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1、北京的春节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
2.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娴熟:
二、重点段落品析。
(一)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2、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
例: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贴对联,贴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守岁。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饺子,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
3、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a、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答:课文第3自然段写了小孩过春节要做的基建大事,过年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日子,因为在这段日子里,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吃,尽情地玩儿,作者把这些事情说成是“大事”,写出了孩子们内心的欢喜和对春节的期盼。
课文主题:
本文运用朴实无华而又充满京味儿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体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化的认同和喜爱。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1.这个片段主要写。
2.请在片段中找出一个谚语是:,这个谚语说明了。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呢?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北京的春节》创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蒜、醋、饺”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饺子、万象、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1.“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
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岁尾年头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
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1篇】《北京的春节》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体会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详写略写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5分钟)同学们,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块土地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民族,各民族的生活习惯、节日、服饰等等都不同。
这些点点滴滴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本单元,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欣赏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吧!这第一幅画画的是《北京的春节》,咱们天津与北京毗邻,春节的风俗习惯也大同小异,大家能不能说说看,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8分钟)1、默读课文。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喜庆、隆重等)2、师生交流生字词和专业词汇。
(1)课件展示生字词,学生轮读,强调“蒜瓣、翡翠、榛、栗、爆”等字词的写法。
(2)通过问答“腊月、初旬”具体指什么日子?让学生发现其他节日并归纳了解春节、小年、元宵等具体指哪些日子。
(3)班级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少见词汇,如“空竹、守岁”等。
三、理清课文的整体脉络和春节期间的风俗习惯。
(11分钟)1、快速浏览课文,合作填表。
2、汇报交流表格,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3、根据表格,分清详略。
四、自由朗读,重点朗读详写的部分,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5分钟)1、自由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将自己着重练读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北京的春节》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北京的春节》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有《老舍全集》行世。
二、我会写醋:陈醋米醋醋酸醋罐子饺:水饺饺子蒸饺煎饺拌:搅拌拌和凉拌拌嘴杂拌儿擦:摩擦擦眼擦洗擦黑擦肩而过眨:眨眼眨巴宵:元宵通宵宵禁春宵通宵达旦旦:元旦旦暮旦夕枕戈待旦燃:燃烧燃料自燃燃灯燃放戚:亲戚戚谊戚友哀戚休戚相关贩:贩卖小贩摊贩商贩贩夫摊:摆摊摊主摊子摊牌摊放摊点轿:轿子花轿抬轿轿车轿夫骆:骆驼驼:骆驼驼背驼绒驼峰浒:水浒《水浒传》三、形近字醋(陈醋)酸(酸味)饺(饺子)校(学校)拌(搅拌)伴(陪伴)眨(眨眼)泛(泛舟)宵(元宵)霄(云霄)贩(贩卖)贬(贬低)摊(摆摊)滩(沙滩)轿(轿车)桥(大桥)驼(骆驼)鸵(鸵鸟)四、多音字铺:pù店铺pū铺张看:kàn看见kān看守五、近义词规矩——规则预备——准备充足——充裕热闹——喧闹娴熟——熟练各形各色——各式各样照常——照旧截然不同——迥然不同六、反义词充足——短缺热闹——冷清间断——连续娴熟——生疏高潮——低谷淘气——乖巧七、理解词语【杂拌儿】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等【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面貌一新。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间断】(连续的事情)中间隔断,不连接。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元旦】本文中的“元旦”指农历正月初一。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类文阅读-1 北京的春节
类文阅读-1 北京的春节春节的传说(节选)很久以前有个叫“万年”的青年,家里很穷,以打柴为生。
但他十分聪慧,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影响他人作息与出入,决心把节令摸透弄准。
一天,他上山打柴,在树下休息时,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
回到家里,他设计了一个专门测日影计天时长短的“日晷仪”。
可是,当天气出现阴天雾时,就无法观测,怎么办?后来他到泉边喝水,看见那崖上的泉水很有节奏地往下滴,引起了他的兴趣,便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
就这样,他通过测日影,用漏水记时的方法慢慢发现,每隔365天,时间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短的一天是冬至,最长的一天是夏至。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由于节令的失常影响农业生产,老百姓叫苦连天,为此他十分苦恼,一个叫阿衡的大臣为了讨好国君,奏称设天台敬祭天神,就可以解决时令失常现象,祖乙听后认为很有道理,便带领群臣祭天,结果却无济于事。
万年知道后便带上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去见祖乙,他给国君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大悦,感到万年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万年留下来,并在天坛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又派12个童子给万年听用。
过了一些时候,国君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的石壁上刻着:日出日落360,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12圆。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说乙:“现在,申星已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吧。
”天子祖乙说:“春为节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选自《春节文化》李英儒山西古籍出版社有删减)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不断叫苦,形容十分痛苦、烦恼。
()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
比喻不解决问题。
()2.根据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万年虽然家里穷,但他很聪慧。
B.万年发明了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可以让节令正常起来。
C.大臣阿衡的做法也可以解决节令失常的现象。
D.“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指的是旧年已经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
3.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北京的春节》课件(共18张PPT)
课文中心思想
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浑厚无华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 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 俗,描画了一幅幅北京人过节的民风民俗,展示了中 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 认同与爱好
问题归纳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除夕的热闹的?
作者从人们活动的角度: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 饭、放鞭炮、守岁,来写新年的热闹。从"味、色、声"的角 度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透过"万不得 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 饭",这里饱含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理解词语
【杂拌儿】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等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面貌一新。万象,宇宙间 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间断】(连续的事情)中间隔断,不连接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元旦】本文中的"元旦"指农历正月初一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 行 【娴熟】熟练 【张灯结彩】张负伤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残灯末庙】指春节快要结束了。残灯,快要熄灭的灯。末庙, 庙会的最后一天 【分外】超过平常;特别 【零七八碎】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本文中指 杂拌儿之类的零食
思考:
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 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新年到了,我们家也会提前进行一次大扫除。年三十, 还要贴对联,挂红灯笼。除夕夜,我们一大家子人就 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还要熬夜守岁。大年初一,我 们要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还会给我们压岁钱呢!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
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PPT课件
色如翡翠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年更新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以 娴熟技能
“腊七腊八,冻死寒鸭”,这是一年里最冷的 时候,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日夜不 绝。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 束了。
谢谢!
庙会是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
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 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 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 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老舍(1899.2.3- 1966.8.24),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杰出 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 术家”。1913年考入北京师 范学校。1918年毕业后任北 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校长。 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 员。 1930年回到祖国,任济 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 编辑《齐鲁月刊》。
北京的春节
春节习俗是我国最大的
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
更受到人们,由此也形成普
。
遍重视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
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
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
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
“元日”、“元旦”。辛亥
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
定名为春节。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 着贴在门里、衣柜里,寓 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 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 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 批”,内廷、王公府第, 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有 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 庙宇用黄纸。北京人喜欢 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 喜”,屋外贴上“出门见 喜”,院内贴“全院生辉” 等春条。
庙会是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
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 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 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 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内阅读专项训练(三) 1.北京的春节(含答案)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27.“光景”这个词在文中指(_____);“截然不同”的意思是(_____)。
28.这里写了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热闹光景,是属于___(详写 略写),这种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北平的中秋(节选)
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到了。天气正好不冷不热,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
各种各样的水果上市了。葡萄、梨、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用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再配上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闻着就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2020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知识点、课后练习题、同步练习题
1、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
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北京的春节教案含作业板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含作业板书反思1.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有《老舍全集》行世。
课后作业一、联系整句话的意思,解释画线词语。
1.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色味双美:2.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娴熟:二、重点段落品析。
(一)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导语】《北京的春节》⼀⽂运⽤朴实⽆华⽽⼜充满京味⼉的语⾔,以时间为经线,以⼈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体现了中国节⽇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化的化的认同和喜爱。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第⼀课《北京的春节》课⽂原⽂ 照北京的⽼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冻死寒鸦”,这是⼀年⾥最冷的时候。
在腊⼋这天,家家都熬腊⼋粥。
粥是⽤各种⽶,各种⾖,与各种⼲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是⼩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天还要泡腊⼋蒜。
把蒜瓣放进醋⾥,封起来,为过年吃饺⼦⽤。
到年底,蒜泡得⾊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味双美,使⼈忍不住要多吃⼏个饺⼦。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
孩⼦们准备过年,第⼀件⼤事就是买杂拌⼉。
这是⽤花⽣、胶枣、榛⼦、栗⼦等⼲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们喜欢吃这些零七⼋碎⼉。
第⼆件⼤事是买爆⽵,特别是男孩⼦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风筝、空⽵、⼝琴等。
孩⼦们忙乱,⼤⼈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象。
腊⽉⼆⼗三过⼩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擦⿊,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糖的,糖形或为长⽅块或为⽠形,⼜甜⼜黏,⼩孩⼦们最喜欢。
过了⼆⼗三,⼤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
除⼣前必须⼤扫除⼀次,名⽈扫房。
还要把⾁、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少⾜够吃⽤⼀个星期的——按⽼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初六才开张。
除⼣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的⾹味。
男⼥⽼少都穿起新⾐,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贴好了各⾊的年画。
除⼣夜家家灯⽕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除⾮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夜,除了很⼩的孩⼦,没有什么⼈睡觉,都要守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北京的春节课件(共26张PPT)
初六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正元月宵十五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பைடு நூலகம்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1.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读课文,填写表格。
2.表格:
时间 尾月初八
风俗习惯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尾月初九到尾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尾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祭吃灶糖王。。
过了二十三 除夕 初元一旦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 吃团圆饭,祭守祖岁,。守岁。
北京的春节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 主要部分的。 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贴春联
放鞭炮
这是哪个节日的场景?
逛庙会
北京的春节
春节及相关习俗
春节,是我国最郑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 春节,都有自己特殊的风俗习惯。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上、衣柜上, 寓意着福到了。北京人贴春联也是有讲究的,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北京人喜 欢在屋内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等春条。逛庙会是旧时北京 过年的主要习俗。
2.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把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说说喜欢的原因。 4.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认读生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春节的热闹与隆重,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抓住重点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思维能力: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明确详略安排的表达效果。
审美创造:品味“京味儿”语言特点,感受作者是如何借助“京味儿”语言突显民俗特色的。
【课前解析】关注文章结构: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元宵节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关注春节习俗: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
春节,是中国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教学目标】1.会写“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热情、风筝”等20个词语。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写“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热情、风筝”等20个词语。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阅读训练(五) 1.北京的春节(含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从文中的加点字我们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春节贴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请你试着写出自己积累的两副对联。
8.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
9.文中画线句子表明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方面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红火热闹。
阅读三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1.《北京的春节》作者是_____,原名_____,字______,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______。
2.课文按照_________顺序展开,对照上文,完成内容梳理: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学生上学,大人做事
阅读二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知识点梳理一、作者介绍:1.本文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二、课文理解:《北京的春节》一文记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等几个时间段北京过春节的一些习俗,在这些习俗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正月十五张灯结彩、吃元宵。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五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
而对于“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些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印象深刻。
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二、基础知识1.易错字音及易错字万象更(ɡēnɡ)新间(jiàn)断分(fèn)外掺(chān)和(huo)娴(xi án)熟水浒(hǔ)传醋:左边“酉”部中有短横戚:右侧是“戈”部2、词义解析①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面貌一新。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②截然不同: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近:大相径庭)③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④零七八碎: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
⑤分外:超过平常,特别。
⑤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12.特殊形式的词语①各……各……各式各样各色各样各行各业各家各户②有……有……有声有色有模有样有勇有谋有血有肉有说有笑有钱有势有棱有角有始有终有理有据有情有义。
三、课文梳理四、课后练习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文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参考答案: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
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详写,其余略写。
(详见前“课文梳理”一览表)。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内阅读专项训练(二) 1.北京的春节(含答案)
阅读三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 )是玻璃的,有的( )是牛角的,有的( )纱灯,有的( )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2.过渡承上启下
3.除夕那天,街上有很多人;而在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休息,铺户都关着门。
4.春节是我们国家一个大团圆的日子,五湖四海的人都会在这天赶回家与亲人团聚。
阅读二
1.jiàn√pù√
2.除夕真热闹。
3.味觉、视觉、听觉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
4.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阅读五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 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教材分析: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有《老舍全集》行世。
我会写:醋:陈醋米醋醋酸醋罐子饺:水饺饺子蒸饺煎饺拌:搅拌拌和凉拌拌嘴杂拌儿擦:摩擦擦眼擦洗擦黑擦肩而过眨:眨眼眨巴宵:元宵通宵宵禁春宵通宵达旦旦:元旦旦暮旦夕枕戈待旦燃:燃烧燃料自燃燃灯燃放戚:亲戚戚谊戚友哀戚休戚相关贩:贩卖小贩摊贩商贩贩夫摊:摆摊摊主摊子摊牌摊放摊点轿:轿子花轿抬轿轿车轿夫骆:骆驼驼:骆驼驼背驼绒驼峰浒:水浒《水浒传》形近字:醋(陈醋)酸(酸味)饺(饺子)校(学校)拌(搅拌)伴(陪伴)眨(眨眼)泛(泛舟)宵(元宵)霄(云霄)贩(贩卖)贬(贬低)摊(摆摊)滩(沙滩)轿(轿车)桥(大桥)驼(骆驼)鸵(鸵鸟)多音字:铺:pù店铺pū铺张看:kàn看见kān看守近义词:规矩——规则预备——准备充足——充裕热闹——喧闹娴熟——熟练各形各色——各式各样照常——照旧截然不同——迥然不同反义词:充足——短缺热闹——冷清间断——连续娴熟——生疏高潮——低谷淘气——乖巧理解词语:【杂拌儿】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等【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面貌一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松山湖南方外国语学校集体备课通案主备人:汪成龙
六年级语文科课题(学习内容):1、北京的春节()周()课时审核人:
学习目标(任务)
1.会写“蒜、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饺子、鞭炮”等18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3.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主要设想、措施
(学法、教法)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谈一谈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2.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课时安排及其它
两课时
导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三.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⒈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⒉小组研读。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问题补充(个性设计)
作
业
1背诵课文2完成练习册
板
书
6北京的春节
年的味道爆竹的味道香甜的味道开心的味道除夕真热闹
课后反思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