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弥尔顿的婚姻观

合集下载

约翰_弥尔顿的出版自由观念_上_

约翰_弥尔顿的出版自由观念_上_

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一)
传播的思想基础 。人们都知道这一重
协分子 , 则受到了封建当局的残酷打
要客观事实 ,可是在追溯历史时 ,却没
击 。弥尔顿这位为人民声辩的斗士 ,
有给予弥尔顿出版自由观念以足够的
也遭到了政府的逮捕 , 其私有财产大
注意 。作者打算就此问题 ,从以下六个
部分被没收充公 。此时 , 他已是一个
方面略作分析 。
1905 年的俄国革命 ,都或多或少地受 到了他的光辉诗篇和政论册子的影
物的法令 , 发表了著名的《论出版自由》。此后不久 , 响 。在世界新闻学说史上 ,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更
他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小册子 , 如 《偶像破坏者》 是一个划时代的分水岭 。正是这本小册子 ,奠定了近
(1649 年) 、《为英国人民声辩》(1650 年) 等 。在这些 代自由主义报业理论的思想基础 。
可奈何 , 鉴于他的身体状况 , 认为他 不会再对政府构成威胁 , 便将他释放 了。
弥尔顿获释后 , 基本上已近乎穷 困潦倒 。在直到去世前的十几年间 , 他以惊人的毅力 , 从事于诗歌的创 作 。17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和 70 年代 初 , 弥尔顿著名诗篇《失乐园》《复乐 园》和《力士参孙》相继出版 。这些诗
维护上帝赋予的那份尊严 , 而达到人性的顶点 。为 此 , 弥尔顿根据社会契约学说 , 坚定地捍卫人类的自 由 。在他看来 , 只有当人们自己情绪高涨 , 不仅勇敢 地捍卫自由 ,而且还不遗余力地参加公共问题的讨论 时 ,才能证明人类脱离了幼稚的状态“, 走上光辉的真 理和蒸蒸日上的美德的道路”⑤。
2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从厌女症视角分析弥尔顿对女性的态度——通过分析《失乐园》中的

从厌女症视角分析弥尔顿对女性的态度——通过分析《失乐园》中的

82从厌女症视角分析弥尔顿对女性的态度——通过分析《失乐园》中的夏娃形象曲雯雯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厌女症”用来描述男性对女性的厌恶,即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贬低、憎恶和蔑视。

这在许多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均有体现。

关于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对待女性的态度这一问题上,评论界一直观点不一。

有的指责弥尔顿是厌女症患者,他们认为在《失乐园》中,弥尔顿将夏娃描写为一个坏女人形象,诱惑亚当偷吃知识树上的禁果,导致人类最终堕落。

但本文认为弥尔顿虽然受时代局限和当时男权社会观念的影响,认为男性确实要强于女性。

但他并不是厌女症患者,他所创造的夏娃具有许多新的特质,是一个崭新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厌女症;《失乐园》;夏娃一、简介“厌女症” 这种现象一直存在于男权社会中,男性诋毁和贬低女性以提高和巩固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

女性被描写成女巫、吸血鬼等不洁生物。

《失乐园》是17世纪弥尔顿所著,是气势磅礴的英国古典名著。

它涉及人类堕落的圣经故事:亚当和夏娃受撒旦的诱惑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使他们及后代遭受死亡及其它各种灾祸。

但在文学史上,关于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对待女性的态度这一问题上,评论界一直众说纷纭。

有人给弥尔顿贴上“厌女症”的标签,认为弥尔顿把夏娃描写成一个诱惑者,勾引亚当,是人类堕落的根源。

但现代解读发现,弥尔顿在《失乐园》中描写夏娃具有很多的优点,其才能和性格都不逊于男性。

在笔者看来,尽管弥尔顿的时代认为女人逊色于男人,但他对女性的看法并不同于那个时代流行的厌女症,相反他还赋予她更好的形象。

因此弥尔顿并不是厌女症患者。

二、弥尔顿对夏娃的正面描写《失乐园》虽肯定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但弥尔顿并不是厌女症患者。

在弥尔顿看来,顺从、谦卑和温驯是基督徒的美德,而他笔下的夏娃远比亚当更接近这些美德,他笔下的夏娃并不是妖妇,相反,他赋予夏娃一些更好的品质。

(一)夏娃的独立人格如果说夏娃听命于上帝的声音而追随亚就表明她的从属地位的话,那她首次看到亚当时拒绝的反应则是她对从属地位的抵制。

论出版自由

论出版自由

《论出版自由》告诉了我们什么在英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位大诗人,一位是众所周知的莎士比亚,另一位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约翰弥尔顿。

要说及《论出版自由》这本书,那么就不得不谈谈这本书出版的缘由。

如果说弥尔顿发表这篇文章是因为不满国会中的长老会派下令实行书刊预先检查制度,禁止出版带有民主自由意识的书刊杂志,那么,弥尔顿是伟大的、光辉的。

但事实是,弥尔顿婚姻不幸福,因此写了许多论述离婚的小册子。

这一行为让长老会看不过去,于是,议会就招他过去质询。

弥尔顿,一位伟大的诗人,怎么能受得了这种窝囊气。

于是,慷慨激昂地演说,之后便诞生了新闻传播史上及其重要的文献----《论出版自由》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去惹文人,尤其是极具思想的文人。

新闻传播史上,出现过许多有过巨大贡献但却不是本行业的人,弥尔顿就是其中之一。

弥尔顿干的最多的事就是作诗。

受了议会的气而发表了《论出版自由》,也许他压根没想过,多年后,这本书会展现这么大的影响。

我们回到这本书中来。

一般认为《论出版自由》主要内容有三:第一、揭示书报检查制度中存在的无法解开的矛盾,从而说明人在接受智慧方面应有的“知”的权利。

第二:强调革命者绝不能因集团利益而自食诺言,重复封建王朝钳制出版的政策。

第三:第一次明确提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权利。

(百度百科)弥尔顿直言不讳,他痛斥书包检查制度的不合理。

他说:“如果一本坏书对读书者是不宜的,那么就可以信赖检查官本人不被腐蚀吗?书不在于好坏,而在于读者。

一个蠢人拿不拿书都是笨蛋,我们没有理由因为要限制蠢人而剥夺聪明人增加智慧方面的便利条件。

”而且,他还指出了设立检察官这一制度的极大的讽刺性。

检察官的存在或许会是一些坏书不流向民间,但是,如果一位作者去贿赂检察官,那么,这一制度就会变得腐朽与肮脏。

同时,也会导致许多作者不再从事创作,那么这对于民众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在英国大革命之前,封建王朝对书籍出版是极度严厉的,作者呼吁议会不要重蹈覆辙。

约翰弥尔顿(中英)简介讲解

约翰弥尔顿(中英)简介讲解
在《复乐园》里,撒旦是一个十足的恶魔,与 《失乐园》中的撒旦有明显的区别。
JOHN MILTON
“When I was yet a child, no childish play To me was pleasing; all my mind was set serious to learn and know, and thence to do what might be public good; myself I thought born to that end, born to promote all truth, all righteous things.”
• 思想可以把天堂变成地狱,也 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堂。
Milton’s Quotes
2.Better to reign in 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
• 上天堂尽职,不如下地狱独裁。
Milton’s Quotes
3.The childhood shows the man, as mornin神之假面舞会》(the masque Comus, 1634年)
《论出版自由》(Areopagitica:A Speech for the Liberty of Unlicensed Printing,1644 年)
《失乐园》(Paradise Lost,1667年)
弥尔顿一生三次结婚,第一位太太小他17岁,第二 位小他20岁,第三位小他30岁。婚姻中有多次磕绊, 他曾多次写一些论述离婚的小册子。1644年,因为
这类小册子,再次被国会招去质询,恼怒之际,慷 慨陈辞,诞生言论出版史上里程碑式的文献—— 《论出版自由》。但这次充满激情和思辨的演讲在
当时并未引起太大反响,出版许可制度在半个世纪

约翰·弥尔顿的婚姻观

约翰·弥尔顿的婚姻观

Milton's love view摘要:约翰·弥尔顿是十七世纪英国最著名的诗人、政论家,代表作品有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弥尔顿先后结过三次婚,由于自身的婚姻经历,他特别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本文将结合弥尔顿的生平及其所作《梦亡妻》,分析弥尔顿的爱情观。

关键词:弥尔顿的生平梦亡妻爱情观1.弥尔顿的生平1.1弥尔顿的成长经历及其生活时代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英国诗人、政论家,民主斗士,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六大诗人之一。

于1608年出生于伦敦一个十分富有的清教徒家庭的弥尔顿,受其父亲影响,从小酷爱读书,性格狂妄,思想独立。

大学毕业后在父亲的霍尔顿乡村庄园里生活了将近五年后,带着父亲给他的资助踏上了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的旅行之路。

在意大利期间,听说英国可能要爆发战争,马上停止了旅行和写诗的计划,回到了英国,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思想战线方面的鸣锣开道者。

在克伦威尔上台后,新政共和国领导者任命他为外交事务拉丁文秘书,由于用眼过度,于1652 年双目失明。

1660 年王朝复辟后,被投进监狱,但又得到了国王的宽恕并重新开始诗歌创作,写出了《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等千古流传的诗歌。

1674 年与世长辞。

弥尔顿生活的时代是英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是殖民主义发展的一个世纪。

在这个世纪,资本主义在英国得到首次实践。

以清教徒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在反对绝对君主统治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取得了胜利,开创了现代英国的雏形。

由于清教徒限制一切纵欲、享乐甚至消费行为,他们对文学总体上来说采取的是一种压制的态度。

然而,约翰·弥尔顿却以他优美的诗歌荣耀了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人们,在他的作品中,清教徒不屈不挠的精神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1.2弥尔顿的婚姻经历弥尔顿的家庭生活很不平坦,弥尔顿一生结过三次婚,。

他在择偶的标准上,三次的经历又极其相似,那就是他的三任妻子都比他年纪小很多。

诗人约翰·弥尔顿简介

诗人约翰·弥尔顿简介
毫不畏惧地站立起来,撤旦目眩而下坠。耶所经受住考验,天使们将他迎入仙
谷,庆祝他恢复了乐园。耶坏意志坚定,目光远大,能抵制住物质和精神的诱
惑,不屈服于武力恫吓,始终坚信胜利会到来。这个形象体现了复辟时期坚持
立场的资产阶级革命者的精神品质,也是诗人的自身写照。弥尔顿认为,在革
命低潮时期树立革命气节,倍守革命道德,积蕴力量,就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庭的种种见解,鼓吹自出、平等,反对独裁和暴政。他提出入民主权论,认为国
家和政权制度的形成是自由契约的结果。他主张分权论,提出立法行政各归
其主,这些先进的见解都早于卢梭和孟德斯坞,所以弥尔顿又被称为启蒙运动
的先驱者G他的政论散文是进行政治斗争强有力的武器,作品气势恢宏,风格
雄健,批驳有力,富于革命激情,代表了17世纪欧洲散文的最高成就。
机掀起了一股反动逆流,他们散布谎言,蛊惑人心,勾勒出查理一世虔诚和蔼
的假相,漫骂共和国斌君犯上,不见容于天理。
面对敌人来势凶猛的舆论进攻,弥尔顿针锋相对地进行驳击。在国王被
处死后两个星期,他及时发表《论国王和官吏的职权》一文,申明君权是人民授
予,人民有权审判、废测甚至处死暴君。文章极大地坚定了英国人民的革命信
诗中的撤且不是反叛者,而是诱惑者,他怯懦、奸猾,代表了使人堕落的邪恶势
力。
洲‘士参孙》(一译《力士参孙》)是一部诗体悲剧,情节来9(旧约·士师记》
第13章到第16章。参孙是古代以色列的民
族英雄,力能搏狮,所向无敌。由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他在16x年前后进圣保罗学校.1肋年入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学生时代的弥
尔顿持别钟情于拉丁文和古典文学.用拉丁文写过许多诗歌和演说稿。1632

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文学

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文学

第四章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文学第一节戴着镣铐在跳舞——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概述一、英国文学约翰·弥尔顿(1608—1674)是17世纪英国最杰出的诗人。

相继写成《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失乐园》取材《圣经·旧约》,是一部“寓时代精神于宗教题材的壮丽史诗”,诗人借古喻今,暗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失败,是由于革命者的道德堕落。

诗人笔下的撒旦既是骄横狂妄、野心勃勃的恶魔,又是蔑视权威、反抗强暴的英雄。

长诗《复乐园》取材《圣经·新约》,集中刻画耶稣立志坚强,目光远大,在旷野绝食40天,不受撒旦金钱、美女、荣誉、艺术的诱惑,表现了革命者与复辟王朝不妥协的高风亮节,也概括了自己的所作所为。

《力士参孙》是一部不供上演的诗体悲剧,取材于《旧约·土师记》。

参孙是以色列人,屡败入侵之敌,被妻子出卖,为非利士人所俘,双目被刺后服劳役。

他身处异邦,思念祖国,最后他双手撬动演武厅的柱子,使大厅倒塌,与敌人同归于尽。

是个理想化的资本主义斗士形象,表达了作者的复仇决心。

二、法国文学彼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一生写了三十多部剧本,大部分是悲剧。

主要作品有《熙德》、《贺拉斯》、《西拿》和《波利厄克特》。

被称为“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的《熙德》描写了理性与情感、义务与爱情的矛盾。

作者通过罗狄克与施曼娜之间的矛盾纠葛以及自身的情理矛盾,强调感情应受理性约束,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利益。

国王是作为调停人形象而出现的,他既顾了国家,也照顾到了个人,是解决矛盾的关键,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对国王的依赖和企盼。

让·拉辛(1639—1699)是典范的古典主义悲剧诗人,代表作为《安德洛玛克》和《费得尔》。

《安德洛玛克》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直接来源于欧里庇得斯的《安德洛玛克》,但在情节处理上有较大差异。

赫克托耳之妻安德洛玛克成了爱庇尔国王庇吕斯的女俘。

从《失乐园》约翰.弥尔顿婚姻爱情观

从《失乐园》约翰.弥尔顿婚姻爱情观

从《失乐园》浅析约翰.弥尔顿的婚姻爱情观摘要:《失乐园》是英国17世纪诗人约翰·弥尔顿的代表作,主要情节取自《圣经·旧约》的创世纪故事,但又并不拘泥于此,而是具有古希腊、罗马史诗的传统。

这部史诗渗透了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也融入了作者的自由观、人生观。

本文结合该诗及弥尔顿的前期创作分析诗人的爱情观,力图给读者一些新的启示。

关键词:弥尔顿婚姻爱情观人生观《梦亡妻》《失乐园》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失乐园》是弥尔顿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构思而成,它是17世纪英国诗坛的一部杰作,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宏伟史诗,其间也洋溢着诗人的革命热情,对现实斗争和人生的思考。

这部史诗中还包含另一个隐性的寓意,即诗人本人在其人生经历中对爱情的重新审视与反思。

一弥尔顿在《失乐园》里婚姻爱情观的基调源于其曲折的婚姻恋爱史1 弥尔顿的曲折婚姻爱情史青年的弥尔顿曾有过几次对女子的爱慕之情,然而这种爱慕却是非常理想化的。

1627年的春天,他在伦敦街头偶遇一位艳美少女,立刻感到心旌摇曳不能自禁,回校后,他提笔给好友狄俄达题写了《哀歌》诗第七。

1630年4月,他在朋友家里与一位来自南国意大利的女郎邂逅,年轻的诗人一见倾心,写下自己的第一首英文十四行诗《给夜莺》。

1638年,诗人痴迷于女歌唱家列奥诺拉·巴罗尼的演唱,曾写了三首短诗献给她(帕蒂森,1992:42)。

通过以上我们发现,诗人每次爱情的勃发都很雷同,只有心动和爱慕,却很少付之行动;换言之,他的爱更多地含有一种理想化的、诗歌式的遐想。

弥尔顿一生结过三次婚,但他的婚姻都很不幸福,尤其是他的第一次婚姻。

学者们把他首次婚姻的失败归咎到他妻子的年轻不懂事、妻子的娘家以及他自己对婚姻的草率。

但本文并不这样认为,弥尔顿结婚时已经35岁,这样的年龄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真正的问题是:他真得喜欢女人吗?此外,他的三次择偶标准又极其相似即他的妻子都年少他很多:年龄最大的也比他小18岁,而最小的则年少他30岁(帕蒂森,1992:2)。

英语高阶教程下册课文翻译(2)

英语高阶教程下册课文翻译(2)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英语高阶教程下册课文翻译(2)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英语高阶教程下册课文翻译第一单元为什么我们爱上了自己的爱人By Dr. Joyce Brothers你知道吗?一对已婚夫妇曾经看起来本不那么合适——而现在,他们都享受着婚姻生活,你知道其中缘由吗?我就认识这么一对夫妻:他,身材健壮的前退役运动员,还是个出色的销售员,在少年联盟球队(Little League)当教练,活跃于扶轮社(Rotary Club),每周六都和朋友打高尔夫球。

而她,纤细安静,完全就是个居家女子,甚至都不喜欢和朋友外出吃饭。

是何种神秘的力量使我们投入另一个人的怀抱?同时,还使我们不再爱其他任何人,即便在没有偏见的旁人眼中他们和我们的爱人看上去应同样合我们心意?根据曾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从事医学心理学和儿科学的名誉HYPERLINK "/%E9%80%80%E4%BC%91/" \t "_blank" 退休教授约翰·莫奈的研究,在影响我们择偶的诸多因素中,最说明问题的是一种被称为“爱图”的东西:它是我们大脑中的一组编码信息,记载着我们的爱憎。

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心理学科学院院士John Money教授说,我们心目种理想伴侣的形象,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其中最关键的一项,就是他所说的“爱情地图”——将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在脑中编码而成一组信息。

显示我们对头发和眼睛颜色的偏好,还有声音,气味,身材。

还记录了吸引我们的那种性格,无论是温柔友善型还是寡言坚强型。

简单来说,我们爱上那些最符合自己爱情地图的类型,然后展开追求。

约翰.弥尔顿(John_Milton)

约翰.弥尔顿(John_Milton)

The poem starts with the speaker, Milton, reflecting upon his blindness and how God expects him to make full use of his ability as a writer, if he cannot even see the paper on which he writes. The talent of the poet is useless now that he is losing his sight , even though he wishes to serve God with his writing now more than ever. After stating this problem, he wonders if God wants him to do smaller tasks since he can no longer see light or use his talent. Milton own patience answers his question as foolish: that God does not need man to do work for Him and those obedient to Him bear his mild yoke. Patience continues to tell Milton that God is being continuously served by thousands of people and the natural world. Most importantly Milton understands that waiting can be its own kind of service. When expressing this, Milton expresses it in a tone of depression and frustration.

约翰弥尔顿(中英)简介

约翰弥尔顿(中英)简介

JOHN MILTON
“When I was yet a child, no childish play To me was pleasing; all my mind was set serious to learn and know, and thence to do what might be public good; myself I thought born to that end, born to promote all truth, all righteous things.”


弥尔顿一生三次结婚,第一位太太小他17岁,第二 位小他20岁,第三位小他30岁。婚姻中有多次磕绊, 他曾多次写一些论述离婚的小册子。1644年,因为 这类小册子,再次被国会招去质询,恼怒之际,慷 慨陈辞,诞生言论出版史上里程碑式的文献—— 《论出版自由》。但这次充满激情和思辨的演讲在 当时并未引起太大反响,出版许可制度在半个世纪 后才在英国叫停。不过,由于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 大革命,弥尔顿的思想逐渐被世人认识并受到推崇。 《论出版自由》被译为多种文字,流传开来。
• 从小能看大,就像清晨看白天。
Milton’s Quotes
4.Death is the golden key that opens the palace of eternity.
• 死亡是打开永久宫殿的金钥匙 。
学者,弥尔顿在剑桥大学的克莱斯特学院完 成他的学士学位和1632年硕士学位后,便开 始专心于诗歌写作。

创作、学习和旅行岁月 1632年至1638年五年间,弥尔顿辞去了政府部门 的工作,住到他父亲郊外的别墅中,整日整夜的 阅读,他几乎看全了当时所有英语、希腊语、拉 丁语和意大利语作品。在这段时期弥尔顿写作了 《酒神之假面舞会》等一些作品。1638年,弥尔 顿去欧洲旅行,他在意大利停留了大部分时间。 访问过当时已被囚禁的伽利略,并同意大利人文 主义者有所交往。由于英国动荡的宗教局面弥尔 顿提前回国,他所写的一些小册子被歪曲,他本 人也被烙上了激进分子的烙印。

历史趣谈:约翰·弥尔顿与新闻自由 弥尔顿结了几次婚

历史趣谈:约翰·弥尔顿与新闻自由 弥尔顿结了几次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约翰·弥尔顿与新闻自由弥尔顿结了几次婚
导语:约翰弥尔顿,1608年出生有英国伦敦,是英国著名的诗人和政论家,他被称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那么约翰弥尔顿与新闻自由是
约翰·弥尔顿,1608年出生有英国伦敦,是英国著名的诗人和政论家,他被称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那么约翰·弥尔顿与新闻自由是有什么关系呢?
约翰·弥尔顿与新闻自由
约翰·弥尔顿,是清教徒文学的代表者,他这一生都在位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而奋斗。

他在英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英国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约翰·弥尔顿是他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散文家和诗人,他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他的思想受到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双重影响。

弥尔顿的自由观点所阐阐述的是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英国国内形势的发展推动其不断地关注各种现状,对自由问题进行阐发。

弥尔顿曾经说过,人类必须有三种自由:宗教自由,个人自由,和公民自由。

没有这三种自由,人们就不可能愉快地活下去。

弥尔顿出版自由思想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于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新闻自由运动有着巨大贡献;第二个是对于推动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思想的学术研究有着巨大贡献。

早在英格兰的都铎王朝之前,约翰·弥尔顿就在他的《论出版自由》里激烈的反对并嘲讽政府对出版物进行审查的许可制度。

尽管弥尔顿的言论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十分显著的作用,但在之后他的《论出版自由》却被当作新闻自由诞生路程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弥尔顿结了几次婚
生活常识分享。

《论出版自由》补充材料

《论出版自由》补充材料

2010-12-2新闻学补充材料《论出版自由》(Areopagitica, A Speech For the Liberty ofUnlicensed Printing)初版:英格兰,1644年;美国,1888年1、约翰·弥尔顿(1608~1674)生平简介:联合国大会于1993年12月20日作出决定,宣布5月3日为世界新闻自由日。

这一行动源于教科文组织大会,其1991年题为“促进世界新闻自由的决议”,承认自由、多元化和独立的新闻是任何民主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该大会向联合国大会转达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关于宣布5月3日为“世界新闻自由日”的愿望。

在世界新闻史上,约翰·弥尔顿的名字,与出版自由、言论自由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约翰·弥尔顿,英国诗人、政论家。

1608年12月9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

幼年时代即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意大利语、法语和文学。

16岁时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开始写诗,耶稣学院的院士花园里,至今有一棵“弥尔顿桑树”,就是因为他当年时常坐在这棵桑树下写诗而得名的。

弥尔顿在学校很出名,外表俊秀优雅,人称“基督学院淑女”。

并于1632年获得硕士学位。

毕业后,弥尔顿随开明的父亲退居到伦敦郊区科纳河畔的小村子霍顿,开始了长达6年的自我进修。

希腊语、西班牙语、法语,甚至闪族语。

叙利亚语和希伯来语都已难不到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最终成为英国最博学的诗人了。

后投身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站在独立派的立场上,选择政论和小册子作为其主要的武器,向君主政体和封建国教开火。

1638年弥尔顿为增长见闻到当时欧洲文化中心意大利旅行,拜会了当地的文人志士,其中有被天主教会囚禁的伽利略。

弥尔顿深为伽利略在逆境中坚持真理的精神所感动。

翌年听说英国革命即将爆发,便中止旅行,仓促回国,投身革命运动。

1641年,弥尔顿站在革命的清教徒一边,开始参加宗教论战,反对封建王朝的支柱国教。

《失乐园》中的恶魔意象分析

《失乐园》中的恶魔意象分析

《失乐园》中的恶魔意象分析作者:傅紫琼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20期摘要:《失乐园》有两部作品,一是17世纪英国作家弥尔顿的描述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受恶魔撒旦引诱偷尝禁果而被逐出伊甸乐园的史诗著作;二是日本现代著名的情爱作家渡边淳一的描写中年男女陷入不伦之恋,追求纯粹的爱而背离传统道德,背叛家庭,选择殉情的代表作,《爱的流刑地》也是他同类题材的著名作品。

本文拟探讨其中隐含着的相似意象,以得出一些启示。

关键词:弥尔顿《失乐园》恶魔意象渡边淳《爱的流刑地》一、约翰·弥尔顿与《失乐园》1.弥尔顿与其爱情观约翰·弥尔顿1608年12月9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

父亲爱好文学,受其影响,弥尔顿从小喜爱读书,尤其喜爱文学。

1625年16岁时入剑桥大学,并开始写诗,1632年取得硕士学位。

因目睹当时国教日趋反动,他放弃了当教会牧师的念头,闭门攻读文学6年,一心想写出能传世的伟大诗篇。

在这段时期弥尔顿写作了《酒神之假面舞会》等一些作品。

1660年,王朝复辟,弥尔顿被捕入狱,不久又被释放。

从此他专心写诗,为实现伟大的文学抱负而艰苦努力。

在亲友的协助下,共写出3首长诗:《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和《力士参孙》(1671)。

1674年11月8日卒于伦敦。

弥尔顿一生追求纯洁的爱情,对爱情充满热情和期待:“跟你谈心,我把时光全忘了,/忘了季节,和季节的变化,/也想不起了;清晨的气息最甜,多甜啊,/……/露珠闪闪;还是阵雨过后的泥土香,/那黄昏,温存,让人感恩;静悄悄黑夜,/她的夜鸟;以及月光下的散步,/或是那闪烁的星光,如果没有了你,/不会是甜的、是美的。

”(《夏娃的爱情》)由此可以看出,弥尔顿渴望纯粹的爱情,这种纯粹的爱情体现出他对婚姻和爱情的理解:忠贞、患难与共、不离不弃是幸福婚姻和甜蜜爱情的基础。

这一点在《失乐园》里亚当和夏娃的婚姻爱情生活的描写中有所体现。

面对夏娃,充满阳刚之气,自控能力特强的亚当也表现出了其独特的温柔,他对夏娃说:“你是这一切快乐的唯一分享者,你自己本身就是比一切都可爱的。

前卫与保守并存-2019年文档

前卫与保守并存-2019年文档

前卫与保守并存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最杰出的诗人,文艺复兴运动的最后殿将和启蒙思想的最初启发者。

他从小受人文主义教育,鼓吹自由、平等和博爱,这一思想充分体现在他关于爱情、婚姻的论断中。

他明确指出不和谐的婚姻关系与上帝的创世秩序相矛盾,会造成社会混乱,特别是在他于1667年问世的《失乐园》一书中,更是以诗一般的语言阐释了爱情、婚姻的精髓,描述了亚当与夏娃之间理想的夫妇之爱,献上了他衷心的颂歌。

这对于同时代的人来说是相当前卫的,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弥尔顿的爱情观、婚姻观在一定程度上又带有宗教色彩和保守性。

夏娃作为《失乐园》的女主角,在弥尔顿的理想婚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弥尔顿笔下的夏娃是一个有着复杂心理发展历程,并且栩栩如生的立体女性形象,与《创世纪》中扁平的人物形象截然不同。

弥尔顿以细致入微的笔墨刻画了夏娃从一出生到与亚当幸福地结合为一体的成长过程,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既前卫又保守的爱情、婚姻观。

一夏娃苏醒时虽然在心理上仍然是一个对自己和周围世界怀有极大兴趣的婴儿,但对自己、对上帝、对世界都已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为其今后成长过程中内心世界的复杂活动作了铺垫。

弥尔顿赋予了夏娃――这个在《创世纪》中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物――理性思考的能力,并暗示了她有求知的渴望(是什么?从哪儿来的?怎样来的?),这对于夏娃与亚当的理想婚姻至关重要。

正是因为夏娃有对知识的渴求,才能到达亚当理想伴侣的层面,但这也是夏娃最终抵挡不住撒旦诱惑的原因。

拉康认为,婴儿会从镜子中辨认出自己的映像,从而变得兴奋起来,并通过种种姿态表现出自我认证,自我确立,即所谓的“镜子时期”(the mirror stage)。

当夏娃凝视着水中(相当于镜子)的倒影,听到一个声音对她说“你所看到的就是你自己”时,即获得了对自我的认识。

在描述夏娃的苏醒时,弥尔顿引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变成的,从而揭示了父权思想是如何被夏娃吸收而融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的。

弥尔顿的《失乐园》:爱与背叛的奥秘

弥尔顿的《失乐园》:爱与背叛的奥秘

弥尔顿的《失乐园》:爱与背叛的奥秘《失乐园》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史诗,也是约翰·弥尔顿的巅峰之作。

该作品以亚当和夏娃原罪堕落为主线,探讨了爱与背叛的复杂关系。

通过对《失乐园》的细致阅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弥尔顿对人性、自由意志和神圣权威的思考。

一、背景介绍在第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作者约翰·弥尔顿和他创作《失乐园》的社会背景。

弥尔顿生活在17世纪英国,这个时期逐渐崛起了近代自由思潮,并经历了英国内战和清教徒统治时期。

这些社会变革对于弥尔顿塑造他的史诗提供了重要影响。

二、情节与主题在第二部分,我们将具体梳理《失乐园》中的情节,并分析其中反映出来的主题。

首先我们会介绍亚当和夏娃赖以生存的伊甸园以及他们对神圣意志的背离。

然后,我们会探讨撒旦的角色,他所代表的自由意志和叛逆精神,在整个叙事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我们还会关注《失乐园》中对权威与自由、爱与背叛、人性与道德的辩证反思。

三、人物塑造在第三部分,我们将深入剖析《失乐园》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亚当、夏娃和撒旦是整个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他们有着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描写。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细致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弥尔顿所试图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四、影响与评价在第四部分,我们将分析《失乐园》对文学界和社会产生的广泛影响,并介绍该作品在国际文学史上的地位。

同时,我们可以总结出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失乐园》的不同解读,并展示该作品仍然具有持久魅力并赋予读者启示。

五、结论在最后一部分,我们将对整个文档进行总结,并重点强调弥尔顿在《失乐园》中所探讨的爱与背叛主题。

通过这部伟大的史诗作品,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类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以上是关于弥尔顿的《失乐园》以及其中爱与背叛奥秘的详细内容编写。

通过深入了解这一主题,读者可以对弥尔顿及其作品拓展新的认知,深入思考人类内心世界中永恒而复杂的情感关系。

失乐园爱情的悲剧与背叛的痛苦

失乐园爱情的悲剧与背叛的痛苦

失乐园爱情的悲剧与背叛的痛苦失乐园:爱情的悲剧与背叛的痛苦爱情是人类情感世界中最为复杂、深沉的一种情感体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往往并非只有美好的一面,它也可能充满了悲剧和背叛的痛苦。

在约翰·弥尔顿的史诗巨著《失乐园》中,作者以夏娃和亚当的离恨别、背叛和悔恨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爱情的悲剧与背叛的痛苦。

通过揭示其中的人性弱点和背叛的症结,弥尔顿警示着人们要认清爱情的本质,保持真诚与宽容,追求更高尚的情感境界。

在《失乐园》中,夏娃和亚当的爱情遭受了巨大的考验,最终导致悲剧的结果。

从他们在爱丹芳园初见时的相遇,他们逐渐萌生出深深的感情。

然而,正是这份深情,成为了他们未来悲剧的源泉。

夏娃被蛇的诱惑所打动,偷食了上帝禁止的知识之果,背叛了亚当和上帝。

这不仅使他们失去了天堂的乐园,也使夏娃和亚当陷入了内疚和悔恨的深渊。

背叛的痛苦使他们失去了心灵的平静和幸福,他们必须面对一系列的挫折和痛苦。

背叛是爱情悲剧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失乐园》中,夏娃的背叛具有双重意义。

一方面,她违背了上帝的禁令,从而背叛了作为妻子的责任和对亚当的忠诚。

另一方面,夏娃也背叛了人的本真,贪图知识和诱惑所带来的短暂快感,因此失去了对亚当和上帝的珍视与敬爱。

这种背叛不仅带来了情感上的痛苦,更丧失了亚当与夏娃原本和谐美好的关系。

作为他们唯一的伴侣和朋友,背叛给了他们无尽的痛苦和懊悔。

与背叛相伴的是痛苦。

亚当和夏娃的背叛造成了他们心灵的痛苦。

在他们失去了乐园的同时,悔恨和自责也笼罩在他们身上。

亚当深感自责,认为自己没有保护好夏娃,也没有好好诫勉她遵守上帝的禁令。

在亚当的内心深处,他对夏娃的背叛无法原谅,这种痛苦压抑了他的情感,让他无法获得内心的宁静。

夏娃也因为内疚和懊悔而深感痛苦,她明白了自己背叛亚当的错误,但已无法挽回。

这种痛苦使他们对彼此的信任和热情逐渐消退,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悲剧。

然而,《失乐园》并非只是一部展示爱情背叛的史诗,它同时也探讨了人类弱点和背叛的根源。

外国爱情诗赏析《梦亡妻???英国〕弥尔顿

外国爱情诗赏析《梦亡妻???英国〕弥尔顿

外国爱情诗赏析《梦亡妻英国〕弥尔顿展开全文〔英国〕弥尔顿我仿佛看见我最近死去的爱妻,被送回人间,像赫克里斯当初从死亡手里抢救的亚尔塞斯蒂,苍白无力,又还给她的丈夫。

她好像古时洗身礼拯救的妇女,已洗涤干净原来产褥的血污;她穿着她心地那样纯净的白衣,正如我相信我会无拘无束有一天在天堂里面遇见她那样。

她虽然蒙着面纱,我好像看见她全身透出亲热,淑善,和温纯,比任何人脸上显露的都叫人喜欢。

但她正俯身要和我拥抱时,我醒了,人空了,白天带来了黑夜漫漫。

(殷宝书译)约翰·弥尔顿(1608—1674)是17世纪英国最著名的诗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政论家,是欧洲17世纪进步文化的基石,16世纪和18世纪两股思想洪潮之间的过渡人物,即文艺复兴运动最后的殿将和启蒙思想的最初启发者。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在新旧思想的搏斗中,弥尔顿始终是个冲锋陷阵的斗士,他以笔作武器为新成立的共和国呐喊助威,留下了光耀千古的文字。

在个人生活方面,弥尔顿一生坎坷不平。

他曾先后三次婚娶。

第一位妻子鲍威尔·玛利,美丽而任性,新婚不久就因为不习惯夫家的清静、严肃,离他而去。

两年后玛利重新回到弥尔顿身旁,诗人原谅了她。

玛利后来为弥尔顿生下三个女儿,在生第四胎时死去。

第二位妻子婚后15个月死于产褥。

只有第三位妻子伊丽莎白·明歇尔死在弥尔顿身后。

作为著述丰富的诗人,弥尔顿极少创作爱情诗。

《梦亡妻》是他所写的唯一一首献给爱人的抒情诗。

这首著名的十四行诗是写给他第二位妻子嘉德玲·伍德科克的。

她是一个温柔贤慧的年青姑娘,夫妻恩爱极深,可惜好久不长。

他们结婚时弥尔顿已经双目失明,从未见过妻子的面貌。

她的死使弥尔顿悲痛欲绝,加上当时英国的政治形势十分严峻,英国共和国体已经蜕变成军事独裁统治,革命果实落入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复辟危险已迫在眉捷。

在国难家祸的双重痛苦中,弥尔顿写下了这首悼亡诗。

诗的开头四行,弥尔顿使用了一个明喻。

弥尔顿的爱情故事

弥尔顿的爱情故事

弥尔顿的爱情故事弥尔顿的一生结过三次婚,他的三次婚姻的经历都是十分相似的,那就是他的三个妻子都是小他很多。

弥尔顿的第一个妻子在结婚时只有十七岁,整整小弥尔顿十八岁;他第二个妻子小他十二岁;第三个妻子小他三十岁。

很多人都很好奇,为什么弥尔顿的妻子都会小他那么多,这真的只是凑巧的吗?弥尔顿的第一位妻子叫玛丽·鲍威尔,这是弥尔顿代替他父亲去乡下收租时所带回来的妻子。

在他们结婚一个月后,他的妻子就回娘家了,而这一去,也再也没有回来过。

所以说弥尔顿的这一场婚姻可以说是有名无实的。

在三年后,在朋友的安排下,两人又破镜重圆,最后玛丽·鲍威尔在生第四个孩子的时候不幸离开了人世。

他的第二次婚姻是在第一任妻子去世的四年后,他与小他十二对的凯瑟琳·伍德科克结婚。

因为早在结婚前弥尔顿就已经失明了,因此没有看过他的妻子,但即使这样,两人还是很相爱。

两人生活了大约15个月的时候,凯瑟琳因为产褥热与她初生的女儿相继去世了,为此,弥尔顿十分的悲痛,写下了《梦亡妻》。

在第二次婚姻后,弥尔顿久久没有再娶,直到1663年,弥尔顿与小他三十岁的伊丽莎白·明沙尔结婚,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婚姻生活。

弥尔顿是清教徒文学的代表,他的一生都在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而奋斗。

弥尔顿作品有很多,他的一生创作了许多巨作,如《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等等。

在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新政府任命弥尔顿为拉丁文秘书。

这这期间他写了不少文章来捍卫共和国,因为过度疲劳,双目失明,但他依旧坚持着。

王朝复辟后,弥尔顿受到了迫害,他的著作全被焚毁,生活穷困潦倒。

在这一时期,他完成了人生的三部杰作,分别是《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弥尔顿早年的创作都是以短诗为主,他的十四行诗是歌颂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怀,这在他的艺术上有很大的成就。

弥尔顿继承了十六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想,他接受了十七世纪新科学的成就,同时也对它们采取批判的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ilton's love view摘要:约翰·弥尔顿是十七世纪英国最著名的诗人、政论家,代表作品有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弥尔顿先后结过三次婚,由于自身的婚姻经历,他特别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本文将结合弥尔顿的生平及其所作《梦亡妻》,分析弥尔顿的爱情观。

关键词:弥尔顿的生平梦亡妻爱情观1.弥尔顿的生平1.1弥尔顿的成长经历及其生活时代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英国诗人、政论家,民主斗士,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六大诗人之一。

于1608年出生于伦敦一个十分富有的清教徒家庭的弥尔顿,受其父亲影响,从小酷爱读书,性格狂妄,思想独立。

大学毕业后在父亲的霍尔顿乡村庄园里生活了将近五年后,带着父亲给他的资助踏上了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的旅行之路。

在意大利期间,听说英国可能要爆发战争,马上停止了旅行和写诗的计划,回到了英国,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思想战线方面的鸣锣开道者。

在克伦威尔上台后,新政共和国领导者任命他为外交事务拉丁文秘书,由于用眼过度,于1652 年双目失明。

1660 年王朝复辟后,被投进监狱,但又得到了国王的宽恕并重新开始诗歌创作,写出了《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等千古流传的诗歌。

1674 年与世长辞。

弥尔顿生活的时代是英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是殖民主义发展的一个世纪。

在这个世纪,资本主义在英国得到首次实践。

以清教徒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在反对绝对君主统治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取得了胜利,开创了现代英国的雏形。

由于清教徒限制一切纵欲、享乐甚至消费行为,他们对文学总体上来说采取的是一种压制的态度。

然而,约翰·弥尔顿却以他优美的诗歌荣耀了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人们,在他的作品中,清教徒不屈不挠的精神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1.2弥尔顿的婚姻经历弥尔顿的家庭生活很不平坦,弥尔顿一生结过三次婚,。

他在择偶的标准上,三次的经历又极其相似,那就是他的三任妻子都比他年纪小很多。

1642年,他34岁,与玛丽·鲍威尔一见钟情,匆忙结了婚。

玛丽才17岁(比他小十八岁),是牛津郡一家贵族的长女,是弥尔顿代替他父亲去乡下收租时带回家的一个成长于入不敷出却又随意挥霍的皇党家庭的大小姐。

婚后他们的生活很不愉快,玛丽不惯于弥尔顿那清教徒的道德家的生活方式,况且弥尔顿忙于写文教书,读书每到深夜,使她寂闷难忍,因而结婚后一个月的一天,这位比弥尔顿小18 岁的新婚妻子就回娘家去了。

弥尔顿意欲离婚,写了《离婚的原理和实施》的小册子,提出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的进步观点,并反映了他对与自己不爱的人残忍地拴在一起的恐惧。

但当时英国离婚极难,连清教徒朋友都反对他。

当他的婚姻濒临破裂时,玛丽忽然又回到他的身边,日子勉强过得和谐。

玛丽为他生下三个孩子,在她27岁,生第四个孩子时,因难产去世。

四年后,弥尔顿第二次结婚,妻子凯瑟琳·伍德科克,比他小二十岁,性情温和善良,给弥尔顿带来安慰与幸福。

早在结婚前弥尔顿就已经失明了,因此弥尔顿没有看过他的妻子,但即使这样,两人还是很相爱。

可惜好景不长,两人生活了大约15个月的时候,凯瑟琳因为产褥热与她初生的女儿相继去世了。

为此,弥尔顿十分的悲痛,两年后,他写下了著名的十四行诗《梦亡妻》。

在第二次婚姻后,弥尔顿久久没有再娶,直到1662年,弥尔顿与小他三十岁的伊丽莎白·明沙尔结婚(年仅24岁),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婚姻生活。

2.弥尔顿的诗作——《梦亡妻》古今中外的文人骚客,似乎都偏向于选择梦境来表现生离死别,寄托思念之苦。

在梦中,生者与死者相会,既浪漫又苦涩,既明朗又悲怆。

梦醒之后,幻影消散,现实中失爱的痛楚再一次取代梦寐中短暂的欢乐。

悼亡诗是爱情诗的一个独特典型,结合了爱情与死亡两大主题,涉及的是诀别生死恋。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然而,爱情碰上死亡却让很多人痛苦,于是,许多人都纷纷将这种痛苦和相思抒发在自己的笔下。

而弥尔顿正写下了《梦亡妻》to memory his second wife Catherine. (But also somebody thinks the wife that this poem song is not Catherine, but the first lady, Mary Powell.)弥尔顿和她结婚时已失明,从未看见过她的面貌,因而在梦里,说是面目被纱遮住了。

他呼唤他那圣徒般的妻子,她不仅在肉体上是纯洁的,而且精神上也是圣洁的,她正是爱情、甜蜜和善良的人格化身。

这首小诗写得缠绵刁有致,凄婉动人。

中国清朝纳兰容若有一首悼亡词,与此诗颇有近似之处,不妨对比一读:“自那番摧折,无衫不泪,几年恩爱,有梦何妨。

最苦啼鹃,频催别鹊,赢得更阑哭一场。

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沁园春》)“未许端详”与“但她正俯身要和我拥抱时,我醒了”的幻灭感何其相似。

从弥尔顿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他对女性的评价是心地纯洁与外貌美好是合一的,更重视的是她心灵的美。

在这首诗中,作者把自己的亡妻比作古希腊神话中的忠于自己的丈夫,自愿替自己的丈夫去死的阿尔刻提斯。

弥尔顿用这样一个人物来形容自己的妻子,足以说明他对这位妻子的死亡是痛心疾首的。

当然,从本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弥尔顿阴柔脆弱的一面,即使在梦中,自己也没有男性应有的的进攻性,是妻子要俯身拥抱她,而不是自己去拥抱妻子。

这和弥尔顿的外表及其性格是分不开的,从小羸弱多病的他在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学习时曾被称为“基督学院淑女”。

可见,无论从外表还是内心,大诗人弥尔顿都是相当脆弱的。

第三个诗节详尽描绘了诗人在梦中看到的妻子:一袭白色长袍,清纯高雅;即使戴着面纱,仍旧光芒四射,映衬出人间最美好的品格——仁爱、贤惠、善良。

在诗人看来,世上再没有如此美好的女子。

从王朝复辟前后的残酷现实可以想见弥尔顿在1658 年创作这首诗时所面临的严峻环境,自己双目失明,心爱的妻子谢世,革命事业面临考验,生活环境危机四伏。

这是一首肝肠寸断柔情万丈的哀诗,诗人在作品中流露出自己的悲切之感:“我醒了,她逃走了,白昼又带回我的黑夜。

”(《梦亡妻》)另外,此诗以宗教的超凡气氛,崇高的风格,纯真的感情及细腻的笔触而在抒情诗史上占一重要位置。

而提到弥尔顿的诗的人,鲜有不提到这首诗的,可见它具有的魅力。

3.弥尔顿的爱情观弥尔顿的爱情观是不同于文艺复兴时诗人的爱情观的。

文艺复兴时诗人歌颂爱情比较大胆、直率,心有所欢,恣情流露,无所顾忌。

但弥尔顿的爱情诗含蓄娴雅,遮遮掩掩,好似罩着轻纱,倒有点东方诗的味道。

他态度严肃而拘谨,歌颂的是婚后的爱情,是婚恋合一的提倡者。

弥尔顿心中的女性是向男性屈服,顺从并谦卑的;而男性是宽宏大量、善待女性的。

在十七世纪,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庸和“帮手”,“她属于他的宗教、他的阶级、他的圈子,她结合于他的家,成为他的一半”。

一方面,弥尔顿的思想意识具有很大局限性,他把女性看成男性的附属品,认为女性对男性的顺从是理所当然,是爱情甜蜜的基础;而另一方面,他的爱情观在当时又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

弥尔顿说:“没有一样东西比婚姻更能为人们带来安慰和愉快。

”弥尔顿非常重视婚姻爱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美满的婚姻,甜蜜的爱情,是建立在女性对男性的绝对服从的不平等基础上的,其两性观带有较浓厚的男权主义色彩。

在爱情方面,弥尔顿也始终是一个被动者。

一六二七年春天,他在伦敦街头偶遇一位美艳少女,立刻感到心旌招展,便暗中追踪,直至她的身影从眼帘里消失。

回校后,他提笔写了《哀歌》。

一六三〇年,他在朋友家里与一位意大利妙龄女郎邂逅相逢,这位姑娘使年轻诗人一见倾心,并写了自己第一首英文十四行诗《给夜莺》。

一六三八年在意大利旅行时, 他痴迷于女歌唱家列奥诺拉·巴罗尼,并写了三首短诗献给她(帕蒂森,1992)。

他的爱情只有心动和爱慕,却很少付之行动,没有执着地苦苦追求。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至少在爱情方面,弥尔顿是一个害羞,甚至是自卑的人,它有着超人的文学天赋,但在爱情方面,他只能是个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一个勇敢的追求者。

在生活中,在文学创作中,弥尔顿却一直在有意识地同自己身上较强的女性意识做着顽强的抗争与搏斗。

弥尔顿说:“向往的就是统治,即使到了地狱,统治地也比在天堂服务强。

”难道读者不会认为他这样的表述可能恰恰是为了掩饰自己软弱吗?约翰逊曾对弥尔顿做过这样的评论“他的文字是很成功的,其中却没有人性”(帕蒂森,1992)。

有资料表明,现实生活中的弥尔顿和同时代的诗人等才子交往极少,对普通人,他更是高傲地疏远着。

无论是与同性还是异性,在他限的交往人群中,年龄偏低的人比较多,关系相处得也较好。

也就是说,弥尔顿喜欢同比自己年龄小得多的人交往。

从中可以看出在弥尔顿的内心深处,他还是非常自卑的。

弥尔顿,被后人误以为第一个讴歌撒旦的诗人,第一个为弑君辩护的诗人,一个内心脆弱外表刚强的诗歌大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思考。

Bibliography:1.Abram,M.H.The No.on Anthology o.1English Literature,V olume I,Sixth Ed n,New York:彤彤No.on&Company, In e.19932. Daniel son,Dennis.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ilt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3.Potter,Lois.A Preface to Milton,B刨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4.吴伟仁等,《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5.胡家峦.《英语名诗详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6.罗良功,《英诗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7.王佐良,《英国史诗》,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8.杨周翰,《十七世纪英国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9.马克·帕蒂森, 弥尔顿传略[M]. 金发,颜俊华,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On his deceased wifeMethought I saw my late espoused saintBrought to me like Alcestis,from the grave,Whom Jove's great son to her glad husband4 gave,Rescued from death by force,though pale and faint。

Mine,as whom wash'd from spot of child-bed taint Purification in the old Law did save,And such,as yet once more I trust to haveFull sight of her in Heaven without restraint,Came vested all in white,pure as her mind:Her face was veil'd; yet to my fancied sightLove,sweetness,goodness,in her person shin'd So clear,as in no face with more deligh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