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6(苏教版必修1).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苏教版高中语文《今生今世的证据》,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人生、命运和历史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世界、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3.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基本内容,包括情节、人物、主题等。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以及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 探讨文章中的哲学思想,如生命的意义、人与命运的关系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阅读和讨论来解决问题。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3. 采用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的作者和背景。
2.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提出问题。
3.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4. 对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中的哲学问题,如生命的意义、人与命运的关系等。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通过作业和测验,评价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3. 通过思考题和作文,评价学生对文章哲学思想的思考和理解程度。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基本内容,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探讨文章的哲学思想。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对生命的意义和人与命运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文本,供学生阅读。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如作者的介绍、文章的背景等。
3. 准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关于文章的主题、修辞手法等。
八、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后讨论,深入探讨文章中的哲学问题,如生命的意义、人与命运的关系等。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将围绕着探究今生今世的证据展开,让学生了解人类对于生命和死亡的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看待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探求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 让学生了解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概念,明确人类对于生命的存在的想法和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生命的意义,探究生命存在的意义。
3. 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中的表述,提炼文章的核心思想,并试图与自己的思考联系起来,形成独立的思考方式和生命观点。
二、教学内容1. 第一部分:课件讲解。
通过课件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概念,明确人类对于生命的存在的想法和观点。
对于不同的文化对于人类生命看待的方式和哲学思考,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人类的哲学思考。
2.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
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生命意义和不同的生命观点,帮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表述,提炼文章的核心思想,并试图与自己的思考联系起来形成独立的思考方式和生命观点。
3. 第三部分: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互相讨论,梳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并试图与组内其他成员交换思考过程,寻求新的思维方式。
4. 第四部分:展示报告。
通过小组的讨论,每个小组将有机会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报告,让每组的成员会交流和感知更深入的理解和生命哲学观点。
5. 第五部分:课堂总结。
总结课堂教学的内容、思路和方式。
在讲到生命意义的时候,课堂的最后是还可以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引导学生对这个思考题目,给与一些启示性的思考方式和问题。
三、教学方法1. 听课学习方法。
学生会在听如此深入、繁复的话题中,有可能会存在疲乏的感觉,而这些 lectures 通常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因此,听课的核心应当是专注不分心及渐进式的注重细节。
2. 交流讨论方法。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篇文章是苏教版教材“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最后一篇选教课文。
刘亮程是位独特的现代散文作家,他以独特的视角书写着他所生活的一个远离城市的边远的乡村一一黄沙梁,一个人畜共居的村庄,构建起他独具魅力的乡村世界,堪称“乡村哲学家”。
“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读懂刘亮程,你也就领会了他的《今生今世的证据》。
二、教学目标1、培养独立研读能力,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观点。
2、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力口以评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这种对家的情感。
3、正确理解人与故乡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文章富含哲理,需要仔细品味,课堂上可让学生充分讨论,集思广益,体悟文章富含哲理的感情。
四、学情分析对于家园之思的主题,对于评点阅读的方法,学生应该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但缺乏人生历练和生命感悟的学生,面对着刘亮程独具个性的语言表达方式,深藏不露的感情,充满理性的哲思,往往不能真正走进他的文本,走进他所营造的精神世界。
因此,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激起相似的生活体验,加强与文本、作者、编者的对话交流,学会运用评点法挖掘文章的内涵,真正理解作者把故土家园作为灵魂永远安放的精神栖息地的主旨。
在教学中,抓住“证据” 一词设计主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流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交流,逐步进入文本深处。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准备资料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㈠预习检查总结疑惑㈡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导入上课前与同学聊聊,我们班有没有老家由乡下迁居到城里的同学?请问你老家还有没有亲人在生活?在你的记忆中,你对老家的哪些东西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学情预测:学生回答的可能有家乡的风俗,比如白天从不关门;可能有生活物件,比如吃饭的圆桌方凳;可能有童年的趣事,比如捉迷藏偷番薯等等)这些东西见证了你曾经的生活,留下了你生命的痕迹,其实就是你今生今世的证据啊!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亮程,一起走进他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感受他对生命、对故乡的独特体验。
苏教版高中语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要创设适切的阅读情境。
建构主义特别重视“阅读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铺垫、预热、浸染。
教学中要反复研读,学会运用评点的方法,深入地品味、理解文本。
体味作家以朴素简单的文字表达了他对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和土地的感谢,对自然万物的尊敬和理解。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与文本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以此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观点。
2.探究与活动体验,进一步了解“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深刻含义。
重点:理解文章独特的立意,揣摩文章形象的语言。
难点:品味作品独特的思想感情,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1课时烟垢()骨骸()瘸腿()打夯()悄无声息()划痕()圈点()牲畜()畜牧()拐弯抹角()刘亮程,沙湾县人,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
著有长篇小说《虚土》,诗集《另一只眼睛》和《晒晒黄沙集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把人刮歪》《站在黄沙梁边上》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99年引起宏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其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有《今生今世的证据》。
我们的村庄——解读《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1962年生,沙湾县人。
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长大。
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
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自20xx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宏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一位蛰居穷乡僻壤多年,甘受寂寞,以智慧的火光执著耕耘在自己的家园里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境界,它还在于,它也给我们读者带来了幸福的境界,一种独特的阅读新体验。
苏教版必修一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以下简称《今》文)用一种崭新的笔法,独特的思维视角一下子就攫取了我们的心。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今生今世的证据》,让学生理解并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对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阅读《今生今世的证据》全文,了解故事情节,对文章主题进行初步探讨。
2. 第二课时:分析文章人物形象,探讨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及心灵变化。
3. 第三课时:从文章中提炼出关于生命、人际关系、人与环境等重要观点,进行深入讨论。
4. 第四课时: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谈谈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5. 第五课时: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文章的主题及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今生今世的证据》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故事情节。
3. 人物分析: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及心灵变化。
4. 观点提炼:从文章中提炼出关于生命、人际关系、人与环境等重要观点,进行深入讨论。
5. 联系实际:让学生谈谈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应用于生活。
6. 课堂小结:总结文章的主题及现实意义,强调生命的珍贵和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情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及对主人公成长历程的关注。
3. 学生对文章观点的认同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及人生观的形成。
五、教学资源1. 《今生今世的证据》原文。
2. 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多媒体教学素材。
3. 学生用书《语文》等相关教材。
六、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 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命中的挫折和困难。
4.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教学内容更具现实意义。
最新《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word文档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进一步学习掌握赏析文章的方法。
2.了解人对故乡情感如此深沉的原因,了解故乡对人的生命的意义。
3。
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人化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1.了解作者生平。
2.问题:作者的这种情感痕迹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中有没有存在?如果有的话,请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将自己对某一段或某一个词的体会写在书页的边上。
请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段落,然后说出自己写的感知。
明确:“还不懂得……”表达作者的懊悔之情;“随便”等词语显示刘亮程在当时的轻率。
拟人手法的运用,将旧物人格化,实际上等同于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显示了作者对土地的真诚的态度,从而使文章的感情真挚动人。
3.问题:作者为什么对这些旧目的东西深情如此?明确:(这些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4.问题:何谓证据?课文中作者所说的证据分别是哪些?结合课文来看作者要借助这些旧物来证明什么东西呢?请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作者所说的生命证据的句子,注意加强朗读语气,突出这段文字里作者的情绪。
然后说说自己写下的感受。
明确:(证明往日生活的痕迹,生命存在的依据。
)5.问题:“你”有过类似的寻找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种寻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什么?学生具体谈谈他们自己在生命中对往事的回忆。
明确:(这种寻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怀旧。
)6.问题:联系课文中第4段的描写和每个人自己的回忆来分析人为什么喜欢怀旧。
联系刚才学生们自己的回忆和课文中第4段的描写,看看人的回忆有一个什么共同点。
然后以此为思考的切人点,来分析问题。
明确:回忆的内容中有一个主人公“我”存在,每个人的回忆的内容中的主角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回忆都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回忆。
人是能够感知时间无情的动物,明知旧日时光的一去不返,旧地重游,物是人非,能够证明我们存在过的东西是物,那是我们人类经历和情感依附的唯一证明,所以人怀旧的实质就是人对自己过去生活和情感的留恋。
苏教版高中语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1.1.2 分析技巧:分析作者的叙述技巧和语言特点。
1.1.3 培养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1.4 思考人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通读全文,理解大意。
1.2.2 重点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1.2.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1.2.4 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的思考essay。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1.2 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讨论。
2.2 教学难点2.2.1 作者的叙述技巧和语言特点的解读。
2.2.2 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背景知识。
3.1.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
3.1.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4.1.1 引入话题:通过引入相关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4.1.2 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4.2 教学展开4.2.1 解析课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解读作者的叙述技巧和语言特点。
4.2.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4.3.2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参与程度。
5.1.2 作业质量:评价学生的课后作业质量,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5.2 教学反馈5.2.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1.3.5《今生今世的证据》共一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一).docx
1. 3. 5《今生今世的证据》共一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一)学习目标:1、体味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和生命的意义。
2、深刻体会作者对故乡含义的深刻理解。
3、反复研习文本,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Z情。
学习重点:1、体味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和生命的意义。
2、深刻体会作者对故乡含义的深刻理解。
3、反复研习文本,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Z情。
学习难点:反复研习文本,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1、字音打夯()一缕()痫腿()抹杀()转弯抹角()抹布()• • • • • •牲畜()畜牧()圈点()圈棚()• • • •2、选择最恰切的词填空。
(1)怜惜:同情爱护。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①她瘦瘦小小的,一副小鸟依人的样子,让人___________ 之心顿时而生。
②山酋黑砖窑事件令我们反思:冷漠是一种罪恶,只有我们意识到这点,我们才有可能企盼得到爱、同情、_________ 这些可贵情感的降临。
社会正义才有可能时时得到伸张。
⑵工夫:①表示占用的时间。
②表示空闲时间。
③表示时候。
功夫:主要指人的本领怎样、造诣如何。
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工夫”表示时间,“功夫”不表示时间,指人的本领。
①我现在没________ 、双休日大家都有工夫外出旅游了②“语言的________ ,从写作的实践上修养。
语言从写作实践上丰富起来。
”大作家如是说,“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③刚解放那_____ ,我还是个孩子。
⑶熟悉:指知道得很清楚、详细,含义较广,对彖可以是具体的人、事或抽象的事理。
熟习:指了解得深透而熟练,对象是技艺、语言、学问、知识等。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文的主题思想和中心议题:“证据”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分析、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感悟作者的人生感悟。
3. 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今生今世的证据》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思想,掌握“证据”在人生中的意义。
3.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语言特色,感悟作者的人生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主题思想,交流对“证据”在人生中的理解。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梳理文章思路,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品味语言:分析文章语言特色,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人生感悟。
6. 朗读训练: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证据”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2. 写一篇关于“证据”在人生中的感悟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章语言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证据”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3. 采用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讨论。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证据”的思考,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3. 案例分析:引入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证据”的作用,加深对“证据”重要性的理解。
今生今世的证据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教学目标】1.进一步学习掌握赏析文章的方法。
2.了解人对故乡情感如此深沉的原因,了解故乡对人的生命的意义。
3。
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人化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请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段落,然后说出自己写的感知。
明确:(这些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明确:(证明往日生活的痕迹,生命存在的依据。
)明确:(这种寻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怀旧。
)明确:回忆的内容中有一个主人公“我”存在,每个人的回忆的内容中的主角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回忆都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回忆。
人是能够感知时间无情的动物,明知旧日时光的一去不返,旧地重游,物是人非,能够证明我们存在过的东西是物,那是我们人类经历和情感依附的唯一证明,所以人怀旧的实质就是人对自己过去生活和情感的留恋。
为何故乡的明月是最亮的为何故乡的山水是最美的因为故乡是留有我们生活经历与情感的最多的地方。
韩少功在《我心归去》中写道:“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故乡比任何旅游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正是因为那是我们生命经历过的,情感依附过的地方,所以我们始终念念不忘,而作为这些东西具象表现的物是我们直接抒情的对象。
7.问题: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们曾经生活的某个地方从地球上消失了,那么我们会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明确:旧日物的消失,也就是我们情感依附物的消失,这必然会造成我们的情感无处可托,造成我们空虚感和漂泊感。
9.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什么是内心的生存,这些物的形式能不能证明内心的生存。
分析:“即使……也……”的关联用法和“又”所包含的意思,说明这些旧物能够证明旧日生活,却并不能证明“一个人内心的生存”。
10.问题:课文第7节说明什么问题明确:任何物都会随着时间归于沉寂。
11.问题:既然任何物都会随着时间归于沉寂,也就是说我们生命的痕迹最终都会消失,那么一个人的孤独感和漂泊感是注定不可避免吗仔细体会第8小节的含义。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精选12篇)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精选12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详细的家园和精神家园是今生今世的证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评点,加强同学与文本、的对话,促进师生以及生生沟通,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3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理解人与家乡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反复研读,以评点促进沟通,深化理解课文,深刻体会“家是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观点和含义。
教具预备:幻灯片教学方法:问答法、评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有一位作家这样阐释家乡:失去的家乡才是真正的家乡,写乡愁的作家都生活在别处,是“别处”照亮了“家乡”,是“别处”确认了“家乡”。
他就是刘亮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随他查找一番《今生今世的证据》。
2:介绍①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县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
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全部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全部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
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②自20xx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多家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终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作品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库车》,长篇小说《虚土》。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同学们应当都预习过课文,那么读了这么一篇文章,你们有怎么样的初步感受?注1:难懂、哲理化强注2:《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家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所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显得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
假如说很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家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本文则越过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家乡的关系究竟如何,家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家乡,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2)本文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那关键词“证据”在文中指什么?提示:文章其次段和第六段末尾关键句注:①其次段“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详细指草、土墙、房子、破墙圈、铁钉等(物质层面,同学找并归纳特点)②第六段“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它们在这很明显指代的是物质层面的证据,那么内心生存指的是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
苏教版必修一《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4篇
一、教学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观点。
2.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人化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文章富含哲理,需要仔细品味,课堂上可让学生充分讨论,集思广益,通过评点理解课文。
三、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四、布置课前预习:1.上网查阅刘亮程资料。
2.阅读文章,划出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段落,思考作者的情感。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打夯一缕瘸腿抹杀转弯抹角抹布附答案:hāng lǚ qué mǒ mò mā五.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字音2作家作品师:昨天同学们已经在网上查阅了一定的刘亮程的资料,现在请同学介绍一下他的生平。
生: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
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长大。
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
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别人是怎样评价刘亮程的。
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西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林贤治在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败、互相复制的沙漠上,谈到农民刘亮程的这组散文,真有来到绿洲的喜悦和安慰。
——李锐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的文字了。
我真是很惊讶作者是怎么在黄沙滚滚的旷野里,同时获得里对生命和语言如此深刻的体验。
苏教版高中语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想象力,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珍惜当下。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真实的自我。
(3)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关注社会和环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的主要内容,包括情节、人物、环境等。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如土地、河流、证据等。
3. 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基本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真实的自我。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关注人生的意义。
(2)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自己生命的证据是什么。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了解基本内容。
(2)学生自主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1)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强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关于《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读后感。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自己生命的证据是什么,进行思考和记录。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相关音乐、展示图片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感人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教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今生今世的证据”这一概念,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证据。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收集和整理自己的生活证据,以便在今生今世留下痕迹。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态度,提高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1. 导入:讲解“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证据。
2. 主体部分:a) 讲述生活中常见的证据,如证书、照片、物品等。
b) 讨论如何收集和整理这些证据,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意义。
c) 分析一些成功人士的生活证据,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留下痕迹。
3. 总结:强调珍惜时光,热爱生活,为自己留下有意义的生活证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证据,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主体部分:a) 讲解生活中常见的证据,让学生认识到证据的重要性。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生活证据收集和整理方法。
c) 邀请学生分享成功人士的生活证据,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目标。
3. 总结:鼓励学生珍惜时光,热爱生活,努力为自己留下有意义的生活证据。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活证据的含义和重要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生活证据收集和整理方法。
3. 案例分析法:邀请学生分享成功人士的生活证据,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目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生活证据的认识和思考。
2. 学生作业:收集学生整理的生活证据,评价他们的努力程度和成果。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生活证据素材,如照片、证书、物品等。
2. 收集一些成功人士的生活证据案例,用于教学演示。
3.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引,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七、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布置:摆放一些生活证据物品,如照片墙、证书展示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今生今世的证据 教案教学设计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今生今世的证据》,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作者对生命中重要证据的探讨和思考。
2. 培养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证据思维,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并积累自己的“证据”,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今生今世的证据》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考。
2. 学会运用证据思维,寻找并积累自己的人生证据。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生命证据的探讨。
2. 如何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中的证据。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理解并掌握寻找生命证据的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五、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引入《今生今世的证据》这篇文章,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和文章背景。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理解作者对生命证据的探讨,并回答相关问题。
3. 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作者提供的案例,理解并掌握寻找生命证据的方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寻找生命证据的经历,交流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主要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生命证据的思考。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文章讲解:详细讲解《今生今世的证据》中的重要段落和观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考。
3. 寻找生命证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并找出自己的生命证据。
4. 小组分享:让学生分组分享自己找到的生命证据,互相交流感悟。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找到的生命证据及其意义。
2. 推荐一本关于生命意义或人生哲理的书籍,简要介绍书籍内容和感悟。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名称: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今生今世的证据的相关知识;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概念和相关知识;2.不同学者对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解释和观点。
教学难点:1.学生对不同学者观点的分析和思考;2.学生合作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课本;2.幻灯片投影仪;3.班级分组。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挂图,写上“今生今世的证据”五个字,并请学生对这个词组进行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想法。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组织几组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3.教师通过学生的分享,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今天我们将学习并讨论今生今世的证据。
”Step 2: 今生今世的证据知识讲解(20分钟)1.教师介绍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概念和起源,并要求学生按照教材内容一起阅读相关知识点。
2.教师使用幻灯片投影仪展示相关内容,辅助学生理解。
3.学生集体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对今生今世的证据的理解。
Step 3: 合作与表达(30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给出以下问题:根据不同学者对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解释和观点,你认为今生今世的证据是否可信?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研究相关资料,并填写表格记录不同学者的观点。
3.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向全班进行表达,介绍自己小组的观点,并自由互动讨论。
Step 4: 总结与归纳(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不同学者对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观点和解释。
2.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复习重点内容,并指导学生课后练习的内容。
Step 5: 课堂练习(15分钟)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本上完成相关练习题。
2.学生互相批改,并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
Step 6: 课堂作业(5分钟)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小论文。
2.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要求和字数限制。
今生今世的证据 教案教学设计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今生今世的证据”这一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作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教学内容:1. 解释“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含义。
2. 分析生活中可能作为证据的事物,如照片、日记、作品等。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学生们认为什么是证据?在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证据?2. 讲解“今生今世的证据”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证据。
3. 小组讨论:学生们分小组,讨论并分享他们认为可以作为证据的事物。
第二章:证据的种类与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证据及其作用。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证据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不同种类的证据,如文字、图片、物品等。
2. 讲解各种证据的作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案例分析:展示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证据。
2. 小组任务:让学生分组,收集并整理一种证据,展示其作用。
3. 分享与讨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全班同学共同讨论。
第三章:证据的收集与保存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证据收集与保存的方法。
教学内容:1. 介绍证据收集与保存的方法。
2. 讲解证据保存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讲解演示:教师讲解证据收集与保存的方法,并进行演示。
2.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学习证据收集与保存。
3. 分享与讨论: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全班同学共同讨论。
第四章:证据的应用与价值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证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证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证据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讨论证据的价值和局限性。
教学活动:1. 案例分析:展示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证据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证据的价值和局限性。
3. 分享与讨论: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观点,全班同学共同讨论。
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培养学生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能力。
实用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4篇
实用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4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篇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与文本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以此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观点。
2.探究与活动体验,进一步了解“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深刻含义。
1.第l、2段(第l段对鲁莽地推倒、砍掉、拆毁曾经拥有的事物的痛心,第2段字里行间对没有向那些熟悉的东西深情告别充满悔意。
曾经拥有的事物、那些熟悉的东西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2.第6段“如果没有……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留存的过去的事物可以证实以往的生活,但仅有这些客观的事物,一个人的精神经历和情感世界依然没有见证。
结合最后两段,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又有了一层新的含义:附着在曾经拥有的事物、那些熟悉的东西之上的记忆和情感。
)3.倒数第2段(留存的旧物必然会消失。
随着它们的消失,那些记忆中的往事、曾经的情感会不会消失?作者对此充满担忧。
)4.最后一段(家园指留存的旧物,也指附着其上的'记忆和情感。
一个如果失去了物质的故乡,更如果失去了精神的故乡,那他将永远失去精神的根基和慰藉。
)三、学习课文后有没有想到如何精心构筑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灵魂领地”、“精神家园”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适时点拨:日记、用过的物品、老照片、故居、传家宝、爸妈用孩子的胎毛做的笔或印有孩子出生脚印的泥塑、重要纪念日的精彩录相等都可以作为人的“今生今世的证据”。
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说穿了,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否定了或忽视了这曾经之物,必然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怀疑。
四、一个国家为什么要建历史博物馆?教师可适时点拨: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今生今世的证据”。
五、作业: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谈谈你对大规模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古迹保护问题的看法。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篇2感知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明显的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
今生今世的证据 教案教学设计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让学生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人生哲理。
2. 培养学生对生命、亲情和爱情的思考和感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的主要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哲理。
2.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3. 运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分享照片中的美好回忆,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 阅读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人生哲理。
3. 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讨论人生中的重要证据是什么,并分享彼此的想法。
4.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沙漠、证据等,深入理解课文。
5. 小组分享: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人生中的意义和价值,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人生中重要的证据和价值。
7.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为“我的人生证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思考。
2.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和人生证据的思考深度。
3.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以及他们在思考人生意义时的困惑和疑问。
七、教学资源1. 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 学生作文样本,用于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八、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教案设计为一课时,即45分钟。
2. 课堂讨论和小组分享的时间安排为15分钟,课文分析和总结的时间安排为20分钟,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解释时间为10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生今世的证据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
2体会文章的语言含蓄,隽永,富有哲理的特点
教学设计
在学生的预习基础上,通过文章的信息概括完成文木的解读。
重点理解个别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文本赏析
1师问:学生阅读本文的感受有那些?(喜欢还是其他)
2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生:(景物描写);不喜欢因为过于理智
(解释作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3投影
(1)“今生今世的证据”指的是什么?
(2)本文与一般思乡文章有区别吗?为什么。
(3)在预习中有那些问题
要求:任选其中一条作答
(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根据预习引入解析写景的语句)
4学声朗读第二小节,其中的描写对象如:草等应读出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怀念(移情于物)期待
(板书:生命存在的证据)
5思考
(1)第六节中还丛哪个角度揭示了故乡对生命的意义
(2)结合上下文来看“他们”是指作者魂牵梦绕的家园吗?“内心的内在”指的是什么?“内心的存在”由谁来证明呢?
(要求学生思考讨论)
析:内心的存在:指的是内心的梦想,喜怒哀乐;追求;他们不是家园;内心的存在的证明者故园。
(板书:证明自己内心的存在)
6朗读文章最后一节,思考如果没有故乡,我们应该是怎样的精神
解析:虚无精神状态漂泊空虚失落
踏踏实实:强调突出作用
(重点品味词语)
7提出自己的体会(完成评点任务)
要求:根据自己预习把自己的体会写在对话栏中
8针对学生赏析的过程设疑:作者问什么这样处理语言文字?
例:“我不知道这些记忆是否会随着记忆一起消失”中的“是否”二字
一、阅读初始化
刘亮程,1962年生,新跚沙湾县人。
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长大。
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村子里, 房子被风吹
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
他在不慌不忙屮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彼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今生今世的证据》选自《风屮的院门》,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明显的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
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屮?
二,重难点点击
课文内容分析
第1小节是一个铺垫,是为了与下文作对比的,叙述一个人在没有懂得怜惜旧物时,对故土的轻慢之举。
作品从一个人的迁徙开始。
当人拥有的时候,并不觉得一样东西的珍贵,而且, 在日常生活屮,东西是否珍贵,人们主要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它的。
所以,文章说:“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因为“它没有用处了”。
第2・8节可以看作一个部分,这是文章的主体,从各个角度,反复说明故乡对人生命的意义。
故乡是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用作品里的话说“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之所以有人不明白,是因为他“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为人才具有意义,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人为什么喜欢怀旧?因为人是有时间感的动物,他知道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知道什么叫历史。
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说穿了,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这其中,故乡显然具有特别的份量。
否定了或忽视了这曾经之物,必然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怀疑:“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最后一小节,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是全文主题的升华,短短的一句话,含义非常深刻,它设想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从日常性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当故乡也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印记不复存在时,他的生命,他的历史也就成了一片虚空,他没有“根”,也就没有了寄托与归宿,没有了通向未来的方向,这实际上如《前方》一样,也是对现代人精神状况的况喻,想“回家”,却只能走向“虚无”。
字里行间透析
①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 拆毁圈
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
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炼和心灵思考才会明白,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
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
文章开篇实际是站在今天对昨天的假设。
②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这是本篇的关键词。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白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
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
④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文章的意思又进一层。
“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
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
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
⑤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Z途。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
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屮了。
写作特点分析
析:场景的细腻描写
情感、意义,以至过去的生活,特别是“一个人内心的生存”,都是抽象的,无法把握的,它们只有通过具体的物、具体的场景才能表现出來。
因此,《今生今世的证据》在写作上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对场景细腻的描写,这种描写是浸透了作者的感觉的,它表明,物与场景总是个人化的,是人感觉的延伸,它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比如“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枚地己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这些对物的记忆显然是非常个人化的,换言之,故乡对人的意义并不是雷同的。
这就是故乡对同一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的道理所在。
三、资源超链接
名人眼屮的刘亮程。
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西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i种危机, 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林贤治
在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败、互相攵制的沙漠上,谈到农民刘亮程的这组散文,真有来到绿洲的喜悦和安慰。
__李锐
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乂博大、丰富的文字了。
我真是很惊讶作者是怎么在黄沙滚滚的旷野里,同吋获得对生命和语言如此深刻的体验。
__李锐
刘亮程的才能在于,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净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
捧在手里掂一掂,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脱手。
——李陀
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散文中透出的那种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陌生了、熬长了黑夜搔短了白头也找不回的才华。
这当然是一种哲学,是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是生命体大彻大悟顶天立地的哲学。
--- 蒋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