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段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防治对策

合集下载

西藏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量化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西藏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量化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西藏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量化地貌特征及其成因西藏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是一个地貌复杂、地理环境极为恶劣的区域,其地貌特征非常显著。

本文将从量化的角度出发,概述该地区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地貌特征1. 海拔高度大拐弯地区为高原地带,平均海拔高度在3500米以上。

其中最高的极地岩层位于萨迦县境内,海拔达到了6885米。

地势高耸陡峭,气候极端干燥,缺乏水源和植被覆盖,形成了独特的高寒荒漠景观。

2. 山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东段,是喜马拉雅山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地区主要山峰有:卓奥友峰、珠峰、希夏邦马、玉龙雪山等。

其中珠峰为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

3. 河流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的最大特点是河流的发展,主要包括雅鲁藏布江、尼洋河、卡若江等河流。

雅鲁藏布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之一,在大拐弯地区地形高差大,流速急,属于臭氧流类型,满足了当地的水资源需求。

成因分析1.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地貌特征的主要原因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喜马拉雅山脉因印度板块、欧亚大陆板块、亚太板块等地质构造板块的碰撞和摩擦所形成,构成了这一地区的特殊地貌现象。

2. 冰川作用的影响大拐弯地区气候寒冷,山峰高耸,全年都有雪。

冰川的作用为该地区的地貌演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量的冰川在山地崖壁上形成,冰川融水则形成了巨大的河谷。

3. 地壳运动的影响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地壳高度抬升形成高原,强烈的地壳运动更起到了塑造地貌的作用。

该地区地质中残留了许多古老的沉积岩石,也经受了地层运动的作用。

其次,印度-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后分裂,产生了许多大型断层。

因此,地震活跃非常频繁,而震动会进一步加速地貌的演变。

结语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的地貌特征和形成机制通常是以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为主导的。

能够了解这些变化对于更深刻地剖析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互动关系,进而适应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趋势是至关重要的。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_邵翠茹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_邵翠茹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_邵翠茹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1邵翠茹1) 尤惠川*1) 曹忠权2) 王椿镛1) 唐方头3) 张德成4) 楼海1)胥广银1) 常利军1) 杨歧焱5) 美朵2) 谢平2) 俞岗6)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2)西藏自治区地震局,拉萨 8500003)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0364)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6)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29摘要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前锋地带,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都十分强烈,两者关系密切。

区内发育有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西-北西向两组断裂构造,调查研究表明,它们的规模、性质、活动时代、活动强度等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北西西-北西向断裂规模较大,多为逆冲、逆走滑断层,形成较早;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单条规模相对不大,常集中分布,构成北北东向的剪切拉张断裂构造带,形成较晚,第四纪晚期活动明显。

强震主要发生在喜马拉雅山差异运动强烈地带或地段,如块体周边的深大断裂带及其附近。

7级以上地震主要与断裂构造带中规模较大、全新世强烈活动段、断裂几何构造复杂部位或多组方向断裂交汇密切相关。

其中,7.5级以上地震发生在断裂构造带中走滑分量较大的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带上。

关键词:雅鲁藏布大峡谷构造地震引言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端,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她的神秘面纱至今还没有被人们完全揭开,特殊的地质构造条件造就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貌景观,吸引着许多地学工作者不断去探索。

区内各种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有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西-北西向两组断裂,控制着这里的地质构造演化、山川地貌发育和地震活动(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3)。

人们对她赖以形成的新构造特征进行了一些探索,试图了解她的特征差异和演变历史,以便更好地进行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

拉日线雅鲁藏布江峡谷区主要地质问题及对策

拉日线雅鲁藏布江峡谷区主要地质问题及对策

拉日线雅鲁藏布江峡谷区主要地质问题及对策
魏国俊
【期刊名称】《铁道工程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研究目的:拉日线色麦至大竹卡段峡谷区位于巨型雅鲁藏布江断裂构造带中,沿线断裂构造与滑坡、错落、崩塌、岩堆和落石、泥石流、地热等不良地质现象极其发育,地质环境极为复杂.通过对这些控制线路方案的主要地质问题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地质处理对策供线路方案研究参考.研究结论:拉日线色麦至大竹卡段所经雅鲁藏布江峡谷区域,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断裂构造与不良地质现象等重大地质问题严重控制着线路方案的选择和工程设置.选线过程中通过综合分析并梳理归集线路方案研究范围内的主要地质问题,分类制定相对应的工程地质处理对策来规避主要地质问题、降低工程风险和优化重大工程地质条件的选线思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总页数】6页(P21-25,50)
【作者】魏国俊
【作者单位】中铁一院兰州铁道设计院有限公司, 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212
【相关文献】
1.拉日线峡谷区地应力分布特征的分析 [J], 焦国锋
2.雅鲁藏布江盆因拉隧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J], 王喜华;赵志明;尹建勋;黄秦
3.拉日线色麦至大竹卡峡谷地段地质选线研究 [J], 李金城
4.拉日铁路雅鲁藏布江峡谷区线路方案比选研究 [J], 李金城
5.拉日线色麦至大竹卡峡谷地段地质选线研究 [J], 李金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教案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教案设计

教案《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大峡谷概述一、大峡谷的定义与特征1. 定义:大峡谷是河流在长期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地貌形态。

2. 特征:深、长、窄、险、奇。

3. 举例:世界著名的大峡谷有美国科罗拉多河的大峡谷、我国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

二、大峡谷的形成原因1.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产生断裂,河流侵蚀作用加强。

2. 气候因素:降水、温度等影响河流侵蚀速度和力度。

3. 河流自身因素:河流的流量、流速、侵蚀能力等。

三、大峡谷的价值1. 科学研究:地质、地貌、生态、气候等多学科研究的重要基地。

2. 环境保护:大峡谷生态系统独特,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3. 旅游开发:大峡谷景观壮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

第二章: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环境一、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1. 地理位置: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

2. 地貌特征:峡谷全长504.6公里,最深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

二、气候条件1. 热带雨林气候:峡谷低海拔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2. 山地气候:峡谷中海拔地区,四季分明,温差较大。

3. 高原气候:峡谷高海拔地区,氧气稀薄,寒冷干燥。

三、生物多样性1. 植物:峡谷内有丰富的植被,从热带雨林到高山草甸均有分布。

2. 动物:峡谷内有多种野生动物,如孟加拉虎、金丝猴、藏野驴等。

3. 生态脆弱:峡谷生态系统敏感,需加强保护。

第三章: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质特点一、地层结构1. 古老的变质岩:峡谷地层主要为古老的变质岩,如片麻岩、片岩等。

2. 沉积岩:峡谷内也有部分沉积岩,如砂岩、页岩等。

3. 侵入岩:峡谷内少量侵入岩,如花岗岩、闪长岩等。

二、地质构造1. 断裂带:峡谷地区地壳运动活跃,形成了多条断裂带。

2. 褶皱:峡谷地区地壳挤压,形成了一系列褶皱山脉。

3. 地质灾害: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导致地质灾害频发,如滑坡、泥石流等。

三、地貌景观1. 峡谷景观:深切峡谷、峡谷瀑布、峡谷奇石等。

2. 山地景观:雪山、冰川、草甸等。

西藏高原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西藏高原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西藏高原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西藏高原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连水星(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热大队,拉萨,850032;福建省闽东南地质大队,泉州,362011)摘要依据西藏独特的地理位臵、地貌条件、气候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发生频率及威海程度,讲全区划分为3个灾害分区,即藏东高山峡谷区、藏南高原湖盆谷地区、藏北高原湖盆区。

并根据各地质灾害分区的地质构造条件、气候条件、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地形条件等,分析各区地质灾害发生原因。

以西藏高原为主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海拔最高的高原。

平均海拔超过4000m,特别是中新世以来强烈的地壳抬升和新构造运动,造就了高原上自北向南排列的有昆仑山脉、喀口刺昆仑—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及喜马拉雅山脉,构成了西藏高原的格局。

同时将西藏高原分为藏南高原湖盆骨区、藏北高原湖盆区、藏东高山峡谷区3大地貌单元区。

高原的强烈隆升导致地形起伏巨大,为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发生提供活动场所,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也影响整个西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植被条件,决定了各区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规模特征。

1 藏东高山峡谷区1.1 地貌条件藏东高山峡谷区分布于林芝、昌都各县、即著名的横断山地,为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区内最高海拔迦巴瓦峰7782m,平均海拔4100m,最大高差达5744m,山峰高耸,山体平均坡度42°,最大处近于直立,著名的“三江”(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这里并流。

地势切割十分强烈,形成了西藏东部壮观的高山峡谷地貌。

1.2 气候条件属喜马拉雅山东侧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藏东南高原湿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最高气温30.4℃,最低气温-14℃,品均8.0℃,在垂向上至4100m,平均气温0℃,为终年积雪区。

受雅鲁藏布江逆流而上暖湿气流的影响,该区为西藏高原降水最多的地区,年均降雨量达884.5mm,在波密县通麦年平均降雨量可达1400mm,充足的降雨为地质灾害发生提供充足的水诱发条件。

高中地理 第2章 地球的表面形态 第1节 流水地貌讲义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2章 地球的表面形态 第1节 流水地貌讲义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案

第一节流水地貌学习目标:1.了解流水地貌的成因和分布。

(重点)2.掌握并能区分不同流水地貌的主要特点。

(重难点)3.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一、流水侵蚀地貌1.V字形河谷(1)形成:在湿润或半湿润山区,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形成峡谷,河谷横断面大多呈V字形。

(2)特点:河谷两壁险峻陡峭,谷地狭窄,深度大于宽度。

2.河床(1)含义:河谷中被水流常年或季节淹没的部分。

(2)特点:是河流输水输沙的槽状凹地,随水位涨落而变化。

3.河流阶地(1)含义:一般洪水不能淹没、在河谷两侧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形。

(2)形成:河流的侵蚀下切作用。

(3)特点:阶地面分布有河流堆积物,相对平坦,组成物质通常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

1.冲积扇(1)分布:河流的支流汇入主流,或由山区进入平原的开阔地带。

(2)成因:地形变得平缓开阔,流速降低,流水中挟带的物质堆积。

2.洪积扇: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季节性洪水挟带的物质堆积在山谷出口处形成洪积扇。

3.河漫滩(1)分布:河床和谷坡之间。

(2)成因:河床的移动,以及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

(3)特点:平坦的低地,枯水期出露,洪水期被淹没。

4.沙洲和冲积平原:在河流的中下游,或河流流经盆地时形成。

5.三角洲:当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而形成。

1.滑坡(1)含义:滑坡是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2)危害:滑坡可以淹没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泥石流(1)含义: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质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危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

(2)人们常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的地方。

( )(3)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往往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 )(4)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 )(5)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有 ( )A.河流阶地、大峡谷B.喀斯特地貌、陡崖C.河口三角洲、冲积扇D.角峰、U形冰川谷提示:(1)× 长江三峡是由流水侵蚀而成的V形谷。

雅鲁藏布江河谷地貌与地质环境演化

雅鲁藏布江河谷地貌与地质环境演化

雅鲁藏布江河谷地貌与地质环境演化雅鲁藏布江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条大河,其河谷地貌和地质环境演化的发育历史对于青藏高原地质研究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由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理环境恶劣,前人对该区河谷地貌和地质环境演化的研究工作做的较少,即使有一些工作,但是也缺乏确切的年代测定,使得人们对于雅鲁藏布江发育历史至今还不足很清楚。

本文通过大量的野外工作,不限于前人研究较多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而且跑遍了整个雅鲁藏布江中游及下游一段,重点解剖了雅鲁藏布江人拐弯、林芝、加查、桑日、杰德秀和人竹卡等剖面,从而对于雅鲁藏布江发育历史比较清楚的了解。

讨论了雅鲁藏布江河谷分布江冰川泥石流和风成砂,对于该区地质灾害防治有重要意义。

讨论了雅鲁藏布江河谷冰川沉积、冰水沉积和古土壤等地貌,对于研究该区古气候有重要意义。

野外调查发现雅鲁藏布江河谷两岸广泛分布河湖相沉积物、冰碛物、古土壤和河流相沉积物等,采集了大量的样品。

用ESR(Electron Spin Resonance)、14C、 OSL(Op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ecence)等测年方法分析采集到的样品并确定雅鲁藏布江多个多期古堰塞湖的存在。

结合样品的孢粉分析,得到了雅鲁藏布江流域古气候环境演化。

在研究区采集多个花岗岩样品,用锆石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分析和夷平而证据得到古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河谷地貌。

测量了雅鲁藏布江河谷两岸阶地,结合样品所测得年代,确定了雅鲁藏布江在第四纪期间的发育历史。

对雅鲁藏布江流域拉孜县、仁布县、曲水县、桑口县和林芝县等不同地点采集22个花岗岩样品进行了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为分析该流域新近纪隆升剥蚀过程和构造地貌演化提供了热年代学资料约束。

所获得的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1.6+0.2)~(21.8+1.2)MaBP,径迹长度为(12.1+2.6)~(14.2+1.4)μm,单颗粒年龄和径迹长度均呈单峰分布。

锆石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在33-23MaBP,22-9MaBP。

雅鲁藏布江卧龙至直白河段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雅鲁藏布江卧龙至直白河段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雅鲁藏布江卧龙至直白河段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雅鲁藏布江卧龙至直白河段处于青藏高原东南缘,雅鲁藏布江的中下游区域。

研究区地处青藏高原地壳隆升最快的区域之一,在河谷形态上表现为宽谷与峡谷相交替。

不同的河谷地貌单元发育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同时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了测区的公路、铁路、机场、水电站等基础工程建设。

论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之上,结合研究区的环境地质条件,分析了测区滑坡、泥石流、崩塌发育特征,同时采用信息量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等工作,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区内滑坡地质灾害总计发育20处,沿雅鲁藏布江河谷呈带状分布,具有集中发育的特征,宽谷段以高位岩质滑坡为主,为大地震诱发所形成,规模巨大,形成年代久远,现阶段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峡谷段的滑坡多以松散冰碛物为物质基础的土质滑坡为主,规模较岩质滑坡小,在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诱发因素下均可能失稳。

区内发育泥石流沟总计53条,分布于干流两侧无流水支沟内,河流左岸多发育降雨型泥石流,右岸以规模较大的冰川泥石流为主,这是由左右两岸支沟沟源海拔和支沟沟谷形态等方面决定的,区内泥石流受控于降雨和温度等因素,多在夏季诱发。

崩塌地质灾害发育10处,受强震、人工削坡、河流掏蚀等诱发因素控制。

(2)在对龙安村滑坡的地形地貌条件、地质背景、堆积体物质组成等详细调查基础之上,剖析了龙安村滑坡形成演化经历的四个阶段:后缘结构面贯通阶段—岩体抛射脱离母岩阶段—撞击堵江阶段—后期自稳定阶段。

则隆弄冰川泥石流20世纪以来曾多次爆发,并摧毁下游村落,通过对泥石流各分区的地貌单元和物源特征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得出泥石流在地震或高温的条件诱发下,形成区冰雪崩落物源突然启动,沿途卷携刮铲沟谷底部以及两侧的冰碛物堆积体,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冲下则隆弄冲沟,覆盖于古堆积扇之上,甚至阻塞雅鲁藏布江。

(3)本文选取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度、河流水系、降雨量、坡向、拔河高度、地震烈度和人类活动等作为评价因子,经计算分析可得:坡度与地层岩性对滑坡灾害有控制作用,地层岩性与降雨量对泥石流发育的贡献值最大。

浅谈雅鲁藏布江流域地震分布特征及区域稳定性

浅谈雅鲁藏布江流域地震分布特征及区域稳定性

文章编号:2095-6835(2018)15-0044-04浅谈雅鲁藏布江流域地震分布特征及区域稳定性郭纪盛(湖北震泰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武汉430000)摘要:构造运动是指由于地球内部动力作用产生的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新构造以其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而区别于一般的构造运动,虽然新构造的具体时限是有争议的,但是现代构造运动无疑是最新的构造运动,而地震则又是最常见的构造运动表现形式,因此,地震信息对于理解现代地壳构造运动机制、评价地壳稳定性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性。

依据1970—2016-09雅鲁藏布江流域附近震级高于3.3的所有地震记录资料,对雅鲁藏布江流域地震震级及空间分布规律、发育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雅鲁藏布江流域地质构造分析探讨地震活动与活动构造、构造块体以及新生代断陷构造之间的联系,并对区域构造稳定性进行了初步评价。

关键词:雅鲁藏布江;地震;区域稳定性;地层岩性中图分类号:P315.2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ki.kjycx.2018.15.044雅鲁藏布江源于中国西藏阿里地区,自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于墨脱以北切穿喜马拉雅山,转而南流,形成雅鲁藏布大峡谷,流经米林后,于巴昔卡出境,在中国境内全长2070km,流域面积241000km2。

它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河,平均海拔约4000m以上,也是中国坡降最陡的大河。

河流流经区域地质背景复杂,地层岩性复杂,第四系河床覆盖层深厚,断裂构造发育,地震活动十分强烈,区域构造稳定性差。

尤其是近EW向的雅鲁藏布江深大断裂带总体沿江展布,NE向和近SN向的断裂构造较发育,其展布位置、规模、性状及新活动性,对水利、铁路、桥梁等工程规划具有很大的影响。

地震作为最常见的新构造运动表现形式,其信息对于理解现代地壳构造运动机制、评价地壳稳定性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性。

本文依据1970—2016-09之间雅鲁藏布江流域附近的所有地震记录资料(主要源自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震台网),对雅鲁藏布江流域地震震级及空间分布规律、发育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雅鲁藏布江流域地质构造分析探讨地震活动与活动构造、构造块体以及新生代断陷构造之间的联系,并进行初步构造稳定性综合评价,为雅鲁藏布江流域各种工程开发建设和合理规划提供基础资料。

川藏铁路风沙路基的防护措施分析

川藏铁路风沙路基的防护措施分析

川藏铁路风沙路基的防护措施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川藏线途经雅鲁藏布江沿岸两侧,沿线地形受风的影响显著,风向多与河谷走向一致,10月下旬至次年5月为干风季节,风速一般为8~9级,最大可达11~12级,形成移动或半移动沙丘。

铁路路基部分经过移动或半移动沙丘,这些沙丘被铁路路基阻断后,在大风季节会在路基迎风和背风侧重新堆积形成沙埋及风蚀现象,增加工程设计防护难度,产生路基病害。

除沙埋病害及风蚀病害外,受气候因素及植被环境的控制,川藏线局部地区沙漠化十分严重,全线分布约20处风沙地段,约有15处以路基形式通过。

拉萨河宽谷区路基病害较为严重,风积沙主要分布于拉萨至协荣段落,尤其是在协荣车站一带尤为严重,此段全部为半固定沙丘、沙垄地形,风沙路基处理困难,增大了路基防护设计难度,增加了工程投资。

因此,项目组经现场踏勘,多方论证,确定严重的风沙段落采用桥梁或隧道通过,无法避让或不适合桥梁、隧道的情况下采用路基通过。

路基通过地段设计难点在于防沙、固沙措施的确定,以及活动沙丘的长期监测工作的布置。

1路堤填料选择及防护风沙地区路基应避免采用长度大于30m和深度大于6m的路堑,故设计中路基以填方为主,填方路基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

路堑开挖多为浅表层开挖,主要成分为粉土、粉细砂、细砂等,无法满足铁路对填料的要求,故本线填方选择本着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就近选取开山石作为路基填料,可以满足填料最小强度及压实度要求。

风沙路基为避免风沙的侵蚀,增大迎风面,降低风速,故边坡率应较缓,路堤边坡率设计可取1∶~1∶2,路堤边坡两侧根据堤高不同选用空心砖撒草籽间植灌木护坡或人字型截水骨架内空心砖撒草籽间植灌木护坡,路肩采用C25混凝土护肩,以确保路堤边坡不发生风蚀破坏。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测验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测验含答案解析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 - 1 - 第二节风成地貌........................................................................................................ - 10 - 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 19 - 章末综合测验................................................................................................................ - 28 -第一节流水地貌基础训练一、正误判断题(共5题,每小题1分,共5分)1.长江三峡主要为“U”形谷。

(×)2.人们常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的地方。

(√)3.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往往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4.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有地形陡峻、松散物质多和短时间有大量水流。

(√)5.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二、选择题(共8题,每小题2分,共16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

读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U”形谷B.水流湍急C.为“V”形谷D.水深壁陡2.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流水溯源侵蚀B.流水侧蚀C.流水下切侵蚀D.冰川侵蚀【解析】1选A,2选C。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湖相地层变形特征研究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湖相地层变形特征研究
面 宽达 2 k m 以上 、 最大水 深 达 3 0 0 i n , 最 大沉 积厚 度
[ 2 ] 张文敬. 南迦巴瓦峰跃 动冰川 的某些特 征[ J ] . 山地研 究 , 1 9 8 8
( 1 段 国玺, 苏学军. 西藏 林芝地 区 第四系新知 [ J ] . 地层学杂志 , 2 0 0 5 ( 8 ) .
与深部 构 造有 关 的直接 证据 。

5 结

( 1 ) 在距今 约 7 . 5~1 . 1 万 年 的晚更 新世 末次 冰
期, 雅鲁 藏布 江 大 拐 弯入 口处 的格 嘎 冰 川 携 带 大 量
的岩块 和冰块 , 进入 雅 鲁藏 布江 干流 , 堵 塞 河道 并形
成 沿江 长达 2 3 k m、 高达 4 0 0 I T I 左 右 的堰 塞 坝 , 形 成 了雍水 高程 达 3 1 5 0 r l l 以上 的 巨型 堰 塞 湖 , 沉 积 了
记 载 以来 共记 录 到 8级 以上 地 震 8次 , 1 8 9 7年 在 印
1 T I 的现代 河 床 冲积层 之下广 泛 分布 。 ( 2 ) 据 现 场调 查 和 坑 槽 揭 示 , 发 育 于 湖 积 层 浅 表 的变 形迹 象 , 主 要 与沉 积 时期 和 后 期 改 造 过 程 中 的重力作 用 有关 , 个 别 变 形 可能 受 周 边 地 区强 震 影
纹层 理和 重荷 模构 造 、 失水 固结 节理 、 重 力 垮塌 和 滑
参考 文献 :
[ 1 ] 张振栓. 南迦巴瓦峰西北 坡末次 冰期 以来 的冰 川变化 [ J ] . 冰
川冻土 , 1 9 8 8 ( 6 ) .
坡、 卸荷裂 隙等 , 这与其形成的环境和土体的特性有 关 。湖积 层形 成 于距 今 约 7 . 5—1 . 1万 年 的 晚 更 新 世末次冰期 , 在大拐弯人 口处 的格嘎冰川堵江后形 成 巨型堰 塞 湖的过 程 中开始 沉 积 。当 时 的堰塞 湖 湖

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回顾与思考

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回顾与思考

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回顾与思考【摘要】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本文从背景介绍、研究目的和文献综述入手,系统总结了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的应急处置情况。

针对问题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并对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结合经验借鉴,给出了可持续发展建议。

在对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重要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的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回顾、思考、问题分析、应对措施、成果总结、展望、经验借鉴、可持续发展、建议、研究方向、结论、水利工程、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灾害风险管理1. 引言1.1 背景介绍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是指由金沙江和雅鲁藏布江的堰塞湖。

堰塞湖是一种天然或人工堵塞江河的水体,当出现堰塞湖时,可能会威胁到周边地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金沙江雅鲁藏布江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两条江河,其流域覆盖的地区广阔,堰塞湖灾害潜在风险较大。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频繁发生,给当地居民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积极采取了各种措施,包括应急处置、加强监测预警、疏导转移群众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问题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难点,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回顾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的应急处置情况,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深入分析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的实际情况,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未来的实践提供参考;总结不同阶段应急处置措施的成效,并分析其优缺点,以期为提升应急处置效率提供借鉴;展望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的未来发展方向,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文献综述的研究,结合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力图全面系统地探讨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的关键问题和解决路径,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研究所主编的一项团体标准获批发布

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研究所主编的一项团体标准获批发布

7 结 论
189处、泥石流 231处;中巴公路共发育散粒体斜坡 35处、泥石流 125处。散粒体斜坡、崩塌及泥石流 灾害相伴相生,具有紧密的联系。
(2)提出 散 粒 体 斜 坡 产 屑 率 的 计 算 方 法:基 于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的点云数据, 得到此时间内散粒体斜坡体积的变化量。
[5] 陈 瑞,罗德富,毛济周.川藏公路西藏境内山地灾害 及防治对策 [J].西南公路,1995(4):18-22.
[6] 尚彦军,杨志法,廖秋林,等.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段地 质灾害分布规律及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 学报,2001,12(4):30-40.
[7] 裴 钻.高寒山区散粒体斜坡形成演化过程及灾变机 理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6.
《除磷剂 选铜尾砂》标准提出了以选铜尾砂为原料制备除磷剂的技术要求,用于选铜尾砂除磷剂的质量 和有害成分的检验,旨在规范和推动此类除磷剂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该标准的实施应用可大大降低富营养 化水体防治成本,同时也可促进选铜尾砂的资源化利用,实现变废为宝。该标准的制定有利于促进除磷剂行 业市场的规范发展,对水体富养化防治起到推动作用,符合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和“长江大保护”等生态 文明建设需求。
6787.44 67560
0.0253
3.97 黄色 黄色
k639+290— k639+630
125.25 104780 0.0364 0.03 红色 红色
k1583+600— k1584+100
5518.33
70800
0.0143
5.45 蓝色 蓝色
k1605+000— k1605+200
7350.84
[3] BAKP,TANGC,WIESENFELDK.SelforganizedCrit icality:AnExplanationof1/fNoise[J].PhysicalReview Letters,1987,59(4):381-384.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格嘎冰川泥石流堵江影响分析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格嘎冰川泥石流堵江影响分析
王 毅等 :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 口格嘎冰川泥石流堵江影响分析
2 0 1 5年第 4期
冰斗 地貌并 不 断改造 。冰川槽 谷 多起 源于 冰斗冰
坎 的边缘处 , 止 于河 流 切 割 2 0 0 m。冰碛 物 由大小 混 杂、 无 层理 、 结构 密实 的含 漂块碎 石土组 成 。 这些 巨厚 的冰碛 物经后 期雅 鲁藏 布江切 割改 造后 在两岸 形 成不 同高 程 的 冰碛 台地 , 从 上游 玉 松 一下游 加拉 河 段 总 体 上可 以分 为 三段 ( 图1 ) :
活 动 的痕迹 多被 改 造 或覆 盖 而 难 以发 现 和证 实 。
机场, 向 下至 米瑞 、 鲁霞 、 派镇 和 玉松 一 带 以及 支 流尼洋 河 的八一 镇 、 老林 芝县 城 、 喇嘛 岭 、 帮 纳等
地 高程 2 9 5 0~3 1 5 0 m 之 间均分 布有 以粉质 粘土 和粉细 砂层 为主 的多层 堰 塞 湖 相 地层 , 湖 积层 主 要 残 留于干 流 和支 流 两 岸较 大支 沟 或 岸坡 凹岸 , 右岸分 布范 围较左 岸广 。湖 积层 顶 面高程 一般在
地, 右 岸 从 上 游 至下 游依 次 发 育 有 格 嘎 沟 、 直 白 沟、 咔 喳沟和 不隆弄 沟 4条冰川 沟谷 , 平 均纵坡 降
约2 5 0 %o 一3 0 0 % 0 , 沟 口一带 多 分布 有现 代 冰川 I 泥
石 流 堆积 , 沿 江发 育宽 阔 的格 嘎村 和直 白村 台地 , 高程 约为 3 0 0 0 m, 高 出现 代 河 水 面 1 5 0 m, 而 在
4 . 5~ 2 . 5万 年 期 间 , 为 气 候 相 对 温 暖 的 间冰 阶 , 冰川退 缩 , 范 围减 小 ; 在距今 2 。 5~1 . 1万 年 进入

雅鲁藏布江堤防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雅鲁藏布江堤防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 ,雅鲁藏布 江流域堤 防的重要性 日益 显现 ,而雅 江堤 防堤 基 多以砂性 土为主 ,堤
身也 多由砂 砾 卵石填筑 而成 ,其 与常见 的黏 性土质堤 防有 着不 同的工程特 性。通过对 雅江堤 防堤基 的地质
结构分类 ,进而分析雅 江堤 防存在 的主要工程 问题 ,以期对 于西藏类似堤 防产 生一定借 鉴意义。
第2 8卷 第 4期
2 0 1 4年 8月
资 源 环境 与 工 程
Re s o u r c e s En v i r o n me nt& Eng i n e e r i n g
Vo 1 . 28, No . 4
Aug . , 2 01 4
雅 鲁 藏 布 江 堤 防 主 要 工 程 地 质 问题
刘海峰 ,易 鸣 ,巫 玉皇 ,白成 勇
( 1 . 长 江岩土工程 总公 司( 武汉), 湖北 武汉 4 3 0 0 1 0;2 . 长江委 网络 与信息 中心水利发展研究所, 湖北 武汉 3 . 国务院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建管 司, 北京 1 0 0 0 3 8 ) 4 3 0 0 1 0;
问题 。
2 雅 江 堤 基 地 质 结 构 分类
级, 防洪标 准为 2 0年一遇 。雅鲁 藏布江流 域面积较 雅 江堤 防 的主 要 工 程 地 质 问题 多 和 堤 基 结 构 有 大, 洪 峰流 量也 较 大 , 洪 水发 生频 率 高 。 目前沿 江 除部 关。本文类 比于《 堤 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 S L 1 8 8— 分 县 城达标 建 设 防 洪设 施 外 , 其 他 段基 本 为 当地 群 众 2 0 0 5 ) 相关 规 定 , 将 雅 江 堤 基 地 质 结 构 分 为 均 一 结

西藏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量化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西藏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量化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西藏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量化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西藏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高原地区之一,其地貌特征非常明显。

本文从量化、成因等方面探讨了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地貌特征的形成过程。

量化地貌特征
1. 高原切割谷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切割谷地。

地表高度从5000米至6000米,而河流数百米至千米深度挖削,谷底宽度在3米至6千米之间。

2. 冰川: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冰川。

具有大规模的冰川垂直分布,高山中段有大型冰川、雪山层有山顶冰川,并且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冰川数量和体积呈小幅度下降趋势。

3. 湖泊: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湖泊众多,包括纳木错、羊卓雍错、多春莫错等。

其中纳木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盆地湖泊,其面积达1920平方千米,最大水深超过40米。

成因
1. 极端高原陆地形成。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地势地貌表现在三个方面:高度、陡峭和块状稳定性。

这是由于西藏高原的底层岩石构成导致的。

2. 工艺循环形成。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的河谷是由印度板块
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河谷呈现出工艺循环的形态,即由蚀积、运移、沉淀形成的。

总之,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是一个地理景观极为鲜明的地方。

这个地方地势较高,地貌复杂,气象条件恶劣且多变。

但是,由于它独特的地貌条件和地理位置,也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探索和发现的机会。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一、结合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对“山水以水为血液,以草为毛发,以烟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的理解。

郭熙的这句词,从旅游地理学的角度即是某一旅游点地形、水文、植被、气候的组合。

现结合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提出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地形地貌: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隶属于印度大陆与亚欧大陆碰撞最前缘的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是冈底斯、雅鲁藏布和喜马拉雅三大地质单元交汇的地区,各大单元为断层接触关系[1]断层线为雅鲁藏布江所在,地垒隆起为山。

位于藏东南南迦巴瓦峰下的大渡卡乡是雅鲁藏布江的大拐弯入口……是藏东南冰川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之一,其中的则隆弄冰川在近60年就发生过3次跃动,并两度阻江形成短暂的堰塞湖。

[2]在地质运动和冰川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秀丽的山峰——南迦巴瓦峰,给游客带来磅礴之感。

水文:雅鲁藏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在3000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它的下游围绕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形成一个奇特的马蹄形大转弯,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504千米的巨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江水在帕隆藏布汇入后,骤然急转南流进入连续高山峡谷段,形成一派宏伟气势。

在这里,大拐弯峡谷以它的雄伟峻险和奇特的转折而闻名于世,就像深嵌在巨斧辟开的狭缝里一样,谷底是呼啸奔腾的急流,河床滩礁棋布、乱石嵯峨。

河水奔腾,发出巨大的声响,更添蓬勃之感.河流的形、影、声、色在此处得到充分体现。

江水在拐弯处斗转所形成的的气势,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使驻足观看的游客感觉自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

是云“山得水而活”。

植被:据徐凤翔(1995)的研究,墨脱在海拔(500)600~(1000)1100m 为山地热带雨林、季雨林,(1000)1100~1800(1900)m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松林,2000(2200)~2800(3200)m为以Tsuga dumosa 为主的山地暖温带、温带针阔混交林,2800(3200)~3800(4000)m为山地温带、亚高山寒温带暗针叶林,3800(4000)~4300(4400)m为高山寒带疏林、灌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O=O= 东久滑坡群 由一系列滑坡组成(照片 =) ,=PP= 年 P 月全面 滑动。它们发生在第四纪冰碛物中,出现在公路对 面的鲁朗河右岸陡坡上,坡度一般大于 JKQ。受东久 走滑断裂控制、河流冲刷坡脚诱发而滑动,现仍不 断发展扩大,并有沿河谷右岸连成一片的趋势。目
前尚未采取治理措施。 JO=O? 易贡高速巨型滑坡 历史上易贡为滑坡多发区。=PKK 年曾沿扎木弄 沟发生体积达数亿 +B 的巨型滑坡,并堵河形成易贡 湖。经湖水漫顶,致使下游湖口附近村庄、农田被 冲毁,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引言
川藏公路南线从成都至拉萨全长 "!AANO,担负
"
地质背景
该区处于班公错 E 怒江缝合带和雅鲁藏布江缝
着进藏人员和物资运输的重要任务,具有非常重大 的国防意义。然而由于本区地壳强烈隆升及河流下 切、丰富的降水和活跃的冰川运动、高山峡谷为特 色的地形地貌、人为修路切削边坡等作用,出现了 许多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 年来一直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人员伤亡和 财产损失。此外一些潜在的地质灾害,也一直威胁 着公路的安全畅通及河流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其中本文所研究的林芝 E 八宿公路段位于雅鲁藏布 江大拐弯北部,全长 #"MNO,地质灾害问题尤为严 重。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主要从 自然地理角度,曾对川藏公路各种山地灾害、危害 状况、分布特点、形成机制、活动特性及防治对策 进行了研究
[!!]

主要地质灾害的发生及分布特点
受断裂构造活动、降水、地形、河流、人为削
坡等多种因素影响,本区地质灾害类型多(例如崩 塌、滑坡、泥石流、溜沙坡等) 、数量大。其中规模 较大地质灾害的分布如图 ! 所示。表 ! 给出了本区 不同路段几种灾害数量分布特点。 从图 ! 和表 ! 可看出,大规模的滑坡、崩塌和 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鲁朗 - 波密段,尤其是集中在东 久 - 通麦段,如东久滑坡群、拉月大塌方、培龙沟 泥石流、易贡高速巨型滑坡,以及加马其美沟泥石 流、!$, 滑坡等都出现在这一段。 !"# 滑坡 绝大部分分布在东久 - 波密间,常发生在冰碛 物和堰塞湖沉积中,由河流冲蚀坡脚引发,多属牵 引式滑坡。
。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从工程地
质、构造地质、岩石力学及地理科学角度出发,对 该区地层、地质构造、主要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分 布特点,以及现有工程防治措施进行初步研究,并 据此提出进一步综合防治的建议。
第%期
尚彦军,等: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段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防治对策
(!
!"#$ 年以来 %&$ 级以上的地震先后发生过 !’ 次,且 都集中在帕隆藏布中下游一带。 这些构造运动构成了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内在 动力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段地质灾害统计表 单位:个
溜沙坡 一般 , ’ ! ) # % ! 大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冰雪害 总计 泥石流 滑坡 大塌方 特大型 ! 冰川型 大型 ! !$ !% ! % ! , 一般 , ( , ! ! 崩塌
[!, "]
[>, #] 合带之间的冈底斯岛弧地体(拉萨地块)中 (图
。喜山运动以来,印度板块不断向欧亚板块俯 !0) 冲,使本区发生强烈的隆升和向东挤出走滑。区内 左行的林芝 E 东久断裂( P=Q) 、巨大的嘉黎右行走 滑断裂( ,FQ) 、察隅右行走滑断裂( KFQ)和古玉走 滑逆冲断裂(3R%)以及次级的断裂(图 !S)现仍 [A, D, M] 在活动 。沿帕隆藏布等大河流谷地见到高差达 !$O 多的三级阶地,表征了近期地壳隆升、河流下 切的强烈活动性。 受构造运动影响,本区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烈 度为 CT。!CA$ U !CCD 年间,流域内与南界毗临的察 隅 E 墨 脱 地 区 发 生 震 级 !" ! #B$ 的 地 震 !"# 次。
。这些为 地 质 灾 害 的 发 生 提 供 了 主 要 物 质 来
源。 由于地处暖温带、地形高差大、地貌类型以高 山峡谷为主。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暖湿汽流通过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通道直达本区,带来丰富的降水 (区内 年 降 水 量 为 )$$ * !$$$ ++) ,且 降 水 分 配 不 [,] 均 。强烈的降水和冰雪灾害直接诱发了地质灾害。
[&/] 移 。现在已被 # 条深切坡面泥石流冲沟分解成若
干个小滑坡,出现了 ! 个以上滑坡台地和多个次级 小滑坡(照片 ’) 。
照片 ; !<2 滑坡群中靠东侧发育的大冲沟及次级小 滑坡(照片底部为帕隆藏布右岸,上部可见圈椅 状滑坡后壁) "#$%$3 ; =#1 ),--> .(/ 0,?@-.(/0-+/1 +( 1.0%16( 5.6% $A !<2 -.(/0-+/1 )6$,5
()%)*+)*, -%./0+ 12 301.13*,%. 4%5%67 7*+)6*&/)*83 *8 916)4 12 :%./ ;%8<1/
小型 中型 大型
潜在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资料来源:!""( 年成都山地所、西藏公路交通厅、交通科学研究所编制,成都地图出版社,! 0 !’ 万川藏公路山地灾害分布图)
第#期
尚彦军,等: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段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防治对策
’’
!""" 年 # 月 $ 日发生了高位滑动 % 沿程强烈侵 [&!, &’, &#] 蚀 % 碎屑流 % 泥石流的复合滑坡 。其自高程 ((!" ) 的雪山向下高速滑动,历时 &" )*+,滑程 , ,形 -)。堆积于高程为 !&$" ) 的易贡藏布(照片 !) 成长 !.( -),宽 !.( -),平均厚 /" ),体积约 ’ 亿 )’ 的天然坝。随后易贡湖水位以 ".( )01 的速度上 涨,累计涨幅 #,)(# 月 &’ 日 2 / 月 , 日) 。/ 月 , 日湖水开始沿天然坝上修建的一个长 &""" ),顶宽 &(" ),底宽 !" ),深 !# ) 的导流明渠下泻。/ 月 &" 日水位猛涨,导流明渠被毁,湖水暴泻,冲毁了培 龙天险上架设的 ( 座桥梁,造成了巨大损失。现湖 水已从大坝左侧宽 ’"" ) 的溃决口中平缓流出。 (.&.’ &"! 滑坡 系由 / 个滑坡体组成的滑坡群。其中 ! 3 滑坡规 模最大,长 ’/" ),宽 #"" ),平均厚 ’( ) 总体积约 为 (&" 4 &" ) ,主滑方向指向帕隆藏布河谷。该 滑坡群受位于其北侧的察隅右行走滑断裂( 567)控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文章编号:!$$>?@$>A("$$!)$#?$$>$?!!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 (&)*’+’ ,-./*01 -2 3’-1-4)501 6070/8 0*8 (-*9/-1
:-1; !" <-; #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段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防治对策
尚彦军! ,杨志法! ,廖秋林! ,刘大安! ,朱平一" ,汪阳春" ,王成华"
(!B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工程地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 成都 D!$$#!) !$$$"C; "B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研究所,四川
摘要:受强烈的构造运动、高山峡谷地貌、降雨(雪)量集中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雅鲁藏布江大拐湾北段在 第四纪冰川沉积、河湖沉积、风化残坡积等松散堆积体中集中形成和分布着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溜沙坡为主 的地质灾害,成为整个川藏公路南线中地质灾害最为严重且频繁发生的地段。文章通过收集大量有关构造地质、第 四纪地质、地层岩性等数据资料和现场实地调查,重点研究了该区林芝 E 八宿公路段主要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 布规律及危害程度。通过对现有防治措施及方法分析,认为目前的防治措施尚不足以有效抵抗地质灾害对公路沿 线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及造成的损失。鉴于此,根据工程地质力学综合集成方法论和新近发展的监测技术、>F 技 术等,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可望为进一步开展有关地质灾害预测、工程防治,为公路整修及未来的铁路建设 服务。 关键词:地质灾害;公路;西藏;雅鲁藏布江大拐弯 中图分类号:GD#"B";H#!C 文献标识码: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