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备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战国策》第五课时前沿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战国策》第五课时前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战国策》的背景和作者- 研究《战国策》第五课时的内容和主题- 掌握《战国策》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教学内容1. 介绍《战国策》的背景和作者- 通过简洁明了的PPT,向学生介绍《战国策》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赵鼎- 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战国策》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重要性2. 研究《战国策》第五课时的内容和主题- 分发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课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3. 掌握《战国策》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创设小组任务,让学生分组研究《战国策》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或事件-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互联网搜索,收集相关资料,并整理成小组报告- 每个小组轮流介绍自己研究的人物或事件,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4. 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设计一些针对《战国策》的阅读理解题目,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对历史文化的了解,提高综合阅读能力5.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与战国时期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 引导学生思考《战国策》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鼓励学生参加有关历史文化的活动,如博物馆参观、历史剧观看等教学方法- PPT演示法:通过简洁明了的PPT,向学生介绍《战国策》的背景和作者- 自主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战国策》第五课时的内容,并进行个人理解和总结-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和重要内容,促进思想交流和互动- 研究报告法:学生分组研究《战国策》中的重要人物或事件,并进行小组报告- 阅读理解题法:设计一些针对《战国策》的阅读理解题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课文- 多媒体展示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与战国时期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评价- 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互动情况- 学生对《战国策》中重要人物和事件的研究报告- 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中的表现和分析能力- 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程度注意事项- 教师要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包括PPT、课文、小组研究资料等- 在小组讨论和研究报告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合理分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贡献-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适当利用多媒体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注意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需要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5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教案
教师准备
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课文精彩片段分析廷刺秦王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
•图穷匕现
神勇(动作描写短句)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神态
8,课文怎样描写秦廷行刺的场面的?
.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内容
备注
荆轲刺秦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战国策》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以“说”为主学习课文。 教学策略选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 择与设计
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主要教学板块通读──说读──评读。 教学本文时,安排学生对话,在对话中感受两个人 物的不同性格。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 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 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 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 我们由一斑见全豹。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 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 教学过程 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二)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2.教师纠正读音。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给予恩惠。)怫然(盛怒的样子。) 4.结合注释读课文。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说读──说译文 1 分角色朗读课文。
2、分角色表演。
(四)说人物形象:请同学们说说唐雎和秦王的人
物形象。
(五)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
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
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
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六)布置作业:
1、原和译文各一遍。2、查资料,了解外交史上
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
学习《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应着重了解人物
课例研究综 性格。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文意。在分角色表演
述
中加深对唐雎和秦王的印象。学习唐雎的那种敢于斗
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希望学生能有所收获!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了解《战国策》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及句式结构。
o学生能够理解邹忌讽谏齐王的过程及结果,分析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
o学生能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理解古代政治智慧。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翻译和讨论,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文词汇。
o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邹忌讽谏的巧妙之处。
o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学生能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倾听的优秀品质。
o引导学生学习邹忌的机智和齐王的开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o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及句式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o分析邹忌讽谏齐王的过程及结果,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难点:o深入理解邹忌讽谏的巧妙之处,体会古代政治智慧。
o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介绍《战国策》:o教师简要介绍《战国策》的成书背景、内容及特点,强调其在中国文学史和历史学中的重要地位。
o提问:你们知道《战国策》中记载了哪些著名的故事或人物吗?2.引出课题:o教师介绍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背景,指出这是一则关于智慧与勇气的故事。
o提问:你认为邹忌为什么会选择讽谏齐王?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1.朗读课文:o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
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语调。
2.学习字词:o教师讲解文中重点字词,如“敝”、“弗如”、“美”、“徐”、“孰”、“忌不自信”等。
o学生根据讲解,自己查找和标注这些字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3.课堂练习:o教师出示一些重点字词的例句,让学生翻译和解释。
o学生互相检查答案,互相纠正错误。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复述课文:o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
o教师对学生的复述进行点评和补充。
成语故事狐假虎威和战国策教案
成语故事《狐假虎威》和《战国策》教案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成语故事《狐假虎威》和《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的寓意和智慧。
1.2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1.3 培养学生通过故事学习成语,提高他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狐假虎威》故事简介:讲述了一只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欺骗其他动物的故事,寓意着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2.2 《战国策》简介:选译《战国策》中具有代表性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智谋和策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重点:让学生了解成语故事《狐假虎威》和《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的寓意和智慧。
3.2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故事学习成语,提高他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故事的基本内容和寓意。
4.2 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成语和智谋。
4.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步骤5.1 导入:简要介绍成语故事《狐假虎威》和《战国策》。
5.2 讲解《狐假虎威》故事,解释成语“狐假虎威”的含义和寓意。
5.3 讲解《战国策》中的代表性故事,解释其中的智谋和策略。
5.4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学习成语,提高他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5.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学习。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6.2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成语和故事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
七、教学资源7.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成语故事教材,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7.2 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展示故事内容和相关图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7.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相关信息。
八、教学拓展8.1 成语接龙: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提高他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5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教案(4)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及反思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战国策》;2、掌握《荆轲刺秦王》文章前两段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3、用析读法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设计一、导课传说中,在神马还不是浮云的年代,有两种人最寂寞。
一种人是高居于庙堂之上,享有九五之尊,每天被人山呼万岁的君王;另一种就是行走江湖,昼伏夜出,脸如严霜,眼若寒冰的刺客。
那么我们今天的课堂,穿越历史的千年,去看看赫赫有名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当他遭遇了和他同样有名的刺客——荆轲后,这两位历史上的巨星相互碰撞,是否可以打破彼此的寂寞,谱写出一段动人的传说呢?二、文学常识《战国策》回忆《战国策》相关知识。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整理成辑,共33卷。
属于先秦历史散文行列,以记叙为主。
三、正音结合导学案学习准备第二题进行。
(由学生回答)四、分析全文脉络由题目入手,看全文的中心事件是“刺”,围绕着刺字展开的有行刺缘由,行刺准备,行刺过程,行刺结果。
分别对应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五、重点学习文章的第一部分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并圈点出解决不了的字句2、教师答疑,并在此过程中强调一些重点词语如:进兵北略地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微太子言诚能得樊将军首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状语后置金千斤行而无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伤长者之意(古今异义)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卒惶急无以击轲固定搭配秦王必说见臣通假字此时文意已经疏通六、分析文章内容问:文章第一段非常的短小,读起来却非常的有气势,为什么?(即:分析6个动词的好处)说明了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形势岌岌可危,使全文一开始就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之中,同时也奠定了主人公后面的悲剧命运。
七、利用析读法,分析人物在开端部分展现出来的部分性格太子丹:急躁荆轲:讲信用(“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此句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心思沉稳,虑事周密(行而无信,要樊头与督亢之地的地图),果敢(对应太子的“不忍”)胸有成竹(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八、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故事的开端部分,明白了刺秦的原因。
《5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文言文词汇,如“以、而、之”等。
2. 理解并欣赏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精神。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精神。
2. 难点:对课文中一些文言词汇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全文的深入理解和赏析。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和内容。
2. 准备教学PPT,包括课文的段落划分、重点词汇的诠释、人物形象的描绘等。
3. 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包括查阅相关资料,熟悉文言词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荆轲刺秦王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讨论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高中语文课程《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2. 背景介绍:介绍《战国策》的作者、成书过程以及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预习课文,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标记疑惑点。
4. 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探究,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5. 教室展示: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分享本组的讨论效果,教师和其他同砚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
6. 知识拓展: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古今中外类似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历史认识和人文素养。
7. 教室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
8. 作业安置: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荆轲刺秦王的短文,字数不限。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战国策》中《荆轲刺秦王》一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刺客的精神风貌和忠诚品质,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正确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形象塑造技巧。
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教学课程设计详细版本
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教学课程设计详细版本以下是《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教学课程设计的详细版本:课程名称:《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教学课程设计课程目标:1. 了解并理解《战国策》中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人物形象。
2. 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共计6课时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第一课时:《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导入1. 介绍《战国策》的历史背景和作品特点。
2. 分析课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3. 引导学生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第二课时:文本解读与讨论1. 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并指导学生解读古文中的重点句子和短语。
2. 分析文本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讨论并探讨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第三课时:人物形象分析1. 分析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探索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 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组演绎课文中的对话和情节。
3. 讨论不同角度对邹忌和齐王的评价和解读。
第四课时:文学背景和文化内涵1. 研究《战国策》作为古代战国时期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时代特点。
2. 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结合课文分析文学与历史的关联。
第五课时:写作训练1. 针对课文中的议论文风格,进行写作训练,例如写作议论文或书评。
2. 强调论点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并指导学生运用具体例子和证据进行支撑和论证。
第六课时:综合评价与总结1.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并进行互评和讨论。
2. 总结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回顾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
课程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写作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并评估他们的阅读理解、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情况。
以上是《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教学课程设计的详细版本,该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解读古代文献,并通过相关活动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准确理解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o梳理故事情节,理解文章结构,把握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o分析文章中的对话和细节,学习如何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o感受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理解国家利益和个人尊严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准确翻译课文。
o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难点:o深入理解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以及他如何运用智慧维护国家尊严。
o分析文章中的对话和细节,学习如何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古代英雄不畏强敌、勇于斗争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唐雎不辱使命》。
2.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简要介绍《战国策》及其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1.朗读课文:教师先范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发音和断句。
2.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翻译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3.概括大意: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大意,教师总结归纳,梳理故事情节。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25分钟)1.分析文章结构:o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局,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o分析文章中的对话和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形象:o分析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通过对比来突出唐雎的勇敢和智慧。
o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唐雎语言和行动的句子,分析他是如何运用智慧维护国家尊严的。
3.探讨文章主题:o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理解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以及他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
成语故事两则《狐假虎威》《战国策》教案
成语故事两则《狐假虎威》《战国策》教案【范文一】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两则成语故事《狐假虎威》和《战国策》,让我们学习成语的使用和背后的历史故事。
这让我受益匪浅,下面就让我来分享一下这两则故事吧。
《狐假虎威》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们会因为一个人的身份或者名气而畏畏缩缩,即使这个人只是一个虚名而已。
在故事中,狐狸擅闯别人的领地,被老虎发现后,它装作很害怕的样子说“我是是是,在下要来拜访伟大神通广大的老虎啊”,老虎因为害怕自己的声誉受损,就给狐狸面子了。
这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不公或者霸凌的时候,不要畏缩,要有勇气坚持正义。
《战国策》则教育我们当做某些重要的事情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不要忽略重要的细节。
在这个故事里,有个离间术,最初都是用小端枝来示意,但是到了一些地方,树苗长得很粗,枝条断了,只能用藤条,结果把信息传输错误,却不知道已经被人偷听了。
这告诉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具体情况,掌握正确的方法和细节。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成语不仅仅是几个词的组合,背后还有着许多历史和文化的故事,学习成语不仅可以让我们掌握词汇,还能了解到许多历史知识和社会经验。
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多关注成语文化,才能让自己更加全面。
写作重点:这篇作文围绕《狐假虎威》和《战国策》两个故事展开,引出每个故事背后的道理,不单纯讲述故事,而是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和分析,强调学习成语不止于掌握单词,更涉及到文化和历史的学习。
用词分析:词汇使用简单明了,适合学生阅读。
同时,在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时,突出了成语教学的意义。
【范文二】我们今天学习了两则成语故事:《狐假虎威》和《战国策》。
这两个故事中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对我们的成长有着一定的启示。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则故事,以及它们告诉我们的哲理吧。
《狐假虎威》的故事十分有趣。
狐狸不小心走进了老虎的领地,被老虎发现后,狐狸并没有惧怕,而是借用老虎的声望,并逞威风。
老虎也怕自己声誉受损,所以居然给狐狸面子。
文言文阅读教案战国策
文言文阅读教案战国策文言文阅读教案-战国策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战国策文本,使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战国策文言文阅读的技巧,理解战国策文本的含义。
教学难点:解读战国策中的典故与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战国策文本、课堂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于战国策的兴趣,如:你们对于战国策有了解吗?你们知道战国策是哪个时期的作品吗?二、文言文阅读技巧介绍(10分钟)1. 注重词语理解:文言文有许多生僻的词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注重词语的理解,可以通过查找词典或请教老师来解决。
2. 注意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学生需要逐字逐句理解,分清句子成分,弄清句子主谓宾的关系。
3. 学会推测:阅读文言文,有时候不一定能理解每个字,但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推测和对语境的把握来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4. 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常常使用典故和修辞手法,学生在阅读时需要识别出这些修辞手法,理解其所表达的含义。
三、战国策文本阅读(3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程度,选择适当篇章的战国策文本进行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辅助学生理解生僻词汇、分析句子结构、引导学生推测上下文意思等。
四、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所读战国策文本中的重要段落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发表意见,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和讨论。
教师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五、文本解析与讲解(20分钟)教师对所选战国策文本进行解析和讲解,重点解读典故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让学生理解战国策文本中蕴含的智慧和传统文化。
六、拓展练习(15分钟)教师布置战国策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可以是填空、选择或者问答等形式的题目。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文言文阅读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
成语故事《狐假虎威》《战国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成语“狐假虎威”的含义及其来源。
2. 通过学习成语故事《狐假虎威》,培养学生辨别是非、正义的品质。
3. 引导学生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狐假虎威”的由来及其含义。
2. 成语故事《狐假虎威》的情节及寓意。
3. 《战国策》的作者、成书时间、背景及主要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成语“狐假虎威”的由来、含义及寓意。
2. 难点:《战国策》的作者、成书时间、背景及主要内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狐假虎威”的由来、含义及寓意。
2.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战国策》的作者、成书时间、背景及主要内容。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成语故事《狐假虎威》,引导学生理解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成语“狐假虎威”的由来,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成语“狐假虎威”的含义及寓意,让学生明白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
3. 案例分析:讲述成语故事《狐假虎威》,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及道理。
4. 课堂互动:让学生分组讨论《战国策》的作者、成书时间、背景及主要内容。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6.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阅读《战国策》的相关篇章,加深对古代文学的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成语“狐假虎威”的含义及寓意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战国策》时的参与程度及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战国策》相关篇章的阅读情况,了解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七、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成语“狐假虎威”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推荐学生阅读《战国策》的其他经典篇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八、教学资源:1. 成语故事《狐假虎威》的文本材料。
2. 《战国策》的电子书籍或纸质书籍。
3. 教学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源。
成语故事《狐假虎威》《战国策》教案
成语故事《狐假虎威》《战国策》教案第一章:成语故事《狐假虎威》1.1 教学目标了解成语“狐假虎威”的含义和来源。
听懂并讲述成语故事《狐假虎威》。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成语故事《狐假虎威》的阅读理解。
成语故事《狐假虎威》的讲述和表达。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引导学生谈论对狐狸和老虎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成语故事的好奇心。
1.3.2 阅读理解分发故事文本,让学生阅读故事《狐假虎威》。
讲解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回答学生对故事的问题,巩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1.3.3 讲述和表达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狐狸或老虎),用动作和语言扮演角色,讲述故事。
学生互相评价,选出最佳表演小组。
1.4 作业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成语,查找相关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第二章:成语故事《战国策》2.1 教学目标了解成语“战国策”的含义和来源。
听懂并讲述成语故事《战国策》。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内容成语故事《战国策》的阅读理解。
成语故事《战国策》的讲述和表达。
2.3 教学步骤2.3.1 引入引导学生谈论对战国时期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成语故事的好奇心。
2.3.2 阅读理解分发故事文本,让学生阅读故事《战国策》。
讲解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回答学生对故事的问题,巩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2.3.3 讲述和表达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策略家或君主),用动作和语言扮演角色,讲述故事。
学生互相评价,选出最佳表演小组。
2.4 作业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成语,查找相关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第三章:成语故事《狐假虎威》3.1 教学目标加深对成语“狐假虎威”的理解和运用。
培养学生对成语故事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成语故事《狐假虎威》的深入理解。
成语故事《狐假虎威》的创意表达。
3.3 教学步骤3.3.1 复习复习成语“狐假虎威”的含义和故事情节。
3.3.2 深入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成语“狐假虎威”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讨论其意义和影响。
战国策背景知识教案
战国策背景知识教案一、引言战国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这本书是一部以春秋战国时期为背景的策略文章集合。
本教案旨在向读者介绍战国策的背景知识,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文学杰作提供帮助。
二、战国时期背景介绍1.时代背景: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之间的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先秦时代的末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各国割据、战争频繁,各国之间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对独立,社会动荡不安。
2.国家分布:在战国时期,中国大陆地区被分为七个主要国家,即齐、楚、燕、韩、赵、魏、秦。
这些国家之间相互争斗,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
3.技术进步: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得到发展,铁器的制作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和战争技术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
同时,兵器、服饰、书法等方面的艺术也迎来了繁荣期。
4.学术思潮:战国时期,思想家纷纷涌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
孔子、墨子、荀子、孟子等著名的思想家都在这个时期活动并发表了自己的学说。
三、战国策的背景1.出现背景:由于战国时期的战乱频繁,各个国家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需要制定有效的策略来对抗敌对国家。
战国策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这个需求。
2.作者和编撰:战国策的作者已经不可考,这本书是在战国时期后期至战国结束后的秦朝时期编撰完成的。
整理者将各个国家的策略文章、政治决策等进行了整理,形成了这本具有独特价值的文献。
3.内容特点:战国策的文章深入浅出,以简练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思想,通常以短文、对话的形式呈现。
这些文章主要围绕权谋、军事、外交、治理等方面展开,旨在为各个国家提供策略思考。
四、战国策的影响和意义1.战略思想的传承:战国策作为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对后来的军事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的策略和战术思想被广泛传承,影响了后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
2.文化的繁荣:战国策独特的文化风格和精湛的表达艺术,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它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历史价值的体现:战国策记录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社会变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小学体育阅读课《战国策》阅读汇报课教学设计
小学体育阅读课《战国策》阅读汇报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战国策》这一古代典籍,并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战国策》,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引入(5分钟):- 介绍《战国策》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 和学生讨论对于战国时期的了解与认识。
2. 了解《战国策》(10分钟):- 分发《战国策》的摘要给学生,让他们快速了解其中的内容。
- 引导学生讨论《战国策》中的故事和人物。
3. 阅读活动(15分钟):- 将《战国策》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挑选一个段落给学生阅读。
- 学生阅读后,小组共同讨论段落中的重点和意义。
4. 分组阅读(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战国策》中的故事进行详细阅读。
-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阅读后的理解和感想。
5. 汇报展示(20分钟):- 每个小组代表汇报他们所阅读的故事,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 学生可以用图片、口头表达、ppt等方式进行展示。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 学生回顾这堂阅读课,总结所学的知识和体会。
- 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困难和进步。
三、教学资源- 《战国策》摘要- 图片、ppt等展示工具四、评估方式- 教师观察学生对于《战国策》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 学生汇报展示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活动- 邀请有关历史或文化专家来讲解《战国策》。
- 组织学生写一篇有关《战国策》的读后感。
以上是小学体育阅读课《战国策》阅读汇报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阅读这一古代典籍,并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战国策教案分析战国时代的军事局势
战国策教案分析战国时代的军事局势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被视为一个战争频繁的时期,各国争夺领土、资源和权力,形成了复杂的军事局势。
本文将对战国时代的军事局势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教案。
一、战国时代的背景战国时代是中国东周时期的最后一个时代,自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此时,已经没有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而是形成了七个大国,即秦、齐、楚、赵、韩、魏和燕。
这七个国家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争斗,形成了战国时代的军事局势。
二、战国时代的军事形势1. 兵力悬殊:各国兵力的大小存在很大的差异,如秦国的兵力最强大,而一些小国如韩国、魏国等则相对较弱。
2. 军事技术进步:战国时代是兵器铸造业快速发展的时期,诸如精良的剑、刀、弓等兵器相继出现,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 城池之争:各国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土和人民,纷纷修建了城池,并进行了大规模的防御工事建设。
城池的争夺成为战国时代军事局势的重要一环。
4. 军事思想变革:战国时代军事思想创新,出现了诸多军事家和兵书,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对于后世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战国时代军事局势的影响1. 地方政权的崛起:由于中央政权的衰落,各地方诸侯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形成了分裂的局面。
2. 军事竞赛的加剧:由于各国之间的敌对关系,军事竞赛不断加剧,各国争相扩张领土,使得军事力量成为评判国力的重要标准。
3. 军事思想的发展:战国时代的军事思想发展成熟,兵法、战略等理论的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战争指导和军事科技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时代的军事局势,掌握一些基本的战争知识,并对历史上的战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准备相应的教案和教学素材,如图片、地图等。
2.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相关课文,准备提前学习的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战国时代的地理分布,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于战国时代背景和军事局势的好奇心。
成语故事狐假虎威和战国策教案
成语故事《狐假虎威》和《战国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成语“狐假虎威”的含义,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让学生了解《狐假虎威》的故事背景、寓意和成语的来源。
3. 通过学习《战国策》,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4.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成语故事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1. 成语“狐假虎威”的含义及应用。
2. 《狐假虎威》故事的理解和分析。
3. 《战国策》的阅读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成语“狐假虎威”的深度理解和运用。
2. 《战国策》的古文阅读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成语“狐假虎威”的图片、故事内容和寓意。
2. 准备《战国策》的相关资料,如原文、译文和解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成语“狐假虎威”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成语的含义。
2. 讲解成语:介绍成语“狐假虎威”的来源、故事内容和寓意。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成语“狐假虎威”。
4. 阅读《战国策》:让学生阅读《战国策》的相关内容,理解其含义和背景。
5.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分析《战国策》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思考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成语“狐假虎威”的应用能力和对《战国策》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建议的反馈,以便进行教学调整。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战国策》中的故事,拓宽阅读视野。
3.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深入解读《战国策》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和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和水平。
2.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评估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九、教学资源1. 成语故事《狐假虎威》的动画或视频资源。
2. 《战国策》的注释版或白话文版本。
成语故事狐假虎威和战国策教案
成语故事《狐假虎威》和《战国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成语故事《狐假虎威》和《战国策》的故事内容。
2. 让学生理解成语“狐假虎威”和“战国策”的含义及用法。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成语“狐假虎威”和“战国策”的含义及用法。
2.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1. 成语“狐假虎威”和“战国策”的含义及用法。
2.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成语故事《狐假虎威》和《战国策》。
2. 多媒体设备:PPT、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狐假虎威》和《战国策》的动画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教学新课:讲解成语“狐假虎威”和“战国策”的含义及用法,让学生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3.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对成语“狐假虎威”和“战国策”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成语“狐假虎威”和“战国策”进行造句。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成语故事和战国策,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成语“狐假虎威”和“战国策”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成语故事和战国策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动画片和PPT,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故事《狐假虎威》和《战国策》为例,讲解成语和战国策的运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七、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成语故事和战国策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2.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成语“狐假虎威”和“战国策”进行造句。
3.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八、教学内容:1. 成语“狐假虎威”的典故及含义。
2. 成语“战国策”的典故及含义。
成语故事《狐假虎威》《战国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成语“狐假虎威”的含义,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通过对《狐假虎威》的故事解析,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战国策》的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狐假虎威”的来历、含义及用法。
2. 故事《狐假虎威》的情节解析,寓意阐述。
3. 《战国策》的基本情况介绍,包括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成语“狐假虎威”,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述《狐假虎威》的故事,解释成语的含义。
3.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成语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运用。
4. 拓展:介绍《战国策》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含义、用法及故事情节。
2. 谈话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3. 展示法:展示《战国策》的相关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成语“狐假虎威”造句,检验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分享环节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阅读反馈:鼓励学生阅读《战国策》,提交读后感或者心得体会。
六、教学资源1. 成语故事《狐假虎威》文本材料。
2. 《战国策》相关介绍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4. 学生作业本。
七、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好故事《狐假虎威》的文本材料,并制作PPT。
2. 搜集《战国策》的相关介绍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确保教学过程中能够顺利展示资料。
4.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成语“狐假虎威”造句。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成语:详细讲解成语“狐假虎威”的含义、用法及故事情节。
3. 分析故事:深入分析《狐假虎威》故事中的寓意,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善恶。
4. 拓展知识:介绍《战国策》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成语“狐假虎威”造句,检验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
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
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
一、南辕北辙【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
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
’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
’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
’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
’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
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二、曾参杀人【原文】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
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
’织自若。
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
’其母尚织自若也。
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
’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译文】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
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
’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布。
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
’曾参的母亲仍然织布。
又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
’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
就连曾参这样贤德的人,他的母亲都对他产生了疑惑和不信任。
三、惊弓之鸟【原文】天下合从。
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
”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
”加曰:“异日者,更赢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
更赢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赢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此孽也。
’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
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
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今临武君,尝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译文】天下各诸侯联合起来抗秦。
赵国派魏加去见楚相春申君黄歇说:“您已经安排好领兵的大将吗?”春申君说:“是的,我想派临武君为大将。
”魏加说:“我年幼时喜欢射箭,因此我就用射箭做个譬喻好不好?”春申君说:“好的。
”魏加说:“有一天,魏臣更羸和魏王站在高台之下,抬头看见飞鸟。
这时更羸对魏王说:‘我只要虚拨一弓弦,就可以把鸟射死在你眼前。
’魏王说:‘射技有如此高超吗?’更羸说:‘可以的。
’过了一会儿,有一只大雁从东方飞来,更羸虚射一箭就把这大雁射落在地上。
魏王说:‘可是虚射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更羸说:‘因为这是一只病雁。
’魏王说:‘你怎么知道?’更羸说:‘这只雁飞得很缓慢,叫得声音又悲切;飞得缓慢是因为它旧伤疼痛;叫的悲切是因它离开了雁群,身负旧伤且心存惊惧,一听见弓弦的声音就吓得拼命高飞,以致使它的旧伤口破裂而掉落下来。
’现在的临武君也曾被秦军打败,犹如惊弓之鸟,所以派他去担任抗秦的将领是不妥当的。
”四、鹬蚌相争【原文】: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译文】一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鹬鸟飞过来,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食它的肉。
蚌一下子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把你干死!"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
这时,一个打鱼的老人走过来,一下子把它们都捉走了。
它们都捉走了。
五、画蛇添足【原文】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纒.”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生,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团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译文】楚国大将昭阳率楚军攻打魏国,击杀魏将,大破其军,占领了八座城池,又移师攻打齐国.陈轸充任齐王使者去见昭阳,再拜之后祝贺楚军的胜利,然后站起来问昭阳:“按照楚国的制度,灭敌杀将能封什么官爵禄位?”昭阳答道:“官至上柱国,爵为上执?”.陈轸接着又问:“比这更尊贵的还有什么?”昭阳说:“那只有令尹了.”陈轸就说:“令尹的确是最显贵的官职,但楚王却不可能设两个令尹!我愿意替将军打个比方.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先,把一壶酒赐给门客.门客相顾商议:‘这酒,几个人喝不够,一个人享用却有余,让我们各地上画一条蛇,先画成的请饮此酒.’有个门客率先完成,取过酒杯准备先喝,就左手持杯,右手又在地上画了起来,并说:‘我还可以为蛇添上足呢.’蛇足尚未画完,另一门客的蛇也画好了,于是夺过他手中的酒杯,说‘蛇本无脚,你怎能给它硬添上脚呢?’便喝了那酒.而画蛇脚的最终没有喝到酒.如今将军辅佐楚王攻打魏国,破军杀将,夺其八城,兵锋不减之际,又移师向齐,齐人震恐,凭这些,将军足以立身扬名了,而在官位上是不可能再有什么加封的.如果战无不胜却不懂得适可而止,只会招致杀身之祸,该得的官爵将不为将军所有,正如画蛇添足一样!”昭阳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撤兵回国了.六、狐假虎威七、亡羊补牢八、触龙说赵太后:计深远《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一、治国为政1 美女破舌,美男破老《秦策一》P30-31寓意:田莘以晋献公送美女美男给其他国家的国君迫害直言敢谏的大臣,而最终灭掉两国的故事提醒秦慧王不可偏听偏信。
2 楚人有两妻《秦策一》P31-33寓意:陈轸以楚人两妻与挑逗者的故事来表白自己的忠心。
3 智伯之亡《秦策四》P72-73寓意:以智伯生死国亡之教训,告诫秦昭王不可贪图眼前的利益。
4 邹忌窥镜《齐策一》P101寓意:故事以小见大,深刻说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
5 庄辛说楚襄王《楚策四》P195寓意:幸臣危国。
6 卫赎胥靡《宋卫策》P361寓意:国家安定在人不物。
二、识人用人1 魏文侯示乐羊谤书《秦策二》P39-40寓意:善于用人也要能善于控制人。
2 骥服盐车《楚策四》P201-201寓意:培养“千里马”固然重要,而拥有慧眼识真才的“伯乐”更重要。
3 乐羊食子《魏策一》P264寓意:看一个人,既要看到他的长处,也要看到他的不足之处,要全面地考察。
4 中山君飨都士《中山策》P369-370寓意:救人要救困,伤人莫伤心。
三、现象本质1 曾参杀人《秦策二》P39-40寓意:流言可畏,众口铄金,提醒人们要理智看待舆论。
2 土偶与桃梗《齐策二》P118寓意:通过木偶和桃梗可能的遭遇,寓意看问题要抓住根本。
3 惊弓之鸟《楚策四》P199-200寓意:如果徘徊在失败的阴影里而失去斗志,那么失败孕育的只会是又一次失,说明心有余悸者不堪委以重任。
4 图穷匕见《燕策三》P354寓意: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就显露出来。
四、为人处事之道1 百发百中《西周策》P11-12寓意:故事本意是劝说秦将白起,功高震世,无以复加,必须知足。
寓意做事应掌握节奏,适可而止,不可一味蛮干、死干,否则,将前功尽弃。
2 江上之船女《秦策二》P41-42寓意:与人为善。
3 海大鱼《齐策一》P94-95寓意:生动说明了个体与整体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论个体如何强大,离开了整体,将孤立无援,乃至有毁灭的危险。
4 狡兔三窟《齐策四》P127-128寓意:隐蔽的地方或方法众多,有充分的准备。
5 安步当车《齐策四》P137寓意:做事不能自乱阵脚,不要慌张。
6 文侯期猎《魏策一》P264寓意:诚信守约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7 柳下惠不去鲁《燕策三》P342-343寓意:坚守原则。
五、讽刺嘲笑1 群狗争骨《秦策三》P59寓意:以“狗”喻“天下之士”,以“骨”喻利。
辛辣地嘲讽了策士唯利是图的本质。
2 画蛇添足《齐策二》P109-110寓意:讽刺那种不顾客观实际而做出多余举动的人,提示人们不要自作聪明,不然就会弄巧成拙。
3 狗吠《齐策六》P166寓意:讽刺他人贪图名利。
4 不死之药《楚策四》P199寓意:讽刺那些相信无稽之谈、充满妄想的愚人。
5 卫人迎新妇《宋卫策》P362寓意:故事中新妇说的话不一定错,而是不合时宜,所以被人耻笑。
寓意说话做事必须选择恰当时机。
六、二者相争,第三者得利1 两虎相争《秦策二》P372 鹬蚌相争《燕策二》P399寓意:两则寓言都含有认识共同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认清主要的敌人,共同对敌,而不要鼠目寸光,做出使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