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弥尔顿的婚姻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ilton's love view

摘要:约翰·弥尔顿是十七世纪英国最著名的诗人、政论家,代表作品有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弥尔顿先后结过三次婚,由于自身的婚姻经历,他特别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本文将结合弥尔顿的生平及其所作《梦亡妻》,分析弥尔顿的爱情观。

关键词:弥尔顿的生平梦亡妻爱情观

1.弥尔顿的生平

1.1弥尔顿的成长经历及其生活时代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英国诗人、政论家,民主斗士,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六大诗人之一。于1608年出生于伦敦一个十分富有的清教徒家庭的弥尔顿,受其父亲影响,从小酷爱读书,性格狂妄,思想独立。大学毕业后在父亲的霍尔顿乡村庄园里生活了将近五年后,带着父亲给他的资助踏上了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的旅行之路。在意大利期间,听说英国可能要爆发战争,马上停止了旅行和写诗的计划,回到了英国,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思想战线方面的鸣锣开道者。在克伦威尔上台后,新政共和国领导者任命他为外交事务拉丁文秘书,由于用眼过度,于1652 年双目失明。1660 年王朝复辟后,被投进监狱,但又得到了国王的宽恕并重新开始诗歌创作,写出了《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等千古流传的诗歌。1674 年与世长辞。弥尔顿生活的时代是英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是殖民主义发展的一个世纪。在这个世纪,资本主义在英国得到首次实践。以清教徒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在反对绝对君主统治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取得了胜利,开创了现代英国的雏形。由于清教徒限制一切纵欲、享乐甚至消费行为,他们对文学总体上来说采取的是一种压制的态度。然而,约翰·弥尔顿却以他优美的诗歌荣耀了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人们,在他的作品中,清教徒不屈不挠的精神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1.2弥尔顿的婚姻经历

弥尔顿的家庭生活很不平坦,弥尔顿一生结过三次婚,。他在择偶的标准上,三次的经历又极其相似,那就是他的三任妻子都比他年纪小很多。1642年,他34岁,与玛丽·鲍威尔一见钟情,匆忙结了婚。玛丽才17岁(比他小十八岁),是牛津郡一家贵族的长女,是弥尔顿代替他父亲去乡下收租时带回家的一个成长于入不敷出却又随意挥霍的皇党家庭的大小姐。婚后他们的生活很不愉快,玛丽不惯于弥尔顿那清教徒的道德家的生活方式,况且弥尔顿忙于写文教书,读书每到深夜,使她寂闷难忍,因而结婚后一个月的一天,这位比弥尔顿小18 岁的新婚妻子就回娘家去了。弥尔顿意欲离婚,写了《离婚的原理和实施》的小册子,提出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的进步观点,并反映了他对与自己不爱的人残忍地拴在一起的恐惧。但当时英国离婚极难,连清教徒朋友都反对他。当他的婚姻濒临破裂时,玛丽忽然又回到他的身边,日子勉强过得和谐。玛丽为他生下三个孩子,在她27岁,生第四个孩子时,因难产去世。四年后,弥尔顿第二次结婚,妻子凯瑟琳·伍德科克,比他小二十岁,性情温和善良,给弥尔顿带来安慰与幸福。早在结婚前弥尔顿就已经失明了,因此弥尔顿没有看过他的妻子,但即使这样,两人还是很相爱。可惜好景不长,两人生活了大约15个月的时候,凯瑟琳

因为产褥热与她初生的女儿相继去世了。为此,弥尔顿十分的悲痛,两年后,他写下了著名的十四行诗《梦亡妻》。在第二次婚姻后,弥尔顿久久没有再娶,直到1662年,弥尔顿与小他三十岁的伊丽莎白·明沙尔结婚(年仅24岁),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婚姻生活。

2.弥尔顿的诗作——《梦亡妻》

古今中外的文人骚客,似乎都偏向于选择梦境来表现生离死别,寄托思念之苦。在梦中,生者与死者相会,既浪漫又苦涩,既明朗又悲怆。梦醒之后,幻影消散,现实中失爱的痛楚再一次取代梦寐中短暂的欢乐。悼亡诗是爱情诗的一个独特典型,结合了爱情与死亡两大主题,涉及的是诀别生死恋。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然而,爱情碰上死亡却让很多人痛苦,于是,许多人都纷纷将这种痛苦和相思抒发在自己的笔下。而弥尔顿正写下了《梦亡妻》to memory his second wife Catherine. (But also somebody thinks the wife that this poem song is not Catherine, but the first lady, Mary Powell.)弥尔顿和她结婚时已失明,从未看见过她的面貌,因而在梦里,说是面目被纱遮住了。他呼唤他那圣徒般的妻子,她不仅在肉体上是纯洁的,而且精神上也是圣洁的,她正是爱情、甜蜜和善良的人格化身。

这首小诗写得缠绵刁有致,凄婉动人。中国清朝纳兰容若有一首悼亡词,与此诗颇有近似之处,不妨对比一读:“自那番摧折,无衫不泪,几年恩爱,有梦何妨。最苦啼鹃,频催别鹊,赢得更阑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沁园春》)“未许端详”与“但她正俯身要和我拥抱时,我醒了”的幻灭感何其相似。从弥尔顿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他对女性的评价是心地纯洁与外貌美好是合一的,更重视的是她心灵的美。

在这首诗中,作者把自己的亡妻比作古希腊神话中的忠于自己的丈夫,自愿替自己的丈夫去死的阿尔刻提斯。弥尔顿用这样一个人物来形容自己的妻子,足以说明他对这位妻子的死亡是痛心疾首的。当然,从本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弥尔顿阴柔脆弱的一面,即使在梦中,自己也没有男性应有的的进攻性,是妻子要俯身拥抱她,而不是自己去拥抱妻子。这和弥尔顿的外表及其性格是分不开的,从小羸弱多病的他在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学习时曾被称为“基督学院淑女”。可见,无论从外表还是内心,大诗人弥尔顿都是相当脆弱的。第三个诗节详尽描绘了诗人在梦中看到的妻子:一袭白色长袍,清纯高雅;即使戴着面纱,仍旧光芒四射,映衬出人间最美好的品格——仁爱、贤惠、善良。在诗人看来,世上再没有如此美好的女子。从王朝复辟前后的残酷现实可以想见弥尔顿在1658 年创作这首诗时所面临的严峻环境,自己双目失明,心爱的妻子谢世,革命事业面临考验,生活环境危机四伏。这是一首肝肠寸断柔情万丈的哀诗,诗人在作品中流露出自己的悲切之感:“我醒了,她逃走了,白昼又带回我的黑夜。”(《梦亡妻》)另外,此诗以宗教的超凡气氛,崇高的风格,纯真的感情及细腻的笔触而在抒情诗史上占一重要位置。而提到弥尔顿的诗的人,鲜有不提到这首诗的,可见它具有的魅力。

3.弥尔顿的爱情观

弥尔顿的爱情观是不同于文艺复兴时诗人的爱情观的。文艺复兴时诗人歌颂爱情比较大胆、直率,心有所欢,恣情流露,无所顾忌。但弥尔顿的爱情诗含蓄娴雅,遮遮掩掩,好似罩着轻纱,倒有点东方诗的味道。他态度严肃而拘谨,歌颂的是婚后的爱情,是婚恋合一的提倡者。弥尔顿心中的女性是向男性屈服,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