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服务预防食物中毒注意事项
餐厅预防食物中毒及异常事故处理措施
为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根据《食品卫生法》和《餐饮业卫生管理办法》,特制定本措施如下:一、餐饮业加工经营场所应当保持内外环境整洁,设有防苍蝇、防老鼠、防蟑螂和其它有害昆虫的设施,并消除孳生条件。
二、不买不用不卖有毒、有害、腐烂变质、酸败、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它感官性异常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三、各种食品原料在使用前必须洗净,蔬菜、肉类及水产品应分池清洗,所用的刀、墩、板、盆等工具容器必须标志明显,并做到分开使用,定位存放,用后洗净、保持清洁。
四、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
加工后的熟制品与食品原料、半成品应分开存放,不能混放,凡隔夜或者隔餐的熟制品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
五、烹饪后至食用前普通不应超过 2 小时,如存放超过 2 小时的食品,应当在高于60℃或者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
六、制作凉菜应做到设有专用凉菜间,室内温度不得高于25℃;有专人加工制作;加工凉菜的工具用具、容器必须专用,用前必须消毒,用后必须洗净并保持清洁;要有专有的冷藏或者冷冻设施,将剩余尚需使用的原料冷藏或者冷冻存放。
凉菜间要有专用空气消毒设施,做到定时进行空气消毒。
无专用凉菜偶尔不符合上述要求者,严禁制作凉菜。
七、洗刷餐具必须有专用水池,餐具和盛放熟制品的容器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
消毒后的餐具必须存在餐具专用保洁柜内备用。
八、当发现或者被顾客告知所提供的食品确有感官性异常或者可疑变质时,餐厅服务人员应当即将撤换该食品,并同时告知有关备餐人员。
备餐人员应当即将检查被撤换的食品和同类食品,做出确保供餐的安全卫生处理。
九、销售直接入口食品,应当使用专用工具分拣传递食品。
专用工具应当定位放置、防止污染。
十、食品从业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方准上岗,从业人员应当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
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或者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都应用流动清水洗手。
一、不食用病死牲畜肉,加工冷荤、熟食。
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低温冷藏食品控制在5℃以下,并做到避光、断氧,控制细菌的繁殖;加热时如肉块过大,肉内部温度低,达不到消毒的目的。
【精品推荐】餐饮服务预防食物中毒注意事项
餐饮服务预防食物中毒注意事项
小编希望餐饮服务预防食物中毒注意事项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本文概述:餐厅就是指在一定场所,公开地对一般大众提供食品、饮料等餐饮的设施或公共餐饮屋。
下面为大家介绍餐饮服务预防食物中毒注意事项。
食物中毒比较常见,餐厅发生食物中毒的事件也很多,那么餐饮服务预防食物中毒注意事项是什么呢?
预防食物中毒的基本方法
(一)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基本原则和关键点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应根据防止食品受到病原菌污染、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杀灭病原菌三项基本原则采取措施,其关键点主要有:
1.避免污染。
即避免熟食品受到各种病原菌的污染。
如避免生食品与熟食品接触;经常性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人员还应消毒手部;保持食品加工操作场所清洁;避免昆虫、鼠类等动物接触食品。
2.控制温度。
即控制适当的温度以保证杀灭食品中的病原菌或防止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如加热食品应使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
贮存熟食品,要及时热藏,使食品温度保持在60℃以上,或者及时冷藏,把温度控制在10℃以下。
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要点
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要点餐饮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和餐饮单位的生死存亡。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突发事故的危害,提高保障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当出现食物中毒事件后,餐饮服务单位应当立即采取哪些做法?处置要点有:1、立即报告任何发现食物中毒的单位应当以最快的方式逐级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发生食物中毒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可疑中毒食品、救治措施及病人情况、处理情况、报告人及联系电话等有关内容。
2、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小组应当立即组织人员迅速赶赴现场,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对中毒人员进行初步调查、核实。
应急处理小组:负责本企业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组织、协调和相关责任的处理工作。
3、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停止食用疑似有毒食品;采取病人有关样本,如呕吐物、排泄物和可疑食品等标本,供有关部门检验。
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对病人进行临时紧急救助,立即通知120前往救护或组织人员将中毒者送到医院进行救治,包括急救(催吐、洗胃、洗肠)、对症治疗和特殊治疗;同时要自事故发生之时起2小时内向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报告内容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可能引起中毒的食物等。
4、对中毒食品控制处理保护好现场,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可疑中毒食品及食品原料。
病人吃剩的食物不要急于倒掉,食品用工具容器、餐具等不要急于冲洗,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大便)要保留,提供留样食物。
追回已售出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
封存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及用具、设备设施和现场。
5、协助调查负责人及有关工作人员,要配合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并要如实反映食品安全事故情况。
将病人所吃的食物、进餐总人数,同时进餐而未发病者所吃的食物,病人中毒的主要特点,可疑食物的来源、质量、存放条件、加工烹调的方法和加热的温度、时间等情况如实向有关部门反映。
食堂食品安全十大注意事项
食堂食品安全十大注意事项食堂食品安全是大家每天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合理选择食材和正确的食品处理方式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是关于食堂食品安全的十大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购买食材时要选择正规渠道:尽量选择官方认可的供应商,以确保食材的质量和安全。
避免在街边小摊或者杂货店购买易腐烂的食材,以免食物受到污染。
2. 使用食材前要仔细检查:在使用新鲜食材之前,要仔细检查食材的外观和气味,确保没有腐烂、变质或异味的迹象。
如有发现异常,不要使用。
3. 食材储存要注意卫生:食材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受到细菌和虫害的侵袭,所以要保持储存环境的干净和卫生。
使用密封的容器储存食物,避免食物相互交叉污染。
4. 合理使用调料和添加剂:食堂烹饪常常使用调料和添加剂来增加食物的味道。
在选购和使用调料时,要选择合格的产品,注意产品是否过期或者已经变质,并且要遵循适量使用的原则。
5. 食材加工要彻底煮熟:对于易受细菌感染的食材,如肉类、禽类和海鲜等,要确保彻底煮熟,以杀灭食物中的病原体。
煮熟食物后要及时食用或者储存,避免放置过久导致食物变质。
6. 食品处理要注重个人卫生:食品加工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个人卫生情况直接关系到食品的安全。
工作人员应该做到勤洗手,穿戴整洁的衣物,避免直接接触食品和污染源。
7. 食堂环境要保持清洁:食堂环境的清洁程度也会影响到食品的安全。
要定期清洗和消毒厨房设备和餐具,并保持食堂的卫生。
8. 注意食品交叉污染:食品交叉污染是指不同食物之间互相传染细菌或者病毒。
在处理食物时,要避免不同种类的食物接触,使用专用切菜板和刀具,以减少交叉污染的可能性。
9. 合理控制食材保存时间:食物保存时间过长会导致发霉和变质,会出现食物中毒的风险。
要根据食材的特性和保存方式,适时清理食材,避免使用过期或者受损的食物。
10. 做好食品安全知识宣传:食堂应该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和食客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
通过制作宣传资料、开展培训活动等方式,提高大家的食品安全意识。
餐饮服务环节怎样预防食物中毒
大肠杆菌
常见于生牛肉及受到该菌污染的食品中(如蔬果 ),食品通过牛粪便、污水、食品接触面受到污 染。
一般有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肠出血性大肠 杆菌O157:H7可引起以血便和腹痛,有时并发溶 血性尿毒综合症引起死亡,潜伏期根据种类不同 ,可由12小时至数天。
引起食物中毒的部分病原菌
副溶血性弧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沙门菌 腊样芽胞杆菌 大肠杆菌 痢疾杆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肉毒梭状芽胞杆菌
副溶血性弧菌
常见于海产品及受该菌污染的食品中,食品通 过受该菌污染的食品接触面(容器、水池、工 具、抹布、手等)受到污染。
症状为腹部绞痛、呕吐和腹泻,同时引起脱水 和发热,潜伏期4~30小时。
灭寄生虫。 人感染寄生虫病大多是由于生食、半生食等不良
饮食习惯,或食品加热不彻底所导致。 食品中常见寄生虫:旋毛虫、肺吸虫、肝吸虫等
。
旋毛虫
常见于受到旋毛虫污染的猪和其他畜类动 物中。
症状首先为便稀或水样便,可伴有腹痛或 呕吐,随后出现中毒过敏性症状,最后出 现肌痛、乏力、消瘦,潜伏期5~15天。
时间:大多数细菌每10~20分钟繁殖一
代,1个细菌4~5小时可繁殖到上百万 个。由于细菌使人致病需要一定数量, 因此控制时间以防止细菌繁殖,对于预 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具有重要意义。
温度:每种细菌都是在某一温度范围内生
长最好。大多数的细菌在5~60℃ (危险 温度带)能够很好地生长繁殖。个别致病 菌可在低于5℃的条件下生长(如李斯特 菌),但生长速度十分缓慢。
细菌的毒素
许多病原菌可产生使人致病的毒素,大 多数毒素在通常的烹饪温度条件下即被 分解,但有些毒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产生的肠毒素)具有耐热性,一般的烹 饪方法不能将其破坏。
餐饮服务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项
餐饮服务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项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是餐饮业发生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2010年卫生部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食物中毒事件)报告220起,中毒7383人。
2010年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分别为81起和4585人,占总数的36.82%和62.10%,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主要是由食物污染或变质、生熟交叉污染等原因引起。
加强餐饮服务消毒是减少从业人员手部、空气、餐用具污染食物以及生熟食物交叉污染的有效方法,从而可以有效预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
1 手部清洗消毒在餐饮服务环节中,手部卫生与食品卫生最为密切,手能够把存在于粪便、鼻腔、皮肤和其他部位的病原体传播到食品上。
厨师或服务员双手没有彻底洗净,是引起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原因。
厨师或服务员应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餐饮服务单位也必须配备符合相应卫生要求的洗手消毒设施,方便厨师或服务员洗手消毒,防止污染食物。
1.1手清洗消毒设施在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处理区应设置足够数目的洗手设施,位置应按方便厨师和服务员的原则设置,凉菜间等专间的二次更衣间、厕所等均设置洗手消毒设施,水龙头宜采用脚踏式、肘动式或感应式,防止二次污染,并设有相应的清洗、消毒用品和干手设施。
1.2手部消毒方法手部消毒可用75%的医用酒精充分擦拭双手;或用0.3%-0.5%碘伏、0.1%新洁尔灭或含有效氯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水溶液等浸泡清洗后的双手30秒。
浸泡消毒后要用流水将手上的消毒液洗净后干手。
配置的洗手消毒液应在4小时内更换。
2 空气消毒为防止空气中可能存在的致病菌污染食品,应对凉菜间等专间的空气进行消毒。
紫外线灯直接照射就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是目前最常用的专间空气消毒方法。
2.1紫外线灯安装在餐饮服务专间空气消毒时,紫外线灯(波长200nm-275nm)应按功率不小于1.5W/m3,强度大于70uW/cm2设置。
医院食物中毒预防及应急预案
医院食物中毒预防及应急预案
对于餐饮业来说,食品卫生是重中之重,它不仅关系所有就餐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危,也与社会的稳定系系相关。
为了保证职工及学生的生命安全,保证餐厅工作顺利进行,针对食物中毒事故,制订我院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
一、报告程序:
1、一旦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向餐饮管理服务中心值班人员报告。
2、值班人员逐级向上级汇报,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二、报告内容:
1、发生中毒的单位地址和时间;
2、中毒人数、重症人数和死亡人数,主要中毒表现;
3、可疑中毒食物;
4、中毒发生趋势、已采取的措施和需要卫健委门帮助解决的问题。
三、处置措施:
1、积极组织抢救病人,尽快送往医院治疗。
2、并保护好中毒现场,根据具体情况,若怀疑投毒则向公安部门报告。
3、责令收回已售出的疑似中毒食品;
4、封存疑似中毒食品、原材料;
3、封存被污染食品及用具,并责令进行清洗消毒,无关人员不允许到操作间或留样处;
5、积极配合卫健委门进行现场调查。
四、注意事项:
1、中毒食物处理:固体的应煮沸15分钟后掩埋或焚烧;液体的可与漂白粉混合消毒后掩埋;
2、中毒现场处理:对接触过中毒食物的餐具、容器、用具、设备等用1﹪~2﹪碱水煮沸进行消毒。
夏季高温餐饮安全注意事项
夏季高温餐饮安全注意事项夏季高温餐饮安全注意事项在夏季高温天气中,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餐饮行业需要加强食品安全意识,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卫生。
以下是关于夏季高温餐饮安全注意事项的一些建议,以避免食物中毒和其他食品安全问题。
一、食品摆放和存储1. 温度控制:夏季的高温天气容易影响食品的新鲜度和质量。
餐饮业主应确保食品的存储温度低于10摄氏度,以防止细菌滋生。
冷藏设备和保温饭盒等设备必须保持正常的运转状态。
2. 分开存储:不同类型的食材应分开存储,以防止交叉污染。
生熟食物,特别是肉类和海鲜,应当存放在不同的冷藏室中。
3. 货架安排:货架上的食品应该安排得整齐有序,不挤压和重叠放置。
在货架上,容易坏掉的食材应该放在较低的位置,以便及时检查和使用。
二、食品加工和处理1. 食品加工环境:餐厅的食品加工和处理区域应保持干燥和清洁。
地面和墙壁应该经常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防止细菌感染。
2. 水质检测:夏季气温高,水源容易受到污染。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定期对自来水进行检测,确保水质符合卫生标准。
3. 食物加工卫生:工作人员认真遵守食品加工和操作的卫生规定,使用消毒剂清洁餐具和烹饪设备,并保持手部卫生,必要时佩戴手套。
三、食品销售和服务1. 保鲜限时:餐厅应该设定合理的食品保鲜时间,不得超过规定的时间限制。
过期的食品会造成食物中毒和其他健康问题。
2. 食品包装:餐厅提供的外卖食品必须正确包装,避免食物外露和暴露在高温下。
包装材料应符合相关卫生标准,并放置在干燥和清洁的环境中,以防止细菌滋生。
3. 服务环境:餐厅应加强店内和厨房的清洁工作,保持空气流通,控制室内温度,避免飞虫和其他昆虫感染。
四、员工培训和意识提高1. 培训计划:餐厅应定期举办员工培训,教授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食品存储、加工和销售方面的课程。
2. 安全意识:员工应具备食品安全和卫生的意识,遵循操作规程,并定期检查设备和器具的状态。
餐饮服务单位怎样预防食物中毒
餐饮服务单位怎样预防食物中毒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倍受社会各界和百姓关注。
今年6 月1 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条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承担社会责任”。
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了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今天,我就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之际,与在坐各餐饮服务单位(包括学校食堂) 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共同探讨餐饮服务单位怎样预防食物中毒,其目的在于提高餐饮服务单位自身管理水平,保障公众餐饮消费安全。
一、何谓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浮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1.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如食用受到农药污染的蔬菜、受到赤潮毒化的贝类 (如织纹螺) 、甲醛浸泡水产品和水发产品、霉变粮食作物(如花生、玉米、黄豆、小麦、大米) 、瘦肉精等引起的食物中毒。
2.含有毒有害物质:如食用了河豚鱼、毒蘑菇、四季豆、豆浆、发芽马铃薯、珊瑚鱼、含组胺鱼类等引起的食物中毒。
二、餐饮单位为何食物中毒高发?据统计,1986~2005 年本市64 起城镇居民食物中毒中,有45 起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占中毒起数的70.3﹪。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餐饮业(包括食堂)处于食品下游,其加工制售过程又多以手工操作为主,食品安全风险极高,所以是食物中毒的高发行业。
其二,餐饮消费环节又是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链的未端,食物种植养殖、食品生产加工、市场食品流通等各环节存在的风险,都积累到餐饮消费环节,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其三,部份中小型餐饮单位(如小餐馆、小吃店),其业主大多来自城镇下岗职工和城乡周边村民,大多业主食品安全法律意识和食品安全卫生知识淡薄,投入不足,设施简陋,加工制售过程不规范,如生熟食品加工贮存未分开,熟食品超时食用和食 (饮) 使用前未消毒等,餐饮安全隐患多。
餐饮服务提供者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基本原则
餐饮服务提供者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基本原则
餐饮服务提供者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第一项基本原则就是防止食品受到细菌污染,就是说在做好食物之后,不要直接将熟的食物和生的食物放在一起,要注意进行区分,而且要注意不可以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用手去捏食物来吃,避免食物受到污染,同时要保证食物加工场地的清洁,不要有任何的昆虫或者老鼠存在,这样的话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
餐饮服务提供者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第二项基本原则就是控制细菌的繁殖,想要杜绝食物中有细菌繁殖,就需要注意在烹饪食物的时候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对于某些食物最少要加热到80度以上,如果是吃不完食物需要存放的话,最好是把食物存放在1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存放,而且要注意存放时间越短越好。
餐饮服务提供者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第三项基本原则就是杀灭病原菌,这就需要您在烹饪食物或者加工食物之前,先对原材料进行清洗和消毒,这样才可以保证食物原材料是干净没有细菌的,从而也就可以避免细菌性食物中毒出现了。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8篇)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8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篇1】为维护广大餐饮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保障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
根据《沧县餐饮服务环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意见,结合我单位具体情况,特制定如下饮食安全应急预案:一、防止食物中毒的措施(一)健全食物中毒报告制度要认真贯彻执行《沧县餐饮服务环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精神,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二)广泛开展预防食物中毒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宣传普及有关的卫生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水平,减少食物中毒发生。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1)防止细菌对食品的污染:应对食品加强卫生管理,特别是肉类,鱼类和奶类等动物性食品,要防止在生产加工和出售过程中的污染。
食品须低温贮藏,用专用工具售货,食品从业人员要重视个人卫生,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发现有不适宜从事食品工作的病患者或带病者,应及时调换工作。
(2)控制细菌的污染,控制细菌生长繁殖措施,主要是低温保藏。
按照食品低温保藏的卫生要求贮存食品,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3)杀灭病原菌。
杀灭病原菌的措施主要是高温灭菌,当肉类食品深部温度达80度时,经12分钟可彻底杀死沙门氏菌。
隔餐的熟食品和剩菜饭,在销售或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
(四)化学性食物中毒的预防(1)有些化学物质与食用的面碱、淀粉、食盐等形状相似,因而常发生误用,误食而造成中毒。
因此,要加强对有毒物品的管理。
(2)包装或盛放有毒化学物质的.容器,不得用来包装或盛放食品。
(五)有毒动植物中毒的预防措施有毒动植物往往与某些可食的食物相似,人们如不加以识别而误食用,就会引起中毒,如有毒的蕈类和野果等。
因此,要加强宣传,提高对有毒或无毒动植物的识别能力,防止误食,对不能识别的有毒动植物,须经有关部门鉴定,确认无毒才能食用。
二、发生食物中毒的处理(一)通报发现食物中毒事故,立即通知单位负责人做好抢救准备,同时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事故严重的报医院急救电话120。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与食物中毒预防控制
劣质餐盒:会发出一股刺鼻的异味;
手感上发涩,且没有光滑感;
折痕处白色的蜡印特别明显:
用手轻轻一撕就开:
轻轻一捏就成团或者裂开;
剪碎了扔水里会下沉(因为加入了大量滑石粉等填充剂)。
合格一次性餐具:无上述特征,首先要求看生产包装袋上的信息,生产 企业名称、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许可和编号(QS标识)。
2024年7月14日
从业人员管理的基本要求
1、食堂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有关食品安全基本知识,
每年参加培训不少于40个学时。
2、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 食品从业人员都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 作。
3、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 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 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必须立即调离工作岗位,等治愈后才能重 新上岗。
54
冷藏 、冷 冻
冷 藏:指将食品或原料置于冰点以上较低温度 条件下贮存的过程,冷藏温度的范围应在0℃~10℃ 之间。
冷 冻:指将食品或原料置于冰点温度以下,以 保持冰冻状态贮存的过程,冷冻温度的范围应在- 18℃~-1℃之间。
2024年7月14日
交叉污染
指食品、食品加工者、食品加工环境、工 具、容器、设施、设备之间生物或化学的污染 物相互转移的过程。
化学消毒后的餐用具应用净水冲去表面残留的消毒剂。 保洁:消毒后的餐饮具要自然滤干或烘干,不能用手巾、餐巾 擦干,以避免受到再次污染。并及时放入保洁柜内或留置在消 毒柜内备用。
保洁柜应具有“三防”功能。不得将个人物品或剩菜剩饭等 存放在保洁柜内。
2024年7建立餐厨废弃物处置管理 制度。
2024年7月14日
餐饮食物中毒应急预案及流程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餐饮食物中毒事件,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餐饮服务单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餐饮服务单位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
三、应急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领导小组:成立餐饮食物中毒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 应急处理小组:负责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调查、原因分析、处置措施制定及实施等工作。
3. 信息报告小组:负责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食物中毒事件相关信息。
4. 医疗救护小组:负责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确保其生命安全。
四、应急预案流程1. 初步发现食物中毒事件(1)消费者在用餐后出现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应立即向餐饮服务单位报告。
(2)餐饮服务单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应急处理小组。
2. 应急处理小组行动(1)对疑似食物中毒人员进行救治,并立即向医疗救护小组报告。
(2)对现场进行封存,禁止人员出入。
(3)收集、保存相关证据,包括食品样品、餐具、环境等。
(4)对疑似食物中毒食品进行检测,查找原因。
3. 信息报告(1)应急处理小组应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食物中毒事件。
(2)根据事件严重程度,按照相关规定向上级部门报告。
4. 调查与处置(1)应急处理小组对疑似食物中毒食品进行检测,查找原因。
(2)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处置措施。
(3)对涉事餐饮服务单位进行整改,确保食品安全。
5. 总结与反馈(1)应急处理小组对事件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报告。
(2)将报告报送上级部门,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应急预案保障措施1. 加强食品安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
2. 定期对餐饮服务单位进行食品安全检查,确保食品安全。
3.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
4. 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的沟通协作,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5. 建立食品安全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应急处置需要。
餐饮业食物中毒的预防原则
02
对已出现中毒症状的顾客,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并通知其家
属。
保护现场,确保调查人员能够顺利取证和调查。
03
及时报告与处理
01
在发现食物中毒事件后,应立即向当地卫生部门报 告,并配合调查。
02
及时与顾客沟通,说明情况,并积极配合顾客进行 调查和索赔。
03
针对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防止类似事 件再次发生。
03
预防食物中毒的具体措施
食材采购与储存
食材新鲜
确保食材新鲜,避免使用过期变质的食材。
储存规范
遵循正确的储存方式,如冷藏、冷冻等,以确保食材质量。
分类存放
生鲜、熟食、蔬菜、肉类等应分类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食品加工与烹饪
加工卫生
防止交叉污染
保持厨房和加工区域的清洁卫生,定 期消毒。
在加工和烹饪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 止生熟食品相互接触,避免交叉污染。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餐饮业者应定期进行食品安全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培训员工食品安全知识
01
02
03
培训新员工
新员工入职前应接受食品 安全知识培训,了解食品 安全法规和制度。
定期培训
餐饮业者应定期对员工进 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 高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
考核与奖惩
对员工进行食品安全知识 考核,对表现优秀的员工 给予奖励,对表现不佳的 员工进行惩罚。
烹饪熟透
确保食物烹饪至熟透,特别是肉类、 鱼类和蛋类。
食品服务与销售
保持清洁
确保餐厅和销售区域的清洁卫生,提供清洁的餐具和容器。
温度控制
严格控制食品的温度,特别是冷食和热食。
员工培训
食堂预防食物中毒
食堂预防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指人们在食用受到污染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食物后出现的胃肠道炎症反应。
食物中毒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仅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风险,也会对食堂的声誉和经营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食堂预防食物中毒的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源头控制、储存处理和食品加工三个方面来介绍食堂预防食物中毒的方法。
一、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基础。
首先,食堂应选择有资质的食品供应商,确保食材的安全性。
合作的食品供应商应具备健康合格证,并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进行生产。
其次,食堂应定期对供应商进行食品质量检查,确保供应商的食品质量符合标准。
同时,要求供应商提供食品的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详细信息,以便在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时,能够进行追溯和调查。
二、储存处理储存食物合理而规范是预防食物中毒的重要环节。
首先,食堂应设立专门的食品储存区域,对不同类型的食物进行分类存储。
需冷藏的食物应放在冰箱中,避免温度过高导致食物变质。
其次,食堂应建立储存食物的标准操作程序,规定食物的储存时间和储存温度,并定期检查储存设备的运行状况。
此外,在储存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食品的交叉污染,避免生食与熟食接触,防止细菌传播。
斩菜洗菜作为食品加工的重要环节,也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
首先,食堂应建立完善的操作规范,要求食品加工人员佩戴口罩、帽子和手套,保持一定的个人卫生。
其次,对于蔬菜和水果等需要清洗的食物,要进行充分的清洗,去除表面的污垢和农药残留。
同时,要注意刀具的清洗和消毒,避免细菌在加工过程中传播。
此外,在食物加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烹调时间和温度,确保食物煮熟,杀灭可能存在的细菌和病毒。
四、培训教育食堂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卫生知识对预防食物中毒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食堂应定期组织食品安全培训,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食品存储和加工的注意事项、食物中毒的常见症状和应急处理措施等。
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使其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卫生习惯,从而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餐饮服务食物中毒事故应急预案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餐饮服务食物中毒事故应急预案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食物中毒事故及其危害,指导、规范餐饮服务食物中毒事故的预防与应急处置工作,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制定本预案.一、适用范围及事件分级一定义:本预案所指食物中毒,指在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内食用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无传染性的疾病.二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辖区内突发的、群体性的、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食物中毒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三分级1、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1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对2个以上省份造成严重威胁,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的;2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水平的;3发生跨境香港、澳门、台湾、跨国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的;4国务院认为需要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负责处置的.2、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Ⅱ级.1事故危害严重,影响范围涉及省内2个以上设区市行政区域的;2造成伤害人数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的;3造成10例以上死亡病例的;4省人民政府认定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3、较大食品安全事故Ⅲ级.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食品安全事故:1事故影响范围涉及设区市级行政区域内2个以上县级行政区域,给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2造成伤害人数100人以上,或者出现死亡病例的;3市人民政府认定的较大食品安全事故.4、一般食品安全事故Ⅳ级.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食品安全事故:1事故影响范围涉及县级行政区域内2个以上乡镇,给大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2造成伤害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的;3县级人民政府认定的一般食品安全事故.二、餐饮服务食物中毒事故调查处理组织领导及分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餐饮服务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副局长担任,成员有组成,负责对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设餐饮服务食物中毒事故现场调查控制组:组长由担任,成员不少于三人,依法对食物中毒事故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核实情况;依法调查取证样;依法查处食物中毒事故中的违法行为.办公室后勤服务:及时安排应急处置车辆、保障通讯设施畅通;负责信息发布;负责事故总结等文字综合工作.财务规划与产业发展科:负责事故调查处置经费保障.三、餐饮服务食物中毒的报告和接报1、食物中毒的报告①食物中毒事故发生单位、收治食物中毒人员的医疗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员和信息员以及知情的公民等为事故报告人,发生和发现食物中毒事故应及时向事故发生地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食物中毒事故不得隐瞒、谎报、缓报,不得毁灭有关证据.②接报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安排部署现场调查控制应急处置的同时,立即向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本级政府以及卫生、农业、质监、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通报事故信息.③接报部门对食物中毒事故核实无误后,进行续报,原则上每2小时续报一次,报告应急处置进展情况,补报、更正相关信息.2、食物中毒的接报要求①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值班电话:24小时值班.Ⅰ、接报人首先询问报告人以下内容:发生地点、单位、中毒人数、主要症状、可疑食物、采取了哪些措施、报告人姓名、年龄、联系电话、住址等情况.应指导报告人积极抢救病人,保护中毒现场,保存可疑食物及患者排泄物呕吐物、大、小便及洗胃液等.Ⅱ、接报人放下电话后再一次打电话向事发地有关部门进行核实.Ⅲ、立即向局领导汇报事件基本情况.Ⅳ、局领导根据事件情况采取相应调查方案,一般中毒事件由分管副局长或综合执法队带领相应调查组进行调查,并随时反馈事件动态;重大事件以上的,由局主要领导带领进行调查处理.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得食物中毒事故信息,接报人详细询问和登记食物中毒情况,同时应告知报告人及时抢救患者,保护好现场,保留可疑食品和患者吐泻物.3、及时反馈和上报:经初步核实为食物中毒事故的,对可能造成健康损害或者涉及到其他生产经营环节的,应及时向人民政府报告、并向卫生、农业、工商、质监等相关职能部门通报事故信息.报告和通报的信息应包括下列内容:①事故发生单位;②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可能涉及的范围;③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以及发病和死亡人数;④已采取的措施;⑤认为需要通报的其他事故相关信息.四、调查前准备发生食物中毒事故时,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时反应,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依法处置.1、封存措施①封存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并立即委托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机构或其它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②封存被污染的食品加工用具、容器,现场采样取证后责令餐饮服务单位进行清洗消毒.③封存被污染的与食物中毒事故相关的生产经营场所.④责令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收回已售出的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或者可能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2、协助采集、检验可疑样品①协助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机构或其它有资质的检验机构人员有针对性地采集样品.及时采集剩余的可疑食物、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等样品,病人的吐泻物,送检以备确定食物中毒病因.制作产品样品采样记录文书;对从超市商场购进的直接入口的定型包装食品要制作产品样品确认通知书;对散装食品或烹调餐食品应实施无菌采样、登记、运送.②疑似细菌性食物中毒时,应对加工、盛放或接触过食物的容器、工具如刀、墩、案板、水池、盆、筐、抹布等、设备、物体表面,实施无菌采样、登记、送检,进行细菌检验.制作非产品样品采样记录文书.③对食品加工经营人员和直接接触食品的服务人员,可根据需要采取粪便、肛拭、鼻咽腔、疮疖脓液或局部皮肤涂抹取样作带菌检查.进行微生物检验的样品应无菌取样,做理化检验的样品要用清洁的容器盛装.所取样品容器要贴上标签、编号,严密包装.并认真填写食物中毒送检单,注明送检理由.④其他与食物中毒有关的可疑样品.⑤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机构或其它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对采集的可疑样品进行检验.3、现场食品安全监督检查重点对可疑食品加工的场所、设备、工具、厨房及其加工过程进行现场检查或勘查,调查可疑食物的来源、质量、存放条件及加工烹调方法、操作环境等,从中找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污染环节,初步分析判断食物中毒原因.①首先调查食谱.如果是送餐公司送餐时,还必须调查供餐范围,立即追踪其它供餐范围内有无食物中毒病人.②调查食品原料的来源、质量、索证索票状况.向当地农业、质监、工商等部门了解食物供应的异常情况,以及食物中毒肇事单位以往的不良记录.③调查引起食物中毒的可疑食物和配方.了解病人发病前24~48小时各餐次所吃食物的种类、数量并以未发病者所吃食物作对照,将可疑食物集中到某餐、某种食物上.④调查可疑食物加工制作过程.食品加工方式、烹调方法,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制作可疑食物生产或加工的工艺流程图,并依据HACCP原理,分析造成食物中毒的污染点及原因.⑤调查食品加工至食用前的整个过程和现场环境卫生情况.尤其应注意检查食品存放温度和时间,以及使用的工用具情况;食品运输情况;工用具容器的卫生及使用情况,生熟分开情况,洗刷消毒过程情况;剩饭菜的保存、处理等情况,特别要注意检查是否按规定留样.⑥调查可疑肇事单位的厨师、分餐人员、熟食间操作人员等关键岗位从业人员,并采取分开询问,相互印证的方法,详细调查可疑食品的加工、制作、分餐等过程.⑦调查可疑肇事单位的负责人,采购人员以及销售人员.主要问清下列情况:可疑食品及原料的来源、数量及采购时间、索证验收情况;可疑食品及原料的去向或使用情况;可疑食品的销售金额及发票.制作询问笔录文书.⑧调查接触可疑中毒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有无健康证、近来病史等、培训情况及卫生习惯.⑨调查是否按规定申报大型婚宴、团餐和其他大型群体聚餐.对监督检查情况按要求制作现场检查笔录文书记录在案.五、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的措施在调查食物中毒的同时,应采取各项措施,防止事故危害进一步扩大.①停止出售和摄入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②有外来污染物,应同时查清污染物及其来源、数量、去向等,并采取临时控制措施.③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已同时供应其他单位,应追查是否导致食物中毒.④可疑中毒食品来自食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应及时通报相关的监管部门.⑤必要时要求发病单位做好预防性服药和环境的消毒,并做好病人的安抚工作,做好后续食品的安全把关.六、重点到医院调查收集食物中毒证据.主要包括下列内容:①发病人数、发病时间、发病地点、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抢救治疗情况;②病人发病前48小时以内的进餐食谱及特殊情况下的72小时以内的可疑进餐食谱和同餐人员发病情况;③采集病人的呕吐物洗胃液、血、便及其它需要采集的样品进行检验,必要时可做动物试验,制作非产品样品采样记录文书;④填写食物中毒调查登记表.七、调查取证工作要求①依据法定程序,认真做好现场监督检查笔录、询问笔录,笔录应由食品安全监督员和被调查者签字;②依法进行录音、拍摄取证;③食物中毒事故调查后,调查人员应及时对调查材料、检验结果及其它证据材料进行整理分析;④应认真审查食物中毒事故的全部证据材料,认为证据不足的,及时补齐或补正;⑤收集的相关证据应符合证据的法定要求.八、阶段性报告①事故原因确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参加调查的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参加救治的医疗机构以及有关专家,依据流行病学调查和检验结果,共同研究认定事故原因.②应急响应和终止应急响应的升级与降级.当食物中毒事故随时间发展进一步加重,食物中毒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并有蔓延扩大的趋势,情况复杂难以控制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当及时建议同级人民政府提升预警和反应级别;对食物中毒事故危害已迅速消除,并不会进一步扩散的,应当及时建议同级人民政府相应降低响应级别或者撤销预警.发生食物中毒事故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真排查食品安全事故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应急处理措施.根据食物中毒事故的规模、程度以及应急处理的需要,及时提请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给予必要的技术和物资支持.应急响应终结.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确认食物中毒事故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宣布应急响应结束,应急队伍撤离现场.九、调查终结事故调查报告内容: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响应终结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于5日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事故调查报告.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①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其发生经过;②事故涉及的范围及其健康损害情况;③事故发生单位食品安全管理情况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事故发生单位的监管情况;⑤检验机构、认证机构对事故发生单位认证、评价、检验检测情况;⑥事故调查处理的过程及事故责任分析;⑦防范事故再次发生的意见建议.十、调查报告相关要求①事故调查报告应当经事故调查控制组集体讨论通过,由调查控制组成员单位代表签名;对事故调查报告有不同意见的,应在事故调查报告中予以注明.②事故调查结束后,事故调查控制组应当及时将事故调查报告抄报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属于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事故责任调查处理报告.③信息管理依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向社会公开有关食物中毒事故及其处理情况的信息.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客观、主动,实事求是,正确引导舆论.相关信息由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外公布事故信息.十一、调查终结后的处理①行政处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事故调查结束后,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违法案件,依法做出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对造成食物中毒事件直接责任的单位和个人,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规定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责任.食物中毒事件调查中查明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失职、渎职行为,按照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规定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件构成犯罪的或者有投放危险物质等犯罪嫌疑的,应移送司法机关处置.②监督整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当为事故责任单位分析事故发生原因,督促事故责任单位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并对事故单位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食物中毒注意事项
一、食物中毒常见原因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1.贮存食品不当。
如在8℃~60℃条件下存放熟制的高危易腐食品2小时以上,或在不适当温度下长时间贮存高危易腐的原料或半成品;
2.未烧熟煮透食品。
因烹饪前未彻底解冻食品、熟制时食品的体积较大或熟制时间不足等,导致加工制作时食品的中心温度未达到70℃以上;
3.未充分再加热食品。
经长时间贮存的食品,在食用前未充分再加热至食品的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
4.生熟交叉污染。
如熟制后的食品被生的食品原料污染,或被接触过生的食品原料的表面(如操作台、容器、手等)污染;接触熟制后食品的操作台、容器、手等被生的食品原料污染;
5.进食未彻底清洗、消毒的生食品;
6.从业人员污染食品。
从业人员患有消化道传染病或是消化道传染病的带菌者,或手部有化脓性或渗出性伤口,加工制作时由于手部接触等原因污染食品。
(二)化学性食物中毒
1.在种植或养殖过程中,食用农产品受到化学性物质污染,或在食用前,食用农产品中的农药或兽药残留剂量较多;
2.在运输、贮存、加工制作过程中,食品受到化学性物质污染。
如使用盛放过有机磷农药的容器盛放食品,导致食品受到有机磷农药污染;
3.误将化学性物质作为食品、食品添加剂食用饮用或使用。
如误将甲醇燃料作为白酒饮用,误将亚硝酸盐作为食盐使用;
4.食品中的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如食用油脂酸败后,产生酸、醛、酮类及各种氧化物等;
5.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或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三)真菌性食物中毒
食品贮存不当,受到真菌污染,在适宜的条件下污染的真菌生长繁殖、产生毒素。
如霉变的谷物、甘蔗等含有大量真菌毒素。
(四)动物性食物中毒
1.食用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组织。
如食用野生河鲀、未经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的河鲀,织纹螺、鱼胆、动物甲状腺;
2.在一定条件下,可食的动物性食品产生了大量有毒成分。
如组氨酸含量较高的鲐鱼等鱼类在不新鲜或发生腐败时,产生大量组胺。
(五)植物性食物中毒
1.食用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制品。
如食用有毒菌、鲜白果、曼陀罗果实或种子及其制品等;
2.在一定条件下,可食的植物性食品产生了大量有毒成分,加工制作时未能彻底去除或破坏有毒成分。
如马铃薯发芽后,幼芽及芽眼部分产生大量龙葵素,加工制作不当未能彻底去除龙葵素;
3.植物中天然含有有毒成分,加工制作时未能彻底去除或破坏有毒成分。
如烹饪四季豆的时间不足,未能完全破坏四季豆中的皂素等;煮制豆浆的时间不足,未能彻底去除豆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
二、预防食物中毒的基本方法
(一)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应按照防止食品受到病原菌污染、控制病原菌繁殖和杀灭病原菌三项基本原则,采取下列主要措施:
1.避免污染。
主要指避免熟制后的食品受到病原菌污染。
如避免熟制后的食品与生的食品原料接触;从业人员经常性清洗手部,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从业人员还应在清洗手部后进行手部消毒;保持餐饮服务场所、设施、设备、加工制作台面、容器、工具等清洁;消灭鼠类、虫害等有害生物,避免其接触食品;
2.控制温度。
采取适当的温度控制措施,杀灭食品中的病原菌或控制病原菌生长繁殖。
如熟制食品时,使食品的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贮存熟制食品时,将食品的中心温度保持在60℃以上热藏或在8℃以下冷藏(或冷冻);
3.控制时间。
尽量缩短食品的存放时间。
如当餐加工制作食品后当餐食用完;尽快使用完食品原料、半成品;
4.清洗和消毒。
如清洗所有接触食品的物品;清洗消毒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容器等物品;清洗消毒生吃的蔬菜、水果;
5.控制加工制作量。
食品加工制作量应与加工制作条件相吻合。
食品加工制作量超过加工制作场所、设施、设备和从业人员的承受能力时,加工制作行为较难符合食品安全要求,易使食品受到污染,引起食物中毒。
(二)预防常见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措施
1.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
使用流水反复涮洗蔬菜(油菜等叶菜类蔬菜应掰开后逐片涮洗),次数不少于3次,且先洗后切。
接触农药的容器、工具等做到物品专用,有醒目的区分标识,避免与接触食品的容器、工具等混用;
2.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
禁止采购、贮存、使用亚硝酸盐(包括亚硝酸钠、亚硝酸钾),避免误作食盐使用。
(三)预防常见真菌性食物中毒的措施
严把采购关,防止霉变食品入库;控制存放库房的温度、湿度,尽量缩短贮存时间,定期通风,防止食品在贮存过程中霉变;定期检查食品,及时清除霉变食品;加工制作前,认真检查食品的感官性状,不得加工制作霉变食品。
(四)预防常见动物性食物中毒的措施
1.河鲀引起的食物中毒。
禁止采购、加工制作所有品种的野生河鲀和未经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的河鲀;
2.鲐鱼引起的食物中毒。
采购新鲜的鲐鱼;在冷冻(藏)条件下贮存鲐鱼,并缩短贮存时间;加工制作前,检查鲐鱼的感官性状,不得加工制作腐败变质的鲐鱼。
(五)预防常见植物性食物中毒的措施
1.有毒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禁止采摘、购买、加工制作不明品种的野生菌;
2.四季豆引起的食物中毒。
烹饪时先将四季豆放入开水中烫煮10分钟以上再炒,每次烹饪量不得过大,烹饪时使四季豆均匀受热;
3.豆浆引起的食物中毒。
将生豆浆加热至80℃时,会有许多泡沫上涌,出现“假沸”现象。
应将上涌泡沫除净,煮沸后再以文火维持煮沸5分钟以上,可彻底破坏豆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
4.发芽马铃薯引起的食物中毒。
将马铃薯贮存在低温、无阳光直射的地方,避免马铃薯生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