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思路汇报土地学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一五”规划主要内容
主要目标:
1、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201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为3500平方里。 2、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2010年耕地保有量330万亩,基本农 田保护面积280万亩。 3、促进城市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发展。2010年,全 市林木绿化率53%,森林覆盖率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平米。
30
(三)促进产业用地资源整合,重点保障中关村国家 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配 合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升 级 , 加 强对现状产业用地特别是集体 工矿用地的空间整合力度。 促 进 各 类 产 业 向 园 区 集 中 , 引导产业集约发展。重点保障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 设。 制 定 产 业 用 地 的 地 均 就 业 、 产出等准入标准,提高产业用 地集约利用水平。
保护密云水库、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快以太行山和 燕山山系为重点的山区绿化工程建设 ,努力构建土地生态安全格局
(三)实施情况
1、主要指标实成良好
评价指标
耕地保有量(万亩) 市域建设用地(平方公里)
林木绿化率(%) 森林覆盖率(%)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
规划目标(2010年)
330 3500
53% 37% 15
2009年
340.7 3344 52.6% 44.4% 14.5
2、有力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1)保障了奥运工程、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需求,20052009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供应17520公顷,占土地供应总量的59 %; (2)优化了住宅用地结构,突出了保民生和稳市场的调控导向。2005-2009 年北京市累计供应各类政策性住房用地2500多公顷,占住宅用地供应的比例 由2005年的34%提高到2009年的43%。 (3)确保了中央单位、军队用地需求,落实了“四个服务”要求
二、强化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多中心格局
(一)协调中心城和重点新城发展
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协调中心城和新城的建设用地需求。
以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引导中心城的开发建设从外延 扩展转向内部结构优化调整,有机疏散中心城部分功能和人口,进 一步完善各项配套设施。
积极支持重点新城、城南发展、六大功能区、永定河绿色生态发 展带、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建设和改造。
31
(四)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第三部分 规划要点
一、加强耕地保护,高水平开展 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区建设
(一)落实耕地保护目标和责任,确保完成耕地占 补平衡任务
全面加强我市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制度建设,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数量。 进一步加大补充耕地工作力度,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任务。编制 土地整治规划,合理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年度计划,进一步完善土地开 发整理项目管理制度,严把补充耕地质量关,充实补充耕地指标储备 库,规范指标使用,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项目与补充耕地项目挂钩 制度。 积极运用补贴等经济手段,引导和鼓励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增加 耕地的方向进行,各类防护林、绿化带等应尽量避免占用耕地。
2005年,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 见》,将首都划分为四类功能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 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
❖积极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切实发挥土地资源参 与宏观调控的基础性作用。
2004年,国务院提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新理念,以切实加强和改 善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
3、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得到切实加强,耕地快速减少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切实控制耕地减少量。2001年到2005年,全市耕地净减少了约87万亩,年均 17.4万亩;2006到2009年,全市耕地净减少了9.4万亩,年均2.4万亩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2005至2009年, 我市财政共投入土地开发整理 专项资金17亿元,项目总规模3.93万公顷(58.9万亩),新增耕地0.58万公顷 (8.7万亩),全面落实了补充耕地任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类型从传统的农用地开 发整理拓展到小流域综合治理、固体矿山关闭后环境治理、废弃砂石坑及砖瓦窑 整理等领域
推进浅山区生态建设和土地整治的实施; 加强城市地质和地质灾害防治; 积极支持绿化造林、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沟域经济、矿山生态
修复、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 促进城市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发展; 规划到2015年,非建设用地比例占全市土地面积的比例力争保
持在78%以上。
预计十二五期间每年建设占用耕地仍保持在3-4万亩, 共需补充耕地15-20万亩。截至2009年底,全市有储备 耕地10万亩左右,还需要补充耕地5-10万亩左右。
(二)农村建设用地利用较为粗放,城乡建设 用地拓展空间主要依靠存量挖潜
农村地区人均用地远远高于城镇地区 村镇级产业用地的投入产出明显低于国家级、市级开发区 现有城乡建设用地约2512平方公里,已接近2020年规划控制 指标(2700平方公里)
规范农业结构调整用地管理
(二)集中连片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全面提升基 本农田保护工作水平
按照“依法依规、确保数量、集中连片、落地到村”的要求, 根据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 田布局,明确保护责任。
积极推进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区建设,促进耕地和基本农田从数 量型保护向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型保护转变,全面提升基本 农田保护工作水平。
二、规划目标
(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规划到2015年北京市耕地保有量330万亩; 基本农田280万亩; 确保实现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二、规划目标
(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
规划到2015年,土地供应总量约为300-320平方公里,其中 存 量 建 设 用 地 供 应 比 例 不 低 于 50% , 市 域 建 设 用 地 总 规 模 3530平方公里。
“十二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 与开发利用规划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主要内容
一、规划背景及形势分析 二、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三、规划要点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及形势分析
一、基本情况
2009 年 , 北 京 市 土 地 总 面 积16411平方公里。
农用地10920 平方公里, 占土地总面积的66.5%;其中, 耕地2271平方公里,占土地总 面积的13.8%。
三、十二五”期间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土资源管理总体形势 (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三)北京市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耕地总量持续减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形势 依然严峻
十一五时期,耕地从2005年末的350万亩减少到2009 年末的340万亩,实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约15.2万亩, 其中合法审批项目占用耕地13.8万亩,占建设占用耕地 的91%。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3.3万亩,同期土地开发 整理补充耕地8.7万亩。
当前农村土地整治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统筹解决: 整治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依靠土地储备和一级开
发,在偏远农村地区土地整治缺乏动力和资金投入; 成本相对较高,在全市推广难度较大; 城乡结合部不断外延,导致“整治—开发—扩散—
再整治—再开发—再扩散”的恶性循环。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城乡建设用地供应150-200平 方公里,其中通过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挖潜或城乡建设用地增 减挂钩解决不少于80-100平方公里;
交通、水利、能源、风景旅游及特殊用地供应120-150平方 公里,鼓励尽量通过存量挖潜来解决。
二、规划目标
(三)土地生态保护目标
着力建设首都绿色空间体系,构建土地生态安全格局,完善首 都三个绿色圈层;
363
120 96
32
城镇地区
农村地区
12
人均城乡用地
人均产业用地
(三)生态涵养地区建设用地有增加趋势, 土地生态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生态环境破碎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受到威胁 典型性乡土景观逐步消逝 良好景观视觉资源区域面临开发压力,公众利益受到威胁
水体污染
渠化设施、渠化河道
山体破坏
(四)农村居民点整治需要完善和系统的政策支持
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和在京企事业单位、市政基础设施、公共设 施用地需求,统筹城乡发展,构筑首都多中心、网络化的城镇空间 结构。
28
29
(二)统筹和优化城乡建设用地
“十二五”期间,统筹管控城乡建设用地,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 制。 结合土地储备和一级开发,逐步腾退或改造城乡结合部集体建设 用地,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 本着节约集约用地、确保生态、生产、生活安全、注重历史文化 保护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权益的前提下,分区划类、因 地制宜地,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平原、山区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促 进集体建设用地资源整合。 力争规划期内腾退和缩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约80-100平方公里。
建设用地3370平方公里, 占土地总面积的20.5%;其中, 城乡建设用地2512平方公里, 占土地总面积的15.3%。
未利用地2120平方公里, 占土地总面积的12.9%。
二、“十一五”期间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成效
(一)“十一五”规划背景 ❖ 落实“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保障奥运会胜利 召开 ❖ 全面实施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年—2020年》。 ❖ 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的指导意见,促进 四类功能区差异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4、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指标 地均生产总值 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
指标 单位GDP耗建设用地量 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耗建设用地量
2009年 363.4万元/公顷 361.25万元/公顷 2005年-2009年
2.2公顷/亿元 5.62公顷/亿元
2005年 213.18万元/公顷 283.25万元/公顷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 领,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首都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 体化新格局,巩固和发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形势,努力将北京建 设成为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特征的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 依法规范各类土地利用和建设行为,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积极促 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不断提升首都土地的功能和价值, 有力保障首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主要任务:
(一)确保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优先保障奥运Leabharlann 馆、基础设施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用地。
(二)优化调整中心城用地结构,保障新城的启动建设 进一步优化调整中心城用地结构,重点保障通州、顺义、亦庄三
个重点新城的建设用地供应,增加新城土地供应 (三)推动土地资源的空间整合、整治和集约利用
加强城乡结合部整理、废弃矿山修复、生态搬迁,积极挖掘存量 建设用地资源。 (四)加强土地资源保护,改善首都生态环境
“十五”期间 10.44公顷/亿元 25.59公顷/亿元
5、土地供应布局得到优化,有效落实城市规划和区县功能定位
建设用地供应中新增面积在城市发展新区比例为最大,达70.1%,其中通州、大兴(亦庄)、顺义 三个重点新城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占全市新增建设面积比例的47%以上。
6、土地基础工作更加完善,土地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 ➢ 基本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 基本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 ➢ 开展了城镇国有土地总登记发证工作农和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稳妥推进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工作;不断完善征地制度,保障被征地农民权益 ➢ 土地市场建设得到加强,招拍挂成为出让的主要方式,2006年至2010年6月,全市 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公开交易土地6174公顷; ➢ 政府储备收购力度加大,参与宏观调控能力得到大大加强。2009年一年,完成土 地储备开发投资1165亿元,实际新增土地储备开发9700公顷,完成一级开发4300公顷 ➢ 努力构建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加大土地执法力度。2006-2009年,共查处土地 违法案件2443件,涉及土地面积4211公顷,其中结案2154件,涉及土地面积4164公 顷,结案率8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