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 水》
北大中文系教授推荐的15本励志小说
北大中文系教授推荐的15本励志小说【一】1、《被禁锢的头脑》出版时间:2013-03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图书简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沃什写于1950年代初的经典作品,对于二战前后波兰以及波罗的海三国人的处境做了精彩的描述与反省。
这是一本卓越的寓言小说,是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着名作家切?米沃什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名着,当时他已被迫离开祖国,踏上漫长的流亡之路。
虽然米沃什突破了传统小说精致的外壳,但他四重奏式的写法,以及不同故事线索之间深刻的呼应关系,让这本小说拥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文本上反而达到了空前的完美。
米沃什的《被禁锢的头脑》,能够说是20世纪东欧国家(以波兰为主)知识分子的肖像画。
今天的人们看待20世纪,能够有一堆的词语:技术、GE命、战争、冷战、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法西斯。
但是在米沃什那里,“苦难”两个字似乎更为显眼,即使他并不作为一个受害者来诉说,没有看到“控诉”,更别提“声泪俱下”。
更多的,他是作为一个制造苦难的共谋者的身份来反思自己,而在反思中间,有仇恨,也有惋惜(特别是对于被伤害的民族和被毁灭的天才),当然还有:恐惧2、《带灯》作者:贾平凹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图书简介:贾平凹带给文坛、带给读者的又一惊喜,作品不但保持了作者以往的艺术特点,更是达到了新的文学高度。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带灯”的女乡镇干部,她原名叫“萤”,即萤火虫,像带着一盏灯在黑夜中巡行。
这个名字也显示了带灯的命运,拼命地燃烧和照亮,却命里注定地微弱无力,终归尘土。
主人公“带灯”的痛苦是无法救赎的,她既无法摆脱现实,又没有水平得到解脱。
带灯是这个时代的悲剧,她注定要燃烧了自己来祭奠理想。
3、《繁花》作者:金宇澄出版时间:2013-03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图书简介:这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
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或是明天的启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来,一曲终了,人犹未散。
大江健三郎:与鲁迅的不解之缘
大江健三郎:与鲁迅的不解之缘本文导读:当然,这并不是少年大江第一次知道鲁迅其名其小说。
据大江先生之后回忆,他与鲁迅文学的邂逅是在1944年11月一个特殊的日子。
大江先生说,那是父亲在世的最后一天,自己陪坐在父亲身边和父亲聊天,便听父亲说起中国有个叫鲁迅的大作家非常了不起。
自己由此知道,父母曾于整整十年前的1934年经由上海去了北京,住在东安市场附近,小旅店老板娘的丈夫与父亲闲聊时得知眼前这个日本人喜欢阅读鲁迅作品,还曾读过《孔乙己》,便将作品里“‘茴’字的四种写法”教给了父亲。
就在这父亲在世的最后一天,大江先生听父亲介绍了鲁迅这位“中国大作家”和小说《孔乙己》,父亲还随手用火钩在火盆的余烬上一一写下四个不同的“茴”字。
2009年1月19日,大江先生在北京大学讲演时,进一步讲述了在鲁迅文学的影响下写出自己第一篇小说《奇妙的工作》时的情景:我回到了四国的森林里,把登有这篇小说的报纸拿给母亲看。
我相信母亲一定会为此感到高兴的。
然而,母亲却是万分失望:“你说要去东京上大学的时候,我让你好好读读鲁迅老师《故乡》里的最后那段话,你还把它抄在笔记本上了。
我隐约觉得你要走文学的道路,再也不会回到这座森林里来了。
但我还是希望你能成为像鲁迅老师那样的小说家,能写出像《故乡》的结尾那样美丽的文章来。
你这算是怎么回事?怎么连一片希望的碎片都没有?”就这样,“在鲁迅作品的直接影响下”,大江健三郎这位学生作家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诚如大江本人于2000年9月29日在北京所言:“很小的时候,我就从母亲那里接受了中国文学的影响。
可以说,我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文学的血液,我的身上有着中国文学的遗传基因。
没有鲁迅、郁达夫等中国作家及其文学作品,就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存在。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2006年9月10日上午,大江先生赴北大附中演讲。
路途中,大江先生或是局促不安地不停搓手,或是向左侧身、双手用力紧握车门扶手。
大江健三郎《水死》中文版发布
大江健三郎《水死》中文版发布7月16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最新作品《水死》发布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
当天,作家阎连科、评论家陈晓明、该书译者许金龙等学者共同出席该书中文版发布暨学术探讨会,大江健三郎因远在日本未能来到现场。
研讨会上,多位学者感叹《水死》是大江健三郎最难读懂的作品。
阎连科称《水死》太难懂被誉为“大江晚年分量最重的作品”,《水死》于2009年末在日本出版后,引起了广泛关注。
《水死》是大江健三郎因《冲绳札记》被告上法庭后思考的产物,因其主人公的经历和大江类似,而被称有“私小说”影子。
故事中“我”的父亲二战时曾响应青年军官建议,欲飞往东京轰炸皇宫,以挽回战败投降的结局。
但在一个洪水肆虐的夜晚,父亲携带“红色皮箱”独自乘坐舢板顺流而下,却因翻船溺水身亡。
现场,阎连科、陈晓明、崔曼莉等多位作家、学者发言直指《水死》极其难懂。
在解读这部作品时,阎连科“号召”各位学者如实“汇报”阅读情况,他首先直言:“我在读大江之前的《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栗早逝去》时,两天就读完了,这次《水死》三天也没读完,实在太难懂了。
”阎连科称《水死》的整体故事简单,但叙事结构非常复杂,还反映了作者晚年的“图书馆式写作”方式,“可以看出大江非常博学,戏剧等很多东西,都融入其中”。
阎连科感叹获过诺奖的很少有人像大江这样获奖后作品反而更多,他还笑称这部书让他开始思索作家的“老年写作”这个问题,“马尔克斯晚年就从技术主义走向感性的生活,大江刚好相反,他抽离生活,不写那些能感知的故事,并且大江本人在他的作品中穿插出现”。
莫言曾提另一种结局作为大江的好朋友,莫言为《水死》中文版撰写了腰封,他写道:“读大江先生新作《水死》,让我想起屈原《离骚》中的句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现场,作为大江几部中文作品的“资深翻译者”,许金龙透露,2009年大江带着《水死》的校样来中国开会时,学者们的探讨激发他大改该书的结局,“校样一般不允许大改的,但大江还是改动了。
新月派三诗人的爱与死及人与诗
新月派三诗人的爱与死及人与诗阎浩岗就中国诗歌史而言,有许多巧合与宿命。
第一位及最后一位古典诗人——屈原和王国维均投水而死。
而新月社三位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均未得享天年,且都属横死:闻一多被刺,徐志摩坠机,朱湘投江。
三人中第一个故去的是徐志摩,1931年11月19日中午11时35分,徐坐“济南号”飞机在济南附近撞山,时年35岁。
第二个是朱湘,1933年12月5日晨6时乘坐由上海开往南京的客轮路过据传李白坠江处的安徽采石矶时自沉,年仅29岁。
第三个是闻一多,1946年7月15日下午5时在昆明离家几步远的小街上中枪倒毙。
他是三人中寿命最长者,但也不足48岁。
三个人的死亡分属水、陆、空,在当时都引起社会震惊。
他们的家乡地名也很独特:徐志摩生于浙江硖石,闻一多生于湖北浠水,朱湘生于湖南沅陵。
其中,“硖石”的“硖”字只用于该地,属绝对的专用字;“浠水”的“浠”与“沅陵”的“沅”也属专用,显示出其独一无二性。
而徐志摩与朱湘二人最后的归宿,又都与其家乡地名暗含着神秘巧合:石与水。
从形象到气质,徐、闻、朱都是最典型的诗人类型。
他们追求超越于现实的纯美乃至瞬间幻美,并力求用最适合的方式、最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
但是,在处理诗与现实、自身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三人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对其诗歌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他们在爱情与生活方面的个人选择与处理方式,尤其值得关注。
茅盾《徐志摩论》说徐是“现代布尔乔亚诗人”,这总体讲是准确的。
有人学究气地根据徐没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剩余劳动,主要靠薪金度日,对此予以否认,其实大可不必。
茅盾这里主要是指心境心态、价值立场。
从这个角度说徐代表资产阶级,应无疑问。
虽然他在美留学时曾有为餐馆洗盘子的经历,但他出身富商家庭,从小家境优越,赴英留学能带妻陪读,经济条件肯定差不了。
即使后来徐父不再资助,全靠薪金生活,他在好几个大学任教授,又有稿费补贴,无疑也属社会上层。
否则怎能维持陆小曼的奢侈挥霍?据王映霞说,陆与徐所租住宅每月租金百元左右银洋,出入有私人汽车,家里佣人一大帮,与之相比王自觉寒伧。
山海经《夸父逐日》文言文翻译
山海经《夸父逐日》文言文翻译山海经《夸父逐日》文言文翻译远古时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伟、高耸入云的高山。
在山林深处,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
他们的首领,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孙儿,“信”的儿子,名字叫做夸父。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山海经《夸父逐日》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夸父逐日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①逐走:赛跑。
逐:竞争。
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天上的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
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既“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⑩弃:遗弃。
【古今异义】①夸父与日逐走走:古义:跑。
今义:行②饮于河,渭河: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所有河流夸父逐日全文翻译夸父与天上的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天上的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
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传说故事远古时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伟、高耸入云的高山。
在山林深处,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
他们的首领,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孙儿,“信”的儿子,名字叫做夸父。
因此这群人就叫夸父族。
他们身强力壮,高大魁梧,意志力坚强,气概非凡。
而且还心地善良,勤劳勇敢,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日子。
那时候大地荒凉,毒物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
夸父为让本部落的人们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
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抓在手上挥舞,引以为荣。
有一年的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天上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烤死庄稼,晒焦树木,河流干枯。
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
闻一多先生《死水》赏析
闻一多先生《死水》赏析《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在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赏析《死水》是闻一多对于政治时事极度失望的艺术象征。
闻一多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深知祖国有五千年的文化,他深深地爱看这个;同时,他也主张众生各安其位,遵守秩序,这样来建设一个现实的强国。
但是,当时军阀统治下的祖国,民不聊生,社会黑暗,闻一多对此非常失望。
他曾经参加些活动,目的是拯救和壮大祖国,但都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
于是他非常痛苦地发出绝望的叫喊: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关于这首诗产生的契机,据说是因为闻一多在北京二龙路一带忽然看到一沟臭水,于是孕育了这首诗。
闻一多想,既然“清风”在死水里吹不起涟漪,既然“美”开垦不出这沟浊水,那么,不如让给丑恶去开垦。
也就是说,既然他所认为的正确的有效的理论方法拯救不了这个国家,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让他认为是不正确的无效的理论方法去试试呢?就是说绝望可能给闻--多带来一个转机。
因此说《死水》里蕴含着闻一多的深沉绝望,也蕴含着他的转机:因为他始终认为,始终没有忘记必须“开垦”和可以“开垦”。
只要他执著于“开垦”,他的绝望就是有力量的。
《死水)是一首情绪愤激的诗,因为一沟死水让给丑恶开垦的后果,也都是病态的:铜绿锈花只能是恶之花,油污绿酒只能是疾病的温床,这样的鲜明即使是美丽的,也是病态的。
这若干形象里,只有青蛙的形象可能是正面的,但也就顺便把对于死水抱有希望者讽刺了一下。
从诗的文本可以看出,闻一多写这首诗受有波德莱尔的明显影响。
从审美上看,其特点是以丑的恶的东西为描写对象,并从而产生美感。
死水
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 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 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 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 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 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 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 实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这首诗在停顿上有何特点?
这首诗的节奏非常整齐,每一行诗都有四个停顿,如: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整齐的停顿,使这首诗的音节十分和谐,就如同四拍
子的歌曲一样,使其节奏具有了格律化的音乐美。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词藻华丽 以美写丑
建筑美
每节四句,每行九字 节与节、行与行匀称整齐
死
凝 滞 的 死 水
( 第 一 节 ) 总 起
水
无 希 望 的 死 水
( 第 5 节 )
肮脏、污浊的死水节)
(动态描写)
( 总 结 )
沉寂的死水(第4节)
(以动衬静)
音乐美
节奏:每行四拍,音节抑扬顿挫
翡翠 桃花 罗绮 云霞 绿酒 白沫
绘画美
《死水》
艺术特色
1、以美喻丑。
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 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 批判丑恶和肮脏。 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 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揭示死水华美外表下 丑恶的霉变,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 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 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使人思考的魅力, 尖锐讽刺了黑暗的社会.
朱熹在《观书有感》一诗中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 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 水来。”那小小的池塘之所以清新 可爱,全因为有源头不断地为它注 入新的活力。大家设想一下,假如 这个小池变成了一潭死水,那将会 如何?
中国诗歌简史
诗歌
按时间
古典诗歌
唐代
古体诗
五四 运动
现代诗歌
近体诗
律诗
《死水》作于1926年4月。此时,诗人刚从美国留 学归来,目睹国内“死水”般的现实,十分失望。 在国外的时候,诗人曾热情地讴歌“如花的祖国” (《忆菊》),而现实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当时军阀统治下的中国腐败破落、满目疮痍。这 一切令诗人痛苦不堪,面对路边一汪死水,写下 了这首诗。 渴望理想的祖国,诅咒黑暗的现实,这种被现实 冷却了的爱和希望,成为本诗的深层根基。
民不聊生
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 名一多。1899(清光绪二十五年)年日生于湖北浠 水下巴河镇的陈家岭。 著名诗人、学者、 民主战士。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 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 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 日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暗杀被国 民党卑鄙手段刺杀于昆明。
闻一多《死水》赏析
闻一多《死水》赏析关于闻一多《死水》赏析《死水》是现代诗人闻一多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这首诗每节押韵,读起来节奏分明,音韵铿锵;外形方正整齐,形成均衡美、对称美;注意挖掘语言的色彩感,构成美丑迥异、富有暗示性的画面。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闻一多《死水》赏析,欢迎阅读!闻一多《死水》赏析《死水》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
他创作的诗集主要有《红烛》、《死水》两部。
这两部诗集虽然是闻一多思想和艺术风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但它们共同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红线。
诗集《红烛》是闻一多第一本诗集,这个诗集中不少作品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在异国他乡的孤寂以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其中,《太阳吟》写得很有特色。
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寄情于太阳,向它倾诉了思乡恋国的衷肠。
诗集《死水》所收辑的作品无论是思想的深刻,还是艺术的成熟,都要比《红烛》集中的作品有显著的提高。
其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悲痛、或激愤、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读者无论何时读到这些作品,都会为之动情、颤栗。
闻一多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他有感于“五四”以来新诗过于散漫自由,因此提倡一种新格律诗。
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这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
闻一多在我国新诗创作理论建设上也很有成绩,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
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欺辱、歧视的辛酸。
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
死水
“三美”主张
• 闻一多诗歌理论的核心是讲究“三美”:
• 音乐美: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 求诗歌的韵律感; • 绘画美:主要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 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 建筑美:主要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讲 究节与节的匀称和行与行的整齐。
写作背景
•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有不同 的说法。一般认为,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 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 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 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 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 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 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 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的深 层根基。
死 水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闻
一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多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恳,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 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 著名诗人、学者、 民主战士。曾 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 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 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因 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首诗来看,是如何表现其建筑美 的? • 二、派代表朗诵诗歌,并谈谈这首诗的音 乐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 三、以二、三节为例,谈谈绘画美在《死 水》中是如何体现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 四、讨论“死水”作为诗歌意象,它象征 着什么?
小结探究
各小组采取合作、探究的方法谈谈如何理解诗中最 后一句: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诗人真的对“这一沟死水”绝望了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 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 宁可倒下,不愿屈服。”
大江健三郎小说《水死》的多重隐喻
大江 健三 郎的《 水死 》 如 同一 面 时代 的镜子 , 映射 出 日本 的近 代历史发展 。作者想要 通过表层 的人物透 析和深层 的历史寻根 ,真实而全 面地再现早 已面 目 全非 的 日本近代史。在《 水死 》 中, 人物命 运 、 时代精
神和历史 环境交织在 一起 ,为读者 呈现 了一幅深刻
《 水 死》 是 作者 在冲绳诉讼 案 中作 为一名被告 者对时 代精神深入思考 的产物 。而《 水死》 和《 优美的安娜贝 尔・ 李 》无疑 是作者 对 时代精 神思考 后所 写 的姊妹 篇。这两部 小说都再现 了作者所经 过 、 思 考过 的“ 时 代精神 ” 。这里所 讲的“ 时代精神 ” , 是指从 作者 1 0岁 那年战败 到小 说成书 的现 在 ,半个 多世纪 以来作者 始终生活 其中。大江健三 郎所 称 的这种“ 时代精神 ”
三 郎所 经历 的 “ 时代 精神 ” , 也 为 了检 验 自己是 否可 以抵抗战败 前时代精神 的再次袭来 ,作者大江健 三 郎借助 于经典 之作《 金 枝》 中的“ 杀王 ” 意象, 构 建了
文本 的多重 隐喻 ,以此来 再现各种人 物及所代 表的
地 人 ,但却始终不允许借 修建临 时机 场之名对 那片
认为战败将会 比预计 的时 间提前 到来 ,所 以必 须要 立刻实施父 亲的挽救计划——动 用特 工队对 帝都 中
心 实施 军事轰炸。帝都 中心 无疑就是皇 宫, 而毋庸置 疑的 , 轰 炸皇宫就是为 了“ 杀王 ” , 杀死天皇来避 免国 家陷入重大危机 之中。但是 当有人提 出为 了计 划的 顺利实施而要在神秘森 林那块著 名的开 阔地修 建临
拥 有无尽历史记忆 的森林 加 以破坏 ,也 半步 ,哪怕 这样做是 为了 实现“ 杀 王” 计划 以免 国家陷入战争危 机。父亲 的结
《水死》为了崭新的共同体
2011年第7期山东社会科学No.7总第191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1《水死》:为了崭新的共同体[韩国]朴裕河撰孙军悦译[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07-0082-03一、彷徨的灵魂首先,《水死》可以说是一则关于两个“玩笑”的故事。
第一个“玩笑”就是母亲针对还未就职的儿子所说的,“那是要当小说家的吧!”然而这个玩笑却“在我的心里扎了根”,古义人便是“在‘玩笑’的指引下”开始写起小说,成为一名“以写作为生”的小说家的。
作家把这个玩笑安排在故事的开头,并写道:“‘玩笑’这个词语将以无法一笑了之的方式再次出现在故事里。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古义人得知,父亲的死也是因为他坚持把青年军官们的“玩笑”当做现实的结果。
因此也可以说,父亲和古义人都是作为“玩笑”的具体形象出现在这部小说中的。
以写小说为生的古义人反复强调自己是一个“既无力又无用的老人”,这表明他不仅意识到父亲的死,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死。
因此,为了取“红皮箱”来到四国的古义人首先看到的就是刻在纪念碑上的和母亲一起写的诗句———“从老年追溯至幼年”。
因为古义这一名字既可以指古义人又可以指古义人的儿子阿亮,所以母亲催促古义人“做好把古义送回森林的准备”,同时也意味着,只有把阿亮和父亲的问题重新思考清楚,古义人自身才能够“回到森林”。
这句话里还包含了母亲的一个心愿,希望古义人能够安抚好时刻缠绕着他的父亲的灵魂,从父亲那里获得解放。
古义人因少年时代眼看父亲在一个洪水弥漫的日子里独自起义,翻船身亡,自己却束手旁观,从而倍受记忆的折磨。
那天夜里发生的事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头,以致60年来不断出现在他的梦里。
古义人之所以在意识到自身“死亡”的阶段想重新创作一部有关父亲的小说,不仅因为这一段经历构成了古义人最根本的人生体验,也表明古义人作为一个“小说”家的人生不仅和他的母亲,同时也和他的父亲密切相关。
大江健三郎新长篇《水死》获好评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文学教育
页码: 160-160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5期
主题词: 大江健三郎 长篇小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 著名学者 文艺评论家 著名作家 东京大学学术讨论
摘要: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的最新长篇小说《水死》在日出版2个月以来引得广泛关注。
东京大学著名学者、日本文艺评论家小森阳一教授近日来华,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的多位学者就此进行了学术讨论。
《水死》的主人公以大江亡故的父亲为人物原型,带有浓厚的私小说的色彩,切实地反映了战前崇拜天皇和战后民主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时代精神。
两国专家认为,该书是大江健三郎“晚年工作的完美句点”,堪称大江所有作品的“小宇宙”,。
死水
死水1、课文解读。
(1) 作者简介。
闻一多原名家骅。
又名亦多,湖北浠水县人。
1913 年考入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刊》、《清华学报》编辑。
1919 年积极投入五四运动,担任学生会书记。
1919 年开始写新诗。
1922 年在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
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珂罗拉多大学学习美术,并研读外国文学。
1923 年 9 月第一部诗集《红烛》在国内出版。
1925 年 7 月,不堪种族歧视,愤然回国。
归国后在北京艺专任教务长,开始了教育工作。
1926 年 4 月,与徐志摩共同主持《晨报副刊》的《诗镌》。
1928 年 1 月,第二部诗集《死水》出版。
不久,与徐志摩等共同创办《新月》杂志。
1928 年以后,闻一多先后曾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等职。
1946 年 7 月 15 日下午,在西南联大教授任上,因投身民主运动,被统治者当局暗杀。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斗士三种身份于一身。
他著作甚丰,有《闻一多全集》四卷和《闻一多诗全编》等留世。
早年作为新月派的主要诗人,闻一多提出新诗的“三美” ( “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 理论,倡导新诗格律化。
在新诗的理论建设方面作出独特贡献。
(2) 基本解读。
《死水》作于 1926 年 4 月。
此时,诗人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目睹国内“死水”般的现实,十分失望。
在国外的时候,诗人曾热情地讴歌“如花的祖国” ( 《忆菊》 ) ,而现实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当时军阀统治下的中国腐败破落、满目疮痍。
这一切令诗人痛苦不堪,他时刻在心底里叫喊着: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 据说,直接引发诗人的灵感并写下《死水》的,是这样一件事:在北京二龙路一带,诗人看到了一沟臭水,由此联想到中国的现实,眼前具体的景象与心中忧愤激昂的诗情相接通,于是写下 ( 死水 ) 一诗。
.\'《死水》反复写一沟叫人绝望的死水,以此来比喻现实的黑暗。
大江健三郎的《水死》解剖自己精神史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文学教育
页码: 160-16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7期
主题词: 大江健三郎 精神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 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剖 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小说右翼分子
摘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最新长篇小说《水死》中文版发布会日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
《水死》被誉为“大江晚年分量最重的作品”,小说最初的写作想法来自大江因随笔《冲绳札记》被日本右翼分子告上法庭的经历,《冲绳札记》揭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不久驻守冲绳的日军强令当地民众集体自杀的惨剧。
大江在法庭答辩时脑子里在构思这样一个主人公,站在被告席上时会怎么为自己辩护。
大江健三郎《水死》的虚构与真实
Fiction and Reality in Death by Water by Kenzaburo
Oe
作者: 韩静
作者机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
出版物刊名: 日语学习与研究
页码: 101-106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日本文学 大江健三郎 水死 想象力 真实性
摘要:�水死》是大江健三郎在200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
《水死》既充满虚构的想象力,
又饱含着对真实性的追求。
在表达方法上,大江借助神话传说、“附体”的概念来展现想象
力;通过重读、增设女性视角等方法来追求真实性。
步入晚年的大江在此作品中将虚构和真实
融合,在想象与事实之间,探索历史的真相,思考自我的身份。
通过《水死》,大江在寻找作
为一个小说家一生的轨迹。
死水塘钓鱼技巧
死水塘钓鱼技巧
《死水塘钓鱼技巧》
死水塘是指没有河流或湖泊的流动性,只有少量的水源的水塘,在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这种水塘只有在水源附近的地区。
钓鱼是在死水塘上的极佳技巧,很多垂钓爱好者都喜欢在死水塘上钓鱼,因为钓鱼有许多技巧,可以帮助您获得更多的鱼:
一、找到鱼的活动范围
玩家在钓鱼的时候,要尽可能的知道死水塘的水流方向,通过此,您可以大致确定鱼的行为范围,也就是说您可以找到鱼更有可能移动或停留的位置。
二、观察死水塘的水域标志
在死水塘里有许多水域标志,如淤泥、藻类等,它们往往都是钓鱼者的“故乡”,只要玩家注意观察,就可以找到鱼停止活动的地点。
三、利用水中的环境
钓鱼客在死水塘的时候,要注意利用水中的环境,比如寻找到一个水草茂盛的区域,就可以吸引大量的鱼,并且也可以利用水深和水流的变化,来找到鱼的偏爱的位置。
四、拾取水中的沉积物
死水塘里会有各种沉积物,例如腐质、藻类等等,这些沉积物是鱼类最爱吃的,因此可以说,拾取水中的沉积物是死水塘上钓鱼技巧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死水位的名词解释
死水位的名词解释死水位是一个常用的词语,它是指没有波浪、涟漪或运动的水面的高度,也就是没有外界作用力或内部动力作用下的平静水位。
通常,在湖泊、河流或海洋中,当没有外界力量干扰水面时,水面会自然保持平静。
这种平静状态所处的水位,就是死水位。
死水位不仅仅用于测量水面的高度,还在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航海领域中,了解死水位对于确定舰船安全航行的水深至关重要。
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水体的死水位也必须被准确测量和考虑,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
在环境科学和水资源管理中,死水位的概念被用于研究水体的生态系统和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那么,为什么水面会保持在某个死水位呢?这是因为在自然界中存在一种平衡状态,使得无论水面上表面的流动性如何,水面都会平静下来。
这种平静状态是由水的内部粘性、重力和环境压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首先,水的粘性使得水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内聚力。
这种内聚力能够抵抗外界的干扰,使得水面保持平静。
其次,重力也对水面的平静起到了重要作用。
重力使得水分子下沉,而同时也产生了一个浮力,使得水面不会下降太多。
最后,环境压力也会对水面的高度产生影响。
例如,在海洋中,大气压力和海洋的盐度等因素会影响水面的高度。
除了上述的自然因素,人类活动也可以对水面的死水位产生影响。
例如,在人工湖泊或水库中,人们可以通过调节水位来满足不同的需求,例如灌溉、发电或供水。
同样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人们通常需要考虑到水体的死水位,以保证城市的排水系统和城市生态的平衡发展。
总之,死水位是指没有外界干扰和内部动力作用下的平静水面的高度。
它对于航海、工程设计和建设、环境科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水的内部粘性、重力和环境压力是影响死水位的关键因素。
人类的活动也可以通过调节水位来影响死水位。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死水位的概念和意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水》死水一、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二)体会《死水》用反讽手法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三)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
(四)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目标实施(一)导入课文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
他要求新格律诗要有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谓“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死水》,看其是怎样来实践这“三美”的。
作者及背景简介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
中国现代坚强的民主战士,学者和著名的诗人。
一般认为,1922年,作者旅美留学,他看到了西方文明丑恶的一面,以及旅美侨胞身受的歧视和屈辱,写下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稗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了本诗的深层根基。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暗杀被国民党卑鄙手段刺杀于昆明。
(二)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这首诗是如何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主张的。
明确:《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
从形式看,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齐;从韵律看,各大体均押。
abcd型的二四脚韵,每行诗又以四音节为主。
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的节奏十分鲜明。
全诗遣词造句绘声绘色。
反复吟诵,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自可领悟。
《死水》,就是他新诗理论的尝试与实验的最完美的作品。
这首诗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即两或三个字组成的音尺,也叫音组、音步或顿)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也一样多:全诗都用形象的词藻,语言雕绘满眼,像死水、丑恶、银沦、残羹、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词语,安排妥帖,缕金错采,在视觉上令人目眩神摇;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音调和谐。
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与融合。
2、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作的大意。
明确:全诗5节。
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诗句背后。
第1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
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是它的特征。
爽性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第2节,直承第1诗节的3、4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这4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
第3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
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水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事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第4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
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第5节,诗人在前4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
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3句中的“丑恶”,究竟怎么理解,几十年来看法不一。
朱自清先生在给《闻一多全集》写的序言中引了这四可,他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减克家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也就是理解为革命”。
〈《诗刊》1979年第四期)“丑恶”究竟作何解,应允许学生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见仁见智。
总之,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背后。
教师板书:死水id=fontzoom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vAlign=top>[教学目标]一、了解新闻侧记的相关知识。
二、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三、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四、尝试写新闻。
[教学重点]一、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二、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一、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二、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一、预习课文,尝试完成课后习题。
二、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教学步骤]一、导入在日本投降56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一位80岁老翁写了这样一封信给北京青年报——北京青年报总编辑:一名80岁的老翁向您提一个要求:贵报最好在8月15日这一天,重登56年前《大公报》上的一篇通讯《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
这是当年朱启平写的,已成为新闻界的传世之作。
现在,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拼命要祭鬼祭神,右翼分子篡改日本侵略史——在此时刻,请你们把当年日本投降签字的通讯,重新刊登,以唤起人民群众,用历史事实驳斥侵略者的谎言。
我感谢你们。
李庆云敬上当我看完这封信后,深受感动。
这简单的言语凝聚了一个八旬老人深深的爱国之情,也寄托了一个普通老人对每个中华儿女的希望——铭记历史,爱我中华,我们——尤其是你们这些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更应该读一读这篇56年前发表在《大公报》上的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落日》。
二、作者介绍朱启平,出身江南世家大族,燕京大学高才生。
据唐振常先生在《川上集》(三联书店1996年版)中介绍,“一二·九运动”中,燕大“洋气冲天,红光满园”,其中就有朱启平叱咤风云的身影。
太平洋战争中,他成为活跃一时的随军记者;1945年8月19日在“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日本向联合国投降的签字仪式中,朱启平是其中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发回的长篇通讯《落日》传诵一时,被公认为“状元之作”,后来还被列入大学新闻教材。
其后他又任驻美特派员兼联合国记者,赴朝鲜战地采访,通讯享誉海内外。
老新闻人严秀(曾彦修)先生1997年读到迟来结集出版的《朱启平新闻通讯选》,就发自内心地赞许说:朱启平的新闻通讯之所以值得长久保存,关键在于两个字:眼光。
1957年曾被错划为右派。
后经廖承志先生提名,朱启平调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外语。
三、文体介绍新闻侧记,又叫特写,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从体裁上说就是特写。
特写亦是一种写作的结构形式,一种写作的笔法,它可用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如借助这种结构形式来写人物的,称为人物特写。
为了加深对新闻特写的理解和记忆,我们可以用新闻特写与新闻速写来比较。
新闻速写简称速写,又叫巡礼、鸟瞰,它与特写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竖着写或纵着写,而特写则是横着写。
这就好比我们水利工作者进行河道测量时,在对河道顺水流方向测量、绘制河床纵断面图的同时,还要垂直于水流方向测量、绘制河床横断面图,前者好比是速写,而后者好比是特写。
怎样写好新闻特写?要写好新闻特写,需注意如下两点:(1)要报道出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
这个“现场”不是一般临场所见景象,而是记者采访中“捕捉”到的,往往是稍纵即逝的有特点和特殊意义的精彩“镜头”。
新闻特写要求作者进入现场采访,没有现场所见所闻,就写不出精彩的新闻特写。
当然新闻特写也可用适量背景材料。
(2)选择材料集中,突出高潮部分。
新闻特写的材料,不论报道一人或一事,都不是从头到尾细细写来,而是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突出其最精彩最有特征的部位。
没有重点,也就没有特写。
新闻特写的重点材料,往往是事情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情节展开的高潮部分。
新闻特写的材料要求高度集中,一般不写新人新事的发展、变化和成长过程,而是写一个精彩的片段、精彩的场面或精彩的表演、动作等。
四、解题本文为何用《落日》为题?有何深意?这里有象征意义,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样;日本侵略者当年侵略他国,其以”旭日东升”自喻的国旗,令人望而生恶,今天,它的“坠落”不仅大快人心,且透出作者的嘲讽之意。
五、内容分析1本文结构如何划分?依据签字的经过,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头——“代表到来”,写“签字”的环境、场面布设,以及人物的面貌和言行举止。
第二部分:“仪式开始”,签字的经过。
第三部分:“投降书脏了”,签字后的余波。
2哪部分是重点?前后有何关联?重点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其作了铺垫,呈渐进式,第三部分是其延续,又给人一波即平一波又起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3本文使用小标题有何作用?作者像是在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镜头来展现签字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每个片段既有机相连,又自成体系。
4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多余吗?选材应围绕中心。
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看似貌不相干,实则写出了日本投降后,胜利者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英武和威严,这些和“落日”相互对应,密不可分。
5文中除了顺叙外,还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插叙。
如“重光一腿之失”、“九一八”等。
充实内容,联系历史,感动人心。
六、艺术手法分析(一)细节描写: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环境和人物),体会其妙处。
(讨论)1环境(1)开头第3段:“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
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
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
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
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
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舰着新衣,国旗飘扬,摩托欢歌,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
(2)关于乐队:“白马故事”:“乐队不断奏乐,将领们不断到来”。
“代表到来”:“八点半,乐声大起,一位军官宣布,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八时五十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不久,一位美国军官领先,日本人随后,……乐队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