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疾病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心包穿刺术护理常规

心包穿刺术护理常规

心包穿刺术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术前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了解患者的耐受力。

2.评估操作用物及抢救药品是否齐全。

3.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无紧张、焦虑情绪。

二、护理措施
1.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简要说明心包穿刺的目的、过程及配合要点,做好心理护理;询问患者是否有咳嗽,必要时给予镇咳治疗。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建立静脉通路,备好抢救药品;进行心电、血压监测;术前常规行超声检查,确定积液量和穿刺部位,并做好标记。

3.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和主诉,如面色、呼吸、血压、脉搏、心电等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协助医生处理。

4.严格无菌操作,抽液要缓慢,第一次抽液量不超过200~300ml,以后每次抽液量不超过1000ml,以防急性右室扩张,若抽出新鲜血,应立即停止抽吸。

留置引流管需标记好植入长度(或外露长度)并记录,连接引流装置并妥善固定,术后准确记录穿刺液量、性质,按要求及时送检。

5.术后患者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并发症的发生。

心包引流者需做好引流管护理,待每天心包引流量<25ml时拔除导管。

三、健康教育
1.指导患者术后卧床休息,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2.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因潮湿而引起感染。

3.做好患者防导管脱出和意外脱管的宣教。

胸外科常见疾病心包炎健康宣教

胸外科常见疾病心包炎健康宣教

胸外科常见疾病心包炎健康宣教心包炎是指心包发生炎症的一种疾病。

心包是心脏外面的一层薄膜,起着保护心脏和减少摩擦的作用。

当心包发生炎症时,会导致心包膜充血、水肿和渗出液增多,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心包炎的病因很多,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也可以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胸腔外伤等因素导致。

其临床表现常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发热、乏力和心动过速等。

针对心包炎的宣教,以下是一些建议:1.加强个人卫生习惯。

心包炎的一部分病因是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我们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与病人近距离接触,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预防感染。

2.注意预防心脏外伤。

心包炎的另一部分病因是胸腔外伤导致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交通事故、摔倒等情况,特别是对于从事高风险运动或工作的人,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3.遵医嘱用药。

心包炎的治疗一般需要使用抗生素、消炎药等药物来控制感染,同时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利尿剂、消炎止痛药等。

患者应遵医嘱用药,按时按量服药,不得随意更改或停药。

4.避免过度劳累。

心包炎病人在康复期要避免过度劳累,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以免加重病情。

5.合理饮食。

心包炎患者饮食上要注意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注意保持饮食的平衡,增加抵抗力和免疫力。

6.保持良好心态。

患有心包炎的患者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可以通过参加一些适宜的运动、聊天、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自己,缓解压力。

7.定期复查。

被诊断为心包炎的患者要定期复查,通过心脏彩超、心电图等检查来监测心脏的功能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建议,具体的健康宣教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制定。

如果您或家人被诊断为心包炎,请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合理调整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康复。

心包积液护理

心包积液护理

心包积液护理
心包积液是在急性心包炎病程中发生心包大量渗出液体并积聚于心包内,可出现急性心脏填塞征象,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面色苍白、浮肿,甚至休克。

应密切观察,及时抢救。

【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病情,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加强巡视。

2、如发现心动过速、静脉压不断上升、动脉压持续下降,严重呼吸困难应考虑心包填塞征象,立即报告医生,准备好心包穿刺用物。

【护理措施】
1、病室安静温暖,空气流通,防止着凉。

做好生活、心理护理。

2、取半卧位休息,呼吸困难时予以吸氧。

3、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忌烟、酒、刺激性食物。

水肿者予进低盐饮食,不能进食者予以鼻饲。

4、胸痛时按医嘱予以镇静止痛剂,高热者按高热常规护理。

5、出现急性心包填塞征象时,应协助医生行心包穿刺,抽出液体及时送检,做好记录及交接班工作。

嘱患者卧床休息,术后24小时内观察生命征变化,合并水肿者应记录24h出入量。

【健康教育】
1、合理饮食,有水肿者应进低盐饮食。

2、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乐观情绪,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3、教会患者了解异常体征,及时就诊。

心包引流护理常规

心包引流护理常规

心包引流护理常规
一、主要护理诊断
1.感染:与插管有关。

2.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插管后床上活动有关。

3.潜在并发症:心脏压塞
二、观察要点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血压、呼吸、心律及心率
的变化,重视患者主诉,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等。

三、护理措施
1.可在床上适当活动,但动作宜轻柔,防止引流管脱出或移位,
满足患者生活需要(如床上排便、洗漱等)
2.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污染伤口。

如有红、肿、
痛、流
液体等立即通知医生,予换药或采取进一步措施,防止伤口感染。

3.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体温,如有发热,应通知医师,
必要时遵医嘱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4.如有憋气等不适,可给予氧气吸入。

5.术后48小时内可给予持续心电监护,防止各种心律失常的
出现。

6.严密观察引流管道是否通畅(即管内液面是否随呼吸而上下
波动;如无波动,可用手轻轻挤压引流管,若仍没有反应,要及时通知医师。

7.每日记录24小时出入量,特别要严格记录引流量,夜班总
结完引量后应用胶布在引流瓶上做标记并交班。

同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

8.插管期间多巡视病人,并向病人解释引流的目的、意义,缓
解病人紧张情绪。

9.拔管前应向病人解释,减轻病人心理负担,每日引流量少于
30ml可拔管。

拔管后伤口消毒,并于纱布敷盖。

防止污染,伤口愈合前禁止擦洗。

心包积液护理观察要点

心包积液护理观察要点

心包积液护理观察要点心包积液是指心包腔内出现异常的液体积聚,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不适,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心包积液患者的护理观察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心包积液的护理观察要点,以便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1.呼吸状况:观察患者呼吸是否频率加快,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等情况,以及有无咳嗽、咳痰等症状。

2.疼痛程度:询问患者疼痛程度,并观察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以评估患者疼痛的程度和影响。

3.水肿情况: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水肿,特别是面部、下肢和腹部等部位的水肿情况。

二、生命体征观察:1.体温:测量患者的体温,观察是否出现发热现象。

2.血压: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观察是否出现血压升高或降低的情况。

3.心率:观察患者的心率变化,是否出现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等异常情况。

4.呼吸频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是否增快或减慢,以及呼吸节律是否规律。

三、心音观察:1.听诊心音:仔细听诊患者的心音,观察是否出现心音减弱、心音分裂或心音增强等异常情况。

2.心包摩擦音: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心包摩擦音,其表现为摩擦性的干燥或潮湿声音。

四、尿量观察:1.尿量:记录患者的尿量,观察是否出现尿量减少或尿量增加的情况。

2.尿液颜色:观察患者尿液的颜色是否正常,如出现深黄色或浑浊的尿液可能是肾功能异常的表现。

五、体重观察:定期测量患者的体重,观察是否出现体重增加或减少的情况。

体重的变化可能与水肿程度相关。

六、心电图观察:进行心电图监测,观察是否出现异常的心电图表现,如心律失常、ST段改变等。

七、心脏超声观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心包积液的程度和性质,以及心脏结构的变化。

八、血液检查观察:定期进行血液检查,观察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九、药物治疗观察:观察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如是否出现过敏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

心包积液的护理观察是对患者的全面关注和细致观察,通过观察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心音、尿量、体重、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检查和药物治疗等方面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心包疾病护理常规

心包疾病护理常规

心包疾病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心包疾病的原因及种类,了解既往基础疾病。

2.评估患者目前的生命体征,有无胸痛、呼吸困难及心包压塞而出现体循环瘀血的表现。

3.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无紧张、焦虑情绪。

二、护理措施
1.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

2.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限制钠盐摄入,因尿毒症引起的心包炎要限制蛋白的摄入。

3.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其他病情变化,有无胸痛、干咳、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食欲减退等症状,如出现端坐呼吸、面色苍白、心动过速、血压下降、脉压变小和静脉压明显上升等心包填塞症状及时协助医生处理。

4.遵医嘱给药,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并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5.给予氧气吸入,根据缺氧的程度调节氧流量。

三、健康教育
1.根据病情指导活动,合理安排休息,心包切除术后患者仍应休息半年左右。

2.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限制钠盐摄入。

3.告知患者用药知识及不良反应。

四、出院回访
1.指导患者加强营养,避免诱发因素,防止受凉、呼吸道感染等。

2.指导患者出院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急性心包炎护理常规

急性心包炎护理常规

急性心包炎护理常规一.定义急性心包炎为心包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性疾病。

最常见病因是病毒感染。

二.症状、体征(一)症状心前区疼痛为主要症状,疼痛性质尖锐,与呼吸运动有关,部分病人出现呼吸困难、水肿。

(二)体征心包摩擦音是最具诊断价值的典型体征,以胸骨左缘第 3、4 肋间最为明显。

三.护理问题(一)气体交换障碍与肺淤血、肺或支气管受压有关。

(二)急性疼痛与心包炎症有关。

(三)体温过高与心包炎症有关。

(四)体液过多与心包积液有关。

(五)活动无耐力与心排血量减少有关。

四.护理措施(一)休息与体位取舒适卧位,半卧位或坐位。

衣着应宽松,以免妨碍胸廓运动。

勿用力咳嗽、深呼吸或突然改变体位。

(二)饮食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三)病情观察观察疼痛、呼吸困难的程度;监测体温变化。

(四)胸闷气急者给予氧气吸入。

(五)协助医生给予心包穿刺术。

术前护理:备齐用物;保护病人隐私;开放静脉通路;心电、血压监测;行超声检查。

术中配合勿剧烈咳嗽及深呼吸,抽液要缓慢;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及时协助医生处理。

术后护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做好引流管的护理,记录抽液量、颜色、性质,并及时送检。

(六)用药护理遵医嘱用药,控制输液速度,疼痛明显者给予止痛药。

(七)心理护理稳定情绪,消除思想顾虑。

五.健康教育(一)日常生活指导注意休息,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限制钠盐摄入。

防寒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

(二)用药与治疗指导坚持足够疗程药物治疗,防止复发,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定期随访检查肝肾功能。

护理常规心内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护理常规心内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护理常规心内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心内科是医学的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心脏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心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如果出现问题,将会严重影响整个身体的功能。

以下是心内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

1.心绞痛: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造成的心肌缺氧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胸闷、压榨样疼痛。

护理常规主要包括:-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患者疼痛程度的变化,并及时记录;-保持患者平稳的情绪状态,避免患者过度劳累;-教育患者要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心功能的评估和药物的调整。

2.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一种因冠状动脉血管阻塞导致心肌组织缺血坏死的疾病。

护理常规主要包括:-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维持患者的呼吸循环稳定;-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和血压等重要生命体征,监测心功能的恢复情况;-提供舒适的环境,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教育患者关于疾病的知识,指导患者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3.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一种由于心脏无法从全身组织提供足够的氧供而导致的疾病,其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护理常规主要包括:-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呼吸频率、心率、体重等;-监测患者的氧饱和度和呼吸功能,给予适当的氧疗;-管理患者的液体平衡,保持体液的平衡;-帮助患者进行心脏康复训练,提高心脏的功能;-教育患者关于疾病的知识,如药物的使用和合理饮食等。

4.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心脏电传导系统发生异常造成的心跳规律紊乱的疾病。

护理常规主要包括:-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患者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等;-提供安静和舒适的环境,避免患者的情绪激动;-教育患者关于疾病的知识,如药物的使用和健康生活方式等;-定期复查患者的心电图,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除了以上常见的心内科疾病,还有其他一些疾病,如心肌炎、心包炎等。

对于这些疾病的护理常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心包疾病

心包疾病

心包疾病心包疾病除原发感染性心包炎症外,尚有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尿毒症等所致非感染性心包炎。

按病情进展,可分为急性心包炎(伴或不伴心包积液)、慢性心包炎、粘连性心包炎、亚急性渗出性缩窄性心包炎、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等。

临床上以急性心包炎和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最为常见。

一、急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炎为心包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可由细菌、病毒、肿瘤、自身免疫、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

心包炎常是某种疾病表现的一部分或为其并发症,故被原发疾病所掩盖,但也可以单独存在。

病因急性心包炎的病因:1、急性非特异性2、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立克次体3、肿瘤:原发性、继发性4、自身免疫:风湿热及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贝赫切特病、艾滋病;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心包切开后综合征及药物性如普鲁卡因胺、青霉素等。

5、代谢疾病:尿毒症、痛风6、物理因素:外伤、放射性7、邻近器官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胸膜炎、主动脉夹层、肺梗死等。

●发病机制心包腔是由壁层和脏层构成的一个封闭囊袋,正常心包腔内约含50 ml液体,心包液来自脏层心包,通过壁层心包经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排出。

急性炎症反应时,心包的壁层与脏层之间产生由纤维蛋白、白细胞及少许内皮细胞组成的渗出物,此时为急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

当渗出物中的水分增多时,称为渗液性心包炎,多为浆液纤维蛋白性呈黄而清的液体,渗出液也可为脓性或血性。

液量100--500 ml,可多达2—3升。

当渗液迅速积聚和(或)渗液量超过一定水平时,心包内压力即急骤上升,影响心室舒张期充盈,使心搏量降低,动脉收缩压下降。

同时,心包内压力增高也影响血液回流到右心,使静脉压升高,从而出现急性心脏压塞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1、症状急性心包炎常见症状为心前区痛和呼吸困难。

(1)心前区痛多见于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和感染性心包炎,缓慢进程的结核性或肿瘤性心包炎疼痛可能不明显。

疼痛可位于心前区,性质呈尖锐性,与呼吸运动有关,常因咳嗽、深呼吸或变换体位而加重;疼痛也可为压榨样,位于胸骨后。

心包穿刺术护理常规

心包穿刺术护理常规

心包穿刺术护理常规术前准备:1.了解患者的病史和手术指征,包括过敏史、出血倾向、疾病情况等。

2.确认患者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过必要的术前评估。

3.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药物,包括心包针、注射器、针头、消毒剂、无菌手套、手术巾等。

4.清洁手术室,确保环境卫生。

术中操作:1.告知患者手术内容和注意事项,解除其紧张情绪。

2.选择适当的穿刺点,常见点位有胸骨左缘第三肋间、左腋中线第四肋间等。

根据患者体型,有时需要进行超声引导。

3.采用无菌操作,穿刺前先消毒穿刺点,并用无菌巾将周围清洁干净。

4.用无菌手套穿刺,穿刺角度约为15度。

慢慢推进心包针直至心包腔内,出现渗出液体。

5.抽取所需液体,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6.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持通气畅通,避免突然压迫心脏和大血管。

7.操作完毕后,慢慢拔出心包针,同时注意止血,用无菌纱布进行压迫。

术后护理:1.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心率、血压、呼吸等。

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检查穿刺点,观察有无血肿、渗血、红肿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定期观察心电图,监测心律和ST段变化,及早发现心包填塞等并发症。

4.安排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有无胸痛、呼吸困难、窒息等症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5.建立患者病情记录表,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和术后观察结果。

6.指导患者术后体位,避免活动过度,避免剧烈咳嗽,以减少刺激和压力。

7.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食用高盐、高脂和刺激性食物,以控制液体积聚。

8.定期复查心包积液情况,及时提供治疗措施,如必要可进行再穿刺或引流术。

总结:。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一、心血管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一)活动根据心功能不全程度而决定适度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过重体力劳动。

心功能不全出现呼吸困难者,应半卧位或坐位,两腿下垂,必要时吸氧。

(二)饮食护理饮食应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少量多餐,不宜过饱,禁刺激性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勿用力排便。

(三)用药护理有水肿、心衰或使用利尿剂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和监测体重。

服用洋地黄药物时应密切观察疗效、副作用及毒性反应。

(四)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病情,注意心率、心律、呼吸及血压的变化。

(五)基础护理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做好皮肤护理,预防压疮。

(六)急救护理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电除颤等救护技术,备齐及定期检查抢救物品及药品。

(七)出院指导:做好出院指导,按时服药、注意饮食、避免过劳,预防感冒,定期门诊复查。

二、冠心病护理常规(一)按心血管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二)休息与活动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用力排便。

(三)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肪饮食。

(四)吸氧根据病情予低流量吸氧。

(五)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胸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用药后反应。

(六)心理护理了解病人的需要,保证患者情绪稳定。

(七)健康指导指导病人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限制钠盐摄入<6g,保持大便通畅。

病情稳定后加强体力活动,每日30-60分钟,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态平和。

坚持服药,不随意增减药物,详细告知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

定期随诊。

三、高血压护理常规(一)按心血管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二)休息与活动注意休息避免疲劳,防止情绪激动。

晚期血压持续增高,伴有心、脑、肾症状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三)饮食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禁烟、酒。

(四)病情观察1.监测血压,注意有无剧烈头痛、呕吐、神志、面色改变。

注意高血压危象及脑血管意外发生。

2.服用降压药时,密切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五)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稳定情绪。

心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新版

心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新版

心内科疾病护理常规目录心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2)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4)冠心病护理常规 (5)高血压病护理常规 (7)病毒性心肌炎护理常规 (7)心肌病护理常规 (8)心脏瓣膜病护理常规 (9)主动脉夹层护理常规 (10)感染性心内膜炎护理常规 (11)心包疾病护理常规 (11)心脏介入治疗常规护理 (12)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护理 (13)心脏电生理+射频消融术护理常规 (14)起搏器安置术护理常规 (14)心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一)了解病人主诉,有无胸闷、胸痛、心慌气急,并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师采取相应措施。

(二)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

(三)护士应熟练掌握常用仪器、抢救器材及药品的使用。

(四)抢救用品五固定,即定点放置、定专人管理、定数量品种、定期检查维修、定时消毒灭菌,使其保持完好备用状态。

(五)氧疗护理:一般缺氧病人遵医嘱给予氧疗;急性肺水肿病人可采用配置20%-30%酒精湿化间断吸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呼吸功能不全者使用面罩加压吸氧。

(六)排泄护理:鼓励卧床病人多食蔬菜(芹菜,白菜)、水果及富含纤维食物(荞麦面、燕麦面、玉米面以及大豆等粗杂粮),养成每日排便习惯。

连续数日未排便者可给予缓泻剂,对危重病人记录24小时尿量,定时测体重。

(七)生活护理:对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炎病人,协助其生活起居及个人卫生。

(八)休息及卧位:重症病人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者逐渐床上、床下活动,长期卧床者至少每2小时更换体位一次,心功能不全者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

(九)饮食护理:宜给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

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病人应限制钠盐的摄人。

(十)药物护理:掌握心血管常用药物的剂量、方法、作用及副作用,正确指导服药。

(十一)心理护理:护士应保持良好工作情绪,关心、体贴、鼓励病人,做好充分的解释、安慰工作,协助病人克服各种不利于疾病治疗的生活习惯和嗜好。

心内科护理常规

心内科护理常规

目录1、内科一般护理常规2、风湿性心脏病护理3、感染性心内膜炎护理4、心绞痛护理5、急性心肌梗死护理6、高血压病护理7、心律失常护理8、心包炎护理9、急性左心衰护理10、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护理11、病毒性心肌炎护理12、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13、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护理14、心肌病护理1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护理16、阿斯综合症护理17、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护理18、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护理19、病毒性心肌炎20、主动脉夹层护理21、肺源性心脏病2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23、气胸护理24、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术护理25、血管成形术1、内科一般护理常规1.热情接待新病人,做好入院介绍,并立即通知医生,对重危者交接后积极抢救处理。

2.24H内完成护理入院录,新病人测量体温、脉搏、呼吸2次/日,测2天。

体温37.5°C 以上者3次/日,体温不升或38°C以上者4次/日,39°C以上者6次/日,体温正常2天后1次/日。

病危病人按医嘱及病情需要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3.新病人入院时体重1次,以后每周一次。

不能测体重时,分别用“平车”或“卧床”表示。

4.新病人入院后按医嘱留送大小便标本及进行其他化验检查,每日记录大小便次数,观察色、量、性状。

3天以上无大便者,应作通便处理;大便异常者,应及时留取标本送检,按病情正确记录尿量和出入量。

5.密切观察病情,有变化者应及时与医生联系6.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好病人头发、皮肤护理。

新病人入院时做好病人清洁卫生处理。

7.了解病人饮食习惯,进餐时护士巡视病房,了解病人饮食及进餐情况,尤其是治疗饮食及试验饮食落实情况,并做好饮食指导。

自理困难者协助进食。

8.了解病人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级精神的需求,向病人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做好心理疏导,避免一切医源性刺激。

9.所有病人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

2、风湿性心脏病护理风湿性心脏病系风湿性心瓣膜炎遗留的瓣膜病变,瓣膜粘连、增厚、变硬和缩短或伴有乳头肌、腱索的粘连及缩短,引起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

心脏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心脏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心脏外科疾病护理常规第一节心脏外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第二节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护理常规第三节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手术护理常规第四节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护理常规第五节法洛氏四联症矫正术护理常规第六节瓣膜置换术护理常规第七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护理常规第八节主动脉夹层手术护理常规第九节心脏移植手术护理常规第十节心包、纵膈引流的护理第十一节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护理第一节心脏外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1. 见外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 心理护理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讲解各种治疗护理的目的、意义及方法、手术方式、麻醉相关知识;说明术前、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及配合方法;说明术后留置各种管道的意义,减轻患者术前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增加患者参与治疗和护理的意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手术。

3. 饮食护理一般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宜少食多餐;控制液体摄入量;术前8~12h禁食,禁饮6~8小时。

4. 心功能维护改善心功能,持续或Bid氧气吸入2~4L/min,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等治疗。

有合并并发症者,积极治疗。

5. 呼吸道准备预防或控制上呼吸道感染,控制呼吸道感染,术前1~2天训练有效咳嗽和深呼吸,术前两周戒烟酒。

6. 协助医生完成术前各项检查术前1天肠道准备、配血、药物过敏试验、沐浴、洗头、剪指(趾)甲,更换清洁衣裤、进行手术部位标记等。

7. 术日晨准备(1)测量T、P、R、BP。

(2)皮肤准备:清除手术区域毛发和充分清洁手术野皮肤。

皮肤准备范围:①正中切口:前胸左腋后线至右腋后线,包括双侧腋下;②右进胸切口:右侧的前胸正中线至后脊柱线,包括右腋下、上从锁骨水平线至剑突下;③介入切口:下腹部及会阴部包括脐孔。

(3)其他:患者准备好生活用品交至监护室护士,取下义齿、发夹、眼镜、手表、首饰等;准备手术需要的物品,将病历、胸片、胸引瓶、术中特殊用药等一并清点,交给手术室接送人员。

慢性心包炎护理查房

慢性心包炎护理查房

慢性心包炎护理查房一、评估患者病情:1.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包括神志、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等指标。

2.注意观察患者的心脏症状,如胸闷、胸痛、心悸等。

3.查房时询问患者是否呼吸困难或气短,是否有咳嗽、咳痰等症状。

4.检查患者的颈静脉充盈情况,观察颈静脉充盈是否明显。

二、提供相关的护理措施:1.给予患者充分休息,保持心情愉快,减轻精神压力,避免情绪波动。

2.注意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如心音、肺部听诊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调整患者的体位,保持舒适,并避免干扰患者的呼吸。

4.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及时记录。

5.注意观察患者的饮食情况,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等。

6.给予患者充足的水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促进体内代谢。

7.定期更换床单、内衣等,保持患者的卫生环境清洁。

8.协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适当的运动。

三、宣教患者与家属:1.详细介绍慢性心包炎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等相关知识。

2.告知患者与家属心脏病的预防和注意事项。

3.教育患者及家属如何判断慢性心包炎的发作情况,主要是观察心脏症状的变化。

4.告知患者在发病期间应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和受凉,并在发病期间尽量保持平静的心态。

5.告知患者及家属定期复诊,并配合医生进行心包炎的治疗。

6.针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并给予必要的建议和指导。

四、记录护理措施和患者病情:1.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式记录患者的生命指标,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2.记录患者的心脏症状和体征变化,如胸闷、胸痛、心悸、心音等。

3.记录患者的饮食情况、排尿情况、休息情况等。

4.记录患者的护理措施和疾病教育宣教过程。

5.记录患者及家属的问题、疑虑和解答情况。

综上所述,慢性心包炎护理查房的目的是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的宣教和指导。

通过科学的查房护理,可以更好地控制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包疾病护理常规
(一)定义
1、急性心包炎:为心包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可由细菌、病毒、自身免疫、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

2、缩窄性心包炎:是指心脏被致密厚实的纤维化或钙化心包所包围,使心脏舒张期充盈受限而产生的一系列循环障碍的病症。

(二)临床表现
1、急性心包炎:胸口疼痛、呼吸困难以及发热、出汗、疲乏等一些全身症状。

心包摩擦间是典型体征。

2、缩窄性心包炎:呼吸困难、腹部膨胀、下肢浮肿。

主要体征为颈静脉始终。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术前
(1)气体交换受损与肺淤血、肺或支气管受压有关。

(2)疼痛胸痛,与心包炎症有关。

(3)体液过多与渗出性、缩窄性心包炎有关。

(4)体温过高与心包炎症有关。

(5)活动无耐力与心排血量减少有关。

(6)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结核、肿瘤等病因有关。

(7)焦虑与病因诊断不明、病情重、疗效不佳有关。

2、术后
(1)心输出量减少与心力衰竭有关。

(2)低效型呼吸形态与手术、麻醉、呼吸机的使用、术后伤口疼痛、不敢咳嗽等有关。

(3)体温过高与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感染有关。

(4)睡眠形态紊乱与术后呼吸不畅、伤口疼痛等有关。

(5)知识缺乏缺乏有关术后配合、康复知识。

(四)观察要点
1、术前:
(1)观察T、P、R、BP基本生命体征。

(2)观察活动耐力及活动量。

(3)观察饮食,营养状况。

(4)观察心悸气促、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情况及痰液量、颜色、性状。

(5)观察水肿程度,胸腹水量,测量腹围。

2、术后
(1)循环系统监护。

(2)呼吸系统监护。

(3)中枢神经系统监护。

(4)肾功能监护。

(5)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准确记录出入量。

(6)引流液的监测。

(五)护理措施
1、术前
(1)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术前一般护理常规。

(2)饮食:指导进高蛋白、低盐饮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3)活动:限制患者活动量,防止心肌做功加强而引发心力衰竭。

(4)遵医嘱给予洋地黄类药物,控制心力衰竭,按专科药物护理常规。

(5)遵医嘱给予利尿药,准确记录出入量或尿量。

(6)监测水、电解质平衡。

(7)腹水量多者,每日测腹围,观察体重变化。

(8)加强皮肤护理,水肿、腹水患者预防压疮发生。

2、术后转入CICU
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CICU一般护理常规。

3、术后转出CICU
(1)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转出CICU一般护理常规。

(2)遵医嘱应用利尿药和血管收缩药(多巴胺),以降低前负荷,增加心肌收缩力,使用洋地黄,控制心率,注意监测血钾含量。

(3)可能出现传导阻滞者,应及时启用起搏器或输入异丙肾上腺素。

(4)控制液体入量,避免短时间内输液过多过快。

(5)观察水肿、腹水消退情况。

(6)给予低盐饮食,每日限制在3g。

(7)术后3天开始床旁活动,2周内限制活动量,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8)根据病情指导适量运动。

(9)并发症护理
①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

②低心排:平均动脉压<50mmhg,尿量<0.5ml/kg/h,中枢与末梢温差>4度,指端发凉、苍白。

给予充足氧供,加强呼吸道护理,镇静,避免不良刺激,确保血管活性药有效输入,必要时配合医生转CICU行呼吸支持或IABP辅助。

③灌注肺:急性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血痰和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

给予充足氧供,加强呼吸道护理,镇静,避免不良刺激,必要时配合医生转CICU行呼吸支持。

④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实行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

给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律、心率变化,必要时行心电图检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六)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恐惧感。

认真讲解要求与护士配合、合作以及术后要注意的问题。

2、健康指导
(1)预防感染:环境清洁、讲究卫生、注意保暖,预防感染。

(2)饮食指导:合理搭配膳食结构,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限盐,少食多餐,避免过量进食加重心脏负担。

(3)活动与休息:根据心功能,注意休息,适量运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

3、出院指导
(1)正中切口者,三月内平卧位休息。

(2)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4、健康促进
(1)注意休息,适量活动。

(2)合理饮食,增强营养。

(3)增强家庭、社会支持。

心内膜炎外科护理常规
(一)定义
心内膜炎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在心瓣膜表面形成的血栓(疣赘物)中含有病原微生物。

(二)临床表现
1、发热:热型多变,以不规则发热多见,体温波动于37.5~39℃,可为间歇热或弛张热,也可表现为低热,多汗。

2、感染相关症状:乏力、食欲减退、消瘦、进行性贫血和肌肉酸痛等。

3、杵状指(趾)。

4、皮肤及黏膜出现瘀点,紫或红色Osler结节,小结节状出血点(Janeway结节)。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术前
(1)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下降、长期发热导致机体消耗过多有关。

(3)焦虑与发热出现并发症、疗程长或病情反复有关。

(4)急性意识障碍与脑血管栓塞有关。

(5)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栓塞。

2、术后
(1)心输出量减少与心脏手术、血容量不足、严重的心律失常、水电解质失衡等有关。

(2)低效型呼吸形态与手术、麻醉、呼吸机的使用、术后伤口疼痛、不敢咳嗽等有关。

(3)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4)睡眠形态紊乱与术后呼吸不畅、伤口疼痛等有关。

(5)知识缺乏缺乏有关术后配合、康复知识。

(四)观察要点
1、术前
(1)观察体温及皮肤黏膜变化。

(2)观察有无栓塞征象:重点观察瞳孔、神志、肢体活动及皮肤温度等,及时发现肺栓塞、脑栓塞、肾栓塞、外周动脉栓塞。

2、术后
(1)循环系统监护。

(2)呼吸系统监护。

(3)中枢神经系统监护。

(4)肾功能监护。

(5)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准确记录出入量。

(6)引流液的监测。

(7)观察体温体温及皮肤黏膜变化
(五)护理措施
1、术前
(1)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术前一般护理常规。

(2)饮食:给予清淡,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以补充发热引起的机体消耗;鼓励患者多饮水,做好口腔护理。

(3)活动: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防止赘生物脱落。

(4)观察患者有无栓塞征象,重点观察瞳孔、神志、肢体活动及皮肤温度等,出现可疑征象,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5)每4~6h测量体温1次,准确绘制体温曲线,以反映体温动态变化,判断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评估患者有无皮肤瘀点、甲床下出血。

(6)发热护理:高热患者卧床休息,保持适宜温湿度,体温超过38℃,给予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并记录降温后的体温变化。

(7)未经治疗的患者,应在第1日间隔1h采血1次,共3次,如次日未见细菌生长,重复采血3次后,开始抗生素治疗。

(8)已用过抗生素者,停药2~7天后采血,必要时需补充特殊营养或采用特殊培养技术,以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9)采血时间选在寒战或体温正在升高之时,每次采血量10ml左右,作需氧和厌氧菌培养,至少培养3周,告诉患者暂时停用抗生素和反复多次采集培养的必要性,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2、术后转入CICU
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CICU一般护理常规。

3、术后转出CICU
(1)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转出CICU一般护理常规。

(3)饮食:患者肠蠕动恢复后进普食,糖尿病患者进糖尿病饮食。

(4)体温观察:注意保暖,保持四肢末梢温暖;发热时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5)根据病情指导适量运动。

(六)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恐惧感。

认真讲解要求与护士配合、合作以及术后要注意的问题。

2、健康指导
(1)预防感染:环境清洁、讲究卫生、注意保暖,预防感染。

(2)饮食指导:给予清淡,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以补充发热引起的机体消耗。

(2)活动与休息:合理安排休息,适当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

3、出院指导
(1)正中切口者,3个月内平卧位休息,勿剧烈活动。

(2)预防感染。

(3)教会患者自我监测体温变化,有无栓塞表现,定期门诊随访。

4、健康促进
(1)注意休息,适量活动。

(2)注意饮食,增强营养。

(3)预防感染: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少去公共场所。

勿挤压痤疮、疖、痈等感染病灶,减少病原体入侵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