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在于制度创新

合集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制度创新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制度创新

作为一个转轨中的发展中大国, 追求“追赶—赶超”式后来居 上的现代化,大思路定位必然是“守 正出奇”。在充分尊重市场的资源配 置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必须以特定国 情下各特定阶段上可持续的成功创 新,来支持中国完成从追赶到赶超的 现代化全过程。
供给侧改革的“守正”与“出奇”
我们认为,中国所强调的供给侧 改革的核心内涵就是有效制度供给, 即以改革为统领,结构优化为侧重, 在解放生产力中守正出奇,引领新常 态继往开来。所谓“守正”,就是认 识、顺应、尊重和敬畏市场规律,充 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 用 ;所谓“出奇”,就是充分认识到 不能简单搬用发达市场经济体的已有 经验和我们自己过去的经验,必须以 特定国情下特定阶段上的成功创新来 支持中国完成从追赶到赶超的现代化 全过程。新的历史起点上为继续“大 踏步地跟上时代”,打造经济升级版
转置 ;“双进”——在国有、非国有 经济发挥各自优势协调发展方面,应 该是共同进步,摒弃那种非此即彼截 然互斥的思维,在“混合所有制”的 重要概念之下,完善以“共赢”为特 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 的现代化实现形式 ;“双到位”—— 促使政府、市场发挥各自应有作用, 双到位地良性互动、互补和合作,尤 其看重在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PPP 模式 下寻求共赢 ;“双配套”——尽快实 施新一轮“价、税、财”配套改革, 积极地、实质性地推进金融配套改革。
经济学家
052
ECONOMISTS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制度创新
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是以“攻坚克难”的全面深化改革为核心内涵,以优化解决结 构问题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实现动力机制转换和体系转型的系统工 程。混合所有制理应成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和企业改革的主打形式
□贾康 刘薇 苏京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作者:孟心炜,刘欣来源:《学习月刊》 2020年第11期孟心炜刘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全方位发展,但实际国情决定我国在较长时间内仍处在发展中阶段,当前经济发展的中心依然是发展生产力。

为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优化经济结构,着力于经济长期发展,我国推动了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经济理论来源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通常采用被称为“三驾马车”的消费、投资和出口来推动经济发展。

供给侧则强调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创新、资本、劳动力、土地是供给的四大要素,因此必须通过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来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供给侧“创新要素”改革重在推动技术进步创新力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掣肘,制约着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强调技术进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是强调创新,包括制度创新、产品创新、科技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对我国经济、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在高新技术领域,我国存在大量对发展至关重要但被掐脖子的技术,而单纯地依靠以市场换技术和技术引进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并非上上之选。

一直以来中国芯片领域过度依赖外国进口,仅2018年中国进口芯片总数量达到4175.7亿件,在中美贸易战中美国停止对中兴公司的芯片供货,致使中兴遭受毁灭性打击。

因此,现阶段亟需通过政府指导、商品市场需求和金融市场资本配合来引导科技创新,攻克制约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科技瓶颈。

二、供给侧“资本要素”改革重在推动金融改革储蓄和投资的转化离不开发达的金融市场,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正处在进一步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阶段,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局面,迫切需要制定包括金融制度在内的供给侧结构性方案。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货币反映了支配与被支配的社会生产关系,处于有利市场地位的企业或者个人更容易获得资本,但可能并没有有效利用该资本,甚至产生寻租现象,形成比较明显的金融抑制,因此推动金融改革可以有效提高资本利用率。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策略与思路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策略与思路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策略与思路供给侧结构性是一种经济的方法论,旨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下面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的一些策略和思路:一、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升级。

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的重要举措。

包括加强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能力,降低物流成本,使得各种资源和要素能够更为流通和整合。

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二、推动企业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

创新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的关键所在。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企业生产力水平。

三、深化国企,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国企是供给侧结构性的重要领域。

应推动国企,促进国企的市场化和现代化转型。

通过混合所有制,引入民营资本,提高国企的竞争力和效率。

同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企的治理结构,提高国企的决策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四、简化行政审批,优化投资环境。

行政审批制度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的重要举措。

应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同时,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参与经济活动。

五、加强供给侧结构性与需求侧管理的协调。

供需关系是经济的基本关系。

供给侧结构性与需求侧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应加强宏观调控,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合理引导需求,稳定市场预期,确保供给侧结构性的顺利进行。

同时,加强消费、投资、出口等各个需求领域的管理,促进供求的平衡。

综上所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和思路,包括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企业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深化国企,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简化行政审批,优化投资环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与需求侧管理的协调等。

基于创新驱动理论视角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基于创新驱动理论视角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基于创新驱动理论视角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李支东,张运华,罗小芳
(江苏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摘 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创 新 驱 动 视 角 存 在 价 值 定 位 与 主 张、价 值 创 造 及 价 值 传 递 创 新三条技术路径。为使供给主体循行创新驱动之路,当辅以国企创新体系建设、知识 产权 保护 及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制度供给,优 化 政 策 机 制,形 成 适 应 及 激 励 创 新 的 制 度 与 政 策 环 境。当然,改革毕竟是系统工程,还涉及一系列的政策框架,其中,核心仍在于推进市 场经 济体 制改革。改革任重道远,可先从改革地方政府间基于竞争式的发展模式入手,配套收 入分 配和 社 会 综 合 保 障 及 消 费 环 境 等 方 面 的 改 革 ,着 力 促 进 供 需 结 构 性 平 衡 。 关 键 词 :供 给 侧 ;改 革 ;创 新 驱 动 中 图 分 类 号 :F42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1-6604(2018)04-0072-07
2018 年 7 月 第 20 卷 第 4 期
江 苏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JournalofJiangsu 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D OI:10.133 17/j.cnki.j dskxb.201 8.049
Jul.2018 Vol.20 No.4
收 稿 日 期 :2018-02-20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青 年 项 目 (71601087);教 育 部 人 文 社 科 基 金 青 年 项 目 (15YJC630088) 作 者 简 介 :李 支 东 ,副 教 授 ,管 理 学 博 士 ,从 事 技 术 创 新 及 管 理 研 究 ;张 运 华 ,副 教 授 ,管 理 学 博 士 ,从 事 科 技 管 理 与 政 策 研 究 。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所得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

所谓“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所谓“供给管理”是指针对供给侧问题而开展的管理。

广义供给是指所有能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起作用的“供给侧”(supply-side)因素或供给侧力量,包括经济活动主体(如企业和个人等)、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等资源、企业家管理、政府管理等)、要素升级(如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信息化等)、结构变动(如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等)、制度变革(减管制、减垄断、减税收等)等。

供给侧改革(或供给管理政策)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二是供给侧改革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多强调解决短期经济波动问题;三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短期的政策调整。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一则形成新主体,即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二则培育新动力,即通过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全面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则发展新产业,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顺应经济规律、市场规律,让市场及时出清,避免资源浪费,及时化解经济泡沫,避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

编者:2015年11月2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等词很快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那么,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为何要推进供给侧改革?有何理论依据?如何避免推进中的误区?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解析。

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

2020《考研政治》毛中特高频考点整理

2020《考研政治》毛中特高频考点整理

2020 《考研政治》毛中特高频考点整理/1.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在理论上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 毛泽东思想趋于成熟的主要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明。

/3. 几个“问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4. 毛泽东重要著作: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著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对象的著作是《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毛泽东系统阐述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的文章是《<共产党人>发刊词》。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目标,即把党建设成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毛泽东把建设这样的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5. 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6.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就其内容说,是指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要义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要义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要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主动之举.今年两会明确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期间的主线.一个时期以来,社会各方面都在认识学习中央精神,各地都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全社会出现了一股“供给侧热”.但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当前社会上对于供给侧的理解和执行有“庸俗化”、“短期化”、“绝对化”三大趋势。

所谓庸俗化,是指不分对象内容,什么都往“供给侧”这个篮子里面装。

所谓短期化,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短期重点代替长期的结构性改革,“就短言长"甚至“以短代长”。

所谓绝对化,是指混淆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作用(手段),而认识不到根本目标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目的)。

对此,需要引起重视并进行正面宣传和阐释.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平衡纵观国内外实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和主体都是政府,即主要通过放松管制、减税降负、减少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等,释放经济社会活力,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换言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政府针对自身所动的大手术。

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一种新形势下的创新,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延续,本质上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下半场。

三十多年来,我国已形成了各级政府推动经济、引领经济甚至主导经济的模式,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化,消费正在替代投资成为新的增长动能。

与相对明确稳定的投资相比,消费所具有的多样性、易变性、复杂性,要求与之灵活应对的各类市场主体才能与之对应.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确是要求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方法主要在于还权于市场、还空间于企业与社会,目标是激活市场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这与单纯、一味地强化政府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制度供给与制度创新政府是制度供给的主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二、实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原因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世界还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等因素,使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挑战。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

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然而传统经济疲态显露,产能过剩却无法满足需求。

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

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

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的需求。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总供给AS进入第三阶段,趋向饱和,继续增加总需求AD即进行需求侧的改革已经无法使得总产出继续上升,只会使得物价上升。

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使社会总供给AS向右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继续增加,且物价水平得以稳定。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供给侧改革的五个措施

供给侧改革的五个措施

供给侧改革的五个措施引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旨在从根本上调整经济结构,改善供给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为了实施供给侧改革,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五个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措施,分别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减税降费、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劳动力素质。

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驱动力。

为了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政府可以增加科研经费,建立科技创新基金,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参与科技研发。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 减税降费减税降费是改善供给结构的重要手段。

通过减轻企业税负和社会保险费率,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增加投资和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政策,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3. 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水平。

政府可以制定产业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改造,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

同时,要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规划,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 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领域之一。

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推广高效农业种植技术和农机装备,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同时,要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5. 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力素质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政府可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培训服务。

同时,要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全面深化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全面深化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全面深化改革的经济学分析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深化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重大改革任务。

改革关系全局、调整结构、促进发展,经济学界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探讨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挑战和应对之道。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1.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经济结构,将是实现高品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2. 培育内外需平衡的双引擎:市场需求平衡对稳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可以激发消费潜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消费升级。

此外,也有助于吸引外商投资、促进国际贸易、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3.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社会公平正义、保存文化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助于加强社会保障、改善公共教育、保障群众基本医疗、深化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建设。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挑战1. 制度性难题:改革的本质是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碰到的问题,除了思维惯性和惯性力量的阻碍,还有一些本质性的难题,如改革的先后问题、制度之间的互动问题等。

2. 利益分配难题:全面深化改革,它最大的实质在于利益分配的再调整、权力的再分配,然而,新旧的力量对立、阵营的矛盾冲突将是制约改革的心腹之患。

3. 改革风险加剧:经济转型期间的不确定性、变数非常大,很难一帆风顺。

同时对于担当改革领头羊的政府来说,还需要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因城施策的改革举措,这是一个技术难度极高的工程。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应对之道1. 制定完善的改革政策: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建设和政策举措进行充分研究,从政策制定、操作实施两方面建立健全的制度机制,形成有效的驱动力和保障体系,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断实践、检验、打磨。

2.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顶层设计是推进改革的根本,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的顶层设计。

同时积极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引领,以最大合力提升公众对改革的支持与认可。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供给侧改革,习近平主席的原话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

[1]2基本概念编辑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

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

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

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

从“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这种话语变化勾勒出中国经济的演变,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供给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倒逼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否平稳落地。

“经济结构性改革”分解为四个关键点,包括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发展股票市场。

“经济结构性改革”,任重而道远,非一日之功。

本次中央首提“供给侧改革”,短期上是为了应对当下的严峻挑战,长期上是追求的正是一个“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

问题的实质“需求刺激效果甚微。

需求不足仅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否有先例?20 世纪70-80 年代,美、英相继陷入滞胀,“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

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动力

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动力

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动力作者:赵佩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7年第31期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其关键就是创新。

目前我国创新驱动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已经初步成为一个科技大国,创新实力提升很快,技术力量正在形成。

但科技大国并不等于科技强国,我国创新驱动仍然面临创新成果支撑不力、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高端创新人才缺乏等困境,建议从知识技术、体制机制、文化环境方面进一步去除创新泡沫,攻破创新桎梏,破解创新难题。

关键词: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创新人才;核心技术在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动力。

纵览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成功的国家基本都是在创新中发展起来的。

如东亚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拉美的巴西、阿根廷。

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目前我国正面临稳健增长和停滞不前的关键十字路口。

创新驱动战略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落实,是影响我国“国运”的命门。

一、以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一)创新驱动有利于化解供需结构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最直接原因是由于目前我国部分产能过剩导致供需结构矛盾比较突出,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抑制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中国大妈疯抢日本智能马桶盖现象其实质就是国内民众对高端产品的强烈需求与国内市场低端供给之间矛盾的直接显现。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需求侧的发展模式,即依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来实现经济在短期内的快速增长,这种发展模式已经为我国带来了持续30多年的经济中高速增长。

但此过程中我国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资源耗竭、环境破坏、增长难以持续。

近年来,由于传统发展动力受阻,新发展动力不足,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在于制度创新

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在于制度创新

龙源期刊网 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在于制度创新作者:杨宏山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07期近年来,深圳市坚持以制度创新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也为推进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个具有标杆意义的典范。

供给侧改革涉及政府、企业、社会三方主体,需要协调多元行动者,形成合力,扭转粗放式经济增长,推进经济结构升级。

在完善法律法规,提供好的制度规则,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简化行政许可程序,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障健康、环境和安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方面,政府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职能。

对于政府来讲,最根本的是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改革监管方式和手段,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供新的制度安排,创造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企业创新,研发新技术,改进生产和经营活动,增加有效供给,从而释放和引领新需求。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市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制度创新,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深圳改革保障了经济持续增长,也为国家改革探索了新机制、积累了新经验。

总结起来,深圳经验具有以下借鉴意义:一是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

深圳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设立经济特区后,就被赋予了先行先试的权利。

近年来,深圳市率先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显著简化了商事登记手续,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企业经营“减负”、“松绑”,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持续动力。

二是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培育新产业。

政府对具体产业的商机把握往往不及市场主体敏感,但根据国内外科技信息,可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制定产业政策,引导新兴产业发展。

深圳市根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前瞻布局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或财政补贴,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三是通过PPP模式改进公共服务供给。

政府管理既要制定公共政策,也要提供公共服务,将新制度、新政策落到实处。

深圳市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本,大力发展合同外包、购买服务、特许经营、财政补助等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显著改进了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创新与实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创新与实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创新与实践一、引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市场体系等举措,从供给端入手,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系统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特点,需要在制度创新与实践层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制度创新1. 多元化市场主体在供给侧深化改革中,需要创新机制,鼓励各种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为此,可以通过出台并推广“双创”政策,进一步鼓励科技创新和创业。

政府还可制定通过“扶持新兴产业、优化传统产业”政策,引导企业从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转型,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2. 体制机制改革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时期,需要采取更改经济体制机制的手段,实现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在体制机制方面,需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从源头上破解国企垄断的问题。

同时,深入实施市场化改革,增强市场调节功能,引导资源流动到最具优势的领域和企业,提高市场效率。

3. 公共服务创新在供给侧改革中,公共服务领域需要进一步集中优势要素,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政府可以通过实践,借鉴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好地服务于市场发展需求。

三、实践成果1. 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自2015年以来,中国政府已经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市场主体活力激发力度。

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等方面,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市场环境逐渐优化,市场主体数量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2. 经济增长与质量提升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更为稳健,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GDP增速逐年放缓,但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中国制造2025”等重要战略也逐渐展现出良好的市场效应。

3.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加速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面向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行业发展中的供给侧改革重点在哪里

行业发展中的供给侧改革重点在哪里

行业发展中的供给侧改革重点在哪里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供给侧改革成为了推动各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那么,在行业发展中,供给侧改革的重点究竟在哪里呢?首先,优化产业结构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

许多行业存在着产能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问题。

比如,在传统制造业中,一些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产能过剩,而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却存在供给不足。

这就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

同时,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创新驱动也是行业发展中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所在。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动力。

一方面,要加强技术创新,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

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另一方面,要注重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流程,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

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如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

消费者对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提供高质量的供给,才能赢得市场。

这就要求企业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到售后服务,每个环节都要确保质量可靠。

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知名度,以品牌引领高质量发展。

降低企业成本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

企业成本过高,会削弱其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通过改革,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同时,推动金融改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优化能源、物流等要素配置,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供给侧改革中不容忽视。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满足行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绿色低碳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绿色低碳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绿色低碳发展鲍健强【期刊名称】《浙江经济》【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2页(P26-27)【作者】鲍健强【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正文语种】中文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导向,以科技创新创业为载体,破解生态环境约束,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更是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供需关系是传统市场经济中的核心问题,但是如何驾驭供需关系,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对于带有计划经济印迹的中央和地方政府而言始终是一个时代命题,浙江也不例外。

尤其是面对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全球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挑战,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也悄然变化。

科技创新正在颠覆传统市场经济的供给侧管理模式,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供给创造新需求、新市场、新消费,传统的“需求(市场)决定供给”转向“创新供给激活消费(市场)”的新阶段。

而随着资源环境对传统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约束力的不断增强,对市场供给侧提出了绿色低碳发展的强烈要求,它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尽管本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期望清除制度性障碍、释放改革红利、提供有效供给、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但有一个大目标是明确的,即要实现中国经济健康、有序、协调、绿色发展。

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供需关系也由“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转变,尤其是众多传统产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钢铁产能约12亿吨、煤炭产能约57亿吨、水泥产能约27亿吨,而市场需求钢铁为8.03亿吨、煤炭为41.4亿吨、水泥为23.5亿吨。

这种“供需错位”和“资源错配”,不仅反映出中国经济的“供需关系”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脆弱和“失灵”,而且也引发人们担忧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过度发展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损害。

心得体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心得体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心得体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X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如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能力首先,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看,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产业安全,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底线,这就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重点建设好粮食功能区和主要农产品保护区。

如我省皖北地区的阜阳、宿州、怀远、五河、固镇等市县就是要以粮食生产为主,建设好“淮北大粮仓”。

其次,从需求层面看,当前农业供给侧最突出的问题,是生产还没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买难”与“卖难”并存。

因此,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市场需求作为“导航灯”,发挥各地由市场力量和资源禀赋决定的竞争优势,以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动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

从我们X三县六区的实际出发,当前,要着眼提质和增效,树立大农业观、大市场观,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通过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发农业多项功能,在发现特色、挖掘特色、培育特色、壮大特色上做文章,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要抓住规模和主体,在“适度规模”上掌好舵、在“多种形式”上探好路、在“培育主体”上发好力,把农业当作工业办、农田当作车间做,提高农业附加值,协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突出安全和生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使质量安全成为X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绿色发展成为X农业的鲜明特色。

第三,从供给层面看,很多农产品供应市场是本土的大路货多、精品少,能够让消费者产生信任的精品更是少之又少。

供给侧与需求侧异同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供给侧与需求侧异同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供给侧与需求侧异同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供给侧:供给侧结构调整重塑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端、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是从鼓励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及提高生产效率的角度出发;“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取向: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去库存、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土地和资本资源配置等;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经济表象体现:需求不足;自 2015 年初以来,央行 5 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规模超过2 万亿元,但投资依然萎靡,需求刺激效果不佳,外需不足、内需潜力和空间有限的严重状况依然存在;需求侧:需求侧短期刺激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联系:供给侧与需求侧同等重要, “供给侧”改革是对“需求侧”管理累积问题的集中性综合矫正;二者的目的都是生产要素潜能的充分释放,在新条件下达到均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的比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的是生产力和经济的长期发展能力,供给侧管理针对的是经济长周期中的制度和结构等问题;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的是经济短周期中的经济增长问题,需求侧管理重点关注短期有效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调整经济结构,最优配置资源要素,提质增效社会经济增长;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必须在于结构改革,政策更侧重于制度变革与机制体制创新、发挥市场与企业的主体作用;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重点在于财政货币政策调整;相对应的供给侧与需求侧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体两面,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经济的稳定增长,更要考虑未来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兼顾需求侧的同时须以供给侧为主导,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通常把需求侧比喻成“三驾马车”,对应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个方面,这决定着短期内经济社会的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包含四大要素,分别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是这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的前提下经济社会所实现的经济增长率;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关系可归纳为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从要素端、生产端改革入手,通过对要素结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和优化,改革不合理的制度障碍,激发各经济主体活力,促进要素资源合理配置,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各种政策总和; 其政策着眼点是从经济运行的源头入手,更加强调“治本”,从产业、企业等角度观察认识问题, 更突出长远的转型升级和活力再造; 需求侧改革则偏重于短期,从经济运行的结果入手,主要采取扩大投资、鼓励消费等方式扩大需求, 采取短期的反周期宏观调控措施,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从政策效果看,需求政策短期效果显着,对经济回暖、就业稳定、社会民生等作用明显,但副作用较大,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有时候甚至会延误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 供给侧改革分激进式和渐进式两种,激进式改革短期见效,但隐患较大,渐进式改革如中医疗法,其结果是可以“治本”;供给需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并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需求下降与需求外移并存”,具体表现为:外需减少导致外向型供给体系中部分产业产能过剩, 但供给体系同样没能及时跟上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变化的消费结构,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消费需求的能力不足, 中低端产品过剩与中高端产品供应不足矛盾突出; 与此同时,国内需求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而国内居民境外消费猛增, 2014年我国居民境外消费金额已超过 10000 亿元,这里面既有消费观念和国外品牌商对华定价策略等因素, 但更多是中国制造产品质量和品牌不足的问题,同时,流通和财税体制造成的价格差异也是重要原因; 从实体经济看,有些产业已经达到产能峰值或资源环境承载的极限, 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偏高,“未富先贵”的问题较为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将需求侧的短期措施和供给侧的长期改革结合起来; 这是因为,我国目前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有需求下降的问题; 在面临供给与需求双下降的背景下,必须供给与需求相结合,供需双侧发力,助推经济平稳转型;结论与建议:供需双侧发力,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解决我国经济当下面临的问题, 必须供需双侧并举,实施“五个发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在供给侧,要着力解决“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难题,打通过剩产能资源要素向先进产能转移的“中阻梗”,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 在需求侧,着力解决“需求下降与需求外移并存”困境,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拓展中高端需求;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国内外环境日益复杂,存在的问题也是长期与短期、总量与结构多维度交织,对宏观调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未来一个时期,需要转变宏观调控方式,通过改善供给需求,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幅度,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针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亟须在改革中解除供给约束,包括合理调整人口政策,优化劳动力供给及人口结构;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深化金融改革,使间接、直接融资产品多样化,加大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和精准度;推进教育、科技改革,破解“钱学森之问”,释放科技创新潜力;减轻企业综合成本,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主要通过市场化的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改造政府行政架构,转变政府职能,等等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简单的来说目前提出供给侧改革是由于“供给跟不上需求”,需要“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利用”;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调整经济结构,最优配置资源要素,提质增效社会经济增长;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必须在于结构改革,这与需求侧管理的改革重点显着不同;近年来,国内有不少学者致力于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的的异同,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肖林2016主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的是生产力和经济的长期发展能力,供给侧管理针对的是经济长周期中的制度和结构等问题;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的是经济短周期中的经济增长问题,需求侧管理重点关注短期有效性;张为杰2016从政策管理角度比较了供给侧和需求侧两大结构性改革,他认为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重点在于财政货币政策调整,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更侧重于制度变革与机制体制创新、发挥市场与企业的主体作用;冯志峰2016认同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的说法,他认为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经济的稳定增长,更要考虑未来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兼顾需求侧的同时须以供给侧为主导,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宏观调控重心从需求侧刺激向供给侧结构调整的转移,表明政府转变短期刺激政策偏好,开始下决心通过“供给侧”改革重塑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中国经济的转型,关键在于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的转移,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于创新要素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很多学者认为,所谓“供给侧”改革, “是从供给端、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这是从鼓励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及提高生产效率的角度理解“供给侧”改革的一种观点;中国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的关系纵观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和各国政策的演化过程,经济政策上究竟是以供给侧作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作为重点,关键是根据当时一国的宏观经济现状做出相应抉择;很多学者认为单纯地放弃需求谈供给或放弃供给谈需求都是片面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同等重要, “供给侧”改革是对“需求侧”管理累积问题的集中性综合矫正;二者的目的都是生产要素潜能的充分释放,在新条件下达到均衡“十三五”期间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取向: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去库存、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土地和资本资源配置等;供给侧改革缘于我国经济存在三个方面的供需失衡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隐含的前提假设是国民经济的供给体系不存在问题,而问题在于总需求不足;把供给管理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攻方向,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出在供给侧,存在资源配置扭曲,无法满足新常态下需求;即存在供需失衡,通过刺激需求难以解决问题,甚至会使矛盾恶化;当前我国经济供需失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供给无需求,二是供应的低效率抑制有效需求,三是有需求无供给;供给侧改革主要包括要素端和生产端的改革, 是指通过采取优化要素资源配置、鼓励企业创新、促进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税费负担和深化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等方式,使要素在市场力量配置下自由流动、产业在充分竞争中充满活力、创新在体制变革中蓬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中,要素端的改革措施主要是能促进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等要素合理配置, 激发要素活力的措施,生产端改革主要是指能化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需求侧改革的内涵界定需求管理是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学派, 也是西方政府宏观管理中的通行做法; 其理论渊源来自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凯恩斯革命, 主要观点是政府无为而治会导致市场失灵, 政府的职能要从“守夜人”变为“调节者”,为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其中,促进消费的政策是最好的政策, 促进投资的低利率政策是次好政策; 政府应该根据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反周期操作,例如在萧条时期,应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提高赤字率, 并辅以扩张的货币政策如降息等促进经济复苏,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则应采取相反的政策措施;在我国, 需求侧改革和政策措施最主要的着力点有三个方面, 即传统意义上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 主要政策措施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采取扩大出口、扩大投资或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供给学派的主要逻辑和主张包括四大方面;一是供给侧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二是经济刺激和投资可作为增加供给的途径;三是减税是增加刺激的主要手段;四是尽量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是增加刺激的外部条件;。

供给侧改革、全要素生产率与制度创新

供给侧改革、全要素生产率与制度创新

供给侧改革、全要素生产率与制度创新作者:颜冠鹏冉启英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05期▲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环境约束下新疆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机理研究”(2016D01C056)◆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供需关系结构性失衡问题不断加剧,“供需错位”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重大障碍。

本文阐释供给侧改革的基本逻辑,通过测算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证实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剖析政府官员晋升、土地户籍管理、金融监管、税收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弊端,并从制度创新视角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实现供给侧改革中“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经济目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全要素生产率制度创新由以上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各变量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统计显著,并且修正后不存在自相关性。

将ωK=0.412205代入式(5),计算出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见图1)。

(二)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分析本文将我国1978-2014年全要素生产率与邻国日、韩同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日本和韩国1978-2011年全要素生产率数据来源于PWT8.0(Penn World Table),2012-2014年数据采用GM(1,1)模型推算得出。

由图1可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分别在1992-1996年和1997-2001年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和下降趋势,这与我国制度变迁过程和宏观经济情况较为吻合。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开始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大幅上涨。

1997年我国为控制通货膨胀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导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现象(郭庆旺、贾俊雪,2005);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剧了困难,使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

从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水平来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在0.1-0.3之间波动,而日本、韩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近年来稳定在0.7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深圳市坚持以制度创新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也为推进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个具有标杆意义的典范。

供给侧改革涉及政府、企业、社会三方主体,需要协调多元行动者,形成合力,扭转粗放式经济增长,推进经济结构升级。

在完善法律法规,提供好的制度规则,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简化行政许可程序,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障健康、环境和安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方面,政府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职能。

对于政府来讲,最根本的是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改革监管方式和手段,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供新的制度安排,创造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企业创新,研发新技术,改进生产和经营活动,增加有效供给,从而释放和引领新需求。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市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制度创新,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深圳改革保障了经济持续增长,也为国家改革探索了新机制、积累了新经验。

总结起来,深圳经验具有以下借鉴意义:
一是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

深圳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设立经济特区后,就被赋予了先行先试的权利。

近年来,深圳市率先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显著简化了商事登记手续,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企业经营“减负”、“松绑”,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持续动力。

二是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培育新产业。

政府对具体产业的商机把握往往不及市场主体敏感,但根据国内外科技信息,可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制定产业政策,引导新兴产业发展。

深圳市根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前瞻布局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或财政补贴,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三是通过PPP模式改进公共服务供给。

政府管理既要制定公共政策,也要提供公共服务,将新制度、新政策落到实处。

深圳市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本,大力发展合同外包、购买服务、特许经营、财政补助等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显著改进了
责编/高骊 美编/李智
是形成有效市场的重要条件。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化改革必然面临各种利益的羁绊,政府唯有坚定市场化改革方向,才有可能推动有效市场形成。

如果政府没有将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深圳的市场化改革就无法推进;如果没有政府大刀阔斧的国企改革,产品市场有效竞争也不可能实现。

在新形势下,有为政府依然是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动力。

有为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至少应该在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第一,破除产品市场供给约束。

当前中国供给侧的主要问题是有效供给不足,其原因在于供需不均衡。

政府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破除医疗、教育和养老等行业的供给约束。

深圳在吸引社会资本办医、办学、养老等方面都已走在全国前列,其成功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

第二,培育市场化的要素市场。

要素价格能够反映市场供需是有效市场形成的关键条件。

深圳在金融自由化、积分制户籍制度、农村建设用地入市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为以要素市场改革为抓手推动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三,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为个人和企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对居民而言,政府需要提供基本教育、医疗和养老服务;对企业而言,政府需要为其市场进入和退出提供透明、便捷的服务和有益于创
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在于制度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杨宏山
Mar,2016 / PEOPLE'S TRIBUNE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