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化生活》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喜”与“忧”;懂得什么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能力目标:通过对文化生活两方面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和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结合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明确什么是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帮助学生自觉树立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意识。
【教学重点】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教学难点】时尚文化与新文化;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教学过程】(导入单元)教材一、二单元主要从文化一般的角度来了解文化,第一单元重在探究文化的一般意义;第二单元重在探究文化的传播、继承、创新这个发展过程;三、四单元则是从文化特殊的角度来了解中华文化,第三单元走进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第四单元是在前三单元基础上从“怎么办”的角度来探究中华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这是我们学习文化生活的目的所在,因此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终点和落脚点。
(导课)我们要建设好中华文化,就必须首先对我们的文化生活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
因此,第八课带领我们“走进文化生活”!(导框)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先从现象入手。
今天,我们先来感受“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在现象分析中来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处理:P86探究1归纳:从人们的着装和互联网的变化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由单一走向多样,更加丰富多彩。
放眼于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就会发现我们已经面对大众传媒的影响,置身于文化市场之中。
1. 当代人们文化生活的特点:多样性思维拓展:文化生活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是不同的,前者强调的选择,体现人与文化的关系,侧重文化消费、传播与选择。
后者是就文化自身而言,讲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高中《文化生活》必修三教案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课后限时检测》,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进行新课)一、体味文化(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二)文化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教案设计:文化生活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教案设计:文化生活您的教师生涯,有无数骄傲和幸福的回忆,但您把它们珍藏在心底,而只是注视着一待开拓的园地。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教案设计:文化生活。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
主要内容简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3)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
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1、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2、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再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一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过程与方法①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优秀教学案例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设立小组课题,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文化话题进行研究,提高实践能力。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身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2.生活实例导入:教师以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为切入点,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进而自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本案例背景中,教师设置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在本案例中,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提高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4.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置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使其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实现个人价值。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传统文化场景,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化的魅力。
2.邀请文化传承者或专业人士到课堂分享亲身经历,让学生了解文化传承的艰辛与快乐。
3.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分析情境,如分析某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教案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一、文化与社会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对人的活动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也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要做到物质和精神都富有。
5、文化与经济、政治1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1.1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教师将结合课本内容,系统讲授以下知识点:
1.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介绍文化的定义、基本特征和功能,使学生了解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2.文化的多样性:讲解不同地域、民族、国家的文化特点,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3.体味文化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从生活中感受文化、认识文化,提高对文化现象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教师还需关注教学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在文化领域的理解和认知仍有待提高。他们对文化现象充满好奇,但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和理性分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较为表面,需要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学生在分析文化现象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教师应引导他们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讲授过程中,教师运用生动的案例、形象的语言,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易懂。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文化相关的话题,如“流行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要求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共识。
5.结合所学知识,对家中或社区中的某一文化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其发展趋势及其对个人、家庭、社区的影响。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优秀教学案例1

(二)讲授新知
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2. 教师以PPT、板书等形式,详细讲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概念、成因、表现及重要性。
3. 结合课本内容,分析我国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和包容世界文化多样性方面的实践和成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 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如何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你认为文化多样性对个人和社会有哪些影响?”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每位同学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概念、成因、表现及其重要性。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优秀教学案例1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高中政治课程中,《文化生活》单元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本案例以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3.1节“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主题,针对高中二年级学生设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文化相互交融、碰撞,让学生深入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案例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各国文化的独特性,激发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尊重和包容,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国际化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启发式教学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探索、讨论、实践中感受世界文化的魅力,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基础。
2. 问题导向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多样性的内涵、成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使他们在探讨中深入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与目的本次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一文,本单元主要讲述的是文化的单向性和双向性,以及文化的代际传承。
本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文化的单向性和双向性的概念;•了解文化的代际传承的方式和方法;•掌握一些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和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文化的单向性和双向性的概念;•文化的代际传承的方式和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价值;•如何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初步了解学生对“文化”的认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和意义。
2.整体阅读(15分钟)•教师给出《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一文,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获取文章大意,同时带领学生注意文化的单向性和双向性的概念。
3.逐段解读(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段解读文章,重点解析文化的代际传承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加强对文化的双向性的理解。
•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4.知识运用(15分钟)•给学生发放阅读题目,供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文章中的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编写课堂实践或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尝试发掘文化传承在自己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5.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并展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回顾反思。
四、教学反思本次课的教材选用了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一文,以文化继承为主线贯穿全文,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文化发展的重要角色。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了我国的基本文化制度和文化政策,分析了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段视频是我国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它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2.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请大家思考一下,文化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我们又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呢?”
(二)讲授新知(500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
3.结合时事热点,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能力;
4.通过课堂讲授、课后作业等途径,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文化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文化现象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运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结合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提高文化素养。
2.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8.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文化塑造人生》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文化塑造人生》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和目标1.1 课程背景《文化生活》是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的一部分,本教材旨在通过多元的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不同的文化现象和传统,培养学生的文化思维和审美能力。
1.2 本节课目标本节课以《文化塑造人生》为主题,通过学习和分析不同文化对人生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2.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对人生的塑造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的影响•西方现代文化对人生的影响2.2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对文化与人生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预告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步:讲解文化与人生的关系(15分钟)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背景,讲解文化对人生的塑造作用,包括价值观、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讲解,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化对人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步:分组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的影响(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的影响展开讨论。
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儒家思想、孝道等,分析其对人生的影响,并准备好一个小组发言。
第四步:小组展示与讨论(15分钟)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展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的影响的理解。
其他组进行提问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第五步:引导学生思考西方现代文化对人生的影响(15分钟)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西方现代文化对人生的影响,包括消费文化、个人主义等方面的影响。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六步: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思考文化对人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对待和接纳不同的文化。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传授文化对人生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共同探讨文化对人生的影响。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案05/0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课程标准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参加文化活动的体验,使学生认识文化是指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掌握文化人文性、实践性、物质性的特征;2、通过活动及讨论,让学生理解“文化”一词的多义性,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本书所指“文化”的内涵;3、培养同学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领悟到当前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文化的涵义和特征;教学难点:1、文化的不同含义;2、文化力量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导引法、对比法、谈话讨论法、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初步了解本书的结构脉络:观察目录,让学生找出教材四个单元的联系,想想每单元都回答什么问题?(1)什么是文化?(2)文化怎么样传承和创新?(3)中华文化是什么?(4)怎么样发展中国当代的先进文化?2、观察本单元的结构图表,点出本单元的知识脉络,然后用2008年奥运会的口号和“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1、引导同学们观察P4~5的组图,回答讨论相关问题,重点理解芯片为我们创造的新的文化景观是什么?(网络文化)它有什么特点?(交流共享)2、探究学习:探究1:人们通常认为,掌握了科学知识的人,“有文化”或“文化水平高”。
在企业和学校,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参加演讲会、歌咏比赛、读书俱乐部等活动,欣赏音乐、戏剧等文艺节目,我们通常称之为“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1)有人认为文化就是知识,也有人认为文化就是艺术。
你是否赞同这两种看法?为什么?(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吗?提示:(1)不赞同。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和近代衰微的过程,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书典籍;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能力目标: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
本课信息量比较大,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对文化的理解离不开历史和地理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程和见证【教学难点】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三、教学设计【知识体系】【知识要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古代辉煌:殷周(早期)──春秋战国(初步形成)──秦朝(促进)──汉朝(进一步发展)──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清(面临冲击)2、近代衰微: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用洋枪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从此掀开了中华民族最为屈辱的一段历史。
3、当代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见证之一:汉字(1)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意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见证之二:史书典籍(1)意义:是中华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2)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补充】P66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看法,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脉络,阐述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价值。
2.通过讲解诸子百家思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代表性人物和文学成就,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3.分析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以及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本节课所学的中华文化知识,提出讨论话题,如:“你认为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是什么?为什么?”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鼓励每位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中华文化的精髓。
3.创设互动式情境,如角色扮演、模拟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中华文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结合现实生活,提出与中华文化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度。
本案例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丰富的中华文化情境,让学生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情境式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情境中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实现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2.问题导向,培养批判性思维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中华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批判性思维,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有开放、包容的化心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
最新高中音乐必修3《文化生活》全套教案

最新高中音乐必修3《文化生活》全套教案导言本套教案是针对最新高中音乐必修3课程《文化生活》设计的全套教学方案。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文化生活》这一知识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修养。
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文化生活》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掌握《文化生活》中的重要音乐作品和音乐家。
3. 能够分析和欣赏《文化生活》中的音乐作品,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4.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案包含以下内容:1. 《文化生活》的概念介绍和重要性解读。
2. 《文化生活》中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介绍。
3. 音乐作品的分析和欣赏活动。
4. 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教学流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生活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 知识传授:介绍《文化生活》的内涵和重要性,讲解其中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
3. 欣赏分析:带领学生欣赏《文化生活》中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4. 练巩固:设计针对《文化生活》的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化学生对《文化生活》的理解。
6.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与《文化生活》相关的音乐和文化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练题的完成情况和准确性。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评测学生对《文化生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课本《最新高中音乐必修3》2. 音乐作品录音或视频素材3. 乐谱和乐器结语本套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文化生活》这一知识点。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以提高教学效果。
希望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文化修养。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8

-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思考、实践等方面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表达。
4.教学策略: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采用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
2.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图片,引发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新课内容呈现: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内涵及其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
3.结合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4.通过课堂讲授、课外阅读、网络查询等途径,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尊重、包容、理解不同文化,树立平等、开放、包容的文化观念。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他们对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在学习本章节《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前,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接纳程度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在政治学科学习中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他们对文化概念、文化多样性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文化交流与互鉴:正确对待不同文化,尊重差异,学习借鉴优秀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与生活》教案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与生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理解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o学生能够掌握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全球化的影响。
o学生能够分析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o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o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o增强学生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能从多种渠道搜集文化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多样性,树立文化包容意识。
o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同时欣赏和理解其他文化。
o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形成积极的文化观。
二、教学内容-重点: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价值、文化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难点: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分析,文化对个人价值观形成的作用机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讨论法:分组讨论文化多样性的案例,促进思维碰撞。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文化现象,深化对文化作用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文化多样性。
-网络探究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探究特定文化主题。
四、教学资源-教材:《高中政治必修三》-教具:多媒体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多媒体资源:文化多样性相关视频、图片、课件-实验器材:无(本课为理论教学)-网络资源:在线教育平台、文化类网站、相关论坛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小组讨论:每组分配明确任务,设定时间限制,确保讨论高效有序。
-课堂纪律:制定课堂规则,如举手发言、尊重他人意见等,维持良好学习氛围。
-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讨论、作业完成质量高的学生给予表扬或小奖励,激发学习动力。
七、评价与反馈-课堂小测验:通过在线平台即时检测学习效果,及时反馈。
-课后作业:布置文化现象分析报告,要求学生结合实例深入分析,提交电子版作业便于批改和反馈。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2.针对课堂讨论的中华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主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文化宣传海报。要求:海报内容丰富、形式美观,能够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5.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较为熟悉,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习、传播中华文化,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情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涉及多个领域,如哲学、历史、艺术等,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包括长城、故宫、兵马俑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符号,引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关注和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中华文化有什么了解?这些图片中的符号代表了什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并阐述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掌握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了解中华文化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和价值观。
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课后限时检测》,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进行新课)一、体味文化(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二)文化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动态:精神活动;静态:精神产品。
(4)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
意识形态文化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5)还要注意区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与文明相近,用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运动。
例如考古学中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中特社义文化中的“文化”。
[处理练习题]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A.①②③④⑤B.⑥⑦⑧⑨⑩C.③④⑤⑥⑦D.③⑤⑦⑨⑩2、文化的特征(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社会才会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
(处理P6探究四,知道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运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即精神离不开物质,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
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
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处理P7探究五,知道文化素养就体现在日常行为中,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反映其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的形式非常丰富。
静态角度: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动态角度: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处理P4探究一,知道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非全部内容,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2、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注意文化作用的两重性: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落后、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把人们引向歧途。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处理P8探究六,知道马义是科学、先进的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文化的含义以及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
文化作为一种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体味文化 文化“万花筒”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文化现象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文化是什么 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文化的形式丰富多彩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特别注意文化作用的两重性。
辩证分析:文化有先进健康文化和落后腐朽文化之分。
前者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后者有阻碍作用。
对文化有一个总的了解,理解其内涵,了解其外延,感受其力量,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和熏陶。
【作业布置】根据上述材料简述文化的力量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知道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
2、明确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3、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教学方法】本框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案例的作用。
第一目,用“学案”导学;第二目,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体验感悟事实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简单复习,回忆文化的内涵、特征及作用)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有别于经济、政治,同时三者又密不可分。
那么,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本课时,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归纳:有的内容难以归类,正是因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现实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经济越发展,政治越进步,越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1、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对此,要把握以下几点:(1)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2)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由我国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并反映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
(3)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绝对同步。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那种认为只要物质物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了,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4)文化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课堂练习: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了,社会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2、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从地域上看)举例: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从性质上看)(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当今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特点)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采用材料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年前还居于第12位,现已上升到第4位,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
在美国400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企业。
问: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结论:(1)在经济发展中,教育、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从经济发展)(2)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从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材料: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等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产品大肆推销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法国为了保卫法兰西文化,非常重视在世界上传播法兰西文化;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建立文化发达国家”的战略构想,意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基地。
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结论:(1)国内民主政治方面: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2)国际政治斗争方面: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过渡):文化不仅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同时,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1、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我国的策略:(1)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2)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道精神。
【课堂小结】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文化生产力)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民主法制建设;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文化建设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交往行为和交行方式,文化影响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2)识记文化的来源(3)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理解和感悟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从而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加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