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赏析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1.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所作,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

同时也反映了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

整首词上阕写景:写西北边疆荒凉萧瑟的景象。

下阕抒情: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2.词中所写的塞下风景“异”表现在①天气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现塞下天气极冷。

②边声异:“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

③气氛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暮霭沉沉,当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

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异”统领全篇,突出塞下秋景苍凉且与中原景物的不同,勾勒出边疆肃杀荒凉的景象,暗示边塞军事态势的严重。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了战士们边患未平,功业未成,思家难归的矛盾心理。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全词的主旨句,意思是,夜晚来临,征人们久久不能入睡,将士们熬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这句话运用互文的修辞,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1.本词上阙叙事,描写了出猎时的壮观场面;下阙抒情,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及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2.上阙“狂”字统领贯穿全篇,写出词人出猎时的意气风发,豪情满怀,激情奔放。

抒发词人心中雄健、豪放、磊落之气,体现苏词的豪放风格。

“左牵黄,右擎苍”一句中的“黄”指黄狗。

“苍”指苍鹰。

这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的豪迈潇洒的形象。

3.“狂”表现在:①狂在外表(牵黄、擎苍、锦帽貂裘②狂在动作(卷、射虎、挽弓、射天狼)③狂在神态(酒酣胸胆尚开张)④狂在壮志(何日遣冯唐、射天狼)4.“千骑卷平冈”: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岗。

“卷”字极为传神,“卷”极言速度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气势豪迈,体现了苏词的豪放风格。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首课外古诗词。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佳作,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富有音乐性和韵律美。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阅读基础,对古典诗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诗词时,往往注重表面的字词理解,忽视了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此外,学生对清代诗词的了解相对较少,对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感悟诗词情感,领略诗词之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浣溪沙》;了解诗人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解读诗词内容,品味诗词语言,感受诗词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浣溪沙》;理解诗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悟诗人的故乡之情和人生哲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感悟诗词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人纳兰性德的画像、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播放古典音乐,营造优雅的学习氛围。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浣溪沙》,理解诗词大意,体会诗词情感。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全解(实用!)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全解(实用!)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全解古诗词:•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满江红/秋瑾•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过零丁洋/文天祥•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孟子》•送东阳马生序(前两段)/宋濂•曹刿论战/《左传》•出师表/诸葛亮九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鉴赏品析1.背景与主题。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词人借凄凉的秋景来抒发自己戍边时思乡的愁苦之情。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也描写了戍边将士功业未成、思乡念亲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2.赏析下列词句。

①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只有一个“异”字。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身负重责,要坚守边塞。

②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

“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

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赏析
一、初试身手
阅读杜甫的《望岳》 ,按要求回答问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 高大雄伟 题目中的“望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 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0.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2分)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 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说明: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21.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 好不好?为什么? (2分) 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 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二)名句赏析型
1、题目形式
(1)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 景的关系 (2)用自己的话,描写名句所展现的 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3)说说你对名句的理解

题目解读
名句是整首诗(词)精华所在。它 们往往在景、情、意(理)方面有被人 们称道的地方。赏析时可三者兼顾,也 可侧重某个方面。
3、题型示例
六、课堂小结
1、题型梳理 “诗眼”型 名句赏析型 表达技巧型 语言特色型
六、课堂小结
2、古诗词鉴赏的原则
(1)、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注重联想和想象 3、掌握表述的一般形式: 字词品析题:字词句)含义+(修辞、表现等)手法+表达 作用(效果) +抒发情感(揭示道理) 意境描述题:忌直译,重想像,用描写。 思想情感归纳题: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表现手法)技法,写出 了(意象)的……特点,表现(突出)了……的思想、感情。 4审清“问点”,按点作答。准确 规范 完整 简 明

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九年级上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一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诗歌大意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苹洲上.主题与赏析1.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夫归来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一个“独”字表现了女子的孤寂寥落之情.2.“梳洗罢”,三个字勾画了女子为迎夫归来而精心打扮;“过尽干帆”,可见思妇望江时间过长.她独倚江楼眼望江面对每一只船都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希望朝思暮想的爱人正在那驶过来的某一只小船上,但热切的希望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写出了思妇等待时间之长和失望之深.赏名句:“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百苹洲”.示例:即景抒情,表面写水,实际上暗示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的注目的眼神.这两句诗以拟人手法写斜晖﹑流水含情脉脉的样子,生动,形象,“白苹洲”更令人肝肠寸断,这两句抒发了思妇深深地相思之苦.练习1.望江南作者是________朝代________姓名,________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望江南作者是__晚唐__朝代温庭筠___姓名,_花间_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二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作背景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诗歌大意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边地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无法预计回归的时间.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主题与赏析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并用“异”字统领全文,又从三个方面分别叙述:一是大雁南飞,二是边声四起,三是孤城落日,渲染了边塞荒漠的悲凉.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此词慷慨悲凉,写出了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赏名句:“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示例:这两句写出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凄凉萧条的意境.练习1.渔家傲·秋思作者是________朝文学家姓名.词中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的一句是: .1.渔家傲·秋思作者是_宋朝文学家范仲淹姓名.词中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的一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2.这两句写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出边塞的荒凉、冷清、豪迈的景致.3.渔家傲·秋思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写出了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同时也展露了词人功业未成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境.三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歌大意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风一般卷过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主题与赏析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之情.1.上片描写了打猎时的壮阔场景,突出了一个“狂”字体现在一太守出猎的雄姿,二太守出猎的场面,三太守出猎的豪气;下片则表现了词人要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2.引用典故“看孙郎”引用孙权“孙郎射虎”的典故,作者以孙权自比,表现自己过人的胆略和勇气.“遣冯唐”以魏尚自比,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让他有机会再展宏图,为国立功.“射天狼”的典故表现词人希望英勇杀敌,保卫边境安全,报效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感.绘诗境: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示例: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练习1.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是_宋_朝_苏轼,字_子瞻_,号东坡居士________,与__苏洵____, 苏辙并称“三苏”.“江城子”是__词牌名____,___密州出猎___是词的题目.词中借用典故,表达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两句是:持节云中 , 何日遣冯唐2.简述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引用“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的意思.2.引“亲射虎”典故,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突出表现了他虽年纪已经不小,但仍有着少年的狂气.引“遣冯唐”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表达了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引“射天狼”典故,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3.“千骑卷平冈”一句中,“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3.“卷”是“席卷”的意思,极言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写太守率领众随从纵马狂奔飞快越过小山岗,突出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4.结尾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之情.四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作背景这是词人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所作.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诗歌大意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去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主题与赏析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首句用笔极为细腻:其意不过是说风吹花落,却不从正面着笔,而落墨于“风住”、“花已尽”的结局.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花遍地,而这又反照出风之狂暴.一句中有三层曲折,确是匠心独具.次句写日色已高,而犹“倦”于梳头,“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想梳头却无力梳洗打扮来从侧面揭示情怀之苦、心绪之乱.三、四两句是漱玉词中并不多见的直抒胸臆之笔.之所以一改含蓄风格,当是因为汹涌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无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渲泄.“物是人非事事休”,说明她生活中原有的美好东西已尽皆丧失,无一留存,虽是放笔直书,却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闻说”二句宕开一笔,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这是其构思新颖处.此外,下片中“闻说”、“也拟”、“只恐”六字前后勾连,也是揭示作者内心活动的传神笔墨.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赏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比作有重量的物体压在心头,连船也载不动.比喻新奇,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练习1.简要说说武陵春中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1.作者先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浓重的哀愁.这哀愁浓重到使她无心梳妆打扮的程度,甚至不能提起,不能触摸.然后“只恐双溪舴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2.由“也拟泛轻舟”可联想到词人如梦令中写泛舟的词句是什么武陵春中作者泛舟的目的是什么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为解国恨家愁.五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写作背景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夸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激烈.诗歌大意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里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把八百里牛名分给将士们烤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完成替君主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博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现在已白发丛生主题与赏析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回忆边塞征战生活,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壮词”特色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3.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练习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是朝爱国词人姓名,与并称“苏辛”.宋辛弃疾苏轼上阕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了喝酒后挑灯看剑的活动.梦见了自己已经置身于抗敌的前线.2.描绘上阙中描写军队生活的画面.2.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3.这首词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词通过回忆边塞征战生活,来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4.假如你是词人的好友陈亮,该怎样劝慰一下“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附录一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歌大意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妇女们担着篮子送饭菜,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年底家里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主题与赏析本诗通过旁观农民刈麦、目睹农民艰辛的劳动场面,听了贫困村妇的悲惨诉说,表现了人民劳动的艰苦、生活的贫困,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自己不事农桑而俸禄优厚的内疚.练习1.请用生动的语言展现“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之一劳动场景,并体会这一劳动场景的作用.1.夜里刮起南风,麦子被风吹黄了,覆盖在田埂上.妇女们挑着盛满食物的竹筐,小孩提着装满汤的壶,去给在南冈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一些农民在南冈麦田埋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也不觉得炎热.这是第一个劳动场景,其特点是热火朝天,全家忙碌,就连本该乘阴纳凉,纵情玩耍的儿童也携壶送浆,奔波不停,足见这一家农民的艰辛不易.2.由“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你能联想到李绅的悯农,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3.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这与观刈麦中的 , 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加以比较,说一说它们共同的表达效果.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都写出了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心理,表现了百姓生活的艰辛、痛苦,饱含着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4.“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农民怎样的生活状况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4.作者见证了农民生存的艰难痛苦,沉重赋税,无以为生,只好靠拾麦充饥.流露出对农民的怜悯和同情,也从侧面揭示出官家横征暴敛、赋税沉重的罪恶.附录二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诗歌大意夜半更深明月西挂照亮半边人家,北斗七星横卧南斗六星也已倾斜.今夜我忽然感到春天的温暖气息,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的窗纱.主题与赏析诗是抒写感受大自然物候变化的,清新而有情致.这类诗是诗人对外界自然事物、气候加以精细体察而萌发于心的一种敏感、灵感凝成的景象.诗的首二句是写仰望,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阑干,暗隐时辰流转;后二句是写俯视,大地静谧,夜寒料峭,虫声新透,感知春之信息.构思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赏名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示例:“偏”字表达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愉悦心情,“新”“绿”表现了早春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练习1.描绘一、二两句所展现的春日月夜图.1.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影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3.由“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可以使人联想到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描写早春的名句 ,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附录三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诗歌大意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主题与赏析此诗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愁.诗人选取寒秋时早行时于驿站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和思乡之情.此诗成名主要在于第二、三联的成功.诗人将十个名次一一排开,选材典型,抓住了最能表现羁旅之思景物组合成一个意境,有声有形,形象感极强.练习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通过作者对早行回乡途中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和思乡之情.2.请结合诗歌内容描述颔联的景色.2.天边残月未落,房顶盖着茅草的山中小客店,传来报晓鸡鸣.村外,木板小桥上凝着一层白霜,桥上下一行疏疏落落的脚印.附录四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作背景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诗歌大意驿站外的断桥边,寂寞地开放.已是黄昏时刻,她独自愁思,更加还有风雨摧残.她花开在百花之先,并非有意苦苦地争夺春光,听凭着群芳心生嫉妒.即使零落成泥,清香却如故.主题与赏析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词章.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化为尘泥,依旧保持着清香.这首词上片写梅花在风雨交加的寒冬黄昏中孤独地开放着,这正是作者不幸遭遇的形象化.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操节自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抒发自己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其实也正是作者一生标格孤高,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不渝的铮铮傲骨的真实写照,故历来为后人称颂.全词用清俊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形象地写出梅的品格、姿态,隐喻表达了作者矢志不移,坚持理想的高尚品质.练习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操节自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抒发自己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也正是作者一生孤高,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不渝的铮铮傲骨的真实写照.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2.托物寄意,物我相融.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3.“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哪个字用的好,试作评析.3.一个“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但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为下句写梅花的高洁品质作铺垫.附录五破阵子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诗歌大意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正惊疑着昨晚的春宵美梦,原来是今朝发现田中土肥草盛,不由得脸上生笑.主题与赏析用状物法写春景,春意盎然,清新朗润.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青春的无限美好,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喜悦.练习1.描绘“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所展现的美好画面.1.美丽的池塘边,星星点点的长出了碧绿的青苔,树上一只黄鹂躲在嫩绿的树叶后,清脆的鸣叫,春日白天见长,雪白的柳絮在漫天飞舞.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青春的无限美好,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喜悦.附录六浣溪沙苏轼籁籁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诗歌大意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缲车的吱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主题与赏析这首词通过对途中细节的描写,绘成了一幅温馨、祥和、恬淡、和谐、清新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尊重农人、平等待人的品格,也折射出其喜悦的心情.练习1.作者为了渲染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选取了哪几个画面请将画面描绘出来.1.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簌簌飘落的枣花沾满衣巾,缲车的响声缭绕在上空.古柳树下,穿着牛衣的人在那里卖黄瓜.2.从下片看,作者是以怎样的身份出现在百姓面前的这体现了苏轼怎样的特点试结合“敲”字加以分析.2.作者是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在百姓中的;为官的平易近人,不摆官架子.例如“敲”字刻画了作者的动作自然谦恭,仿佛造访朋友,唯恐惊扰于他,表现出一方州官的平易近人、体恤百姓的特点.附录七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诗歌大意薄雾浓云笼罩着淡淡的哀愁,瑞脑香烟缭绕在金兽炉口,又度过了一个漫长的白昼.百无聊赖中又是重阳佳节,玉枕纱帐,半夜时候,已觉凉意浸透.黄昏后,在赏菊的东篱饮酒,只觉阵阵幽香飘漾在衣袖.不要以为饮酒赏菊就可以解忧,你看那西风卷动帘脚,露出个人儿来,比菊花还瘦.主题与赏析全词情景交融,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在重阳佳节的寂寞相思情怀和浓浓的离愁别绪.练习1.这首词作于何时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重阳节.抒发了词人在重阳佳节的寂寞相思情怀和浓浓的离愁别绪.。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最全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最全总结

《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宋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任由这突如其来的一阵雨吹打吧,不怕!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sè)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先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二》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宋代〕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从黄昏至拂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里低声吟唱。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宋代〕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内古诗鉴赏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内古诗鉴赏

人教版九年级春季版课内古诗鉴赏【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摆布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摆布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摆布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

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摆布去采摘。

文静美好的少女,抚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赏析:《诗经》著名诗篇,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有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

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充分浮现了古代劳感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对正当、自由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获得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

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

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

这本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

《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本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

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窍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泛起的。

(完整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

(完整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鉴赏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了词人虽处逆境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坚强性格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导读赏析(17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导读赏析(17首)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导读赏析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本词重点句翻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句子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表现了边塞的凄凉。

3.主旨赏析: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简要分析。

运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刻石燕然的目的。

4.手法赏析: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寒深重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中考真题再现:(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清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

“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

“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和赏析(精编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和赏析(精编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和赏析(精编版)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w w.5 Y k 九下古诗词原文和赏析1.饮酒(第五首)【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评析】这首诗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风光的真情和高洁人格,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和旷达的心胸,以及向往闲适的田园生活、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2. 行路难【唐代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评析】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为李白饯行。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这首诗通过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3.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评析】这首语调自然亲切的诗歌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的赞美,流露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诗人陶醉于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的太平景象,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反映了他乡居闲散仍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部编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古诗词翻译+赏析重点知识

部编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古诗词翻译+赏析重点知识

部编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古诗词翻译+赏析重点知识内容有点多,建议先收藏保存。

码字不易,觉得不错可以点个赞支持一下哦!01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赏析】这首词描绘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表达了词人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故乡的矛盾心情。

上阕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

词人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雁去”句写出了天气的寒冷;“边声”句,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有的声音。

“孤城”句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下阕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词人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建立军功、勒石燕然,表达了词人爱国、卫国的精神。

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和戍边将士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主题】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写法】①上阕着重写景,为下文抒发感情作铺垫;②下阕着重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③运用典故、互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部17首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部17首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部古诗词(17首)人教部编版(拼音、注释、赏析)1[现代]陈毅《梅岭三章》2[宋]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3[宋]苏轼《江神子/江城子密州出猎》4[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5[近代]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6[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7[宋]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8[宋]辛弃疾《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9[清]纳兰性德《浣溪沙》10[汉]两汉乐府《十五从军征》11[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2[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3[宋]文天祥《过零丁洋》14[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15[宋]文天祥《南安军》16[明]夏完淳《别云间》17[明]王磐《中吕·朝天子》1、梅岭三章【现代】 陈毅断du àn 头t óu 今j īn 日r ì意y ì如r ú何h é?创chu àn ɡ业y è艰ji ān 难n án 百b ǎi 战zh àn 多du ō。

此c ǐ去q ù泉qu án 台t ái 招zh āo 旧ji ù部b ù,旌j īn ɡ旗q í十sh í万w àn 斩zh ǎn 阎y án 罗lu ó。

南n án 国ɡu ó烽f ēn ɡ烟y ān 正zh èn ɡ十sh í年ni án ,此c ǐ头t óu 须x ū向xi àn ɡ国ɡu ó门m én 悬xu án 。

后h òu 死s ǐ诸zh ū君j ūn 多du ō努n ǔ力l ì,捷ji é报b ào 飞f ēi 来l ái 当d ān ɡ纸zh ǐ钱qi án 。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从军行·烽火照西京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2. 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3.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4. 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5. 凋:此处意为“使脱色”。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6. 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简析】: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