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中药方

合集下载

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配方[发明专利]

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配方[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配方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王秀珍
申请号:CN201511022539.8
申请日:20151230
公开号:CN105456750A
公开日:
20160406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中医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配方,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白花鹅掌柴1-3份、七叶莲2-4份、天麻1-3份、蝉蜕1-3份、地龙1-3份、薜荔2-4份、节节茶2-5份、红线麻2-3份、七鳃鳗3-5份、雪猪骨3-5份、瓜子藤2-3份、薜荔2-3份、石风丹2-3份、防风2-3份和黄皮2-3份,诸药配伍,祛风止痛、舒筋活络、散风通络,有效治疗三叉神经痛,无副作用,不易复发。

申请人:青岛蓝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市南分公司
地址: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福州北路6号3号楼103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红福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陈月福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三叉神经痛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三叉神经痛

不致 上逆 , 气 降 则 短 气 自除。 故 李 《 匮要 略广 肺 金
注》 : 肺 主 气 , 气 有 水 饮 , 肺 气 虚 滞 , 能 通 调 云 “ 短 是 不 水道 , 下输 膀胱 也 。… …补 肾壮 水 以利小 便 , 子能令 则 母实 , 而肺 气亦 利矣 ” 。 2 4 补脾 以治 肺 . 适 用 于 脾病 传 肺 , 病 及 子患 者 。 母 脾土 为母 脏 , 金为 子 脏 , 肺 当脾 土发 生 疾 病 可传 肺 金 , 从而 发生母 病 及子 的病 传 。《 黄帝 内经 ・ 问 ・方盛 素
是应 肯定 的 , 因为桂 枝加 葛根 汤一方面 可 以解 肌祛风 、 滋 阴和 阳 ; 一 方 面 能舒 经 通 络 , 除经 脉气 血 之 凝 另 解
几几 , 汗 出恶 风者 , 枝加 葛 根 汤 主之 。 众 所周 知 , 反 桂 ”
病 人是在桂 枝汤证 基础 上又 出现 了“ 背 强 几几 ” 所 项 , 以才加用 葛根 。与此 相类 似 的 就是 葛根 汤 , 文 : 太 原 “
妇 人 杂病 篇 》 用半 夏 厚 朴 汤治 疗 “ 人 咽 中如 有炙 妇
脔 ” 亦 即后 世 之 梅 核气 , 病 因多 为 七 情 郁 结 , 气 , 其 肝 失 于疏 泄 , 木反侮 肺 金 , 使 肺之 气 机 不 畅 , 能输 肝 致 不 布津液 , 气滞痰 凝 , 逆 于 咽喉 。方 中苏 叶 芳香 轻 扬 , 上 宣 气解郁 , 配合 半夏 、 厚朴 、 茯苓 、 生姜 化痰结 , 降逆气 , 使 气郁得 解 , 痰凝 得 开 , 咽喉舒 畅 。临床上 梅核 气患 则 者 常伴有 精神抑 郁 、 闷叹息等肝 郁气 滞见症 , 多 以 胸 故 半 夏厚朴 汤酌加 疏肝 理气之 品 以提高疗 效 。 2 3 温 肾以治肺 . 适 用 于 肾病 传肺 , 子病 累母 患 者 。 肾水为子 脏 , 肺金 为 母脏 , 肾水 发 生疾 病 可传 肺 金 , 当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中药治疗知识“三叉神经痛”有时也被称为“脸痛”,容易与牙痛混淆。

是一种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

多数三叉神经痛于40岁起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尤多,其发病右侧多于左侧。

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

治疗方法除了西药的卡马西平、手术外,中药治疗是好方法,可以彻底治愈。

目前效果显著的中药名方有“东方-头痛散”。

病情简介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是指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剧烈疼痛,痛如放电、刀割样的疼痛症状、常人难以忍受的神经性疾病。

发病率高,年龄多在40岁以后,女多于男。

说话、刷牙或微风拂面时都会导致阵痛,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三叉神经痛患者常因此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因此被人称此痛为“天下第一痛”,又称痛性抽搐。

在临床上通常将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尚未能发现病因。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常继发于局部感染、外伤、三叉神经所通过的骨孔狭窄、肿瘤、血管畸形、血液循环障碍等。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人查体及其它辅助检查中常有异常。

现代医学对本病诊断是据其疼痛部位、性质、发作次数、时间和诱因等,在排除颅脑占位性病变之后,其诊断并不困难。

就其发病学说而言,有诸如病毒感染学说、病灶学说、缺血学说、颈神经学说、遗传学说、变态反应学说等等。

国内外统计的发病率分别是47.8/10万和62.6/10万,女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

临床表现三叉神经痛1)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阵发性剧烈疼痛,历时数秒至1-2分钟,,每次疼痛情况相同。

2)疼痛可由口、舌的运动或外来刺激引起,常有一“扳机点”,触之即痛,多在唇、鼻翼、眉及口腔内等处,因怕引起发作,病人常不洗脸,少饮食以致面部污秽,消瘦,严重者身体虚弱,卧床不起。

中医药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60例

中医药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60例

其症 状 为 阵 发 性 疼 痛 , 麻 木 不 仁 , 或
11 一般资料 .
眩晕 恶 心 , 头 晕 、 闷 、 烦 、 重 体 倦 , 淡 自腻 , 濡 滑 。 兼 胸 心 肢 苔 脉 治 宜 祛 风化 痰 。用 白附 子 1 、 蚕 1 g 全 蝎 9 、 夏 1 、 2g僵 2 、 半 g 2 g
胀 痛 如 裂 , 见 面红 目赤 , 可 口渴喜 饮 , 烦 , 便 秘 结 , 红 , 心 大 舌 苔 黄 厚 燥 , 滑数 。治 宜 清 胃 泻 火 、 痉 止 痛 。 用 当 归 1 、 脉 解 2g 黄
连 9g 生 地 2 、 皮 1 、 麻 9g 生 石 膏 3 、 母 1 、 、 0g 丹 0g 升 、 0g 知 2g 白芷 1 , 煎 服 , 日 2次 。 2 水 g 每
三 叉 神 经 痛 是 临 床 较 为 常 见 的神 经 系 统 疾 患 , 床 特 征 临 为 面部 三 叉 神 经 分 布 区 有 反 复 发作 的 阵发 性 剧 痛 , 刀 割 、 如 钻
刺 、 灼 或撕 裂样 。发 作 常 无 先 兆 , 严 格 限于 三 叉 神 经感 觉 火 且
g 白芷 9 , 麻 、 半 夏 各 1 , 辛 6g 钩 藤 2 , 决 明 , 天 g 制 2g 细 , 0g 石
径 35mm、 2 ~7 m 毫 针 针 刺 所 取 穴 位 。用 提 插 捻 转 . 长 5 5m
泻 法 , 据 病 情 留 针 1 ~3 n 较 重 者 可 酌 情 延 长 留 针 时 根 O 0mi,
间 , 要 时可 留针 1 , 日 1 h 7 一
显 , 触鼻翼、 部和舌 可以诱发 , 轻 颊 目前 病 因 尚 不 明 了 。若 单 独 长期 采 用 某 种 治 疗 方 法 , 数 患 者 易 复 发 或 出 现 不 同程 度 多 的 并发 症 , 如链 霉 索局 部 封 闭虽 然 能 抑 制 感 觉 神 经末 梢 、 解 缓 疼 痛 , 1a 复 发 率 达 3 %[ 祖 国 医 学 认 为 本 病 为 风 寒 但 的 6 。

四虫二蛇汤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

四虫二蛇汤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
性 盆 腔炎 16例 , 得 较好 疗 效 , 告 如下 。 0 取 报
1 临床 资 料
3 O例均为 门诊患 者 , 8例 , 2 男 女 2例 ;O岁 以上 2 4 3例 ,
4 0岁 以下 7例 ; 病程 最 短 1周 , 长 半 年 , 均 为 1 月 。 均 最 平 个 有 三 又神 经 分 布 区短 暂 的反 复 发 作 性剧 痛 。
祛 湿 清 热 法 治疗 慢 性 盆腔 炎 16例 0
蒋塘瑛 , 黄逸玲
[ 中图分 类号 ] 25 9 11 [ R 5 .5 . 文献标 识码 ] B
[ 文章编号]04 2 1 (o 8 l — 0 — l 10 — 84 20 ) 1 7 6 0
2o 0 5年 1 ~2o 月 07年 1 笔 者 自拟 四 虫 二 蛇 汤 治 疗 三 2月 叉神 经痛 3 O例 , 得较 好 疗 效 , 告 如 下 。 取 报 1 临床 资 料
热瘀结 。西医诊断参照 《 产科 学》 。排 除妊 娠期 或合并 妇
有心、 、 肝及造血系统严重疾病 者。 肺 肾、
2 治 疗 方 法
用江西杏林 白马药业 有 限公 司生产 的妇炎康复胶 囊 , 每
次 4粒 , 日 3次 口服 ,O天 为 一 疗 程 。 每 2
3 疗 效 标 准
实用中 医药杂志 2 0 O 8年 l 第 2 1月 4卷 1 l期( 总第 10期) 9
OURN LOF P L RAC1 CAL T 1 RADI oNAL CH1 TI NES Ⅱ CI E DI NE 2 O 12 . 1 O 8 V0. 4 No 1
化检查有所改善。无效 : 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
4 治 疗结 果

汉唐方剂讲解HT-025:三叉神经痛(疏通经络剂)

汉唐方剂讲解HT-025:三叉神经痛(疏通经络剂)

汉唐⽅剂讲解HT-025:三叉神经痛(疏通经络剂)注:汉唐⽅剂讲解系列,是紫极先⽣对倪海厦⽼师的汉唐100⽅进⾏系统透彻的讲解,通过他的讲解,让我们对⽅剂的遣⽅⽤药有了深刻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蓝⾊字体为倪师原⽂,⿊⾊字体为紫极先⽣的讲解。

--------------------------------------HT-25 疏通经络剂(如同西医学之三叉神经痛颜⾯神经痛)治疗如同西医学之三叉神经痛颜⾯神经痛,在⾯部的侧⾯,这疼痛是⼗分厉害的,在疼痛的时候如同闪电⼀样,经久不愈。

倪海厦定的名是中医药学⾥⾯疏通经络剂.疼痛如何治?吃⽌痛药基本上没办法解决,⼀般采⽤的是封闭,现在西医院⾥⾯专治法,实际上是封闭,过后,还会再疼痛,因为疼痛的部位它是在⾯部,接近于⼤脑精明之府这⼀部位。

疼痛封闭只能⽌住暂时⼀会,继续疼痛时,痛不可忍,有的痛起来⽣不如死,虽然此病不要命。

有时⽌痛剂亦⽆法⽌痛,有时西此病西医名三叉神经痛,是很剧烈的痛(如同电闪般痛),有时⽌痛剂亦⽆法⽌痛,有时西医注射酒精在痛处,到了⽆法控制时,只好切断神经(让⼈神感知不到它了)这病后遗症很⼤,很容易造成⾯瘫,即⼝眼歪斜。

为何发⽣此痛呢?⽬前西医也不清楚。

临床上看时,此痛延中医经络学中的⾜少阳胆经、⾜阳明胃经与⼿少阳三焦经三经⽽来。

⼿少阳三焦经经是⽔道系统--⽔⽕之道,⾕之府也;⾜少阳是胆经,⾜阳明是胃经,这三个经络有什么样的联系:学四圣⼼源之后已经知道,⼿少阳经是从⼿到头,⾜少阳经是从头到⾜;⾜阳明胃经是从头到⾜,⼈⾝体⽓机之降凡⼀切之降皆源于胃⼟之降,胆⽕随之⽽降,以温肾⽔,这⼀个情况,阳明胃与阳明胆经皆是属于不降的部位,胃明胃之不降,胆⽕上逆,根据经络⾛向,我们看⼀看,这三焦经,它的⾛向是围绕着⽿后,然后绕到⽿前,⾛到眉⽑的外侧,这是⼿少阳经;⾜少阳胆经:⾛于头部外侧;⾜阳明胃经上到⼤迎⽳后,有⼀条道要经颊⾚下关,以⼊于头顶部这⼀部位都是⼈头部的外侧,也是从颊车部位到太阳⽳⼀直到头部⼆侧,这⼀些全部是需要降的,属于降路.⼿少阳经是升的,升到头上后,要接主⾜少阳经再下降,这病关键问题是降路不⾜,不得以降,这⼀情况就要以降胃为主,同时要收敛胆⽕.经络为什么不降呢?还是在于经络不通,所以治疗的时候:适当⽤活⾎药以通经络,降胃敛胆⽕,胆⽕敛住后要在下收敛,如是使⽕降下之后,后头三叉神经部位疼痛就能减轻,⼀般来说三叉神经痛;颜⾯神经痛的病⼈或是由于⼼情不好, 经常有⽓郁现象或经常饮酒或⽤⽬过度眼疲劳或休息不⾜造成⽕在上不得下,等等可诱发疼痛,这是我给⼤家说⼀下经络的⾛向及病因病机是什么:是⽕在上不得降,所有经络活动能⼒均来⾃不同脏腑,⼀旦此动能⽆法畅⾏于经络中,则必发⽣抽痛,在以前的时候,我讲过关于疼痛,疼痛的发⽣实际上是⼈体的⼀个警讯,是⼀个⾃我保护机制的启动,同时也说过在体表部位发痒这是病情最轻的;其次是疼痛;然后是⿇⽊现象;然后是不仁--就是感觉丧失了,摸⾃⼰的⽪肤感觉是别⼈的了;,然后是不⽤,是动也动不了.这是从轻到重的反应:最轻是表⽪发痒,邪欲⼊⽽不得⼊,正⽓驱到表⽪部位,这样的病是最轻的;其次再进⼊⼀层:邪⽓盛了,或体内⽓机不流畅,正邪交战这时候才发⽣疼痛,这时候正⽓不是轻易把邪⽓驱赶出来或正⽓不轻易把经络打通;再往后,邪胜了,不得已通了,邪⽓积聚了, 就出现了⿇⽊现象,然后是⿇⽊不仁,不仁是⿇⽊之终,⿇⽊是不仁之渐,到达不仁这种程度:感觉是⾃我失去知觉了,这病情是很厉害了,这是⾝体的⼈神没办法感知了,也就是说正⽓所作⽤的⼈神没办法感知了;再往后就不⽤了,卫⽓也没办法在⾥⾯滋润了,使不了运动了,如偏瘫的⼈,左瘫左痪的⼈,⾝体没办法动了;不仁不⼀定就是不⽤,有时不⽤,但它还是有知觉,这情况是由于缺少卫⽓不能去⾏滋润了,这种情况有可能是⼏种症状同时在⼀块,也有可能单独⼀个症状存在,所说的这五层是⼈体病从轻到重的反应,也就是说不仁的时候可以不⽤也可以⽤,感觉到⽪肤⿇⽊的时候,肢体可以运动也可以不运动,在不⽤的情况肢体没法运动了,可以有知觉也可以没知觉,只是其正⽓不⽤,正⽓的不⾜要⼤于不仁。

三叉神经痛患者用叁岔清调理方法

三叉神经痛患者用叁岔清调理方法

很多人都会经常感到太阳穴、脸颊、耳朵、牙齿、嘴唇、鼻翼、眼眶、舌头会有那种很剧烈的疼痛感,不要小瞧这种疼痛感,很有可能是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疾病,患上三叉神经痛的感觉是非常痛苦的。

接下来给大家讲讲三叉神经痛的具体调理方法。

三叉神经痛又被称为“痛性痉挛”,是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的反复发作性剧烈疼痛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

常发作于单侧,常见为颊部、上唇、上牙龈和下唇、下牙龈同时发作。

1、中医中药调理三叉神经痛中医中药调理三叉神经痛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膏丸散丹汤药调理三叉神经痛的方法见效较慢,服用剂量很大,三叉神经痛个体差异很大,不容易坚持服用造成半途而废,另外容易复发。

2、口服西药镇痛药患者通过服用西药止疼药来镇痛,但是如瑞巴林、得理多、加巴喷丁这些药物普遍具有耐药性,服药后口服剂量需要逐渐增加,但是效果反而越来越差,其副作用较大,久服可引起粒细胞减少。

单纯血小板减少,导致血液病,并可使记忆力减退,视力、听力下降,肝功能损害等。

3、滴耳疗法祖国医学认为耳是人体的缩影,五脏六腑、皮肤九窍、四肢百骸等部位,通过经络与耳密切联系,故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之说。

滴耳疗法在我国医学文献上的记载很丰富,汉代《华佗神医秘传》、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元代朱震亨《丹溪治法心要》等都对滴耳疗法作了介绍,清代的《医宗金鉴》、《医学心悟》等均有明确的记载。

通过耳道滴入,可以调经络、通气血、和五脏、祛疼痛。

滴耳疗法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传统有效方法。

“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调全身”!抓住了“牛鼻子”,事半功倍!就是撬动三叉神经痛的支点!三叉神经痛康复的不二法门!一旦患上三叉神经痛,一定要及时调理。

想要调理三叉神经痛,不妨咨询下石家庄真定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看看吧。

三叉神经痛吃什么中药可减轻疼痛

三叉神经痛吃什么中药可减轻疼痛

三叉神经痛吃什么中药可减轻疼痛三叉神经痛是神经疾病的一种,它具有病程反复,难治愈的特点。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还是有些效果的,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三叉神经痛吃什么中药可减轻疼痛。

辨证施治:中医对本病的治疗,重在调和脏腑、流通气血,注意整体,治疗局部。

一般临床辨治可分以下证型:1、风邪侵袭:表现为面部掣痛,疼痛游走不定,涉及范围较大,或兼恶寒发热等外感表证,苔薄白,脉浮。

治宜祛风通络止痛。

方子:治宜疏风散寒,缓急止痛。

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

药用:川芎10g、荆芥10g、白芷10g、防风10g、细辛3g、甘草6g、薄荷10g。

寒甚者,加制附子、麻黄,生姜;面部肌肉抽搐者,加全蝎、蜈蚣。

2、邪热内蕴:表现为局部灼热疼痛,盘脉搏抽掣,入夜尤甚,烦渴,发热,舌红不泽,脉弦数。

治宜清热和络止痛。

方子:治宜清胃泻火,散热止痛。

以芎芷石膏汤合清胃散加减。

药用:细辛3g、石膏30g、白芷10g、菊花12g、黄连10g、生地12g、羌活10g、升麻6g、薄荷10g。

便秘者,加大黄;口渴者,加花粉、芦根、麦冬。

3、瘀血痹阻:表现为顽固疼痛,经久不愈,舌紫,脉搏沉涩。

治宜活血化瘀通络。

方子:治宜活血化瘀,祛瘀止痛。

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药用:川芎10g、细辛3g、赤芍12g、桃仁10g、红花10g、全蝎10g、元胡10g、老葱2根。

瘀血明显者,加上鳖虫、水蛭;便秘者,加酒军。

其他治疗;除辨证治疗外,本病还可用专方,外用方治疗。

三叉神经痛中医治疗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常用的中成药:七叶莲片:有片剂和针剂两种,服用片剂每次3片,每日3~4次;如用针剂,每次4ml,每日2~3次,肌肉注射。

与其他药物合用,可提高疗效。

野木瓜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野木瓜注射液,每次2ml,每日1~2次,肌肉注射。

元胡止痛片:口服每次6片,每日3次。

天麻丸: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

牛黄上清丸:口服每次2丸,每日2次。

芍菊上清丸:口服每次1/3袋,每日3次。

三叉神经痛怎么治疗小偏方

三叉神经痛怎么治疗小偏方

三叉神经痛怎么治疗小偏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一、药物治疗1、抗痫药物(1)卡马西平(痛惊宁)为首选药。

开始0.1g,每日2次,以后每天增加0.1g,直到疼痛停止后再逐渐减少,找出最小有效量维持,一般为0.6~0.8g/日,约70%病例有效(最大剂量不应超过1g/日)。

注意:可有眩晕、思睡、恶心、行走不稳等反应,但多在数天后消失,偶有皮疹、白细胞减少。

(2)苯妥英钠。

开始0.1g,每日3次,如无效,可每日增加0.1g(最大量不超过0.6g/日)。

约50%病例有效。

注意:长期服用可出现眩晕、恶心、皮疹、有时牙龈增生,偶见白细胞减少。

(3)以上两药单独应用效果不明显时还可以合用。

(4)氯硝安定2mg,每日3次,40%~50%病例有效。

注意:可有思睡、步态不稳等反应。

2、氯苯氨丁酸。

起始剂量5mg口服,3次/d,常用剂量30~40mg/d。

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和嗜睡等,约30%的病例不能耐受副作用。

3、维生素B12。

国外文献报道大剂量维生素B12可能缓解疼痛,机制不清,剂量为1000~3000µg,肌肉注射,每周2~3次,连用4~8周为一疗程。

通常无副作用,偶有一过性头晕]、全身瘙痒和复视等。

4、哌咪清。

文献报道哌咪清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疗效优于卡马西平,剂量为第1~4天,为4mg/d,第5~9天。

6mg/d,第10~14天,8mg/d,第14天以后,12mg/d,均分为2次服。

约83.3%的病例可出现手颤、记忆力减退、睡眠中肢体抖动等副作用,多见于用药后4~6周,通常不需终止治疗。

5、七叶莲(野木瓜)注射液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3次;疼痛减轻后改用口服药片3片,每日4次。

二、针灸治疗针刺患侧的攒竹、风池、下关透颊车、四白、合谷、足三里等穴。

亦可用耳针疗法。

三、封闭疗法本方法是注射酒精于三叉神经分支,破坏疼觉传导,注射区面感觉丧失,从而获得止痛效果。

由于面部感觉丧失,有的患者觉得比疼痛更难受,因而一般不宜选用。

三叉神经痛中西医临床治疗案例

三叉神经痛中西医临床治疗案例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由于三叉神经的炎症、损伤或压迫引起的神经疼痛,主要表现为面部剧烈疼痛,疼痛发作时伴随着面部抽搐和口眼歪斜等症状。

中医认为三叉神经痛是由于气滞血瘀、虚实夹杂所致的疼痛证,因此治疗应以舒肝解郁、活血化瘀、调和虚实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消风散、当归四逆散、丹参酮注射液等,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火针、艾灸、拔罐等。

以下是一个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案例:患者张某,女,53岁,因面颊疼痛、口眼歪斜,就诊于中医门诊。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认为其病属于肝胆郁滞、气滞血瘀所致的“面痛口眼歪斜”证型。

采用中药治疗,方剂为消风散加减,同时配合针灸和火针治疗。

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面颊疼痛、口眼歪斜等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调理,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由于三叉神经的炎症、损伤或压迫引起的神经疼痛,主要表现为面部剧烈疼痛,疼痛发作时伴随着面部抽搐和口眼歪斜等症状。

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以镇痛药、抗痉挛药和抗抑郁药为主,如卡马西平、加巴喷丁、文拉法新等。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植入神经刺激器、神经减压术、甘氨酸注射等。

放射治疗则是针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区域的放射治疗。

以下是一个西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案例:患者李某,女,65岁,因面颊疼痛、口眼歪斜,就诊于神经内科。

经过检查和诊断,患者被确诊为三叉神经痛。

首先采用药物治疗,口服加巴喷丁和卡马西平,但效果不佳。

随后进行了植入神经刺激器的手术治疗。

手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面部抽搐和口眼歪斜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患者张某,男,50岁,因右侧面颊部疼痛、针刺感、牙痛样疼痛,就诊于神经内科。

经过检查和诊断,患者被确诊为三叉神经痛。

患者首先进行了药物治疗,口服文拉法新和卡马西平,但效果不理想。

因此,医生决定进行手术治疗。

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张睿,刘翠,刘冰天
申请号:CN201510063811.0
申请日:20150208
公开号:CN104623294A
公开日:
20150520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属中药领域;本发明中药制剂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为:糙苏、白千层、草石蚕、槟榔、芥菜、刺梨根、瓜螺、海芋、红门兰、柯蒲木、梨皮、络石藤、榕须、山黄皮、苦菜和牛胆;本发明中药制剂所选药材配伍相宜,符合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学理论,并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除湿之功效,对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显著的疗效,疗程短、见效快,服用方便,治愈后不复发,安全无毒副作用,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理想药品,且总有效率高达98.4%。

申请人:张睿
地址:266003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16号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三叉神经痛中药方剂

三叉神经痛中药方剂

三叉神经痛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
【辨证】肝阳上亢,风火上扰。

【治法】清热泻火,平肝止痉。

【方名】三叉汤。

【组成】生石膏24克,葛根18克,赤芍12克,钩藤12克,苍耳子12克,柴胡12克,蔓荆子12克,黄芩9克,荆芥9克,薄荷9克,甘草9克,全蝎6克,蜈蚣3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锡武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肝阳上亢,上扰清窍。

【治法】柔肝潜阳,和络熄风。

【方名】四味芍药汤。

【组成】白芍30克,生牡蛎30克,丹参15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夏度衡方。

中药处方(三)
【辨证】气滞血瘀,风痰阻络。

【治法】活血通络,平肝祛风,止痛。

【方名】散偏定痛饮。

【组成】生地30克,当归15克,川芎20克,赤芍20克,白芍2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白蒺藜15克,天麻10克,石决明30克,牛子20克,升麻10克,地骨皮30克,白芥子15克,细辛6克,白芷10克,甘草10克,止痉散(分冲)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靳文清方。

中药处方(四)
【辨证】风邪内侵,瘀阻血脉。

【治法】祛风止痛,活血化瘀。

【方名】川芎止痛汤。

【组成】川芎20-30克,荆芥10-12克,防风10-12克,全蝎10-12克,地龙15-25克,细辛3-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重者可每日2剂。

【出处】蒋森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