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表格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

3.介绍“维新派”及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相关事迹等。

4.补充戊戌变法的背景,让学生对当时的时代环境有更为清晰的认知。

(3)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

3.图文结合,详细介绍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的情况,突出《时务报》和《国闻报》,思考其带来的作用。

结论: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制造舆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4.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思考史料:材料一:这些时报虽然没有送到光绪皇帝手里,但因为内容痛切,在北京的一些官员和士大夫辗转传抄,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刊载,因此流传颇广,影响颇大。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材料二: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思考: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结论:主要宣传变法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第三篇走向高潮光绪帝与百日维新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析百日维新的背景。

2.展示史料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并提出建议:采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臣而谋变法等。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3.展示漫画(右图所示),组织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说说图中的光绪帝处境如何?(2)你认为光绪帝急需解决哪些问题?(3)此时的光绪帝做出怎样的选择?结论:(1)光绪帝没有实权,慈禧太后操纵着清廷大权。

(2)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下的大清岌岌可危的国运;挣脱慈禧太后的权力束缚,夺取实权。

(3)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4.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对戊戌变法有更系统的了解。

5.通过列表的方式,引领学生归纳百日维新的内容,分析起影响。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进行探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发展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影响;(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目的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2)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突出重点;(2)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3)阐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4.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强调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复习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影响;3. 关注国家发展,思考如何吸取戊戌变法的教训。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情况和发言质量;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综合测试:定期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程度。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教学难点】1.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和原因2.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教训【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国内外形势、社会矛盾等。

2.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等。

3.教师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戊戌变法相关案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事迹。

2.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戊戌变法过程中的艰辛和复杂性。

六、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收集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戊戌变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内容可能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戊戌变法发生在哪个朝代吗?它的发生有什么特殊的历史背景?”2.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请大家阅读教材第页,找出戊戌变法的四个主要改革领域,并简要记录。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改革鼓励私人企业发展,文化改革则提倡新学,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6课戊戌变法目标感知1.知识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的经过;知道戊戌变法的主张、代表人物变法内容及结果。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史实,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的努力,感知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艰辛。

加深对戊戌变法内容的认识,培养运用对比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维新人士的爱国精神,理解维新变法的进步性。

重难点感知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

难点戊戌变法的影响。

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教学图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巨额的战争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割占领土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允许日本开设工厂则更有利于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一场著名的爱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我们一起来学习。

讲授新课、公车上书1.师:“公车”是什么?生:指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2.“公车上书”是怎样发生的?播放“公车上书”的影视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

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2.“公车上书”的影响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复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维新派宜传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活动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宜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1]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1]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结合课文,利用课文图片、材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百日维新的内容及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既具有进步性又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由此来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人物的辩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了解到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的艰难历程。

(2)就百日维新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失败的理解,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解决历史问题。

(3)就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是学生学会在共同探讨和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

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争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不断追求真理的优秀品德。

(3)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和破坏,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重点的突破运用课文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有为、梁启超的活动入手,结合问题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难点的解决:先让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讨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教师再加以引导,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探究法、提问启发法板书设计1、维新变法拉开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2、维新变法的发展维新政治团体形成积极、极其机关报------强学会、《中外纪闻》3、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百日维新)4、维新变法运动的结果戊戌政变1898年9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我国一部分先进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七课,戊戌变法。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戊戌变法》教案

课题名称:戊戌变法
课时:1
【教学目标】
1、了解戊戌变法的概况。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3、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学习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内容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教辅资料(高分突破)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2—33页,重点看课本正文的黑体字。

2、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
(1)完成《高分突破》P23页课前预习部分,组内交流答案。

(5分钟)(2)完成自主学习,并在课本画出答案。

(8分钟)
①公车上书的原因、发动者、目的、影响?
②维新派的政治团体、机关刊物?
③百日维新的内容?
④戊戌变法的结果?
⑤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3、后教:合作探究,突破重点和难点(15分钟)
合作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巩固知识点(5分钟)
自背、互背《高分突破》P23页课前预习的知识点
5、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7分钟)
独立完成《高分突破》P24—25页随堂检测及课后作业。

6、作业布置。

复习本课知识,并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后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一、课标内容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八年级的学生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编写得较详细的内容,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阐述了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分为康有为与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两个子目,主要讲述了公车上书的背景、维新派的活动及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观察教材图片,自主学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说出公车上书的原因;列举公车上书的时间、发起人、内容;思考公车上书的影响?列举出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进行的活动。

培养自主学习,归纳问题的能力。

(重点)目标3: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探讨,列举出公车上书的内容,说出维新变法的结果?小组讨论出公车上书的意义?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五、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展示康有为、梁启超图片。

右图的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是康有为、梁启超。

19世纪末,在中国面临被瓜分的民族危机时,他们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

一介书生康有为、梁启超为什么能发起这样一场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变法运动?这场变法运动的结果如何?有哪些维新志士为变法而流血牺牲了?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发生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

本课内容详细阐述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实的史料,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在导入环节,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展示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各个方面。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

3.史料: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图片、文献等。

4.投影仪:展示史料、图片等。

5.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历史事件。

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变法的主要内容、实施措施等。

通过展示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各个方面。

3.操练(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关于戊戌变法的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的一个章节。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历史背景、主要人物、改革措施、失败原因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来加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和革命的区别可能还不是非常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区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认识改革事业的艰巨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主要人物、改革措施等。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巩固。

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对后世有何影响?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像资料等,结合本课插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896年春,面对甲午战争后空前的民族危机,谭嗣同有感于国事,写下了“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诗句。

这首诗不仅流露了谭嗣同热爱人民的博大胸怀,更充分地表现出中国文人所特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

作为一个顶天立地伟丈夫的维新志士,谭嗣同为什么会牺牲?以他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到底有没有找到救国之路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感受先进中国人的爱国情怀!二、新课讲授(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教师讲解:结合教材第28页文字,解释“公车”一词的含义,提出问题:公车上书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它发生于何时何地,代表人物有哪些?又有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朝统治出现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改变旧体制。

时间:1898年春。

地点:北京。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内容: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2.教师讲解: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提出问题:在公车上书之后,维新派采取了哪些途径继续宣传维新思想?其中产生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个报刊?学生回答:途径: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戊戌变法 教案一

戊戌变法 教案一

戊戌变法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影响及其失败的原因。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过程、主要内容及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甲午战争,让学生思考甲午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状况。

(2)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1)介绍戊戌变法的起因,包括民族危机、维新派的主张等。

(2)讲述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包括变法的实施、戊戌政变的爆发等。

(3)分析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3.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1)戊戌变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2)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讨论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1)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原因,如维新派的局限性、改革策略不当等。

(2)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外部原因,如列强的干涉、封建势力的阻挠等。

(1)从戊戌变法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2)如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避免类似戊戌变法的失败?6.课堂小结(1)回顾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意义、失败原因及启示。

(2)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7.作业布置(2)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探讨如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推进改革。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戊戌变法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意义、失败原因及启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氛围。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避免对戊戌变法的过分美化,理性看待历史问题。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戊戌变法纪念馆,加深对戊戌变法的认识。

2.开展课堂辩论,让学生就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进行辩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育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熟悉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熟悉。

21教育网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

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置方式: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腕,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度析、理解、归纳等方式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弄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式: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按照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式。

教学设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进程:一、课前导学:(1)小组内学生分工搜集,处置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演出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戊戌变法的过程和主要内容。

3. 理解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1. 掌握戊戌变法的整个过程和主要内容。

2. 理解戊戌变法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戊戌变法与其他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影响。

【教学方法】1. 授课教学2. 小组讨论3. 课堂演示【教学步骤】一、引入教师可用五分钟的时间对于戊戌变法进行简要介绍,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基本情况,然后请学生谈论对于戊戌变法的想法,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二、知识点的讲解1. 背景(1)甲午战争后,重视变法的光绪皇帝被慈禧是选秀才李鸿章等巨人控制,变法无望。

(2)起义军团体议和未果,政府对近代化的顿起并未刹车。

(3)民众渴望救国救民,社会呼吁变法声日盛,社会气息浓厚,有变法著书问世。

2. 内容(1)立宪:设立最高层国家机构,结束封建主义。

提出要“开君民之始,创百姓之治”。

(2)削藩:改变旧的封建制度。

法令、行政机构统一由中央政府掌握。

(3)新式教育:加强道德教育,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培育振兴中华之人才,使中国少年更好的接受现代科学和知识。

(4)新式军队:西式军阵,武器装备先进,政工导向,特别是保甲制度的设立。

三、小组讨论1. 请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每组学生以小组代表的身份发表戊戌变法的看法,对变法中提出的削藩、立宪、新式教育、新式军队这些措施进行探讨。

2. 小组讨论结束后,请学生对于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向其他组介绍学习成果。

四、课堂演示和学生总结教师可选择几个学生进行课堂演示,让学生现场演示戊戌变法的情况,然后要求学生对于戊戌变法进行总结,达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分组进行ppt制作,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影响。

2. 学生可以阅读相关的资料,探索中国近代变革的进程和趋势。

【板书设计】戊戌变法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变法无望内容:立宪、削藩、新式教育、新式军队【教学评估】1. 教学中可以设计问题来进行提问。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案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就变法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通过学习,认识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法指导】1.指导观察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影响,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

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

因此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

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教法过程】1.学生历崇敬英雄人物。

描述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提问:“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2.“公车上书”。

利用插图和康有为寻求出路的资料设计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

指导学生从帝国主义、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等多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运动于19世纪末在中国的兴起进行合理的解释。

3.公车上书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清朝末年的一场重要的政治改革——戊戌变法。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到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详细,包括戊戌变法的起因、主要改革措施、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变法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清朝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对清朝的衰落和民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学生可能对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各个方面,并激发他们思考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其失败的根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的政治改革,理解改革的不易和改革的必要性,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变法的成败原因。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戊戌变法的看法和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准备戊戌变法的相关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等资料。

3.作业:教师准备相关作业题目,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事件,引起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兴趣和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听说过戊戌变法吗?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为什么会有这场变法?”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教学评一体化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课时教学设计
任务二:梦圆——百日维新评价量表(对应目标1)
评价项目评价标准对应等级自评等级
自主学习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借助教材精准
完成表格内容和作用的填写,并进行角色
转换。

A
能够独立思考,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完
成表格大部分内容,进行角色的转换分析。

B
能够完成表格大部分内容的填写,但无法
独立思考分析内容带来的影响,在不同角
色间的转换存在困难。

C
6.学习活动设计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导入——出示谭嗣同的诗词《有感》提问:结合第五课内容,让四万万人齐下泪的原因是什么?谭嗣同将如何实现自己的救国救民梦想?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大屏幕展示的诗歌内容,结合第5课学习内容,得出四万万人齐下泪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活动意图说明:以谭嗣同的诗歌为导入,联系已学知识,同时引出本课主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戊戌变法》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单元主要讲解了“戊戌变法”。

本单元是八年级下学期历史课本的第三单元,共分三课时,重点讲授了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后果,并通过案例分析、文献解读等方式梳理学生的思路,加深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的起因、内容、影响等基本知识。

(2)掌握戊戌变法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科技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情感目标:(1)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珍爱和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2)让学生养成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产生、计划和影响;2.难点:如何让学生借助历史知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串珠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文献解读法通过对历史文献解读,促进学生对历史、对文献的理解。

4.组织学生上网检索资料,展开小组讨论。

通过集思广益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5分钟)通过图片、音乐、影像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当时的社会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疑问,呈现戊戌变法的语境和氛围。

2.讲解(15分钟)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计划和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历史价值。

3.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上网检索相关资料,全面了解戊戌变法,展开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案例分析(15分钟)选择一个鲜活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前因后果,从中挖掘历史启示,促进学生的历史思考。

5.文献解读(15分钟)让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动,感受历史变迁和文化演变。

6.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效果,总结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认识能力。

戊戌变法示范教案

戊戌变法示范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及主要的活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主要有两个部分: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本课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维新救亡运动。

仅仅存在103天的“百日维新”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既是近代中国一次重要的政治改良运动,又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教学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2.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3.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4.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近代中国探索道路的艰难曲折,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图片:教师:这幅图反映了中国当时什么形势?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处于被列强瓜分的危机中,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地加深了。

教师:这样的情况出现之前,清政府有没有做出“努力”呢?结果如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戊戌变法》。

(设计意图)运用《时局图》导入,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承上启下。

进而产生联系,使学生对本课前后的关联有更好的认识。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戊戌变法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展示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后,人们普遍对洋务派所标榜的“求富”“自强”的口号发生怀疑,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

即要救国,只有维新。

维新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迅速形成颇有声势的变法维新的社会思潮。

——李捷、王顺生《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师: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略。

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表格教案

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表格教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请出几位组学生,根据34页“阅读文字”和35页“自由阅读卡”的内容,表演康有为与荣禄在总理衙门的那一场对话以及康有为与自己女儿的对话。(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调控课堂纪律和氛围)
根据34页“动脑筋”:你同意谁说的意见?为什么?
学生阅读32—3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公车上书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
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
小结、过渡: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学科
历史八上
备课教师
授课时间
第9周
10月10日
二次备课
教学内容
第7课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1、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3、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讨论探索法
教学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戊
教学准备
PPT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请出几位组学生,根据34页“阅读文字”和35页“自由阅读卡”的内容,表演康有为与荣禄在总理衙门的那一场对话以及康有为与自己女儿的对话。(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调控课堂纪律和氛围)
根据34页“动脑筋”:你同意谁说的意见?为什么?
学生阅读32—3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34页选择题:应选B(1895年——《马关条约》引发“公车上书”)
练习题:
1、“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
2、简述“戊戌变法的时间及内容。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国的大规模运动。
百日维新
1、公车上书后百日维新前,康有为和梁启超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创办《万国公报》宣传变法,组织政治团体“强国会”,上书光绪帝等)
2、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
巩固小结
1、为什么戊戌变法又叫做“百日维新”?(变法法令的颁布,从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经历了103天就被顽固派扼杀了,所以叫“百日维新”。实际上,维新变法运动从1895年“公车上书”就开始了。)
学科
历史八上
备课教师
授课时间
第9周
10月10日
二次备课
教学内容
第7课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1、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3、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赋于学生人格多元化的选择权,允许他们自圆其说。但是教师也可以进一步设问:他的献身精神对后人有什么激励作用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领袖脱逃后,有没有继续斗争?由此对学生进行正面导向




一、公车上书时间、人物
一、戊戌变法背景、时间、性质
二、戊戌变法内容、影响
教学反思
公车上书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
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
小结、过渡: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