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评价
宋明理学的发展及当代意义
宋明理学的发展及当代意义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派别之一,其诞生于宋代,发展于明代,对人类社会的思想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从宋明理学的历史发展、理论思想以及当代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宋明理学的历史发展宋明理学自起源至成熟经历了约两百年的漫长岁月,其始于宋代文治时期,兴盛于宋代政治经济兴旺的时期,至明代曾国藩派得到天下朝廷的支持,成为当权者的政治理念,并在晚明进入了其收尾期。
在宋代,理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朱熹,通过一系列的著作和讲义,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阐述。
在明代,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兴起,并对理学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丰富了儒学的内涵和光彩。
二、宋明理学的理论思想宋明理学贯穿着“理”的思想,将儒家经典中的“道”、“理”等概念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和阐释。
通过对“道”的探究,宋明理学强调了“正道”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遵循正确的道路,才能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
同时,宋明理学还注重“心”的作用,认为一个人的心境直接关系到其行为和命运的走向。
因此,宋明理学在强调学习的同时,也强调了修养的重要性。
在明代,王阳明提出了心学,强调了一个人对于情感的感知和控制,在理解外部世界的同时,也要理解内部世界,认识自己的内心和情感状态。
在他看来,“心即理”,即人的心境和理的关系密不可分。
他采用“致良知”的思想,强调人要通过自我进化和完善,进一步审视自己、走向道德的境界,达到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
三、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宋明理学对于现实社会的意义在于,它的理论可以深刻地指导人们在现实中的行为和思考。
宋明理学追求的“正道”是指正确的人生选择和道路,这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当代社会充满了种种挑战和巨大的压力,如果人们没有正确的人生选择和方向,可能会失去自己的道德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同时,宋明理学注重了人的心理健康,提倡心灵和情感的掌握和表达,这对于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压力和情感问题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提升生活的质量。
宋明理学
韩
愈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课外阅读)
1、宋明理学兴起的必要性
(1)汉代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新思想流行,道教的兴起,尤其佛 教的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 值观念的地位。 (3)唐末五代以后,已沦为笺注之学的官方儒学 不断受到质疑,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宋明理学兴起的可能性: (1)唐代韩愈和李翱的复兴儒学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 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资 料
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 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 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 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 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 五代之乱。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资 料
韩愈在《原道》和《谏迎佛骨 表》中,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他指出佛教耗费大量财富,加重了 百姓负担,使“民不穷且盗”。又 指出“佛本夷狄之人”,佛徒“口 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 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让佛教凌驾于儒学之上,有被同化 为夷狄的危险。他认为佛教自外与 天下国家,灭弃封建伦常,“子焉 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 焉而不事其事”。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
D
3.(2012· 海南单科卷· 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 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 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2015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7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2015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7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知识诠释思维发散一、宋明理学1.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①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②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唐朝实行③三教并行政策,使得儒学正统地位遭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2.程朱理学(1)北宋时,形成了以④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又以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称为“程朱理学”。
(2)程颢、程颐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二者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二程”还提出“⑤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3)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⑥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编著了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⑦四书章句集注》。
(4)评价: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3.陆王心学(1)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⑧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其学说被称为“心学”。
(2)明朝中期以后,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派也被称为“陆王心学”。
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在认识论上,他提出“⑨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易错扫描】(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虽然一个认为要格物致知,一个认为要内心自省,但是都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
两者的实质是相同的,都属于理学的范畴,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心学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属主观唯心主义。
(2)理学在宋代不是主流思想。
理学真正成为主流思想是从元代开始的。
宋明理学与宋代儒学思想的渊源
宋明理学与宋代儒学思想的渊源宋明理学源流与宋代儒学思想渊源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
宋明理学以《周易》、《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为蓝本,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学的核心宗旨。
在宋朝儒学发展史上,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前人的渊源。
本文从宋明理学源流与宋代儒学思想的渊源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以期更好地理解宋明理学的思想与渊源。
宋明理学源流探析1、官学与杂学舆论之争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官学是唯一掌握儒学研究与传承的机构,它在儒学传承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官学在唯一性传承的过程中,学问局限性比较大,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也比较片面,所以不少学者选择离开官学单独研究儒学经典,这些离开官学单独研究儒学经典的学者被称为“杂学家”。
这种“官学与杂学”的舆论之争是宋明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源流。
官学可以说只是儒家思想传统的一种延续,而杂学家为了保证儒学的后继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古代经典中未曾深入研究的内容,丰富经典内涵。
因此,杂学家们热衷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探索儒家经典内涵的更深层次。
2、祖宗和气道论宋代儒学思想在道义伦理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探究。
如老子的思想被孔子的儒学所继承,提出了“道”的概念,宋代之后的新儒学才把“道”的思想运用到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
同时,宋代的一个学派——祖宗家也对儒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祖宗家提出了“祖宗”和“气道”两个重要的思想,认为先祖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并且一些道德品质是通过DNA传承的。
这样一来,社会上有过世先祖来进行指导,也使年轻人更容易接受道德规范。
3、一志五经一志五经是宋代儒学的开端。
一志五经指的是对一部志书和五部经书的注疏,即《通典》和《五经正义》。
这两部书可以说是礼、乐、诗、书、易这五部经书的总集和。
因此,一志五经也奠定了宋代儒学的经典地位。
宋代初年儒学家注重官学文化的传承,应对入仕考试所需的经典知识。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评价[实践]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评价摘要:宋明理学是一种以儒学为主干,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
理学虽然张扬儒家的人伦礼法的,但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元典时代的儒家精神与佛教、道教相融合,是指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新的思想内涵,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发愤图强等性格。
同时应该看到宋明理学中消极因素,即理学家重建礼制的努力也是对人性的斫伤,以及与后世关于“礼教吃人”的指斥和谴责。
关键词:宋明理学;儒学;继承;发展;评价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
它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契机,以王通、韩愈、李翱融通儒释的思想为灵媒,经过宋代诸懦的创造性转换,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继元典时代之后精致而完备的思想体系——理学。
理学,又叫新儒学。
之所以称之为理学,是因为宋代诸儒所构建的崭新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并以之构成哲学思辨的核心范畴。
之所以称之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然张扬儒家的人伦礼法的,但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元典时代的儒家精神与佛教、道教相融合,是指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新的思想内涵,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尽管理学名目不一,究其本质,它是一种以儒学为主干,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
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宋明理学把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对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理学发展世上的关键人物,称此五人为北宋五子。
周敦颐从宇宙论出发,融通儒释道德修身哲学。
借之构筑伦理学本体论。
这一认识路径成为后来的理学诸子坚守的哲学方向。
张载是陕西人,故其学派成为关学。
张载在《易传》的基础上提出宇宙发生论,他强调“气”,认为太极就是气。
专题一 3 宋明理学
(四)历史影响
1.正面: 注重人的主观意志力量,强调通过道德 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 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有利 于维护社会安定、促进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2.负面:强化“三纲五常”,以“天理”遏制“人 欲”,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严重压抑人的个 性发展和思想解放,阻碍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朱熹(1130-1200), 号晦庵,是二程思想 (理学)的集大成者。
岳麓书院内专祀朱熹、张栻的“崇道祠”
白鹿洞书院
忠孝廉节碑
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清道光七年(朱熹著书图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 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 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 而不在。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 此天地。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 了一物道理。
本朝(宋朝) 之治……以理学 为之根底也。义 理之学独盛本朝, 以程先生(二程) 为之宗师也。 ——黄震
程颢,河南洛阳人, 世称明道先生
程颐,世称伊川先生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自宋以来在历史上以理 学大师每多宣讲于此而著称于世。程颢、程颐在此讲学,更使书院地位独 特,时与河南睢州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 为宋代四大书院。
王阳明言论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 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其谁怜之?
戴震(1723—1777),清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先秦、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演变与发展,并在不同的时代中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1. 先秦时期:儒学的起源儒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的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孔子的学说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修养和君主的德行。
2. 汉朝:经学的兴起在汉朝时期,儒学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经学的兴起。
经学是以经典为基础的学术体系,主要研究经书中的经典文献,如《尚书》、《礼记》、《论语》等。
经学的代表人物是东汉时期的郑玄(公元127年-公元200年),他对经典进行了注释和解释,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魏晋南北朝:道学与理学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浮现了分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其中,道学和理学是两个重要的学派。
道学主张追求超越尘世的道德境界,代表人物是王弼(公元226年-公元249年)和陶渊明(公元365年-公元427年)。
他们主张“归根于道”,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与自然的和谐。
理学则是强调理性和知识的学派,代表人物是北宋时期的朱熹(公元1130年-公元1200年)。
他提出“理”是宇宙的本原,通过对理的研究来实现人的修养和社会的管理。
4. 隋唐:儒学的复兴与推广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隋朝的文帝杨坚(公元569年-公元618年)重视儒学,推行科举制度,使得儒学成为官方的学术思想。
唐朝的文化繁荣也为儒学的复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唐代的儒学家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和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提倡经世致用,强调儒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5. 宋明清:理学的传承与变革宋明清时期,理学成为主流学派,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的程朱理学是当时的主流学派,代表人物有程颐(公元1018年-公元1074年)和朱熹(公元1130年-公元1200年)。
宋明理学(二)剖析
程 颢
朱熹
程 颐
王 守 仁
二程兄弟在理学思想发展中的贡献
程颢(hào)(1032—1085)
字 伯 淳 (chún) , 学者称明道先生。河 南洛阳人。曾任地方 官吏,后任太子中允、
监察御史里行。
程颐(1033—1107)
字正叔,程颢之 弟,学者称伊川先生 。们在思想方法上注重区 分形上与形下是分不开的。《周易· 系辞》说“形而上 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 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对这两句话给以了不同的解释。二程 认为,凡是物质的东西,具体的东都是属于“形而下” 的,是“器”;凡是普遍的、抽象的东西都是属于“形 而上”的,是“道”。感性地存在的东西是形而下的, 只有用理性才能把握的东西是形而上的。天地、万物、 阴阳都是形而下的器,事物的规律、本质、共相才是形 而上的道。程颢认为区分普遍与特殊、区分理和物、道 和器,是哲学的重要方法。
“敬”与“静”混为一谈。程颐说:“敬则自
虚静,不可把虚静唤做敬。”(同上)用“主
敬”代替周敦颐的“主静”。一味求静,容易
放松警惕性。至于“敬”的界定,程颐说: “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
谓一。”(同上)所谓“主一”、“ 无适”。
就是高度集中注意力去遵守封建伦理二不要有 一丝一毫的背离。(僧侣主义修养方法,比佛 道僧侣主义更适合封建统治的需要)
性,尽性便至命。因指柱曰:‚此木可以为柱,
理也;其曲直者,性也;其所以曲直者,命 也。‛理,性,命,一而已。(《二程外书》 卷十一)
既然,从根本上看,性、理、命难以分开,
为什么又出现不同的概念呢?程颐说:
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
为心,其实一也。(《二程遗书》卷十八) 就是说理在自然为不可违抗的“命”,在 社会为规范行为的“义”,理赋于人为先验之 性,理寓于身为主宰之心。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历史评价
一、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1、儒家学派的创立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等 道德观念,提倡“中庸之道”,主张以德治国。他的思想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 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儒学的发展与演变
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等儒家学 者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主张,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的教育理念以“有教无类”为主张,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 与治国安邦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儒家强调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儒家思想在历史中的评价
1、积极评价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得到了许多积极的评价。例如,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封建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正统地位。宋明理学的发 展进一步丰富了儒家思想,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 的积极评价还体现在其对社会和谐、道德伦理的,以及对教育、文化、科技的 推动上。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历史评价
目录
01 一、儒家思想的演变 过程
03
三、儒家思想在历史 中的评价
02
二、儒家思想的主要 思想与教育理念
04
四、儒家思想在现代 社会的价值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春秋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立,到汉武帝时期儒学地位的提升,再到宋明理学的辉 煌,儒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本次演示将探讨儒家思想的演变过 程、主要思想和教育理念,并分析其在历史中的评价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2、批评与反思
尽管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也受到了不少批评与反思。一些学者 认为儒家思想过于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忽视了个人权利和自由的 发展。在当代社会,一些人批评儒家思想缺乏对自然环境的,过于强调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儒学的世俗化——宋明理学
2.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 (1)不同(比较类模板——分点列表,归纳异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问题
分层信息
主旨提炼
概括归类
材料
无
孔孟 儒学
所学
孔子:“仁”“为政以德”“有 教无类”;孟子:“仁政”“民
强调仁政、民本
不同:孔 孟强调仁 政、民本;
不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董仲舒强
同
材料
无
强调大一统、天 调天人感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1234
解析 答案
3.命题点:对宋明理学内涵的理解 (2014·课标全国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 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明本心等
发展:宋代儒学重 视孔孟儒学;重视 思辨、强调个人修 养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 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3.理学思想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 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 天理之件数。”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 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 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 “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2.形成过程
(1)创立——“二程”
人伦者,天理也
①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 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②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 ”,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
谈宋明理学的纳道入儒与儒学的新发展
谈宋明理学的纳道入儒与儒学的新发展*导读:唐代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的动荡,佛、道两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盛,并在形而上的哲理思辨方面,对儒家经典的神圣性与先贤解经的……唐代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的动荡,佛、道两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盛,并在形而上的哲理思辨方面,对儒家经典的神圣性与先贤解经的权威性形成了挑战。
对此,宋明时代的儒者不得不放弃经学传注而代之以直探经文本义的研究方法,有意识地从其他学派汲取思想营养,从而重振儒学。
宋明理学之所以成为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就在于它站在儒学的立场上吸收道家、道教与佛教思想来充实和发展了自己。
在道、佛两家中,宋明理学从道家、道教中吸收的东西,远比从佛教中所吸收的东西要多。
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儒、道两家具有共同的思想文化渊源,二者都产生于春秋时期,并由于秉持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思维方式,而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其二,佛教有广泛的信众和强大的宗教经济实力。
与其相比,儒、道两家同为弱者,有唇亡齿寒、惺惺相惜的同情感。
其三,儒、道两家同为即世的学说,儒家是完全入世的,道家虽然是站在出世与入世的边缘,但倾向于入世。
相反,佛教则主张出世。
在儒家看来,这是抛弃人伦、拒绝人所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的自私行为。
其四,北宋和南宋都受外族入侵,士子大都具有捍卫中原文化的意识。
宋代理学诸家大多尊承《春秋》学的大一统和尊王攘夷的宗旨。
儒、道两家同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学派,而佛教则是外来的。
几个宋明理学的先驱人物都不约而同地在道、佛两家中更注重研究道家、道教,即使是研究佛教,也以研究中国化最彻底的禅宗为主,对佛教的其他宗派则涉及较少。
在对佛、道的批判中,对佛教的批判颇为尖锐,对道家、道教则缓和得多,还偶有赞赏。
宋代是宋明理学的奠基时期,宋代的上述特征对元、明两代的理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发端,以往学者们把它归于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但究其实,他们只是响应当时士林领袖范仲淹的主张,重提韩愈、李翱所张扬的道统论,在《周易》、《春秋》等方面侧重于研究其义理,学术贡献有限。
中国古代儒学的新发展宋明理学共26页
1、哲学思辨化
2、吸收佛道思想
3、以重塑儒家伦 理道德为核心
<二>背景之可能性
(1)北宋实行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2)唐中后期以来,儒学复兴运动。(韩愈“道统论”;李 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孔子之道。)
二、理学的发展、派系、核心概念及主张
发展、 派系
开创:北宋五子
成熟:程朱理学
发展: 陆王心学
——何俊《南宋儒学建构》
程朱理学——朱熹历史地位:
A、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B、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哲学影响深远;对维护
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鹅湖之会 ·朱陆之辩(1175年)
(1175)朱熹和陆九渊曾在信州鹅湖寺进学术辩论, 史称“鹅湖之会”。
朱熹
陆九渊
VS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1)心学的基本特征:
——朱熹
哲学思想 教材解析
面对乱世,他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希望统
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
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他注重政治
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 修三p4
——人民版重心必
“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 家的忠、效、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 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 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4、目的——重建儒学信仰
绍熙五年(1194年)九月,朱熹于行宫便殿 奏事。第一札要宋宁宗正心诚意,第二札要 宋宁宗读经穷理。十月十四日,朱熹奉诏进 讲《大学》,反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 希望通过匡正君德来限制君权的滥用,引起 宋宁宗的不满。因此,朱熹在朝仅46日,被 宋宁宗罢职。
宋明理学和明清的儒家思想
【变式精练】 思想的共同点是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 ( )
A.“仁”
C.“理” [思路解析]
B.“心外无物”
D.“格物致知” 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仁政”,程颐认为仁是与万
物俱生的,朱熹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是天理的 反映,王阳明主张要“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 ”,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他们都主张实行“ 仁”,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答案] A
答案:(1)含义:“天理”是指人的正当 (基本)欲望;“人欲”是指人过分(非分) 的欲望。 (2)主张:正君心;体恤百姓(或以民为本); 统治者治理天下应做到存天理、灭人欲。 意义:有利于封建君主实施仁政(维护统 治)。 (3)现象:统治者强调(维护)等级秩序;下 层民众遭受理学迫害(或统治者以理压迫下 层民众)。背景:君主专制日趋强化;程朱 理学趋于僵化(程朱理学居统治地位)。 (4)意图:朱熹:用理学规劝统治者。“今 之治人者”:用理学压迫(束缚)人民。
• 2.(知识角度)右图讽刺的 是西方
• 某位哲学家,与他的主张相 类似 • 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 • A.孔子 • B.董仲舒 • C.朱熹 • D.王阳明
练习2 这位
(2009·江苏历史,3)某思想家强调
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 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 )
正。” ——李贽
材料三 。” ——朱熹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材料四
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
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 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 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
05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阶段、代表思想)
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五天1、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阶段、代表思想)儒家思想是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主要思想: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发展历程:(1)先秦儒家阶段: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创立。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各学派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而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
(2)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初期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3)之后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儒家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上的。
(4)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程颐为始祖,朱嘉为集大成者,理学取得官方地位,称程朱理学。
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绝大部分来自宋朝的文献(5)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嘉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束缚。
(6)明朝:王阳明对儒家思想进一步改造,创立了心学。
(7)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将儒学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发展为近现代新儒学。
(8)1919 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人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的同时,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树立起了“打倒孔家店”的的大旗。
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和心学
对后世影响的比较
理学
理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尤其是对明清 时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理学强调的社 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也影响了后世的文 化和社会发展。
VS
心学
心学的影响主要在思想领域,尤其是对明 代的王阳明等思想家。心学的思想也影响 了后世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成为 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6
宋明时期新儒学的现代价 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要心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01
02
03
朱熹的理学派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哲 学家、教育家,他的理学 思想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 墨客。
陆九渊的心学派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的心学 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强调 内心自省和自我修养。
王阳明的心学派
王阳明是明朝时期的心学 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强调 实践和行知合一。
心学对后世的影响
ABCD
对中国文化、教育、政治 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促进了儒释道的融合,为 后世文化交流和思想创新 提供了基础。
04
心学的发展与影响
心学的起源和形成
心学起源于北宋时期,由程颢、程颐 等人开创。
心学在明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 推广,王阳明等人成为心学的集大成 者。
心学在南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朱 熹、陆九渊等人成为心学的代表人物。
存天理、去人欲。
陆王心学
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 表,强调心即理、知行
合一。
永嘉学派
以叶适为代表,主张功 利主义、强调事功和实
用。
永康学派
以陈亮为代表,主张经 世致用、提倡事功。
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强化了儒家道德伦理观念, 成为封建社会后期主流价 值观。
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文化 发展受到宋明理学的深刻影响 。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初探1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初探1
明代的宋明理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流派,以宋代理学家张择端、蔡良等人的思
想为主要内容,使传统儒家学说发展了很远。
这种思维方式对后世文化学习和思想活动有
着巨大的影响。
从思想形式上看,宋明理学主要源自儒家学说,但以张择端、蔡良等思想家为主,他
们强调礼的正义,致力于在当时的变化中,找到一种正义的规范,使儒家学说得到一种新
的更新,从而形成了宋明理学的思想框架。
从内容上看,宋明理学继承了儒家学说的礼仪性质,但也追求新奇和实用性,把仪礼
变成了一种实用工具。
张择端、蔡良等思想家,他们继承儒家学说有关仪礼的观念,但他
们着重现实的驱动力,认为仪礼还可以用来获得政治上的福利,从而为宋明理学提供了新
的思想实践。
同时,宋明理学的继承也对当时的政治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当时,宋朝实行的
官僚政治,要求官吏顺应政教规矩,顺服恭敬。
因此,张择端、蔡良等人认为,仪礼可以
让官吏掌握政治规则,恭敬形式,从而获得政治上的福利,这一观念也对宋朝政治实践有
重要影响。
宋明理学承袭了儒家学说的仪礼性质,但结合当时的实践,遴选出有益的、符合社会
发展的政治规范,并加以发展,从而为今天的思想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
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
宋明理学是指中国历史上宋朝和明朝时期的儒学思想,它在中国儒家学派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中国近代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明理学的思想主要集中在“理”的概念中,即“天理,人理,事理”。
其核心理念是,人类社会应该建立在自然界法则的基础上,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宋朝的理学自起始之时,就明确提出“心学”的概念,探讨“人的心性”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其中,朱熹被视为是宋朝理学的代表性人物,他提出“心外无物,心内无理”的理论,强调人的内在素质、自由意识以及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他的理论对后世思想影响深远。
明朝时期理学思想更趋于完善和系统化,理学家们对于“礼、乐、禅、性、情”五个方面的研究更为深入。
明初理学者如李贽、陈元靓等人通过大量阅读、解释儒家经典,加之自己的思辨,发展出“通经派”理论。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华文化的变迁,理学思想也在不断的变革和完善中前行。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两种重要的理学派别——阳明派和王阳明派。
其中,阳明派主张“致良知”和“格物致知”,强调“知行合一”、主张实践中的“道法一致”,弘扬了“心学”的思想;而王阳明派则更注重“良知”和“扶持正义”,主张“致良知”是思想者的最高指导思想。
总的来说,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展示出中国儒家思想的多样性、深邃性和适应性。
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启迪了几个世纪的儒者,更在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注入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的贡献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阶段。
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说,也是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
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儒学的影响: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
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于16世纪传入欧洲之后,正与欧洲复兴“理性主义”的历史诉求相吻合,作为助力推动了欧洲理性时代的到来,此后法国的启蒙运动、德国的古典哲学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史料及解析】汉代的儒学和宋明理学
【史料及解析】汉代的儒学和宋明理学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儒学地位的上升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深远。
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使儒学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汉代儒学:——(P课文第13-14页)(1)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3)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2、评价(历史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神化皇权;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3、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理学时期儒学的发展。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P课文第16页)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2、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3、主要内容:——(P课文第16-17页)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陆王心学: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④宋明理学的影响:——(P课文第18页)历史作用: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学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他将中国文化重视伦理追求推向极致,又在思辨的精微方面别开生面,从而产生了复杂的文化效应。
理学的产生导致礼治秩序的重建和“内圣”路线的高扬。
“礼”作为一个宗法遗存的产物,约束了人们的社会关系。
理学的产生使“内圣”的经世路线得以高扬。
在原始儒家那里,内圣外王是真正的儒者应该身体力行的奋斗目标。
从秦汉以将至宋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们的赫赫武功盛极一时,相比之下,“内圣”之学偏于晦暗。
然而,历史的事实表明,仅有强权和武功是不够的,长治久安的通知方略包括精神的修炼和培养恪守礼制的顺民,理学家因此负担起教化君王和铸造大众心灵的历史责任。
宋明理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这是理学产生的积极方面。
同时应该看到,理学家重建礼制的努力也是对人性的斫伤。
那种以三常五纲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
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以及与后世关于“礼教吃人”的指斥和谴责,宋儒理学中的消极因素大有干系。
参考文献:
1、周菁《中国历史文化通览》,研究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