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拍摄技巧 景深景别 机位 光线

合集下载

电影三点布光法

电影三点布光法

电影三点布光法在电影拍摄中,光线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恰当的光线可以为电影增添氛围、突出主题、表达情感,而其中一种常用的光线布置方法就是三点布光法。

本文将就三点布光法的原理和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一、三点布光法的原理三点布光法是指在拍摄过程中,通过三个光源来照亮被拍摄对象,以达到画面明暗分明、层次感强烈的效果。

这三个光源分别是主光源、补光源和背光源。

1.主光源主光源是三点布光法中最重要的光源,通常放置在被拍摄对象的一侧,角度为45度。

主光源的作用是照亮被拍摄对象的主要部分,使其形成明暗对比,突出主体。

2.补光源补光源放置在被拍摄对象的另一侧,与主光源相对。

补光源的作用是填补主光源照不到的部分,使整个画面更加均衡,避免出现过于明暗的局部。

3.背光源背光源放置在被拍摄对象的后方,主要用于照亮被拍摄对象的边缘,形成轮廓线,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二、三点布光法的应用三点布光法是一种常用的光线布置方法,广泛应用于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的拍摄中。

1.营造氛围通过三点布光法的运用,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和主题,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例如,在恐怖片中,可以借助主光源的侧面照射和背光源的逆光效果,制造出阴暗、恐怖的氛围;而在浪漫片中,可以通过主光源的柔和照射和补光源的补充,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氛围。

2.突出主题三点布光法可以通过调整光源的强度和角度,突出被拍摄对象的主题。

主光源的照射使主体更加明亮,成为画面的焦点;补光源的补充使整个画面更加均衡,避免出现过于明暗的局部;背光源的照射则使被拍摄对象的边缘形成轮廓线,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3.表达情感三点布光法还可以通过光线的明暗变化,来表达被拍摄对象的情感。

例如,在悲剧片中可以通过强烈的主光源和背光源的照射,突出主人公的孤独和无助;而在喜剧片中可以通过柔和的主光源和补光源的照射,传递出欢乐和轻松的氛围。

三点布光法是一种常用的光线布置方法,通过主光源、补光源和背光源的配合运用,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突出主题、表达情感。

最新二、 焦距 景别 景深

最新二、 焦距 景别 景深
第三节 焦距 景别 景深
一、焦距与景别
1.焦距的概念 (1)焦距指来自无限远处的平行光进入镜头, 在镜头的主轴上汇聚成一个清晰的点,这个点就 是焦点。由焦点到焦点平面的距离就是焦距。镜 头焦距的长度单位是毫米。如135相机的标准镜头 能把无限远处的物体在接近50mm焦距处结成清晰 的影像,那麽135相机的标准镜头的焦距就是50mm。 标准镜头焦距的长度接近底片对角线的尺寸,视 角接近人的正常视角。见图1:
图2-1:16 mm(鱼眼镜头)
图2-2:24 mm
2-3:35 mm
图2-4:70 mm
图2-5:120 mm
图2-6:200 mm
分析: (1)在距离不变的条件下,图2-1:用24 mm鱼眼镜头拍 摄,形成了近似远景的大场景。画面中包含整个看台和部 分的天空,被摄主体人物在画面中看不到任何细节。
2.影响景深的因素及规律:
(1)景深与镜头焦距的长短成反比,焦距 长,景深小;焦距短,景深大。鱼眼镜头在 F5.6的光圈时是全景深,从0.5米至无穷远都可 拍出清晰的照片。
(2)景深与光圈成反比,即光圈大景深小; 光圈小,景深大。
(3)景深与拍摄距离成正比,拍摄距离近, 景深小,拍摄距离远,景深大。
2.常见问题与操作技巧:
常见问题: 拍出的照片看不出透视的变化和景深的 变化。 操作技巧: 用顺光拍摄,背景颜色太深,因此背景 的变化不明显。应该采用侧光照明,选择有 明暗变化的背景,这样拍出的照片透视变化 和景深的变化就会很明显。
三、 景深及应用 1.景深的概念 (1)景深是镜头前,被拍摄场景纵向(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图7--2

电影拍摄技巧

电影拍摄技巧

电影拍摄技巧电影是一种受众广泛,富有观赏性和艺术性的媒体形式。

拍摄一部成功的电影需要众多技术和创意的结合,而其中的拍摄技巧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常用的技巧,以帮助电影人士制作出精彩纷呈的作品。

一、摄影机位的选择摄影机位的选择是电影拍摄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通过摄影机位的不同选择,可以突显剧情的紧张感,加强角色的个人魅力,以及传达特定的情感。

例如,当角色面临危险时,可以选择低角度拍摄,以突出角色的力量和勇气;当角色感到害怕或不安时,可以选择高角度拍摄,以表现角色的脆弱和无助。

二、光线运用的巧妙光线是电影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可以用于表达情感、烘托氛围、突出角色等。

在电影拍摄中,摄影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光线技巧,使影片画面更加生动、有层次感。

例如,利用逆光效果可以轻松地突出人物的轮廓,创造出神秘的氛围;使用阴影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

三、运动镜头的运用运动镜头是电影中常用的一种拍摄技巧,通过镜头的移动来展现剧情,提高观赏性。

合理运用运动镜头可以使观众更加投入剧情,增强电影的张力。

例如,通过手持镜头可以增强戏剧性效果并产生紧张感;通过运用运动平移镜头可以展示场景的全貌,给人以更直观的感受。

四、色彩运用的选择电影的色彩运用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感染力。

例如,运用冷色调可以表达出沉闷、冷漠的感觉;运用暖色调则可以表现出温暖、浪漫的情感。

五、剪辑的技巧剪辑是电影制作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拍摄素材的选择、组合和处理,可以创造出更具有张力的电影作品。

剪辑的技巧包括过渡的选择、镜头的时长和顺序等。

例如,通过使用跳切剪辑可以增加节奏感和紧迫感;通过使用慢镜头可以突出重点,增加戏剧效果。

六、音效的运用音效是电影拍摄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可以增添影片的真实感和观赏性。

合理运用音效可以使电影更加生动有趣,并且能够加强观众的情感体验。

导演的镜头技巧

导演的镜头技巧

导演的镜头技巧
导演的镜头技巧是指导演在电影或电视制作过程中,通过摄影机的运动、角度和构图等手段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或创造视觉冲击的技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导演镜头技巧:
1. 前后景对比:通过将主要人物或物体放置在前景或背景中,增加画面层次和立体感,突出重点。

2. 追踪镜头:摄影机跟随主体的运动,营造紧张的氛围,并强调主体的行动。

3. 镜头拉近/拉远:通过摄影机拉近或拉远的镜头运动,改变观众与主体之间的距离感,达到情绪上的冲击效果。

4. 随行镜头:摄影机紧随主要人物或物体移动,以第一人称视角的方式呈现,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5. 深度镜头:运用大景深手法,使画面前后的物体都保持清晰,突出全景画面的美感和空间感。

6. 抖动镜头:通过故意抖动摄影机,模拟紧张或动荡的情况,增加观众的紧迫感和焦虑感。

7. 镜头切换:通过不同的镜头切换方式,如剪辑或跳剪,使故事情节更具流畅性和连贯性。

8. 镜头旋转:摄影机围绕固定点旋转,营造梦幻或迷幻的效果。

9. 高低角度:利用摄影机拍摄角度的高低变化,改变观众对主体的视角,增强戏剧效果。

10. 镜头分割:将画面分割成多个小块或屏幕,同时展示多个角色或场景,创造多重视觉效果。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导演镜头技巧,实际上导演可以根据故事需要和个人创造性自由运用各种技巧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电影拍摄中的灯光设计如何利用光线营造氛围

电影拍摄中的灯光设计如何利用光线营造氛围

电影拍摄中的灯光设计如何利用光线营造氛围在电影制作中,灯光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可以照亮场景,还能通过光线的运用来创造出适合剧情发展的氛围。

合理的灯光设计可以增强电影的观赏性,传达情感,同时也是导演和摄影师表达自己创作意图的重要手段。

1. 基本光线类型在电影拍摄中,常用的基本光线类型包括主光、背光、补光和特殊效果光。

主光是为了照亮主体角色或物体,一般来说,主光会设置在相机前方的45度角,以确保照亮面部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一定的阴影效果,突出角色的轮廓。

背光则用于从背后照亮主体角色或物体,使其在画面中与背景产生对比,增强立体感。

补光则用于填补主光和背光之间的阴影区域,减少过于明暗的差异。

特殊效果光则是根据剧情需要设置的一种独特的光线,如闪电光、烛光等,它们可以为电影场景增加特殊的氛围。

2. 色温和色彩的运用灯光设计中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色温和色彩。

色温可以用来表达时间、氛围和情绪。

比如,使用较高的色温可以给人一种明亮、清晨的感觉;而较低的色温则可以营造出黄昏、夜晚的氛围。

利用色温的变化,可以让观众通过视觉来感受时间的流逝。

此外,色彩也是灯光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同的颜色可以传递不同的情绪和主题,如红色常常代表激情和紧张,蓝色则给人冷静和沉思的感觉。

通过合理选择色温和色彩,可以更好地支持电影的表达。

3. 阴影的运用灯光设计中的阴影是创造氛围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设置阴影,可以突出场景中的重要元素,增强观众对画面的关注。

在某些情感表达场景中,适当的阴影可以加深角色的内心矛盾,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此外,适当的阴影可以增加几何构图的美感,让画面更加有层次感。

4. 灯光运动与变换在电影拍摄中,灯光的运动与变换可以为电影场景增加生动感和变化感。

运动灯光可以使画面更加有趣,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同时,灯光的变换也可以通过视觉上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剧情的发展。

例如,在紧张的情节中,灯光可以迅速变暗,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而在喜剧场景中,灯光可以明亮且多变,增加观众的笑点。

电影摄影的技巧

电影摄影的技巧

电影摄影的技巧
电影摄影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涉及到许多技术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电影摄影技巧:
1. 色彩和照明:色彩和照明是电影摄影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通过使用不同的色彩调配和光线设置,摄影师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氛围和情绪。

合理的照明和色彩选择可以有力地支持故事的叙述。

2. 深度和组合:深度和组合是摄影中的基本概念。

摄影师可以利用景深的控制,将不同的元素放置在画面的不同位置,以创造出丰富的画面效果。

合理的组合和布局可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

3. 运动和稳定:电影摄影中的运动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摄影机的移动和稳定,可以营造出戏剧性的效果。

稳定器和其他摄影设备可以帮助摄影师在运动中保持画面的稳定性。

4. 镜头选择和焦距:选择不同焦距的镜头可以改变画面的透视和景深。

广角镜头可以捕捉更广阔的景象,而长焦镜头可以聚焦于细节。

合理的镜头选择可以根据需要来展现场景或者强调角色情感。

5. 摄影角度和构图:摄影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拍摄角度和构图方式来呈现故事。

高角度和低角度可以改变观众对角色和场景的印象,而对称和不对称构图可以影
响画面的平衡和视觉引导。

6. 切换和剪辑:电影摄影中的切换和剪辑是重要的后期制作技术。

通过剪辑和切换不同的画面,可以改变故事的流动和节奏。

合理的切换和剪辑可以增强故事情感和戏剧性。

这些只是电影摄影中一些常见的技巧,摄影师还可以通过创造性地应用这些技巧来实现自己独特的视觉效果。

掌握这些技巧需要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同时也需要艺术家对故事叙述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电影镜头鉴赏(色彩、构图、景别、光线)

电影镜头鉴赏(色彩、构图、景别、光线)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07:24:0 707:24: 0707:2 4Friday , December 11, 2020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0.12.1 120.12. 1107:2 4:0707: 24:07D ecembe r 11, 2020
近景
• 表现人物的表情 • 表现内心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 人物占据画面1/2高度以上的景别
特写
• 表现内心情感、情绪 • 强烈视觉效果 • 突出细部特征,揭露事物本质 • 突出质感
色彩
决定观众情绪
色彩
色彩的运用
• 1.想表现压抑、苦闷以及恐怖的情 绪可以用冷色调
• 2.暖色调特别适合表现神秘的气氛
• 3.想要营造出旁观的感觉可以用框架构图。
常识构图
• 直线构图:充分现实景物的高大 和深度,电影画面中的瀑布、参 天大树等可以用直线构图。
• 水平构图:传达平静、安宁、舒 适、稳定的感觉,常用于湖面平 川拍摄中;
常识构图
• 斜线构图:传达失衡、紧张、危 险的情绪
• X构图:线条、影调按X形布局, 透视感强烈,有利于把视线由四 周引向中心,或者景物具有从中 心向四周逐渐放大的特点。
绚烂的色彩刻画人物古灵精怪的性格
• 对世界的爱和热情让她的世界充满色彩, 所以她的世界理应是斑斓的、生动的。她 的家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楼下 的水果摊绿色的青椒、红色的番茄、橙色 的橘子构成一道美妙的图画。
色彩的冲击营造电影的氛围
• 低沉压抑的深咖啡色大沙发上, 背后是大片的 浅黄色木箱, 穿着粉红色的小外套的爱美丽瞪 大了眼睛充满了惊恐。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给 观众一种暗示:外面深沉压抑的世界给了小小的 爱美丽太多太多的压力。

第六章景别与镜头(摄像机机位选择与取景)

第六章景别与镜头(摄像机机位选择与取景)

6.2.1 拍摄距离与构图景别为了让人们在银幕上看到想要看的表现对象不同的距离、不同角度的形态,就产生了镜头的不同景别。

景别主要是指摄影机同被摄对象间的距离的远近,而造成画面上形象的大小。

景别的大小也同摄影镜头的焦距有关。

焦距变更,视距相应发生远近的转变,取景范围也就发生大小的转变。

景别的运用是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手段。

为了塑好鲜明的影视形象,要求创作者按照人物的主次、剧情的需要、观众的心理,处置好景别的大小远近。

景别的划分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为了使景别的划分有个较统一的尺度,通常以画面中人物的大小作为划分景别的参照物。

如画面中无人物,就按景物与人的比例来参照划分。

拍摄距离是指拍摄时,摄像机于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

面对一个目标,机位的方向和高度固定,镜头焦距不动,只要前后移动摄像机的位置,画面组合就会发生转变,摄像机寻像器中看到的景物范围和画面构造就不同,行家称为景别〔见图6-1〕常见的景别有以下几种:1.远景〔大全景〕摄影机远距离拍摄事物的镜头。

镜头离拍摄对象比拟远,画面就开阔,景深悠远。

此种景别,能充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可以用来抒发情感,渲染气氛,创造某种意境。

?黄土地?中的远景,人物都处置得很小,表现了人对自然的一种受制与无奈。

远景中视距最远的景别,称为大远景。

它的取景范围最大,适宜表现辽阔广袤的自然风光,能创造深邃的意境。

远景能大范围地囊括远近的景物,反映景物的全貌,而且表现周围的环境气派。

中国画有"远取其势"的画论,就是说远景是从大处着眼,以气势取胜的(见图6-2)。

但在远景中,景物的具体活动往往不很清楚,如一辆疾驶的汽车在公路的远景中,就像一只蠕动的硬壳虫;一片长满各类果树的山林,远看只见一片斑驳的色彩,乃至光线较差时,只是一片中国画似的墨黑。

传统的拍法会选择一些近景的景物点缀画面,以显示画面的层次和纵深。

2. 全景出现人物全身形象或场景全貌的镜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影视一直都走在世界影视的前沿,具有很大的参考学习价值,包括其摄像技巧,《最后三分钟》景别主要使用的是中小景别,而景深根据景别的设定和光线的控制配之以浅景深,可以保证很好地突出主体;多角度机位则可以很好地体现画面的时空性和空间性;光线在人工光和自然光之间熟练搭配,更好地对人物形象进行了艺术性的创造,同时也更好的创造出剧情需要的环境氛围,从而更大程度上的为短片的艺术性进行服务。

[关键词] 《最后三分钟》拍摄技巧景深景别机位光线1、引言要讲电影拍摄技巧,美国影视是不得不提的一个部分,每年美国都会生产出大量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

其中,《最后三分钟》就是美国影视的典型范例,虽然其长度只有5分18秒,但无论是从影片立意还是制作水准,都不亚于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

中国影视业正在蓬勃发展,每年都有不错的作品出现,但还是稍显稚嫩。

而摄像水平的高低是影视成功的一半,《最后三分钟》是如何通过技术的把握来体现其艺术性?我们可以从《最后三分钟》中学到什么?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2、《最后三分钟》简介《最后三分钟》讲述的是一位孤独的老人在工作的时候突发疾病,在临终前回忆自己一生的短片,画面部分全长3分55秒。

该短片是由美国好莱坞制作人员制作,导演为《终结者2018》的摄影指导SHANE HURLBERT利用佳能5D markII拍摄的,此短片的诞生在单反界和摄像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这部影片中,没有绚丽的特效,没有跌沓起伏的矛盾冲突,有的只是淡淡的音乐和波澜不惊的剧情。

该短片利用特殊的视角来展现人的一生,唤起人们对于生命的尊重。

在这部短片中,虽然拍摄器材为单反相机,但是画质却不亚于胶片机所拍出来的效果,因此这部短片对于摄像爱好者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3、《最后三分钟》的前期拍摄技巧对于一部好片来讲,前期拍摄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虽然现在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电影特效使用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仍然需要良好的前期拍摄作为铺垫。

3.1景深、景别的选择通过调节景深的深浅可以改变画面的空间感和时间感,增加表现力,获得特定的艺术效果。

一般来讲,小景深可以突出拍摄主体的艺术效果,大景深可以丰富画面的内容。

其实质是藏虚露实的艺术手法,合理调整景深使画面虚实结合,通过虚实并存增强动感和美感, 更加突出画面的主体。

同时,通过景深的调整控制使拍摄画面的纵向视觉距离与实际的距离发生变化, 使被拍摄的人与物或者物与物之间建立新的关系纵深距离, 在视觉效果上产生新的意义。

景别主要是指“摄影机同被摄对象间的距离的远近,而造成画面上形象的大小[1]。

景别的运用要求创作者根据剧情的需要、人物的主次、观众的心理,处理好景别的大小远近。

一般而言,景别基本上可以分为大特写、特写、近景、中景、全景以及远景。

而景别运用的不同,往往会造成不同的艺术效果。

中景等一般景别的镜头主要承担描写和叙述的作用;而远景、全景、近景和特写等主观色彩重的景别则主要发挥了表现心理内容及其它特殊效果的作用。

在《最后三分钟》中,能将主人公从小到大的各个阶段都完美地表现出来,依靠的是景别和景深的作用。

景别方面。

例如短片在00:32到00:44之间,连续运用5个特写来展现老人遭受心脏病的痛苦之情。

而在开篇00:05-00:32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全景、中景和近景的合理剪辑,简单明了的交代了故事的大致环境,避免了用一个长镜头交代事件环境背景的单调,也为接下来老人心脏病突发营造紧张的氛围埋下伏笔。

在2分4秒的战争场景中,随着主人公在地上爬行,景别由全景慢慢转变成近景,而在这个景别的变化中,随之配上演员的台词,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主人公对家乡的眷恋。

在景深方面,例如在00:48:到1:03,导演通过运用焦点的转移使景深产生了变化,并使得景别由特写转变成中景或者全景,突出了画面的空间感,增加了画面的张力;而在2:37开始的求婚场景,导演在演员背后安排了几盏旋转的灯,由于景别为近景,整个画面的景深较浅,加上灯和演员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因此,旋转灯虚化形成光斑,营造出一种浪漫温馨的环境,正好符合影片的情节设定。

从整部短片整体来看,在景别和景深方面,景别主要采用了中近景之类的小景别和浅景深,以达到更好地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心理变化的目的。

3.2 机位角度、运动的选择“摄像机镜头与被摄物体水平之间形成的夹角即为镜头角度,形成的夹角不同,即有了平视镜头、俯拍镜头和仰视镜头。

”[2] 机位角度的不同,往往也会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平视镜头适于表现具有明显线条结构或有规则图案的物体,不致因透视而损害线条和图案的正常结构;仰拍角度适用某些竖立的物体和高大的建筑物,可以收到挺拔直立的效果,拍摄有人物活动的某些场景,能够获得朝气蓬勃的效果,但经常使用会产生不稳定的感觉;俯视镜头能使被摄物体的体积压缩,容易使观众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觉心理。

运动镜头是指“在拍摄过程中, 变动机位、变动焦距或镜头光轴后拍摄的镜头”[3]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基本上可以分为推、拉、摇、移、跟、升、降镜头。

随着镜头运动的不同组合,亦可以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朱尉、贺清在《运动镜头的功能和表现力》一文中提到,“运动镜头能够创造视觉空间立体感的幻觉,造成观众介入影片事件、冲突的视觉感;展示动作的场面与规模;突出表现剧情中的关键性戏剧元素;突出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创造特定的情绪与氛围;创造影片的节奏;造成两个戏剧元素间的有机联系;揭示和深化场面的内涵”[4]。

相对于运动镜头,还有固定镜头。

固定镜头是指摄像机在机位、光轴、焦距三不变的条件下拍摄的一段连续的影像画面。

固定镜头不仅富有静态造型之美,而且表现静态对象,还可以强化动感。

在短片一开始,开场三个镜头分别为平视镜头、俯视镜头和仰视镜头从而交代了事件发生的空间关系;而在短片后半部分回忆的画面中,由于回忆画面主要是以第一视角来展示,因此,为了符合常规,回忆部分画面根据主人公的各个年龄的不同和参与事件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机位角度,或平视,或仰视,或俯视,从而使画面符合人文视角。

机位运动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一个镜头内,景别变化,场景更换,人物的表演和运动不通过剪辑,主要由连续不断的画面来体现,因此,机位运动所表达的空间转换、时间推移完全与现实相同,保持时间的真实延续,严守空间的统一,增强了画面的逼真性,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型[5]。

在《最后三分钟》中的机位运动方面,短片根据情节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现实情节,以客观镜头表现,另一部分是回忆情节,采用主观镜头表现。

在客观镜头画面,各个镜头都是固定镜头,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看待故事的发生。

而在回忆部分画面,主要是通过主观镜头来展示画面。

例如在3分19秒开始,主人公和父母在山上眺望的情节,一开始是一只手在草地上抚摸,然后镜头往上摇,由近景变为全景,父母在山上远眺。

这个运动镜头很好地展示了画面的空间,得以让观众更好的去揣测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在整部短片中,运动镜头较多,同时,由于镜头的运动,机位的角度变化也比较大。

通过不同的机位和镜头运动的搭配,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和时空感,以达到更好地体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的目的。

3.3 光线的控制一部好的影片,布光一直是一项重要的部分,不同光线的运用,可以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氛围。

李敏在《影视拍摄中的光线运用》的文章中就提到,“光线具有它特殊的功能:完成摄影画面曝光工作,实现影像确立;控制画面亮度水平和反差关系;决定场景气氛效果;突出、强调人物和景物的造型特点;为影片确定视觉基调;揭示被摄主体的形态、体积、轮廓、形状、大小等视觉特征;形成一定的明暗影调效果和关系;帮助画面构图;创造环境、显示环境特点和空间关系等场景特征;构成画面视觉造型风格”[6]。

同时在该文章中还提到,用光分为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两大派。

现实主义派倾向使用自然光,而表现主义倾向使用不同色温和位置的灯光来表达他们需要营造的氛围。

(原作者:李成林)在《最后三分钟》中,根据情节的不同,通过光线的不同运用,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在与妻子的相关场景中,除了妻子离家的场景外,都是运用了暖色调的光线,在床上亲热的场景和求婚的场景中通过将光线反射在柔光布上达到散射光效果,在海边嬉戏的场景中运用的是自然光,拍摄时间在傍晚,这个时候的光线比较柔和,通过暖色调的光线场景,使得画面充满着温馨和暧昧,恰到好处的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甜美的爱情。

而在回忆主人公小时候的相关场景中,基本上都是运用了自然光,而且场景设置都是在阳光明媚的天气条件下拍摄,暗示主人公小时候愉快的童年生活。

而在开篇的一组客观镜头中,为了表现老人痛苦的表情,使用了侧逆光,通过半剪影勾勒出老人的轮廓,仅仅从光线上就使观众感受到了老人的孤独与无助。

在这部短片中,光线还起到了另外的一个作用,即作为细节,将前后两个场景的镜头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在2分28秒开始到2分45秒结束,在这17秒的时间里,剧情将场景从战场上转移到求婚场景,而衔接这两个场景的细节恰好是光线。

在战场场景的机位,战友将手电筒射向主人公,此时画面恰好的虚化,而求婚的场景画面要求刚好是虚化的,梦幻的,从而很好地与求婚的场景衔接上。

总体而言,在《最后三分钟》的光线处理上,主要是根据剧情设定的环境需要的效果来进行布光,一方面对剧情环境氛围进行了创造,为整体短片想要表达的主题进行进一步的艺术创造,使观众能更好的融合到剧情之中;另一方面,在影片中,光线对于人物形象的构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结语通过上述分析,《最后三分钟》的前期拍摄中。

从技术角度来看,主要通过各个细节的精心设置,包括景别、景深、机位、运动以及光线等等的运用保证画面与剧情的搭配。

在短片中,景别主要使用的是中小景别,而景深根据景别的设定和光线的控制配之以浅景深,可以保证很好地突出主体,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影响画面的质量;多角度机位则可以很好地体现画面的时空性和空间性,防止短片由于过多的使用中小景而将短片的电影环境变得狭小;短片光线熟练在人工光和自然光之间熟练搭配,对人物形象的勾勒都通过反光板或者柔光布,使得光线更加柔和和细腻,更好地对人物形象进行了艺术性的创造,同时也更好的创造出剧情需要的环境氛围,从而更大程度上的为短片的艺术性进行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