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里的大象》序言
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
作者还探讨了集体沉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打破沉默的可能和方式。 这些内容为读者提供了反思自身和社会现象的机会,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更好地面 对和解决集体沉默的问题。
《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这本书的目录结构严谨,内容丰富, 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探讨集体沉默现象的平台。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 能够更好地理解集体沉默的成因、组成形式以及应对方法,从而在社会生活中更 加理性、积极地面对问题。
作者简介
这是《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精彩摘录
《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精彩摘录
《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作者通过 深入剖析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如何面对沉默和否认的问题,向我们揭示了这些行为 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影响。以下是本书中的一些精彩摘录。
“沉默就像房间里的大象,它巨大而显眼,但人们却选择视而不见。”这句 话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在面对敏感或尴尬的话题时,往往会选择保持沉默,就像房 间里的大象一样,虽然存在,但却被人们故意忽略。
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 认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否认
可能
沉默
问题
生活
选择
解决
大象
否认
沉默 大象
面对
生活
人们
现象
社会
现状
房间
作者
内容摘要
《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是一本深入探讨社会心理学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对 “房间里的大象”这一隐喻的运用,生动地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常常选择沉默和否认的 态度。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同时也唤醒了我们对 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实验者》影评观后感
《实验者》影评观后感《实验者》影评观后感一、房间里的大象当米尔格拉姆教授从耶鲁大学灰蓝色的走廊尽头缓缓走近,直面镜头说起大屠杀时,一头大象突然出现在他身后不远处。
正在讲述的主人公没有做出任何回应,镜头也没有给予这头大象任何关注。
这头庞然大物就好像不存在一样。
显然导演想用看似荒诞的画面告诉观众,这就是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社会学家伊维塔泽鲁巴维尔于2006年出版过一本关注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的着作,书名就叫做《房间里的大象》。
作者用房间里的大象比喻“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
大屠杀就是一头房间里的大象。
要说一个普通的德国人想不明白远处大烟囱冒出的滚滚黑烟和散发的恶臭是怎么回事,未免太不可信。
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
只是因为没有人站出来说“房间里有大象”,大象也就不存在了。
大象再一次出现的场景与第一次十分类似,教授依然直面镜头,但他谈的不是大屠杀。
而是服从实验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
第二次出现的大象与第一次相互呼应,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关照。
集体性沉默不仅发生在大屠杀的时代,在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当中以及成果出来之后仍然阴魂不散。
二十世纪的人们不断地反思,批判,而这头大象如同梦魇一般时不时地从走廊镜头突然出现,考验所有人直面现实的勇气。
米尔格拉姆的老师所罗门?阿希在听说他这个实验之后放下咖啡杯慢条斯理地说:“你怎么不看看人性光明的一面呢?”在米尔格拉姆告诉他,这个实验换了地点换了施测方式换了被试人群结果依然如故之后,阿希沉默。
在学术评委会讨论米尔格拉姆的实验结果,质疑这个实验的目的时,米尔格拉姆拿出不容置疑的数据,回答他的依然是沉默。
米尔格拉姆在学术界磕磕绊绊几十年,不管他愿不愿意,服从实验终究是他始终绕不过的话题,正因如此,房间里的大象也像一个巨大的幽灵一般跟了他几十年。
二、米尔格拉姆与所罗门?阿希米尔格拉姆在哈佛的第二年师从所罗门?阿希,这位导师对他确定未来研究方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房间里的大象》读后感
《房间里的大象》读后感导语:沉默到底是不是金?我们是沉默的大多数吗?读一读《房间里的大象》吧,把你打破沉默,把你房间里的大象请出去。
本书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个人和集体生活中的共谋性沉默的,房间里的大象,一个英语谚语,用来表示大家都知道却不提及的事。
腰封上写着,这是"关于集体沉默的第一本完整研究著作"。
作者据说在学院生涯中受到了什么集体沉默事件的委屈,于是努力解剖这头讨厌的大象。
和许多学术论文一样,本书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搜罗出许多例证,试图给他们一种合乎逻辑的排列。
出于对讨论主题的兴趣,你满怀期待的往下看,最终却得不到比几句话就能概括的观点更多的启发了。
好在这里的例证还算有趣,文章也短,读来不会有太多怨言。
讨论中有几处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地方,一是我们投射注意力的方式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社会习俗的制约?认知系统像一个滤网般,把对此系统来说无用或不合常理的信息筛掉。
另一个是权力在沉默和否认中的作用。
它不仅包含更大的可关注视野,还包含控制他人可关注视野的能力。
这两种作用的综合,让许多情形介于"视而不见"和"心照不宣"之间。
对某些社会事件之集体沉默,恐怕是一大部分人天真无辜、毫不知情,而一小部分人才闭目塞听、避之不及吧。
尽管打破沉默往往会给自己带来危险,作者号召大家还是应当把大象从房间里请出去,并且预言大象被众人认真凝视后体型会缩小。
这么做虽然困难重重,却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不过实际操作起来,是不是应该首先让无意识的大多数明白,那儿真的有一头大象呢?《房间里的大象》是一本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
在英语里有句谚语“房间里的大象”,直接的意思就是房间里的人们,对于存在于众目睽睽之下,房间里的一头大象却视而不见。
引申的意思,人们对于骇人听闻、显而易见而存在的某种事实和状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装聋作哑,无动于衷。
本书从英语谚语“房间里的大象”入手,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作者将之称为合谋性沉默。
《房间里的大象》阅读答案
《房间里的大象》阅读答案问题一文中的大象是指什么?答案:在短篇小说《房间里的大象》中,大象是一种比喻,代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问题、烦恼或秘密。
大象象征着某种困扰或难以启齿的事情,无论是个人情感的纠结,还是隐秘的秘密,都可以被比喻为“房间里的大象”。
问题二为什么大象在房间里却没有被人们注意到?答案:大象在房间里没有被人们注意到的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
首先,大象作为比喻,代表的是个人内心深处的困惑和秘密,一些人可能不愿意或不敢直面自己的问题,因此对大象的存在选择了无视。
其次,人们会习惯性地忽略一些显而易见或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事物,所以对于大象的存在毫无察觉。
此外,如果有些人察觉到了房间里的大象,可能出于害怕、尴尬或不愿打破和谐的心理,选择了保持沉默,不去揭示大象的存在。
问题三作者在文中想要传达什么信息?答案:通过短篇小说《房间里的大象》,作者想要传达以下几个信息:首先,大象象征人们内心深处的问题和秘密,这些问题可能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在社会中也存在。
作者希望读者能够正视自己内心的困扰,并勇敢地面对。
其次,作者想要告诉人们,忽视或无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不能使其消失,反而可能会导致问题的积累和加剧。
最后,作者通过描述人们对大象的忽视和不敢面对的态度,呼吁读者勇敢面对现实,敢于挑战自己,解决内心的问题,走出困境。
问题四你是如何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房间里的大象并非可以消失的魔法,但它却是可以被驯服的野兽”?答案:文中最后一句话“房间里的大象并非可以消失的魔法,但它却是可以被驯服的野兽”是作者在总结和呼吁的一句话。
它意味着大象所代表的问题和困扰并不会因为我们选择无视而自动消失,就像魔法一样。
然而,大象可以被驯服,也就是说,我们有能力面对和解决自己内心的困惑。
房间里的大象可以被驯服,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勇敢面对内心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新获得掌控权。
结束语通过阅读《房间里的大象》,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人们内心的困扰和秘密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和困扰。
欧洲银行业风险房间里的大象
亿欧元私人投资者增资谈崩,最后的希望落空,政府若还 不出手,这家全球最古老的银行只能束手待毙。为免引发 多米诺骨牌式的银行业崩溃,圣诞节前,意大利议会紧急 批准了200亿欧元救助基金,其
欧洲银行业风险房间里的大象
中50亿资金将直接用于救助西雅那银行,将后者国有化。 不料期间又起波折,欧洲央行就在圣诞节当天通知意大利, 要救西雅那,50亿已不够弥补其资本缺口,必须增加到88 亿。尽管不爽欧央行横插
欧洲银行业风险房间里的大象
个欧元区不良贷款的三分之一,这其中有75%以上是对公 司的贷款。银行根本没有足够的资本清理其资产负债表,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当地司法调查和媒体调查显示,某 些银行财务管理高度不透明,作
欧洲银行业风险房间里的大象
为非上市公司,卖给个人股东的股票价格是由银行自己确 定的,调查事实证明,其年年上涨的估价纯属任意而为, 而且存在伪造盈利能力的嫌疑。(编辑:赵海建)
欧洲银行业风险房间里的大象
家组成的央行行长及监察负责人小组(GHOS)本该在8日碰头, 审批通过提高银行资本要求的新规,旨在避免2008年金融 危机再度上演。消息一出,欧洲银行股普遍上涨。银行当 然欢迎。“过度监
欧洲银行业风险房间里的大象
管一直在阻碍增长,大数据总有一天会证明这一点。”摩 根大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戴蒙(JamieDimon)在伦敦接受 采访时说。银行业重要改革搁浅欧洲央行主席德拉吉也是 GHOS主席,他在
欧洲银行业风险房间里的大象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3/5/25
欧洲银行业风险房间里的大象
欧洲银行业风险房间里的大象
普雷特(PeterPraet)确实就是这么想的,他在圣诞节前夕还 放言,欧洲的银行问题只局限于几家银行,更广泛的问题 是基于负利率环境带来的银行本身获利能力弱、以及银行 数量太多同质竞争
小升初语文阅读题练习及其答案《不动笔墨不读书》
小升初语文阅读题练习及其答案《不动笔墨不读书》小升初语文阅读题练习及其答案《不动笔墨不读书》「篇一」① “房间里的大象”,在英文里,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就是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
②有些时候,沉默也许是起源于善意和礼貌,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
有些时候,人们害怕权力,害怕高压,害怕失去眼前的利益,于是沉默成了一种自我保护。
③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而且意味着承担。
比如,谈论全球变暖意味着我们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选择不买车、少开暖气和空调、刻意节约用水。
所以为了逃避责任和不安,还是不谈这些为好。
但是大象并不会因为你不谈论而消失,全球还会继续变暖┄┄④沉默的人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漩涡,从这个漩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
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有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只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梦。
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的'人们中越长越大。
⑤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因为随着大象越来越大,掩盖这只大象所花费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并且,目击者的增多也意味着出现“叛徒”的可能性在增大。
⑥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和我们自己的软弱。
14.将《房间里的大象》与《皇帝的新装》联系起来思考,回答问题。
(4分)(1)“我的老天爷!”他想。
“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我自己。
我决不能让人知道这件事。
难道我不称职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老大臣”为什么有这种心态?在《房间里的大象》摘录一句话解答。
(2分)(2)“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
概括出《皇帝的新装》中能证明这句话的情节。
(2分)15.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联系本段内容简要说明这种方法的作用。
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换个角度看问题⑴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把它们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
出乎意料的是,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选择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
后来老板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
于是,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
而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
⑵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
⑶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同志坚持甲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
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
有些同志坚持乙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
比如,一谈到防治害虫,人们便习惯地想到种类繁多、浓度不断加大的化学农药。
实际上,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治虫是可以不用农药的。
有些植物本身具有毒杀作用,而且为某些害虫所爱吃;有些植物的根、茎、叶、花含有发挥油、生物碱等化学物质,害虫对它们避而远之。
如果我们在农作物区选择适当的农业生态体系,利用某些植物的毒杀、忌避作用,不施农药,同样可以防治害虫。
⑷作战有正攻、反攻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
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
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作逆向思考。
房间里的大象的典型故事
房间里的大象的典型故事《说说房间里的大象那些事儿》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房间里的大象”这个说法。
简而言之,就是在一个空间里,有一个显而易见却被大家集体无视的问题或存在。
这可真是一件挺有趣又挺让人无奈的事儿。
我就想起我经历过的一件事。
那时候我还在上大学,我们宿舍有个同学不知道咋回事,袜子总是攒上好多双才洗,那味儿啊,简直了!可大家谁也不好意思直说,好像一说就会伤了和气似的。
这可不就是那只房间里的大象嘛。
每次回到宿舍,那股味道都浓烈得仿佛在告诉我们:“嘿,我在这儿呢,你们就是不提我。
”我们其他人只能默默地打开窗户通风,心里都盼着那位同学能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
还有一次是在公司里,有个领导总喜欢讲一些老掉牙的笑话,关键是还不好笑,大家每次都得陪着笑脸假装很好笑。
这其实也是一只大象呀,大家都心知肚明领导的笑话尴尬,但就是没人敢说出来,怕得罪领导呢。
每次听着那些笑话,我都在心里苦笑,这都快成了办公室的一道“独特风景”了。
你看,这房间里的大象多有意思。
明明它就在那里,可大家就是能当看不见。
为什么呢?也许是怕尴尬,也许是怕引起矛盾,也许是因为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
但其实有时候,这种集体的沉默反而会让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
如果当时我们宿舍的人能早点提醒那位同学,说不定他就会改掉这个不好的习惯;要是有人能跟领导委婉地建议一下,说不定领导以后会讲更好笑的笑话呢。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大象”,也许是邻居家每天都很大声的电视声,也许是同事总喜欢占小便宜……我们常常因为各种原因选择视而不见。
但我觉得呀,有时候适当的指出来,可能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呢。
当然啦,我们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别太直接把人给得罪了。
总之呢,对于房间里的大象,我们既要看到它,又要智慧地对待它。
别让那些明明能解决的问题,就那么一直杵在生活里,时不时地给我们添点堵。
让我们都勇敢点,把那些大象赶出去吧!因为生活本不该被这些可以避免的尴尬和不便所困扰呀!。
(含答案)2013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阅读
语文训练(三)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16分)房间里的大象刘瑜①“房间里的大象”,在英文里,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就是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
②有些时候,沉默也许是起源于善意和礼貌,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
有些时候,人们害怕权力,害怕高压,害怕失去眼前的利益,于是沉默成了一种自我保护。
③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而且意味着承担。
比如,谈论全球变暖意味着我们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选择不买车、少开暖气和空调、刻意节约用水。
所以为了逃避责任和不安,还是不谈这些为好。
但是大象并不会因为你不谈论而消失,全球还会继续变暖┄┄④沉默的人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漩涡,从这个漩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
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有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只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梦。
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的人们中越长越大。
⑤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因为随着大象越来越大,掩盖这只大象所花费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并且,目击者的增多也意味着出现“叛徒”的可能性在增大。
⑥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和我们自己的软弱。
14.将《房间里的大象》与《皇帝的新装》联系起来思考,回答问题。
(4分)(1)“我的老天爷!”他想。
“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我自己。
我决不能让人知道这件事。
难道我不称职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老大臣”为什么有这种心态?在《房间里的大象》摘录一句话解答。
(2分)(2)“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
概括出《皇帝的新装》中能证明这句话的情节。
(2分)15.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联系本段内容简要说明这种方法的作用。
房间里的大象——新媒体模式下的沉默与打破
230张 慧:房间里的大象——新媒体模式下的沉默与打破房间里的大象——新媒体模式下的沉默与打破张 慧(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7)【摘 要】《房间里的大象》是伊维塔·泽鲁巴维尔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即合谋性沉默。
通过分析合谋性沉默的成因,探究解决合谋性沉默的方法。
探究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介的传递方式对合谋性沉默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现象;合谋性沉默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7-0230-02一、研究背景房间里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这句英国谚语中的大象是指某种巨大而无法回避的真相,人们捂住嘴眼,沦为沉默的帮凶,与大象在房间中维持这心惊胆战的和平。
在《房间里的大象》一书中,伊维塔·泽鲁巴维尔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即合谋性沉默。
作者阐述了合谋性沉默的成因、组成形式、参与者的动机和表现,以及这种沉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探讨了打破沉默的可能和方式。
由一句简短的谚语为出发点,研究一种特殊而普遍的社会学现象。
社会学家和作家的不同在于,他不仅揭示出“大象”的存在,还要解释“大象”何以存在以及如何让“大象”从房间里走出来[1],这亦是本书的社会学意义所在。
在时代发展的今天,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方式,媒体最先“发声”并传播的频次也越来越多。
新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介的传递方式,将人们带入一个全新时代[2]。
那么时代背景改变,信息的传播方式是否又会对房间里的大象这种社会学现象产生影响与冲击?也许这是这本书由于时代背景改变而亟待丰富的内容之一。
二、合谋性沉默的成因人们对于真相的集体性沉默是大象的成因,具有集体性和社会性,具有明显的社会化模式。
房间里的大象
《房间里的大象》12.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测中心论点。
(不超过10个字,3分) 拒绝沉默,敢于发声。
14.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联系本段内容简要说明这种方法的作用。
(4分)运用“人们面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态度”的事例,论证“发声不但需要勇气,而且意味着承担”的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增强文章说服力及权威性。
15生活中“房间里的大象”并不少见,请你举一个例子,并谈谈自己对此的看法。
(80-100字,5分)15.自习课上有人随意讲话,无人制止,事后老师调查自己情况,班上的同学选择沉默。
因为他们信奉“沉默是金”,害怕被同伴批评和指责,甚至“孤立和仇视”。
实际上是他们缺乏勇气,不敢承担。
我们应该有勇气打破沉默。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译文】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当年刚刚平定京师,宫中的美女、奇珍玩物,没有一个宫院不是满满的。
可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加上东征西讨,穷兵黩武,弄得百姓无法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
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
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努力、毫无厌倦,只求清净无为,使天下不生事端,从而做到徭役停罢,五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治国好比种树,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
君主能够实行清净无为,百姓怎会不安居乐业呢?。
刘瑜:沉默不是金,而是社会的悲剧
此文是刘瑜为译著《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伊维塔·泽鲁巴维尔著,胡缠译)所写的序言。
很多时候,人会被习惯和情绪所无形控制。
沉默久了就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中国社会习惯明哲保身,说多错多,活着就是好事。
只要自己和家人没受伤害或大伤害,对很多恶事也是无所谓的。
“莫管闲事”就是一个很好的理由。
直到有一天,当黑暗延伸到自己,才奋力嘶喊,看到的也许是当日自己的“无所谓”。
有一句话说的好:你可以不勇敢,可以不说真话,可以逃避;但是不要阻止那些善良而又有勇气的人们说话,以及为了他人而付出的血汗。
当一些人为了这个社会在付出的时候,请不要嘲笑他们的“卑微”和“愚蠢”。
沉默是金,人们常说。
这话还被写成大字,镶在框里,贴在很多墙壁上。
人们用它来告诫自己:言多必失,少说多做,祸从口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总之,能闭嘴的时候就闭嘴。
但是马丁·路德金说: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
历史上无数悲剧源于集体沉默。
二战期间,普通德国人大多已经隐隐知道那些被推上火车的犹太人的下场,但是他们对此不闻不问,照常买牛奶面包,上班下班,并对迎面走来的邻居温和地问候“早上好”。
文革期间,当学生们用皮带抽打老师、或者造反派暴力批斗“走资派”时,也有很多围观群众感到不忍,但他们只是默默地回过头去。
今天的中国,朋友们聚餐,点龙虾鱼翅燕窝,结账的时候在座的人中有公职的那位“要一张发票”,这上万块钱的餐费最后摊到了谁头上,不会有人追问。
“房间里的大象”,在英文里,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就是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
“皇帝的新装”是个典型的“房间里的大象”,但“皇帝的新装”只是个隐喻。
在一个电视相亲节目中,嘉宾们七嘴八舌地分析某个相亲失败的男人哪句话说错了、哪个表情不当,却绝口不谈他的职业是厨师或者鞋匠的事实,这时候,电视屏幕里站着一只大象。
房间里的大象
房间里的大象《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是2011年06月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伊维塔·泽鲁巴维尔。
一、内容简介《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从英语谚语“房间里的大象”入手,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作者将之称为合谋性沉默。
作者阐述了合谋性沉默的成因、组成形式、参与者的动机和表现,以及这种沉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探讨了打破沉默的可能和方式。
二、作者简介伊维塔·泽鲁巴维尔(Eviatar Zerubavel),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现为罗格斯大学社会学教授,在认知社会学领域声望卓著,著有《七日周期》(The Seven-Day Circle,1985)、《完美界线》(The Fine Line,1991)、《时间地图》(Time Maps,2003)等。
胡缠,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后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电影导演专业。
回国后和罗永浩共同创办老罗英语培训,担任英语应用能力部门主管和托福雅思的主讲教师。
三、内涵阐释:房间里的大象(也可以说是卧室里的大象,墙角的大象,餐桌上的大象,厨房里的大象等)是一个英国的谚语,用来形容一个明明存在的问题,却被人刻意的回避及无视的情形。
它的字面意思描述了,一个庞大的大象在狭小的房间里面,是非常明显的事实,因此,它也暗含了这个问题应该被拿来出来公开讨论的意思。
这条谚语,常被用于描绘,上瘾者身边的朋友及家人,为了帮助他走出自我否定,而不愿意讨论他的问题的情形。
这条谚语有时候也写成“墙角的粉红大象”,使用更具视觉效果的粉红色大象来代替普通大象。
(当然,粉红色大象更引人注目,因为根本没有这种大象。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房间里的大象),意思是一些非常显而易见的,可是却一直被忽略的问题。
“房间里的大象”
“房间里的大象”作者:徐凯文来源:《中华家教》2021年第06期笔者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博士,从1997年开始在医院精神科工作,自2009年在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到今年7月,在北大工作了12年,现在创立了“大儒心理”,主要进行青少年心理咨询、学术研究和专业发展的工作,一直关注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之所以介绍个人背景,笔者是为了更好地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阐释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现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中科院心理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中国青少年抑郁的检出率是24.6%,北京安定医院的郑毅教授等人做的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现在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的时点患病率是17.5%。
在最近这两年多的时间里,笔者也一直在做中小学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并且研究抽样很广泛,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还是一些三四线城市,笔者的调查都有样本。
相比于这两个数据,笔者研究数据只高不低,基本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障碍呈现出30%以上的检出率。
这个数据非常可怕,但是也反映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的这一基本现实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是使中小学生产生休学、自我伤害等行为的重要原因。
例如,B市某区一年中发生多起中小学生的极端事件。
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其实是很荒谬的。
在我们“70后”“80后”上中小学的时候,学生自杀是闻所未闻的事情,现在变得这么普遍,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情况,这值得我们去反思。
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了青少年“空心病”的问题。
笔者最初提出“空心病”这个概念,就是因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发现这种情况大量存在:那么优秀的孩子考进名牌大学,但他们的内心并没有积极的价值观做支撑,他们没有理想、信仰,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生命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没有办法完成自我认同,甚至自我厌恶到抑郁自杀的程度,这就是“空心病”。
现在“空心病”问题越来越多,而且已經向中小学蔓延。
关于《大象》含蓄意指层的文本解读
关 的事情 。对 《 大象 》这个 片名的含义有三种解读 。 第 一种观 点认为 , “ 片名参考 1 8 年B c 作的关 于 99 B制 北爱尔兰政 治暴 力的同名 电影 《 大象 》,同样 向社会
5 “ I I }
巾外 文 艺 ‰
外,艾力克斯和艾瑞克两人杀人 的装扮是杀人者形象 的符 号化 ,艾力克斯房间贴的狂乱或暴力的素描与抽 象画是他外表平静 内心狂暴怨怒的符号转移 “ …・
的信 息 。
关键词 : 《 大象》;校园暴力;问题少年;符号 《 大象》 ( 7 ,2 0 )是导演加斯 ・ ・ 03 范
到解 决,校园暴力事件还将继续 ,而每个人 都应该坐
下来 反思,想想 自己能为解决这个 问题做些什么。
桑特根据19 年发生在美国哥伦拜恩 中学那场震惊 世 99 界 的校园枪击案改编而成的影片 。关于影片 的创作初 衷 ,桑特 曾经这样 说道: “ 我们并不想真正 明确地解 释这场可怕的屠杀……我想让观众也来思索这样 的事 情是如何发生的。关于哥伦 拜恩 中学惨案为什么会 发 生 ,我确实有 自己的想法 ,但是我并没有把所有这些 都放在电影里。我在试图达 到一种更为诗意 的意境 , 让观众进入到那种意境中去,并指 出一个答案或者 原 因 。”…因此,我们可 以看 到,片 中并没 有过多 的导 演强加的意志 , “ 只是简 单地采 用大段跟拍 ,力 图 他 还原各个当事人当时真实的生活状态 ,冷静观照他们 平凡琐碎的 日常点滴 ,进而 以最大 可能贴近枪击案 的
对 文 本 加 以解 读 。
们 内心 决不想对 这两个同样也是受害者 的单纯孩子进 行批 判。在我看来 ,在观众与孩子身上都有道德感的 隐退 。孩 子的道德感和法律观念是模糊 的,当他们从 家庭和 学校都得不到关于道德 的标准 ,便转而 向社会 求助 。于是,他 们看到 了缺乏道德评判 的网络杀人游 戏 ,看 到了不受道德与法律制约 的售枪 网络 ,看到 了 疯狂 的纳粹 纪录片 ,而这些正好契合 了他们原本不愿 受约束 的天性 。孩子们把这些 向所有人 敞开大 门的媒 介 当成老 师,并 向这些媒介学习生存 的本领 ,而他们 最终 学到的恰恰 是打破规则 、拆 除道德 围墙 的破坏本 领 。面对这样 一类孩子,观者的道德感被解构 了,很
房间里的大象话术
房间里的大象话术
社会最大的悲哀,不是坏人喧嚣,而是好人沉默!
1、所谓"集体性沉默",指的是面对那些显而易见的、无法忽视的事实或真相,所有人全部不约而同的保持沉默,这就如同房间里有只大象,可大家却集体选择忽视,当作没看见,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就是集体沉默的结果。
2、集体沉默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不说”、“不听”、“不看”,其实就是人性深处的一种逃避行为,激发起这些逃避态度的,往往是一些暴力、丑闻、权利等等,这些令人感到恐惧或尴尬的敏感问题。
3、集体沉默产生的更深层次原因,就个体而言,是为了避免痛苦,避免尴尬或摆脱耻辱,就集体而言和文化习俗,权力结构,人际互动等社会因素有关。
4、要终结沉默,就必须想法设法把“大象”从背景中拖出来,就必须战胜心中的软弱和恐惧,大声说出事实真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谚语“房间里的大象”并不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其中大象指某种巨大而无可回避的真相,而房间里的大象,则具有尽管无法回避,但人们又可以和它相安无事共处的意味。
以此为书名,是因为作者注意到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人们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会集体保持沉默的现象(在本书中将此种现象称作合谋性沉默)。
这是一本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观察和剖析这种集体沉默行为的著作,这也是一本为人们如何打破沉默提供可能的帮助之书。
像作者自己描述的那样,《房间里的大象》是在尝试着“打破沉默谈沉默”。
作者伊维塔•泽鲁巴维尔在当代西方社会学领域享有声望,作为出生在以色列的犹太裔学者,其个人经历也让他格外关注二战期间纳粹和犹太人之间,以及战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那些惨痛却无法回避的历程对人们私下和公共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特别是由此引发的合谋性沉默。
从此出发,他对于各种日常生活中的沉默行为开始探究,引用作者本人的评价,本书是第一部“系统地对此(合谋沉默现象)进行初步讨论的一个尝试”。
纯粹出于好奇,我统计了“沉默”一词在正文中出现的次数,答案是246次。
作为一本薄薄的小书,这是一个让即使作为翻译者的我都感到很吃惊的数字。
正是由于本书作者对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声的那部分持续关注和不断提醒,读者得以逐步深入到一个我们自己身处其间,但却未曾注意(作者提醒我们,很多时候是刻意回避)的潜在世界。
在那里,生活着另一群我们,彼此默契,不发一言,我们被沉默所压制,恐吓和羞辱,同时,我们也是沉默的合谋者,在压制,恐吓和羞辱着别人。
我们的沉默于是成为一种力量,这力量来自于彼此合作,但其意义却在于彼此阻隔。
人们各自为政,但异口同声,集体参与了一场沉默大合唱,而指挥台上,往往空空如也……沉默的合谋成为了有生命的东西,自发地生长和运转,而这,正是合谋性沉默的诡异之处。
我们所在的文化中,这样的现象也贯穿古今,俯拾皆是。
在汉语中有大量对沉默性合谋的形象描述,比如“心照不宣”,“揣着明白装糊涂”,比如“视而不见”,“掩耳盗铃”,再比如“顾左右而言他”,“非礼勿言”,和“自欺欺人”。
其温和形式,我们称之为“得体”和“有城府”,其最严厉形式,大约是“道路以目”。
这些都是中国人的语境中,对此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房间里的大象》还分析了人们对于打破沉默者所怀有的复杂心理和对应的社会行为。
作者对揭示真相者和告密者这两种身份的区别辨析在先,对人们对这两者不加区别的憎恶解读在后。
这一部分的比照,对于现时的中国读者来说,相信也是相当有趣,且意味深长的。
本书的最后三个章节,作者也尝试着对于如何打破沉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一点,我们同样也能在自己的汉语语境中找到共鸣,比如“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又比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等。
结尾处,作者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我们为否认大象如影随行的存在所做出的共同努力,才使得这些大象成为庞然大物。
一旦我们开始承认大象的存在,它们便神奇般地缩小。
只有当我们不再商量好了去忽略这头所谓的大象,才能最终把它赶出房间”。
这应该也正是这本社会学著作在它的学术价值之外,所具有的强烈现实意义吧。
本书得以顺利翻译完成,首先要感谢孙炼和许迪在翻译过程中,给予我无比巨大的帮助和鼓励。
我还要特别感谢唐棣,你对译稿和英文原稿所进行的逐段逐句的比照和建议,让我感动,使我在书稿文字风格的推敲和修订上获益良多。
一并感谢马里兰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郭瑀,你对书稿做了通读审核,让没有社会学背景的我,感到莫大安慰。
最后,无尽的感谢献给此书的编辑彭毅文,你从最初选定此书,选择我做译者,到译成初稿后,和我一起进行字句的斟酌,以及细节上的建议,包括文字上的润色,一直到这本书的最终出版,你的贡献都远超于我,让我惭愧,感动,和敬佩。
另外,此书虽薄,却并不好翻译,我又是个有文字洁癖的人,翻译得极慢,特别感谢你无尽的耐心和信任,希望这本书的翻译,能对得起我们花费的时间,和你对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