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4-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特点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⑵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⑶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3、真理:⑴(真理的含义及基本属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⑵(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⑶(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认识的进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什么是联系?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知识点4-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典型例题】
1.2013年经济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推动作用 ②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③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典型例题】
【解析】 本题强调的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①②符合题 意,应选A。理论不能起决定作用,③错误,④与题干无关。
【答案】 A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典型例题】
2.下边漫画形象地反映了这样一个道理:最好是通过别 人的厄运而不是通过你自己的厄运来学得聪明。这句话所 强调的是( )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典型例题】
【解析】 本题侧重考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A项不符 合题意。C项错误,排除。D项说法不准确。
【答案】 B
【答案】 B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典型是( )
A.实践出真知,知识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影响着实践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典型例题】
【解析】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知识是生活的明灯,强调的是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故答 案为B项
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推动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解析本题强调的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符合题意应选a
考研政治高频考点: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导语】让时间在知识的枝条上、智慧的绿叶上、成熟的果实上留下它勤奋的印痕!以下是为⼤家整理的《考研政治⾼频考点: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供您查阅。
1.实践的本质含义实践是⼈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段(⼯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们的意识⽽客观存在的;实践的⽔平、⼴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配。
所以,实践是区别于⼈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是⼈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觉的能动性⼈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的⾃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的个⼈的活动,⽽是处在⼀定社会关系中的⼈的活动,并受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变化。
3.实践的基本形式(1)⽣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和⾃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产活动。
这是⼈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争的实践。
(3)科学实验,它是从⽣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进⾏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
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样,属于以⽣产精神⽂化产品为直接⽬的的精神⽂化创造实践。
上述各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与⾃然、⼈与社会、⼈与⾃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
【知识点讲解】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相对于理论认识的间接现实性⽽⾔的。
列宁明确指出:“实践⾼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第一节
一、物质
1、恩格斯对物质的初步概括: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事物辩证关系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第三节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3)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目光和战略定力。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1)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2)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3)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习之风。
科学文化实践
2、人类实践新形式:虚拟实践
四、实践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毛泽东选集》
2、实践在认识活动中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五、认识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高三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知识板块(认识论)
认识论二轮复习整理◎体系建构◎自主建立认识论知识体系:◎知识构建◎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不是孤立个体的活动。
历史性:任何人的实践活动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无论是亲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推动着人们去研究和探索;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实践。
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正确的认识脱离了实践,那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3、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点: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因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及其规律,获得和检验真理社会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真理是具体的。
真理是相对于一个特定的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以我们应当不断丰富发展真理,如果不顾历史条件照搬照抄真理也会转化为谬误。
马克思知识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2、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调节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如何理解“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5、联系及其特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6、发展及其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4)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质、量、度的定义: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哲学基本知识点(唯物论)物质与意识(1). 物质1.自然界是物质的:上帝造人的荒诞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和起源史2.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4. 自然界是物质的方法论: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遵循自然规律正确认识改造5.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是物质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社会是劳动的产物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6. 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7.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方法论: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承认社会的物质性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2). 意识1. 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2.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3. 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1).主观能动性1. 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 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含义: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3. 怎么样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即反之4. 方法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言论指导人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克服错误的思想5.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依据客观事实,制定方针政策计划方案使主观符合客观6. 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要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要求是我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有利于主观符合客观7.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该怎么做: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2). 客观规律1. 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 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运动3.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4. 静止的含义: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5.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短暂的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6.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理解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7.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客观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并发挥作用我们不能创造发明消灭规律我们不能违背规律只能遵循规律8. 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我们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一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9. 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旧的条条框框,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变化着的客观实际相适应,使主观符合客观,与时俱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10.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的解放思想11. 为什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2. 怎么做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使主观和客观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两种错误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消极坐等不所做的思想)哲学基本知识点(认识论)认识(包含了真理)1.真理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客观性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谬误的含义:主观与客观不相符合(2)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换4.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5.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6.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7.认识的特性:(1)反复性:从主体来看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认识的对象受限制正确的认识要从实践到认识反复多次才能完成(2)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3.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与归宿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哲学基本知识点(辩证法)联系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是普遍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各内部同其他事物联系着3.联系的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4.联系的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5.联系客观性的分类: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6.联系客观性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7.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8.联系的条件性:每一个具体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9.整体的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10.部分的含义: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1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不同:整体处于主导地位部分处于被支配和服务地位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部分结构是否合理,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1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与条件可以相互转化13.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树立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14.系统的基本特性: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5.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6.优化系统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发展1.发展的含义: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又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2.运动与发展的区别:运动不具有方向性发展具有方向性3.运动与发展的联系:发展是一种运动,运动不一定是发展4.发展实质的含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新事物判断的标准:符合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6.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反对禁止的形而上学观点把事物如实的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做新事物的促进派7.新事物前途光明(前进性):是什么: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为什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旧事物没有的优越性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所拥护8.新事物前进道路曲折(曲折性):是什么:新事物成长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什么:旧事物的抵抗新事物的成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需要完善新事物为人民群众所接受需要时间9.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联系:任何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事物发展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新事物的成长事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0.方法论要求:促进新事物成长,相信新事物前途光明准备走曲折的路,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11.量变的含义:数量和场所的变化12.量变的表现:渐近的不显著的13.质变的含义: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14.质变的表现:根本的显著的变化15.量变与之质变的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变化发展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产生量变引起质变从数量看可增可减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结果,发展或后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通过质变实现量变到一定程度时事物才会发生质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物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16.方法论要求:不失时机促成飞跃(做好量的准备,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的原则重视量的积累矛盾1.矛盾的定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2.矛盾的特性:斗争性,同一性,,普遍性(共性),特殊性(个性)3.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其发展的源泉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5.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区别: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联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统一性所制约6.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势7.矛盾斗争性的含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8.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9.相互转化: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转化是必然的转化是指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而非消灭对方10.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11.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用矛盾及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否认矛盾回避矛盾的片面观点12.矛盾的特殊性的定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13.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14.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5.矛盾特殊性方法论的关系:区别:哲学原理依据不同含义不同角度不同作用不同:解决矛盾的关键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基础强调主观符合客观1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不同的范围内)1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方法18.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我们怎么办:坚持矛盾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0.主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1.次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2.主次矛盾的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3.主次矛盾的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24.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25.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25.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26.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相互排斥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次要方面也有影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7.主次矛盾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比较:含义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论不同28.矛盾主次方面的方法论:善于分清主流与次流全面的看问题29.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两点论是有重点论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主流与支流30.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方法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辩证法的方法论)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的双方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发展的环节:新事物增添了旧事物没有的内容是联系的环节:吸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2.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扬弃:既肯定又否定即克服又保留3.辩证否定的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考察事物时,采取科学的方法,同时看到肯定与否定的双方全面的看待事物4.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强调外力的作用(否定是外物作用的结果)事物发展的中断否定是简单的否定一个事物,消灭一个事物是绝对的肯定与否定5.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和创新的: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他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对每一种即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他的暂时性方面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6.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联系:创新是对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怎么办):关注密切变化着的实际敢于突破陈规旧说敢于破除落后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8.生产力:劳动主体劳动对象劳动工具9.科学的本质:创新10.创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1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2.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以劳动成果如何分配人与人的关系13.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14.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哲学基本知识点(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2.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3.社会存在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4.社会意识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5.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性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重视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与意识具有不完全统一性社会存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6.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生产活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更替7.贯穿人类始终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既反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8.经济基础的定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理解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的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0.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但过程是曲折的11.解决途径:在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内部改革解决12.人们群众的定义: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13.人们群众的定义(特指中国):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15.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6.方法论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7.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18.价值的定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所需的属性和功能19.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20.评价人的价值:看他的贡献21.价值观的定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2.价值观的作用: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3.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两种标准:是否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标准)是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只针对中国,最高标准)24.价值判断的定义: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断25.价值选择的定义: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26.方法论: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7.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历史性:价值判断与选择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28.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主体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具有阶级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29.如何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级,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30.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31.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高二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识点
高二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识点我们在作题时也是有在学习的,因为这是通过学习来进行思考,总结概念的运用方法、解题的思路、并且记忆一些有用的中间结论。
作题的同时也时一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二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识点1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4、什么是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7、什么是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8、规律客观性的表现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9、规律普遍性的表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10、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11、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12、意识的本质是什么?(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13、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14、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15、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要求.16、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17、什么是实践?具有哪三个特点?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18、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9、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2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2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体现在哪里?(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都是具体的.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22、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2)认识具有无限性;(3)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23、怎样认识和发现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24、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高二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识点2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生产力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 社会意识:只是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内容: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b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具有不同步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并不是同步,绝对统一的关系) 反对倾向: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历史唯心主义3. 实践观是辩证主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4.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内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a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更,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 辩证关系: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否则会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a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否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他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他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会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生产力进步。
四史知识点总结
四史知识点总结一、党史。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 - 1949)-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爆发,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 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后转移到嘉兴南湖游船)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北伐战争,1924 - 1927):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国共合作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但由于反革命力量强大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
- 土地革命战争(1927 - 1937):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后,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红军长征(1934 - 1936),1935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抗日战争(1937 - 1945):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解放战争(1946 - 1949):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 - 1978)-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巩固政权斗争:土地改革(1950 - 1952),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镇压反革命运动,稳定了社会秩序;抗美援朝(1950 - 1953),保卫了国家安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2020届高考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
哲学认识论知识点一、主干知识(打★为必背知识,其余为理解)1、实践的特点①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我们积极投身实践。
【拆解】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新情况、新工具、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反作用【原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4、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原理】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要求我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同时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拆解】①真理是客观的(真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对于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唯一的);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③真理是具体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同时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
【拆解】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③认识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
④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易混易错知识点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总结哲学原理辩证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1、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根源于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坚定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2、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4、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通过实践可以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意识。
5、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6、什么是意识(意识的本质)意识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7.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实践;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法(把握世界的规律)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考研政治高频考点: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考研政治高频考点: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有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所以,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
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3)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理解世界而实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
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上述各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点的转换。
【知识点讲解】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相对于理论理解的间接现实性来说的。
列宁明确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理解,是因为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理解能够反映现实,但是不能够直接的改变现实。
但实践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作为人的客观物质活动,能够直接改变客观对象,改造客观世界。
高二政治知识点:实践
高二政治学问点:实践
一、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事物的一切活动。
〔一〕实践的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主体是人,有确定的客观对象,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
〕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二〕实践对社会进展的作用;
1、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进展起着确定性作用;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这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3、科学试验是在生产进展的基础上,从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实践中逐步分化何进展起来的新的实践形式,它事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作用集中表如今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猎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三〕实践对生疏的确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生疏论的基本观点。
〕
1、实践是生疏的来源;
2、实践是生疏的根本动力;
3、实践是生疏的最终目的;
4、实践是检验生疏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二、在实践中熬炼成才
〔一〕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地制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物的制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进展;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宝的制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确定力气,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二〕同群众实践相结合〔坚决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
1、要信任群众;
2、信任群众才能依靠群众;
3、信任群众、依靠群众,目的是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三〕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生疏力量,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新教材 高中政治必修4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 1 -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 5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认识(1)含义: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2.实践(1)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3)特点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
它们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②主观能动性: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辨析] 有人认为,盲目的实践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
如何看待这一观点?提示:盲目的实践是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1.认识的两种反映形式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区别内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水平认识的初级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联系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顺利发展,而错误的认识则会导致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挫折(1)应抓住“主体”和“对象”①实践的主体是人。
马原复习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一、题型两道大题,一道论述题(论述一个学过的知识点并简单分析,40分)一道材料分析题(综合性、开放性题目,仔细阅读材料,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分析)二、知识点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三大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构建,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第二,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能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因此,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2、事物的普遍联系、事物的变化发展(1)事物的普遍联系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
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知识点4-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知识点4-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是指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历史和社会的特征,它包含了实践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是实践活动的内在属性。
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不仅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而且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反映在许多方面,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实践中存在着广泛的社会关系。
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上不同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之一,而社会关系就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这种社会关系包括个体之间的竞争、合作、交换等,并且它们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个体不仅在经济上保障自身利益,也需要以某种方式合作或竞争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例如,在经济活动中,人们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且是一个与其他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和合作的群体。
只有在这种群体中,经济活动才能够得以有效实施,整个经济活动和社会生产才能够发展。
同样,在政治活动中,个体也同样需要多种形式的社会关系来保障自身的权利,例如,法律和政治制度等。
这些社会关系中的组织和规则都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它们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实践活动还对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实践活动不断地变革着人类社会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从而让传统文化得以延续,新的文化也从中不断涌现出来。
例如,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不断进步,让人类社会的文化向前不断推进。
最后,实践活动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性。
人类社会的历史性表现为实践活动的历史进程,因为每一次实践活动都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而历史也在不断地影响和塑造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
综上所述,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实践活动的社会关系、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都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因此,要深入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探究实践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和规律,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社会实践的社会历史与社会变迁
社会实践的社会历史与社会变迁社会实践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实际行动来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活动。
它是一个与社会历史和社会变迁密切相关的概念。
社会实践的发展与变迁,既受到社会历史的影响,也对社会历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会实践的发展与变迁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历史是社会发展的长河,是社会实践的源泉和土壤。
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变化。
在古代社会,人们的实践主要集中在农耕生产、手工业和贸易交流等领域。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社会实践逐渐扩展到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领域。
而在当代社会,社会实践更加多样化,涵盖了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
社会实践的发展与变迁反映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变革。
其次,社会实践对社会历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实践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社会实践,人们能够不断认识和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向更加先进、公正、和谐的方向发展。
例如,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和劳动条件的改善,对于工业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又如,社会实践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社会实践不仅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推动者。
然而,社会实践的发展与变迁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社会实践也需要不断适应和调整。
一方面,社会实践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创新实践的方式和方法。
例如,在信息时代,社会实践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技术手段,拓展实践的领域和方式。
另一方面,社会实践也需要注重传承和积累,保持对传统实践经验的尊重和继承。
只有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中,社会实践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总之,社会实践的社会历史与社会变迁密不可分。
社会实践的发展与变迁既受到社会历史的影响,也对社会历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者。
同时,社会实践也需要不断适应和调整,结合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创新实践的方式和方法。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例:纯粹的个人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印度天气很热。
有个人看破乐红尘,隐居在树林里,他唯一的衣服是围在下身的一块布。
可是树林里老鼠很多,把他的围布咬破了,因此他不得不养一只猫;猫要喝牛奶,因此他不得不养一头牛;养了牛总要有人去看管,因此他雇了一个牧童;雇来的牧童要给他房子住,因此他盖了一间房子。
那个隐士感慨地说:“我越想远离人间,世事却越来越多!”分析:上例说明:①人的存在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离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
“个人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②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探究:实践是社会性活动,所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表现为集体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那种方式,都是社会性活动。
单个人的实践活动虽然具有单个人的性质和特点,但仍离不开社会,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离不开共同的协作,仍具有社会性。
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
例2:通信工具:烽火台-驿站、驿书-电报、电话-网络。
这一过程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例: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描写鼓上蚤时迁,原稿虽经多次修改,但仍不令人满意。
一天他正在伏案构思,忽然有人在门外一闪就过去了,走出门外一看,发现一只芦花鸡不见了,眼前只有李大,就想同他谈几句话,李大心虚,连忙把布袋里的芦花鸡倒出来,请求原谅。
施耐庵知道李大是条硬汉,过去卖过私盐,跟随张士诚起义,兵败之后,逃回家乡,他家中有位90岁的瞎眼老母,因为家贫无法生活,才干出这下贱事。
于是,施耐庵让家人盛饭上菜给李大吃。
并劝李大以后不要再偷鸡摸狗了。
他还说:“我有二两白银,用红纸包着放在正梁上,今晚开个玩笑,你若能偷走,我就恕你无罪。
”到了晚上,施耐庵早早把门窗关紧,拨亮灯光,两眼注视着大梁。
其实,李大已埋伏在大厨后面,到了半夜,做了几声鼠叫,像跳蚤一样,蹿到了梁上,银子给他偷走了。
马原马工程知识点
马原马工程知识点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物质性活动);自觉能动性(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社会的历史的活动)3、实践的具体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调整和处理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的活动);科学文化实践(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4、认识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5、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6、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两个根本对立的观点(1)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把认识看做是咸鱼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其中,唯心主义又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吱声的,是内心自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7、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将人的认识看做是消极被动的反映外界对象。
(离开实际考察认识,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是不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吧辩证大应用于反映论,全面揭示了认识的过程,是科学的。
8、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点:反映特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能动的反映具有创造性(认识是一种能动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典型例题】
【解析】 本题侧重考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A项不符 合题意。C项错误,排除。D项说法不准确。
【答案】 B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典型例题】
【解析】 本题强调的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①②符合题 意,应选A。理论不能起决定作用,③错误,④与题干无关。
【答案】 A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典型例题】
2.下边漫画形象地反映了这样一个道理:最好是通过别 人的厄运而不是通过你自己的厄运来学得聪明。这句话所 强调的是( )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典型例题】 Nhomakorabea1.2013年经济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推动作用 ②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③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案】 B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典型例题】
4.传统理论认为水稻、小麦等白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 而袁隆平等科学家在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与此不符,于是大 胆创新,反复试验并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稻。这说明( ) A.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 B.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C.真理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渐丧失合理性 D.通过实践总会发现以往认识中的错误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知识解析 】
社会历史性: (坚持了辩证法)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的活动,不是孤立的活动
受历史条件制约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知识解析 】
2、【特别注意】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但并不否定单个人实践活动的存在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进行的方式 ,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 社会性的活动,都既依赖着社会又影响着社会。
【答案】 B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典型例题】
3.“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 哲学寓意是( )
A.实践出真知,知识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影响着实践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典型例题】
【解析】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知识是生活的明灯,强调的是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故答 案为B项
知识点—— 实践的社会历史
性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知识解析 】
1、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 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 根本不存在的。
(2)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 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A.知识是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中获得的 B.别人的经验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C.别人的经验都是正确的,要学会利用 D.一般情况下间接经验比直接经验更重要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典型例题】
【解析】 漫画的寓意是要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别人的经 验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故应选B项。A项与漫画寓意 无关,C、D两项说法均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