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四)
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括《再别康桥》和《乡愁》两首现代诗。
这两首诗都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和余光中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旨在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对于现代诗的特点和魅力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生僻词汇和诗句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关注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一些生僻词汇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现代诗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掌握一些生僻词汇的意思,体会现代诗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情境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魅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两首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查找生僻词汇的意思,准备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呈现《再别康桥》和《乡愁》两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现代诗二首》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现代诗二首》的内容和意义。
2.理解现代诗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3.通过朗读《现代诗二首》,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内容《现代诗二首》•诗一:《登高》•诗二:《夜泊》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登高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登高”一诗的主题。
二、学习诗一《登高》(20分钟)1.教师朗读《登高》,学生跟读。
2.分析《登高》的内容和意义。
3.学生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诗歌朗诵(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比赛。
2.老师点评,给予表现突出的小组奖励。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1.复习《登高》的内容和主题。
二、学习诗二《夜泊》(20分钟)1.朗读《夜泊》,学生跟读。
2.分析《夜泊》的情感表达和语言技巧。
3.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宁静和孤独。
三、情感体验(15分钟)1.学生闭眼倾听《夜泊》,体会诗中的意境。
2.学生描述自己在夜晚的感受,进行情感分享。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现代诗二首》中的情感和意境,培养了对现代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朗读比赛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诗歌中的情感,提升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课后作业1.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现代诗二首》的理解和感受。
2.背诵《现代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中的意义。
七、延伸阅读1.阅读更多现代诗歌,拓展文学视野。
2.参与朗读比赛,提升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现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情感。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现代诗二首》的内容,能够朗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现代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
2.掌握诗歌的朗读和体会方法。
三、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包含《现代诗二首》内容及相关图片的课件。
2.角色扮演:老师准备好角色扮演《现代诗二首》中的诗人,增加趣味性。
3.评价表:准备对学生进行课堂表现评价的评价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播放相关视频或音频,唤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学习《现代诗二首》(10分钟)1.老师朗读《现代诗二首》,学生跟读。
2.老师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分组朗读(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行分角色朗读《现代诗二首》。
2.每组朗读完后,进行互评,评选出最佳表现的小组。
四、角色扮演(15分钟)老师扮演诗人,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五、情景表演(20分钟)学生自行分组,根据诗歌内容进行情景表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六、诗歌赏析(10分钟)带领学生共同赏析《现代诗二首》,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堂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评价表,对学生的朗读表现、情景表演和诗歌赏析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六、课堂延伸1.带领学生进行相关创作,让学生创作自己的现代诗。
2.组织学生参观相关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让学生继续深入了解《现代诗二首》中的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八、教学反思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优缺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以上是本次课程设计的详绽内容,希望能为您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四年级上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5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5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字词。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够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的“巧思”。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现代诗,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文最前面有一段导语,通过导语我们就知道学习这两首诗歌的方法了。
谁来给我们读读。
(学生个别读)2.这段导语中你提取出了哪些方法?板书:读诗歌,说景物,想画面。
3.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读读两首诗,我们先读第一首《秋晚的江上》。
二学习第一首。
(一)读出节奏1.出示《秋晚的江上》,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指名朗读)教学提示:①正音,尽(jǐn)管芦苇(wěi)。
②用诗和句子的不同排版对比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现代诗歌分行的特点,并通过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2.齐读诗歌。
(二)想象画面1.多美的朗读,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此时此刻正在江边欣赏着这幅美景,再仔细瞧瞧,这画面中都有哪些景物呀?教学提示:①学生自读中发现景物:鸟儿斜阳江上芦苇,老师板画江上芦苇鸟儿。
②学生借助教具“太阳”板贴,尝试结合诗歌意思将斜阳放在画面的适当之处。
学生在板贴中,感受斜阳渐渐西沉,时间缓缓推移。
2.想象画面,读出诗歌的意境。
(三)感悟巧思1.有人说,一首好诗一定有诗人巧妙的构思,从古至今,诗都很强调构思,这首诗中你发现诗人的巧思了吗?教学提示:①感悟“驮”字的巧思。
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这本来是大自然中最平常不过的景象,可是作者却说它是驮着斜阳回去,把原本看似没有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了一起,这就是诗人的巧思。
②感悟“掉”字的巧思。
夕阳洒在江面上,这是大自然中平常的景象,在诗人笔下,这一切似乎是鸟儿带来的。
③感受“妆成红颜”的巧思。
2022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现代诗二首》word部编版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文本分析〔一〕教材纵向简析本单元语文要素强调边读边想象画面, 感受自然之美. 《现代诗二首》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 也是一篇略读课文. 前两篇精读课文着重培养学生调动多种感官, 品味文字, 想象画面的能力. 《现代诗二首》那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描写的景物, 抓住表现景物特点的词句, 边读边想象画面, 体会诗歌蕴含的情趣, 感受自然之美.〔二〕课文内容简析《秋晚的江上》以清新简洁的语言, 勾画了一幅辽阔壮美而又令人心神向往的“倦鸟归巢图〞, 营造出了一种意趣丛生、耐人寻味的诗意境界. 《花牛歌》全诗四节, 运用回环反复的结构, 生动形象地把花牛的行动活泼地展现出来, 描绘了一幅花牛在草地上闲暇惬意的生活画面. 两首诗歌的语言简短精练, 有助于引导学生运用前两篇精读课文习得的方法——借助插图, 抓关键词, 边读边想象画面, 来体会诗歌蕴含的情趣,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三〕助学系统研析这篇略读课文的助学系统主要是“导语〞和“插图〞.课前导语提示学生“反复朗读下面两首诗, 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其中, “反复朗读〞“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提示学生怎么学, 想象“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提示学生“学什么〞.《秋晚的江上》的插图画了一轮西下的红日, 以及江上的倒影, 三只归巢的鸟和头白的芦苇在阳光照射下的红颜, 诗里的景物在图片中一一呈现.静态的插图无法呈现诗歌动态的美, 但借助插图, 有助于学生结合诗歌的关键词, 展开丰富的想象, 感受诗歌动态的画面美.《花牛歌》的插图画了一头坐在草地里的花牛, 它闭目小憩, 四周围绕着美丽的剪秋罗, 其中的一穗被花牛压扁了, 表现了花牛的可爱、顽皮. 这幅插图把第一小节文字描绘的画面, 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 让学生照样子继续想象:花牛在草地上还做了什么, 结果怎么样?几幅画面合在一起,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花牛的悠闲自在.二、学情分析了解了教材之后, 我们接着分析学情, 找准起点. 基于前两课的学习, 学生能调动多种感官, 边读边想象画面, 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读后想象到的画面.学习这两首诗时, 比拟困难的是有的景物学生没有见过, 比方“剪秋罗〞, 需要借助插图大致了解;还有的景物学生是熟悉的, 但景物的动态比拟抽象, 比方“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需要借助比照图片理解芦苇在夕阳下的变化. 有的词语意思发生了变化, 比方“偷渡〞, 原本指的是偷越国境, 通过想象画面, 才能发现在诗中指的是花牛做着梦, 夕阳悄悄西沉都不知道的画面, 表现了花牛的悠闲自在.从上面的分析可见, 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 学生知道要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 而这两首诗歌的关键词是描绘的景物以及景物的状态, 这些词语凝练抽象, 如何把凝练抽象的文字转换成饱满的画面, 是学生这节课的能力增长点.三、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巢、苇、罗、眠、霸、占〞六个生字, 并联系生活实际、课文插图和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思.2.借助课文插图, 找出诗歌描绘的景物, 运用抓关键词边读边想象的方法, 说说想象的画面.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和花牛在草地上的悠闲.四、教学难点根据以上目标, 我们立足本课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承当的任务, 让学生自主练习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进行学习的任务, 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借助课文插图, 找出诗歌描绘的景物, 运用抓关键词边读边想象的方法, 说说想象的画面.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能正确认读“巢、苇〞两个生字, 并联系生活实际、课文插图和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思.2.借助《秋晚的江上》插图, 找出诗歌描绘的景物, 运用抓关键词边读边想象的方法, 说说想象到的画面.3.有感情地朗读《秋晚的江上》, 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二〕教学重难点借助《秋晚的江上》插图, 找出诗歌描绘的景物, 运用抓关键词边读边想象的方法, 说说想象到的画面.〔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2.学生展示朗读, 分享诗句中不太理解的生词, 师生共同答疑.预设:“芦苇〞“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学生可借助课文插图理解“芦苇〞是一种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 颜色总体呈白色. “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这句诗, 可借助多媒体比照图片理解芦苇在夕阳下的变化.〔四〕再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画面1.借助插图, 联系诗句, 想象画面.从课文里找到适宜的词语, 给插图上的景物配注释. 还有哪些景物是插图里没有的呢?在文中圈出来.预设:圈画出来的景物有鸟儿、斜阳、芦苇、江面.2.前后联系, 抓关键词, 感受画面的动态美.联系上下文内容, 抓关键词找出这些景物在做什么?结果怎样?教学《秋晚的江上》时, 可让学生勾出鸟儿“驮着斜阳回去〞的“驮〞字, 它是鸟儿的动作也是鸟儿疲惫的状态, 结合插图由这个字联系生活实际来展开想象, 可让学生先交流自己疲惫时的状态, 以及人驮着东西的样子, 再进一步想象疲倦的鸟儿在空中飞翔时会是怎样的, 鸟儿又是怎样驮着斜阳的. “把斜阳掉在江上〞的“掉〞字是鸟儿驮斜阳的结果, 怎样“掉〞?掉在江面上会产生什么画面?“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的“妆〞字是斜阳掉在江面的结果, 怎样“妆〞?妆点了什么画面?这样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 文字就动起来了.3.朗读诗歌, 体会意趣, 让画面更饱满.《秋晚的江上》中“尽管是倦了〞可读得消沉柔软些, 表现归鸟的疲倦之意;“双翅一翻〞语速可读得稍快些, 表达归鸟动作的利落;“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可读得语调稍高、语速稍快一些, 表现出诗人见到夕阳映红芦苇的惊奇、喜悦.可采用抽生展示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方式, 去体悟诗歌意趣.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1.能正确认读“罗、眠、霸、占〞四个生字, 并联系生活实际、课文插图和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思.2.借助《花牛歌》插图, 找出诗歌描绘的景物, 运用抓关键词边读边想象的方法, 说说想象到的画面.3.有感情地朗读《花牛歌》, 感受花牛在草地里的悠闲.〔二〕教学重难点借助《花牛歌》插图, 找出诗歌描绘的景物, 运用抓关键词边读边想象的方法, 说说想象到的画面.〔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2.学生展示朗读, 分享诗句中不太理解的生词, 师生共同答疑.预设:“剪秋罗〞, 需要借助插图大致了解;“偷渡〞, 原本指的是偷越国境, 通过想象画面, 才能发现在诗中指的是花牛做着梦, 夕阳悄悄西沉都不知道的画面, 表现了花牛的悠闲自在.〔四〕再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画面1.借助插图, 联系诗句, 想象画面.从课文里找到适宜的词语, 给插图上的景物配注释. 还有哪些景物是插图里没有的呢?在文中圈出来.预设:圈画出来的景物有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青峰.2.前后联系, 抓关键词, 感受画面的动态美.联系上下文内容, 抓关键词找出这些景物在做什么?结果怎样?教学《花牛歌》时, 可让学生分别勾出表示花牛活动的词“坐、眠、走、做梦〞, “坐、走〞是花牛动态的画面, “眠、做梦〞是花牛静态的画面. 花牛“坐〞是怎么坐呢?压扁剪秋罗. 花牛“眠〞是怎么眠呢?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走〞是怎么走呢?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做梦〞是做了什么梦呢?太阳偷渡了青峰. 这样将花牛的活动前后联系起来想象, 一只悠闲自在的花牛形象就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之中了.3.朗读诗歌, 体会意趣, 让画面更饱满.教学《花牛歌》, 采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读出动静交替的美感. 读第1节时, 可关注花牛的一“坐〞一“压〞两个动作. 读第3节时, 可关注花牛一“走〞一“甩〞两个动作, 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动感, 感受花牛的顽皮、可爱. 读第2、4节时, 可关注“眠〞“做梦〞, 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静谧感, 感受花牛的悠闲、自在.可采用抽生展示读、全班齐读的方式, 去感受画面带来的意趣.六、板书设计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 理解古诗的含义,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竭力营造诗意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品悟字词, 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读悟结合, 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温故知新1、师:同学们, 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 谁来背诵?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出示该诗, 并配边塞图片〕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师:是啊, 边塞, 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唐玄宗开元十五年, 公元727年, 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 看到了边塞的风光, 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 于是, 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 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这节课, 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 板书课题:出塞, 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 理解诗意1、出示整首诗师:请大家翻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 请你, 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师:读的字正腔圆, 请坐. 〔读的真不错, 读出了节奏……〕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 读出节奏, 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 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评价〕师:我们一起来读, 读出诗的味道. 〔生齐读〕3、师:同学们,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请闭上眼睛, 随着老师的朗读,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预设:明月, 边关, 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 互文的写法, 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 冷清, 孤独, 寂寞〕4、师:夜深了, 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 提起这明月, 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 请看:〔出示: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土. ——〔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土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大家一定能够发现, 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5、师:是啊, 远离家乡和亲人, 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 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 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土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齐读〕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 经历了多少年?〔八百多年, 将近一千年〕Ppt出示秦朝——————汉朝——————唐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公元618年6、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 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 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 时光穿越千年, 不变的是什么?〔明月, 边关〕在遥远的边塞, 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 还有战争没变〕这就是边塞的战争, 出示:〔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参军行》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黄尘足今古, 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 守关将士的痛苦〕师:千百年来, 一批又一批的将士, 他们离家万里, 长途跋涉来到边关, 有多少人回去了?〔指名说, 引出“人未还〞〕师:一个人未还, 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 人未还, 人为什么没有回来?〔引导学生说出, 战死沙场, 终老边关〕师: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明月, 年对边关, 面对着常年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 他们怎能不思念故土, 怎能不思念亲人. 我们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7、师:面对着这一轮明月, 守关将士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出示:白发苍苍的父母, 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勤劳善良的妻子, 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天真无邪的孩子, 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师指名说〕师:用上诗句说一说, 可以改一改诗句.假设你是守关将士白发苍苍的老父亲, 〔引导学生说出〕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儿未还〕假设你是守关将士勤劳善良的妻子, 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夫未还〕假设你是守关将士天真无邪的孩子, 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父未还〕假设你是守关将士亲如手足的兄弟, 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兄未还〕师:千百年来, 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啊! 他们苦守着边关, 守望着明月, 一遍遍嗟叹, 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千百年来, 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的亲人, 他们遥望边关, 守望明月, 一遍遍呼唤着, 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8、师:天伦之乐不能享, 儿子孝道不能尽, 明明有家不能回. 都是因为这战争啊! 同学们, 读到这儿的时候, 你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引出对战争的痛恨;愤怒〕三、拓展延伸, 感受期盼1、师:俗话说, 国难思良将, 在战争频繁的边塞, 守关将士也在盼望:〔师读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2,、他们在盼望谁呢?〔指名说, 汉代飞将军李广〕3、出示李广的资料〔林暗草惊风,将军夜挽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梭中.————〔唐〕卢纶《塞下曲》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当时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危害人民.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 一日,李广狩猎回来,路过虎头石村,已是夜幕降临时分,月色朦胧.这里怪石林立,荆棘丛生,蒿草随风摇曳,刷刷作响.行走间,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形如虎, 似动非动.这时,李广让士兵闪过,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正中猎物,于是策马上前观察,当正要搜取猎物时,不觉大吃一惊,原来所射并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仔细一看,箭头已经插入石头中.这时众随从也围拢过来观看,均赞叹不已. 事后,当地百姓闻听此事更加敬慕.匈奴也闻风丧胆,多年不敢入侵.〕4、师:李广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英勇善战, 勇猛无比〕师:正是因为李广英勇善战, 让匈奴闻风丧胆, 不敢南下银山入侵汉朝的边疆, 我们一起来读〔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师: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说〕5、师:是啊! 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 胡人——不敢度阴山师:要是李将军在, 边关——就会有安宁师:要是李将军在, 将士——就能回家乡师:要是李将军在, 国家——也会更太平师:要是李将军在, 多好啊! 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的希望, 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亲人的希望, 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6、师:同学们, 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 远离亲人, 虽然他们生活艰苦, 九死一生, 虽然他们也有着对战争的憎恨, 对朝廷的埋怨, 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 带着他们英勇奋战, 守卫边关, 也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境.你又想到了什么?〔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板书:壮〕7、师:这就是边塞诗共有的特点, 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 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8、师:〔播放《凉州曲》〕思念亲人的哀怨、保家卫国的壮志, 就这样交织在一起, 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 [板书设计]出塞王昌龄明月边关悲思良将建功业壮《孔乙己》导学案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 毕生以文艺作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的武器. 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 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今天, 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1.品味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3.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 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4.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 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第一课时咂摸带笑的泪一、新课导入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 大都知道《孔乙己》;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 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深刻印象.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 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 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 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 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 我们就一起走近孔乙己, 体味一下孔乙己复杂的情感内蕴.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听老师范读课文, 圈画课文的生字词.颓唐〔〕附和( ) 分辩( )不屑置辩( )咸亨酒店( ) 砚( )荤菜( )羼水〔〕拭〔〕蘸( )惋惜〔〕阔绰(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不屑置辩:分辩:格局:缠夹不清:之乎者也:大抵:附和:格局:阔绰:污人清白:绽出:君子固穷:间或:颓唐:营生:3.背景链接《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 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 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 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根底依然存在, 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 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 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 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 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跳读课文, 说说课文表达了孔乙己几个生活片段.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各局部内部层次是怎样的?分属怎样的情节结构?简要概括各局部内容.3.这篇小说的结构精巧表达在哪些方面?4.小说是从什么角度来讲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环境描写自由朗读课文, 合作探究.1.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这篇小说哪些语句属于自然环境的描写?作用是什么?2.课文哪些地方属于社会环境描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四、板书设计咸亨酒店←—缩影—→封建社会环境:在笑声中登场, 在笑声中谢幕取笑新伤疤——开端嘲笑总落第情节为偷书作辩发教伙计识字展分食茴香豆断腿的悲惨——高潮和结局五、拓展延伸“孔乙己〞原型的几种说法1.《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 据鲁迅先生说, 实有其人, 此人姓孟, 常在咸亨酒店喝酒, 人们都叫他“孟夫子〞, 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2.他本姓孟, 大家叫他孟夫子, 他的本名因此失传. ——他读过书, 但终于没有进学, 又不会营生, 以至穷得几乎讨饭. 他替人家抄书, 可是喜欢喝酒, 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 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 被人抓住, 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喝酒, 可能住在近地, 却也始终没人知道, 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 两手撑了走路, 也还来吃过酒, 末了便不见了. 〔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3.作者的本家, 名叫“四七〞. 此人喜欢喝酒, 抽鸦片, 但能写得一手好字. 经常穿着破旧肮脏的竹布长衫, 头上歪戴瓜皮帽, 到处游荡. 他好骂人. 却经常被人打.〔陈根生《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4.相传当时绍兴城内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 此人生活贫苦, 为谋生计只得以卖烧饼油条度日, 但不肯脱下长衫, 又不愿大声叫卖. 小贩们吆喝一声, 他跟在后面低低叫一声“亦然〞, 令人啼笑皆非. 孩子们常围着哄笑, 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 从此亦然先生也就此扬名绍兴了. “亦然先生〞卖完大饼, 就缓缓踱到咸亨酒店, 掏出几枚铜钱, 要一碗酒, 一碟茴香豆, 慢慢边喝边嚼着茴香豆. 孩子们见了纷纷赶来讨豆吃, 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 直到碟中的茴香豆所剩无几, 就用手盖住碟子, 嘴里还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 〔黄道富《咸亨酒店与孔乙己》〕第二课时品味含笑的哀一、新课导入《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 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 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 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 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 孔乙己这个完美的艺术形象究竟是怎样塑造出来的呢?今天, 我们就来品析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速读课文, 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完成下面的填空.开端〔开头3段〕:开展〔4—9段〕:高潮和结局〔l0-13段〕:2.以下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2〕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放在我手里.〔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争辩道, “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 ……读书人的事, 能算偷吗?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文本探究1.学生质疑, 讨论解答. 〔略〕2.即兴表演.〔教师指导〕独幕剧一:窃书之辩场景:咸亨酒店人物:孔乙己;酒客甲乙丙三人.。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3 现代诗二首 教学设计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3*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文本教学解读《现代诗二首》是一篇略读课文,由《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两首新诗组成。
《秋晚的上》作者是刘大白,诗歌描写了诗人在秋天黄昏时所看到的美景;《花牛歌》作者是徐志摩,诗歌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花牛在草地中的不同姿态以及所处的美景。
这两首诗歌语言优美、描写动,诗中意象丰富,充满了想象,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不同的画面。
诗歌虽然篇幅长,但字里行间却通过画面的勾勒尽显大自然之美,值得反复朗读和体会。
课前提示语指出本课学习重点是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旨在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境。
1.认读生字。
本课要求认读6个生字,可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进行识记。
四年级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借助拼音、观察字形、联系已学生字等方式独立识记“巢、苇、罗、眼、霸、占”6个生字。
“霸占”—词可以通过拆字组词的方式进行理解,即霸道地占有。
“巢”字可通过分析字源,观察象形文字半联系字形,想象画面进行识记。
2.朗读想象。
两首诗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极具画面感,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后抓住诗歌中的景物,借助关键词展开想象,体会语言的精妙和诗歌的意境。
如“还驶着斜阳回去”一句中的“弘”字,可以通过做一做动作体会“驻”的感觉,进一步加深对“倦”的理解。
又如“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一句,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花牛做梦会是什么样的?太阳偷渡西山青峰会是怎样的情景?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和大家交流。
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品味意象,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幅幅画面。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诗中景物,抓住动作、色彩等对景物加以描述,再借助想象和联想,加上自己的感受,用流畅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
学生可以用上自己想到的词语进行表述,而不是纯粹地重复诗歌语言,在描述画面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试二首》教案披上金装。
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活动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提前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分享。
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活动三:赏析《秋晚的江上》1.预设: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第1节,把握其中出现的景物以及它们的行动,感受“倦”、“驮”两字的妙处。
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1)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预设: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
(2)自由朗读诗歌第1节,想一想这节诗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朗读诗歌时把自己置身于那种场景,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
4.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象。
活动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
原名金庆棪(yǎn),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五四运动前,他就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
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等。
徐志摩(1897—1931)浙江嘉兴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
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PPT展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
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认的字:归巢(cháo) 芦苇(wěi) 剪秋罗(luó) 眠(mián) 霸(bà) 占(zhàn)活动三:赏析《秋晚的江上》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秋晚的江上》,圈画不懂的地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两首现代诗《再别康桥》和《乡愁》,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并能够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同时,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也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是,对于现代诗的特点和魅力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感受现代诗的美,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和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和作者情感;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和作者情感。
2.难点: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能够独立地进行诗歌鉴赏。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4.写作法: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内容和相关信息。
2.教材:准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现代诗二首》课文。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两首现代诗的图片和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两首现代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学生跟读,注意发音和语调的准确性。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美和作者情感。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语文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语文教案抒情短诗二首★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索、反思历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班级、时间:★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秋晚的江上一、新课导入: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强调字音---一瞬(shùn)2.学生齐诵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归鸟、夕阳、芦苇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
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
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
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
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
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
代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
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
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
四、赏析诗歌1.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夸张。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及教材资料、文章思维拓展和答案【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
此诗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
《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
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作者介绍】刘大白(1880—1932年),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清末举人。
辛亥革命后改名刘靖裔,字大白。
民国初年编《绍兴公报》因发表反对袁世凯的文章,东度日本避难,加入同盟会。
1915年赴新加坡等地教授国文。
次年回国编《杭州报》,并出任浙江省议会秘书长。
1918年去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1919年任浙江教育总干事。
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等并称为“五四浙江四杰”。
他写的《卖布谣》,是最早反映农民疾苦的有名诗篇。
早期作品结集为第一本诗集《旧梦》。
付印时自己曾评论说这些诗“用笔太重,爱说尽,少含蓄”,而且“传统气味太重”。
后来,作者又加以增补修订分编为《丁宁》《再造》《秋之泪》《卖布谣》4本诗集。
1926年末续出诗集《邮吻》,感情真挚,诗意更为圆熟。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诗社成员,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坠机去世。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这一课旨在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教材包含了二首现代诗歌,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想象力。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学会欣赏和理解诗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诗歌,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四年级的学生对现代诗歌的了解相对较少,他们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理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歌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准备诗歌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跟读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课堂开始后,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诗歌,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然后,我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告诉学生我们将要学习两首现代诗歌。
2. 呈现(10分钟)我将展示诗歌的课件,让学生跟随我一起朗读诗歌。
在朗读过程中,我会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朗读完毕后,我会逐句解释诗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3. 操练(10分钟)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讨论。
统编四上课文3《现代诗二首》教学叙事
统编四上课文3《现代诗二首》教学叙事一、教材分析统编四上第3课《现代诗二首》是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作为一篇略读课文,编者在课题下方的阅读提示中这样写道:“反复朗读下面两首诗,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在编者看来,对于这两首现代诗的教学,主要有二:第一,通过朗读感知文本,由于诗歌篇幅不长、意蕴却很悠长,因而需要反复朗读体会。
第二,在“聚焦景物——想象画面”的过程中,落实“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这一阅读要素。
由此,一条“朗读全诗——聚焦景物——想象画面”的教学主线便摆在我们眼前了。
然而,如何让从“聚焦景物”到“想象画面”的教学,不止于在圈出景物的基础上“简单谈谈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我在朱老师教案中的一个关键词——动静结合——的启发下,想到了解法:首先,结合苏轼对王维诗“诗中有画”的评论,我们可以抛出“好诗当如图画,画中必有景物”的观点,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景物。
接着,不论古诗,还是现代诗,都很注重对于字句的推敲,即“诗重炼字”,以此让诗中文字不仅具有画面感,且让画面“具有生命力”。
于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聚焦诗中特别的用字或用词,如《秋晚的江上》中的“驮”“翻”“掉”“妆”,《花牛歌》中的“压扁”“霸占”“甩”“偷渡”,读懂课文中这两首现代诗中所描绘的一幅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如此,我们便将为对诗中画面的想象提供了想象的“支架”——关键字词。
最后,组织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诗中的动静变化的画面感。
综上,以一条“诗中有画——画中有景——诗重炼字——动静结合”的教学路径,我们便能够将学生从“聚焦景物”到“想象画面”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
这样的教学,与朱老师常说的“教有过程,学有经历”,庶几近之。
二、教学叙事这一课的教学,总体而言,是以先整体,再局部,再回到整体的展开的。
(一)诗中有画——初读诗歌,感受画面开课伊始,我直接揭示课题,点明课文由两首现代诗组合而成。
接着,以苏轼论王维诗“诗中有画”向学生抛出“好诗如画”的观点。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现代诗二首教案
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年月日
主备人初备教案
个案生成
教学
目标
1.认识“巢,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边读边想像话面,感受自然之美,以及动物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之美。
4.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
教学
重点
边读边想像话面,感受自然之美,以及动物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之美。
教学
难点
边读边想像话面,感受自然之美,以及动物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之美。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学
方法
自学指导法、合作交流法等。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激
情
引
入
课前预习作业:
1、我搜集的资料
2、我会认的字
3、我理解的词
4、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导入:图片导入,激发学生想象---夕阳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学
习
新
课
1、自由读第一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读第二首诗,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和同桌交流体会,演一演花牛的动作。
拓
展
阅
读
课件出示拓展阅读内容
《春鸟》
《笋》
见附页
课
堂
写
话
1.生活中处处充满惊喜与可爱,你还能想象这头小花牛会干什么有趣的事,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
2.学生自由创作
3.优秀作品赏析交流,师生激励评价。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春鸟
春鸟是金嗓子的好伙伴,
每天一大早就把我从梦中唤醒。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3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3*现代诗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谈话: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美”,美丽的大自然总是充满着诗情画意。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现代诗,两位作者从不同角度刻画了大自然的美,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请打开第3课,看看两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板书:秋晚的江上花牛歌)2.简介作者。
(1)提问: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谁?(2)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诗题,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诗文,读好诗句1.初读诗句,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新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2)认读字词。
归巢芦苇剪秋罗霸占眠2.学会了生字新词,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这次不仅要把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还要读好停顿,读出节奏,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3.读完这两首诗,你有什么感受?(秋天的傍晚很美,花牛很可爱)三、指导自读,想象画面1.让我们看一看课题下面的阅读提示。
看看这节课我们有什么学习任务?阅读提示:反复朗读,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那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学习任务,去学习这两首诗吧。
2.我们先来看第一首诗《秋晚的江上》,用横线画出诗中的景物。
倦鸟、斜阳、江上、芦苇。
构成了一幅瑰丽的秋江晚景图。
3.阅读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说说你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语文要素预设:倦鸟归巢,驮着斜阳。
老师觉得你说的不够具体,生动。
怎样才能把画面描绘得更加具体呢?(2)老师教给大家一个方法,那就是可以抓住关键词语,联系咱们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
四年级上册语文 现代诗歌二首 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现代诗歌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2. 研究两首现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3. 培养学生欣赏现代诗歌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2. 《月亮》和《星星》两首现代诗歌的研究。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描绘美丽月亮的图片,唤起学生对月亮的认识,引入课程主题。
2. 引入现代诗歌(10分钟)结合学生对月亮的认识,教师简要介绍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的区别。
3. 研究诗歌《月亮》(15分钟)教师逐句解读诗歌《月亮》,让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共同探究诗歌中的美丽意象和抒发情感的方式。
4. 研究诗歌《星星》(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诗歌《星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分析并演绎诗歌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
5. 小结(5分钟)回顾研究内容,概括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两首诗歌的表达意义。
第二课时1. 复(5分钟)通过观看一段描绘夜空星星的视频,复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加深对《星星》诗歌的理解。
2. 分组朗读(15分钟)学生分组朗读两首诗歌,强化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通过模仿朗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表演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
3. 分析诗歌(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诗歌中的美丽之处和情感表达。
4. 创作活动(20分钟)分组进行创作活动,要求学生以现代诗歌的形式,表达对月亮或星星的喜爱之情。
教师辅导学生如何运用现代诗歌的特点进行表达。
5. 总结(5分钟)学生分享创作成果,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表现,鼓励学生对现代诗歌保持兴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研究态度和表达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练或创作作业,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作水平进行评价。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
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有两首现代诗,分别是刘大白的《秋江的晚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
《秋江的晚上》描写的是秋天傍晚的江边景色,共有两小节,第一小节写的是倦鸟归巢的景象,第二小节写的是落日余晖下江边景物的色彩变化。
教学时要抓住景物及特点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注意体会动词如“倦、驮、掉”的妙用,还要注意时间性词语如“一瞬”的作用。
《花牛歌》共四小节,描写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四个不同的场景,语言简单易懂。
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先分别抓住每个场景里花牛的动作展开想象,再将四个场景结合起来体会花牛的悠闲、闲适、可爱等。
教学内容:教材P8-9主线和切入点:《秋江的晚上》切入点是景物;《花牛歌》切入点是花牛的动作。
教学准备:预习单、诵读音频、图片、课件教学目标:1.认识“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和可爱。
教学重难点: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和可爱。
教学过程:一、方法复习导入。
复习想象画面的方法:通过《观潮》和《走月亮》的学习,我们进一步学习力想象画面的方法,把它归纳起来就是“双结合,用五感”:结合图片、结合生活实际;动用各种感官。
(教师板书)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品味课文语言,感受作者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运用这些方法来品味两首现代诗——《秋江的晚上》和《花牛歌》。
(教师板书,学生书空朗读)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反馈检查,纠正读音。
(1)出示生字及易读错的词组,先小老师领读,再教师指全班读,最后开火车检查。
归巢芦苇尽管驮着芦苇一瞬剪秋罗睡眠霸占一穗滴溜溜注意提醒学生:巢、占是翘舌音。
(2)交流识记方法:如“苇”可以结合形声字的方法识记;“罗、占”可以用熟字减一减的方法识记;“霸”可组词识记。
统编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朗读诗句
通过竞赛形式让学生能进一步了解、阅读现代诗的兴趣。
作业评价思路
练习单二
1.插图有一头花牛,诗歌有四个小节,你觉得诗人写了几头花牛?为什么?
2.这首诗通过描写草地上的花牛行动的各个情景,表现了花牛的自由自在,自然的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6、朗读诗句。
学生齐读诗题
鸟儿、斜阳、江上、芦苇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关注“动词“甩”、叠词“滴溜溜”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感受到花牛的顽皮可爱。
3、这首诗除了写花牛,还写了什么景呢?这些景分别什么样?请你抓住关键动词,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完成下列练习。
练习单一
景物
关键动词
想象画面(文字表达)
想象画面(图画表达)
白云
太阳、青峰
4、小组交流汇报。
5、这首诗表达了作业怎样的情感呢?
难点:理解诗句内容,想象诗歌中景物构成的画面。
教学
课时建议
本课建议教学2课时
教学流程
预设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环节一:单元要素,引领学文。
一、情境创设,引出课题
1、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和观看图片。
2.这个单元,我们借助“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方法,走进《观潮》《走月亮》两篇课文,一起感受自然之美。
学生圈画课文
学生齐读诗句。
学生齐读第二小节
观看微课,领悟想象的步骤和方法。
默读课文、自由圈画
学生默读课文,完成练习单一。四人小组交流圈画的动词,勾联生活经验,想象画面
小组汇报
学生思考交流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读“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诗歌存储量,激发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有关鸟儿或其他动物的诗歌?你能回想起来吗?预设:杜甫的《绝句》、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等。
2.交流搜集到的作者资料。
(课件出示)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两位诗人笔下那独特的景色。
二、交流预习1.学习《秋晚的江上》。
(1)我们先来学习《秋晚的江上》这首诗,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2)学生读这首诗,思考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1.认读生字:巢苇2.本诗描写了秋晚的江上的哪些景物?3.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这种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4)拓展阅读:朗读古诗《暮江吟》,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课件出示: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学生读这首诗,根据老师的提示,描述这首诗的画面。
2.学习《花牛歌》。
(1)下面我们再来欣赏《花牛歌》这首诗,这首诗意境优美,我们朗读这首诗时,要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
师指导:在朗读的时候,把重音放在动词“坐、眠、走、做梦”上。
同时,放慢语速,让朗读充满感情。
(2)学生默读这首诗,思考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1.解释词语:剪秋罗霸占2.花牛都在哪里活动?3.找出诗中的动词,说说这首诗通过描写花牛的动作,体现了花牛怎样的生活。
(3)学生小组活动,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并指导。
指名或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预设:这首诗写了花牛在草地里坐、草地里眠、草地里走、草地里做梦等几件事,体现出花牛闲适、美好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四)教材分析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
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花牛歌》全诗四节,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丛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学情分析
对儿童进行诗歌的吟诵,进行诗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诗的种子,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时老师要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教学建议
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对大自然风景的喜爱。
同时,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再续编一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秋天晚上的美丽画卷,这节课我们来读一首徐志摩笔下描写花牛的诗。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诗歌
1.自读感知。
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可以从诗中的关键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诗的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压扁”“霸占”“甩”“偷渡”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感悟)
(3)有感情地朗读。
这首简短的小诗,我们要边读边想象,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领悟写法:
(1)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
(3)师小结:
A.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
(结构一致)
B.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压”“霸占”“甩”“偷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
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
调和重复。
梳理板书
花牛歌
坐--压扁
眠--霸占
走--甩得
做梦--偷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
为此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品读两首诗歌,把握诗歌主旨。
二、加强诗歌朗读训练,在读中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多读才能更好地领悟诗歌。
教师要利用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轮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诗,进而感悟理解诗歌。
四年级
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在教学中应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读促思,以读带悟,以读传情,为学生今后学习诗歌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通过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