另外两个悲剧事件。
她们的不幸都与高老太爷直接间接地联系着。
作品在描写青年一代爱情悲剧的同时,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封建大家庭的必然的衰落过程:高觉慧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杂志,对家中在道德礼法掩盖下的种种F败现象十分厌恶。
他的祖父高老太爷是家中的专*制魔王,一手包办儿孙的婚姻,造成了梅芬、鸣凤、瑞珏、觉新等人的悲剧。
觉慧不满大哥觉新的“作揖主义”,积极支持二哥觉民抗婚。
最后,当这个封建大家庭的象征——高老太爷死去时,觉慧毅然离家出走,奔向新的生活。
《家》不再是那种人们熟悉的自由恋爱和反抗旧礼教的故事,它的矛头不仅针对着旧礼教,而且更集中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它的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的洪流。
②《春》是《家》的续集,故事也随之继续发展其主要内容是:高克明要把女儿淑英嫁给轻浮浪*荡的陈公子,周伯涛要把女儿蕙嫁给品行恶劣的郑某。
尽管她们都对自己的婚事不满,但生性懦弱的蕙逆来顺受,对她充满同情爱慕的觉新又不敢帮她摆脱困境,她只得按照父命出嫁,最后含恨死去。
《激流三部曲》
读书笔记(一)《激流三部曲》作者:巴金出版时间:1979年书籍版本:家为79年一版一印,春秋为2版一印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作者信息: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和社会科学著作,尤其受到社会主义思潮中无政府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
1921年与朋友一起参与半月社和均社等社会团体的工作,1922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
1923年4月离开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并在东南大学附中读完中学。
1925年与朋友组织民众社,办《民众》半月刊,并从事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探索和社会运动。
1927年巴金赴法国巴黎求学,这期间积极参与营救被美国政府陷害的意大利工人领袖萨坷、凡宰特的国际性活动,并受其影响写作了中篇小说《灭亡》,歌颂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青年。
1929年回国后,因无政府主义运动已经失败,将绝望与愤怒的心情寄托于文学虚构。
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引言巴金在《激流三部曲》的总序中声称“在这里我所欲展示给读着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年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底一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作品所写的正是这样一股生活的激流:一方面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垂死的封建统治力量疯狂地吞噬者年轻的生命,另一方面深为革命潮流所吸引的青年一代开始了觉醒、挣扎与斗争的悲壮历程。
《激流三部曲》所反映的时间是跨度是1919年至192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的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背景是当时还很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分别是什么 作者简介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分别是什么作者简介要想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还需日复一日的学习。
想要了解巴金的爱情三部曲的小伙伴赶紧来看看吧!下面由作者为你精心准备了“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分别是什么作者简介”,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知识点!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分别是什么巴金《爱情三部曲》分别是《雾》、《雨》、《电》,于1988年6月出版。
本书是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系列之一,主题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
巴金还写了《激流三部曲》,分别是《家》、《春》、《秋》,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
作者简介巴金(1904~.17),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
新时期之后历任多届作协主席,可谓德高望重。
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
巴金的代表作品1、中长篇小说:《灭亡》、《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雨》、《电》、《憩园》《第四病室》、《寒夜》、《死去的太阳》、《海底梦》、《春天里的秋天》《沙丁》、《萌芽》、《新生》、《利娜》、《抗战三部曲》。
2、散文合集:《海行》、《旅途随笔》、《巴金自传》、《点滴》、《生之忏悔》、《忆》、《短简》、《控诉》、《梦与醉》、《旅途通讯》、《感想》、《黑土》、《无题》、《龙·虎·狗》、《废园外》、《旅途杂记》。
3、短篇小说集:《复仇集》、《光明集》、《电椅集》、《抹布集》、《将军集》、《沉默集》、《神·鬼·人》等。
4、文学译著:《薇娜》、《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骷髅的跳舞》、《丹东之死》、《草原故事》等。
激流三部曲名词解释
激流三部曲名词解释《家》是巴金前期创作的重要作品,也是巴金前期的“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
《家》的中心事件是: 20世纪20年代初,长子成荫出国留学后的生活和命运。
从1922年3月起,巴金以散文诗的笔法,描写了成荫留学后在东京、伦敦、巴黎等地的所见所闻。
回国后,成荫随同父亲开始了为时四年的客厅中的旅行,他们先后到了武汉、上海、苏州、杭州、南京、镇江、扬州、宁波、福州、厦门等地,沿途所经历的种种见闻和感受都通过一篇篇小说记录下来,《激流三部曲》就是这些小说的结集。
三部曲: 1。
《家》 2。
《春》 3。
《秋》《激流三部曲》是指巴金先生的《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的合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巴金的小说继承和发扬了现实主义传统,以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伪善的封建道德观念进行猛烈批判为主导思想。
这部小说虽然写的是高公馆的崩溃和觉慧与琴的爱情悲剧,但它深刻的挖掘和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本质和封建贵族阶级及其成员们的丑恶灵魂。
“激流三部曲”不仅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生活,而且预示了整个民族灾难的必然来临。
《家》的故事从巴金主人公的青年时代讲起,写成年后他从成家立业到觉慧被迫离家出走;再写觉新的悔恨和逃避,这样就把旧式的没落贵族家庭和没落贵族知识分子的生活联系起来,构成了一幅十分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
巴金还以“激流三部曲”为题材,写了五个短篇小说:《英雄的故事》、《王子和贫儿》、《海的梦》、《砂丁》和《春天里的秋天》,组成了一个短篇小说的集子《海的梦》。
巴金借《英雄的故事》讽刺了英雄自命不凡的虚荣心,又通过主人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这部长篇小说刻画了一个封建大家庭腐朽衰败的形象,也写出了新旧交替的时代里农村破产和城市贫民沦落的现实状况。
《家》是巴金前期创作的重要作品,也是巴金前期的“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
小说的中心事件是:二十年代末,长子成荫出国留学,五弟觉民奋起抗婚,觉新思想苦闷,瑞珏与鸣凤离异。
激流三部曲的内容
激流三部曲的内容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
它包括《家》《春》《秋》三部小说,以成都为背景,主要描绘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及分化,描绘了封建社会衰退。
《家》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取材于中国封建家庭,通过这个大家庭的没落与分化来描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
它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中的巨匠地位。
《春》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要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迂腐、丑陋和对青少年的迫害,并号召青少年能勇敢走出封建制度的囚笼,大胆追求民主与自由。
虽然与第一部反映的主题一致,但在内容上两者是有区别的。
《秋》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三部,这部长篇巨制蜚声海内外,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故事。
以上是《激流三部曲》的内容简介,建议阅读原著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命运的转折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命运的转折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命运转折,也彰显了他的文学激流。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和《秋》,通过描绘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展示了命运的曲折和一代人的追求,凸显了时间的流转和人们心灵的起伏。
《家》揭示了一个家族的起起落落。
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呈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小人物的命运被大时代所左右,他们的心灵在历经苦难之后依然坚定不移。
书中的杨万里家族,代表了大多数中国普通人的命运。
父亲的地主身份被剥夺,子女们被迫背负起家族的希望和压力,虽然命运艰难,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的乐观。
他们在家庭的纽带和坚韧的精神支撑下,勇敢地面对命运的转折。
《春》则展现了一个个体的奋斗和追求。
这是一个独立个体的角色,他因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成功地在异乡闯荡,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书中的罗登慧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热情的年轻人,他逃离了家庭的束缚,追寻着自己的人生理想。
通过描写罗的奋斗历程,巴金向读者展示了勇于追求梦想和坚持不懈的力量。
他以深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罗的内心世界和他所经历的外部困境,展现出了一个年轻人在社会大潮中的自我发现和成长。
而《秋》则使用自传体式的叙述方式,以巴金自己为主人公,诉说了他的人生经历。
巴金的命运转折与那个时代紧密相连,他经历了政治风暴、个人的苦难和心灵的变化。
通过写作,他宣泄了他内心的不平与不满,也在书中传达了一种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思考。
《秋》展示了巴金成为一位作家之路的艰辛以及他坚定不移的追求和信仰,展现出巴金在动荡年代中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者和探索者的过程。
激流三部曲的魅力在于巴金以平淡的笔调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命运和对于命运的追问。
他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于个体命运的探寻,让读者产生共鸣与思考。
这些作品透过故事和情节,生动地描绘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动荡和变迁,也透露出一代人对于命运的执着和追寻。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珍珠,它以独特的角度展示了命运的转折和时间的流转。
名著名篇 巴金和他的《激流三部曲》
巴金和他的《激流三部曲》随着新文学运动的成长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艺术风格,并且通过不同的创作途径,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内,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最初,是“五四〞的风暴,使他们的思想受到震动和鼓舞,同时激发了他们对于新文学的兴趣。
从二十年代中后期起,他们陆续投身于文学工作;到了三十年代,就成为深受欢迎的著名作家。
他们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继承发扬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战斗传统,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政治要求和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呼号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原那么,把新文学创作推向新的水平。
其中,取得了突出成就的,是巴金、老舍、曹禺三位作家。
巴金,原名李芾甘,一九四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代曾目击封建大家庭内当权势力的种种腐朽丑恶生活,青年们受压迫以压牺牲的遭遇,“下人〞们的极为悲惨的命运;这使他产生深切的激愤。
在“五四〞浪潮冲击之下,他由最初朦胧的觉醒进而形成了强烈的民主主义革命要求。
早年的这些生活和思想经历,在他后来的创作中都有反映。
一九二三年,他从封建家庭出走,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
一九二七年初赴法国,在更为宽广的天地里,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
其中,最吸引他的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所揭示的民主主义理想。
后来,他曾经说过:“我们都是法国大革命的产儿〞(注:《巴金短篇小说集第二集•法国大革命的故事》)。
一些俄国虚无党人的主张和行为,也使他受到鼓舞。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些内容复杂的思想影响的深浅不同的印记。
巴金的创作生活开始于一九二七年的旅法期间。
当时,正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由于大资产阶级的背叛,从蓬勃展开的大好局面一下子跌进失败的深渊。
革命转入低潮。
美国政府不顾世界舆论的抗议,处死巴金奉为“先生〞的无政府主义者凡宰地的消息,更使他感到震惊和悲痛。
这些,都给他最初的创作带来一种特殊的不安、骚乱的氛围。
早期作品《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等都写一群知识青年在军阀统治的环境中所从事的种种活动。
巴金激流三部曲介绍
我们离小说中的时代相距大半个世纪,刚开 始读的时候难免有许多不理解,但小说 传达的感情与精神是不过时的,在身处逆境 的时候,想起从书中所得的感悟, 我也学会清醒,学会珍 惜,学会为了梦想不 遗余力。
内 容
《家》、《春》、《秋》以五四运动
简
后四川成都地区为背景,描写了在新的
介
革命时期的一个封建大家庭(高家)走向
崩溃的历史。年轻人的奋起抗争 ,封建
官僚家庭与旧礼教的的虚伪残酷,军阀
的混战 ……小说描绘阴郁的画面,
人物的苦苦挣扎,暴露久不散的鼓舞和感动。
《家》:作者通过主人公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 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 觉慧来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
激流三部曲
——巴金
巴金与《家》、《春》、《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 10月17日),杰出的现代文学家、 出版家、翻译家,是20世纪中国 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 的巨匠。《家》是巴金的代表作, 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 作品之一。抗战爆发之后,巴金 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 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 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 和《秋》巴金以自己生活过十九 年的封建大家庭为素材,写下 《家》、《春》、《秋》控诉旧 家庭的罪恶,展现自己的社会理 想。
语言特色
文笔干净而不失优美,语言描写平中出奇,精 彩的心理描写(选段:鸣凤得知自己即将被送给 冯乐山做小,内心极其痛苦,怀着最后的希望, 去找觉慧,然而又知道有一堵墙横在他们中间, 三天后她就成了冯家的人。她就没有机会看见他 了。任她怎样受人侮辱,怎样呻吟哀叫,他也不 会知道,也不会来救她了。分离,永久的分离, 这种情形比死还要难堪)所以虽然人物众多,关 系复杂,但每一个形象都让人难以忘记。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读后感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激流三部曲是他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
这三部曲包括《家》、《春》和《秋》,通过描绘一个富有情感和思想深度的家庭故事,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阅读完这三部作品后,我深受触动,对巴金的创作才华和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力深感敬佩。
首先,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以家庭为背景,通过对家庭成员的刻画,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家庭关系的变化。
在《家》中,巴金以一个富有的家庭为切入点,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春》和《秋》则分别以主人公春和秋的成长为线索,展示了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到民主社会的转变过程。
通过这些故事,巴金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引发了我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其次,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人性的思考。
在这三部作品中,巴金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描写,展示了人性的善良、贪婪、自私等不同的面貌。
他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巴金对人性的思考使我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此外,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还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精湛的叙事技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巴金的文字简洁而有力,他能够准确地捕捉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他的叙事方式流畅而富有张力,让我一直被故事吸引,无法自拔。
通过他的描写,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这种写作风格让我对巴金的文学才华深感赞叹。
总结起来,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通过对家庭故事的描写,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巴金的细腻描写和精湛叙事技巧使我深深地被故事吸引,对他的文学才华赞叹不已。
通过阅读这三部作品,我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将继续影响着更多的读者,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简述巴金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
简述巴金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引言巴金是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激流三部曲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展现了巴金作为作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艺术成就。
一、《家》1.1 内容概述《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它以家庭为核心,揭示了旧社会家庭内部的冲突和矛盾。
通过对陶渊明一家三代人的描写,展现了封建家庭的残酷和压抑。
1.2 艺术手法分析•逼真的人物塑造:通过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如陶渊明、迪京、祖父等,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性格、思想和情感。
•鲜明的社会对比:将陶渊明一家与其它家庭进行对比,突出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矛盾和不公,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1.3 艺术价值分析•对封建家庭的揭示:通过对家庭内部矛盾和冲突的描写,暴露了封建家庭的虚伪、压抑和残酷,为推动封建社会的变革提供了思想支持。
•生动的人物刻画:巴金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他们的独特个性和复杂的心理,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命运。
二、《春》2.1 内容概述《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它以描写新文化运动为背景,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奋斗。
通过杨春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他在封建社会和旧文化束缚下的挣扎和反抗。
2.2 艺术手法分析•笔触细腻的心理描写: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巴金展示了他的挣扎、痛苦和追求,使读者产生共鸣。
•鲜明的历史背景:将杨春的成长经历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展示了当时年轻一代对封建文化和旧道德观念的冲击。
2.3 艺术价值分析•对封建文化的谴责:通过对封建道德观念的批判,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愚昧,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对个体命运的关怀:通过对杨春的塑造,巴金关注了每个普通人的命运,呼吁社会给予个体更多的关爱和尊重。
三、《秋》3.1 内容概述《秋》是巴金激流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它以劳动者阶级为主题,讲述了农民工许火旺一家的生活和抗争。
激流三部曲名词解释
激流三部曲名词解释《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先生著作的小说三部曲。
它们分别是《家》《春》《秋》。
激流三部曲主要内容是:《家》中塑造了觉慧、觉民两兄弟和高老太爷三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春》《秋》则主要写他们走向各自的反面,走上堕落的道路。
“激流三部曲”最初是指《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后来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专指性质的概念,一般特指《家》这部长篇小说。
《激流三部曲》中,通过不同人物的悲剧命运和三个青年知识分子由个体觉醒到走向精神毁灭的生活历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历程,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思想意识对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摧残和毒害。
《激流三部曲》共包括《家》、《春》、《秋》三部作品。
《家》写的是从一八九七年到一九二六年间,高家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下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春》写的是一九二六至一九三四年间的事;《秋》写的是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七年间的事。
高觉新和高觉民是高公馆的一对孪生兄弟,高觉新虽然没有觉新那么敏感、聪明,但他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无奈封建礼教让他的这种美好的愿望在现实面前屡遭碰壁,致使他终于以死亡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觉新从自己一个幼稚无知、任性率直的孩子成长为一个觉醒的知识青年,觉慧由开始的觉醒而后又在封建思想意识的驱使下走上叛逆之路,觉民被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无法冲破封建思想牢笼,最终也走向毁灭。
在一定意义上说,觉新就是觉慧的影子。
《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一九二四年完稿,当时正值国内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之际,写这部小说时巴金正是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
《家》讲述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高公馆里的几代人的故事,《春》和《秋》则是以高公馆为中心的几个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激流三部曲”中的三部作品,每部作品都以封建大家庭为背景,描写了两个家庭——高公馆和公馆的两代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闭落后的环境中,如何生存和奋斗的经历及其复杂尖锐的矛盾纠葛,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出处于半封建状态的中国广阔的社会图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fèi,取自“蔽芾甘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
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
巴金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散文集《随想录》。
现代文学家,现代翻译家,现代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巴金被人们称为“世纪老人”。
一位诗人王火在《敬寿巴老百岁》中写道:时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爱,深意深情。
大志大悟,举重若轻。
大作大家,淡泊名利。
曲奏南薰,霞焕椿庭。
人歌上寿,仁者遐龄。
立言立德,益世益民。
如鹤如松,长寿常青。
百岁翩临,华夏集庆。
海上人瑞,天际有星。
他于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中篇小说《寒夜》。
短篇小说以《神·鬼·人》为著名。
巴金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名誉主席、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他一生勤奋写作,著作颇丰,即使进入耄耋之年仍能写出《随想录》这样的惊世之作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淌过崇山,流过峻岭,穿过峡谷,在这一刻停留了。
巴金,多少人在呼唤这一名字,多少人在哀哭中国文坛的参天大树倒下了。
1927年,巴金以第一部小说《灭亡》,被人们认识以后,以自己的光和热,逐渐成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
巴金的财富,是他26卷本的不朽著作和10卷本的精彩译著。
巴金的财富,更是他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人格力量。
“让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巴金的心里始终珍藏着这一美好愿望。
巴金出生于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
仁爱的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老师。
他从母亲这里懂得了爱,懂得了宽容。
巴金幼年另一位老师是轿夫老周。
老周总跟他说:“要好好地做人,对人要真实,不管别人待你怎样,自己总不要走错脚步。
”“火要空心,人要忠心。
”成年后的巴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精神和力量,使瘦弱的老周在那样困苦的条件下,讲出这番深刻的道理。
这就是仁义、道德、忠爱。
而恰恰是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为人之本。
巴金把他的爱,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反帝、反封建、反压迫,呼求平等、自由、幸福,是巴金作品主要内容。
在巴金许多文论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火一样的文字:“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忠实地行为,热烈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
”“我的生活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巴金,这么样一个伟大的作家,恐怕是谁也不敢加以否认而敬虔的吧?但,惟其因为是伟大,一般地,所以总是苦痛着的。
但丁是这样,杜斯杜夫斯基是这样,而我们的巴金先生也是这样。
“在黑夜里我卸下了我的假面具,我看见了这世界的面目。
我躺下来,我哭,为了我的无助而哭,为了看见人类的受苦而哭,……”又说:“……我的灵魂为着世间的不平而哭泣着。
” 这就是他的灵魂底自白,也就是他的苦痛的自白。
而且由这些看来,我们可以知道这位作家在精神上是怎样的苦痛。
《激流三部曲》随着新文学运动的成长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艺术风格,并且通过不同的创作途径,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内,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最初,是“五四”的风暴,使他们的思想受到震动和鼓舞,同时激发了他们对于新文学的兴趣。
从二十年代中后期起,他们陆续投身于文学工作;到了三十年代,就成为深受欢迎的著名作家。
他们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继承发扬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战斗传统,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政治要求和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呼号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原则,把新文学创作推向新的水平。
其中,取得了突出成就的,是巴金、老舍、曹禺三位作家。
巴金,原名李芾甘,一九 四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代曾目击封建大家庭内当权势力的种种腐朽丑恶生活,青年们受压迫以压牺牲的遭遇,“下人”们的极为悲惨的命运;这使他产生深切的激愤。
在“五四”浪潮冲击之下,他由最初朦胧的觉醒进而形成了强烈的民主主义革命要求。
早年的这些生活和思想经历,在他后来的创作中都有反映。
一九二三年,他从封建家庭出走,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
一九二七年初赴法国,在更为宽广的天地里,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
其中,最吸引他的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所揭示的民主主义理想。
后来,他曾经说过:“我们都是法国大革命的产儿”(注:《巴金短篇小说集第二集·法国大革命的故事》)。
一些俄国虚无党人的主张和行为,也使他受到鼓舞。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些内容复杂的思想影响的深浅不同的印记。
巴金的创作生活开始于一九二七年的旅法期间。
当时,正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由于大资产阶级的背叛,从蓬勃展开的大好局面一下子跌进失败的深渊。
革命转入低潮。
美国政府不顾世界舆论的抗议,处死巴金奉为“先生”的无政府主义者凡宰地的消息,更使他感到震惊和悲痛。
这些,都给他最初的创作带来一种特殊的不安、骚乱的氛围。
早期作品《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等都写一群知识青年在军阀统治的环境中所从事的种种活动。
作者揭露封建军阀统治的残暴与不义,怀着很大的热情塑造了杜大心、陈真、吴仁民、李佩珠等人物形象,赞美他们憎恨黑暗现实、追求光明未来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这样的思想主题,和人民革命的反帝反封建任务是一致的。
因此,作品在当时不资产阶级青年读者中曾经引起较大的反响,有助于激发读者变革旧现实的热情;而通过上述人物的失败和牺牲的命运,客观上也显示出了个人反抗的悲剧。
但这些正面形象的思想性格中都有以“救世主”自居、脱离群众和狂热、偏激等毛病,他们自由散漫,肯定行刺暗杀等个人恐怖手段,视牺牲为自己唯一的神圣责任,这正突出地表现了他们的弱点和错误。
作者在描写中对他们采取了无批判的态度,事实上就是赞扬了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极端民主自由的思想。
在《爱情三部曲》的第三部《电》中,这种倾向表现得极为明显。
作品从工会,妇女协会、学校等各方面错综地描写了某小城市中一个激进团体的反军阀活动,着重写了团体内部一群青年的生活、斗争和死亡。
虽然其中的阴郁气氛已较最早的《灭亡》等作品有所减少,但从这个寄托了作者理想的革命团体的活动中,却可更具体地看到思想方面的弱点和生活方面的破绽。
这里没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没有坚强的群众基础,只有一些彼此思想接近的青年,凭着自己的热情和勇敢就企图在残暴的反动统治下立刻打开一个局面。
作者对那种只是出于狂热,并不能给革命事业带来切实好处的单纯的献身精神,也采取赞美的态度。
这是一些瑕瑜互见的作品,在主要是鼓舞读者向黑暗现实展开斗争的同时,也不免会发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在写作《爱情三部曲》的同一个时期里,巴金曾于一九三一年冬到一个矿区生活了短时期。
两年后利用所得的素材写成《萌芽》(《雪》),因遭禁,两度改名后自费出版。
前此的小说《砂丁》,已经写了矿工的苦难;而到《萌芽》,则进一步写出矿工们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和团结一致地进行的斗争。
面对着新的生活题材,作者一时来不及充分熟悉,因此有些人物形象写得不够真实,但是,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不仅开拓了新的描写领域,而且把憎恨黑暗现实的激情同对工人生活斗争命运的真挚关切结合起来,表现了较有现实意义的内容。
这是巴金创作的一个发展。
他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包括《家》(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春》(一九三八年初版)、《秋》(一九四 年初版)三部,内容是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
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
对题材的熟悉的作者感受的深切,使这部作品获得强烈的感染力量。
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激流三部曲》,尤其是其中的《家》,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注:《〈激流〉总序》)。
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
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
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
在《家》中,就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
作者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愤,并向垂死的制度发出了“我控诉”的呼声。
然而这个家里的新旧矛盾,毕竟已发生在“五四”时代。
“五四”的浪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热情和理想,也回深了他们对于旧的制度和生活的憎恨。
《家》中的重要人物觉慧,便是这种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
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
他的确是“幼稚”的,对周围的一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甚至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
”但基于“五四”时代对旧的一切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这个家庭是“无可挽救的了”。
他并不想对“家”寄托什么希望,而热心于交结新朋友、讨论社会问题、编辑刊物,创办阅报社等等社会活动,“夸大地把改良社会、解放人群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
即使在他与鸣凤热恋的时期,他在外面也“确实忘了鸣凤”,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样寂寞的家里时,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恼”。
最后,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家而远走了。
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觉慧来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