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全解
人教A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习题及答案全解全析
20XX年人教A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习题及答案全解全析以下是小编整理了人教A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习题及答案全解全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A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习题及答案全解全析第一单元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悠长風子斐然成章榆荫另辟蹊径B.浮藻迷盲焚膏继晷编纂拭目以待C.有尝徇私自怨自艾笙萧矫枉过正D.叱骂刍议天伦叙乐砥砺风雨如晦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像染过一样)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飞翔在空中)C.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阻止)1/ 154.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句数、阕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创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沿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词。
5.补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
(4)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软泥上的青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2/ 15甘心做一条水草!(6)撑一只长篙,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全解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全解第一单元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单元概览】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选编的7首中国诗歌,2首外国诗歌,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
九首诗的主题可以用一个“情”字来贯穿:《沁园人•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错误》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阅读时,把握这些贯穿全诗的情感线索,每一首诗的内容和形式就不难理解了。
在学习中,我们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并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去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诗歌,也都是意象运用的成功典范。
对它们思想感情的理解,离不开对诗中意象的分析。
意象,就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意象是客观事物在人心灵中的投影,是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
诗歌的情感表态一般都要借助意象。
我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意象如“明月”、“杨柳”、“秋风”、“斜阳”等,其内涵早已超越客观事物本身,而在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中积淀了强烈的主观感情。
读者在作品中一看到这些词语,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掀起心中情感的波澜。
【方法指要】《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现代诗歌基本体例及表现手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在阅读鉴赏中,能感受诗歌的形象,品味它们的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要做到这些比较深层次的阅读要求,就需要我们对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对作品进行真正的阅读鉴赏。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现代诗歌鉴赏的原材料,一般有两大来源:一是现代文学中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诗歌作品,例如艾青、郭沫若、郭小川、李瑛、柯岩等人的作品;二是当代文学中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诗歌作品,例如舒婷、席慕容等人的作品。
外国诗歌作品进入鉴赏题的尚无所见,但也不能因为它的不曾出现而在平时的学习中掉以轻心。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分析ppt 人教课标版
4.突出过程与方法,增强探究性。 这些专题实践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研究课题,设
计的若干个实践环节,只是指示梳理和探究的“路径” ,并不要求一定要得出某一个结论,而是让学生亲自探 究,享受探究的快乐。在指示“路径”的过程中,教材 力图提示一些方法。如“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这一课 题,教科书告诉学生可以从走近新词新语、新词新语的 产生及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三个角度展开探究,可以从 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活五个方面探究新词新语 的来源,特别提醒学生要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中搜集和 分析例子。这就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用类似的方法去 探究其他问题。
1.围绕学科特点,突出语文性。 梳理探究,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主要侧
重于语言、文学和文化三个方面,目的是让学 生对他们在以往的语文学习中,在语言、文学 、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 在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便于在积累基础 上归纳整合,加深理解。如必修1“优美的汉 字”,就对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形体、汉字的 构成、汉字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人教版教材分析(高一必修一)
阅读鉴赏
简介
新课标对阅读鉴赏的几点要求:
1.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 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了解理论类、实用类、文学 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法。 4.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 其艺术表现力 。 5.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 要表现手法。 6.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2.符合学生实际,增加趣味性。 高中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语言
、文学知识面日渐扩大,语文运用能力日渐增强 ,“梳理探究”专题的设计,既不同于初中教科 书的“综合性学习”,也有别于选修阶段的专题 研究。要让他们愿意梳理,乐于探究。比如,随 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的日益普及,新词新语 大量涌现,中学校园是这些新词新语流行的重要 场所,高中生好奇、求知欲强的特点,决定了他 们对新词新语特别敏感,教科书设计了“新词新 语与流行文化”这一专题正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 切关联。
【中学教材全解】2014年秋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3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
导入二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这是艾青的一首满怀深情的诗作,他运用散文化的语言,刻画了“鸟儿” 这一艺术形象,抒发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借助艺术形象来抒 发情感是艾青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艾青的另一首诗歌, 去认识一位叫“大堰河”的质朴而又让人难忘的母亲。
人对乳母的深切思念与哀悼。
第二部分(第3~10节):追忆大堰河苦难的一生,抒发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的眷 念与感激。 第三部分(第11~13节):由追忆回到现实,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讴歌与 赞美之情。
课堂学习
鉴赏诗歌内容:方案一
1.探究反复修辞。 找出文中运用反复修辞的语句,体会其表达作用。
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这种修辞手
导入三
别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 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也就是说,一个伟大的诗人,
他会超越自身,或温柔地注视人类的幸福,或深切地悲悯人类的苦难。艾青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一首深 深植根于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的一部作品。下面,我们就来品读这首诗。
课堂学习
鉴赏诗歌内容:方案一
4.探究细节描写。 找出诗歌中使用细节描写的语句,体会其表达作用。
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和社会环境、自然景物中某些富 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的具体、生动而又细腻的描绘。细节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 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细节描写的作用:①细节描写有助于突出人物个性,使人物形象典型化;②细 节描写有助于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读者一个具体可感的印象;③细节描 写渲染意境,有助于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④细节描写有助于感情充分流露, 细腻动人;⑤细节描写可以“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
新课标高一语文教案全解
高一语文第一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教案【背景资料】一、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
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沁园春》:词牌名。
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
《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
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
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示范教案】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
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七单元 教材解析
[单元目标]1.阅读《红楼梦》全书,体会作者在日常生活的细腻叙写中寄寓的深刻思想内容与丰厚文化内蕴,了解小说展现的社会风貌和生活习俗,领悟小说深厚的社会内涵。
2.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理清情节主线,把握小说精巧的艺术结构;建构并积累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
3.理清人物关系,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主要人物复杂的性格,深入探究作品的内涵和主旨。
4.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整体把握小说的艺术价值,获得审美感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品味和欣赏小说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和运用能力。
[单元意图]高中阶段需要阅读整本的文学作品,应结合作品体式特征,形成自己整体把握作品的方法,理解作品的思想与内涵,提升文学品位与鉴赏能力,深入探究作品的艺术价值,从中获得审美感受,得到精神成长。
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中六个学习任务主要扣住了长篇章回体小说的体式特点,从人物、环境、语言、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设计。
第一个学习任务“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引导我们理解小说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
《红楼梦》编织了一张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如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主奴等关系,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可以由此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把握小说情节发展脉络,领悟小说丰厚的社会内涵。
据此,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活动:一是略读前五回,绘制主要人物关系图,将人物关系及呈现关系发展变化的主要情节简要记录在图表上。
二是选择一对或一组人物,谈谈对人物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如贾政和宝玉,既有人伦中的父子关系,又有思想上的封建卫道者与叛逆者的关系;或理清人物间关系的发展过程,如梳理宝黛间关系的发展阶段,理解宝黛爱情不同于流俗之处。
第二个学习任务“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引导我们细读描写人物的细节,探讨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领会小说敢于如实描写“真”的人物的艺术特点。
这里的“真”,指所写是原型人物,即好人不完全是好,坏人不全都坏,是“正邪两赋而来”的,如贾宝玉率真体贴而又有“爱红”的毛病,林黛玉清逸脱俗而又爱使小性儿,薛宝钗端庄稳重而又受封建思想束缚,王熙凤精明能干而又奸险。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精选文档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精选文档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一、文学类文体分析本套教科书共有66课,涉及81篇作品,其中文学类选文67篇,占所选篇目的82%。
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
审美属性使文学类教材具有形象性特征、情感性特征和意义性特征,在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审美发现和审美创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文学类文本。
1.诗歌文体的解读诗歌是一种语言凝练、精粹,结构跳跃驰骋,富于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无论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还是现代新诗,都以其特有的音韵之美、意象之美、色泽之美和情感之美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鉴赏诗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水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新教材从第一到第四册,每册都安排了一个诗歌单元,共收录了现代诗歌和古代诗词26首。
对于诗歌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品味语言。
诗歌的语言或清新自然,或华美绚丽,或雄浑豪放,或委婉含蓄,品味诗歌语言时可以从炼字、押韵、用典、修辞、结构等几个角度入手,反复朗读和吟诵。
二是把握情思与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它诱发和开拓我们审美想象的空间。
把握意境的方法是想象画面,潜心静悟。
如《诗经》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雨雪纷飞的画面,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
用春风杨柳来渲染昔日士兵离家戍边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
山东省薛金星高一语文必修一全解电子版
山东省薛金星高一语文必修一全解电子版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 *A、翩然偏执扁舟翩跹(正确答案)B、阡陌陷阱纤维纤夫C、缥缈剽窃漂白饿殍D、点缀辍学拾掇赘述2、成语完形:星()如雨[单选题] *陨(正确答案)空宇星3、1《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4、关于《红楼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贾元春是荣府的大小姐,因为德才兼备,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B.《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正确答案)C.水月庵的智能私逃进城,找至秦钟家下看视秦钟,不料被秦业发现。
秦业将智能逐出,将秦钟痛打一顿,自己也被气死了。
D.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说凤姐“是个有名的烈贷,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
5、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狭隘(ài)言简意赅(hài)B、笑靥(yǎn)心宽体胖(pán)C、脸颊(jiá)诲人不倦(huǐ)D、酝酿(niàng)一蹴而就(cù)(正确答案)6、57.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单选题] *A.她绘声绘色地向我描绘了除夕农民包饺子,守岁守到深夜,初一清晨全家在一起,吃饺子,放鞭炮。
B.《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为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学汉语课本。
C.最近,一部讲述中国东北普通工人家庭生活故事的年代剧《人世间》在中国掀起观剧热潮,深深宽慰了各个年龄段的观众们。
D.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从严从紧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坚决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底线。
(正确答案)7、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倜傥(tì)拘泥(ní)纤维(xiān)觥筹交错(gōng)B.脚踝(huái)亘古(gèn)稽首(jī)诲人不倦(huì)C.贮蓄(zhù)倔强(juè)譬如(pì)哄堂大笑(hòng )D.星宿(xiù)恣睢(suī)黝黑(yǒu)咄咄逼人(duō)(正确答案)8、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宝玉神志不清,贾府决定给宝玉娶亲冲喜。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材解读
备课需注意的问题
4、独立解读文本,深入钻研文本。(教
3、听满文军的歌曲《懂你》。找出生活 中父母关爱你的细节,体会其中的深刻情 感。(学生自由发言,互相启发回忆) 4、细节是触动心灵的人或事,让人感念、 铭记;布置作文《令人难忘的细节》。 5、全体学生总结:新诗的特点,说出几 点都可以。作为积累。
单元课后活动
(1)阅读《再会吧康桥》,从“再别”的 角度,比较两首诗在选取的意象、表达的情 感、运用的修辞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2)现代诗歌朗诵会(朗诵篇目作大致规 定); (3)原创诗写作:以告别母校为主题, 或 者选取一个最感动你的生活瞬间或细节,写 一首小诗。(要求:有两三个意象,有点节 奏,注意压韵)
明确:给予必要的方法的指导 阅读方法程序性的知识要教给学生 图示法,理清脉络 抓关键词(退、刺、宴) 抓人物言行等描写 对比中把握人物形象 从语序的角度分析事理内部的逻辑和文化内涵 (描写语序、叙述语序)
明确“怎么教”的问题
三、如何 挖掘作品的内涵 明确: 分析、评价人物入手 适当扩展(深度、广度)传统士人的价值 观的平台上思考问题 强调个性化,但要说负责任的话 思维方式要予以指导 (历史的观点、现代的观照) „„
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是刚刚步入高中校门的学生, 在初中时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通大意即 可,关于语法方面的知识也是了解甚少, 精通就更无从谈起,这些给我们文言文的 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高中文言文选 篇来看,课文的长度,容量都有极大的变 化,学生适应这种变化是需要时间和方法 的。
【教材全解析】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2单元-5荆轲刺秦王 Word版含解析
5荆轲刺秦王本课话题——勇气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变徵之声的悲凉,让众人“涕泣”,“慷慨羽声”的激愤,让众人“瞋目”“发尽上指冠”。
而“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有力地突出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侠士性格和英雄气概。
易水送别,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易水送别,送的是希望,送的更是勇气。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2013年4月,“无腿勇士”陈州在华山景区作励志演讲,讲述他为了梦想,不断攀登,顽强拼搏的奋斗历程。
陈州6岁父母离异,8岁开始流浪,12岁从火车上摔下来失去双腿。
困顿的生活和惨痛的经历曾让他一蹶不振,甚至想过自杀,但最终他选择了勇敢面对。
为了维持生计,他要过饭,擦过皮鞋,卖过报纸……一次偶遇,他结识了改变其一生的师父,师父教他唱歌乞讨,他才意识到原来乞讨也可以有尊严,也可以受人尊重。
2012年,从东岳泰山开始,陈州依次征服了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西岳华山。
这个无腿青年,完成了自己征服五岳的梦想。
对于一个健全人来说,爬山并非易事,何况是无腿的陈州。
他用自己的双手丈量着脚下的路,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毅力最终爬上了五岳之巅。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苏轼勇者发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鲁迅勇气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特质,倘若有了勇气,人类其他的特质自然也就具备了。
——丘吉尔愚勇的人当危难未来之时,激昂急躁,情不自禁,而在危难之事临头时又销声匿迹,热血冰销。
——亚里士多德[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樊於.期( ) 戮.没( ) 揕.其胸( ) 偏袒.( ) 扼.腕( ) 拊.心( ) 自刎.( ) 收盛.( ) 以药淬.之( ) 濡.缕( ) 忤.视( ) 变徵.( ) 瞋.目( ) 厚遗.( ) 卒.起不意( ) 夏无且.( ) 被八创.( ) 箕踞..( )( ) 【答案】 wū lù zhèn tǎn è fǔ wěn chén ɡ cuì rú wǔ zhǐ chēn wèi cù jū chuānɡ jī jù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今日往而不反者( )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答案】 1.“反”通“返” 2.“振”通“震” 3.“卒”通“猝”,突然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穷⎩⎪⎨⎪⎧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图穷.而匕首见 ( )2.还⎩⎪⎨⎪⎧秦王还.柱而走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计日以还. ( )3.顾⎩⎪⎨⎪⎧终已不顾. ( )顾.计不知所出耳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4.引⎩⎪⎨⎪⎧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 5.就⎩⎪⎨⎪⎧轲自知事不就. (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 )6.兵⎩⎪⎨⎪⎧不得持尺兵. ( )不及召下兵.( )秦兵.旦暮渡易水 ( )7.见⎩⎪⎨⎪⎧见.陵之耻 ( )图穷而匕首见.(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 )8.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发.尽上指冠 ( )9.诚⎩⎪⎨⎪⎧诚.能得樊将军首 (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 10.以⎩⎪⎨⎪⎧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以.试人,血濡缕 ( )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答案】 1.形容词,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2.动词,环绕 动词,回来 动词,回转,掉转 动词,归还3.动词,看,回头看 连词,不过、只是 动词,拜访4.动词,指身子向上起 动词,举起5.动词,成功 动词,登上,坐上6.名词,兵器、武器 名词,士兵、武士 名词,军队7.介词,被 通“现”,显露 动词,接见8.动词,打开 动词,出发 名词,头发9.副词,如果真的 副词,的确,确实 10.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用 介词,按照 介词,因为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函.封之 ( )___________ 2.进兵北.略地 ( )___________ 3.发尽上.指冠 ( )___________ 4.箕.踞以骂曰 ( )___________ 5.又前.而为歌曰 ( )___________ 6.皆白衣冠...以送之 ( )___________ 7.乃朝服..,设九宾 ( )___________ 8.使使以闻.大王 ( )___________ 9.其人居远.未来 ( )___________1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 )___________ 1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___________【答案】 1.名词作状语 用匣子 2.名词作状语 向北 3.名词作状语 向上 4.名词作状语 像箕那样 5.名词作动词 走上前 6.名词作动词 穿着白衣,戴着白帽7.名词作动词穿着朝服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9)形容词作名词远方10.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1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今义:物质上不富有。
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项归纳复习教案:必修一篇章全解析
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项归纳复习教案:必修一篇章全解析必修一篇章全解析一、课文简介本课文为《高考语文必修一》中的第九篇,作者是曹禺,文学体裁为话剧。
该剧讲述了民国时期一个资本家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揭示了家庭问题的实质。
二、考点学习1.文本理解本篇文章通过描述一个因财富问题引发的家庭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同时也涉及到了人性的种种弱点。
学生需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并理解和把握故事情节的关键转折点。
2.人物形象本课文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独特,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都在这个小小的家庭冲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学生需要掌握文本中人物形象特点的描写方法,深刻理解人物行为的内在动机。
3.情感交流本篇文章描写了一个资本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所以财富、家庭矛盾、亲情等方面的情感交流都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在深入理解文章中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分析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理解和体会人物心理变化的原因和不同阶段的情感与行为表现。
4.语言运用曹禺的语言运用独具特色,语言简洁明了、朴实自然,同时也非常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印象。
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曹禺的语言特点,分析语言在表现人物形象、情感交流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设计1.预习阶段让学生先阅读整篇文章,整个预习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整体获取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要点。
2.自学阶段要求学生再次认真阅读文章,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要求学生查找生僻字,理解语境。
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自己进行概括性总结。
3.课内授课阶段对本课文进行详细讲解,重点是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针对本课文的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对学生展示优秀文学作品,扩大阅读量,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四、复习总结本次复习主要以“文本理解”、“人物形象”、“情感交流”和“语言运用”四个方面展开,学生需要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人物行为的内在动机,并掌握曹禺的语言特点,分析语言在表现人物形象、情感交流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高中语文1~6册课文解析
第一册第1课《沁园春·长沙》毛泽东1、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毛泽东,代表词作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
沁园春,词牌名。
2、内容主旨: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抒写出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艺术特色:用词精准,富有表现力;采用对比的手法、选用意境宏大的意象、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第2课《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1、选自《光明日报》。
梁衡(1946-)新华社高级记者,当代散文家。
散文集《把栏杆拍遍》《人杰鬼雄》。
2、内容主旨: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
她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3、艺术特色: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创作手法;穿插故事凸显其神;引用名言颂扬其德。
第4课《边城》(节选)沈从文1、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
现代作家。
有中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
2、内容主旨:在风光秀丽的湘西,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父孙女两人,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她爱上了船总的二儿子傩送。
船总的大儿子天保也喜欢翠翠。
天保和傩送相约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
后来天保为成全弟弟和翠翠,外出闯滩而死。
傩送心怀内疚,也离开故乡。
祖父忧心去世,只剩下翠翠苦等傩送回来。
《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成为一种文化概念。
3、艺术特色:语言具有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叙述平稳有节奏;人物心理刻画细腻。
第5课《合欢树》史铁生1、史铁生(1951-)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务虚笔记》。
2、内容主旨:文章表现了对自己有了成就而母亲辞世,“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感,表现深沉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全解
第一单元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单元概览】
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选编的7首中国诗歌,2首外国诗歌,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
九首诗的主题可以用一个“情”字来贯穿:《沁园人•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错误》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阅读时,把握这些贯穿全诗的情感线索,每一首诗的内容和形式就不难理解了。
在学习中,我们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并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去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诗歌,也都是意象运用的成功典范。
对它们思想感情的理解,离不开对诗中意象的分析。
意象,就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意象是客观事物在人心灵中的投影,是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
诗歌的情感表态一般都要借助意象。
我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意象如“明月”、“杨柳”、“秋风”、“斜阳”等,其内涵早已超越客观事物本身,而在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中积淀了强烈的主观感情。
读者在作品中一看到这些词语,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掀起心中情感的波澜。
【方法指要】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现代诗歌基本体例及表现手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在阅读鉴赏中,能感受诗歌的形象,品味它们的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要做到这些比较深层次的阅读要求,就需要我们对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对作品进行真正的阅读鉴赏。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现代诗歌鉴赏的原材料,一般有两大来源:一是现代
文学中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诗歌作品,例如艾青、郭沫若、郭小川、李瑛、柯岩等人的作品;二是当代文学中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诗歌作品,例如舒婷、席慕容等人的作品。
外国诗歌作品进入鉴赏题的尚无所见,但也不能因为它的不曾出现而在平时的学习中掉以轻心。
对于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考查相当注重,诗歌鉴赏题,从题型方面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问答式,一类是短文鉴赏式,当然也有可能出现少量的选择题。
短文鉴赏式忌讳四点:①逐字逐句翻译;②没有提出鉴赏角度;③架空原文,只述自己的见解;④花大量笔墨引经据典。
提倡开门见山,见解突出,结合诗句展开论述。
问答式须从设题角度入手,进行训练,并总结归纳技巧方法。
高考目前主要采用这种题型。
1 《沁园春•长沙》
【基础知识】
重要字音:
沁(qǐn)园春百舸(gě)峥(zhēng)嵘
寥廓(kuò)挥斥方遒(qíu)漫(màn)江携(xié)来浪遏(è)飞舟
多音字:
汗水可汗数字数典忘祖数见不鲜
重要字形:
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
重要词义:
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
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近义词辨析:
寥廓:(天空)高原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如讲义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
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文学常识:
诗歌: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劳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
“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
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
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它的称为自由诗,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
词:是诗歌的一种。
词的全名为曲子词,是与曲调相谐和的唱词。
词起源于隋唐之际,隋代已有声腔,曲调,但不见曲子词。
到了唐五代开始出现发间曲子,也就是有了乐谱后而按谱写词,名为曲子词,后简称为词。
现存最早的民间曲子词是在敦煌莫高窟藏经室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
现存最早的文人词是李白的《忆秦娥》和《菩萨蛮》。
因而李白被尊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发展于五代,到了宋代发展到顶峰。
根据风格特点,词有婉约和豪放之分;按照字数,词有小令、中调和长调之分。
【文本释要】
这首词作于1925年。
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
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
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
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
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翱翔。
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
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
这几句,诗人描绘了在橘子洲。