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摘要:
1.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简介
2.四首古代诗歌的内容概述
3.四首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4.四首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简介
5.四首古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是指我国初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四首古代诗歌,它们分别是《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将进酒》和《庐山谣》。

这四首诗歌都是古代文学的瑰宝,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艺术特点。

首先,《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高远的眼光,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

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句子,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被誉为唐代写景诗的杰作。

其次,《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古原草地上与友人离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不舍。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句子,通过对草的生命周期的描绘,寓言了人生的无常。

再次,《将进酒》是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诗人豪饮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句子,以黄河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短暂和无
常。

最后,《庐山谣》是宋代苏轼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庐山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理解。

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句子,以庐山的景色为喻,揭示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四首古代诗歌,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必背古代词曲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必背古代词曲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必背古代词曲一、诗词鉴赏本册必背古代词曲包括了多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词,让同学们更好地体会古诗的美和深意。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作品: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2. 《早发白帝城》 - 李白3. 《静夜思》 - 李白4. 《芙蓉楼送辛渐》 - 王昌龄5. 《江雪》 - 柳宗元这些作品展示了作者对自然、人生、思乡等主题的独特感悟,同时也是古代诗词创作中的经典之作。

同学们可以通过背诵和分析这些作品,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古代曲调本册必背古代曲调旨在让同学们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并体验古人的审美情趣。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古代曲调:1. 《十面埋伏》 - 南渡江2. 《阳关三叠》 - 编曲:千寻3. 《霓裳羽衣舞》 - 编曲:虞世南4. 《广陵散》 - 著名琵琶曲5. 《醉赤壁》 - 编曲:齐豫通过欣赏和学唱这些曲调,同学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音乐的美妙和灵动,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三、古代词曲研究方法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研究和掌握必背古代词曲,以下是一些建议的研究方法:1. 阅读理解:先通读整篇词曲,了解大致内容和主题,然后重点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2. 背诵并模仿:逐句背诵并模仿词曲的语调和节奏,增强对其内涵的把握。

3. 文化背景了解:了解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知识,深化对古代诗词和曲调的理解。

4. 分享交流:与同学们一起进行词曲的研究和讨论,互相借鉴和启发。

通过以上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研究和背诵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必背古代词曲。

以上所述即为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必背古代词曲的内容介绍。

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文化经典,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

让我们一起共同领略古代诗词和音乐的魅力!。

初三语文必背古诗词

初三语文必背古诗词

初三语文必背古诗词诗歌,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小编在此整理了初三语文必背古诗词,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初三语文必背古诗词11、《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 唐代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唐代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3、《雁门太守行》李贺• 唐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4、《从军行》杨炯• 唐代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5、《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宋代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初三语文必背古诗词21、《观刈麦》白居易• 唐代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元代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课外古诗4首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课外古诗4首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课外古诗4首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 4 首原文1.《月夜忆舍弟》1.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注释:1.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2.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禁止行人走动。

3.边秋:秋天的边境。

4.露从今夜白:从今夜起就进入了白露节气。

5.有弟皆分散:兄弟们因战乱而离散。

6.无家:因为战乱,家乡已不成家。

7.寄书长不达:寄往家里的书信常常不能送到。

8.况乃:何况,况且。

9.未休兵:战争还没有停止。

3.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2.《长沙过贾谊宅》1.原文: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2.注释:1.谪宦:被贬官。

2.栖迟:停留,居留。

3.楚客:这里指贾谊,也可泛指客居楚地的人。

4.人去后:贾谊已经去世。

5.日斜时:傍晚时分,夕阳西下。

6.汉文:指汉文帝刘恒。

7.有道:有作为、有道德的君主。

8.恩犹薄:指汉文帝对贾谊的恩遇并不深厚。

9.吊:凭吊。

10.寂寂:寂寞、冷落。

11.摇落:凋零,指秋天草木凋零的景象。

3.译文: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的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原文: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2.注释:1.左迁:降职,贬官。

2.朝奏:早晨向皇帝上奏章。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2课《词四首》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2课《词四首》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直抒胸臆,沉郁悲壮
衡阳雁去
渔 塞下秋景异
边声连起 渲染荒凉萧

(写景) 千嶂孤城 瑟气氛

长烟落日

家万里- 归无计

将士秋思 燕然未勒
抒发思乡报

(抒情) 羌管悠-霜满地
国之情
将军白发征夫泪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词的上阕中,作者围绕塞下秋景 总的特点“异”,描写了一系列的景 物,渲染了一种荒凉萧瑟的氛围。

悠 这入夜的悠悠羌音、浓浓
霜 白霜,更使人惆怅难眠。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为何不寐?其中蕴含着哪些情感?
1、“不寐”的是功业未成,将士归乡无期 2、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 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下阕表达出守城将士怎样的情感?
壮志难酬的感慨 忧国思家的情怀
整首词在写法及语言上有何特色?
下阕中,作者采用直抒胸臆和借 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他报国 立功的英雄气慨和壮志难酬、思乡忧 国的感慨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 士的艰苦生活。
❖ 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 燕脂凝夜紫”
❖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
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
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
豁达胸怀!
----- 周国. 平
32
耳熟能详的 他,同学们一定了 解不少,请简单介 绍你所了解的苏轼。
.
33
苏轼,即苏东坡,为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 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 礼法,而又有改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 多经坎坷。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 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他心胸坦荡,在书 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 天真烂漫的趣味。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 木怪石。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情, 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 画却名垂后世。

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

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

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
1.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 《武陵春·春晚》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 《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古诗词四首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古诗词四首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古诗词四首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解析:- 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就像在给我们讲故事一样。

戍楼上的更鼓响起来了,这鼓一敲啊,路上就没行人了,为啥呢?因为宵禁啦,在古代这是为了安全。

这时候边境的秋天里,一只大雁“嘎嘎”地叫着,那声音可孤独了,这大雁就像诗人自己,漂泊无依的感觉。

- 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就很有意思了。

他说今天是白露这个节气,露水变得白白的了。

他又说月亮啊,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这其实是一种很主观的感受,月亮哪有故乡和他乡之分呢,这就是诗人太思念故乡了,觉得故乡的月亮都格外亲切。

- 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就有点悲伤了。

他说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各地,因为战争嘛,家也没了,想问问弟弟们是死是活都没地方问去。

这战争把一家人都给拆散了,多可怜啊。

- 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诗人想给弟弟们写信,可是呢,这信老是送不到,为啥呢?因为战争还没停止呢。

这就把那种对弟弟的担心,还有对战争的厌恶都表现出来了。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赏析:- 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诗人说贾谊被贬官到这儿住了三年,从古至今啊,就只留下他这个被贬到楚地的人的悲伤。

这就像在给贾谊打抱不平呢,你说你贾谊多有才啊,就因为被贬官,在这儿留下了无尽的悲伤。

-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画面感就出来了。

诗人在秋天的草丛里独自寻找贾谊曾经住过的地方,寒林里只看到夕阳西下。

这寒秋的景象,配上这空荡荡的感觉,就特别能烘托出那种悲凉的氛围。

- 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这里诗人就有点吐槽汉文帝了。

他说汉文帝算是个有道的皇帝吧,可是对贾谊的恩情还是那么薄。

然后又说自己到湘水边来凭吊贾谊,可是湘水无情啊,贾谊怎么会知道呢?这就有一种很无奈的感觉。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2课《词四首》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2课《词四首》

文:“韩柳欧苏”并称(韩如潮,柳如泉,
欧如澜,苏如海)。
词:“苏辛”并称;
蔡襄)。
书:“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黄庭 坚、米芾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洵三父子,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轼)
同样面对仕途的打击,相较于苏东坡而言:
柳宗元
白居易 屈 原 柳 永
太忧郁
太伤感 太悲壮 太缠绵
之多,速度之快,描绘了出猎的壮观 情景。
你可以用自己的话为我们描绘一下这个场面吗?
小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狩猎、 打猎)的壮观场面,抒发作者渴望被 朝廷重用,建功立业,杀敌为国的 豪情壮志。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南宋大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 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 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辛弃疾 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著有 《稼轩长短句》,《南渡录》二卷,
词作分析
上 片
借出猎 表达报 国决心
出 猎 情 景
借孙权射虎的典故,表现作者的 少年狂气。
运用冯唐持节的典故,希望得到 朝廷的重用,能建功立业。
下 片
报 国 之 志
末一句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 向。
1、词的上下片各写什么的? 2、上下片各借用什么典故来抒发感情?
赏析“千骑卷平冈”这句话。
“卷”字生动地写出了狩猎人数
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 燕脂凝夜紫”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 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 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 回?”

古代诗歌四首(5篇范例)

古代诗歌四首(5篇范例)

古代诗歌四首(5篇范例)第一篇:古代诗歌四首精彩开篇词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水何(dàn)(澹澹)(xiāo)(sè)萧瑟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

竦,高。

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五首

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五首

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五首
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五首包括以下五首:
1.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4. 《满江红》- 秋瑾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 《定风波》- 苏轼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以上古诗词仅供参考,建议查阅课本获取准确内容。

九年级下册定风波等四首课外古诗词

九年级下册定风波等四首课外古诗词

九年级下册定风波等四首课外古诗词部编版九年级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定风波》。

1、《定风波》原文: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译文:不要倾听雨点穿过树林,和冲击树叶的声音,无妨一面歌唱呼啸,一面散步慢行。

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在这烟雨迷漫里,只愿做个穿着簑衣,戴着笠帽的渔夫,度过一生。

有些寒冷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山头的落日却来迎接我,回想一路走来时的寒风骤雨,虽然历经了无数的风波打击,管它的,回家吧!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

九年级语文古诗文全部

九年级语文古诗文全部

九年级语文古诗文全部
一、《赤壁赋》
孔明庙前一片汪洋,赤壁起,赤壁灭。

天下南北数万里,黄河孤舟行江深。

水涨沙更上,浪滔滔拍船心。

天明火如荼,天昏烟朦覆江山。

乱箭射穿,处处在激战烬。

两军鼓角碎,声声叫梁木投阵。

二、《南乡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三、《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四、《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别离别。

君在青丘下,掩把泪眼。

定知马嵬坡,无花只有愁。

采薇采薇,尽开无数花,春去秋来,未了颜色新。

五、《登楼》
昔人已矣,此地空余下路问。

今我来思,雨痕江山犹残留。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楼外楼,芳草天地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初三古诗词五篇必背四首

初三古诗词五篇必背四首

初三古诗词五篇必背四首初三学生在准备中考时,古诗词的背诵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以下是四首必背的古诗词,它们不仅在考试中经常出现,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1. 《静夜思》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月时,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诗中用“明月光”和“地上霜”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美丽,同时通过“举头”和“低头”的动作,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2. 《望岳》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是杜甫登泰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豪情壮志。

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3. 《春望》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反映了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中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的悲痛和对家人的思念。

4. 《赤壁》作者:苏轼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是苏轼在游赤壁时所作,诗中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暗喻了历史的不可预测性。

这四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中考语文考试中常见的考查内容。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背诵,深入理解每首诗的意境和内涵。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以下是四首初中语文古代诗歌:
1.《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原文

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原文

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原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原文》是一本中国语文教材,我很高兴为您提供原文的简体中文版。

以下是原文的翻译:第一首:《杜甫》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

杜甫以其深邃的思想和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而著称。

这首诗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浩渺的河流,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事物的深层思考。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追求进步和超越的愿望。

第二首:《白日鱼儿水上飞》白日鱼儿水上飞,红莲花下美人归。

欲上青楼听笛曲,惜风小雨夜无声。

这首词是晚明文人刘希夷写的。

他是明代杂剧《牡丹亭》的作者,以他优美的辞章和动人的感情而闻名。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借风雨之夜回家的情景,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音乐和艺术的向往。

第三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

李白以其浪漫的风格和豪迈的情感而闻名。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它描绘了一个静谧夜晚的场景,让人沉浸在思乡之情中。

第四首:《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

他以独特的诗意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著称。

这首诗描绘了明亮的月亮从天山之巅升起的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对长途旅行和边疆生活的思考和向往。

以上就是四首诗词的简体中文原文。

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独特感悟。

希望这些原文的翻译能够为您带来阅读和理解上的帮助!。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摘要:一、引言二、四首古代诗歌简介1.《登鹳雀楼》2.《江雪》3.《春望》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三、诗歌主题与意境分析1.《登鹳雀楼》2.《江雪》3.《春望》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四、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1.《登鹳雀楼》2.《江雪》3.《春望》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五、总结正文:一、引言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以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与才情。

本篇文章将为您介绍四首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歌,带您领略古人的文学风采。

二、四首古代诗歌简介1.《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江雪》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通过描绘江边雪景,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情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3.《春望》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通过描绘春天景色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生活的无奈。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愈所作,通过描绘早春景色的变化,向友人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生活的喜悦。

三、诗歌主题与意境分析1.《登鹳雀楼》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丽景色,不禁感叹人生短暂,要珍惜时光,追求美好的生活。

2.《江雪》诗人描绘了一幅江边雪景的画卷,表现了雪中的寂静与孤寂,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

3.《春望》诗人通过描绘春天景色的变化,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生活的无奈。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人向友人描述了早春景色的美丽,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生活的喜悦,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1.《登鹳雀楼》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与王之涣、王之涣并称为“初唐三杰”。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见长,这首《登鹳雀楼》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江雪》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他的诗歌以清新、高远著称,这首《江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古代诗词曲四首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案示例之一教学目的一、初步理解诗的炼字和初步体味诗的句法。

二、背诵这四首诗词曲。

三、进一步学一点诗的韵律。

教学设想一、用比较法讲炼字炼句。

二、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用普通话背诵诗词曲,用朗诵引导学生体会,学习韵律。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在三课时内自行安排,二课时讲完,一课时综合训练。

)教学过程古代诗词曲是我国文化和文学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韵律,尤其是本单元所选几首更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精华,特点是形象鲜明,语言含蓄凝炼。

我们学习古代诗歌,要让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仔细玩味。

杜少府之任蜀州1 解题:“杜少府之任蜀州”,是杜少府到蜀州上任,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境。

这首诗是送别之辞。

诗人寻求新的审美情趣,意境恢宏,胸怀开阔,气象豪迈,音节铿锵,富有特色。

2 教师范读后让学生各自诵读。

3 讲析内容。

1、2句从送别地点落笔。

诗人站在京城郊外,远望雄伟的长安古城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拱卫着;再向远处眺望,风烟迷漫处便是蜀州的“五津”。

从实景看,长安哪能“望”到“蜀州”,这是诗人的想象而已。

3、4 句说我现在跟你离别并非只是你远游他乡,我也是“宦游人”啊。

王勃是山西人来到长安做官,客中作客,越发彼此同感。

5、6两句自然跟3、4句相连,成为千古绝唱,使对方得到很大的宽解和安慰,真是水乳交融。

这样,7、8两句水到渠成,完全扫除了一般送别诗的“流泪”和“伤感”,而有着博大气势和感染力量。

4 分析艺术手法:从炼句看,开头两句写博大无比的意境很自然地引出送别者跟被送别者心情完全一致,又很自然地引出不作儿女之情,可算笔力千钧,浑然天成。

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指导学生根据注解自学。

二、根据课文注解补充介绍作者及诗题,并讲解这首诗。

教学时数一课时作者简介: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西北)人,曾做过虢(guó)州参军等几任小官,因故被革职。

后来到交趾探望父亲,由广州渡海时溺水而死。

王勃少年时就显露了出众的才华,后来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人称“初唐四杰”。

他又擅长骈文,代表作有《滕王阁序》。

教师参考:王勃的生卒年龄,根据课文注解为公元650—675年,按《旧唐书·王勃传》说:“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新唐书·王勃传》说:“父福畴,……左迁交趾令。

”勃往省,渡海溺水,而卒,年二十九。

”按:上元二年为公元675年。

据考订,王勃生于唐宗永徽元年(650年),死于上元二年(675年)十二月,是二十六岁。

一般介绍都把他的生卒年定为650—676年。

关于王勃诗文的评论: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题解:这是一道送别友人的诗。

当时作者在京城长安。

他的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州(今四川崇庆县)去任县尉,王勃写了这首诗送行。

“少府”,当时对县尉的敬称。

(县尉,在县令属下,主管“治安”方面的一种官职。

)“之任”,赴任,即上任。

之,动词,前往。

这首诗的题目也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课文讲解:“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阙”(què),帝王宫门前的望楼,也指城门两边的观楼。

“城阙”,指帝王居住的地方,这里指长安的城郭宫殿。

“辅”(fǔ),辅佐,夹辅,卫护。

“三秦”,泛指当时长安附近一带的地方(今陕西潼关以西的地区)。

“辅三秦”即“辅以三秦”,以三秦为辅。

“风烟”,随风飘散的烟。

“五津”本指蜀中岷江上的五个大的渡口,这里泛指蜀地。

“城阙辅三秦”写作者送别友人的地方,是在三秦辅卫着的长安;“风烟望五津”写友人将要去任职的地方,是五津流经的蜀州。

“城阙”显示长安的气势,“风烟”显示远处的迷蒙。

作者在长安,心已经向往于友人即将去到的蜀州,一个“望”包含无限深情。

教师参考:关于“三秦”:秦之后,项羽曾将长安一带秦地方分为雍、塞、翟三国,分封秦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故统称三秦。

关于“五津”: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中,当时有五个渡口,名为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宦”(huàn),做官。

“宦游人”,离乡在外做官的人。

宦游,也称游宦。

“与君离别意”是说和你分别的情意,“同是宦游人”是说两人都是他乡的人。

“我”来长安,“你”去蜀州,临别时有无限深意,作者自己远离乡土,又逢别友,十分感慨。

他就用两人相同的处境来安慰临别时的朋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四海之内,天下。

“存”,有。

“知己”,知心朋友,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的人。

“天涯”,天边。

“比邻”,近邻。

比,紧挨着(按:比,旧读bì,今通读bǐ)。

“海内存知己”是说四海之内还有知心朋友存在;“天涯若比邻”是说即使在“天涯”也好像是近邻。

作者和朋友分别不免有别离的伤感,但想到四海之内,只要是知己的朋友,即使山川修阻,远隔天涯,也如近邻一般息息相通。

“天涯”极言其远,“比邻”极言其近,远近对照,就显出了知己的可贵。

这里表现了作者对朋友不拘行迹的真势感情。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不要做。

“歧路”,岔路,这里指分别之处。

“儿女”泛指青年男女。

“沾”,湿。

“沾巾”指哭泣。

这两句诗是说不要在分别的地方(也是指分别的时刻)像儿女般啼哭,让眼泪弄湿了佩巾。

在全诗结尾处,作者勉励朋友,也勉励自己:在即将分手时,不必作儿女情态,依依惜别,涕泪沾衣巾。

这样写来,全诗气氛就变悲凉为豪放了。

全诗风格清新、质朴,意境开阔明朗,语言流畅,与通常送别诗的缠绵、悲凉的调子截然不同,表现了作者不拘泥于儿女情长的远大志向和不平凡的胸怀。

望天门山1 解题:“望”,远看,跟“风烟望五津”的“望”词义相同。

安徽省当涂县、和县境内东西面两座梁山在长江两岸对峙着,气势雄伟,意境壮美,富有诗情画意。

大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就艺术地再现了这种形象。

2 学生试读后教师指点: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每句四拍,也有读为三拍即以最后三字为一拍的。

3 讲析内容(教师可以设计提问)。

诗人写诗时立足点在哪里?站在行驶于长江中的船上,“望”的基点不断移动着,视角也不断转换着,自然景观也就不断变化着。

时间又在推移着,全诗在移步换景。

“望”的情况如何?长江西的梁山和长江中的梁山,隔江对峙,形成一山中断状如“天门”。

“断”字妙极,显出“狭险”与“激荡”之状。

这是远景第2句写碧绿的江水受到撞击以后到天门山的崖壁而形成漩涡,这是近观。

诗人进入两山对峙时,好像觉得两岸青山急剧流转,是从江中涌现出来,真实地写出诗人的视觉感受和触角感受。

第4句写过了天门山再凝神远望,满眼是浩渺的江水和澄碧的天空,只有一叶小舟从东方升起太阳的地方驶来,平稳中见出沉静。

本诗描绘了祖国山河壮丽。

4 分析艺术手法:诗人巧妙地把远望和近观、把运动和沉静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激荡跟潇洒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浩荡渺邈色彩明丽的长江山水图画。

诗人游览祖国名山大川,以他浓烈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审美能力,细致地观察了自然界事物的千变万化的众多美感因素,把握住它们的特征,并用精练形象富有音乐性的诗歌语言表现出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 解题:苏轼是一位充满矛盾、苦闷而又竭力挣扎希望精神解脱的大诗人。

这首词不仅创造了许多洁净华美的形象,更加洋溢着一股焦虑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

全词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呈现出心灵的觉醒亦即超越现实终又回归现实的历程。

2 学生自读找出不认识的字,对照注释和查字典自行解决。

3 讲析内容。

不要求学生全懂,因为词中含有深奥的哲理。

只要求学生就文字形式表示的意思有大体的了解。

词人一开头就把自己置于茫茫青天之中,廖廓无边又孤独可怜,自然的伟大跟人生的渺小在皎洁的月光下映衬得鲜明醒目。

一个“问”字又在巨大与渺小的反差中蕴含了希望和豪放的情怀,寄托着词人与天地万物同一的超脱思想。

词人心灵负担毕竟过重,实实束缚他,又陷入了深深的苦痛,他徘徊,猜测,想飞往月宫却又不知道今夜是什么日子,又害怕天上理想的境界比地上的现实更苦,于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还是在人间吧!人间固然有悲欢离合,自古如此,只希望人能“长久”,“千里共婵娟”。

4 分析艺术手法:这首词设置了一个博大、洁美的境界来抒发清醒、苦闷、彷徨而又回归现实的跳脱过程,胸襟旷达,蕴含量极大,——既解剖了自己,又劝慰了弟弟。

这是词人一生的宿影,也是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的心态,还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结构的体现——入世的儒家思想跟出世的佛家思想的交融。

因此,这首词具有极大的形象精练的艺术价值。

山坡羊潼关怀古1 解题这首词写作者去陕西赈灾路经潼关时的感慨。

当时陕西大旱,灾民易子而食,作者极其关心人民疾苦,以至于忧愁而死。

2 学生运用教师所讲知识先读出节拍来,能够背诵出来。

3 讲析内容。

峰峦聚集拱卫,黄河波涛汹涌澎湃。

潼关东有崤山,北接中条山,西接华岳三峰,形势险峻,外面又以黄河萦绕作为天然屏障。

“潼关路”三字点出行路艰难,既描述上句,又开启下文“望西都,意踌躇”。

“踌躇”什么?“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秦都咸阳的阿房宫,被楚国人烧成焦土。

后来元朝的京城又修起了“宫阙万间”,又被毁了,剥削大量民脂民膏。

总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里深刻形象地点出了主题。

4 分析艺术手法:看似怀古,其实伤今。

立意警辟,形象鲜明,在浓烈的抒情色彩中迸发出人民民主思想的光辉。

语言明白晓畅,富于节律,艺术魅力极大。

留作业:1 自己划分《天净沙秋思》中的节拍,并且体会。

2 抄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押韵字。

3 品味以下句子中加黑点字的好处:(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2)天门中断楚江开。

(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邹月)附:《山坡羊潼关怀古》难句解析①峰峦如聚,‖②波涛如怒,丨③山河表里潼关路。

1 并列复句。

第一部分又是并列复句。

第3句分句的主语是“山河表里”,以下的是名词性谓语。

2 第一部分的两个比喻都是把具体的事物比成一种动作,较为奇突;“聚”指峰峦重重迭迭,“怒”,指波涛翻滚激荡,表面写潼关气势雄伟、是险峻异常的要塞,实际写作者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修辞上这是一种巧妙的比喻,但同时又描写了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