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地震监测方法内容简介

合集下载

地震监测方案

地震监测方案

地震监测方案地震是地球上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和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各国纷纷制定了地震监测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种地震监测方案,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地震风险。

一、地震监测概述地震监测是通过收集、记录和分析地震的各种参数和信息来了解地震活动的一种方法。

地震监测可以提供地震发生的时间、位置、规模等信息,从而为地震预警、灾后救援等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二、地震监测参数地震监测需要收集和分析多种参数,其中常见的包括:1. 地震震级:用于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常使用里氏震级(ML)或矩震级(Mw)进行描述。

2. 地震震源深度:地震发生的深度信息对地震影响范围的判断非常重要。

3. 地震震源位置:记录地震的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可以帮助确定地震带来的影响范围。

4.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对地面破坏程度的参数,常用于评估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影响。

5. 地震波形数据:通过地震仪器记录地震的地面运动数据,可以用于地震的分析和研究。

三、地震监测设备地震监测设备是进行地震监测的关键工具。

常见的地震监测设备包括:1. 地震仪:用于记录地震的地面运动数据,包括地震的震级、震源位置等信息。

2. GPS定位仪:用于测量地壳运动和地震的震源位置,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地震监测数据。

3. 测震台网:由多个地震仪器组成的网络,分布在地震活动区域,用于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并及时报警。

四、地震监测方案地震监测方案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手段,以提高地震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一般而言,地震监测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地震监测网络:通过布设地震仪器和测震台网,实现对地震活动的实时监测和数据收集。

2.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收集到的地震参数和波形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地震活动的评估。

3. 地震预警系统:根据地震监测数据,及时向可能受到地震影响的地区发出预警信息,提醒居民采取应急措施。

地震灾害监测技术的使用方法

地震灾害监测技术的使用方法

地震灾害监测技术的使用方法地震是地球上不可预测的自然现象之一,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及时预测和监测地震灾害,科学家们研究出了多种地震监测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地震监测技术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

一、地震仪地震仪是一种用来记录和分析地震波的仪器。

它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传感器和记录仪。

传感器安装在地面或井中,用于感知地震波,而记录仪则用来记录传感器所感知到的地震波数据。

使用地震仪的方法是先确定监测点的位置,然后将传感器安装在地面或井中。

接着,将记录仪连接到传感器,开始记录地震波的数据。

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下载记录仪中的数据来分析和研究地震波的特点和规律。

二、地震监测网络地震监测网络是由多个地震监测仪器组成的系统,用于监测和预警地震活动。

这些地震监测仪器分布在不同的地点,通过相互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共享来实时监测地震活动。

使用地震监测网络的方法是首先选择合适的地点来安装地震监测仪器,然后将这些仪器连接到一个中心站点。

各个监测点的地震波数据会即时传输给中心站点,并进行实时分析与处理。

一旦监测到地震活动,中心站点将发出预警信号,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三、地震传感器地震传感器是一种用于感知地震波的设备。

它通过检测地震波的振动来量化地震的力量和方向。

地震传感器通常由压电器件、加速度计、测陀螺和地倾角计等组成。

使用地震传感器方法是先确定监测点的位置,然后将传感器安装在地面或建筑物的基座上。

一旦地震波发生,传感器将感知到振动并转化为电信号。

这些电信号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传输到中央处理站点,进行地震数据的分析和研究。

四、地电阻率探测技术地电阻率探测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地下的电阻率变化来监测地下地震活动的方法。

地震活动会导致地下岩石的电导率和电阻率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以通过地电阻率探测仪器来测量和记录。

使用地电阻率探测技术的方法是先选择合适的地点来布置电极,并将电极连接到地电阻率仪器上。

然后,通过在不同电极之间施加恒定的电流和测量电压的方式来计算地下岩石的电阻率。

地震有哪些监测手段和方法?

地震有哪些监测手段和方法?

地震有哪些监测手段和方法?当前应用于地震监测的主要手段及方法有以下几种:1)测震:记录一个区域内大小地震的时空分布和特征,从而预报大地震。

人们常说的「小震闹,大震到」,就是以震报震的一种特例。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小震闹」并不一定导致「大震到」。

2)地壳形变观测:很多地震在临震前,震区的地壳形变增大,能够是平时的几倍到几十倍。

如测量断层两侧的相对垂直升降或水平位移的参数,是地震预报重要的依据。

3)地磁测量:地球基本磁场能够直接反映地球各种深度乃至地核的物理过程,地磁场及其变化是地球深部物理过程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

震磁效益的研究有其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更有震例的事实。

4)地电观测:地震孕育过程中,将伴随有地下介质(主要是岩石)电阻率的变化及大地电流和自然电场的变化,由於这些变化与岩石受力变形及破裂过程相关,所以提取这个信息能够预测地震。

5)重力观测:地球重力场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地球物理场之一,它与观测点的位置和地球内部介质密度相关。

所以,通过重力场变化能够解到地壳的变形、岩石密度的变化,从而预测地震。

6)地应力观测:地震孕育不论机制如何,其实质是一个力学过程,是在一定构造背景条件下,地壳体中应力作用的结果。

观测地壳应力的变化,能够捕捉地震前兆的信息。

7)地下水物理和化学的动态观测:地下水动态在震前异常现象,宏观现象如水井水位上涨,水中翻花冒泡、井水变色变味等;微观现象如水化学成分改变(如水中溶解氡气量变化等),固体潮(天体引潮力引起的地下水位涨落现象就像海水潮涨落一样)的改变等。

通过地下水动态的观测,能够直接地解含水层受周围的影响情况和受力的情况,从而实行地震预报。

地震监测技术与设备

地震监测技术与设备

地震监测技术与设备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通常造成的破坏力极大,给人们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了准确监测地震,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科学家们开发了各种地震监测技术与设备。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地震监测技术与设备。

一、地震监测技术1.地震仪地震仪是一种专门用来监测地震活动的仪器。

它能够探测地壳的震动情况,记录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震级等信息。

地震仪通常由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能够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并向相关部门发送警报。

2.地震台网地震台网是由多台地震仪联网组成的系统,用来监测全球范围内的地震活动。

地震台网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到达时间,通过数据处理系统计算出地震的震源位置和震级,为地震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3.地震声波监测地震声波监测是一种通过检测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声波来监测地震活动的技术。

地震声波能够传播到较远距离,通过分析地震声波的频谱和波形特征,可以获取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和地质构造等信息。

二、地震监测设备1.加速度计加速度计是一种用来测量地震波加速度的设备。

通过安装在地面或建筑物上的加速度计,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波的震动强度和频率,提供地震灾害预警信息。

2.地震拉力计地震拉力计是一种用来测量地震活动引起的地壳变形情况的设备。

通过监测地质构造中的拉力变化,可以提前预警地震活动可能发生的地点和震级。

3.地震声波传感器地震声波传感器是一种用来捕获地震声波信号的设备。

通过安装在地下或水下的声波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活动产生的声波信号,为地震监测和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地震监测技术与设备在地震预警和减灾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科学家们不断改进地震监测技术与设备,提高地震监测的准确度和及时性,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地震监测技术与设备能够更加完善,为地震灾害的防范和减灾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地震如何和测量

地震如何和测量

地震如何和测量地震是地球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它与板块运动和地壳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震的发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地震的测量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地震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地震监测系统等方面,探讨地震如何测量。

一、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形成的震动现象。

地震通常由地震波引起,地震波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等特点。

地震的强弱可以用震级表示,常用的震级刻度有里氏震级和矩震级。

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产生的能量来衡量地震的大小,而矩震级则是根据地震矩来评估地震的强度。

二、地震的测量方法1. 地震仪测量地震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地震波的仪器。

它可以记录地震波在地面上的震动情况,从而推断地震的发生位置、地震波传播路径以及地震的强度等信息。

常见的地震仪有水银式地震仪、惯性式地震仪和压电式地震仪等。

2. 地震测网监测地震测网是一种由多个地震台组成的测量系统,用于监测地震活动。

地震测网通过同时记录多个地震台所测量到的地震波数据,利用数据的时差计算地震的震源位置和震级。

地震测网的建立可以提高地震监测的精度和效率。

3. 地震监测卫星地震监测卫星是一种利用卫星技术进行地震监测的手段。

通过卫星上搭载的地震仪器,可以实时记录地面的震动情况,并将数据传回地面进行分析。

地震监测卫星的优势在于可以全球范围内进行地震监测,提供更加全面的地震数据。

三、地震监测系统地震监测系统是一种用于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并及时发布地震信息的系统。

地震监测系统包括地震仪器、地震测网、地震监测中心等多个组成部分。

地震仪器用于测量地震波数据,地震测网用于收集地震数据,地震监测中心则负责分析地震数据并发布地震信息。

地震监测系统的建立可以提前预警地震活动,降低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通过实时监测地震波数据,地震监测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地震活动,并通过地震预警系统发送警报信息,使民众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避险措施。

总结: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现象,地震的测量和研究对于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监测 实时监测地震活动

地震监测 实时监测地震活动

地震监测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社会生活和人类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更好地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并提前采取措施,地震监测成为当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地震监测的相关内容,包括监测方法、技术手段以及实时监测地震活动的重要性。

一、地震监测方法地震监测主要通过地震仪器和观测站点进行。

地震仪器是监测地震活动的关键工具,常见的地震仪器包括地震计、地震仪和地震触发器等。

这些仪器能够测量地震波的震级、震源位置以及地震发生的时间等信息,从而为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观测站点的选择也是地震监测的重要环节。

科学家会根据地质构造、地震活动频率和人口分布等因素,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定数量和布局合理的观测站点。

这些站点能够覆盖地震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提供全面的地震监测数据。

二、地震监测技术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监测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进步。

目前,主要的地震监测技术手段包括:地震台网监测、地震卫星监测、地震云图监测和地震预警系统等。

地震台网监测是最传统也是最常用的监测手段,通过地面安装的地震仪器不断监测地震活动并进行数据录制和传输。

地震台网能够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并提供相应的震情信息,对预测和防范地震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卫星监测是一种创新的监测手段,通过卫星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变化进行监测。

地震卫星能够实时获取地表的形变信息,并借助遥感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科学家更准确地了解地震的发生机理和规律。

地震云图监测是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的新兴监测手段,它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海量地震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提供全面的地震监测信息。

地震云图能够发现微弱信号、分析复杂数据,并为科学家提供决策参考。

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快速分析地震发生的初期地震波信息,提供预警和预报。

这种系统可以在地震波传播到人类居住区之前发出警报,为人们争取逃生时间和采取应急措施。

三、实时监测地震活动的重要性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对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进行地震监测与地震活动分析

如何进行地震监测与地震活动分析

如何进行地震监测与地震活动分析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通过地震监测和地震活动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发生规律和趋势,为减轻地震灾害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

一、地震监测的方法地震监测是指通过观测和记录地震事件的地面运动来了解地震现象。

目前地震监测主要依靠地震仪器进行。

1. 塔臂式振动计塔臂式振动计是地震仪器中常用的一种,它通过记录塔臂上的位移或速度,来判断地震的强度和方向。

该仪器可以被安装在地面、建筑物或其他固定结构上,对地震运动进行连续观测。

2. 加速度计加速度计是另一种常用的地震监测仪器,用于测量地震发生时地面的加速度。

通过记录地面运动的加速度,可以获得地震发生的参数,如地震的震级和震源位置。

3. 快速运动摄影快速运动摄影是一种通过连续拍摄地震瞬间的高速照片,然后通过分析图片中的物体运动轨迹来推导地震的强度和方向。

这种方法在地震监测中被广泛使用,由于能够提供直观的图片和数据,对研究地震过程非常有帮助。

二、地震活动分析的方法地震活动分析是指通过对地震事件的数据和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地震活动的规律和趋势。

1. 地震目录地震目录是对历史和现代地震事件进行整理和记录的数据库。

通过对地震目录的分析,可以了解地震的发生频率、震级分布和地震的空间分布。

这对于预测未来地震活动和评估地震灾害风险非常重要。

2. 数据拟合地震活动往往符合一定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拟合,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地震模型。

常用的拟合方法包括最小二乘法、极大似然估计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地震的物理本质。

3. 地震云图地震云图是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绘制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图。

地震云图可以直观地展示地震活动的热点区域和活跃断裂带,有助于分析地震的孕育机制和传播路径。

三、地震监测与地震活动分析的应用地震监测和地震活动分析在地震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为地震预测、地震风险评估和地震灾害减轻提供了支持。

各种地震监测方法内容简介

各种地震监测方法内容简介

各种地震监测⽅法内容简介附件2 各种监测⽅法内容简介⽬前监测⼿段总体分为两类:测震(地震监测和强震)、前兆(形变、地磁、地电、流体、电磁波等),这⾥介绍潼南拟上的监测项⽬或⼿段。

地震监测和强震监测属于地震已经发⽣后监测地震发⽣的时间、地点、震级、强度等,是⼈们常说的“事后诸葛亮”类型的监测,主要是为了确定地震发⽣的上述⼏要素,为政府抗震救灾和应急救援提供决策依据,否则,不知地震发⽣的⼀切信息,救灾就⽆从谈起。

因此这⼀监测⼿段也是⽬前各国、各地区发展最早、技术最为先进和完善的监测⽅法。

其他的监测⼿段统称为前兆⼿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法的监测数据来预测预报地震。

⼀、地震监测、GPS监测地球动⼒学是从地球的整体运动出发,由地球内部和表层的构造运动来探讨其动⼒演化过程,进⽽寻求其驱动机制。

其基本问题是研究地球的变形及其变形机理。

板块构造概念带动了地学的⼀次重⼤⾰命,板间构造和板块运动理论能否成⽴或被⼈接受,均需得到全球板块运动的最新直接测量结果的⽀持。

此外,板块运动的动⼒学机制、板内和板缘运动的复杂性的精细描述等⽅⾯,有待更多测量结果去完善。

中国⼤陆东部受西太平洋洋型板块俯冲、削减的影响,造成了⼀系列与弧后扩张有关的陆缘海伸展和断陷盆地;西部和西南受印度板块与青藏块体陆壳碰撞后的构造效应,形成不同地质构造时期的推覆构造带。

现代地壳运动则以青藏⾼原的快速隆起和沿巨型活动带的⾛滑或逆⾛滑的强烈变动为特征。

据有限的观测,其⽔平运动速率每年⾼达l~4cm,垂直运动速率每年达1cm。

这说明同时存在当代板块构造学说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边界,即陆-陆壳相碰撞型和洋陆壳俯冲型边界,既具有主要的全球构造意义,⼜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这⾥的现代地壳运动类型多样,性质复杂,地貌清晰,是全球动⼒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特殊地位的实验场。

因此,不论从地球动⼒学、板块运动还是青藏⾼原隆起,运⽤⾼精度、⾼时空分辨率、动态实时定量的观测技术,建⽴符合实际的地球动⼒学基础的全国统⼀的观测⽹络,势在必⾏。

地震学中的地震监测技术

地震学中的地震监测技术

地震学中的地震监测技术地震是一种地球物理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面突然发生位移所引起的地震波。

研究地震是地球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地球科学家和地震工程师共同面临的重要挑战。

地震监测技术是地震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的目的是测量地震发生的时空分布和特征,以便研究地震的成因、机制、规律和预测、预警。

1.地震波的传播在地震学中,地震波的传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地震波是由地震源产生的能量,通过地球内部的不同介质传播,最终到达地表或其它地球表面。

地震波分为三种类型:P波、S波和surface 波。

P波是一种纵波,能够穿透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速度最快;S波是一种横波,只能穿透固体,其传播速度较慢;surface波是地震波中传播距离最长的一种,传播速度最慢,通常不会造成破坏性震级。

2.地震波的记录地震波的记录是地震监测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

地震仪是用来记录地震波的仪器,它可以记录地震波在地面或地下的振动情况。

地震仪通常有两种类型:一是压电型地震仪,它是由一块压电晶体(如石英)和一个质量(如金属球)组成,当地震波到达时,石英晶体被压缩产生电荷,从而记录地震波;二是惯性型地震仪,它是利用惯性原理,当地震波到达时,地震仪的质量被弹性支撑物振动,从而记录地震波。

3.地震监测网络地震监测网络是由一系列地震监测站组成的,它们可以测量和记录地震波的性质和强度。

其中,位于地震源区域附近的地震监测站称为近震监测站,是研究地震的重要依据;而位于较远地区的地震监测站可以用来确定地震的震级和震源位置。

地震监测网络通常包括地震仪、数值化地震仪、地震传感器、地震信息处理系统等。

4.地震波形分析地震波形分析是地震监测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地震波形是地震波在地震仪上的记录,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得到地震波的波形、频率、振幅等特征。

其中,地震波形的振幅通常用于确定地震的震级,而地震波形的频谱则可以用于研究地震的成因机制和地球结构。

准确预测地震的理论和方法

准确预测地震的理论和方法

准确预测地震的理论和方法1.沿断层监测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对潜在地震断层进行监测,例如测量地表的形变、地磁场、地震活动等来判断地震的可能性。

例如,测量地震活动水平可以帮助确定地震的潜在发生区域和规模。

另外,通过监测断层带周围地表形变的变化,可以识别出地壳的应力积累情况,进而预测地震的可能性。

2.电离层监测方法:这种方法通过监测电离层中的电离程度、电磁波传播等来预测地震。

地震发生前,地震源周围岩石会产生电离和电磁波的异常现象。

通过监测这些异常现象可以判断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

然而,电离层监测预测方法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困难,因为电离层的电离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活动、天气等。

3.卫星遥感方法:这种方法使用卫星遥感技术,通过监测地表的形变、地表温度变化等来预测地震。

例如,通过观测地表形变,可以发现地下岩层的位移、压力变化等,进而判断地震的可能性。

另外,通过监测地表温度变化,可以观察到地下水流变化,从而判断地壳形变和地震潜在风险。

4.学习机器方法:这种方法使用计算机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来分析地震前兆数据,以预测地震的可能性。

例如,通过建立模型,将地震发生前的各种参数与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关联起来,从而生成预测模型。

这种方法主要依赖于大量的地震前兆数据和复杂的算法,因此需要充足的数据和高性能的计算设备。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以上方法在预测地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地震的发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目前尚未有一种方法可以完全准确地预测地震。

由于地震产生的机制、地震前兆的多样性和地壳动力学的不确定性,地震预测仍然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

因此,除了不断改进和发展已有的预测方法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网络、积累更多的数据、开展多学科的研究合作,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震监测和地震预测的技术

地震监测和地震预测的技术

地震监测和地震预测的技术地震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其破坏力极大,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对地震的监测和预测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将探讨地震监测和地震预测的技术。

一、地震监测技术地震监测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地球表面或一定深度处的震源活动进行监测。

地震监测技术有陀螺仪监测、GPS监测、地震仪监测等。

1、陀螺仪监测陀螺仪监测是一种现代化的地震监测方法。

通过陀螺仪监测,可以对地球的旋转和形变进行长期及时的监测和测量,从而为地震预测和地震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GPS监测GPS监测是一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对地震进行监测和研究的方法。

通过GPS监测,可以确定地球表面的移动速度和方向,在发生地震后可以观测地表的变形,从而掌握地震的发生、位置、规模等信息。

3、地震仪监测地震仪监测是观测地震活动的一种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不同类型的地震仪,可以对地震波进行监测和分析,确定受到地震影响的地点、震级大小等信息,对地震的发生和演化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二、地震预测技术地震预测是指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和特征等进行预测。

地震预测技术有地震监测预测、地震物理预测、地震动力学预测等。

1、地震监测预测地震监测预测是利用地震监测技术对地震进行预测的方法。

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地震波、地球物理数据,从而对地震进行模拟和预测。

同时,还可以利用数学模型对地震活动的规律进行研究,从而预测地震的发生、规模、强度等信息。

2、地震物理预测地震物理预测是通过对地球物理参数的长期观测,分析其变化规律,预测地震发生时间、地点、规模等信息。

常用的地球物理参数包括磁场、地电场、重力场、地热场等。

3、地震动力学预测地震动力学预测是通过对地球构造和地震活动规律的研究,对地震发生和演化进行预测。

通过对板块运动、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过程的分析,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规模等信息。

三、结语总而言之,地震监测和地震预测是探索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各种地震监测方法内容简介

各种地震监测方法内容简介

附件2 各种监测方法内容简介目前监测手段总体分为两类:测震(地震监测和强震)、前兆(形变、地磁、地电、流体、电磁波等),这里介绍潼南拟上的监测项目或手段。

地震监测和强震监测属于地震已经发生后监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强度等,是人们常说的“事后诸葛亮”类型的监测,主要是为了确定地震发生的上述几要素,为政府抗震救灾和应急救援提供决策依据,否则,不知地震发生的一切信息,救灾就无从谈起。

因此这一监测手段也是目前各国、各地区发展最早、技术最为先进和完善的监测方法。

其他的监测手段统称为前兆手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的监测数据来预测预报地震。

一、地震监测、GPS监测地球动力学是从地球的整体运动出发,由地球内部和表层的构造运动来探讨其动力演化过程,进而寻求其驱动机制。

其基本问题是研究地球的变形及其变形机理。

板块构造概念带动了地学的一次重大革命,板间构造和板块运动理论能否成立或被人接受,均需得到全球板块运动的最新直接测量结果的支持。

此外,板块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板内和板缘运动的复杂性的精细描述等方面,有待更多测量结果去完善。

中国大陆东部受西太平洋洋型板块俯冲、削减的影响,造成了一系列与弧后扩张有关的陆缘海伸展和断陷盆地;西部和西南受印度板块与青藏块体陆壳碰撞后的构造效应,形成不同地质构造时期的推覆构造带。

现代地壳运动则以青藏高原的快速隆起和沿巨型活动带的走滑或逆走滑的强烈变动为特征。

据有限的观测,其水平运动速率每年高达l~4cm,垂直运动速率每年达1cm。

这说明同时存在当代板块构造学说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边界,即陆-陆壳相碰撞型和洋陆壳俯冲型边界,既具有主要的全球构造意义,又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这里的现代地壳运动类型多样,性质复杂,地貌清晰,是全球动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特殊地位的实验场。

因此,不论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还是青藏高原隆起,运用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动态实时定量的观测技术,建立符合实际的地球动力学基础的全国统一的观测网络,势在必行。

用于地震监测和预警的技术和手段

用于地震监测和预警的技术和手段

用于地震监测和预警的技术和手段地震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也会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沉重打击。

因此,对地震做好科学预测、监测和预警工作至关重要。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用于地震监测和预警的技术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地震监测地震监测是指通过对地震预警数据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分析,对地震的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的跟踪和记录。

当前最为常用的地震监测手段包括:1. 地震仪地震仪能够检测地震波,并将其转化为可输出的电子信号,从而记录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震中位置等有关参数。

地震仪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机械式地震仪、电磁式地震仪、压电式地震仪和激光干涉式地震仪等。

2. GPS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利用卫星进行导航和定位的技术,可以实现对地壳运动的快速、精确监测。

在地震预报中,通过对GPS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地震前的地壳形变,从而为地震预警提供重要的依据。

3. 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InSAR)是一种通过合成后得到的雷达图像进行变形测量的技术。

InSAR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作用是实现对地表形变的高精度测量,据此推断出地震前后地表变形的差异。

4. 地震观测站网络地震观测站网络是指一组分布在不同地区、连接在一起的地震观测站,主要用于收集地震仪、GPS、InSAR等各种地震监测数据,并进行数据的传输、处理和分析。

通过建立地震观测站网络,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地震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信号,为地震预警提供有效信息。

二、地震预警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前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和处理,对地震的影响范围、发生时间、震级等信息进行预警和预报工作,以便公众和相关部门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

当前常用的地震预警手段包括:1. P波预警P波是地震波中传播速度最快的波,如果能够及时检测到P波并进行预警,可以在地震发生前几秒钟至几十秒钟的时间内向公众发送危险信号,提醒民众进行安全避险。

地震测量技术

地震测量技术

地震测量技术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的结果,造成地震的原因包括地质构造活动、火山活动、岩石变形等。

地震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与破坏,也给地质学家、地震学家和工程师们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为了更好地理解地震过程和预测地震活动,科学家们研究并发展了各种地震测量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震测量技术。

一、地震仪器地震仪器是地震测量中最基本的设备。

它们可以记录地震产生的振动和波动。

最早的地震仪器是地震仪,它是由一个质量较大的球体悬挂在一个固定的架子上,架子上装有感应装置。

当地面发生振动时,球体会摆动,摆动的幅度和方向可以被感应装置记录下来。

现代地震仪器种类丰富多样,包括测震仪、地震记录仪、快速报警系统等。

二、地震波传播测量地震波传播测量是一种通过观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来研究地下结构的方法。

地震波包括纵波和横波两种类型,它们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所以可以通过观测到达时间和绕射现象来推断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波传播测量可以通过地震台网和地震波形资料进行,通过对地震波传播路径和速度的分析,可以确定地球内部的岩石类型、厚度和分布。

三、地震震源定位地震震源定位是通过测量地震波的到达时间和振幅来确定地震发生的位置。

这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地震发生的规律和地震带的分布。

地震震源定位需要至少三个独立的台站来测量地震波的到达时间,通过将多个观测结果进行比对和计算,可以得出地震震源的位置和震级。

现代地震观测通常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多台地震仪器网络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四、地震监测网络地震测量技术的发展使得地震监测网络得以建立和完善。

地震监测网络由多个地震台站组成,分布在全球不同地区。

这些地震台站通过地震仪器记录地震波的信息,并将数据传输到中心服务器进行分析和处理。

地震监测网络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迅速获取地震活动的信息,了解地震的分布、震级和震源位置,从而为地震预警和减灾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五、地震预测技术地震预测是地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地震预报事业单位的地震监测与监控技术

地震预报事业单位的地震监测与监控技术

地震预报事业单位的地震监测与监控技术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地震预报成为了人们重要关注的话题之一。

地震预报事业单位通过地震监测与监控技术,为预测、预警和防范地震灾害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地震预报事业单位的地震监测与监控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一、地震监测技术地震监测技术是地震预报事业单位的核心技术之一,它通过记录地震产生的地面振动情况,以及地下岩石中的应力变化和裂隙活动等数据,来判断地震的可能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

地震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 地震仪网络地震仪网络是一种通过地球物理学原理,利用地震仪记录地震波传播的技术。

地震仪网络主要由多个地震仪组成,这些地震仪分布在预报区域的不同地点,通过收集和比较地震波的到达时间和振幅等数据,可以确定地震的震源位置和震级大小。

2. 地震监测卫星地震监测卫星是一种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来监测地震活动的方法。

通过卫星上搭载的地震监测设备,可以实时观测到地表的变形和地下岩石的应力变化,进而推测地震的潜在危险和可能的发生时间。

3. 地下应力监测地下应力监测是一种通过监测地下岩石的应力变化来判断地震潜在危险的方法。

地震预报事业单位会在地震多发区域下沉孔或者钻井,利用应力计等设备监测地下岩石的应力变化情况,特别是在地震前期的变化,从而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地震。

二、地震监控技术地震监控技术是地震预报事业单位的另一项重要技术,它通过地震监测设备的实时数据传输和分析,及时作出相应的预警和防范措施,以减少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损失。

地震监控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 震动监控系统震动监控系统是一种基于地震监测设备的实时数据传输和分析的技术。

地震预报事业单位会在预测区域部署大量的震动监测设备,通过这些设备采集到的地震波数据,可以实时判断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以及震级和震源等信息,从而提供及时的地震预警信息。

2. 网络预警系统网络预警系统是一种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将地震预警信息传递给广大民众的方法。

地震测震方法

地震测震方法

地震测震方法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发生规律和预测地震的可能,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地震测震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震测震方法。

第一种地震测震方法是地震仪。

地震仪是一种专门用来监测地球震动的仪器。

它通常由感应器、放大器和记录仪等部件组成。

当地震发生时,感应器会感知到地球的振动,并将信号传输给放大器,放大器将信号放大后再传输给记录仪。

通过记录仪,我们可以得到地震的震级、震源位置以及地震波的传播情况等信息。

第二种地震测震方法是地震波速度测定法。

地震波速度测定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速度来研究地壳结构的方法。

研究人员会在地面上布设多个测震点,并通过在其中一个点上人工产生地震波。

然后,他们会记录其他点上接收到的地震波信号的到达时间。

通过比较不同点上接收到的信号到达时间,可以计算出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速度。

第三种地震测震方法是地震监测网络。

地震监测网络是一种通过在不同地点布设地震测量仪器并将数据进行实时传输和分析的系统。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加及时和准确的地震信息。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测量仪器会记录地震波信号,并通过网络传输到地震监测中心。

地震监测中心会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得到地震的震级、震源位置以及地震波的传播情况等信息。

地震测震方法在地震研究和地震预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些方法,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发生规律,为地震预测提供参考依据,并在地震发生后及时进行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目前仍然无法准确预测和防止。

因此,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仍然非常重要。

地震监测的主要手段及方法

地震监测的主要手段及方法

地震监测的主要手段及方法地震监测是指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方法,对地震的产生、传播和影响进行监测和研究,从而提供地震预警、评估和应对的科学依据。

地震监测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包括:1.地震台网监测:地震台网是一种由地震仪器、地震台站和数据传输系统组成的网络。

地震台站通过地震仪器记录地震波数据,并通过数据传输系统传送到地震台网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

地震台网可以实时监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震波的强度和传播速度等信息,提供及时的地震预警和信息发布。

2.地震仪器监测:地震仪器是用于测量地震波的设备。

常用的地震仪器包括地震震级仪、加速度计、位移计等。

地震仪器可以记录地震波的振幅、频率和传播速度等参数,对地震的发生机制和震源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

3.地磁监测:地磁监测是通过测量地球磁场的变化来监测地震活动。

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会引起地磁场的变化,地磁监测可以通过连续地记录地磁场的变化,探测和识别地震前兆信号,提供地震预警和预测。

4.微震监测:微震是指地震能量相对较小、震级低的地震活动。

微震监测是通过专门设计的微震台站和地震仪器,对微震事件进行连续监测和记录。

微震监测可以提供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活动强度和演化过程等信息,对于预测大地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5.卫星遥感监测:卫星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搭载的高分辨率摄影机、红外传感器等设备,对地表的地形、地貌和变形等进行监测。

地震活动会引起地表的变形和地貌的改变,卫星遥感监测可以通过对地表变形的测量和分析,提供地震的影响范围和损失评估等信息。

6.地幔研究: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一层高温和高压的岩石层,地震波在地幔内的传播速度和路径会受到地幔物质的密度和熔融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的观测和分析,可以研究地幔的物理性质,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和震源信息。

7.数据分析和模拟:地震监测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分析和模拟,以提取有用的地震信息。

数据分析和模拟方法包括地震波形分析、地震定位、震源机制解算、地震活动区划和地震危险性评估等。

地震的和监测技术

地震的和监测技术

地震的和监测技术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常常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为了准确监测地震活动和提前预警,科学家们不断发展和改进地震监测技术。

本文将介绍地震的和监测技术,详细解释地震监测的原理和方法。

一、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能量释放导致地表振动的现象。

它通常由地壳和地震带上的断层运动引起。

地震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传播,分为P波、S波和表面波。

P波是最快到达的压缩波,能够穿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S波是剪切波,只能传播在固体介质中;表面波是沿地表传播的波动,速度较慢但振幅大。

二、地震监测的原理地震监测的原理是通过检测和记录地震波在地壳内传播过程中的变化。

地震仪是常用的监测设备,它可以检测地面的运动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地震仪通常由测震仪和记录仪两部分组成。

测震仪能够感应地面的振动并产生电信号,而记录仪将这些信号记录下来以供后续分析。

三、地震监测的方法1. 天然地震监测:利用已发生的地震来监测地壳的运动。

天然地震监测可以通过全球地震台网来实现,该网络由全球各地的地震监测站点组成。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台网可以追踪和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并计算出地震的震级和震中位置。

2. 人工地震监测:人为制造地震波以监测地壳的反应。

人工地震监测常用于勘探矿藏、建设水坝和核试验等领域。

该方法通过安装爆炸物或振动器并控制其爆炸或振动力量,以产生地震波并记录其传播情况。

这样可以获取地壳内部的地质和地震信息。

3. 区域监测:在某个特定地区进行地震活动的长期监测,以分析地震的规律和趋势。

所谓的“区域监测”是指在特定地理位置上建立地震台网,用于对该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长期和连续的监测。

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地震的分布和频率,并为预测地震提供数据支持。

四、地震监测技术的应用地震监测技术在减灾救援、城市规划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预警系统:地震监测技术的快速响应能力可以为地震预警系统提供有力支持。

预警系统通过及时检测和分析地震波,可以在地震波到达目标区域之前提前发出警报,给予居民足够的时间做出应急措施。

地球物理学中的地震监测

地球物理学中的地震监测

地球物理学中的地震监测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地球物理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地震的频繁发生不仅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在很大程度上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因此,利用地球物理学的知识和技术对地震进行监测与预警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地球物理学中的地震监测。

1.地震监测方法地震监测利用的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特性。

一般地震波可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类型,纵波的传播速度远快于横波。

因此,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以及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反射和折射的特性,就可以对地震进行监测。

地震监测主要有三种方法:地震仪监测、地震台网监测和地震卫星监测。

其中,地震仪监测是指将地震仪直接放置在地面上或地下,记录地震波在其内部产生的振动信号。

地震台网監測則是指通过将地震台分布在不同的地方,通过对不同时刻及不同地点的地震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到全球地震的分布情况。

而地震卫星监测主要是采用人造卫星对地球表面的震动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传回地面进行分析。

2.地震监测的意义地震监测的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加强对地震灾害的预测与预警地震灾害无法避免,但通过监测和预测,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对人类造成的伤害。

地震监测可以对地震的规模和位置进行准确的判断,并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发出预警,从而将损失降到最小。

(2)增进我们对地球结构的了解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结构的特征,比如地层的分层结构、岩石组成等,因此,了解地震波传播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地震问题,还有助于我们发现地球内部的变化和演化规律。

(3)促进地震相关技术的发展地震监测充分利用了地球物理学的知识和技术,对地质、物理、地球化学等多个领域都有一定的贡献。

不断发掘各种新方法和新技术,有助于促进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和相关学科的研究。

3.未来发展方向地震监测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1)完善监测手段在地震监测方面,地震台网依然是最常用的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 各种监测方法内容简介
目前监测手段总体分为两类:测震(地震监测和强震)、前兆(形变、地磁、地电、流体、电磁波等),这里介绍潼南拟上的监测项目或手段。

地震监测和强震监测属于地震已经发生后监测地震发
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强度等,是人们常说的“事后诸葛亮”类型的监测,主要是为了确定地震发生的上述几要素,为政府抗震救灾和应急救援提供决策依据,否则,不知地震发生的一切信息,救灾就无从谈起。

因此这一监测手段也是目前各国、各地区发展最早、技术最为先进和完善的监测方法。

其他的监测手段统称为前兆手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的监测数据来预测预报地震。

一、地震监测、GPS监测
地球动力学是从地球的整体运动出发,由地球内部和表层的构造运动来探讨其动力演化过程,进而寻求其驱动机制。

其基本问题是研究地球的变形及其变形机理。

板块构造概念带动了地学的一次重大革命,板间构造和板块运动理论能否成立或被人接受,均需得到全球板块运动的最新直接测量结果的支持。

此外,板块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板内和板缘运动的复杂性的精细描述等方面,有待更多测量结果去完善。

中国大陆东部受西太平洋洋型板块俯冲、削减的影响,造成了一系列与弧后扩张有关的陆缘海伸展和断陷盆地;西部和西南受印度板
块与青藏块体陆壳碰撞后的构造效应,形成不同地质构造时期的推覆构造带。

现代地壳运动则以青藏高原的快速隆起和沿巨型活动带的走滑或逆走滑的强烈变动为特征。

据有限的观测,其水平运动速率每年高达l~4cm,垂直运动速率每年达1cm。

这说明同时存在当代板块构造学说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边界,即陆-陆壳相碰撞型和洋 陆壳俯冲型边界,既具有主要的全球构造意义,又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这里的现代地壳运动类型多样,性质复杂,地貌清晰,是全球动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特殊地位的实验场。

因此,不论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还是青藏高原隆起,运用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动态实时定量的观测技术,建立符合实际的地球动力学基础的全国统一的观测网络,势在必行。

对于地震监测预报而言,这种紧迫性尤为显著,因为我国地震台网,尤其是地震前兆网,存在着严重的三个主要缺陷: 第一,自1988~1999年,我国大陆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53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9次,若以东经105°为界,西部地区发生8次,东部地区为1次,为8∶1。

可是,在东经105°以西,由于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台网布局极为稀少。

一个释放地震能量90%以上的地区,台网过稀,无疑浪费了宝贵的地震信息的天然资源,大大延迟了人类的实践,从而延缓了提高地震预报水平的进程。

第二,全国地震前兆台网都是以“点测”形式进行相对变化量的日常观测,各台站的观测数据都是相对独立的,台站之间数据没有相
互关系。

一旦出现异常时,由于是点结构观测,没有面上的联系,则难以判断其真伪。

第三,地震活动是区域性和全球性的,而前兆观测是独立的,不相关的,则难以研究其与全球地震活动的关系。

对于能加密西部观测,具有全球框架意义,又有“面结构”联系的高精度的观测系统,只有运用空间测量技术(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人卫测距——SLR、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遥感——R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特别是GPS技术,近10年来,发展尤快,观测精度几乎提高了三个数量级,为监测地壳运动提供了有效的观测方法。

1-1 GPS卫星定位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美国国防部主要为满足军事部门对海上、陆地和空中设施进行高精度导航和定位的要求而建立的。

1978年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BlockⅠ),1989年2月开始发射第一颗工作卫星(BlockⅡ),至1994年底全部24颗卫星已经升空,由于卫星寿命约5年,目前运行的卫星有27颗,大部分是后来发射的。

1).GPS的特点
由于GPS卫星数目较多,分布合理,在地球任何地点均可连续同步观测到至少4颗卫星,在我国最多可同时观测到13颗卫星(按现运行的27颗讲)。

从而保障了全球、全天候连续地三维定位。

实时确定运动目标的三维位置和速度,既可保障运动载体沿预定航线的运行,也可监视和修正航行路线,以及选择最佳航线。

定位精度高。

目前在大于1000km的基线上,相对定位精度可达10-9;100km可达10-8。

观测站之间无需通视,又可使观测时间缩短。

实时定位这一导航技术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使GPS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成为20世纪最大科技成就之一。

2).GPS定位基本原理
·绝对定位方法:绝对定位也称单点定位,是指相对于地球质心为坐标原点的坐标系中的直接确定观测站的坐标。

其原理是以GPS卫星到用户接收机天线之间距离的观测量为基础,并根据已知的卫星瞬时坐标,来确定用户接收机天线所对应点位坐标。

由于实际观测点至卫星间的距离,因测量瞬时卫星钟与接收机钟难以保持严格的同步,这种含有钟差影响的距离,称为“伪距”。

其中卫星钟差可以应用导航电文中给出的钟差参数加以改正,而接收机钟差无法事先知道,故需把它作为一个未知数与观测点的三维坐标在数据处理中一并求解,因此一个观测点上要实时求解4个未知数,也就是必须至少同时观测4颗卫星。

·相对定位方法是用两台GPS接收机分别安置在基线的两端,并同步观测相同的GPS卫星,以确定基线在地球坐标中的相对位置或基线向量。

因为在两个或多个观测点同步观测相同的卫星,可有效地消除或减弱卫星的轨道误差、卫星钟差、接收机钟差等的影响。

目前我国地壳运动监测就是采用这种静态相对定位的方法,其精度可达 10-8~10-9 。

2、GPS技术在监测地震与地壳运动中的应用
GPS技术的应用极为广泛。

近年来,GPS在测定地球自转参数从提高观测精度转向提高时间分辨率,它与VLBI或SLR相比,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GPS在地球参考系的建立有着时空加密和提高分辨率的作用,GPS全球资料得到的全球尺度上相对于地球参考框架的三维地心坐标精度已达到厘米级。

利用GPS定位研究海平面变化而测定的大地高的精度也可达到厘米级的精度。

GPS接收器安置在飞行器(飞机、飞船、卫星等)上可确定三维位置和飞行姿态。

尤其是多种陆海空交通运输工具的GPS自动导航系统和管理调度系统,低轨通讯卫星的发射,建立的卫星全球导航、定位、通信三位一体系统,将整个世界缩成为一个崭新的电子地球村。

除了传统测量与军事应用外,GPS气象学、GPS用于海洋资源开发、热带原始森林、捕鱼、放牧、旅游、探险以及各种防灾减灾事业等。

高精度GPS技术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用来监测火山地震、构造地震、全球板块运动,尤其是板块边界地区的重要手段。

全球有200个GPS基准站,计划在板块边界和全球已知构造活动区约25个区域加密GPS 监测网,实现全球地壳运动的自动监测。

此外,连同各国的区域网,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全球板块间的相对运动;监测板块边缘及内部的构造变形;确定不同尺度构造块体运动方式规模和运动速率。

·确定区域位移场、速率场和应变场。

目前我市建有测震台站27个区县(有地表的仪器,也有地下的井下仪器等),有GPS观测点的区县有15个,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30个以上的测震观测站和15个以上的GPS观测站,需要各区县大力支持,尤其是在用地方面。

二、强震监测
强震动观测的目的和应用均与一般的测震观测不同。

测震观测目的是要监测地震活动性,确定震源特性,包括震级、震源位置和初动方向等。

强震动观测则是测量强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运动过程和工程结构的地震反应,为强地面运动特性和工程结构抗震特性研究以及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基础资料。

因此,强震动观测台站的选址、所采用的仪器性能和和观测方法等也都与测震观测不同。

强震动台站主要布设在可能发生强地震地区的自由场地上,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和重大工程附近的各类典型场地上,而且台网要有较高的密度,才有可能获取大量强地震动近场记录,用来编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抗震设计加速度和设计反应谱;同时还要在各类典型建筑和重要结构物上布设强震动观测仪器,测量它们的地震反应,以研究结构的地震反应特性、检验和改进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强震动观测测量的物理量是直接与
地震力相关的加速度,仪器采用触发记录方式运行,平时仪器处于待触发状态,当发生地震且地震动强度(加速度)达到预先设定的阈值时,仪器触发并自动记录地面运动或结构地震反应的加速度时程。

目前,重庆市地震局正在规划建设中,到今天,全市还没有强震监侧仪器在工作。

三、地磁监测
利用地球磁场的变化来观测和预报地震。

目前有CBZ-3、G856、DI、GM4等仪器用在重庆7个区县,包括主城的重庆市地震台、武隆、万州、涪陵、巫山、奉节、石柱。

根据规划,“十二五”还将建设几个地磁观测点,包括仙女山105亩地的国家标准地磁台,因为地磁观测磁场要不受强磁性铁器等干扰,所以保护面积要求较大,天津静海台45亩,广东肇庆台60亩,当然也有几亩,十几亩地的台站,就怕今后经济发展开发量大,干扰大,容易受干扰,影响监测数据的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