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
《联律通则(试行)》中国楹联学会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附解读)
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附解读)《联律通则》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试行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订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联律通则》浅读
《联律通则》浅读《联律通则》浅读作者:崔玉龙中国楹联学会制定的《联律通则》(修订稿),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论述的梳理与规范,同时吸收了近年来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崭新成果,是一部重要的规定性、指导性和权威性文件。
这是一项创造性工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它的问世和实施,为今后的楹联创作、评审、鉴赏提供了蓝本,必将给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蓬勃生机。
今年是中国楹联学会六代会确定的联律普及年,能否读懂弄清联则中的基本概念和质的规定性,并加以正确实践,就至关重要。
为此,下面根据自己对联则的学习、理解与领会,做一粗浅解读,供初习楹联者参考,并就教于业内各位方家。
一、楹联的性质及基本特征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集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于一身,因而能够千年传承,经久不衰。
其格律与诗词格律具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因而它不是诗词更不是别的文学体裁的附庸。
楹联又称对联。
对联就是要又对又联。
“对”,有对称、对比、对立、对等、对仗、对流等含义;“联”则有联合、联系、联想、联盟、联通等意思。
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就在哲学上体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在美学上体现了完整和谐的对称美,在文学上体现了平仄、对偶、节奏的格律性。
所以,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这是我们必须把握的重中之重。
二、楹联应遵循的基本规则楹联格律的六条基本规则,既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东西,也是最初级、最简洁的表述。
在特定条件下,未能符合基本规则的楹联,未必就是出格的作品;但在任何情况下,只要遵守了六条规则的楹联,肯定是合格的作品。
. 1、字句对等楹联由上、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楹联分为单句联、双句联、多句联,字数、句数均无限制,所谓“联无定句,句无定字”。
然而,不管短则几字、十几字,长或逾百上千,关键是要上下一致,这是构成楹联的起码条件。
可以这样说,两段字句相等的文字不一定是对联,但两段字句不等的文字一定不是对联。
《联律通则(最新版本)》
《联律通则(最新版本)》鲵影萍踪 2018-07-2113:28【按语】余闲暇时,常浏览《笠翁对韵》,有便于让喜欢对联的了解中国楹联学会新近通过的《联律通则》,于是在百度上下载了⼀个新版本,供楹联爱好者参照学习。
图⽚发⾃简书App《联律通则》编辑中国楹联学会引⾔楹联是中华⽂化宝库中的独⽴⽂体之⼀,具有群众性、实⽤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
在⼀年多的试⾏实践基础上,⼜吸纳了各⽅⾯的意见进⾏修改,制订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章基本规则第⼀条字句对等。
⼀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以及修辞的运⽤,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率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字⽽节”,节奏点在语句⽤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字。
第五条平仄对⽴。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般要求形成⾳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成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于主题。
第⼆章传统对格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法中的借⾳、谐⾳、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流⽔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开心国学院联班基础知识第8讲:联律通则之六要素
开心国学院联班基础知识第8讲:联律通则之六要素开心驿站联班基础知识第八讲,联律通则之六要素主讲~云诗雷情大家好,我们第一讲,对联简介中提到“对联六要素”,那只是简单的提了一下。
今天我们具体学习对联六要素。
相信大家都玩过游戏,或者什么运动,比如:捡石子,跳绳,跳房子,跳皮筋,打篮球,打碰碰球,斗地主,打麻将,等等,玩这些都有规则,不守规则,没人跟你玩。
我们玩对联,也有规则,那就是《联律通则》。
联律通则就是玩对联的规则,就跟玩游戏,打牌一样,你不守规则,没人跟你玩。
闲话少说。
《联律通则》于2007年6月1日颁布,2008年10月1日第二次修订。
它是楹联创作的“宪法”。
中国楹联学会“六代会”提出,2010年是“联律普及年”。
普及的对象不仅对会员,还有广大楹联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新联律通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新联律通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可以介绍新联律通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以下是一个示例: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对于联络和沟通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
传统的联络方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新的沟通方式——新联律通,应运而生。
新联律通是一种基于现代科技的全新沟通模式,它旨在通过利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简化沟通步骤,提高效率。
通过新联律通,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交流和互动,无论是个人之间的交流,还是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的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实现了更大的灵活性。
新联律通包括了多种沟通方式,例如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语音通话和视频会议等。
这些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使得跨地域、跨文化的沟通变得更加便捷。
同时,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联律通也逐渐融合了更多的功能,如在线办公、远程教育和电子商务等,进一步拓展了其应用范围。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联律通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机遇,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比如,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传统的沟通方式可能会受到新联律通的冲击,个人与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可能减少。
因此,在推广和应用新联律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利用新联律通的优势,规避其潜在的弊端,以实现更好的沟通和协作效果。
综上所述,新联律通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模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了解和掌握新联律通的定义和特点,对于充分发挥其优势并规避潜在风险至关重要。
接下来的章节将更加详细地介绍新联律通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其对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在本文中,将按照以下结构介绍新联律通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对新联律通进行概述,包括它所代表的意义和背景。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新联律通的定义,包括其内涵和外延。
同时,我们将探讨新联律通的特点,包括其与传统律通的区别和独特之处。
对联基本格律:《联律通则》分类讲解——平仄对立
对联基本格律:《联律通则》分类讲解——平仄对立展开全文(五)平仄对立对联是我国传统的韵律性文学形式之一,作为供人们实用和欣赏的文学艺术,自然也应保持韵律性文学的共性即保持声调和谐、抑扬顿挫的特点,讲究用字的平仄,使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富有旋律,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造成一种音乐美。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全联“平仄和谐”,这是对联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于掌握的格律要素。
所谓“平仄和谐”,就是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句中按节奏安排,要平仄交替。
“相反”、“交替”,构“和谐”,这就是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对联内在魅力的所在。
对联是讲究声律的,所谓“声”,就是指声调,主要是指平仄而言。
所谓“律”,就是指平仄分布的规律。
要把对联做好,就必须懂得声律方面的基本知识。
这里要补充一点背景知识。
在我国古代,为了追求诗文朗诵美感,达到声韵搭配和谐的效果,前人将每个字的发音进行归纳,总结出阴平声、阳平声、上(读“赏”)声、去声、人声,根据他们的读音特点,将阴平、阳平统称为“平声”,将上去人三声统称为“仄声”,这样汉字的基本读音就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
一般平声字读音都舒缓悠扬,仄声字读音都硬朗明快,这样平仄搭配写出来的句子,读起来就抑扬顿挫、高低超伏,有了音乐美感。
这也就是我国古代诗文利于朗读的原因所在。
(1)关于平仄声,怎样来识别?这里先插入讲解一段平仄声的识别方法,之后,再来讲解“平仄对立”。
前面讲过,平声和仄声,是古人把所有汉字标注声调后划分的两大类。
大体上,绝大多数平声字,就是我们现在普通话发音中的一声、二声字;大多数仄声字,就是三声、四声字。
不过还是有一些区别,如:黑、向、国、石这些字,现代读音是平声,可古音是仄声字中的人声字。
古今音读音不同的字,所占比例最多的就是古代的人声字,有人统计,人声字有一千多个,但常用的只有两百多个。
有志于古声创作对联者,可以通过书籍查阅或网络检索,了解这些字,并通过反复练习的办法熟记下来。
《联律通则》导读
《联律通则》导读《联律通则》导读新闻作者:中国楹联学会发布时间:2013-8-1语流指线性的连续话语。
语言学上把先后说出的一串代表意义的声音就称为语流。
最短的语流可以由单个的词构成,长的语流则可以有许多句子和段落。
人们在说话时,不是孤立地发出一个个音节(字),而是把音节组成一连串自然流动的连续性声音流。
语言的表达如一注水流,各个音节既相互关联又源源不断,这种“流”的特征我们称之“语流”,语流随时间方向作单向流动。
表达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流有时平缓径直,有时迂回曲折。
对语流加以切分,可以得出大小不等的语音单位。
因为诗词对联语言与一般口语不同,节奏和韵律十分鲜明,故可以称为韵律语言。
根据新兴的韵律构词学及韵律句法学的理论,语流中最小的语音单位称为韵素,韵素与韵素拼成音节,音节与音节构成音步。
如我们拼出“流”字时,“líu“的“l”和“iu”都称为韵素,所拼出的“流”字称为音节,“语”和“流”两个音节便组成“语流”这一个音步。
在音步与音步之间,存在着大小不等的停顿,把语流分割成长短不一的韵律单位时,停顿现象也应被视为韵律结构的重要组成单位。
节奏即语言节奏,指的是语言运用中有规律的强弱和长短的现象,是声音大致相等的时间段落组合后形成的有规律的起伏。
节奏的组成:1、模式的规则与不规则,2、声音的长短,3、声音的强弱,4、声音的有无。
节奏一词最早指音乐节奏,语出我国古代《乐记》:“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
”意思是说,断连顿挫是形成节奏的要素。
文学语言的节奏是文学作品审美效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读者欣赏文学作品,首先感触到的是语言的音韵、旋律和节奏,进而才会体味到文学语言特有的情趣、韵味、格调、色彩。
好的文学语言,应该是音韵和谐,旋律悠扬,节奏鲜明,具有声情并茂之美。
诗词楹联语言的节奏,是由一连串的音步及音步间的停顿交替连接而成,音步可分为三种形式:双音节音步称为“标准音步”,单音步称为“蜕化音步”,三音节音步称为“超音步”。
第二讲:解读联律通则
大家好,今晚我们来讲讲“联律通则”。
“联律通则”是2008年10月1日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七次常务会通过的楹联标准文规。
它规定了楹联的6条基本要求,1、字句对等;2、词性对品。
3、结构对应。
4、节律对拍。
5、平仄对立。
6、形对意联。
个人觉得楹联三大特征就是:【对:词构对仗。
联:声律协调。
表现形式:形对意联。
】楹联的格律是指在对联创作中要遵循的基本规范,也就是联律。
楹联在经过了历代的发展与创新中,形成了各种自身规范。
楹联无外乎工与严,工对与宽对之间其实是没多大的区别,甚至可以说没区别。
一幅楹联的创作是从整体的立意出发。
根据联意的需要用字措词,该严则严,该宽则宽,形式必须服从于联意。
变通要按实际不可违背联的根本。
对联是一门传统的中国文学艺术,我们在做到对仗精确性的同时,也要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各种对仗法。
对于初学者来说,对仗一定要从严,基础要扎稳以后才能更好的利用以及运用,只有对工对精通了,才能去想、去创新、去尝试宽对的妙用。
以下,我们就对“联律通则”进行解析。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字句对等:楹联基本要素之一。
我们可以分为两层意思来理解,一、上下联句数相等。
二、上下联字数相等。
意思是一幅联的上下联字数、句数都必须相等。
上联若七个字,下联也一样七个字,这是字数相等。
上联若两分句或两分句以上,那下联分句的句数也必须同上联一样,这是句数相等。
例1:出句:柳丝垂皱千江月【拂尘】对句:燕子衔来一季春【拂尘】单句联,上下联都是七字组成,字数相等。
例2:出句:闲听小桥流水声,两岸香红招蝶醉【拂尘】对句:静看微雨幽林色,一湖碧绿映山清【拂尘】双句联,上下各由两分句十四字组成,字句对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词性对品:楹联基本要素之一,对品也就是对类,即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可以分为十二大类:动词、量词、名词、形容词、数词、代词、介词、助词、副词、连词、叹词,拟声词。
《联律通则》
联律通则前言第一条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第二条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
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第三条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四条楹联文体质的规定性、适应性,要求创作与赏评坚持创新而不离传统体范,重律而尤见时代风徽的原则。
第二章总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上下联句的字数及其句数要相等。
第二条词性一致。
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相同。
第三条结构对应。
联文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修辞的运用,上下联要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
联文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
第五条平仄对立。
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
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之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语意相关。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
第三章附则第一条用字的平仄声调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1)在近古与近代通行的韵书中,字分四声,“平声”不分阴阳,统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三种声调为“仄”;(2)现代汉语字音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声、今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二条语句的平仄结构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隔占一节奏),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交替。
第三条语句的语流节律按“二字而节”的常规节奏安排。
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是不变的,可据联文表达需求、作者态度表现与诵读需要组织或划分为种种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
解读《联律通则》
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中国楹联学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一、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这里重点强调的是楹联与不同的文学体裁及文学形式之间的区别。
我们知道,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都包含、渗透有对仗的内容,如王勃的骈体文《藤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再如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等都包容渗透着对联的内容。
但我们仔细观察,是否和我们所说的对联要求相吻合呢?不尽然,对联有自己的规律与定则,《联律通则》就为我们规范了这一规律与定则,为我们创作与欣赏对联,提供了明确的要求。
二、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
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这儿强调的是,不按对联格律要求写出来的,尽管上下写字数相等,互相对仗的两行字,也不能称其为楹联,那么什么是格律呢?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相对、语意相关。
比以前的要求更明确化了,将于后一一进行详细解析。
《联律通则》解读(四)
《联律通则》解读(四)《联律通则》解读(四)联律通则叶子彤词性对从宽范围(第三章)部分纵观《联律通则》,第一章主要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规定了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二章更深入一步,从修辞学的本源上确立了对偶辞格在对联形式要求上的中心地位,规定在与对偶辞格发生矛盾时,语法学所归纳的“基本规则”必须放宽,但语法学是一门精细的学问,只用模糊的“放宽”二字很可能会造成“基本规则”的混乱,如何把握“放宽”的尺度便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于是《联律通则》第三章便从语法学角度更为详细、具体地阐述了“词性对从宽范围”。
与此同时,谐巧类对句往往会因为追求技巧而降低词性对偶以及平仄声律等形式上的要求,《联律通则》也对此作出从宽的规定。
(一)、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
鉴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对偶规则与传统修辞对格之间的差异很微妙和复杂,所以,《联律通则》只能以归纳的方法,列举主要的“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
这个范围大致包括: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形容词,是指主要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和状态的词语。
如:“大”、“高”、“美丽”、“精明”、“可爱”、“冰凉”等。
动词,是指表示动作中状态的词。
动词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可以与宾语构成动宾词组。
据此,动词亦可分为两类,一是能带宾语的称为及物动词,它所表示的动作常涉及动作者以外的事物,如“吃”、“穿”、“读”、“写”等。
联律通则解读(一)
联律通则解读(一)摘自<<对联通>> :一.平仄交替与对立的方式所谓平仄交替,是指在一联之内,不能只用平声或只用仄声的字,应当有规律地交错使用。
除了作为一种艺术技巧来使用者,概莫能外。
所谓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应当是相反的。
即上联是仄声的,下联就应当是平声;上联是平声的,下联就应当是仄声。
除了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的变通(如可平可仄)而外,也不应违反。
看王力先生在其《诗词格律》中对解缙“墙上”一联平仄作的标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从标示的平仄看,上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联内就是交替的,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平仄都相反,就是对立的。
标示所用小号的字,表示可平可仄,都逢单,但并不是说凡逢单的字都是可平可仄,本书有关部分还会叙述。
由于有的字可平可仄,两联同一位置上,就常常出现这种情形:两个字或者都成了平声,或者都成了仄声。
这时,就要尽量争取同中有异。
若都是平声,就一阴一阳;若都是仄声就一上一去,或一去一入,或一上一入。
“墙上”联的第一个字,上联为‘墙”,下联为“山”,都是平声,但“墙”是阳平,“山”是阴平,就比较好。
像这样同中有异,听起来就不至过于单调。
对联平仄运用有一系列的基本规则,统称为“马蹄韵”。
二.马蹄韵的由来和基本特点清人林昌彝说;“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联亦以仄音。
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
”(林庆铨《楹联述录》)这段话换一种说法,就是“仄顶仄,平顶平”。
对联平仄的这种运用规则,就叫“马蹄韵”,亦称“马蹄格”。
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
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
联律通则
联律通则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率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成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单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避忌问题。
(1)忌合掌。
(2)忌不规则重字(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词性从宽范围第十一条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介词与助词、连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符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最新精选】联律通则(楹联通则)(修订稿)
《楹联通则》(修订稿)编辑发布:中国楹联学会(2008-9-22)编者按:《联律通则(试行)》自2007年6月1日公布以来,得到各级楹联学会及广大联友的普遍关注和支持。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学会在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联律通则》又作了认真的修改。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决定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联律通则》(修订稿)《联律通则》(修订稿),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凝聚着我国楹联人的聪明才智。
他的制定和实施,是近年来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楹联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楹联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生机。
在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实践中,必须坚持联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我们希望广大联友继续关注《联律通则》(修订稿),使其不断充实和完善。
联律通则(修订稿)中国楹联学会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 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联律通则讲稿
联律通则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中国楹联学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专家解读_联律通则__联律通则_第一章讲稿
对联·对联教材专家解读《联律通则》《联律通则》第一章讲稿●叶子彤(接上期)(三)结构对应结构对应,就是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从句法结构的角度讲,也就是说,句型要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如果上联是主、谓、宾结构,下联是主、谓、补结构,就没有对好。
在要求大的句法结构对称的同时,小的词组也要做到句法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
例如,清圣祖康熙题菊香书屋联:庭松不改青葱色;盆菊仍霏清静香。
此联题北京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
“青葱”,翠绿色。
松为百木之长,在“岁寒三友”之中名列首位,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之誉。
由于它经冬犹绿,吟风振雪,给人以高洁坚贞之感,故深受世人的喜爱。
上联正是借松而励志。
“霏”,飘洒,飞扬。
“清静”,安静,不嘈杂,借指心性纯正恬静。
菊花是起源于我国的名花,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咏赞,用以颂赞其傲霜的精神、怡然的神态、高洁的情操。
下联也是借菊而抒怀。
联语以平易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恬静幽雅的松菊图:松柏挺立,葱茏映目;菊花似锦,馨香四溢。
一“色”一“香”,和谐动人。
“香”还暗寓书香,极有情韵。
从结构上看,上下联都是主谓宾句式。
其中,“庭松”、“盆菊”均为偏正结构,而“青葱”、“清静”则均为并列结构。
又如,清郑燮(板桥)题月观亭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此联为江苏扬州瘦西湖小金山月观亭题写。
月作为“三光”之一,自古以来被文人雅士歌咏颇多,借月抒怀之作数不胜数。
以“月”为名的景观也遍及各地。
上联用“月来”切“月观”之亭名,谓地上月光如水。
以水形容月光尤显亲切自然,苏轼《次韵孔毅父》诗有“可怜明月如泼水”之句。
“云起”,云朵涌动。
下联言空中云状似山。
云从来就是飘忽不定,或聚或散,形态各异,将云团比做峰峦,更是活灵活现。
叶子彤先生解读《联律通则》2
叶子彤先生解读《联律通则》2词性对品词性对品是楹联的另一要素。
所谓“品”字,就是类。
通则中使用的“对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按现在语法对词性的分类,(即名、动、形、代、数、量、副、介、连、助、叹、拟等),要求词性相同为成对;二是传统文章运用骈词丽句,不断优化形成的稳定对格;三是前人属文缀偶习用并传承至今的对仗种类。
我们把这三种词语的“对法”,视为对仗品类,每一种相合,都视为“对品”。
也就是讲,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才能构成对仗。
讲究词性对品,首先要弄清楚词的分类。
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说:按照诗的对仗,词可以分为九类,就是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虚词、代词等。
古人属对一般把字(词)分作实字、虚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字。
其定义是:“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
”所谓的“实、虚、死、活”,就是词性概念。
例如:实字:天、地、树、木、鸟、兽、花、人……半实字:文、武、威、术、气、力……虚字(活):吹、腾、升、沉、奔、流、出……虚字(死):高、长、清、新、柔、美、大……半虚字:上、下、里、外、中、间、左、右……助字:者、乎、然、则、乃、于、也、哉……从这些字可以看出,所谓的“实字”都是名词;“半实”是抽象名词;所谓的“虚字(活)”是动词。
所谓的“虚字(死)”是形容词。
所谓的“助字”就是包括现在所说的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
所谓的“半虚”,除方位词外,还包括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形容词和时间词。
古人属对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也就是要求上下联的词类属性要一致。
现代汉语中,汉字总体上分为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实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和量词等;虚词类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等。
“词性对品”,就是上下联的相应部位的文字,其词性必须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
联律通则
联律通则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判别声调平仄遵循从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避忌问题。
(1)忌合掌。
(2)忌不规则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词性对从宽范围第十一条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词、联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律通则》解读要创作楹联,首先要懂联律。
对联本身属于格律艺术,撇开联律,对联就失去了灵魂,如果信笔涂鸦,任意驰骋,那写出的肯定不是对联。
当然,我们这里所指的联律。
并不是个别人凭空臆想出来的清规戒律,而是前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经过比较、选择、简化、优化而总结归纳出来的对联规范,过去曾经被人概括为六相,即: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
按照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颁发的《联律通则》(修订稿)又概括为六对,即: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其基本内容大体可以概括为四条:即一是联尾上仄下平,二是词性句式相应,三是音节平仄相谐(本联中交替,上下联相对),四是避免无序重字。
其中核心的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后学者循其章法,就可以少走弯路,运用它构思联作,决定取舍,就会大大增加对联的魅力,提高对联的品位,体现出对联形式美、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的艺术效果。
这里我就按《联律通则》,说一说在创作实践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其参照的蓝本是《联律通则导读》,中间也加杂一些个人看法,以供大家参考:一、关于词性对品。
联律要求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用来划分词类根据的词的特点,称为词性。
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十二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
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属于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属于虚词。
这里的虚词、实词概念,与古人“字类相对理论”中的虚字、实字并不等同。
古人对偶理论基本上是把所有汉字分成虚实两大类,有实实在在形体的为实,其余为虚,以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便可以构成对偶。
因为汉字实际的复杂性,单纯用虚实无法截然分开所有汉字,于是又增加了“半实”与“半虚”等过渡概念。
为了使对偶更加工整,实字又被分成了数十种极其细致的“小类”或称“门”,虚字又区分为“死”和“活”两种。
用现代汉语的概念粗略地翻译一下,实字相当于“名词”,虚字便是名词之外的所有字;死字相当于“形容词”,活字相当于“动词”(一说为动词、形容词归为活字,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归为死字)。
除上面所说的“小类”中的字相对才算工对外,古人还设了具有标识性意义的几类字,要求严格相对,这便是数字对数字、颜色对颜色,方位对方位。
联律要求词性对品,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现代汉语语法学角度来讲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和词组其词性要相同,二是上下联对应的字词要符合传统的字类虚实相对或者是传统的对偶词格。
在大多数的对偶实践中,从语法学与从修辞学对于对偶的描述,其结果基本上是重合的,但在一部分对偶中,两种方法之间则出现了矛盾。
从总体上说,古人对偶理论把实字分成很细的小类,以显示对偶的精工,但却只是根据感性而进行的简单分类,个别实词在今人看来并不归属于名词。
如“言”、“笑”古人同属实字的“人事门”,但今人却为了“出门一笑”对“下笔千言”而生出名词对动词的争论。
另一方面,古人对于虚字的相对却又很宽松,原则上所有虚字都可以相对,最多要求到“虚对虚,半虚对半虚”,但今人却从中细分出动词、形容词乃至副介连助等,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古人经常用来相对的两个虚字,今人却分别划入不同词性,只得用词性的“活用”、“兼类”等来解释,甚至不得不放弃“词性一致”的要求而允许词性的“异类相对”,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形容词与动词的相对。
如有一副古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即是形容词“满”与动词“增”相对。
甚至还有形容词与名词相对的。
如李商隐的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即是动词“通”与名词“翼”相对。
不论从语法学还是从修辞学角度学习对偶,都是为了提高创作水平,在真正做到两种方法的融会贯通之前,最好不要站在修辞学角度指责语法学的理论束缚了对偶,也不要站在语法学角度判定虚实相对的对联因词性不一致便“不合格”。
总的原则是:对偶的工宽最好与使用场合及语言风格的庄严或活泼相匹配,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前提下,让对联的局部尽可能趋于工整,这样会大大提高联语的整体形式美感;但只要出于表达的需要,对偶也不妨做到很宽泛。
对偶也非越工越好。
前人把工对中的工对称为“工绝”,其次有“工对”,然后又有“邻对”,再往宽处有“宽对”,在宽对与根本不对之间,还有一种“似对非对”。
在“对”与“不对”之间,其实并没有截然的分界,每个作者都要在自己心目中划出这条分界来,只要超过了这条“成对”的“及格线”,在极工和很宽之间,作者有着广阔的发挥余地。
工宽参差,整散结合,运用之妙,收放自如,最终使主题的表达臻于淋漓尽致,这可以说达到了对联创作的化境。
二、关于结构对应。
联律要求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对联的结构包括词语结构和句子结构两个层面:(一)词语结构指汉语词和短语的构成方式,包括不可拆分的单纯词和可拆分的合成词及短语。
1、单纯词:两字以上的单纯词包括连绵词、象声词、音译词、叠音词等。
其中连绵词按声韵可分为双声连绵词和叠韵连绵词和一般连绵词,按词性又可分名词性连绵词、动词性连绵词及形容词性连绵词等。
连绵词以同类相对为工对,非同类相对为宽对;象声词、音译词可按各自词性相对;叠音词只能对叠音词,否则会造成不规则重字。
2、合成词及短语(或称词组):各类语法学图书对合成词及短语的结构,分类与名称不尽相同,按《现代汉语》教材,实词与实词依靠一定的语法手段组合起来叫做词组。
按照内部的不同结构方式,词组主要有下列各类:偏正结构: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定语或状语,后一部分是中心语,两个部分之间有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如“书包”、“青山”、“狂欢”、“导师”等。
补充结构:由两个部分组成,后一部分补充说明前一部分。
如“提高”、“改正”、“弄清”、“说明”、“梅花”、“布匹”等。
动宾结构:由两个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有支配和被支配等关系。
如“担心”、“吃力”、“冒险”、“理事”等。
主谓结构:由两个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有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
如“目击”、“肉麻”、“地震”、“事变”等。
联合结构:由两个或更多的部分组成,其关系有的是并列的,有的是选择的。
如“城市”、“制造”、“骨肉”、“得失”等。
同位结构:两个部分叠用,指同一事物。
如“星星”、“爸爸”、“花花绿绿”、“坑坑洼洼”等。
除了上述的六种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词组,例如连动结构和兼语结构、数量词组和方位词组等。
(二)句子结构,指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子成分的组合方式,汉语句子按结构可分成单句和复句两类,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
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类。
主谓句是由一个独立的主谓短语带上一定的语气,语调构成的句子。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
在诗词对联的对仗中,句子结构相同可以构成对仗,这是正格。
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
(如“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故对联的上下联(或上下联对应的分句)可以句子结构相同,亦可以不相同。
对偶有宽工之分,所以在词语层面上要求“结构对应”也并不是绝对的,如传统辞格中有一种“偏对”,就是用一个复音词对两个单音的字,如以“梅花”对“桃李”,若细分词语结构,则为补充式对联合式,结构并不对应,但我们可以从它们都是名词的角度,来说明它们是合格的植物类名词对。
对联语句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在一个小的层次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放到更大的层次上考察一下,不要因小的层次上有“结构对应”不工之处,便轻易否定一个对偶句,如果从大的结构层面上可以得到认可,它们还是可以成对的。
可以这样说,句子结构对应的上下联一定可以构成对仗,但已构成对仗的上下联并不一定都句式结构对应,所以从初学者的角度来说,对于此条“结构对应”的学习,可以只限定在对上下联相应词语结构的把握上,即:要力求从宏观上做到上下联相应词语“偏正”、“并列”等结构的相对应,在偏正结构中注意到“正”的部分和“偏”的部分各自相对应即可。
在此基础上,再适当涉及词义配合、词序排列和修辞运用等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于对于对仗的理性把握。
本条的具体要求只是“合乎规律和习惯,彼此对应平衡”,并非强求一致,所以在词语结构的层面上只须大致对应即为合格,在语法结构的层面上根本无须强求结构相同,尤其不可用句法层面的“结构对应”为尺度检验并判定前人作品“合格”与否。
三、关于节律对拍。
联律要求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语言的节奏,是由一连串的音步及音步间的停顿交替连接而成,音步可分为三种形式:双音节音步称为“标准音步”,单音步称为“蜕化音步”,三音节以上音步称为“超音步”。
楹联是一种融合了诗词曲赋以及古文特点的边缘性文体,常见的楹联语言节奏的类型可分为四种。
一是骈文节奏:即由两个标准音步形成的四言句式和由三个标准音步形成的六言句式。
声调格式为:平平/仄仄;(莺歌燕舞;)仄仄/平平。
(虎跃龙腾。
)仄仄/平平/仄仄;(有理何妨胆大;)平平/仄仄/平平。
(无私尽管心雄。
)二是诗律节奏:即在骈文节奏句式的最后一个音步之前或之后,加上一个单音节而形成的五言和七言句式,如单音节加在最后一个音步之后,即形成“平平仄仄平”,加在最后一个音步前,便形成“平平平仄仄”(我把它称为“穿靴戴帽”)。
具体的声调格式为:平平/平/仄仄;(随风潜入夜;)仄仄/仄/平平。
(润物细无声。
)仄仄/平平/仄;(礼貌风流美;)平平/仄仄/平。
(文明大雅存。
)仄仄/平平/平/仄仄;(渡海当如鱼力健;)平平/仄仄/仄/平平。
(凌云可信鸟情豪。
)平平/仄仄/平平/仄;(一窗月影兼花影;)仄仄/平平/仄仄/平。
(半室书香并墨香。
)三是词律节奏:即在骈文节奏句的最前面加上一个单音节,形成“一、四”或“二、三”结构的五言句和“一、六”或“三、四”结构的七言句,其中“一、四”结构的五言句与“三、四”结构的七言句,其后四字在与下一个四字句形成自对时,分别又形成了一字和三字的领格字。
其声调格式如:仄/平平/仄仄;(破千年旧俗;)平/仄仄/平平。
(开一代新风。
)平/仄仄/平平/仄仄;(能受苦方为志士;)仄/平平/仄仄/平平。
(肯吃亏不是痴人。
)四是古文节奏:即在或长或短的一组标准音步之间的任意位置,插入一个或数个单音节成分,形成一音节、二音节、三音节音步交杂的状况,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