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的制备和生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酸菌的作用是利用糖产生乳酸,乳酸和乙醇生成的乳酸乙酯,香气很浓。当发酵酱 醪 pH 值降至 5 左右时,促进鲁氏酵母的繁殖,和酵母菌联合作用,赋于酱油特殊香味。根 据一般经验,酱油中乳酸含量为 1.5mg/mL,则酱油质量较好;乳酸含量在 0.5mg/mL 时, 则酱油质量较差。但乳酸若在酱醪发酵的早期大量繁殖产酸,则对发酵过程有不利影响,因 为 pH 值过早降低,破坏了蛋白酶的活性,影响蛋白质的利用率。
样好。 随着发酵温度的增高,发酵型酵母自溶,而促进了易变球拟酵母、埃契氏球拟酵母的
生长。这两种球拟酵母也属于耐高浓度食盐的酵母菌,它们都是酯香型酵母,出现在后发酵 期,主要作用是参与酱醪的成熟,生成烷基苯酚类的香味物质,如 4-乙基愈疮木酚、4-乙基 苯酚等。为了提高酱油的风味,有些工厂人工添加鲁氏酵母和球拟酵母,收到良好的效果。
豆粕 麸皮
混合 润水 蒸料 冷却 接种(种曲) 通风培养 成曲
豆粕蛋白质含量非常丰富,宜于作为主料;麸皮既适合于米曲霉的生长繁殖,又较其 它原料适合于米曲霉分泌酶类,可以作为辅料。两者搭配使用,是一种较理想的制曲原料, 其配比通常为 7:3,也可以 8:2 或 6:4,因地制宜。豆饼轧碎后,粒度在 3.8~4.2mn,润 水均匀,润水量为豆粕的 80~100%,目的在于使原料吸收一定水分后膨胀、松软,在蒸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蛋白质容易达到适度变性,淀粉充分糊化,溶出曲霉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也为曲霉生长 提供所需水分。蒸料要适当,要达到原料蛋白质的完全适度变性,此时蒸出的料具有曲料特 有香气,疏松、不烂、无夹心、不粘手,捏之成团,触之即散。目的在于使原料中蛋白质达 到适度变性,成为酶易利用状态;使原料中淀粉充分糊化,以利于糖化;杀灭原料中的杂菌, 减少制曲时的污染。多采用加压蒸煮,一般 0.078~0.137MPa,蒸煮 15~30min。目前是采 用高温短时连续蒸煮,即 0.147~0.196MPa,3~10min,又称高短法。原料全氮利用率高达 80%以上。曲料入池要厚薄一致,厚度为 30cm,不得出现局部硬块,疏松一致,避免通风 短路影响通风质量,造成局部烧曲现象。接种要均匀,接种量为 3~5%。采用厚层通风法, 通大量风和一定风压,以保持米曲霉生长最适温度。进风温度 30℃,制曲过程控制品温在 30~36℃,保持 24h。成曲外观菌丝丰满粗壮,密密着生嫩黄绿色的孢子,无杂色,无夹心; 手感曲料疏松柔软,具有弹性;具有曲子特有香气,无霉臭及其它异味。
酱油酿造过程中出现的有害酵母菌是毕赤酵母,经常在酱醪或醋醅表面形成黏稠的膜, 并产生不愉快的气味。酵母菌参与发酵是酱油生产传统工艺的最大特点。传统工艺(高盐稀 态发酵工艺)的酱油产品风味之所以好,是具有明显的酱香气和酯香气。其最主要的原因就 是在酱油酿造过程中在高盐(防止杂菌的污染)、低温(适合乳酸菌及酵母菌的生长、繁殖)、 长周期(4~6 个月)的条件下,经过乳酸菌、酵母菌的发酵作用,经过长时间的生化过程, 才能够产生酱油成品中的多种成分的风味物质,而速酿工艺(低盐固态发酵),由于发酵温 度高(45~50℃)、时间短(10d 左右),酵母菌根本无法生长、繁殖,酵母菌不能参与发酵, 因此,酱油速酿工艺的产品风味比传统工艺的风味就有很大的差距。改善和提高速酿工艺(低 盐固态发酵工艺)酱油产品风味的工艺路线较多。在速酿工艺过程中添加酵母菌参与发酵是 一主要途径。而要引入酵母菌参与发酵则必须创造适于酵母菌生长的条件,如:降低发酵温 度。在原料配比中,增加淀粉质原料以满足酵母菌生长的需要等。 2.3 乳酸菌
淀粉质原料:淀粉质原料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源,是产生酯类等香气成分的前提物,并 能赋予酱油甜味和粘质感,常用的有麸皮、碎米、米糠、玉米、小麦、大麦、小米、高梁、 干薯等。
食盐:海盐、井盐、湖盐、岩盐均可,以色质洁白、氯化钠含量大、卤汁少为佳。 水:必须符合饮用水标准,一般可因地制宜选用含铁量少、硬度小的自来水、井水、矿 泉水或清洁可饮用的江、河、湖、泊水等。 增色剂:红曲米、酱色、红枣糖色等。助鲜剂:谷氨酸钠、呈味核苷酸盐等。防腐剂: 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 3.2 生产工艺 我国酱油发酵是由制酱演变而来的,至今已有 3000 多年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生产方法也随之增加。根据发酵机理,目前我国酱油生产的发酵工艺可分为五大类,即传统 的天然晒露发酵工艺,低盐固态发酵工艺、高盐稀醪(态)发酵工艺、分酿固稀发酵工艺、 低盐稀醪(盐)保温发酵工艺等。各种方法都各有优缺点,但在我国采用的最广泛的是低盐 固态发酵法和高盐醪(态)发酵法。虽然酱油生产的工艺有很多种,但主要都包括种曲制备、 制曲、液化糖化、发酵、浸出、调制、澄清等工序。 3.2.1 种曲制备 种曲就是种子,不仅直接影响酱油曲的质量,而且会影响酱醪的成熟速度和成品的质量。 优良的种曲应为纯粹的曲菌,并具有良好的种性,曲菌分泌的蛋白酶和糖化酶活力强,生长 繁殖快,对杂菌抵抗力强,不产生毒素,发酵后具有酱油固有的香气而不产生异味。生产菌 种目前多采用上海市酿造科学研究所研制的沪酿 3.951 号米曲霉。 (1)三角瓶扩大培养纯种:麸皮 80g,面粉 20g,水 80mL。装入 300mL 三角瓶内,蒸汽灭 菌,接种后于 30℃恒温培养 2~3 天,待全部长满黄绿色孢子即可使用。 (2)种曲制造工艺流程:
3.2.2 制曲 酱油生产上有句行话“一曲、二酱、三滤油”,就是说在生产酱油过程中一定要把好这
三关,制曲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制曲是种曲在酱油曲料上的扩大培养过程,目的在于使米曲 霉在曲料上充分发育繁殖,以取得酱醅发酵时需要的各种酶,其中特别是蛋白酶和淀粉酶最 为重要。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酱油品质和原料利用率。 (1)制曲工艺流程
在酱油生产中污染的有害细菌,主要是芽孢杆菌,如枯草芽孢杆菌这类芽孢菌,一旦 在制曲或发酵过程中污染了这类杂菌,会严重地损坏酱油产品的质量,而一般的加热方法灭 菌对它是无济于事的,这类杂菌是酱油酿造中的一大害菌,它不仅会降低酱油生产的原料利 用率,还会大大败坏酱油的风味。 3 酱油的生产 3.1 原料
麸皮 80kg 面粉 20kg 水 70kg
混合 蒸料 过筛 摊冷 接种 装盘 第一次翻曲及加水 种曲 去覆盖物 第二次翻曲
在种曲制造工艺中应注意制种曲前种曲室,所有制种曲的工具及操作人员的消毒要严 格。麸皮和面粉按比例加水混合后常压蒸 1h,焖 0.5h。摊冷至 40℃后接种,用量为总量的 0.5~1%(干料计)。种曲室温度 28~30℃,培养 16 小时后,当品温达 38℃左右,即可第 一次翻曲,补加水量 40%。过 4~6 小时,当品温达 36℃时再翻曲一次,品温控制在 34~ 36℃培养 50h 左右揭去盖盘,继续培养 70h 左右,全部呈黄绿色即制成种曲。 (3)种曲质量检验 外观检验:孢子旺盛,呈新鲜黄绿色,有特有曲香,无夹心,无根霉(灰黑绒毛)、无青霉 (蓝绿色斑点)及其它异色。 孢子数测定:每克种曲孢子数应在 60 亿以上(干基计),新鲜种曲要求孢子发芽率在 90% 以上。
与酱油质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鲁氏酵母,占酵母总数的 45%,是常见的嗜盐酵母菌, 它能在含盐量及含糖量很高的物料中生长,在含盐量 5~8%时生长特别好,含食盐量 18% 时生长仍较快,在含食盐量 24%时生长缓慢。它出现在主发酵期,是发酵型酵母,它们的 主要作用是发酵葡萄糖生成乙醇、甘油等。乙醇是酯类的前驱物质,是构成酱油香气的重要 组分。鲁氏酵母具有产膜型和非产膜型两种类别。非产膜型鲁氏酵母不进行有氧代谢,不能 在酱醪表面生长,它是最理想的生产用菌。而产膜型鲁氏酵母除了能在酱醪中无氧条件下生 长,还能在酱醪表面有氧条件下生长,并产生一层白醭。此时它分解酱油、酱中的谷氨酸和 乙醇,产生苯醛等有刺激性的异味物质,严重影响产品的风味。通过打耙搅拌破坏它的有氧 代谢就可以减少它的危害,产膜型鲁氏酵母在酱醪无氧条件下的作用和非产膜型鲁氏酵母一
酱油的营养成分和独特的风味是原料在各种微生物分泌的酶作用下,由微生物引起的 一系列生化反应,生成各种次级产物和小分子最终产物,这些产物和产物之间再经过一系列 复杂的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其中所用的微生物主要有三种:霉菌、酵母菌和乳酸菌。 2.1 霉菌
在酱油酿造中,对原料发酵成熟的快慢、成品颜色的浓淡以及味道的鲜美有直接关系 的微生物是米曲霉(Aspergillusoryzae)和酱油曲霉(Aspergillussojeo)。
一 酱油 1 概述
酱油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咸味调味品,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周朝,已有酱油生产的文字 记载。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更是对酱油生产工艺进行了很细致的描述,这说明酱 油作为一种调味品,在当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烹调了。
酱油不仅营养成分非常丰富,含有多种氨基酸、糖、有机酸、酯类、醇类、维生素类、 黄酮类等物质,而且具有特殊的色泽、香气、滋味和体态。近代研究还表明,酱油中含有多 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菌、降血压、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食欲及其它多种保健 功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深受欢迎的调味品之一。
酱油曲霉是 30 年代日本学者坂口从酱曲中分离出来的,并应用于酱油生产中,它与米 曲霉在形态、酶的生产能力和酿造特性上均有差异。 2.2 酵母菌
酵母菌在酱油酿造中,与酒精发酵作用、酸类发酵作用及酯化作用等有直接或间接的 关系,对酱油的香气影响最大。一般地说,酵母菌的最适培养温度为 30℃左右,最适 pH 值 为 4.5~5.6。
米曲霉是曲霉属里的一个种,它的变种很多。米曲霉菌丛一般为黄绿色,成熟后变为 黄褐色。分生子头呈放射形,顶囊球形或瓶形,小梗一般为单层。分生子呈球形,平滑,少 数有刺。最适培养温度为 30℃左右,最适 pH 值为 6.0 左右。米曲霉有复杂的霉系统,主要 产生蛋白质水解酶,分解原料中的蛋白质;还有谷氨酰胺酶,使大豆蛋白质游离出的谷氨酰 胺直接分解成谷氨酸,增加酱油的鲜味;淀粉酶可分解原料中的淀粉生成糊精和葡萄糖。米 曲霉还分泌果胶酶、半纤维素酶和酯酶等。米曲霉酶系的强弱,决定着原料的利用率、酱醪 发酵成熟的时间及成品的味道和色泽。发酵时,18%的食盐对蛋白酶系的影响较小,而对其 他酶系的影响则较大。我国酱油厂制曲大都是使用米曲霉,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由上海酿造 科学研究所生产的沪酿 3042 号米曲霉(即中科 AS3951 米曲霉)。
从酱醪中分离出的细菌有 6 个属 18 个种,有的对酱油酿造是有益的,有的则是有害的。 酿造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有益的微生物,同时还要防止和抑制有害的微生物。
和 酱 油 发 酵 关 系 最 密 切 的 细 菌 是 乳 酸 菌 ( Lactobacillus ), 其 中 酱 油 四 联 球 菌 (Tetrecoccussoya)和嗜盐足球菌(PediococcushaloPhilus)是形成酱油良好风味的因素。它 们的形态多为球形,微好氧到厌氧,在 pH 值 5.5 的条件下生长良好,生长最适温度 30~35℃。 在酱醪发酵过程中,前期足球菌多,后期酱油四联球菌多些。
酱油生产原料分为基本原料(如蛋白质原料、淀粉质原料、食盐和水等)和辅助原料(如 增色剂、助鲜剂、防腐剂等)。蛋白质原料和淀粉质原料应具有蛋白质含量高、碳水化合物 适量、利于制曲和发酵、无霉变、无异味、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等特点。
蛋白质类原料:蛋白质原料为米曲霉生长提供氮源,被蛋白酶分解成氨基酸(党敏娜. 高 盐稀态酱油发酵菌种的选育及工艺改良研究. 暨南大学. 硕士. 2005: 46-53),因此应具有较 高的蛋白质含量,常用的有大豆、蚕豆、豌豆、豆饼、豆粕、花生饼、葵花子饼、菜籽饼、 芝麻饼、椰子饼、糖糟等。
酱油是用大豆(有时添加小麦、大麦、米)作为原料,在高盐浓度下进行经过微生物 发酵所得到的调味品。例如传统的酿造酱油就是以大豆或豆粕等植物蛋白质为主要原料,辅 以面粉、小麦粉或麸皮等淀粉质原料,经微生物的发酵作用,成为一种含有多种氨基酸和适 量食盐,具有特殊色泽、香气、滋味和体态的调味液。 2 酱油及酱油生产中的主要微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