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蒋勋说唐诗
蒋勋说唐诗-春江花月夜

蒋勋说唐诗:春江花月夜一、唐朝是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1.我们看到一朵花开放,非常灿烂、非常华美,可我们大概没有办法了解一朵花开放的辛酸,它那么渴望生命完成的过程,它怎么去完成它经历了哪些冰雪、霜雹、风雨我们要看花的华丽,却不要看花得以完成的残酷,其实是不可能的。
残酷是我们自己过滤掉了。
2.我们抱着一个小宠物的时候,当然感觉不到残酷性,可是当我看到一个温柔的人,抱着一个小宠物,常常会有一种难过,因为这个生命其实已经被豢养为另外一种形式。
这也是一种残酷。
一个生命,只要有生态上的改变,必死无疑。
我们没有给它任何自由意志,我们也没有给它求生的可能。
3.我们处在一个巨大的矛盾之中,就是生命的个体强度跟群体的相互依赖感之间常常找不到平衡。
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唐朝很可能是因为群体的依赖感到了一定程度,个人的潜能已经无法得到释放,所以唐朝出现了。
4.唐朝调整了一下历史的角度,给个人以空间,武则天、唐太宗、李白这些人得以出来。
不用担心个性的释放会给社会造成大紊乱,接下来的宋朝又会回到农业伦理。
我们不必去骂唐朝的人,宋朝以后武则天跟李白被骂得很惨。
这些人被认为目无纲纪、无法无天,因为宋朝重新出现了土地依赖的关系,它自然用这种角度去看待唐朝。
5.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同时我们也知道这只是在美学上做了一个平衡跟提醒,不必担心在现实当中会产生某些副作用。
唐朝是“负”,而不是“正”,我们文化的正统还是农业伦理。
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
6.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我常常跟朋友们说,在农业伦理里受不了的时候就出走一下,去唐朝过两天再回来。
二、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1.《春江花月夜》的前四句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蒋勋说唐诗摘抄

蒋勋说唐诗摘抄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许多世代的读者。
在蒋勋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中,他经常引用唐诗来点题或作为解题的线索。
下面是一些蒋勋在节目中提到的唐诗摘抄以及相关参考内容:1.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最著名的诗句之一,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情,也抒发了对逝去往事的怀念。
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描绘了大自然的永恒循环和生命的无常。
无论是草木还是人生,都有生长、枯萎、再生的过程。
3.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人们追求更高境界的向往。
4. 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节的诗,以独特的意象表达了夜晚的凉爽和琉璃宫中的浪漫情景。
5.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通过戍鼓、边秋和雁声等意象,表达了游子思乡的忧伤之情。
以上几首摘抄的唐诗,展现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这些诗句,可以感受到唐代诗人对自然、对家乡、对生命的深入思考和表达。
蒋勋经常引用这些诗句来考察选手们对文学、历史和人情的理解。
此外,在节目中,蒋勋还会以唐诗为线索,引导选手解答题目。
他可能读出一句诗句,选手需要根据诗句的意境和上下文,联想和推理其中的人物、事件或故事。
这需要选手熟悉唐诗的题材和常见的典故,并能够从中提取关键信息。
因此,了解和熟悉唐诗的题材、典故和常见句式,对于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之,唐诗作为古代文学的瑰宝,展现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蒋勋通过引用唐诗摘抄来点题和引导选手思考,使得《中国诗词大会》成为一个集学识、智慧和艺术品味于一体的节目。
蒋勋说唐诗

诗就像一粒珍珠,它是要经过琢磨的。语言和
文字能变成如此华美的事,是因为经过了长期 的琢磨。 唐诗里有一种东西,里面充满了色彩感,充 满了一种华丽的美学追求。唐诗中有非常贵族 的一部分,因为唐朝是唯一一个觉得美可以被 大声称赞的时代。同样,残酷也是唐朝的灿烂 与华丽里面非常惊人的一部分,因为唐诗中有 一种“物竞天择”的生命状态。灿烂华丽的背 后那非常残酷的部分便是——生活本来就如此, 生命本来就如此! 唐诗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空间的扩大跟时间的 扩大。唐诗使个人有机会把自己解放出来,个 人不再是被当做群体的角色来看待,个人就是 纯粹的个人。
灿 烂 与 华 美
《春江花月夜》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完美关
系。 唐诗开篇《春江花月夜》那么美,恨不得刻 在记忆里。最喜欢那句“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已经飞过去了,可是它的却留在河流当 中没有走。光与影,是我所认为这首诗最美 之处,有些东西走了,可是又好像存在,因 为它的光与影被记住了,于是,不存在却成 了永恒的存在。有一种“一切都会过去,一 切都不会过去”的感觉。 这首诗让人充分的感到了唐诗的美感。也让 我体会到唐诗用最凝练的表达将汉语的美推 向极致,字形、发音、呈现出的画面、给读 者的留白,唐诗中很多意向就像自然生长出 来一样,读者可以感悟可以借此说自己的话。
孤 独 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杜甫
唐朝的确是一场精彩的戏!
灿 烂 与 华 美
—— 孤 篇 盖 全 唐 的 《 春 江 花 月 夜 》
唐代诗人都有一种孤独感,他们最大的特征
就是流浪。王维是孤独的,他是“侠”的孤 独,同样面对绝对自我的李白也是孤独的, 他从人间走出,他宁可孤独,同时他还有自 负。 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从群体、类别、规范 中走出去,需要对自我有勇气,才能走出困 境。在这个冲忙的世界,语言有时候显得很 苍白,于是与文学结了很深的缘。那种孤独 感深为此刻的我们所怀念,原因是,在孤独 中有一种很饱满的东西存在。
名人评价蒋勋说唐诗的句子

名人评价蒋勋说唐诗的句子《聊聊蒋勋说唐诗那些事儿》哎呀呀,说到蒋勋说唐诗啊,那可真是让好多人都竖起大拇指呢!有好多名人都对他的讲解赞不绝口。
就拿某知名学者来说吧,他就曾经感叹:“蒋勋对于唐诗的解读,那简直就是给我们这些普通人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让我们能看到唐诗背后那些丰富多彩的世界啊!”嘿,你听听,这话说得,多形象啊!我自己呢,在听蒋勋说唐诗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有人牵着我的手,在唐诗的大观园里尽情地溜达。
他用特别通俗易懂的话语,把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诗句,解释得明明白白的。
比如说,他讲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简直让我感觉自己就站在那瀑布底下,被那气势震得一愣一愣的。
而且蒋勋讲唐诗还特别风趣幽默呢!他不会干巴巴地就给你说这诗是什么意思,而是会加点小笑话、小故事在里面,让你听着就特别来劲。
就好像是一个知识渊博但又特别好玩的老顽童,在给你讲故事讲得眉飞色舞的。
有一次,我听他讲一首唐诗,正听得入迷呢,他突然来了一句:“你看这诗人啊,就像个调皮的小孩子,偷偷给我们藏了好多小惊喜!”哎呀,把我给乐得呀,差点没笑出声来。
当然啦,蒋勋说唐诗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有时候他也会有些小错误或者不准确的地方。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他讲解唐诗的魅力呀!就像我们喜欢一个朋友,不会因为他偶尔说错一两句话就不跟他玩了爱是吧?总的来说呢,蒋勋说唐诗真的是给我们这些喜欢唐诗但又有点摸不着门道的普通人,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途径。
让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唐诗的美妙和魅力。
那些名人的评价可不是白来的呀,确实是人家讲得好!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像蒋勋这样的学者,用接地气的方式,给我们讲讲那些高大上的文学经典,让我们都能领略到其中的精彩!怎么样,你是不是也想来听听蒋勋说唐诗啦?。
【课外阅读】蒋勋说唐诗

【课外阅读】蒋勋说唐诗第1节:大唐盛世(1)第一章大唐盛世第一节诗像一粒珍珠我在讲美术史谈到唐代的时候,会有一个很不同的心情。
如果大家回忆一下,就会发现,完全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一到唐代,在色彩和线条上都出现了如此华丽的美学风格。
我常常用“花季”来形容这个历史时期。
张萱、周昉、阎立本,这些初唐时期的美术创作者们让我们感觉到生命整个的精神完全像花一样绽放开来,好像忽然之间全部的花都开了。
当然,历史本身是延续的,在此之前自然会有一个慢慢积累的阶段,有很多准备工作一直在默默地进行着,这个准备阶段可能长达三百年之久,才会水到渠成。
我们之前提到过陶渊明的时代。
在南北朝分裂时期,有很多文学实验,也有许多其他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在为一个大时代的到来做准备。
在美术方面,要准备色彩,准备线条,准备造型能力;在文学方面要准备文字,准备声音,准备诗的韵律与结构,所以我称其为“漫长的准备期”。
这个准备,特别是文学上的准备,不是很容易发现。
因为文学上使用的这些语言和文字,其实经过了长时间的琢磨。
比如我们现在给朋友写信时,不大可能专门去思考怎么样把字跟字放在一起,产生比较好的音乐感、节奏感,或者形成一种对仗。
但我看学生的报告,会注意他们怎么用“的”、“了”、“呢”、“吗”这些字,这些字用得好或不好,跟我们讲的文学会有很大很大的关系。
我们看“五四运动”前后最早的白话文,看当时一些大家的文字,会觉得那个时候“的”用得很多。
我想,如果把那些个“的”都删掉,文字会更简练一点。
可是在当时,他们这么用,是在强调一种文字的解放和语言的解放,他们希望在文学当中能够看到平常讲话的白话形态。
其实我们平常讲话的时候,“吗”或者“呢”这些音,不见得那么强;可当它们变成文字的时候,会特别触目。
我讲“触目”的意思是说,在讲话的时候,“你吃饭了吗?”当中那个“吗”,可能只是带出来的一个音,但一变成文字就跟“吃饭”这两个字同等重要了。
从听觉上,这个“吗”只是一带而过;而从视觉上看,它却有了很高的独立性。
[整理版]蒋勋说唐诗
![[整理版]蒋勋说唐诗](https://img.taocdn.com/s3/m/8179ffae16fc700abb68fcf5.png)
[整理版]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唐诗一:张若虚“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我们看《春江花月夜》,看他一步一步推进,最后纯粹成为个人与宇宙的对话。
“不知江月待何人”中的“待”字一出现,唐诗的整个格局就得以完成了。
你看,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都在等待着诗人,这是何等的骄傲和自负。
二: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洞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我觉得王维的诗非常像庙里的签,他讲的是生命本质的状态。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感情受挫,你抽到这样的的签,又会怎么反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如果有庙的话,一定要把这两句放在那里做签王。
年轻时写“纷纷射杀五单于”的王维,这时候看到了生命另外的一种状态,与他自己认为是绝望的那个部分和好。
“江流天地外,天地有无中。
”这两句诗在美术史上影响很大,比天地还要大的空间,就是空白。
山的最美的地方就是在有与没有之间。
唐朝的绘画是彩色的,王维的诗却预示了黑色要战胜彩色。
一千多年来的水墨画,以留白与水墨为主体,与王维贡献出的这种生活经验有关。
三:李白“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酒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这首写给孟浩然的诗,里面很大部分也是李白写给自己的。
李白在这里歌颂的完全是超离世俗之外的生命情操。
这类人在功利的社会、世俗的社会,可能一点地位都没有,可是他们会惊动朝野。
诗人可以通过创作,实现个人命运的完成,使天下对他有一种尊重。
四: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
”读《慈乌夜啼》与读《花非花》是非常不同的感觉。
白居易越来越觉得文学应该直接让人家知道,看完以后可以做什么,譬如说孝顺。
我不完全赞成他这样的说法,我觉得文学的功能在社会里是非常多重的,如果只有这个部分,有可能真的变成教条。
我觉得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开启了另外一个美学领域。
这个领域开启了以后,人对于人的爱,对于生命的尊重,已经不是孝不孝顺是问题,而是对于一朵花都会尊重,都会疼惜,这就是文学真正的力量。
蒋勋说唐诗摘抄

“沉吟放拨插弦中”,弹完琴了,把拨放回到琵琶当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然后把衣服整理好。
唐朝人弹琵琶是一个脚翘起来的,跟我们今天弹吉他一样,我想上过中国美术史的人应该记得那个画面,是很野的感觉,不像今天一定要像个贵妇人一样端坐——因为琵琶原本是在马上弹的,是一种很野的胡人乐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个做官的人竟然跟一个老年的歌妓说我们都是落魄于人世间的人,见面何必一定要是旧识。
白居易在讲情绪,在讲“惨将别”,可是他的镜头转到了江面上的月光。
我曾经与学生一起把这首诗变成电影的脚本,把每一个画面画出来,觉得完全可以拍成现代电影。
“醉不成欢惨将别”是在讲两个人心情很难过,可是白居易没对这两个人有特写,反而把镜头移开去拍江水上的“别时茫茫江浸月”,月光变成了情绪的延长。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手法。
她“千呼万唤始出来”。
这个不急不是这个弹琵琶的女子不急,是白居易不急。
诗很像一粒珍珠,它是要经过琢磨的。
我们的口腔、舌头、牙齿、嘴唇在互动,像蚌壳一样慢慢、慢慢磨,磨出一粒很圆的珍珠。
有一天,语言和文字能够成为一首华美的诗,是因为经过了这长期的琢磨。
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
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回想起来,这一年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四句都在讲一个睡不着的男子,你已经不觉得他是帝王了,他只是在后宫里面的一个老人,一个曾经有过繁华的老人。
“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扇,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
”这个仙山里的女子,忽然听到汉家的天子派来使者要见她。
白居易非常厉害,他从皇帝的主观转到了杨贵妃的主观。
“九华帐里梦魂惊”,正在睡觉的太真,忽然被惊醒了我们常常觉得同情就是我们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去施舍一些给我们觉得可怜的对象。
我觉得这是世俗对同情的一个误解,白居易的同情是他把自己变成那个人,他写《卖炭翁》时就变成卖炭翁,写《新丰折臂翁》就变成折臂翁,现在他写这个他应该很不了解的十六岁就进宫,然后被打入冷宫的女子一生的惆怅,竟然这么女性化。
青春作伴,遇见自己——读《蒋勋说唐诗》

青春作伴,遇见自己——读《蒋勋说唐诗》文/施崇伟都是用同一个韵。
析其结构。
蒋勋称之为“交响诗的乐章”。
他将“春江花月不尽长江滚滚来”。
写成对联,文字结构和音韵平仄都如此平衡对称,如同天成。
他说,小三两声”,转轴、拨弦和掩抑,一步一步慢慢谈起演奏艺术;“拢”“捻”“抹”“挑”,仿佛看到了女子弹琵琶的手指;音乐响起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展现粗弦、细弦之间高音、低音部位的变化;“间关莺语花底滑”,感觉到春天的鸟语;“幽咽泉流冰下难”,由极动转向极静,从高亢转到细密;“凝绝不通声暂歇”,最凝绝的时候变成另外一种美,像“有一个大提琴很慢地拉,甚至好像没有声音的状况,那个时候大概是最美的”;声音最低时,忽然“银瓶乍破水浆迸”,音乐由静忽然爆开来;“铁骑突出刀枪鸣”,音乐急转;“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曲终弹完,拨板一收,“啪”一声,音乐停了……蒋勋的“音乐欣赏课”,不只是讲白居易,不仅在听《琵琶行》,他还引进了《红楼梦》的琴声,《霓裳羽衣曲》《六幺舞》,鉴赏《霸王卸甲》或《十面埋伏》,插入一段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这是一场多么豪华的音乐盛宴!唐诗也像一座精品荟萃的美术馆。
蒋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唐诗里的缤纷画卷。
《问刘十九》短短20字,绿蚁、红泥、火炉、雪,有冷有暖色彩鲜。
“海上明月共潮生”,蒋勋说,这是立体的展开,海上的月亮跟着潮水一起往上涌升,这是“接近雕塑”。
被誉为水墨画“南宗之祖”的王维,他的笔下“古木余衰柳”“清浅白石滩”“木末芙蓉花”“秋山敛馀照”“幽阴多绿苔”……处处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有着强烈的色彩感的画阁、朱楼、红桃、绿柳,让人感觉这岂止是在读唐诗,这也是在欣赏一幅色彩华丽的唐朝绘画。
读李商隐偏与《簪花仕女图》对照,看似读诗,也在赏画,因为它们共有的华美,都是一种视觉上的盛宴。
在唐诗里听曲,在唐诗中赏画,在唐诗里行走,感受四季风景、大美江山,这还是浅层次的阅读。
蒋勋说唐诗第五集:李白

蒋勋说唐诗第五集:李白
我们常常说最好的诗人在唐代,这其中多少有些无奈,可那真的是诗的黄金时代。
仿佛是一种历史的宿命,那么多诗人就像是彼此有约定一样同时诞生。
唐代是“花季”,是诗的盛世,是一场精彩的戏,诞生了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
唐诗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诗,像一粒珍珠,诗人的孤独感、游牧民族的华丽、侠的精神、山水中生命的状态、浪漫诗的极致、寻找知己的孤独等就像珍珠的生成一样历经磨砺。
更多链接
蒋勋说唐诗 | 第一集:初唐盛世
蒋勋说唐诗 | 第二集:春江花月夜
蒋勋说唐诗 | 第三集:王维
蒋勋说唐诗 | 第四集:王维
在《蒋勋说唐诗》中,美学大师蒋勋满含激情讲述他心中的最精彩的唐诗及他心中最好的唐朝诗人,从魏晋到晚唐,从文学到美学,从张若虚到李商隐,充满诗意,充满禅机,娓娓道来,好听,好好美,好享受。
第五集:李白上集
下集。
蒋勋说唐诗

《
黛
玉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葬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 》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从这节选片段中可以看出:葬花的林妹 妹是一位多愁善感的人。试想一八尺男 儿是如何写出这凄怨哀怜的千古名篇呢?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
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 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 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 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 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 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⑿。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⒁。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为何豪迈粗犷的李白在《长干行》中却化为 一个哀怨的女子呢?
作者这样评价:
角色越能够多样转换,社会心理就越健康。
唐诗是个万花筒:《蒋勋说唐诗》推介

我们常常会说 , 每个 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巅 峰, 诗就是唐朝 “ 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 的巅峰。 很多时候我们不会 去探究巅峰形成的原因和机缘 , 只是觉得时代到了, 颇有些玄妙。蒋勋用“ 花季” 来 形容唐代 , 唐诗就是花季 中那朵最艳的花 。这朵花 在盛开之前 , 经过了特别长时 间的准备与储 蓄。也 就是说 , 之前 的文学形式 , 《 诗经》 《 楚 辞》 、 汉乐府 、 魏晋 南 北朝 的宫 体 诗都 在 为 唐 诗 输 送 养 分 , 连 陶 渊
完全是无解 的哲学式追问, 每多读一遍 , 渲问的力量 和哲学 的意境就更加重一些。所以阅读唐诗真的要
去写 ; 而李 白的《 蜀道难》 让人心情跌宕起伏 , 汹涌 澎湃 , 完全可以用贝多芬最好 的交响 曲来对 比。阅
吟诵 , 即便不会 “ 吟” , 也 要有 “ 诵” , 才会 比较有感 读唐诗居然可以收获如此之多的视听享受 , 算是作 觉。 。 者派发给大家的“ 福利” 吧。 讲完《 春江花月 夜》 后, 作者开始转 移到诗人 , 不过唐诗毕 竟是一千 多年前 的文学 , 语言、 形 以诗人带出诗作。于是 , 我们最熟悉 的王维、 李 白、 式、 内容都离今天 的读者有些遥远。蒋勋却用几个 杜甫 、 白居易、 李商隐来 了。从很小 的时候 , 父母教 成语轻松地化解 了这种距离感 , 让 唐诗一下就“ 穿 我们背唐诗 , 到后来常常要考到的文学常识 , 这些人 越” 到我们 的生活 中来 了。“ 两小无猜” 出自 李 白的 名一直与唐诗如影随形 。 “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 “ 梨花带雨” ( 下 转第1 1 9 页 )
东 方 阅 读 书 院
山东 图书馆 学 刊 2 0 1 4年 第 6期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读书笔记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诗史上的丰碑。 唐诗很美,蒋勋老师的讲解很暖。 跟着这些诗,看了大美的唐。 上班路上边骑车边听书唐宋盛世太多故事却总有种忧愁弥散在记忆里。 某一个上午,无意中听到蒋先生解读《金刚经》,他的声音,语调,甚至是神情,都和那天的蓝天白云特别 契合。在人群里,我们看到的是他人,只有走出去,孤独的时候,才能更接近自己。 “存在”存在于个人的选择里。 读完蒙曼再来读蒋勋,同样的唐诗解读,蒙曼看到诗美,蒋勋看到人美、情美,特定时代的群体生命经验… 有更宏大更细腻的美学感受。 最喜欢李白和李商隐,李白的浪漫灵气、李商隐的唯美含蓄,都是我很欣赏的。 蒋叔的这本书写得美。 读此书,犹如梦回大唐盛世,在诗里游历山川湖海,在诗中体悟人生百态…
谢谢观看
繁华的沉淀 抽象与象征
更持红烛赏残花
深知身在情长在
人间重晚晴
此情可待成追忆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 与憎
生命的荒凉本质 寻找知己的孤独
1
典型情诗
身无彩凤双飞 2
翼,心有灵犀 一点通
3
泪与啼
4 晚唐的生命情
调
5
最深的情感
作者介绍
蒋勋(1947年-),祖籍福建福州,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中国台湾知名画家、诗人 与作家。他早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中国文化大学、 中国台湾辅仁大学。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 作品数十种,代表作品有《汉字书法之美》《蒋勋说红楼梦》等,曾荣获吴鲁芹文学奖等诸多奖项。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蒋勋说唐诗宋词摘要

蒋勋说唐诗宋词摘要《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一首诗的序,他其实是要写那首诗的,结果没想到流传在这个世界上的是诗的序,而不是诗本身。
这种现象很有趣,说明这首诗在形式上的完美度还没有被琢磨好。
所以,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像唐诗那样的文字、语言还在一个练习的初期阶段。
整个中国文学史上,诗的高峰绝对在唐代。
当你读唐诗时,意思懂还是不懂,都不是那么重要,你忽然觉得那个声音是那样好听。
唐诗的形式已经完美到了极致,所以唐代是诗的盛世。
唐代不仅在美术史上是一个花季,在文学史上也是一个花季。
我们常常说最好的诗人在唐代,这其中多少有些无奈,可那真的是诗的黄金时代。
仿佛是一种历史的宿命,那么多诗人就像是彼此有约定一样同时诞生。
唐诗的成就实在太高,高到变成一个概念,变成一种形式,变成我们怎么都推翻不了的一个阴影。
当我说今年真是“风调雨顺”的时候,《诗经》跑出来了。
当我提到另外五个字的时候,汉乐府跑出来了。
当我提到七个字的时候,唐诗跑出来了。
陶渊明只是努力地准备花季要出现的一个讯号而已,所以他的诗歌形式并不完美。
他写“人生无根蒂,漂如陌上尘”,这中间给我们的感动,全部是内容上的感动。
他在文字和语言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创造性,五言诗的形式汉朝就有过,他并没有开创新形式。
陶渊明甚至有时候用四个字,像他的《停云诗》用四个字,是《诗经》的模式。
陶渊明在内容上有很多哲学性的创造,可是他的诗在形式上是不够完美的。
文学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内容,一个是形式。
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文学。
这么多年,这么多散文,很少看到哪篇散文敢这样写,简单到好像没有形式。
我们认为的不修饰,其实是文学上最难的形式。
朱自清放弃了所有形式上的造作、词汇上的难度、音韵上的对仗,这些东西都不考虑,直接面对眼前所看到的画面去白描。
“白描”其实是一种技巧。
“白描”是一个非常难的技巧。
一个画家、一个诗人,不能用内容代替所有形式上的完美。
形式不完美,文学是不能成立的。
唐代的诗人很奇怪,他们可以同时表达孤独和自负,通常我们会觉得这两种情绪是矛盾的,对不对?一个人如此骄傲,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比他更精彩;但同时他又感觉到好大的哀伤,因为自负之后觉得好孤独。
蒋勋说唐诗好句摘抄

蒋勋说唐诗好句摘抄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蒋勋说唐诗里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好句。
你知道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句,简直把那辽阔大漠的景象活生生地摆在了咱眼前。
想象一下,那直直的孤烟,圆圆的落日,多壮观啊!感觉就像自己也置身在那荒芜却又美丽的地方。
还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这家伙也太会玩啦!一个人喝酒还能和月亮、影子凑成一伙,这脑洞开得够大,却又让人觉得特别浪漫和有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多亲切啊!就像我们早上睡个懒觉,迷迷糊糊中听到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是不是一下子就有画面感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这志向,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站在山的巅峰,看着脚下的群山都变得渺小,那种豪情壮志,真叫人热血沸腾。
蒋勋解读唐诗,真的让这些好句更加生动有趣,仿佛唐诗里的世界一下子就和咱们的生活拉近了距离。
怎么样,是不是也觉得特别有意思?稿子二: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扒一扒蒋勋说唐诗里的那些妙不可言的好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这简单的几个字,却让多少在外漂泊的人心里一酸。
那月光就像霜一样冷,是不是让你也想起了那些孤独的夜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哇塞,这得多安静多荒凉啊!所有的鸟都飞走了,路上一个人影都没有,想想都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画面多有生机!黄的鹂,绿的柳,白的鹭,蓝的天,色彩鲜艳得就像一幅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不管相隔多远,咱们都能看着同一个月亮,多温暖呀。
蒋勋对唐诗的解读,就像是给咱们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户,让咱们看到了唐诗里那些美好又动人的风景。
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喜欢这些好句呢?。
蒋勋说唐诗之白居易

蒋勋说唐诗之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写《长恨歌》时候的白居易年纪不大,大概三十岁左右,在陕西做一个小官,听到别人讲五十年前唐明皇与杨贵妃是经过这一带到四川去的。
安禄山造反之后,战争发生。
有一天早上,皇宫的宫门打开,有一队人马往西去。
老百姓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密报来了,说潼关已经破了,京城即将不保。
皇帝匆匆忙忙带着重要的大臣、贵妃,由三军护卫出了城。
到了马嵬坡,军队发生了政变,要求杨家的权力受到约束,杨贵妃被赐死。
这样一个事件,在当地一直在传述,五十年之后,白居易写了《长恨歌》。
从《诗经》、《楚辞》已降,中国很少有长篇史诗。
《长恨歌》、《琵琶行》的重要性在于让我们看到中国人善于写精简短诗的风气被白居易改变了。
《长恨歌》中那种大篇章进行历史叙事的能力非常惊人。
《长恨歌》读起来非常感人,会令人忘掉唐明皇是皇帝。
唐明皇本身也非常矛盾。
如果从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去讲,他有许多可以被批判的部分。
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丽女子,嫁给了唐明皇的儿子寿王,成为寿王妃。
在家族宴会当中,唐明皇看到儿媳妇这么美,硬是抢过来。
这背后隐藏了很多让我们非常惊讶的事情,白居易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把这些东西全都去除了。
他单纯写一个男子被一个美人惊动以后的专注——我不知道这与“花非花,雾非雾”的美学精神有没有关系。
中国文化一直缺乏对女性身体的描述,在儒家的道德教育下,对女性身体的描述等同于罪恶,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唐朝。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用温泉的水滑去形容女性肉体的某一种质感,尤其是唐代那种比较饱满丰盈的身体,用字到了精准的程度。
这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少有的一次对女性身体的描写,是很健康的描述。
“侍儿扶起娇无力”,我们在中国美术史里讲到唐朝的时候,常常说不太能够想象为什么唐朝的女人这么胖,可是这么娇。
她的身体非常胖,非常圆,眉眼和手,还有嘴角的部分非常细腻。
在造型美术上,这很奇特,唐朝综合了雄伟与纤细两种精神。
《蒋勋说唐诗》美文佳句

《蒋勋说唐诗》美文佳句1.《蒋勋说唐诗》第三讲摘抄200字诗很像一粒珍珠,它是要经过琢磨的。
我们的口腔、舌头、牙齿、嘴唇在互动,像蚌壳一样慢慢磨,磨出一粒很圆的珍珠。
有一天那个语言和文字能变成这么华美的一首诗,是因为经过了这个长期的琢磨。
● 如果晚上把我们丢到大山中,我们要活下来,大概就知道什么叫“物竞天择”了。
那种在自然当中跟所有的生命搏斗的精神,绝对不是农业伦理。
农业伦理一定是人已经定居以后跟土地之间的依赖关系。
不存在土地依赖关系的时候,生命处于荒凉的流浪之中,这个生命必须不断活出极限,不断爆发出火焰。
● 唐太宗的生命经验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状态,他把农业伦理中的父子、君臣关系完全打碎。
他不相信“你是我的臣子,所以你要服从我”,而是相信“你要服从我,是因为我的潜能得到了完全开发”。
● 在唐诗当中,生命的独立性是受到歌颂的。
在历史上,如果我喜欢武则天这个角色,跟她取不取得政权没有必然联系,而是因为我看到她对自己独立个性的完成。
● 武则天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生命的绽放方式,在读《春江花月夜》的时候,都会令人有所领悟。
春天、花朵、江水、月亮、夜晚,全部都是在大自然中独立出来的生命状态,与道德无关。
一条江水也有江水的规则,月亮有自己圆缺的规则,夜晚有夜晚的规则,全是自然现象。
整首诗都是在讲自然现象,把人的是非,带到了大的宇宙空间中。
● 江水把气味冲散,月光把花的颜色过滤。
● 唐代其实是我们少有的一次离家出走,个人精神极其强大。
● 文学史上,一直强调一个好的文学作品,不能有固定答案。
作品里有很多象征,甚至阅读者自己的生命经验也会跟文本产生对话关系,我希望自己所做的诠释可以为诗句保留多一点的弹性。
●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 如果你对生命有深情,一切看起来不存在的东西,都会变成你在意和珍惜的部分。
在这个世界上,当你对许多事物怀抱有很大的深情,一切看起来无情的东西,都会变得有情。
蒋勋说唐诗摘抄

蒋勋说唐诗摘抄篇一:蒋勋说唐诗春江花月夜蒋勋说唐诗:第二讲春江花月夜第二讲春江花月夜一、唐朝是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1.我们看到一朵花开放,非常灿烂、非常华美,可我们大概没有办法了解一朵花开放的辛酸,它那么渴望生命完成的过程,它怎么去完成?它经历了哪些冰雪、霜雹、风雨?我们要看花的华丽,却不要看花得以完成的残酷,其实是不可能的。
残酷是我们自己过滤掉了。
2.我们抱着一个小宠物的时候,当然感觉不到残酷性,可是当我看到一个温柔的人,抱着一个小宠物,常常会有一种难过,因为这个生命其实已经被豢养为另外一种形式。
这也是一种残酷。
一个生命,只要有生态上的改变,必死无疑。
我们没有给它任何自由意志,我们也没有给它求生的可能。
3.我们处在一个巨大的矛盾之中,就是生命的个体强度跟群体的相互依赖感之间常常找不到平衡。
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唐朝?很可能是因为群体的依赖感到了一定程度,个人的潜能已经无法得到释放,所以唐朝出现了。
4.唐朝调整了一下历史的角度,给个人以空间,武则天、唐太宗、李白这些人得以出来。
不用担心个性的释放会给社会造成大紊乱,接下来的宋朝又会回到农业伦理。
我们不必去骂唐朝的人,宋朝以后武则天跟李白被骂得很惨。
这些人被认为目无纲纪、无法无天,因为宋朝重新出现了土地依赖的关系,它自然用这种角度去看待唐朝。
5.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同时我们也知道这只是在美学上做了一个平衡跟提醒,不必担心在现实当中会产生某些副作用。
唐朝是“负”,而不是“正”,我们文化的正统还是农业伦理。
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
6.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我常常跟朋友们说,在农业伦理里受不了的时候就出走一下,去唐朝过两天再回来。
二、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1.《春江花月夜》的前四句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蒋勋说唐诗宋词

蒋勋说唐诗宋词诗像一粒珍珠诗很像一粒珍珠,它是要经过琢磨的。
我们的口腔、舌头、牙齿、嘴唇在互动,像蚌壳一样慢慢、慢慢磨,磨出一粒很圆的珍珠。
有一天,语言和文字能够成为一首华美的诗,是因为经过了这长期的琢磨。
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同时我们也知道这只是在美学上做了一个平衡和提醒,不必担心在现实当中会产生某些副作用。
唐朝是“负”,而不是“正”,我们文化的正统仍是农业伦理。
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
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回想起来,这一年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我常常跟朋友们说,在农业伦理里受不了的时候就出走一下,去唐朝过两天再回来。
——《蒋勋说唐诗》词是视觉性非常高的文学形式一位文学史家有一个很有趣的描述:宋词像一种织锦,把很多不同颜色的线编织在一起,而唐诗像是单一的线的串连。
用编织、彩绘去形容词,我想是因为它常常会有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感官效果显露出来。
我们可以在李白的“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当中,感觉到音调的婉转,转成心事;同时也感觉到它具备了释放出文学独立个性的可能。
“乐游原上清秋节”是一个独立的意象,和后面的“咸阳古道音尘绝”可以相关,也可以不相关。
相关是靠曲调来相关,而不是靠文学本身的意象,它们其实是独立的意象。
大家或许会发现,词在某种意义上更接近现代诗,因为它非常讲究意象。
结尾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完全是意象。
我希望大家仔细看一下,在“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八个字当中,诗人有没有讲他的感情,有没有讲他快乐或不快乐?什么都没有讲。
他用的全部是名词——“西风”、“残照”、“陵阙”,可是为什么它们会组合出一种感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
意象并不是直接告诉你“我觉得好悲壮”,可是这八个字却形成了悲壮的感觉,是一种肃杀,是一种时间的沧桑之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版]蒋勋说唐诗
蒋勋说唐诗
蒋勋说唐诗
一:张若虚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我们看《春江花月夜》,看他一步一步推进,最后纯粹成为个人与宇宙的对话。
“不知江月待何人”中的“待”字一出现,唐诗的整个格局就得以完成了。
你看,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都在等待着诗人,这是何等的骄傲和自负。
二:王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洞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我觉得王维的诗非常像庙里的签,他讲的是生命本质的状态。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感情受挫,你抽到这样的的签,又会怎么反应,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如果有庙的话,一定要把这两句放在那里做签王。
年轻时写“纷纷射杀五单于”的王维,这时候看到了生命另外的一种状态,与他自己认为是绝望的那个部分和好。
“江流天地外,天地有无中。
”这两句诗在美术史上影响很大,比天地还要大的空间,就是空白。
山的最美的地方就是在有与没有之间。
唐朝的绘画是彩色的,王维的诗却预示了黑色要战胜彩色。
一千多年来的水墨画,以留白与水墨为主体,与王维贡献出的这种生活经验有关。
三:李白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酒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这首写给孟浩然的诗,里面很大部分也是李白写给自己的。
李白在这里歌颂的完全是超离世俗之外的
生命情操。
这类人在功利的社会、世俗的社会,可能一点地位都没有,可是他们会惊动朝野。
诗人可以通过创作,实现个人命运的完成,使天下对他有一种尊重。
四: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
读《慈乌夜啼》与读《花非花》是非常不同的感觉。
白居易越来越觉得文学应该直接让人家知道,看完以后可以做什么,譬如说孝顺。
我不完全赞成他这样的说法,我觉得文学的功能在社会里是非常多重的,如果只有这个部分,有可能真的变成教条。
我觉得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开启了另外一个美学领域。
这个领域开启了以后,人对于人的爱,对于生命的尊重,已经不是孝不孝顺是问题,而是对于一朵花都会尊重,都会疼惜,这就是文学真正的力量。
五:杜甫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石壕吏》只讲抓兵,将战争让民间一个家庭破碎的过程,这个家庭里男孩子都不在了,老父亲逃走,老母亲最后也被抓去。
他只是在讲一个现象,所以张力更强。
在杜甫诗里面,如果要我选,我通常第一首就会选《石壕吏》,我觉得,这是杜诗最惊人的一首诗。
有这样一首是在里边,真应该向杜甫好好鞠一个躬,历史上太少人去做这样的记录太少人有这样一种人道主义关怀。
这首诗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些美国人翻越战争时,这首诗常常被提出来证明战争的可怕。
现在的战争也许与那是不完全相同,但杜甫诗中描述的悲剧今天依然可以发生,翻译成任何语言,都会让人感动。
六:李商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李商隐很多哀伤的感觉都是源于个人生命的幻灭,可以说是一种无奈吧。
感觉到一个大时代在慢慢没落,个人无力挽回,难免会觉得哀伤。
同时对华丽与美又有很多的眷恋与耽溺,所以他的诗里面有很多对华丽的回忆,回忆一定包含了当下的寂寞、孤独与某种没落。
晚唐的诗歌很有趣,是繁华过了以后,对繁华的追忆,等于生命同时看到荷叶生与荷叶枯,眷恋与舍得两种情感都有,这其实是扩大了的生命经验。
如果生命只能够面对春夏,不能够面对秋冬,也是不成熟的生命。
我们应该了解生命的本质与未来的走向,如果在眷恋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