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二编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 【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16.1复习笔记一、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1.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
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
制度化行为是指接受稳定的、共同的角色期待指引的行为,又称常规行为。
2.集体行为的基本类型(1)布鲁默对于聚众、群众和公众的划分①聚众是指由于共同的关注和兴趣而临时聚集在某个地点的一大群人。
其基本特征是:a.有共同的关注和兴趣;b.人与人之间在地理位置上邻近,而且存在面对面互动。
②群众是指虽然有共同的关注和兴趣,却分散在不同地点,相互之间虽然不存在互动,其行为在时间上和形式上却具有较高一致性的一大群人。
其基本特征是:a.有共同的关注和兴趣;b.在地理上足够分散;c.不仅没有面对面互动,而且连通过中介因素发生的互动都几乎没有;d.这些人在行为上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具有“不约而同”的特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③公众是指在分散在不同地点、不存在面对面互动,却出于对某个话题的共同兴趣和讨论而被吸引到一起的一大群人。
其基本特征是:a.所有人都有着共同的关注和兴趣;b.公众在地理上是分散的,不存在面对面互动;c.公众内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有意识的互动,人们都在那里发表意见,甚至会因为意见的不同而分成不同派别,相互攻讦。
(2)聚众、群众和公众的共同点①卷入其中的人都有共同的关注和兴趣,正是这个共同的关注和兴趣把在一个个在身体上独立的个体拢到一起,形成一个“集体”。
②都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在其发生过程中,既有的社会规范和常规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抛弃和打破,组织性、结构性和稳定性都比较差。
(3)聚众、群众和公众的不同点①卷入者的地理分布不同。
在聚众中,卷入者在地理上是接近的,而在群众和公众中,卷入者在地理上是分散的。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3.1复习笔记一、社会与社会系统1.社会与社会系统的概念(1)社会与社会系统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也称作“社会系统”。
②区别社会是最为本源的概念,它等同于“人类社会”,更侧重于人群的聚集、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系统更侧重于社会是一个体系,强调社会的“有机体”特点,强调它是一个有机整体。
(2)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的两大主要派别①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代表人物有德国的乔治·齐美尔、法国的涂尔干等。
②社会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H.吉丁斯、法国的G.塔尔德等。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本书的观点)①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是一种关系。
②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
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③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④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系统运行的本质,正是在这种运行中,产生了社会系统和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不同时代。
2.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社会活动的发起者、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社会过程的推动者。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横向联系,即同一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纵向联系,即历史联系,表现为人类文明前后相继的无止境发展过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二章社会制度12.1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社会制度1.社会制度的含义社会制度又称社会设置,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
2.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1)价值观与价值判断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是与非、正确与错误、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幸福与痛苦、值得与不值得、应该与不应该、合理与不合理等的一种感受、认识和主观判断。
从习俗规范,到组织的规章制度,再到法律制度乃至社会根本制度,都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价值判断的体现。
(2)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是制度的核心要素,通过规则和对行为的奖惩,制度可以起到相互影响和规范行为的作用。
规则是引导和指导社会成员进行行为选择的原则。
在人类社会制度中,较为常见的制度有习俗、道德、规章、纪律、法律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等形式:①习俗或风俗习惯是人类社会最初的、最基本的制度之一。
习俗既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习惯和常规行为方式,也是社会中的制度系统的组成部分。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②在道德规范体系中,实际也包含了行为准则和奖惩原则,道德规范的规则是人类社会根据伦理和道德原则确立的。
道德规范与社会习俗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受到社会的普遍反应的制约,由人们的普遍舆论、共同意识来维持;不同的是道德和宗教以人们所普遍信奉的价值原则、价值标准为前提和基础,调整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约束人们的行动,规定人们的行为关系。
③规章制度和纪律条例等社会制度形式是由更为具体的行为规则和奖惩办法构成的。
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治实体的重要制度组成,法律制度的基本构件也是行为规则和奖惩体系,它是由某一政权正式颁布、并受到国家权力机构支持的一系列重要规则之总和。
④从一个社会的更加宏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来看,社会制度虽显得庞大而复杂,这些制度可能不是某种具体的规范,而是一系列规范构成的体制,但是,这些更宏大的社会制度,其实质内容仍是行为规则和奖惩体系。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2、3章)【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一、简答题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认识?答:(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应从三个方面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①应当把宏观社会学和微观社会学这两种视角结合起来,选取他们共同关心的个人与社会视角并将之结合起来,选取他们共同关心的个人与社会关系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②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学科,不能把学科中某一学派的理论观点和它所要达到的目的当作这个学科的研究对象。
③学科的研究对象应是它的研究客体,无论学者们从什么角度去研究,无论得出什么结论,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仍是同一个,这个对象是整个学科的对象,而不是某一学派的研究对象。
所以,我们把社会学研究对象界定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简述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
(华中农大2011年研)答: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百年来并无定论。
(1)170多年来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①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涂尔干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
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韦伯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
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学者中,既有主张第一种类型的观点的,也有赞成第二种类型的观点的,但他们都赞成马克思的下述观点: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应当避免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个人借以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③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
其中有些观点影响不小,但都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
(2)100多年来国内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按照上述分类,中国社会学界100多年来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①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
其代表性观点有:a.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以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b.认为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一样是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c.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区)【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一章社区11.1复习笔记一、社区概述1.什么是社区(1)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
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社区与社会的联系从社区定义的外延看,社区是社会的具体化,是一个特定的地域聚落。
(3)社区与社会的区别①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尽管纷繁复杂,都并不强调“共同”;而社区则十分强调共同的亚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文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等。
②社会不注重地域的概念。
社会空间通常是指人们活动的内容范围以及活动在其中的社会组织;社区空间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两者的结合,既为社区中人群的活动提供了组织空间网,也提供地理的活动区域。
③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紧密。
“共生”程度的差异是社区联系较社会更紧密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社区的功能与社会相比具有更为明确和专门化的特征。
从社会结构上看,社区总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中观体系,社会中的人总是生活在一种甚至几种相互交织的社区内。
2.社区的类型(1)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纵向角度考察的标准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同时兼重时间因素,含有进化论的观点。
可归纳出三种类型:①传统社区。
主要指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出现过的社区的残余形态。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1-3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两大革命是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时代根据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越来越暴露出社会的许多弊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
(2)思想材料在形成社会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的加以把握?无定论3、如何理解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与历史唯物论关系;与单科性社会科学关系;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中国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学科,不仅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而且学科的发展也是得益于社会转型的过程。
中国社会学和中国社会的转型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①中国的社会发展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源泉②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的互相促进③中国社会学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
6、中国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是何关系?受到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启发而提出的“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的命题,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这对增强中国社会学界的学术主体性、增强民族自信心起了并且还会继续起巨大的作用。
两者是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表现为:①中国社会转型为理论自觉提供了社会学基础②理论自觉有利于中国转型社会的认知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1、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①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②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有着特定的需求,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领老人的社会服务业;③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题,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存,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④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6 小题共 30 分) 1.自致角色 答:自致角色,又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是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 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自致角色的获得也与人们的一些主、客观条 件有关。自致角色的取得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马克思·韦伯对权威做过类型学的划分,分为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和合法权威。 (1)传统权威 传统权威依赖于人们对古老传统的神圣性以及实施权威的合法地位的牢固信念。这种权 威包括老年人权威、族长权威、世袭皇族权威等。权威的永久性是这一权威的特征,权威的 实施者往往是一种永久性的先赋角色。 从整个传统型权威的组织情况来看,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缺乏固定的组织权限,管理者没有明确的职权范围; ②没有合理的职务等级制度,往往由统治者或由他所委派的人员以个人身份,直接地对 事情作出决定; ③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以便在此基础上,根据自愿的原则实行聘任和决定晋升; ④选拔和提升的主要依据是统治者的主观好恶,而不是按照人员的实际水平和工作能 力; ⑤官吏没有固定的、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薪金。 (2)感召权威 感召权威以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和魅力为基础。宗教领袖常常具有这样的权威。如社会 革命时期的政党领袖,如毛泽东、斯大林。 感召型权威含两方面因素: ①作为社会精英的领袖人物本身在人格力量或个人才能上具有非凡的、超人的特征,使 他不同凡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能成为个人魅力型人物; ②领袖人物的追随者们也有拥戴和服从这种领袖人物的需要,这种心理需要使他们表现 出对领袖人物的狂热崇拜和盲目服从。 (3)合法权威
6.社会唯名论 答:社会唯名论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 理论观点。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 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 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 唯名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8.1复习笔记一、社会网络1.社会网络的含义社会网络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等)及他们之间关系的集合。
(1)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社会网络是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
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①社会网络是社会互动的背景,大多数社会互动都发生在社会网络结构之中。
②社会互动虽然是在社会结构中进行的,但同时社会互动也形成新的社会网络。
(2)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①共性。
共享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和团结感,有某种共同目标和期望。
②异性。
群体成员的同质性更强,群体更具凝聚力,而社会网络联系则较局限与松散;个体所属的群体往往是有限的,个体所属的网络则是多重的,如同学网络、朋友网络、亲戚网络等。
(3)现代交通和互联网与社会网络现代交通和互联网等传媒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通过互联网等途径的人际交往的跨时空性、匿名性、符号性等特点,使得以互联网等为中介的社会网络,与日常生活中面对面交流的社会网络在情感交流、社会信任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2.社会网络的类型社会网络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等)及他们之间关系的集合。
(1)按网络中所交换的资源,可分为符号资源(如信息、观念、价值、规范、消息等)网络、物质资源(指物质事物,也可能是金钱等可以换取物质事物的符号)网络和情感资源(指赞赏、尊敬、喜欢、高兴等)网络。
(2)按社会网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的类型,可分为信息网络、资金网络、讨论网、聊天网、情感支持网、社交圈、生意圈等等。
(3)按网络的主体是个人还是群体,可分为人际关系网、家庭网、组织关系网、国际关系网等。
(4)按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分初级网络与次级网络。
(5)按网络中联系的强弱程度可分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
(6)按网络成员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可分为闭合性网络与开放性网络。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二编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 【圣才出品】
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一、填空题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答案】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二、选择题1.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但在下列某个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答案】C2.准确地来说,社会化的类型可以有下列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A.初始社会化B.文化社会化C.人格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E.发展社会化【答案】ADE3.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有()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A.婴儿期B.儿童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答案】BCDE三、概念题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政治社会化(中财2011年研)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1958年,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首次提出了“政治社会化”的概念。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构成)【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构成1.社会是怎样构成的?答: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人口、资源、环境、文化是社会的基本构成。
(1)人口要素人口要素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成为一个社会的核心。
①社会中的人口要素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体现。
a.人口数量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的总数。
b.人口质量是指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②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
(2)资源要素资源要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社会系统运行的动力来源。
①资源大体分为两大类型:a.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又可分为两类:可再生性资源和不可再生性资源;b.人文资源人文资源可划分为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
②资源具有有限性和稀缺性以及整体性等特性。
(3)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是社会存在和运行所依托的空间的、物质的基础。
(4)文化要素①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总和。
②人类总是要通过文化活动来组织和安排生活,并通过文化来维系人群的关系,构成相当稳定的社会秩序。
③文化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机制,个人通过学习文化掌握成为社会成员所需的规则、技能和知识。
社会秩序总是在一定文化提供的互动规则下形成的。
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答: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社会的功能主要有:(1)整合的功能整合或社会整合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①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②社会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场所,为人类互动提供良好条件;③社会为人类交往提供了规范,使人类互动能合理地、得体地进行。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会政策)【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九章社会政策19.1复习笔记一、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1.社会政策的含义社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制定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
2.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或执政党制定的旨在解决某一问题的具有权威性的行动准则。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声明和指示、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公共政策涉及的领域包括:①政治政策(外交、国防、人权等);②经济政策(财政、税收、金融、工业、贸易等);③社会政策(劳动、分配、福利、人口、教育等);④科教文卫政策(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基本上可划归社会政策的范围。
(2)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的关系①联系a.从公共政策的发展历史及相关研究的产生历史来看,社会政策与其他的国家干预项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目都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的;b.公共政策专门研究的形成,既与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的范围扩大有关,又与各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发展有关;c.社会政策主要涉及社会福利方面的政策,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卫生服务、房屋政策等。
从政府活动的内容和策略的角度看,上述政策包含在公共政策之内。
②区别社会政策主要关注的是以社会供给的方式来满足一些特别的和个人的生活需求、社会需求,这个领域不仅与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手段进行研究有关,还与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也就成了一个不同于公共政策的研究领域。
社会政策是社会新创造的一种公共物品,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是可并列的两个领域,可分为两个学科加以研究。
3.社会政策的类型(1)按照社会政策实施领域划分可分为社会保障政策、公共医疗卫生政策、公共住房政策、公共教育政策、劳动就业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政策、针对特殊人群的社会政策和其他领域的社会政策体系等。
(2)依据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目标划分①剩余型社会政策,指只针对那些真正困难的群体而制定的社会政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社会构成)【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构成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社会的基本内涵与特征?答:(1)社会的涵义①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②在汉语中,“社会”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的古籍中。
《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中就有记载:“礼部奏请千秋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
”此处“社会”一词是目前见到的社、会两字最早连用的地方,意为村民集会。
它是一个动名词,由“社”和“会”两字演进而来。
“社”原指祭神的地方。
《白虎通,社稷》说:“封土立社,示有土也。
”“会”为聚集之意。
后来两字连用意指人们为祭神而聚集在一起。
古籍中的“社”有时也指志同道合者集会之所,如“文社”、“诗社”,或指中国古代地区单位,如“二十五家为社”。
③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的生活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社会的范围扩展到地球上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事实上的“地球村”。
④社会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和无限丰富的。
a.马克思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视点,提出了人类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类型: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并预见性地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
b.不少社会学家也对社会的类型作了区分,比如从社会赖以生存的方式上,可将社会分为狩猎与采集社会、畜牧社会、初农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等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社会类型将会历史地创新与发展。
(2)社会的基本特征①社会以人为主体a.人是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但这里所说的人是人群而不是单一的个人;b.只有以一定数量和质量为基础,并按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人群,才能成为社会的主体,因为单个人不可能发生角色关系,也无法谋生,因而不能创造社会;c.正因为如此,社会学研究特别关注社会的群体状态,包括家庭、家族、邻里、民族等等。
②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a.人是特殊的自然,由于人的自然和社会等多种属性的驱使,人们首先需要满足吃、穿、住等基本需求,因而需要在一定生产力状态下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以解决衣食之源和解决其它方面的物质条件;b.在这层意义上说,没有物质生产活动,就不会有人,更不会有人的社会。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2.1复习笔记一、人口与社会运行人口是指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
1.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1)人口规模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
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规模变化的测量指标包括:①人口增长率,即在一定时期里人口增长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一定时期”一般是一年,“人口增长数”是年末人口数减去年初人口数之差,“人口总数”一般用年平均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
②人口倍增时间,是指人口总数翻一番所花的时间,通常用年数表示。
人口增长率越高,人口倍增的年数越少,表明人口增长的速度越快;反之,人口增长率越低,人口倍增的年数越多,说明人口增长速度越慢。
③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年数。
(2)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分析通常包括三类分析: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①人口的自然构成主要包括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
a.性别比通常是以女性人口数为100去计算男性人口数的百分比。
如果性别比高于100,表示偏高,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反之,则表示偏低,男性人口少于女性人口。
b.从年龄构成看,在人口总体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10%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到7%及以上,则表示人口结构进入老年型。
②人口的地域构成主要包括自然地理构成、行政区域构成以及城乡构成等。
③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包括经济构成和社会构成两大类。
2.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1)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稠密程度的指标,指特定时点上单位土地面积所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数来表示,可以用来评估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社会制度一、概念题1.社会制度(社会设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答:社会制度又称社会设置,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
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包括价值观与价值判断、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组织设置、权力体系。
2.功能主义(人大2006年研)答:功能主义又称结构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也代表着一种社会学研究的思想潮流,在20世纪的社会研究领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德、帕森斯、默顿等人。
结构功能主义者是把社会看作一个类似于有机生命体的一个整体系统,它由各个子系统和具体部分组成,而每个系统和部分又承担着整体社会的一部分功能,正是以这些功能的发挥,使得社会整体得以存在,因此,他们从社会整体存在的必要性出发来分析个体行为和社会制度、社会现象,认为所有社会现象必然是某种功能性的体现,功能主义由此得名。
二、简答题1.什么是社会制度?它有哪些构成要素?答:(1)社会制度的基本含义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社会制度是一组比较复杂的系统,它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系统组成的综合体。
这些要素系统包括五个方面:①规范系统;②策略系统;③知识系统;④组织系统;⑤设备系统。
①规范系统规范系统是社会制度的首要要素。
在社会学中,可以将规范理解为权利安排与行动准则的总和。
a.权利安排决定的是在社会制度框架中社会成员进行社会行动的基本权利,也即责任和义务的分割,往往涉及的是制度中的社会成员如何利用制度框架中的资源来实现其行动目标,满足社会需求。
权利安排既可能是明确的法律规定,也可能是以各种非正式方式出现的习惯。
只要这些习惯涉及人们在社会行动中彼此的责任和义务的界定,就属于权利安排。
b.所谓行动准则,一般是指社会行动者能够以话语方式表达的对行动进程的规定,往往涉及行动者在说明行动的理由、过程、结果时应遵循的一种被社会认可的确定方式。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4.1复习笔记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1.文化的含义(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各种能力与习惯。
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学者对文化所做定义的共性:①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②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
(4)本书的观点。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2.文化的特征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
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或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获得的,遗传学上也从未发现过文化的遗传因素。
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①符号性学习是将事物、知识、技能用符号来替代,通过知识的符号化,人们可以将其储存和积累起来,然后通过教育和传授实现代代相传。
②意义性学习指人们是在把握和了解各种事物及行为的意义基础上而习得文化的。
在文化学习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某些事物本身,而且要理解它们之于生活的意义。
意义性学习使人类的文化学习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多样性。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超个人性也被称为文化的共享性。
个体、个人虽具有接受文化或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6-9章)【圣才出品】
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6.1复习笔记一、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1.集体化社会与人的社会化(1)集体化社会的发展①时期。
西方现代性从17世纪开始,在19世纪进入高峰期,成为建构现代社会的关键期。
②基本特征和趋势。
这一时期,社会的集合性趋势是着重以大型集体和组织方式来展现,一些普遍社会现象(社会群体和组织、阶级阶层、民族国家、福利国家等)表征了古典现代性的一种基本特征和趋势。
③影响。
这一过程确定了“集体化社会”的重要特征,并对社会学关于“现代社会”的理论预设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社会的整体性、结构性以及社会的整合机制等。
(2)人的社会化的经典研究现代人是现代性转型和变迁过程的产物。
“人的社会化”理论反映了社会学对早期现代社会的深入研究和独特回应。
其经典研究人物包括:①涂尔干。
研究的起点是考察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的关系问题。
②齐美尔。
着重对社会交往如何使个人属性转变为社会现象,并发展出共同体生活做了大量的探讨。
③韦伯。
通过对现代社会的总体文化趋势,以及这一过程中社会与个人不断增长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给予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
④库利。
对个人的早期社会化以及初级群体的特殊作用做出了奠基性的研究。
⑤米德。
分析了自我观念在社会互动中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强调了符号互动能力在人的自我发展和角色社会化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⑥帕森斯。
致力于解答“社会系统如何实现自身整合”,聚焦点始终为“个体的可整合性”。
个人的可整合性是社会系统均衡与稳定的关键,而个人的社会化对于这一点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化理论中有关人的个性发展、文化传递、角色承担以及“生命历程”等的视角和范式,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当时个体的集体化和组织化趋势。
2.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1)个体化社会的到来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集体化社会”向“个体化社会”转变。
这些趋势的重要方面包括:①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②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③社会生产体系的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④社会劳动部门的白领化、年轻化、女性化;⑤劳动方式的自主化和个体化;⑥就业方式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
5 第十四章社会
变迁与社会现 代化
第十五章城市 化
第十六章集体 行为与社会运 动
第十七章社会 问题
第十八章社会 控制
第十九章社会 政策
第二十章社会 建设
2013年复旦大
学社会发展与 公共政策学院
1
社会学概论
(代码884)
考研真题及详
解 2013年中央财
经大学社会发 2
展学院社会学
5 理论(代码
852)考研真 题及详解(文 法学院、冶金 与生态工程学 院共用)
作者介绍
谢谢观看
理论(代码
614)考研真
题及详解
2013年东北财
3 经大学社会学
专业社会学 (代码613) 考研真题及详 解2 0 1 3 年 北 京 科 技大学社会学
4 理论(代码
852)考研真 题及详解(文 法学院、冶金 与生态工程学 院2 0共1 3用年)中 山 大
5 学社会学与人
类学学院社会 学理论(代码 648)考研真 题及详解
读书笔记
本书是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教材的配套e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 华。 (3)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 (5)最新考研真题和答案,可免费升级获得。
精彩摘录
社会学是指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 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目录分析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 物质基础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 究对象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 社会运行
第四章社会运 行与社会文化
第五章社会学 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 化
第七章社会互动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 会群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
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
1.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人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答:该观点主要来自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社会互动理论。
(1)库利是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并对其做出出色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
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2)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第二阶段,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第三阶段,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3)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
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2.社会化有哪些主要类型?社会化过程涉及哪些社会群体和机构?
答:(1)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
①基本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的社会化。
它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②预期社会化。
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③发展社会化。
又称继续社会化,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它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
④逆向社会化。
即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
⑤再社会化。
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表现为:a.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b.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2)社会化过程涉及的社会群体和机构主要包括:
①家庭
a.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甚至影响个人的终生。
b.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
人的感情方面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条件。
c.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
②学校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其特点包括:
a.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
它给学生提供了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化受教育的各种条件。
学校中的社会化强调专门的学习,带有半强制性。
学校的社会化具有系统性,它不仅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努力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b.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
学校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学习和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按照规范的要求去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并理解和把握这种有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③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同龄群体对个人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群体规范和价值往往被个人当做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系。
在同龄群体中,儿童感受到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地方,包括:
a.活动不是事先安排好的,儿童可以独立、平等地与他人交往,这可以大大提高独立意识,学会灵活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增加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
b.个体在同龄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
这些亚文化包括共同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兴趣爱好等。
④工作单位
a.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个人在工作单位中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来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个人的能力、品格、气质、性格等。
b.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人们会在工作单位中发现许多书本上没有或与书本上不相符合的文化因素,这些新的因素甚至会冲击和威胁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
⑤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
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
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生活娱乐等方式,为广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条件。
在现代社会,随着大众传播的日益发达,它在人们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显得日益重要,这种影响表现在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
3.如何理解“个体化的社会”的来临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新趋势和新特征?
答:从20世纪下半期特别是20世纪末期以来,由于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和变迁,各种大型集体和社会组织也发生了持续性的消解或重组,它们的影响力也在明显地衰落或转变,相对而言,当代个人面对的是一种更为个性化的或“个体化的社会”。
个体化社会主要出现了以下新的特征和趋势:
(1)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
互联网和信息科技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全方位的影响。
(2)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
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成了抽象化的符码数字象征系统对经济活动的渗透,虚拟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
并且,高波动性和高风险性也成为当代经济领域的常态现象。
(3)社会生产体系的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
社会产业结构由重型化的工业制造业向轻型化的信息服务业的转型使得社会生产体系呈现了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的发展趋势。
(4)社会劳动部门的白领化、年轻化、女性化。
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型导致了新的劳动和分工趋势,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职业群体、年龄和性别这几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变项。
(5)劳动方式的自主化和个体化。
借助计算机、网络、传媒等新技术,劳动时间和空
间的流动性大大加强,劳动弹性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6)就业方式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随着个人对职业选择的自由度的提高,各种形式的短期就业、临时就业或自雇用越来越成为常态。
与社会结构、组织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变迁相应的是,以往集体化和组织化的社会景观正在被改造,个人变得更为异质、多元和多样。
作为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的个体,我们的生活境况、劳动就业、社会流动变得更加因人而异,集体性的记忆、命运、经验图式、行动方式愈趋淡化,人们也更加难以复制出彼此的经历和体验。
大型的集体化和组织化社会渐行渐远,“个体化社会”成为最新的生活动向。
4.怎样理解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
答:(1)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含义
①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②个体化是指在当代经济活动、社会生产和劳动、就业方式及社会生活进一步开放和快速流变的条件下,个人作为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单元,作为社会行动过程中的一个实体单位,他的独立性、独特性、主体性日益充分地得到显示和表达的过程。
(2)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
①社会化是个体化的基础,社会个体首先要进行社会化,习得社会生存的技能以及基本规范;这是个体在个体化之前的基本条件。
②个体化是社会化的发展和提升。
个体化是随着当代社会发生的新变化而产生的,个人变得更为异质,多元和多样,人们更加难以复制出彼此的经历和体验。
5.个体化有哪些重要机制?如何理解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传统社会化的超越?
答:在人的个体化过程中,贯穿着一些基本的机制。
把握这些基本的机制,有助于更为深入地认识个体化过程的规律性。
(1)个体化主要有以下重要机制:
①个体化的自主机制
个体化的自主机制是指个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具有行动的自主性,在行动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觉意识和支配能力,对实践过程形成主导和控制作用,并为自己的自主行动后果承担责任。
②个体化的能动机制
个体化的能动机制是指个人在行动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对自我意识、心智状态、身体机能等主观内在因素进行调整,从而积极地应对环境、机遇、挑战等迅速变化的客观外界因素。
③个体化的选择机制
个体化的选择机制是指,个人在实践中会预先对自己的行动给予意义的预设,制定行动的目标,进行行动方案的策划、手段和方式的比较、步骤和环节的设计,并对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做出预测和评估,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结果。
④个体化的创新机制
个体化的创新机制是指,个人通过对社会实践的积极投入和参与,使得自己的活动以及社会生活能够成为一种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过程。
(2)个体化是现代社会下的产物,个体的独立性、独特性、主体性、日益充分地得到显示和表达。
个体越发地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和自主性,而传统社会化主要是个体成为社会中的一员,很难显示出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性,这些是对传统社会化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